第二章小结范文

2022-05-19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章小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第二章小结范文

第二章 广告信息 本章小结

01.信息的三个特点是(1)信息是人类认识不确定性的减小或消除;(2)信息是系统组织性、有序性的量度;(3)信息不遵从守恒定律。

02.广告信息是一种商业信息,它有以下三个特征(1)目的性;(2)时效性;(3)传输性。

03.凯·戴维斯信息沟通的“六步说”:(1)Ideation——传递信息者有要传递某种意念或事实的意向;(2)Encoding——对要传播出去的意念或事实进行语言编码;(3)Transmission——信息传递;(4)Receiving——接收传达来的信息;(5)Decoding——信息接收者对送达信息做出解析;(6)Action——信息接收者在解析判断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反应行为。

04.詹姆斯·克里宾和詹姆斯·李“信息沟通改善的主、客体形象论”的形象分别是:(1)信息发送者的自我形象;(2)信息接收者的自我形象;(3)信息发送者对信息接收者的形象;(4)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发送者的形象;(5)信息接收者认为信息发送者应具有的自我形象;(6)信息发送者认为信息接收者应具有的自我形象。

05.申农用电路的流动过程类比了人的信息传播的一般过程,在这个模式中,一共有七个核心概念,他们分别是信源、信宿、信道、编码、译码、反馈与噪声。

06.广告信源即广告信息的来源,其含义有二:(1)广告信息的生成者或发出者。(2)在广告活动中所需的其他信息来源。

07.广告信源有以下几个特点:(1)经济性;(2)能动性;(3)形式的丰富性;(4)关系的多样性。

08.信宿是指信息的接收者,广告信宿就是广告信息的接收者。广告信宿的特点有:(1)群体性与广泛性;(2)个体性与差异性;(3)偶然性或机缘性。

09.从信宿本身来分析,影响广告信息接收的因素主要有:(1)信息接收者的信息意识与需求;(2)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修养;(3)信息接收装置的接收能力。

10.信道,顾名思义就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它主要涉及传输容量、保真度、时间差与视听通道的“冷”与“热”等方面的问题。

11.信息量即对信息大小的度量,其计算公式为X = log 2 M;

12.广告信息传输的失真度可用“信道误码率”来计算,公式是:信道误码率 = 失真的信息元 / 传输的总信息元;

13.广告信息传输的及时性,是指信息在广告信道运动中的快慢程度,用时间差△T表示,计算公式为:△T =Tr — Td 。

14.将输出端(信宿)的信息作为“信息源”重新返回到输入端(信源),再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叫做“反馈”。

15.广告信息反馈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缩短信息反馈时间;(2)提高反馈信息利用率;(3)拓宽信息反馈的渠道;(4)做好二次反馈或多次反馈。

16.广告信息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从硬件结构来看的广告信息的技术设备,从软件结构来看广告信息的设计与传播技术。广告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可再分解为信息处理、信息编码、信息发布三大部分。广告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是指广告信息的设计、制作与传播技术。

17.数据库营销的核心内容有:(1)建立数据库;(2)数据贮存和数据挖掘;(3)数据库处理;(4)数据库维护。

18.顾客数据库是含有顾客与企业营销管理密切相关信息的数据集合,当今的信息时代,它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对数据使用先进的统计手段和模型分析以找到“有用的形式和关系”就叫做数据挖掘。

第二篇:第二章立体几何小结

第二章小结

-----本章主要问题方法总结

1、证线在面上:

⑴公理1 数学符号

⑵面面垂直的性质2 数学符号

2、确定一个平面的方法:公理2及其三个推论

公理2: 推论1 推论2 推论3

3、证点在线上的方法:公理3 数学符号

4、空间两直线平行的证明方法:

⑴公理4 数学符号

⑵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数学符号

⑶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数学符号 ⑷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数学符号

5、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

⑴线面平行的定义

⑵线面平行的判定理 数学符号

⑶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补充定理:两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直线平行与另一个平面。

数学符号 6:、证线面相交得方法:

⑴定义法:

⑵反证法:

7、证面面平行的方法:

⑴面面平行的定义即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

⑵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数学符号

⑶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推论:一个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 1 相交直线那么着两个平面平行。

数学符号 ⑷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数学符号

⑸平行于同一个平面两平面平行。

数学符号

8、线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⑴定义法

⑵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数学符号

⑶两直线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一个平面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数学符号 ⑷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数学符号

9、求空间角的问题: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

一般步骤: A、找出或作出有角的图形 B、证明它符合定义

C、计算角的大小(解三角形)

⑴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两条思维途径:

第一条:以两条异面直线四个顶点中的一个端点为顶点作角。

第二条:以两条异面直线所在的两个平面的交线上的一点为顶点作角 说明:第一条是本质,第二条是第一条的特殊情况。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作角的关键:通常取斜线上某个特殊点作平面的垂线段,连接垂足和斜足,是产生线面所成角的关键。作垂线时常在这个面的垂面内作垂线。 ⑶二面角的求法: 定义法

垂面法 垂线法

2 回顾性练习:

练习1 如图,三棱锥S-ABC四个面都是正三角形,已知E、F分别是棱SC、AB的中点,试求异面直线EF和SA所成的角。

SECFA

B

练习2 已知ABCD-A1B1C1D1是长方体,且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E是D D1的中点,O是正方形ABCD的中心,直线EO与B1D1所成的角是45度,如图,求直线EO与BC1所成的角。

D1A1EB1C1DOA

CB

练习3 如图 ,∠BAD=90度的等腰三角形⊿ABD与底面正⊿CBD所在平面互相垂直,E是BC的中点,则AE与平面BCD所成的角是多少?

ABEC

练习4 如图,在三棱锥S-ABC中,SA⊥平面ABC,AB⊥BC,DE垂直平分SC且分别交AC、SC于D、E两点,又SA=AB,SB=BC.求二面角E-BD-C的大小.

D

SEADBC

第三篇:高一数学《第二章小结(3)》

第二章 小结

(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学习为直观学习,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3情态与价值

学生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

难点: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设计

(一)知识回顾,整体认识

1. 异面直线所成角;2.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3. 两平面所成角.

(二)应用举例,深化巩固

例1.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P、Q分别是AB、CD的中点,且PQ=3,AC=4,BD=2 求AC与BD所成角的大小.

例2. 已知四面体ABCD的各棱长均相等,E、F分别为AB、CD的中点,求EF与AC所成角的大小.

例3. 在四面体ABCD中,平面ABD⊥平面BCD,△ABD为等边三角形,CD⊥BD,∠DBC=30o. (1) 求二面角A-DC-B的大小;

(2) 求二面角A-BC-D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3) 求二面角D-AB-C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5 , 例4. 圆台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

2、4,O1A

1、OB分别为上、下底面的半径,二面角A1-OO1-B是60o,o圆台母线与底面成60角. (1) 求A1B和OO1所成角的正切值; (2) 求圆台的侧面积及体积.

o例5. 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为直角梯形,AD∥BC,∠BAD=90,PA⊥底面ABCD,且PA=AD=AB=2BC,M、N分别为PC、PB的中点,求CD与平面ADMN所成角的正弦.

(三)课后作业

1. 教材P.78A组第7题;

2. 《学案》P.63第16题、P.64第19题、P.65第21题.

第四篇:九年级数学第二章 小结与复习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二章 小结与复习

【教学目标】

1. 了解命题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命题,真命题、假命题、逆命题,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2. 了解定义、公理、定理的概念以及公理与定理的区别,能举例将所学过的定理、公理进行说明,能较准确地表达学过的定义、定理等。

3. 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公理的方法,综合证明的格式,理解推理中要步步有据,会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完成一个简单命题的证明。

4. 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能掌握用反证法证明的思想方法。

二. 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了解定义、命题的概念并会判断真假命题,理解本节所给出的公理及相关定理。 2. 教学难点:

对证明的逻辑推理过程要熟练掌握,并能较严密地写出证明过程。 3. 思想方法:

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时强调转化的思想、化难为易、转化的方式有代换转化,已知与未知的转化、特殊与一般的转化等。

三. 主要内容:

(一)本章知识结构图

定义 综合法 真 公理 推 出 命题 定理 依据 方法 分析法 反证法 证明 假 举反例

(二)基本内容

1. 理解推理证明的必要性 2. 定义:

对一个概念的特征本质的描述,称为它的定义。

3. 命题:

(1)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2)结构: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命题一般可以写作“如果„„,那么„„”或“若„„,则„„”的形式。

(3)分类:命题包括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类。 4. 公理、定理、证明: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

通过推理论证、判断其为真命题,称为定理。

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5. 命题与逆命题:

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

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任何一个命题都有其逆命题,但一个真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所以,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其逆定理。 6. 证明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能正确画出图形。

(2)根据题意和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3)条理清晰地写出证明过程。

(4)检查表达过程是否正确、完善。

【典型例题】

例1. 请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直角都相等。

(2)如果两个数中有一个数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之和是正数。

(3)对角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分析:写逆命题应先弄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解:(1)相等的角是直角。(假命题)

(2)如果两个数之和是正数,那么两个数中有一个数是正数。(真命题)

(3)矩形是对角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假命题)

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例2. 有一次四人游泳比赛,比赛前,四名选手A、B、C、D进行预测性会谈,A说:“我肯定得第一名”,B说:“我绝对不会得最末名”,C说:“我不可能是第一名,也不会得最后一名”,D说:“那只有我是最末的!”。经过比赛成绩揭晓,发现他们之中只有一位预测错误,请指出是哪一位选手?

分析:我们先将四人谈话内容列出表格,再来讨论。 A B C D 第一名 √ √ 第二名 √ √ 第三名 √ √ 第四名 √

解:从表中可看出D没有估计错误。

如果D预测错误,那么自然另有一个选手预测错了,否则就不会出现最末名;如果C预测错误,则他在这次比赛中应得第一名或第四名,但在此情况下,第一名和第四名已分别由A和D占据;如果B预测错误,则他只能是第四名,这里D也成了预测者,但按条件,预测错误的只有一人。

因此预测错误的只能是A,他应是第二名或第三名。

这样,名次可能是:

(1)第一名:B,第二名:A,第三名:C,第四名:D;

(2)第一名:B,第二名:C,第三名:A,第四名:D。

这类题型主要是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同学们看到逻辑推理在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体验到用逻辑思维方法成功的快乐。

例3. 有一矩形钢板ABNM,现加工成零件形状,如图,按规定∠ADE、∠BCE应分别是45°和55°,检验工人量得∠DEC=95°,就非常肯定地判定这个零件不合格,你能说明这是为什么吗?

M N D F C E A B

分析:这也是一道训练逻辑思维的题目,零件是否合格、取决于角度之间是否相等。

即若∠ADE+∠BCE=∠DEC,则零件合格,否则零件不合格。

解:过E作EF∥AD ∴∠ADE=∠FED 又AM∥BN,∴EF∥BC ∴∠FEC=∠ECB ∴∠DEC∠ADE∠ECB55451009

5现量得∠DEC=95°

∴这个零件不合格

oooo

例4. 如图,已知AB∥CD,EF交CD于H,交AB于I,EG⊥AB,垂足为G,若∠GHE=125°,求∠FEG的度数。

E A I G B C H D F

分析:略

解:∵AB∥CD,∠CHE=125°(已知)

∴∠AIE=∠CHE=120°

又EG⊥AB(已知)

∴∠EGI=90°(垂直定义)

又∠AIE是△EIG的一个外角

∴∠AIE=∠FEG+∠EGI ∴∠FEG∠AIE∠EGI1259035

例5. 证明: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对角线AC⊥BD。

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D G C H F 1 2 A E B ooo

分析:要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先需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

由于E、F、G、H分别是各边中点。

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易证EFGH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AC⊥BD去证明EFGH中有一个角为直角即可。

证明:∵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已知)

∴EF//11AC,HG//AC(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2 ∴EF//HG(等量代换) 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又∵AC⊥BD,EF∥AC ∴∠1=90°

又EH∥BD(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1=180°

即∠2=90°

∴四边形EFGH是矩形

例6. 先阅读第(1)问的题目及证明过程,然后完成(2)问的问题。

(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AD+BC,E为CD中点。

求证:AE⊥BE

A D F E B C

证明:过点E作EF∥BC交AB于F ∵E是CD的中点

∴F是AB的中点

∴EF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

∴EF1ADBC21

∵ABADBC

∴EF1AB22

∵EF是ABE的边AB上的中线 ∴ABE是直角三角形,从而AEBE3

4

(2)在第(1)题的证明过程中,第_________步(填写(1)题中证明步骤中的序号),我们用到了定理:“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现在请你证明这个定理(要求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

解:本题(1)中第<4>步的理由是定理“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证明如下:

已知:如图ABC中,CD是AB上的中线,且CD 求证:△ACB是直角三角形。

1AB。 2 C 1 2 A B D

分析:略

证明:∵CD是AB边上的中线

∴ADBD ∵CD1AB 21AB,∴ADBDCD 2 ∴∠1∠A,∠2∠B

又∠1∠2∠A∠B180

∴∠1∠290

即∠ACB=90°

∴△ACB是直角三角形

说明:这类阅读理解题近年来越来越常见,主要考查同学们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希望同学们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70分钟) 一. 选择题。

1. 给出下列语句:

(1)连结AB并延长到C;

(2)对顶角不相等;

(3)求线段AB的长度;

(4)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其中是命题的有( ) A. 仅有(4) B. (2)(4) C. (2)(3)(4) D. (1)(2)(3)(4)

2. 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 A. 同位角相等

B. 两条直线或者相交,或者平行 C. 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作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 下列命题正确的有( )

(1)若a//b,b//c,则a//c; oo (2)若∠1=30°,∠2=30°,则∠1=∠2;

(3)若∠1∠390,∠2∠390,则∠1=∠2;

(4)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 “两直线相交成直角,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 ) A. 公理 B. 定理 C. 定义 D. 命题 5. 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 A.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B.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C. 若ab,则a2b2

D.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 如图,AE平分∠BAC,CE平分∠ACD,AB∥CD,则∠AEC的度数为( )

A B E C D oo

A. 70° B. 80° C. 180°

D. 90° 7. 正方形具有而菱形没有的性质有( ) A. 对角线互相平分

B. 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C. 对角线相等 D. 对边相等

8. 已知:如图,∠ADB=∠ACB=90°,AD=BC,AC与BD交于O,有下列结论:

(1)AC=BD;(2)∠DBC=∠CAD;

(3)AO=BO;(4)AB∥CD。

其中正确的是( )

D C O A B

A. (1)(2)(3)

B. (2)(3)(4) C. (1)(2)(4)

D. (1)(2)(3)(4)

9. 如图,D是△ABC的边AB上一点,DF交AC于E,给出三个论断:

(1)DE=EF;(2)AE=CE;(3)FC∥AB 以其中一个论断为结论,另两个论断为条件,可得出三个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个数是( )

A D E F B C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10.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D∥BC,AP平分∠DAB,PB平分∠ABC,点P恰在DC上,下面的结论:(1)AP⊥BP;(2)PD=PC;(3)点P到直线AD、BC的距离相等。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D P B C

A. (1)(2)(3)

B. (1)(3) C. 仅(1)

D. 仅(3)

二. 填空题。

1. 把命题“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命题“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出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图,△ABC中,BE平分∠ABC,CE平分∠ACB,∠A=70°,则∠BEC=___________。

A E B C

5. 如图,△ABC中,∠ACB=90°,ACE,则△CDE的周长为___________。

3,∠A30o,D为AB的中点,DE⊥AC于

B D C E A

6. 已知正数a和b,有下列命题:

(1)若ab2,则ab1;

(2)如果ab3,则ab3; 2 (3)如果ab6,则ab3。

根据以上三个命题所提供的规律写出一个命题:

若ab15,则ab___________,这个命题是__________命题(填“真”或“假)。

三. 解答题。

1. 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两个无理数的和仍是无理数。

(2)互补的两个角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

2.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的距离相等。

3. 如图,在矩形ABCD中,F是BC边上一点,AF的延长线交DC延长线于G,DE⊥AG于E,且DE=DC,根据上述条件,请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A D E B F C G

4.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5. A、B、C三人在一起争论一个问题时,A指责B说谎话,B指责C说谎话,C指责A和B都说谎话,现请你推测一下,到底谁说真话?谁说谎话?

6. 用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ABC和△ACD拼成菱形ABCD,把一个含60°角的三角尺与菱形ABCD叠合,使三角尺的60°角的顶点与点A重合,两边分别与AB、AC重合,将三角尺绕点A逆时针旋转。

(1)当三角尺两边分别与菱形的两边BC、CD相交于点E、F时[如图(1)],通过观察或测量BE、CF的长度,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证明你的结论。 A D F B E C 图(1)

(2)当三角尺的两边分别与菱形的两边BC、CD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F时[如图(2)],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还成立吗?简要说明理由。

F A D B C E 图(2)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B 2. D

3. D

4. C

5. D 6. D 7. C

8. D

9. D

10. A 二. 填空题。

1. 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它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2. 条件:两个角是邻补角,结论:它们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 125° 5. 33 2 6. 15,真 2三. 解答题。

1. (1)如:两个无理数分别为5和5,则550,是有理数。

(2)如:90o90o180o,但这两个角为直角。

2. 已知:如图△ABC中,AB=AC,BD⊥AC于D,CE⊥AB于E,BD、CE相交于点O。

求证:OB=OC

A E D O B C 

提示:先证△BCE≌△CBD,得∠OBC=∠OCB即可。

3. 提示:△ADE≌△FAB(DE=DC=AB,∠AED=∠B=90°,∠DAE=∠BFA,利用AD∥BC可得。)

4. 已知:△ABC中

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直角

证明:假设△ABC中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不妨设∠A=∠B=90°,则∠A+∠B=180°

∴∠A+∠B+∠C>180°

这与“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相矛盾。

∴假设△ABC中能有两个角是直角不成立

∴△ABC中不能有两个直角 5. B说真话,A和C说谎话。 6. (1)如图(1),BE=CF

提示:证△ABE≌△ACF(ASA) (2)如图(2),BE=CF 证明:∵△ABC、△ACD为等边三角形

∴AC=AD,∠ACB=∠ADC=60°

∴∠ACE=∠ADF=120°

又∠CAD=∠EAF=60°

∴∠CAE=∠DAF(等量减等量)

∴△ACE≌△ADF(ASA)

∴CE=DF ∴CE+BC=DF+CD 即BE=CF

第五篇:29-第二章 平面向量小结与复习(2)

第二章平面向量章末复习(第2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其坐标表示;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向量法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难点:用向量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时,如何建立平面几何与平面向量之间的联系.

能力点:在运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

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数学认识结构.

自主探究点:例题及变式的解题思路的探寻.

易错点:(1)忽视两向量垂直的概念是针对两非零向量的而致错;

(2)对两向量夹角的定义理解不清致错;

(3)把数的乘法的消去律运用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上而致错;

(4)混淆点的坐标与向量的坐标致错.

学法与教具

1.学法:讲授法、讨论法.2.教具:投影仪.

二、【知识梳理】

1.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数量积的定义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我们把数量abcos叫做a与b的数量积(inner product)(或内积),记作ab,即ab=abcos,其中是a与b的夹角.

(2)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数量积ab等于a的长度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的乘积,或等于b的长度b与a在b方向上的投影acos的乘积.

(3)数量积的性质

b0. ①aba

②当a与b同向时,ab=ab;当a与b反向时,ab=ab;特别地,aa=a,所以

2a记作a2. aa

③abab

(4)数量积的运算律

已知向量a、b、c和实数,则:

bba; ①a

②(a)b(ab)a(b); ③(ab)cacbc. (5)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x1,y1),b(x2,y2),则abx1x2y1y2. 由此可得:

2

2①a

x1y1或a

②abx1x2y1y20; ③设为a、b

的夹角,则cos

ab

|a||b|2.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用向量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用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距离、夹角等问题;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在上述步骤中,把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转化方法大致有两种思路:第一,选取恰当的基向量;第二,建立坐标系.

3.向量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向量有丰富的物理背景,向量的物理背景是位移、力、速度等,向量的数量积的物理背景是力所做的功.因此,用向量可以解决一些物理问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实际上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然后通过向量运算解决向量问题,最后再用所获的结果解释物理现象.用向量法解决物理问题时,应作出相应的图形,以帮助我们建立数学模型.

三、【范例导航】



例1(2012•天津)在△ABC中,∠A=90°,AB=1,AC=2.设点P,Q满足 APAB,



CP2,则 AQ1AC,R.若BQ

2

2【分析】由题意可知ABAC0,根据BQCP(1)ACAB2,解方程可以求得的

值.



c0,

【解答】如图,设ABb ,ACc,则b1,c2,b



又BQBAAQb(1)c,CPCAAPcb,

由BQCP2得,

[(1)]()(14(1)2,

即32,所以

2.

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个向量垂直的性质,两个向量的加减法的法则,以及其几何意义,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属于中档题.

2

变式训练1(2011·江苏卷10)已知e1,e2是夹角为的两个单位向量,ae12e2,bke1e2, 若



ab0,则k的值为

答案:

5

4

2解析:abe12e2keeke12kee2ek12kcos0, 12212

13

解得k

. 4

例2(2012·江苏9)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BC2,点E为BC的中点,点F在边CD

上,若ABAFAEBF的值是.【分析】根据所给的图形,把已知向量用矩形的边所在的向量来表示,求出要用的向量的模,表示出要求得向量的数量积,注意应用垂直的向量的数量积等于0,得到结果.





【解答】因为AFADDF,



ABAFABADDFABADABDFABDF



DF1CF1. 所以,

AEBFABBEBCCFABCFBEBC1)12 所以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解题的关键是要把要用的向量表示成已知向量的和的形式.

变式训练2(2012·湖南文15)如图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P⊥BD,垂足为P,AP3且APAC=

答案:18



解析:设ACBDO,则AC2ABBO,



所以,

2

APACAP2ABBO2APAB2APBO2APAB2APAPPB2AP18



例3.证明:对于任意的a

1、a

2、b

1、b2R,恒有不等式a1b1a2b2a1a

2

b

2

12b2.

【分析】此题形式对学生较为熟悉,在不等式证明部分常用比较法证明,若利用向量知识求证,则关

【解答】设a(a1,a2),b

(b1,b2),

222

则a,bb1b2 ba1b1a2b2,aa12a2

22

因为abab,

ba所以a

22

b

所以a1b1a2b2a1a2

b

2b2.【点评】

变式训练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为圆心,单位长度为半径的圆上有两点A(cos,sin),B(cos,sin),试用A、B两点的坐标表示AOB的余弦值.

答案:cosAOBcoscossinsin

解析:因为A(cos,sin),B(cos,sin),



所以OA(cos,sin),OB(cos,sin)

OAOB

那么,cosAOBcoscossinsin.OAOB

四、【解法小结】

1.准确把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设a(x1,y1),b(x2,y2)

(1)aba b0x1x2y1y20,既可以用来证明两向量垂直,也可以由垂直进行有关计算;

a=a2a

与a(2)a

转化.

(3)cos

ab

a、b的夹角,也可用来求

|a||b|直线的夹角(向量的夹角与向量所在直线的夹角有区别),还可利用夹角的取值情况建立方程或不等式

用于求参数的值或范围.

2.向量解决几何问题就是把点、线、平面等几何元素直接归纳为向量,对这些向量借助于它们之间的运算进行讨论,然后把这些计算的结果 翻译成关于点、线、平面的相应结果,可以简单表述为“形到向量向量的运算数到形”.3.明确和掌握用向量研究物理问题的相关知识:

(1)力、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合成、力的分解就是向量的加减法,运动的叠加亦用到向量的合成; (2)动量mv是数乘向量;

(3)功即是力F与所产生的位移s的数量积.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 1.(2012·辽宁卷)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满足|a+b|=|a-b|,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a∥bB.a⊥bC.|a|=|b|D.a+b=a-b

π2.(2012·上海卷)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AB、AD的长分别为

2、1.若M、N

分别是边

→→|BM||CN|→→

BC、CD,则AM·AN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BC||CD|

→→→→

3.(2012·北京卷)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是AB边上的动点,则DE·CB的值为__ __.DE·DC的最大值为________.

4.在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ABC中,则ABBCBCCACAAB________..必做题答案:

1.因为|a+b|=|a-b|⇔(a+b)2=(a-b)2⇔a·b=0,所以a⊥b,答案选B.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向量的数量积以及性质.解题的突破口为对于模的理解,向量的模平方就等于向量的平方.

→→→→→→→→→

2.令BM=nBC(0≤n≤1),则DN=(1-n)DC,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M=AB+nAD,AN=AD+(1-→→→→→→→n)AB,所以AM·AN=(AB+nAD)·[AD+(1-n)AB]=-n2-2n+5,

→→而函数f(n)=-n2-2n+5在[0,1]上是单调递减的,其值域为[2,5],所以AM·AN的取值范围是[2,5]. →→3.以D为坐标原点,DC与DA所在直线分别为x,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可知E(x,1),0≤x≤1,→→→→所以DE=(x,1),CB=(0,1),可得DE·CB=x×0+1×1=1.

→→→→→因为DC=(1,0),所以DE·DC=x,因为1≥x≥0,所以(DE·DC)max=1.



CACAAB= 4.ABBCBC

311100

ABBCcos120BCCAcos120CAABcos1200

2222

点评:利用数量积的定义求解时,务必要注意两向量夹角的大小.两向量夹角的定义前提是两向量的起

00

点要重合,对于本题要特别注意:向量AB与BC,BC与CA,CA与AB的夹角不是60,而是120.

选做题:



1.已知向量a是以点A(3,-1)为起点,且与向量b=(-3,4)垂直的单位向量,求a的终点坐标.

2.如图,在ABC中,ADDB,AEEC,CD与BE交于F,证明:CF2FD. 选做题答案:

1.设a的终点坐标为(m,n),则a=(m,n),



3(m3)4(n1)0由题意 2

2(m3)(n1)

1由①得:n=

① ②

12

(3m-13)代入②得25m-15Om+2O9=O

41911m,m,192118152

5或解得∴a的终点坐标是(,)或(,)

5555n2.n8.

1255

点评:向量的坐标表示是终点坐标减去起始点的坐标,所以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本题选自《学生自主学习丛书·数学》P122,例2.

六、【教后反思】

1.本教案的亮点是:(1)用结构图呈现本章知识,直观简明;(2)知识梳理部分十分详实且分类明晰;(3)例题具有典型性且解法总结到位,变式练习有效,讲练结合教学效果明显;(4)在作业的布置上,选择了部分高考题,对学生理解、巩固知识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

2.本教案的弱项是:(1)有关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涉及题目较少,如夹角的计算、模的计算等;(2)向量法在物理中的应用没有涉及到,有待于进一步补充.

上一篇:大酒店介绍范文下一篇:德鲁克银行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