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3-02-28

高校教学改革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所导致的“上课满堂灌, 考完全忘光”的不佳效果是教学方式改革的重点。在法律文书写作课程中, 如何把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既避免就案论案的实用主义, 又要避免为片面追求“综合化”教学重点不突出的不足, 在有限的课时内, 提供给学生最大量的信息,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法学素质教育, 成为从事法律文书写作教学的教师追求的目标。笔者在此就法律文书的教学谈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及改进设想。

1 法律文书写作课程的特点及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是一门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或必选课, 各法学院系一般都在法学本科的高年级设立。这时同学们已经学过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基础专业课, 具备了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 法律文书课程的设置正是为了适应同学们即将面临的实践工作的需要, 在同学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司法实践中架设一座桥梁, 培养和提高同学的灵活运用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写作能力。法律文书写作课是一门较特殊的课程, 它不同于单纯的应用文写作课, 也不同于其他的法律专业课, 它是一门具有法律专业性质的应用写作课程。[1]因此, 在教学方法上, 法律文书写作课具有更为特殊的要求。

目前, 法律文书写作课程的设置及传统以文字教材与常规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直接影响了法律文书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 极大地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时设置太少, 课堂上能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太少

作为各类高等法律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或必选课, 法律文书教程安排在高年级。以作者所在法学院为例, 厦门大学法学院将本课程设置于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 属中学期, 仅有1 4周的授课时间, 有时还会遇到校庆或五一假日停课的冲击, 课时实在是不多。而法律文书课程的内容包括总论及各种文书的介绍。其中仅公、检、法三机关的诉讼文书就达五百多种。这就存在一个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容纳更多信息量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介绍各机关具有代表性的文书, 在课堂讲解时也只能提纲挈领地介绍一些文书的格式和基本的案情, 大量的内容及练习只能留在课后由学生自习、自己动笔, 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容量极其有限。

1.2 传统模式以教师为教学的核心, 学生主动参与性差,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司法文书教学模式中, 教师因教学条件所限, 无论是基础理论部分还是实践性很强的文书格式部分, 教师都只能采用满堂灌的传授方法, 学生往往只能是被动地听。各种法律文书都有自己的格式规范, 讲解起来非常琐碎, 课堂气氛显得呆板;再加上一些文体又比较相近, 容易混淆。学生连续听过三四种文书的制作后, 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出现错觉——所有的文书一种模式, 要求大体相同。学生们错误地认为只要需要, 就可按格式填写制作了, 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动性都下降了。在这种情形下, “师生互动”可以说是一句空话, 真正的师生互动根本无法实现。结果很容易造成学生眼高手低, 动手、动脑能力普遍不强, 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得不重新补课, 与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去甚远。

1.3 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本身的优势难以体现

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践, 培养学生综合地将多年来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写作知识、专业知识、书写速度等用于写作实践的能力。通过教师系统的理论讲解及案例分析, 学生大量的实际操作, 可以将学生零散的知识综合起来, 不完善的能力结构尽快补充完善起来, 使学生在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尽快适应环境、胜任面临的工作。可以这么说, 法律文书写作课程, 学习得好, 可以将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为学生步入工作前提供一个很好的模拟实践机会。但现在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素质的限制, 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较难全面调动, 以致一门很好的课程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

2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革新教学模式

我们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 重新科学地界定法律文书写作教程的教学的目的和目标, 在教学中注意通过提高学生的文书写作的能力, 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不能简单地告诉同学这个文书应该如何完成, 应首先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 以学生为本位。

从这一目的出发, 法律文书的教学内容应包括文书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两个方面, 两者缺一不可。既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文书写作的基本能力, 通过若干有代表性的应用文体的教学, 使学生切实掌握某种文体的格式和写法, 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 根据已知的格式和写法, 进行文书写作的创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尝试。

2.1 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信息量及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 从听觉获得的知识, 能记忆2 0%;从视觉获得的知识, 能记忆3 0%;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手段, 可以使学生接受知识内容50%。[2]多媒体教育正是以计算机为中心, 提供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信息形式, 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了多重感官刺激, 因而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使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力。

另一方面,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也有助于学生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有助于学生对同类事物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了解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与联系, 使之掌握本质特征。[3]应用多媒体教学, 还可以使用超文本链接相关知识, 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 使学生温故知新, 融会贯通, 开阔知识领域。例如在讲授通辑令时, 我们链接到公安部的网站, 看到了公安部在互联网上发布的通缉令。我们可以看到公安部的A级通缉令、B级通缉令, 这些都能给同学非常感性的认识。

还有, 以往使用教学资料, 例句、例文片段不是在黑板上板书就是读出来, 长一点的例文、范文只得另行印刷, 因受课时限制, 只能举一、二例。而运用多媒体教学, 则以文、图、声等多种信道来呈现资料、现象、观念和思想, 多元化的信息展示方式, 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将问题讲深讲透, 使知识的传授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多。

通过多媒体这样讲授知识, 集声、文、图像于一体, 重点、难点突出, 令学生注愈力高度集中, 课堂气氛热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可以大大提高授课的信息量, 为以下的案例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提供便利。

2.2 案例教学模式

法律文书写作课程中应该使用大量的、真实的案例材料, 以客观存在的实际为根基, 予学生以真实的、临场般的体验。在授课之前, 教师要熟悉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 更要考虑到如何使学生把这些枯燥的理论转化为技能, 写出一篇规范的文书。因此, 要通过各种渠道如报刊、杂志、互联网或其他新闻媒体广泛收集材料, 利用获取的材料, 结合法律知识组织出一些实用的、适用的、有针对性的案例。当然, 也可以应某些专题让同学们在课余收集有关案件资料, 整理成小资料在班里进行介绍、分析。有意识地让学生侧重了解、熟知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原因包括动机或目的、手段、经过和后果等。教师可以以同学们收集的资料作为背景知识, 让同学们进行训练。同学们可以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 在一个案件中, 或当原告、或当被告、或当法官。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书写作训练。教师把形象、具体的案例介绍给学生, 不仅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也能使同学们自觉地借助案例, 利用法律理论知识解决资料中的问题, 学会对案件的进行定性, 学会查找相对应的法律条文等等, 为下一步真正的司法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实践教学模式

俗话说, “耳听百遍, 不如眼过一遍, 眼过十遍, 不如手过一遍。”但有限的课时在课堂内却无法给学生“一一手过”的机会。各种法律文书的基础理论并不深奥, 加上许多格式又十分相近, 往往导致学生听课时不专心, 但是一动笔就漏洞百出, 捉襟见肘。为了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法律文书写作, 达到教学效果, 使学生真正掌握司法文书的写作, 应要求不断地练笔。任课的教师不能总站在讲台上不停地讲, 这样, 学生不仅不容易记住, 而且到真正实际工作中依然难以下笔。教师每讲一种法律文书时, 应先总体讲述一遍, 再给案例、给出例文, 然后让学生就老师所给的案例进行实际写作。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亲自写作, 不能完全停留在只读、看例文, 在通过分析范文, 把握它的写作规律和特点之后, 就让学生动手来写。在基本知识、格式介绍之后, 再给出材料, 让学生按格式要求把材料渗透进去。学生初步写作时, 可能会出现速度慢, 语言运用难, 材料取舍不容易把握, 分析无从下手等情况, 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在学生写作过程中, 教师可以不断在教室巡视, 作必要的指导或提示, 发现存在共性的问题, 可将有代表性的作业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当场点评, 指出问题所在, 提出解决办法。

法律文书写作的课程中的还有一个实践环节不容忽视。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本身是为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而开设, 所以, 讲授法律文书就不应当离开司法实践闭门造车, 而应当积极参与司法实践。教师应主动加强与实际部门的联系, 把司法实践中法律文书的应用、操作、要求和存在问题, 及时反馈给学生。有条件时, 还可请有司法实践经历的人仕谈实践中文书的制作与经验、教训, 可以把实践中收集到的典型材料供学生练习。在有条件的情况还可以带学生参加法庭的旁边听, 在法官许可的情况下, 让学生进行法庭审理笔录的训练, 让学生有实战的感觉。

当然, 联系实际不等于实际就是真理。对实践中存在的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现象, 亦应予以指出。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了解法律文书的特点, 掌握依法规范制作法律文书的要求。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让学生更具社会适应性。

3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密切结合以寻求最佳教学效果

以上我们论述了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在法律文书写作课程中的运用。这些教学方式确实能给法律文书写作的教学带来全新的效果, 但是, 笔者认为, 传统教学方法所拥有的这些新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优点是不容忽视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也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病。如果能够发挥传统教学的长处, 注意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那么法律文书的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讲课的速度普遍较慢。但在讲解的过程中, 往往就会带有一个推理的过程。学生可以边听、边记录、边思考, 多数同学的思维节奏可以跟得上教师的思维节奏, 师生的思维较同步。在这一点上, 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明显。而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方法由于信息量大, 教师又不用板书, 因而讲课进度自然较快。教师讲解的速度往往会快于学生接收的速度, 推理的过程不容易演示出来, 屏幕上所展示的内容可能一下子就跳跃到结论或结果部分, 师生的思维不能同步进行, 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更加令人遗憾的是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往往成为人和冰冷的机器之间的毫无情感的人机对话, 最终导致上一屏幕的知识内容尚未完全吸收, 下一屏幕的知识内容就滚动过来, 以至学生目不暇接, 囫囵吞枣, 授课节奏加快, 内容又丰富, 尽管教师一再强调多媒体的课件可以在课后拷备给学生, 还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基于传统教学的上课习惯, 只顾埋头记笔记而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 以至顾此失彼。课堂讲授的知识如同白驹过隙, 教学效果恍如过往云烟。

应该认识到,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尽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体现, 但也不过是教学手段的一种, 如此而己!运用的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多媒体课件, 节省了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 为精讲多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高效便捷给我们腾出的时间, 为同学们多做一些分析、探讨, 多给同学们表现的机会, 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4 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是法律文书写作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

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是一门综合课, 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的目标。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从法律基础知识到应用文写作、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各学科专门技术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都可能涉及到。它虽有很强的规范性, 但它并不是纯粹模式化的、一成不变的, 它的体制写法都要服从于它的社会功能及社会属性,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对法学各门专业知识都十分熟悉、了解, 并且要密切关注各学科最新的发展动向, 要从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写作修养、逻辑推理、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着手,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唯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机科技夜以继日地更新换代, 我们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虽然不用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的步伐, 但也要不断地学习, 提高自己运用这一现代工具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做完以后也不是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要紧随法律的发展, 寻找最新的案例, 充实教学的内容。这些都只能依靠教师不断地学习,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才能实现。

因此, 教师的素质体现在能够实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科学结合, 使学生既能切实掌握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又能从中得到启发;能充分激发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素质;能使自己的教学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使自己的学生真正站在时代前沿。

摘要:如何在有限的课中提供给学生最大量的信息,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法学素质教育, 作者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方法。作者认为应进行教学方式改革, 运用多媒体等科技手段运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做好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才能使自己的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

关键词:法律文书写作,教学法方改革,学生素质,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道鸾, 主编.法律文书写作教程, 法律出版社, 2004:1.

[2] 刘跃敏.法律文书写作的多媒体教学探讨.政法学刊, 2004 (1) :104.

[3] 邓杰.教育技术学——引导教学走向艺术境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53.

上一篇:浅析风向风速对江门市区连续降水酸度的影响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