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精神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廖仲恺精神范文

廖仲恺体会

在研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论作中,相对说来,孙杨(衢云)、孙黄(兴)、孙宋(教仁)、孙陈(其美)、孙陈(炯明)说成果较多;前人或侧重于专题,对孙氏人脉的研究,凸显一个共性,即“时段性”的比较,孙黄关系跨时最长,历10年有余。毋庸讳言,过往关于孙中山与廖仲恺关系的研探显见薄弱。

拙文试图对孙廖关系作一探讨,揭示历时22年的孙廖关系,是为中国民主革命史册上最诚挚最坚贞最持久最高尚的天作之合,廖氏先后经历了学生、助手、战友、继承人等角色转换(不排除其间角色的交叉重叠),而两者惊人相似之处甚多:爱国若命的报国情怀、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范、百折不挠的奋斗意志等等。孙廖关系毕生思想相通,鞠躬尽瘁是从,举凡高尚的民主革命品格,与肝胆相照的革命实践相得益彰,成就了他们平民伟人的功业,为后世建树了令人仰止的精神丰碑。

毛泽东曾撰专文对孙中山的事功作过高度评价,赞扬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丰功伟绩”。1如果说,此前的史家可以将辛亥革命时期的“孙氏理想,黄氏实行”载入史册,那么,今天我们当可实事求是:让国共合作时期的“孙中山理想,廖氏实行”名垂青史——这便是拙文的趣旨。

开篇明义:因于篇幅,本文对孙中山的论述适当从简。 爱国若命的报国情怀

“爱国”情感对于弱小民族来说,是一种神圣的原动力,又是一色优秀的精神风范。近代以降,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蹂躏的殖民地,国力贫弱,每况愈下,濒临危亡的深渊。“爱国”一词,急遽成为是中华民族的热门话题。爱国主义,则成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精神支柱。近代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富强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都是由爱国主义精神导引而生成的。时势造英雄。孙中山和廖仲恺都是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炼就这一风范的佼佼者。 1866年生于香山的孙中山,儿时听村夫讲述太平天囯反清故事,曾以“洪秀全第二”自称,立志推翻朝廷,恢复中华。这是孙氏的爱国思想最初的表现。毋庸讳言,其时视清王朝为“异族”,这是历史的局限。

孙廖爱国情怀的萌发,与大多数中国人相较,有着特殊的人文背景,即多了1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2日。 一层“海外·华侨·商人”氛围的体念。两人籍贯广东,廖氏1877年问世于旧金山,相差11岁。孙中山13岁远赴胞兄所在的檀香山求学,廖仲恺16岁远涉重洋返国,两人的孩童时代都耳闻目睹华人在国外饱受歧视的遭遇,在“民族·国家”的观念上增添了一份刻骨铭心的“外侮”因素。

一篇“捡运先友”的描叙,如是揭示当年华工的命运:“生计无门,痛洒穷途之泪;营谋失路,勉为异域之行。中怀不得已之情,有梦空回故里;外迫无如何之势,频年久滞他邦。闻解缆,则父母牵衣;说扬帆,则妻儿陨涕。嘱子千言保重,怜夫万种叮咛。含悲不使亲知,毅然就道;忍泪不为妻堕,强以扬鞭。险逾鱷浪鲸波,自慰劳中有逸;危历狐丘熊馆,爰思富或由勤。踏残朔雪严霜,冒尽蛮烟瘴雨。贸易则劳心会计,采金则竭力晨昏。如斯不遂初心,早丧诚然可悯;似此皆由正道,捐生实属堪悲。”2可以想见:几多死者、尸骨捡运者和悼词作者都已失落了自己的名字,这异邦的辛酸血泪,不管是孙中山的胞兄孙眉,还是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都有切肤的体味,而对于孙廖两人来说——或许他们缺乏亲身的体验,但类似悲壮的故事,则是耳熟能详的。爱国总是由爱家、爱乡伊始而及,家庭、家乡乃是最初的情丝。廖竹宾先是美国华工,因积聚所得,成为商人,后任职于美国旧金山汇丰银行。寄居异邦,廖竹宾始终不忘华夏传统,教育后代尤“以国学为先”,他强调:“祖国是每个人的灵魂和生命所寄托的,灵魂没有寄托的人,生命没有寄托的人,就像树叶离开树枝一样,失去了营养的供给,便会焦枯而死的。所以,我们要爱自己的祖国,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 3命一样。”孩童时代的廖仲恺,被父亲送到当地华人开设的专馆去接受华学启蒙。家庭与蒙学教育,华夏根脉的熏陶与儒学的启导,可以视为促发廖仲恺爱国主义萌生的原始基因,是为内因。

“外侮”作为一种刺激,也为催生廖仲恺的“爱国”情怀增加了激素。可以说,廖仲恺的少年时代是在饱饮美国排华风潮中长大的。白人如何迫害华侨,他有亲见亲闻。12岁那年,旧金山警察横蛮施暴,逼迫“唐人街”的华人逃亡他地,华人流离失所的惨状,他历历在目。他经常以华人的小孩为何总被白人小孩欺负询问父亲,而父亲的回答每每都是同样的一句话:中国朝廷积弱,无力保护2 南海佚名:《代同邑故友倡运柩回粤小引》,载《旅美三邑总会馆简史:1850-1974》旧金山,1975年,第250页。转引自章开沅:《“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评介艾尔松的〈爱达荷华人往事〉》,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3 程途:《廖仲恺》,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3页。

华侨??美国社会的排华情绪,给未成年的廖仲恺以切肤的感受,这可视为外因。 16岁那年(1893),父亲过世后,廖仲恺遵嘱随母亲回国。目睹国家多难,耳闻民族生灵涂炭。“迨帝国主义东渐,吾国沿江、沿海之重要门户,皆为彼所冲破,见江、河、海、铁路所及之处,皆变为其势力繁殖之所在地,以致此数千年来过惯安定生活之中国人,一变而日处飘风凄雨中。??都市人口过多,生活困难,农地减少;至于腹地之农村,田野荒芜,渐成废壤。于是内地生活困难,不得已而赴外国,既而外亦取缔华人入口甚苛,由是我人之生活遂愈趋卑下了(其间内地各省虽间有仍为自足经济状态者,惟其不能久持也)”4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使得廖仲恺的爱国主义意识更加深切、更加炽烈。

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 爱国主义的社会内涵,是必须蕴涵着挣脱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枷锁,拯救和振兴中国。换言之,爱国当以救国为前提,这是近代以降中华民族最迫切的责任与义务,“振兴中华”则成了炎黄子孙最崇高的理想。直面物质昌盛、社会昌明、日益昌旺的西方,中国与西方凸显出强大的落差——对于孙中山和廖仲恺有着国外游历的热血青年来说,除了奋起救国,矢志振兴中华,再也别无选择,这是历史的使命!27岁的孙中山于1894年在檀香山发起成立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5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不失为近代中国人振聋发聩的第一声呐喊! 甲午战败、戊戌维新夭折、庚子赔款,民族危机日益沉重,有识之士在探求救亡之中反思:一个岛国日本在海战中打败大清皇朝,明治维新肯定隐藏着天机!于是很多青年纷纷东渡扶桑,出国留学,求教于“先生”,希望收获“救亡”之术,改变中国危亡局势。出洋留学由是盛极一时。结束了香港皇仁书院中学生活的廖仲恺,出于救亡与振兴中华的驱动,也萌生留学日本的愿望。

为了支持丈夫实现自己的理想,何香凝全然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变卖掉陪嫁的珠宝首饰和家具,连同私蓄计“凑得三千余金”,作为廖仲恺赴日留学的资费。 4 按:此处引文为廖仲恺后来之演说的内容,时隔20余年,而西方列强瓜分豆剅中国的状况,似可参照。参见《农民运动所当注意之要点》,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廖仲恺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94页。 5 《檀香山兴中会盟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页。 1903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在日本东京与孙中山结识,被孙中山的矢志振兴中华的伟大气魄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所感染,当即表示“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两人言与行俱,遵从孙中山的授意,在日本“物识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始而踏上民主革命征程,并在践行共同理想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先后加盟。廖仲恺担任同盟会总部的副会计长和外务部干事、外务部副部长,作为同盟会的首位女会员,何香凝主动负起联络和勤务的责任。廖氏的东京住所,成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场。

将理想努力付诸于实践,这是孙廖令人景仰的品行。革命征途自1903年伊始,孙廖始终肝胆相照,道义并肩,22年风雨同舟,令所有革命党人难以望其项背者。

廖仲恺关于振兴中华的理想,早期体现在对三民主义的热诚宣传,后期体现为对三民主义的力行。(以下从略)

对《建设》杂志的编辑

对《孙文越飞宣言》的贡献:1923年2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对“联合宣言”条款进行具体磋商。

对国民党“一大”的持助

对广东革命大本营的建设

对“工”、“农”、“兵”的启导

值得一提的是,廖仲恺不仅肩负大任,还将理想寄托于未来,他为子女起名“梦醒”、“承志”,将矢志与夙愿溶铸于血脉之中,似亦可窥视其振兴中华的用心之一斑。

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范

上善,进取,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取向,展示出一种追求潮头的风貌。孙中山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勇于探索的革命家,他总结自己的革命学说由“因袭”传统、“规抚”西学、“创获”新知而成。“与时俱进”是他在东京对留学生(要共和不要君宪)演说的经典话语。诸如创立三民主义、肇造西式共和政体到以俄为师、实行国共合作,确立“三大政策”,掀动国民革命高潮等等理 念,都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结晶。他不愧是西方学说中国化的探索大师。

廖仲恺是一位富有世界眼光的革命家,从追随孙中山民主革命伊始,就以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他的与时俱进,表现在他追随孙中山,对革命思想的钻研探求,以及革命理论的阐释与创新。创新,是思想前瞻意识的标志,是理论功底的彰显,关于这一层面,仅举三例:

关于对三民主义“平均地权”的探索与宣传:(从略)

关于建设杂志:1918年6月随孙中山到上海,与朱执信一道创办《建设》杂志,宣传和研究革命理论。将眼光转向工农、转向下层,动员民众,投身民主革命。发表《三大民权》、《<全民政治论>译序》等文章,宣传和研究革命理论。同时翻译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实业计划》第一计划。1919年10月任中国国民党财政主任。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与朱执信等学习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钱币革命”问题。 关于农民运动。1924年7月,《农民协会章程》正式由大元帅命令颁行,此间,他经常深入农村,与农民宣讲与灌输革命的理论。他在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演说中向农民运动的骨干强调农民运动与世界革命的意义:“吾人其不欲解决吾人之痛苦及谋国家人民之丰富则已,否则必须与帝国资本主义者战!吾人其不欲打退帝国资本主义者则已,否则必先与国内军阀战!吾人其不欲打倒国内军阀而已,否则必先唤起全国国民,共图国民革命!吾人其不欲国民革命成功则已,否则必先去干农民运动!故今日之农民运动,其根本原因为国际问题,国民革命问题,非只为对付地主之南部问题。”6把中国乡村的农民运动与打倒国际上的帝国资本主义联系起来,将乡间土产的“农会”与世界革命结合在一起,眼光不可谓开阔。对农民运动有着热情关注的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一正确的命题,还是在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国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就提出了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而为当时一切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人们所赞成的。不过那时这一理论的意义还没有发挥,以致人们还只是模糊地认识这个问题。”7廖仲恺在时人还“只是模糊”时期就站在前沿大声疾呼,其思维取向与卓识远见,令人刮目相看。 6 7 《农民运动所当注意之要点》,《廖仲恺集》,第192页。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29页。篇二:执信中学学习心得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

执信中学学习心得体会

在执信中学跟岗学习的两天里,让我切实观察到了执信中学师生的学习生活的真实状态,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与执信名师有巨大的差距。通过实地学习,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而且使我对德育管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感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及如何做好一名优秀德育工作者,在此谈谈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参观执信中学校园,感受其学校历史和校园文化的魅力。

校园环境古朴典雅、大气优美:荷塘小桥流水,体现南国园林风光;草地花坛树林,营造绿色课堂;长廊碑刻铭牌,展现文化底蕴;名人佳作精品,烘托艺术氛围。学校建筑风格统一,色调和谐,结构合理,功能齐备。有标准的400m跑道、室内游泳池等体育运动场地,有存书十多万册的宽敞气派的图书馆,有装修一新、功能齐全的拥有6个专业级琴房、声乐训练室、国画室、摄影室、美术鉴赏室、音乐鉴赏室等共18个功能室的艺术楼,有能容纳1800人同时就餐的a级饭堂;所有课室、实验室、多功能室均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每间课室均由中央空调控制。生态环保园是广州市中学科技教育特色项目,陶艺坊是“岭南民族民间特色项目学校”实践基地。

二、感受了名师风采,开阔了学科视野。 在跟岗学习期间,彭斌老师勤奋敬业、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严谨认真、凡事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平易谦和、亦师亦友的关心指导等等,无不深深地感动着自己,使自己原先带来的惰性心态彻底改变,每天按日程安排,听课、上课、评课,写跟岗日志、写教学反思、读书作笔记、晚上回校指导学生自习,每天忙碌而又充实。他常态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我深感佩服:课堂真实自然的状态,环环相扣的节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了解,精妙到位的点评,随意处便显现的真功夫,非一日之炼就。在教学中,彭老师非常尊重学生主体个性,激活学生创造潜能,追求全面发展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听彭老师的课就像参加数学沙龙一样,四十分钟课堂教学转眼间就过去了,给我的感觉还想继续听。他的课就是以亲切的教态以及真切的情意赢得学生的信赖,关心每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适时给予鼓励,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整个课堂是那么的轻松自然。此次跟岗学习,通过对多节课例的观摩,经过集体的讨论交流,并听取导师的点评、指导,我对于“好课”的理解、认识达到了一个较深的层次:课堂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帮助学生解难解惑,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以及道德修养,才算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才算是一节好课。这使我收获良多,对我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艺术大有裨益。在我回校所上的几节体验课中,我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借鉴了彭老师的一些有效的做法,感觉良好,也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习执信中学德育管理经验,关注其德育载体优势,取其成熟且具有可行性 的做法弥补我校德育工作的局部不足。 执信中学德育内容:1. “一体两翼”的德育途径。“一体”是指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学校实施“主动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德育的全过程,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自主管理能力、领导能力。“两翼”分别指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活动。学校通过德育课程建设,对学生授之以知、晓之以理。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道德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2.《中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 ,课程性质:《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该课程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实施,兼具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特点和功能;课程宗旨:《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的宗旨不在于传授传统的知识,而在于发展学生为公众事务、社会事业有所作为的使命意识,以及实现使命的组织管理能力。 主要训练技能:学会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学会组建团队,制定规则;学会筹措经费,管理经费;学会团队合作,实施项目 ;学会组织会议,集体议事;学会表达思想,说服他人。3。特色社团“edus”社团的名称取自社团四项主要活动,即英语角 (english corner)、辩论(debate)、模拟联合国 (model united nations)、演讲(speech)的英文字母缩写,该社团致力于培养学生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与各项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模拟联合国是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团体特意为青年人组织的活动。青年学生们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以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通过阐述观点、政策辩论、投票表决、做出决议等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的运作方式,了解世界发生的大事对他们未来的影响,了解自身在未来可以发挥的作用。模联是一座被拉近的外交舞台,学生能在这个舞台上开阔视野、挑战自我,收获自信;模联是一个浓缩的世界,学生能在这个世界里思考社会、结交朋友、树立目标。

学生活动就是通过特定的情景和实践,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动态的、开放的、不确定的道德情景,让学生在情景和实践中自己构建确定性的、新的道德意义,造就学生美德。

三、终身学习,提升自我 我已从教7年了,但此次学习还是让我对终身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新时代、新知识、新课程都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习不仅仅只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德育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一定虚心学习,不断提高学养,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斯成长之路,争取早日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个全面型的教师。篇三:黄埔之旅--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今天跟随着党组织参加了本期党校学习班的第一次出游,我们这次前往的目的地是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带着期待的心情踏上了这次的黄埔之旅.一路上不胜喜出望外.本次出游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革命先人在历史的背景下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的艰苦生活,体验党内生活,将自己置身于党组织内,去锻炼和体验团队精神,本次外出活动让我获益匪浅. 黄埔军校,全名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在这里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黄埔军校于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如今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先后参观了包括复原了孙中山总理、廖仲恺、周恩来等人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此外还参观了黄埔军校校史馆,和孙中山故居,遥望孙中山纪念碑.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参观孙中山故居之后感想,这里也叫孙总理纪念室,得名也因国民时期孙文先生在这里办公和憩息,这里面设有连个展览区,包括<昨 日小楼—粤海关黄浦分关及其旧址变迁>和<孙中山,梅屋庄吉于黄埔军校>,这里囊括了新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他的爱国精神和终身奋斗的意志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借鉴,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秉承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志.黄埔军校这座古老的建筑,楼宇之间有碧绿,别有一番情调,这里摆着的都是与黄埔同成长的点点滴滴,给后人留下了无可取代的宝贵精神财产. 下午是我们团队的活动时间,这次黄埔之旅的拓展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各个成员之间在这个时候都发挥出了出色的表现,也让我们互相认识了许多其他团队的成员,增进了友谊. 通过这次黄埔之旅,让我更加坚定入党的决心。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能力,增强团队精神。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要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和吸收先人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继承者.最大的收获是在本次完美的黄埔之旅中,增强了自己的团队精神,让我体验了一次完美的党内生活.篇四:观后感 红色经典影视观后感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部电视剧,以中国革命重大历史事件为轴线,以国共两党斗争与合作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为重点,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共产党人的成长历程。剧中人物多、地域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就人物而言,既有可追溯的代表性历史人物,也有泛泛的综合性历史人物的写照。剧中人物刻画生动鲜活、性格特征鲜明。观赏完全剧,感触颇多。

全剧通过瞿、杨两家五个年轻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民族未来命运的索求,个人思想与社会思潮冲撞后,五位年轻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从而走上各自为之奋斗的人生道路。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剧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表现的人物都很生动和真实感人。

首先是剧中塑造的瞿恩这个人物。瞿恩是一位革命意志坚定的理想主义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儒雅的谈吐举止,从容的生死态度,真正体现了一位革命者的高大形象。瞿恩是众多革命先烈,特别是早期牺牲的革命领导人形象的集中体现。我认为,瞿恩的身上,彰显了蔡和森、瞿秋白和方志敏的奋斗精神和人生轨迹。这三位革命先烈都是在36岁时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后杀害的,其中方志敏和瞿秋白在就义前都像瞿恩就义前那样,写下了感人的篇章。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可爱的中国》,就是方志敏烈士的遗作。方志敏就义前,在牢房里一共写了十多篇文稿,其中三篇文章就是《清贫》、《可爱的中国》和《狱中纪实》。方志敏的遗作送到延安,还有一段感人的传奇故事:方志敏烈士在南昌狱中,一位叫高家骏的狱卒被方志敏崇高的精神所感动,愿冒生命危险将文稿送出去,他通过在杭州的女友程全昭前来南昌探视他的机会,让女友将方志敏烈士的所有文稿带到了上海,送到了宋庆龄、鲁迅和李公朴手中?? 瞿恩的形象,再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瞿秋白伟大的一生。瞿秋白在大革命初期,担任过黄埔武汉中央军校政治教官,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准备转移时被捕,敌人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最后,瞿秋白英勇就义,时年36岁。剧中瞿恩的死,几乎就是还原了瞿秋白的就义过程。 剧中的主人公杨立青。杨立青出身豪门,生性顽劣,在一次玩枪走火,给家庭引来事端, 。在姐姐杨立华的指引下来到广州,结识了姐姐的两位恋人:瞿恩和董建昌。正好两位都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在两位教官的帮助下,杨立青顺利地考进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教导队。在学习期间,他与瞿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瞿恩成为他终生的精神导师,瞿霞成为他相爱的恋人,通过瞿恩让他认识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四一二”政变警醒了他曾经迷茫的心智,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历经生与死的考验,一步步成为了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杨立青性格独特,既有侠骨义胆,又是柔情万般,很受女孩子的喜爱,剧中三位女性,白凤兰、瞿霞和林娥,都使这个铮铮铁汉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炽热情感刻骨铭心?? 杨立青这个角色,是众多在黄埔军校就读,在国民党军队带兵,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将帅的综合体现。 黄埔军校既是国民革命培养军事将领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剧中客观地反映了黄埔军校是按照孙中山先生创办军校的宗旨,更重要的是客观反映了黄埔军校的精神。 欣赏完这部电视剧,我认为在人物的塑造上的确很有特点,与其他史料片不同的是,这部电视剧中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毛泽东、周恩来、廖仲恺、蒋介石等都没有出场,甚至连观众不太熟悉的湘系军阀唐生智也只是董建昌通电话而已,最终没有露面。而出场的人物你都能在历史人物中找到他们的影子,这可能就是这部电视剧精妙之处吧!既然是艺术作品,源于历史又通过演绎使历史故事更加精彩!如果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出场,大多数观众不会从艺术上去看,而关注点更多的是像不像、真不真,只要不是纪录片,任何特型演员表演历史人物都是有差距的,这部电视剧克服了这个问题。

第二篇:廖仲恺被暗杀后 蒋介石为何会痛哭失声

最新文章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王怀洲2015-09-02 08:25 我要分享

[摘要]当时中国的地方财税都是由军阀支配的。

1982年7月,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发表了《致蒋经国先生信》,这封信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同时,《人民日报》也于7月25日全文刊登。1982年8月,台湾的国民党中央报纸登出宋美龄《给廖承志公开信》、陈立夫《给廖承志公开信》。由于当时台湾对大陆实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台湾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廖承志的《致蒋经国先生信》,大陆很多人也不知道宋美龄、陈立夫的信。现在,两岸交流已走向正常化,通过百度网页,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即可查到宋美龄和陈立夫的信。

宋美龄《给廖承志的公开信》中谈到,令尊仲恺先生乃我黄埔军校之党代表。言及仲恺先生对黄埔之贡献时,先总统(指蒋介石,当时蒋经国是台湾总统,所以宋美龄称蒋介石为先总统)热泪盈眶。其真挚恸心,形于词色,闻之者莫不动容。谅今时尚存之当时黄埔学生,必尚能追忆及之。

廖仲恺是广东惠阳人,1924年至1925年任黄埔军校党代表、国民党中央常委、财政部长等职,与蒋介石关系很好。1925年8月20日被军阀指使的暴徒暗杀。廖仲恺被暗杀后,蒋介石痛哭失声。这篇文章就谈谈蒋介石为何会痛悼廖仲恺。

蒋介石1949年退往台湾,国民党在台湾曾经出版一套纪念国民党元老的丛书,其中就有一本叫做《党军师褓——廖仲恺》的传记,专门讲廖仲恺的生平。解放前,蒋介石叫人在大陆出版了一套书,黄埔军校史稿——正式名字叫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其中就有一句“廖党代表之抚育本校犹慈母于婴儿也”。

以上,都说明蒋介石一再肯定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的贡献。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的贡献,还得从黄埔军校筹办时的恶劣环境谈起。蒋介石曾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大会上说:总理(指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时候,四面都受了反革命军队的包围。当时的情况确实很险恶。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炮轰孙中山总统府,孙中山和蒋介石在广州珠江河面的永丰舰上,与陈炯明战斗了一个半月。由于陈炯明经常策动海军叛乱,并不断用鱼雷威胁孙中山的炮舰,孙中山、蒋介石最后失败,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在陈炯明叛乱事件中,廖仲恺遭陈炯明囚禁,身上一段时间锁了三条铁链,生命垂危。后来,孙中山、蒋介石离开广州,廖仲恺也在廖仲恺夫人何香凝等人的营救下,脱离广州前往上海与孙中山会合。

孙中山失败避往上海后,派人前往广西,策动在那里的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从广西打到广州。同时策动广东的军阀,倒戈反对陈炯明。1923年1月,陈炯明军退出广州。杨希闵,刘震寰等各军占领广州后,请孙中山从上海回广州。但实权却掌握在拥有重兵的杨刘军阀手里。用廖仲恺的话说:当时是各军逐陈(陈炯明),请先生(孙中山)仍回粤。

当时中国的地方财税都是由军阀支配的。如陈炯明军的一部退往漳州后、在漳州召开分赃会议,其中陈炯明军分得十八万,北洋军阀十万,其他杂军十万、而当时广州一带的财税主要由杨刘军阀占有。如广东筹饷局总办就是杨希闵的滇军军长范石生担任。廖仲恺也在广东筹饷局任职,但实权却在滇军军长范石生手里。

黄埔军校于1924年1月24日成立筹备委员会,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但当时的军阀对黄埔军校抱敌视态度,拒绝拨款给黄埔军校,再加上作为军校校址的广州黄埔长洲岛杂草丛生,困难很大,军阀又从中阻挠,蒋介石参加筹备工作才半个月就向孙中山提出辞职,并回到浙江奉化家乡去了。

蒋介石走后,孙中山任命廖仲恺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廖仲恺于1924年2月25日,打电报给蒋介石,电报上说,党事讵可因兄(指蒋介石)而败,已代告假半月。这时候,广州又发生了滇军杨希闵的部队征收苛捐杂税,导致广州部分工人罢工的事件。

1924年3月间,广州不法商人陈某,向杨希闵部的滇军第一师师长赵成梁献计,广州珠江河面运粪船只很多,运粪工人除了领市政局的薪水外,粪运给农民还可以赚一笔钱。可以在各河口上派船征捐。滇军第一师师长赵成梁见钱眼开,立即批准商人陈某承办《征收粪溺出入捐》。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立即表示,滇军的这一举动有可能引起工人罢工,但军阀和不法商人仍然我行我素。滇军第一师师长赵成梁派出军队,在广州河面的大沙头、洲头咀、泮塘等河口,拦截来往运粪船只,强行征收粪溺出入捐。广州市粪业工人纷纷反抗,于是赵成梁令不交捐者船只扣留,一天之内被扣留的船只达百余艘。

当天晚上,广州市粪业工人开会决定,第二天起全市粪业工人一致罢工。并向广州市政厅递交一份声明:商人陈某勾结赵成梁,强征此种苛捐杂税,粪业工人万难承认,若赵成梁不撤销,工人誓行罢工到底,市政卫生如何秽臭,在所不顾。当时,广州市长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事情发生后,孙中山立即派人与赵成梁交涉,赵成梁见局面已不可收拾,同意取消这一苛捐杂税。但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在其他领域的横征暴敛并没有停止。1924年4月间,桂军刘震寰部队又在东莞市私自查封了东莞的当铺10多间,强令当铺上交苛捐杂税,否则当铺继续查封,这又引起了东莞的罢市。

当时,孙中山能依靠的军事力量很弱,黄埔军校又正在筹建,对军阀几乎束手无策。在困难的条件下,廖仲恺经常不得不上门跑到军阀的公馆里去,请求军阀拨一些钱给黄埔军校。经过参加筹办黄埔军校的廖仲恺、叶剑英、邓演达和苏联顾问的艰苦努力,黄埔军校终于在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在主席台上的4个人是: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黄埔军校总理孙中山、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现在保留下来的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照片,还可看出主席台是用很简陋的竹搭成的,从中可以看见黄埔军校创建的艰难历程。

二 蒋介石1928年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毕业典礼上说:“总理(指孙中山)成立黄埔军校的时候,四面都受了反革命军队的包围,经济的困难莫过于此,公家的钱一个也收不到,无论铁路的收入以及其他各种税收都被滇桂军陈炯明等一概收去。有些日子,明天的伙食,今天晚上还没有筹到。如果政府给本校5000块钱,各军就纷纷起来责问,困苦的程度十倍于现在,即此一端,可推知广东军阀之专横及其妨害本校的发展为何如也。”①

孙中山打算于1924年9月任命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担任财政部长,但廖仲恺1924年9月17日在致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桂军总司令刘震寰、滇军第二军军长范石生等人的通电中,声明不担任财政部长的职务。

廖仲恺在通电中说:“粤省虽号富裕,而军兴以后,财政久陷分裂。厘捐粮税,悉为各军截收。赌饷烟捐,亦由各军支配。是全省税收,业已瓜分豆剖,点滴无遗。迄今两载,财政命令,不出署门,财厅五易长官也都束手无策。”②在困难的条件下,廖仲恺惨淡经营,艰难应付。曾经对蒋介石忠心耿耿的张治中,长期在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担任教育长,1925年在黄埔军校担任学生队总队长。张治中在1936年的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当时叫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深情地回忆了蒋介石、廖仲恺在黄埔军校创办初期的情况。

张治中讲道:有时,军校的伙食明天就没有了,廖仲恺当天就四处设法奔跑,一直到了下午

八、九点钟,还没有得到一个钱的时候,他只好跑到这一批军阀的公馆里面去。这一些军阀总是正靠在烟榻上抽大烟,我们廖先生本来是一个革命党人,对于这一班军阀的情形怎么能看得惯?但是他为了要养活500个革命青年,他不得不为我们牺牲身份,而且也靠在大烟床上陪着军阀谈笑。等到军阀高兴了,他才提出有一笔款子可以他去收一收,只说有一个紧急用途,始终不提起是为了黄埔学生的伙食。然后这班军阀才答应了廖先生,然后我们这500个热血学生,才不至于断炊。

张治中又说:“曾记得我们校长(指蒋介石)常常讲到这种困难情形,与我们廖先生商量。廖先生总是安慰他说,关于经费的事,都由我负责。大家没有饭吃的时候,就由他去筹划。所以我们想到当时这种情形,廖仲恺先生真是黄埔的慈母。当时的一般学生,没有哪一个不把他当做慈母看待的。所以今天开学典礼中,我们首先要提出我们黄埔的第一任党代表廖仲恺先生,我们黄埔的慈母廖仲恺先生。”③

廖仲恺被暗杀后,蒋介石借清查廖案的机会,权力迅速上升,这是当时很多人的看法。

周恩来说,廖仲恺“虽然他在政治斗争中有其动摇性,对工人、农民和我党的力量有所畏惧,但他晚年的政治生活是光荣的。他尊重苏联顾问的意见,但他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是资产阶级左派的坚强代表。” ④

廖仲恺死后多年,蒋介石多次在黄埔军校的会议上深情地追悼他。当时担任黄埔军校的第二师师长王柏龄,也发表文章怀念廖仲恺,但王柏龄和1982年的陈立夫一样,都说廖仲恺是反共的。更多的人说廖仲恺是老实人。 孙中山于1925年3月去世时,才59岁。孙中山在世时,蒋介石和后来担任黄埔军校的党代表的汪精卫,都没有把黄埔军校变为自己的部队的野心。1925年3月孙中山死后,在蒋介石前面的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下面才排到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1925年7月,随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在共产党人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大力支持下,汪精卫、廖仲恺、蒋介石以黄埔军为骨干(这时黄埔军已发展到两个师),强令各军队交出财政大权,这导致了黄埔军和粤军的激烈斗争。当时,廖仲恺是财政部长、国民党中央常委、黄埔军校党代表、还兼国民政府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等等职务。粤军中针对廖仲恺的流言四起,有些说廖仲恺年将五十,兼职十余,有些说廖仲恺被人利用,有些说外省军(指黄埔军)将解散粤军。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赴国民党中央部开会的时候,遭人用手枪暗杀,年仅48岁。事情发生后,在苏联顾问鲍罗庭的提议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授与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全权处理广东局面。

随着清查的深入,发现粤系胡汉民的部下,粤军许崇智的部下,参与政治上恶毒攻击廖仲恺,有些还参与谋杀密谋。在共产党人的支持下,黄埔军迅速改编了粤军,逮捕了一些廖案的嫌疑犯,共产党人周恩来,当时已担任黄埔军校的第一师党代表,第一师师长是何应钦。周恩来担任了廖案审判委员会委员,共产党人陈赓也参加了逮捕廖案人犯的行动。

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是刺廖的主使人,所以胡汉民被软禁,后被遣使出国。许崇智的粤军多名军官参与刺廖的案件,结果许崇智被蒋介石解除武装,遣送往上海。

廖仲恺被杀后,汪精卫、蒋介石和共产党合作,迅速改编了粤军,改革财政体制,基本实现了财政的统一,继任财政部长的是宋子文。广州国民政府的形势大好。

国民党内原来五个实权人物,元老胡汉民、粤军司令许崇智都被驱逐出广东。财政部长兼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被暗杀。军委主席汪精卫继廖仲恺担任黄埔军校党代表。

至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在广州召开时,在大会上出风头的已剩下汪精卫和蒋介石。汪精卫称国民党下次大会要在武汉、南京甚至北京召开,蒋介石称以黄埔军为骨干,很快就可以北伐取胜,统一中国。同时,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廷也得到热烈的拥戴。没有廖案的发生,蒋介石要迅速上升是不可能的。这是当时很多人的看法。

廖仲恺是老实人,1925年7月,苏联顾问鲍罗庭和共产党人力主财政统一,廖仲恺就以财政部长的身份发布一系列严厉的财政统一命令,要求各军交出财权。而当时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的部队已被击溃,在广州实力最雄厚的是粤军许崇智的部队。许崇智的堂弟许崇清,是廖仲恺的侄女婿。共产党人周恩来担任刚组建的黄埔军第一师党代表,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想插手黄埔军校,廖仲恺就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上提议汪精卫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廖仲恺的种种做法,维系了黄埔军校和黄埔军的稳定,维系了国共两党的联合战线。廖仲恺在世时,许多人就造谣说廖仲恺被人利用,有些还说他已加入共产党,廖仲恺多次发表声明否认。 廖仲恺去世后,关于廖仲恺的争论并没有停止。蒋介石指使他的部下发表回忆录,说廖仲恺是反共的。而共产党人却说廖仲恺是坚决联共的。1938年,叶剑英还在新华日报发表回忆文章,称廖仲恺在筹办黄埔军校时贡献很大,蒋介石还曾开过小差。

1928年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说,当时暗杀廖仲恺的是专横的军阀,反对财政统一的军阀。

文章写到这里,我们可看出,廖仲恺是为了黄埔军(当时有人叫外省军)的壮大而死的。而黄埔军却是蒋介石赖以主宰中国几十年的政治和军事资本,这是蒋介石追思廖仲恺的历史原因。另外,1924年初蒋介石离开广州黄埔时,在广州征收《粪溺出入捐》的滇军第一师师长赵成梁,于1925年6月间,指挥部队在广州瘦狗岭阻击黄埔军,被黄埔军校的苏联军事顾问开炮击中,当场毙命。1924年权倾广州的广东筹饷局总办,滇军第二军军长范石生,可以说与蒋介石结下深仇大恨。但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却在一段时间里隐藏在广东北部的范石生军队里,范石生的有钱,黄埔初期很多人知道。范石生和朱德是云南军校的同学。当时还相当有钱的军长范石生,给了朱德部队很大的物资帮助。这也算范石生后来对共产党的贡献。所以,以后的文章,在提到黄埔初期的军阀专横时,往往痛骂滇军总司令杨希闵,但却很少提到筹饷局总办范石生。

注释:

①《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

②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22页。

③《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8页。

④周恩来:《关于1924年至1926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三篇:学习廖俊波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廖俊波精神心得体会:发扬“樵夫”精神做合格共产党人

榜样,能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效,看完“樵夫”廖俊波同志的事迹报道,不由得想起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导”,优秀的党员干部,他们“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的优秀品质,往往能够带动社会发展的大轮轴,砥砺着时代进步。

“樵夫”廖俊波代表的是一类当之无愧为“榜样”的共产党员,他们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始终,从抛头颅、洒热血的战争年代,到如今不忘初心、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他们的事迹有的已经得到广泛传颂,有的沉浸到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从未被发现,但是他们都是构成这个积极向上、风清气正、暖心和谐的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心头、真心诚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一心为民,真情服务群众。习近平说,心无百姓莫为官。廖俊波同志曾说过一句话“群众遇到困难来找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我们站在他们的位置上应该怎么办,这时候你就一定会尽心尽力为他们办事”,他身体力行的这句话落到实处,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

一心干事,敢于担当。廖俊波同志在任职期间一心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为了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他成了别人眼中的“铁人”“工作狂”,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学习在一线、生活在一线、调查在一线”的实干精神,学习他为了干好一件工作达到忘我的境界,学习他重承诺、重行动的诚信品质„要敢于吃苦、勤于干事,在“硬骨头”面前,心里时刻装着党和人民,在“险滩”跟前,眼里只有国家和群众利益,不断带头干、加劲冲,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一心奉公,廉洁从政。我们要学习廖俊波同志将人民赋予的权利放在心头,谨慎用权,接受监督,不忘初心,廉洁奉公,时刻谨记“公生明,廉生威”,做从严治党的责任人,用党员的义务来回馈组织、服务人民,做好传话筒、大喇叭,做到用权有敬畏、心中有原则、做事有坚守,凡事出于公心,无愧于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期待。

伟大的精神,不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色;榜样的名字,不因斗转星移而磨灭。

第四篇:机关学习廖俊波同志精神心得体会

廖俊波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是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的好干部,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

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廖俊波同志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最高追求,注重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入党25年来,无论是在乡镇、园区、县委,还是市里,他牢记党性原则,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百姓的热爱。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把牢政治方向,筑牢思想根基,努力做一名政治上靠得住的好干部。

学习他心系群众、勤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廖俊波同志对群众有深厚感情,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和诉求,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政和工作期间,他始终心里想着“如何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增收”,带头深入贫困村驻村蹲点调研,把脉问诊,分类施策,三年多时间,政和县贫困人口减少3万多人,脱贫率达69.1%。到市里工作以来,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保障住房、城市管理等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真情和实绩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学习他敢于担当、苦干实干的务实作风。廖俊波同志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面对政和落后状况,克难前行,精心打造政和省级经济开发区,深入一线抓落实,新引进创办60多家规模企业,群众都说“园区是书记一脚一脚踩出来的”。2013年起,位于贫困地区的政和县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工作中,他总是鼓励干部只要为了发展和群众利益,就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大胆作为。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立足岗位、担当负责,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学习他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廖俊波同志勤奋敬业,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孜孜以求,舍小家、顾大家,夙夜在公,废寝忘食,从不叫苦叫累,一直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抓工作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始终奔忙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开发等工作一线,曾经3天跑4个城市、会见6批客商。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勤勉敬业、忘我工作,始终保持无私奉献、实干拼闯的工作激情。

学习他廉洁奉公、干净做事的高尚情操。廖俊波同志严格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坚持廉洁从政用权、修身齐家,自觉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参加工作以来,他从不利用权力、地位的便利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他经常叮嘱家人,不能搞特殊,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付出、多奉献,踏实做事,干净做人。他谦虚谨慎、为人低调,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操,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赞誉。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严于律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

当前,我区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学习弘扬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于激励和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四讲四有”,做到“四个合格”,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组织要紧密联系实际,组织党员、干部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把学习活动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脱贫攻坚战等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践行党的宗旨,弘扬担当精神,锐意开拓进取,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内蒙古自治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自治区七十周年大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学习廖俊波精神心得体会:初心不改 砥

砺前行

学习廖俊波精神心得体会: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3月18日晚,一场车祸,带走了人民的好公仆廖俊波同志,年仅49岁的他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天。震惊、惋惜、遗憾、致敬„„一时之间,种种情绪弥漫在群众百姓、干部队伍中。总书记作出重要精神指示,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正是要学习他的不忘纯洁初心。查阅廖俊波的资料照片,最让我印象深刻是那永远洋溢着笑容的双颊,是那永远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身影。深入群众、实地调研,这是廖俊波的工作日常。廖俊波用身体力行向我们诠释了他心系百姓、执政为民的初心。为何廖俊波同志离开后,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哀悼者纷纷前来送别,这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也许我们应该适时停下脚步来想一想,是否还记得入职宣言?是否还记得当初那个干劲十足的自己?那份纯洁的初心,现在还在吗?

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正是要学习他的不忘担当初心。在其位而谋其政,任其职而尽其责。翻阅廖俊波的一生,会发现,不论在何位、任何职,他都用兢兢业业的态度、勤勤恳恳的干事书写着责任与担当。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然而当下,有多少党员干部只会空喊口号,不干实事,表面功夫却做得风生水起,还在抱怨喊烂了的口号标语毫无意义;有多少党员干部只想着推脱责任,用“孙连城”式的借口为自己的不作为找理由;又有多少党员干部工作流于形式,只为应付检查草草了事。

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正是要学习他的廉洁初心。服务企业,为民办事,廖俊波从不忘廉洁本色,始终严守纪律底线。在他担任政和县委书记期间,该县始终保持着“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作为一把手,品行端正、率先垂范,廖俊波用一言一行给党员干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他的廉洁初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成了多少人触碰高压线冠冕堂皇的借口,高官落马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便更显得廖俊波的清廉难能可贵。因此,向廖俊波同志看齐应当成为我们前行的指明灯,严以律己,坚定理想信念,永葆一颗赤子之心,无私无畏,无愧于身上的使命,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廖俊波离开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需倍加珍惜,将其转换成不竭的精神动力,以最初的承诺、最澄澈的初心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争当“廖俊波”式的好干部。

上一篇:六一邀请函范文下一篇:来料加工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