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管理中小企业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小企业信贷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H银行北京世纪城支行中小企业客户为例

摘要: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具有多样化、灵活性、创新性、生命力等特征,并分布在各个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中小企业在2018年因受国内外环境影响,中小企业呈现数量减少,亏损面扩大,从业人员减少的现象,中小企业亏损面在15.2%,而北京地区亏损企业亏损额的增速达到了 34.7%。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融资难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阻力,面对融资困境我们如何破解,怎样切实可行的解决这一难题。融资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中小企业自身原因,金融政策原因,以及银行偏好、相关机制不完善等等多种影响因素。H银行北京世纪城支行于2005年建立并营业,在北京地区拥有一批中小企业信贷客户,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一直是世纪城支行回报率较高的重点业务之一,世纪城支行拥有多款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信贷产品。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减轻中小企业还款压力,H银行一直致力于中小企业信贷产品、企业金融问题解决方案开发。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调研中小企业运营及信贷情况,更利于商业银行了解中小企业客户的信贷需求,并改进自己的信贷产品与服务水平,助力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即是站在商业角度,同时也体现了银行的社会责任。本文以问卷调研为基础,通过问卷向H银行北京世纪城支行的中小企业信贷客户了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现状及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或建议,确立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框架。本文通过调研,发现世纪城支行中小企业客户在市场经营活动中,由于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外部原因,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产品价格上调而至利润压缩,以及外部融资困难、内部管理不善等问题,带来运营压力;中小企业在向银行贷款中反映出以下问题,银行信用等级要求高,贷款手续繁琐,贷款利息、服务费、抵押物评估费、担保费等形成综合成本整体偏高,以及信贷产品单一,银行与担保机构服务差等问题,整体来看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设置的门槛较高,是造成中小企业信贷难的主要原因。针对中小企业所反映的问题,从三方面给出相关建议,首先是对中小企业的建议,作为银行的潜在客户,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及财务管理能力,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有利于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借贷关系,降低融资难度;其次,商业银行要加强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可行的为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积极创新信贷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及审批效率,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要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第三,政府在中小企业相关政策法规层面上,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及信用体系,继续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并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关键词:中小企业;商业银行;信贷产品;融资渠道

学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中小企业概念界定

(二) 中小企业规模划分标准

(三)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相关理论

(一) 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三) 相关文献分析与评述

第三章 H银行北京世纪城支行中小企业信货现状分析

一、H银行北京世纪城支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概况

(一) 中小企业信贷产品

(二)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三) 世纪城支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特点

(四) 中小企业金融的战略地位

二、H银行北京世纪城支行中小企业客户调研

(一) 调研目的

(二) 调研的方法

(三) 调研数据描述性统计

(四) 世纪城支行中小企业客户发展现状

第四章 H银行北京世纪城支行中小企业信贷反映的问题

一、世纪城支行中小企业客户存在的信贷问题

(一) 企业自身特点,存在信贷难的风险

(二) 生存环境带来经营压力

(三) 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抵押担保能力差

二、商业银行信贷成本整体偏高

(一) 信用等级要求高

(二) 银行信贷综合成本偏高

(三) 贷款流程繁琐,时间成本高

三、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小结

第五章 H银行北京世纪城支行中小企业信贷对策

一、对中小企业客户的建议

(一) 增强创新能力,强化自身管理

(二) 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三) 加强企业自身信用建设

二、H银行北京世纪城支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对策

(一) 积极创新信贷产品

(二) 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审批效率

(三) 注重风险防控,优化授信机制

三、政府层面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相关对策

(一) 完善担保体系,规范中介机构

(二)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三) 加强中小企业进一步创新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上一篇:金融学投资行为探析论文提纲下一篇: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改革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