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德育导师主要事迹

2023-05-05

第一篇:优秀德育导师主要事迹

德育导师主要事迹

自从教3年以来,我一直默默地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我热爱学生,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深受学生的信赖。善于与家长保持沟通与联系,得到家长的信任和支持。现将我的主要工作事迹总结如下:

一、 关注差异,用师爱架起一座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的,学生更是如此。正是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性与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我们教师在实施教育时必须因材施教。我非常注重这一点。记得我班就有这样一名学生,第一天来报道,脸就肿肿的,还一大片淤青,后来据了解是刚和别人打架了。一开始上课要么就趴着睡觉,要么就找别人说话。而且老师说他他还不服,跟老师对着干。与其他同学的隔阂也越来越大,经常因为一点儿小事与同学吵架。后来,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作业也天天都不写。

针对他的情况,刚开始,我就严厉的批评他,找他的家长,可是一点儿成效也没有。后来,我发现这种严厉的批评并不起作用,他虽然不说话表面上好像承认了错误,可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认识到错误,更不会去改。于是,我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在学习上对他降低难度,作业单独给他留少一点儿,并且及时给他讲解,再与家长密切配合,慢慢的作业都能交上来了。有进步就及时的表扬他,帮他树立在同学面前的威信。尽量与他多沟通,并且当他犯错误时,不急于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而是尊重他的人格,先了解情况,慢慢的他不打同学了,也和其他的学生融洽了很多,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情况好转了,他能安稳的坐在教室里上课了。

因此,我觉得教师只有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去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关心、尊重和理解,才能赢得学生深深的情,才能架起一座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深入到学生的心中去。

二、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和日常行为开展磨炼教育

现在的学生队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他们普遍存在着怕困难,怕挫折等意识薄弱问题,针对这一情形,我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和日常行为,对 1

学生全面实施道德和意志的磨炼,我觉得在这一方面我做得还可以的,实施这一教育时我做到开始有计划,过程有内容,实施有方案,结果有效果。就举内容方面说吧,我确定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思想道德方面的磨炼。我注重强化爱国主义意识作为思想磨炼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强化爱国主义知识的灌输、爱国情感的培养和爱国行为的磨炼。

行为方面的磨炼。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大养成教育的训练力度和难度,使学生自觉约束规范自己在校内外的行为习惯。

学习方面的磨炼。这是学生最经常的锻炼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克服困难,养成刻苦、认真、耐心、细致、求效率、守纪律的学习作风,使其热爱学习,勇于创造,勤奋进取。

生活方面的磨炼。重点训练学生生活、生存能力,培养劳动观念,对生活充满信心,肯于吃苦,做事永不服输,在困难及意外情况下,有自我保护及救助他人的能力,有耐挫和抗挫能力。体魄磨炼。培养学生热爱文体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和技巧,增强坚韧不拔的毅力。

学生在我这样长期的锻炼中,意志力更坚强了,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挫折了。

第二篇:优秀班导师主要事迹

一、关爱如水,温柔细腻话知音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的经师,还要做成解惑的人师。在关爱中切实为学生解决问题是xx对自己的要求。xx担任着生物工程1302班的班级导师。从接手以来,xx要求班长、团支书等主要学生干部改变下通知式的班会,建议召开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写学期总结,使同学们充分参与进来,共同分享所见所感,让班级更好地融合在一起。xx平时还主动约学生聊天、谈心,一对一的形式、亲切温柔的话语,让同学们更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悉心细致地观察后,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用不同方式让他们学着去改变:上课不爱听讲的,要求他们做好笔记,学的课作总结列提纲;腼腆不爱说话的,让他们录小视频,让他们活跃起来;喜欢看闲书的,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促使他们阅读更深的东西;贪玩的,要求他们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列出来,严格要求自己。xx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细致的关怀也让学生心里充满着感激。

2008级生物科学专业的xx,毕业后加入了联合国科教组织的一个义务支教项目,xx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号召生物工程1302班全体同学为贵州毕节贫困学生募捐、写信。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xx也利用这个机会,让同学们看看外面的世界,畅谈自己的感慨、自己的打算,引导学生明确大学目标,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来自毕节贫困地区学生的回信,让同学们感触颇多,一封信中写道:我很羡慕你们,那么美的校园,那么多的书籍,我会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深深地触动了同学们的心灵。 xx告诫自己,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世界,把情感附着于方法,学生终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她平时更像是一位知心姐姐,除了想各种方法引得我们学习,还非常关注我们在想什么、干什么,平时我们愿意和她交流真实想法,遇到问题也喜欢跟她交流,赵老师也总能给我们真诚的帮助。一名学生这样说。

二、重任在身,察课善教担其责

在课堂上,xx喜欢和同学们互动,让同学们自主地去思考。每节课先用提问的方式回忆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误也会用幽默的方式告知学生答案。课间十分钟xx也闲不下来,一下课就会有很多同学到讲台上问她问题或一些考研的事宜,她总为给他们一一细致解答。

xx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顺利过好‘教学关’的重要性,因此我丝毫不敢有所懈怠,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讲座和研讨,跟随资深教授听课,学习教学的方式、方法。xx要求自己要做到讲课而不是背课。

自己首先要吃透教材,每次去图书馆借书,她都借满20本,相类似的参考书之间相互比较,进一步明确需要补充和删减的知识。从教至今十余年时间里,她积累手写教案超过3000页。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全校公选课,xx均制作了很多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每张幻灯片里的图片、字体、颜色、大小等她都认真调整。xx坦言,备课用的时间比上课多很多,这样一来熬夜便是经常的事了,有时连续数周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不懈的努力使xx迅速成长为学院的教学骨干,分获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和第十二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目前正承担及参与校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教学质量评价成绩也是年年优异,并分获2006年度和2013年度学校教学质量奖。

xx还兼职实验教师,从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材料整理、预实验至正式实验,xx都亲力亲为。实验前自己要对仪器进行刷洗、试剂配制等前期工作,并且还要和上课工作时间错开,所以基本都是占用休息时间。由于部分贵重仪器数量较少,为了使学生都能有上机操作的机会,xx将实验分成5~7人的小组,每次给一个小组讲授实验,一个班的实验课就要重复指导很多遍,个别实验甚至要重复指导8~10组,这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和实验的效果,但大大增加了她的实验工作时间。

三、青春魅力,阳光活泼亦师表

从2003年开始任教,一晃已经十余年,xx告诫自己,要带着激情站在自己热爱的讲台上,要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保持与同学的亲近感,用阳光活泼的张力去感染每一位同学,让自己走进学生的世界,让同学们相信自己。 我的大学生活还是挺丰富的,除了要求自己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校内竞赛等。xx述说着她的大学生活。xx平时喜欢打排球,二体的排球场经常能看见她跑动的身影,她身上这种阳光活泼的气息,对学生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张同学说:正是因为赵老师的影响,自己每晚都和舍友到二体慢跑半小时,活动完之后,回到宿舍感觉身体舒展了许多,心情也多了份愉悦。xx鼓励同学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体育运动,培养自己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让自己脸上多一些微笑,心中会充满温暖。

赵老师用运动、快乐的自身魅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导同学们要做品学兼优而又不古板的学生,引导着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她在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同时,一步一步由内而外地悉心教导着同学们。 赵老师跟我们很亲近,脸上总是挂着阳光的微笑,说话也特别亲切,特别阳光。生物工程1302团支书朱衡说到对赵老师印象时,把两个特别突出得尤为明显。

春风化雨十二载,荏苒惟愿桃李香。这短暂又漫长的12年,xx用粉笔书写了青春,用汗水浇灌着生命,当xx轻轻拂去手上的粉笔灰尘时,看着讲台下认真听讲的同学们若有所思的样子,她眼中流露出的是成功的喜悦,脸上浮现的是欣慰的笑容。

第三篇:导师带徒优秀导师事迹

有一种人,其生命热情犹如茫茫海面的灯塔,使每一位亲近他的人都能感觉到其人格魅力,可为迷失自我的人指引方向,并能够从他那里汲取前进的动力和热情。我很幸运,因为我的导师xx教授就是这样的人。

人文教育与学术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一直是周老师所推崇的,并且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也切实的贯彻着,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文素养培养、学术思维培养、树立榜样力量。

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周老师特别推崇孔子育人之道,注重道德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使我们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导师注重学术培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今年用心设计、构建了研究生教育与学术研讨室。研讨室中既有文雅的环境又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具有国内、外著名教育家和科学家的名言录,同时有鲜花、沙发、空调和饮水机,目前,在全国高校中也是领先的。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随时为我们进行学术和人文教育,经常教导我们为人处事方面的道理,自己所做的事一定做到最好,钱财要取之有道等等,这些道理大家都懂,恐怕很少有人会像父母一样耐心的教导我们。名利皆浮于世是他告诉我们的社会处世理念,使我们有个正确的价值观。除了素质和能力之外,没有一样东西可永远属于一个人,因此,应珍惜当前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机会,教会我们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得与失;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成败教给我们要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周老师从来不会把我们拘泥按一个模式进行培养,而是根据我们每位研究生的特点和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拘一格地进行培养。

学术思维的培养。周老师在学术方面绝对一丝不苟,特别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每周一次的学术报告报告我们的学习进度,其主要目的是让我们学会发现问题,针对同一个问题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逐步引导我们学会自主创新。我认为周老师在学术方面的特色在于敢于质疑,敢于拓展,敢于从零开始,老师的思维敏锐性和对相关问题的举一反三能力令我折服。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别并不是身体而是思维,而思维是可以培养的。对一个问题,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问题就解决了一半。这是周老师经常说的句话,并经常采用鼓励、激励和批评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调教方式,让我们悲观的时候,感受到被支持和重视的力量,懈怠的时候,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我深深感受到,能作为周老师的学生是我一生的荣幸,他超强思维及其拓展能力让我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让我发现原来做学术研究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让我对学术研究生抱有热情。

树立榜样力量。周老师本身就是个很好的榜样,其生活热情令我敬畏。老师常对我说:生命其实很短暂,一生能干成几件事就没有虚度,要珍惜宝贵的时间和生命,并认真干好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周老师珍惜时间,一年之中除出差之外,每天都是早晨六点半到办公室,晚上十点半离开办公室,包括节假日。今年周老师编写出版本科教材1部,研究生教材1部,学术专著5部,这样的工作量和强度,让人感到惊讶,其中所出版的《车辆悬架设计及理论》填补了国内、外车辆悬架理论研究学术专著的空白,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我的导师工作认真,记得导师为了准备全校的教学工作总结报告,仅15分钟的演讲稿,就准备了五天,直到能脱稿为止。周老师的所作所为,让我自惭形秽,也许我们会认为自己还很年轻,俗不知那些有大作为者都是在正当年的时候就意识到肩上的重担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智者与愚者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更早的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并及时的努力实现它,或许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又有几个人切实的做到这一点了呢。室友们经常说今天又听到你们周老师在我们实验室门前那爽朗的笑声了,周老师的生命热情体现在很多的点点滴滴,这或许就是源于其内心强大的驱动力活的精彩。这个理念也体现在周老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方面,把各个学生的个性加以引导使其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中,我师哥赵磊磊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老师发现他有较强的钻研能力并对其启发引导,最终,师哥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赢得了众多老师堪比清华博士毕业论文的良好评价。 人生在世,皆源于缘,我有缘拜读于周老师门下是我一生的荣幸,他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事业热情在激励着我,他活跃的思维在启迪着我,他巨大的人格力量在引导着我。祝福我敬爱的导师身体安康,万事如意。我相信,学校一定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因为我校拥有这样睿智、勤奋而有爱心的老师。

第四篇:潜能导师优秀事迹

本人自任潜能导师以来一严格要求自己,以学习为主线, 树立自信,扬长避短,科学地开发其优势潜能;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和学业规划,拟定在校学习期间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方案;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优质潜能转化为个性特色与实际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在我的辅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本人所指导的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庹梦玨同学获2013翻译大赛三等奖,这是该专业所有学生中的最好成绩;另外12级法学专业马思同学也在2013翻译大赛中获得优秀奖;金融专业12级陈玉洁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及翻译大赛三等奖;外语学部余好同学在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一等奖;除此之外还有近10位同学均获得各种英语竞赛的奖项。

在平时的辅导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陈露同学。该同学大一期间非常好玩,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甚至对生活也没有任何兴趣,愤世嫉俗,从不与老师和同学有任何交流。对于他的情况我深思了很久,我觉得无论什么学生,只要遇到好的老师,经过循循善诱和细心引导一定能有所进步。事实上我觉得部分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复杂,还有的学生来到学校感觉与自己的期望不同,甚至有的学生一直无法走出高考失利的阴影,因此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加关心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稳定学生的心理。因此我平时尽量给予他更多的关怀,无论是学习上的还也是生活上的,做他的良师益友,让他喜欢我,从而喜欢英语这门学科。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该同学再也不迟到,上课再也不睡觉,而且开始回答问题。今年开学该同学主动要求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演讲,他的这个勇气让我和所有同学都震惊了。他给我们讲了他自己的故事:去年期末8门考试结束以后,当他知道自己有7门考试不及格,尤其是数学老师给他59分以后,他已经做好了退学的打算,而且觉得活着也没有太大意义。最后他怀着极度沮丧的心情查询自己的英语成绩,英语居然及格了,顿时间,他觉得还有一线希望,觉得自己还有擅长的地方,觉得还有必要在大学继续学习。接着他告诉全班同学:是一个人让我重新审视我自己,让我觉得生活还有乐趣,也正是这个人让我决定彻底改变从前的我,那个人就是我大学英语的老师,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特别要好好学习英语,过四级,过六级…. 回顾这所有的点点滴滴,回顾这段时间所有的付出和来之不易的成果,我深刻体会到只要给学生足够的引导,足够的关爱,学生就一定能够有所进步。

外语学部: 方玲玲

第五篇:优秀导师带徒事迹材料

邓从豪,江西临川人。著名理论化学家、教育家。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曾任山东大学校长,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山东省激光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学会理事等职。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邓从豪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邓从豪入本村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邓从豪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南昌一中,并且是这所中学的尖子生。

1941年,从南昌一中毕业,受化学老师邹时琪先生的影响,邓从豪报考了厦门大学化学系和南昌中正大学化工系。

在厦门大学期间,很多老师的为人处世和治学精神给了邓从豪以重要影响,最突出的是傅鹰教授。傅先生在他的《普通化学》讲义中列出了一些公式,并写道:这些公式可由量子力学理论推导出来。这令邓从豪感受到了量子理论的奥妙和神奇,并由此萌生了学习和研究理论化学(尽管当时还没有理论化学这一名词)的念头。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傅先生还教授物理化学,并且说,要学好物理化学,必须要打好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傅先生的话给了邓从豪重要启发,他除了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修完了化学系外,还选修了数理系的几乎全部课程,老师和同学们无不称奇。

1945年夏天,邓从豪从厦门大学毕业,先是受聘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教授高中部的数学与化学。在集美学校工作了一年半之后,受郭庆棻教授之邀,邓从豪应聘到南昌中正大学化工系,担任了郭教授的助教。

1948年冬天,受著名化学家刘椽教授的邀请,邓从豪到位于美丽海滨城市青岛的山东大学化学系,并在孔孟之乡齐鲁大地奉献了他的一生。

在邓从豪的人生旅途上,遇到唐敖庆教授是一个重大转折,可以说,是唐敖庆教授把邓从豪引进了理论化学的研究领域。邓从豪回忆说:1952年,我在《化学学报》上读到了唐老师的两篇论文‘分子内旋转’和‘橡胶的弹性’,很感兴趣,就试着给唐老师写信求教,并请他寄这两篇论文的油印本以仔细研读。很快就收到了唐老师寄的油印本,他还在附信中给予了热情的鼓励,使我内心充满了感激。这年夏天的暑假,高等教育部在青岛举办物质结构教师进修班,唐敖庆教授在进修班上系统地讲授了一门课,邓从豪作为山东大学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参加了进修班。1953年11月到1954年5月,邓从豪到吉林大学跟随唐敖庆教授进修了半年,不仅进一步学习了唐先生的治学经验,而且选择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化学键的量子理论。为了培养中国的高端理论化学教学和科研队伍,高等教育部委托唐敖庆教授在吉林大学举办物质结构学术研讨班,时间是从1963年10月~1966年1月,讨论班成员从全国高等学校中选拔,共计八人,这就是理论化学学术界常称的唐敖庆研究集体八大员,邓从豪成了八大员之一。在这个讨论班上,唐敖庆教授主讲了量子化学和群论两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并选择了配位场理论计算作为集体研究课题。邓从豪在这项研究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此后,邓从豪在量子化学基础理论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理论化学家。

邓从豪从1950年代初开始进行量子化学基础理论及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1957年发表的《一个双原子分子势函数》被称为邓势,并被选入徐光宪先生编著的《物质结构》教科书;1978年发表了论文《化学反应速率的量子理论》,该论文放弃了艾林过渡态理论中关于化学平衡的假设,用严格的量子场论方法导出了新的反应速率常数计算公式,并用过渡态与产物态相互作用的矩阵元成功地证明了伍德沃德-霍夫曼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1994年,发表了《反应散射的lcacsw方法》,通过分析量子化学的lcaomo与反应散射波函数的异同,提出了用代数方程组来求解反应几率的新方法。1963年10月~1966年1月,作为唐敖庆研究集体的主要成员,邓从豪执笔写出了《配位势场的理论研究(i)正八面体场的dn组态的理论分析》。该文的核心内容即邓从豪提出的三维旋转群-点群耦合系数,用以沟通了点群和连续群,为配位场理论建立完整的不可约张量方法铺平了道路。1966年8月,在北京召开暑期国际理论物理学学术会议,唐敖庆研究集体的《配位场理论研究》论文在会上进行交流,并被评为大会十项优秀学术成果之一。大会给予该项成果以高度评价说,中国科学家的《配位场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配位场理论,为发展化学工业催化剂和受激发射等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经过唐敖庆研究集体其他成员的进一步发展,这项成果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这项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专著《配位场理论方法》(科学出版社1980年)同年获得中国自然科学书籍一等奖。值得指出的是,在配位场理论中,应用群链不可约表示将能谱分类,并用耦合系数进行不可约张量计算,中国科学家比国外早了近十年。1970年代末,开始探索电子相关问题,并在1992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即在超球坐标下实现了多电子体系薛定谔方程的直接求解,为深刻理解与电子相关的化学物理学问题奠定了基础。徐光宪院士在为《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写的序中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说邓从豪的电子相关研究开辟了严格求解多体体系的新途径,为深入分析与电子相关有联系的化学、物理等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此项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7年)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8年)。

邓从豪能够在理论化学领域取得饮誉四海的成就,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天才加勤奋,如古人云勤览经典,以自新益;其二是师从名家,奋斗不息,求学终身。他的聪慧天资自不用说,一个化学系的学生能够同时把数理系的课程消而化之绝非常人所能为,而他的勤奋却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邓从豪从不消闲享受寒暑假及节日,是真正实践了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读书学习的人。山东大学的老同志都清晰地记得,不论寒冬还是炎夏,在深夜之际都能看到邓从豪书房的灯光。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国淹没在红色革命的狂潮中时,他都不曾中断读书、学习和研究。山大化学系上了年纪的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邓从豪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由于太过专注,下班时间到了却浑然不觉,也未曾听到管理员询问的声音,以至被反锁到了里面,只好忍受饥饿等到家人来找,然后再去找图书管理员来开门。有时为了寻求清静的学习环境,他请图书管理员把自己反锁在资料室里。新年春节也仍孜孜不倦地工作,从不休闲。更让人感动乃至终生难忘的是,年近八旬的邓先生在病重住院期间,仍在病榻上推演公式,试图更好地用超球坐标直接解出分子的本征解问题。1998年1月16日,也就是在邓从豪生命的最后一天,理论化学所的负责人去给他汇报年终工作总结时,发现他正在床上查阅一本英文版的《群论》。

邓从豪能够取得杰出的学术成就,还在于他高瞻远瞩,勇攀高峰,不惧寂寞,不怕坐冷板凳。他说,科学研究要抓关键且影响大局乃至全局的问题,可能很难,但要能够耐得住寂寞,敢啃硬骨头,咬定青山不放松。他进而说,不能逮住木板子薄的地方钻窟窿,要敢于钻厚木板甚至是铁板。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晚年取得卓越成果的电子相关理论、量子散射理论等课题都是很难但是能影响全局的问题。联想到时下社会风气浮躁,学风不严谨,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真令人痛心疾首。

邓从豪一生清正廉洁,有口皆碑。自1956年起他曾先后担任化学系主任、光学系主任,山东大学副校长、校长。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同事们都一致评价他责任心强,出以公心,从不贪公家一墨一纸。

邓从豪是一位宽厚仁慈,平易近人的长辈。1996年夏,邓先生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但当他的学生葛广路赴美留学,前来家中辞行之时,邓先生热情接待且坚持将他送出门外,小葛是含着眼泪离去的,邓先生却在楼门口注视着小葛直到他走远才返身家中。邓先生逝世后,小葛谈及此事之时泣不成声。1981年,学生武鹏光因家贫无盘缠,无法赴北京参加留美学生选拔考试,邓先生得知此事后,将50元钱托带队的奚正楷老师转交小武,让小武万不可误了这次机会,并嘱咐莫要声张。直至1999年1月,在邓老师逝世一周年纪念会上,时任济南大学校长的奚正楷教授才公开此事。如此类之事,邓老师毕生所做很多。

邓从豪任教山大的数十年中,邀请了许多国外学者前来讲学。受邀之人,不唯名气,却重水平。例如,1992年,纽约大学助理教授张增辉尚未成名,但当邓从豪注意到了他在s-矩阵变分法方面的出色研究后,不仅在《化学物理学报》撰文推介他的工作,而且诚邀其来山大访问讲学。后来,获得了美国总统科学奖的张增辉教授深情地回忆了当年的情形。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他说道:邓先生是我尊敬的长辈,他成就非凡,享誉中外,学识渊博,明德惟馨。我比邓先生小40多岁,但他平等待我,还邀我去他家中促膝长谈。邓先生平易近人,宽厚仁和,确有长者之风。

邓从豪从196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文革结束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他是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30多名研究生在他的指导下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大都成为中国理论化学基础研究的生力军。邓从豪教书育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先后开设了20余门大学生和研究生课程,讲课特点是侧重推理,逻辑严密,内容新颖先进。他记忆力惊人,授课不用讲稿,总是适时而恰当地介绍国内外同行及他本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听者得以较快地进入本学科的前沿。他每周都组织学术讨论会,自由讨论,发扬民主,开阔视野,增长识见,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鼓励属下出国进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还经常邀请国内外科学家来山大讲学,及时了解理论化学前沿及发展动向。他的治学理念和授课风格影响了一代人。

上一篇:优秀大学生就职演讲稿下一篇:优秀党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