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诗歌鉴赏题的“诗外功夫”

2022-12-16

多年来, 高考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始终不高, 而师生功夫下得不是不大。造成这种情况下的原因比较复杂, 其中有一条可能被方家忽视:我们在解诗歌鉴赏题时急功近利, 视野不够开阔, “诗内功夫”下得太多。解诗歌鉴赏题尚须着意一些“诗外功夫”。

何谓“诗外功夫”, 它是相对于“诗内功夫”而言。“诗内功夫”是一般意义上的解诗歌鉴赏题的功夫, “诗内功夫”直面诗歌, 主观上把诗歌当且仅当成诗歌来读 (客观上可能已扭曲了诗歌) , 手中握着诗歌相关技法, 眼中是诗歌, 口里读诗, 心中品诗, 笔下解诗:诗题、诗人、诗体、诗风、诗眼、诗格……全是“诗”!意象、意境、联想、想象、烘托、虚实、点染、动静、点面、明暗、正侧、工白、乐哀……全是手法!审文题, 抓题眼;看作者, 想风格;读注解, 翻译全诗……全是解题策略!好端端的诗词原貌全无:诗歌=诗题+诗人+诗体+诗风+诗眼。这与“大象=象腿+象耳+象身+象尾”有何区别?屠夫需解牛所以目无全牛, 读诗时不能手执解剖刀, 磨刀霍霍, 直指诗歌的“构件”;读诗要先练好“诗外功夫”。

“诗外功夫”第一项:修好内心, 修正解题心理 (机制) 、观念上的偏谬。

其一, 方法本位论及因之生成的方法恐惧症[1]。

文学技法从小学一直讲到高中, 且不谈是否有许多读者依然不明白 (连表达方式为何物都不甚明了) , 先研究一下方法本位论及因之生成的方法恐惧症。持方法本位论者读文学作品 (尤其是诗词) 时, 言必称方法, 方法 (解题方法、文学技法) 常常是起点, 是途径, 也常常是终点, 诗词的情思意蕴与方法的主宾关系颠倒。仿佛如果不知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抒胸臆而非间接抒情, 便读不懂《梦游天姥吟留别》, 便逆情悖理!如果不解“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是以声衬静就解不透《山居秋暝》, 就大逆不道!

多年坚守方法本位论便会生成的方法恐惧症 (甚至是强迫症) , 一首词读了若干遍都是为了寻求方法, 寻到了便沾沾自喜, 寻不到便惴惴不安!

方法可谓多矣!单说一个“虚实结合”容易讲得清吗?多数中读者能弄明白吗?如果把常与“虚实结合”并生的“衬托”、“对比”、联想、正侧等手法联系起来, 本来似乎清楚的读者可能又要糊涂了。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粹, 是我们瞻仰先辈精神的窗口。“学习古典诗词, 还不仅是学习一种学问知识而已, 重要的是要是青年人的心灵复活起来, 让他们以生动活泼的心灵, 来欣赏, 体会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些伟大、美好的生命, 这才是学习中古代诗词的最重要的一点价值和意义。”

其二, 常情本位, 文学母题本位。

思乡、惜别、隐逸、报国无门等情感在诗词中常见。读者在理解一些感情复杂, 表意蕴藉的诗歌时, 便会自然地向常见情感、文学母题认同。

例如, 宋朝张耒的诗《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若用隐逸之情解说似有理, 实则写初见嵩山的惊喜之情。清朝历鹗的诗《晓至湖上》:“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 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若用思乡、惜别、报国无门等情感来解说似乎很有道理:“出郭晓色微”句表离开家乡, 因而含思乡之情;“三两列舴艋”句表明人在船上将远行, 因而含惜别之情;“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句中的“野凫”表明不愿在野之意, 因而含报国无门之情。读者很容易在对常见情感、文学母题认同的心理主导下渐行渐远而忽视这首诗歌喜爱幽静, 亲近自然, 向往自由等丰富的情感[2]。

其三, 了解古代诗人的人生古代文人物质生活状态、人生理想、困惑、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古代。比如:晏几道词《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 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我们读者对笔、墨、纸 (笺) 、砚这些传统书写工具如果缺乏必要的了解, 就有可能影响解题。

“诗外功夫”第二项, 练好几招。

首先, 知人论世, 把诗歌当文化史 (政治、民俗、军事、文学) 读。

每一首古诗都是反映诗人 (及其所处时代) 情感、价值观念的一片叶子。把古诗当文化史 (政治、民俗、军事、文学) 读, 可以触发并保持良好的兴趣, 拓展知识视野, 最终了解那个时代, 了解古代诗人的喜怒悲欢。比如2017年新课标I卷欧阳修诗歌《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紫案焚香暖吹轻, 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 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 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 赖有群公鉴裁精。”反映了古代科举考试生活;《示秬秸》一诗反映了古人的教子方法及其价值观念, 古代社会底层卖饼人的生活;《岁暮》一诗中反映了唐与边境民族之间的战争。这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古代人文及自然画卷, 读者读来饶有兴趣, 为最终理解诗歌情思、把握诗歌艺术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虽然每一首诗都有其特殊之处。正如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所言“诗歌虽然也是偶然性的产物, 而且它知道偶然性最终会取得胜利, 但它却非常仇恨偶然性。”

其次, 把诗歌当情景短剧读。

读者对情景短剧的理解较诗歌为易, 情景短剧中所含有的主要元素在许多古诗词中可以找到。

《减字木兰花》改编如下:

时间:初春天气:微雨人物:“酒”客

【莺初解语, 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

“酒”客 (遥看草色近却无)

“酒”客:休辞醉倒!

“酒”客:花不看开人易老啊!莫待春回, 让我们颠倒红英间绿苔。

我们如果把诗歌 (特别是词) 当情景短剧来读, 研究其时间、环境、人物 (包含抒情主人公形象) 等内容, 便会比较容易地把握诗歌的情思及表达特色。虽然有些诗歌可能不具有情景短剧的多数要素, 但只要有人有物, 有时有事便可以将之当成情景短剧。

把诗歌当文言散文读。

把诗歌当文言文读不仅仅是把其当成古代汉语材料来读, 去研究其实词、虚词、或用等古代汉语知识, 更不是研究以诗为文, 而是在研究其语言形式的同时了解更多的内容, 只要这种文字能够传达。我们也可以把诗歌当散文读。读者对散文应该比诗歌熟悉, 引导读者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去分析诗歌, 抓住观点鲜明的议论。这种方法有助于读中唐、北宋时期的许多诗。

我们在主观上不把诗歌当且仅当成诗歌来读, 可能在客观上把诗歌当且仅当成诗歌来读;我们在主观上把诗歌当且仅当成所谓的“诗歌”来读, 可能在客观上扭曲了诗歌, 诗被扭曲, 人被异化, 此时的诗歌已非诗歌。这就需要不能用诗歌的理论符号来分解诗歌, 诗歌仅是言情表意的文字。

柏拉图说:“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 得不到灵感, 不失去寻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创造力, 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诗人在生活与理想之间徘徊, 诗歌漂浮在尘世的上空, 清醒务实的功利主义者利用人间的尺子如何度“仙界”之长远, 俗念满腹的市井小民如何能能解诗界真谛?

一言以蔽之, “诗外功夫”是这样的功夫:清除杂念, 直面诗歌这奇妙的韵文, 直面它所反映的时代、人生, 把诗歌当且仅当成诗歌来读!

摘要:鉴赏诗歌, 解决相关问题常用基于技法的“诗内功夫”, 而忽视指向诗歌全貌的“诗外功夫”, 也即摆脱技法限制, 摆脱诗歌“构件”的局限, 目有全牛, 修正解题心理, 知人论世, 以诗为诗, 修炼“诗外功夫”。

关键词:诗外功夫,方法本位论,知人论世

参考文献

[1] 卡尔维诺《美国讲稿》[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140.

[2] 《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 2008.34.

[3] 幸晓艳, 闻冠军.“知人论世”巧解诗歌鉴赏题[J].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0, (12) :18-19.

上一篇: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民间艺术发展的思考——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