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与直线的关系中考题

2023-05-10

第一篇:圆与直线的关系中考题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

汪明静

这节课的内容与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但这节课的两圆位置关系远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复杂。 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我在黑板上举了日月食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让学生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猜测两圆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然后讨论,归纳确定两圆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学生热情高涨都积极参与。

在与两圆位置关系相应的数量关系的研究中,鉴于学生已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两量(半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的认知基础,就只运用了类比迁移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其次,与五种位置关系相应的数量关系的研究中,我采用“先易后难,突破关键”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解决易于解决的“外离”、“外切”、“内切”时的三量的数量关系,再解决“内含”时的三量的数量关系,最后突破相交时三量的数量关系:R-r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课堂就应该交给学生,而不是一味的填鸭式灌输给学生,这样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出来。 而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体现的是解析几何的思想:用方程处理几何问题,用几何方法研究方程性质。所以我在教材处理上,两种方法贯穿始终,使学生对解析几何的本质有所了解。

下面是我在设计这掌课时的一点想法。

一、学生学习新知识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与形成。所以,我一开始复习此节相关的知识点,通过问题解决,以旧引新,提出新的问题,以类比的方法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启发学生思考当初是怎样研究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同样可以运用到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上来?能否用来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使学生很自然的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类比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第二、教学的过程就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关键点是怎么样有效的控制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较好的处理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既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又严格限定时间。

第三、把解决问题步骤算法化,提前介入算法的思想,有利于后续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化解决问题的程序。

对于问题探究的题型选择的一些思考:第一,侧重点之一是必须注意到相切的两种位置关系:内切与外切;侧重点之二在于如何找到这两个圆的圆心,是为了让学生回顾两相切圆心与切点在同一直线上这一性质,由此得到圆心坐标。第二研究一个半径变化的圆与定圆相切,求题中参数变化的问题,同样要注意是相切的两种情况。

上完这掌课有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1.设计思路。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教材中不如之前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应用性广,有关它的题型受教学要求的局限,使教学设计增加了难度,但是运用已学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用类比的方法去处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又是一个很好的材料,所以我采用了类比的思想,让学生自主探讨出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这也比再次独立研究圆与圆位置关系大大的缩短了时间,为后面节省了时间,这种思路是否可行? 2.时间把握。课前复习是有必要的,是为了学生类比旧知识,联想新知识,但复习旧知的时间应该限定在三分钟以内,复习时间长导致巩固练习的时间不足和问题展开不够充分。 3.限时训练。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率的做题,限定时间过长或是过短都是不利于学生提高数学能力.这点还有待研究。

第二篇:《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评课记录

吴义国校长:

王华均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

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实际运作效果也不错,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课堂上王老师精心选择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如自行车、众志成城标志图、日全食图片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为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奠定了基础,确实费了一番心思。

本课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活动空间。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移动硬币来探究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突破了以往直接给出概念或规律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讲课方式,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索的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基础。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们是能够顺利进行探究的,只是王老师没敢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否则效果会更好。当然真正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循序渐进。

这节课还有两个小问题是以后要注意的:

一、 教师语言要准确,如圆心距说成是“„„的线段(连线)”;

二、 教师的语气、语调再有些变化会更好;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许勤主任:

王华均老师这节课是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总体设计很好,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整个教学过程分三大板块:探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寻找圆与圆的数量关系、利用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巩固这种关系。整堂课有主有次,有高潮也有低谷„

课堂的闪光点:第一板块的知识的生成很精彩也很完善,分五步:第一步:学生动手操作、反复演示发现圆与圆之间不同的位置关系。说明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第二步:让学生板演展示自己的发现,共用了三个学生补充完毕。有比较才有发现,有失误才有成功。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差异中寻求完善。

第三步: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景观——日环食现象,充分体现刚才发现的圆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就来源与实际生活。并进一步用flash动画展示圆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巩固学生的认知。多媒体运用的适时恰当,较好的扩充教学的信息量,发挥了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第四步:根据公共点的个数分类命名,并举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的称呼。抽象的数学知识溶入生活画面让学生通俗易懂。

这一板块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是主角。教师是敲边鼓的,是配角。

第三板块:题型组合设计较好,即可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又能发展空间想象力。 不足之处:第二板块在教学方法上与第一板块不同,教师分析引导为主,学生旁听。这一块继续放手让学生探究效果会更好。

数学概念不严密:相切“圆与圆有唯一的公共点”说成“圆与圆有一个的公共点”, “公共点”说成“交点”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刘寿林老师:

王华均老师讲的是《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可以说非常成功。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构思新颖,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动手操作,让学生从中去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们数学组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导课新颖

导入数学课寓趣味于其中,既体现了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用多媒体演示“日食”现象的动画,再抽象成几何图形,让学生比较生动直观的感受两圆运动过程中的几种位置关系,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同时也是对学生想象力的一种发散训练。

亮点二:运用类比法

用微机将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并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思考分类标准,从而引导学生确定两圆位置关系的一种方法(交点个数)。让学生在猜想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亮点三:数形结和思想

在经历“观察──猜测 探索──验证──应用”的过程,渗透了从“形”到“数”和从“数”到“形”的转化,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维能力。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罗建老师:

课堂闪光:让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圆和圆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解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真情商榷:

1、两圆的公共点的个数称为交点个数是否合适。

2、在两圆外切时探究两半径与圆心距的关系时直接说连心线过切点,所以圆心距等于半径和是否不妥,因为连心线过切点需要证明,没证明可以直接用吗?

何超老师: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上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

值得欣赏的地方:

1.通过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采用类比的思想,让学生猜测圆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引出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探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借助学生手中的硬币,让学生动手、动脑,这样既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又锻炼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3.题目设计全面,训练适当,使学生在充分学习新知的基础上,达到了复习巩固。

4.教师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学会运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解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从探索两圆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观点,领悟数学之美,培养良好品质。

6. 用数学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数学知识。

值得商榷的问题:

1. 对学生画图要求不严格,画圆时最好借助圆规。

2.观察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时间把握不是很好,题目重复太多。

公开课评课现场

公开课

评 课 记 录

校:鸡姑小学 记录人:王华均 时

间:2014.4

第三篇: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让学观察两圆相对运动的过程)培养学生以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问题(观察出确定“两圆位置关系”的关键 两圆交点的个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计算机制作动画让学生从静止的角度探索出“两圆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数量关系”与“两圆位置”的联系,培养学生认识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观察 猜测 探索 验证 应用”的过程,渗透了从“形”到“数”和从“数”到“形”的转化,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维能力。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合作交流、自主评价,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猜想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发现及确定方法

难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的发现。

三、教学设备:计算机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如何确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确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是什么?

(二)创 设 情 景

1、欣赏生活中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图片,同时学生举例。

2、用微机制作出有“日食”现象的动画,提问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3、当学生说出其现象的成因后,动画演示“日食”形成的过成。

(三)探 求 新 知

1、如果把月亮与太阳看成两个圆,那么两个圆在作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有几种位置关系产生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中画出并将其命名。

探 究 发 现

1、将学生的发现展示给大家后,教师让学生相互分析点评。老师进行点拔。

2、老师用微机将两圆位置关系的动画与学生的发现进行对比。(教师给予恰当的点评)

3、用微机将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并让学生思考分类标准。从而引导学生确定两圆位置关系的一种方法(交点个数)。

4、提问:两圆“相切、相离”所指的图形是什么?

5、在给出图形的前提下可识别出两圆的位置关系,如果没有图形能识别出两圆的位置关系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6、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给予点评,并利用微机动画与学生一起探索确定两圆位置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对学生讨论结果教师给予适当点拨或点评)

7、例1:如图,⊙O的半径为5cm,点P是⊙O外一点,OP=8cm,若⊙P与⊙O相切,则⊙P的半径是多少?(见课件)

8、例

2、如图,等圆⊙M和⊙N相交于A、B两点,⊙M经过⊙N的圆心N,求∠MAB的度?(见课件)

9、当堂达标:填空题:1.⊙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cm、4cm,设d=O1O2 : (1)当d=8cm时,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2)当d=7cm时,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3)当d=5cm时,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4)当d=1cm时,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5) 当d=0.5cm时,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6)当d=0时,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

第四篇: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2.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经历探究图形的位置关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难点: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外切、内切时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与学生合作交流探索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研究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为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三种;还探究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为相离、相切、相交.它们的位置关系都有三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结果是不是也是三种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有关探讨. 2.自学探究 想一想: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两个圆的哪些位置关系呢?

[生]如自行车的两个车轮间的位置关系;车轮轮胎的两个边界圆间的位置关系;用一只手拿住大小两个圆环时两个圆环间的位置关系等. [师]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的有关两个圆的位置很多.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位置关系分别是什么. 探索

(一)、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O.再在另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与⊙O1半径不等的⊙O2.把两张透明纸叠在一起,固定⊙O1,平移⊙O2,⊙O1与⊙O2有几种位置关系?

[师]请大家先自己动手操作,总结出不同的位置关系,然后互相交流. [生]我总结出共有五种位置关系,如下图:

[师]大家的归纳、总结能力很强,能说出五种位置关系中各自有什么

2 特点吗?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内部还是外部来考虑.

[生]如图:(1)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2)外切:两个圆有唯一公共点,除公共点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3)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一个圆上的点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内部;

(4)内切:两个圆有一个公共点,除公共点外,⊙O2上的点在⊙O1的内部;

(5)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O2上的点都在⊙O1的内部. [师]总结得很出色,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上面的五种位置关系中有相同类型吗?

[生]外离和内含都没有公共点;外切和内切都有一个公共点;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师]因此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可分为相离、相切、相交三种.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知: 出示幻灯片:

如果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外部还是内部考虑,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探究

(二)、两圆的位置关系与两圆的半径、圆心距的关系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

3 (1)当两圆外切时,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简称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外切吗?

(2)当两圆内切时(R>r),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内切吗? [师]如图,请大家互相交流.

[生]在图(1)中,两圆相外切,切点是A.因为切点A在连心线O1O2上,所以O1O2=O1A+O2A=R+r,即d=R+r;反之,当d=R+r时,说明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O

1、A、O2在一条直线上,所以⊙O1与⊙O2只有一个交点A,即⊙O1与⊙O2外切.

在图(2)中,⊙O1与⊙O2相内切,切点是B.因为切点B在连心线O1O2上,所以O1O2=O1B-O2B,即d=R-r;反之,当d=R-r时,圆心距等于两半径之差,即O1O2=O1B-O2B,说明O

1、O

2、B在一条直线上,B既在⊙O1上,又在⊙O2上,所以⊙O1与⊙O2内切. [师]由此可知,当两圆相外切时,有d=R+r,反过来,当d=R+r时,两圆相外切,即两圆相外切 d=R+r.

当两圆相内切时,有d=R-r,反过来,当d=R-r时,两圆相内切,即两圆相内切 d=R-r.3 思考:外离、相交、内含时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简称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 (出示幻灯片演示) 3.课堂练习:

1、2

4 4.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探索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2).讨论在两圆外切或内切情况下,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对称轴,以及切点和对称轴的位置关系;

3).探讨在两圆外切或内切时,圆心距d与R和r之间的关系. 5.课后作业

巩固作业:习题

1、

2、 拓展作业:习题3 6.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等手段使学生在做中学,充分体现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念。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本节课的兴趣,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日食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学生热情高涨都跃跃欲试,积极参与。让学生自主学,探究学,而不是放任学。学生掌握了恰当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自学才有效。同时以图形运动的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现知识发生过程,化静态为动态,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再通过两等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模版)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海南华侨中学 张克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本节课使学生掌握圆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的概念及相切两圆连心线的性质.

2.使学生能够根据两圆不同的位置关系,写出两个圆半径的和或差与圆心距之间的关系式;反过来,由两圆半径的和或差与圆心距的大小关系,判定两圆的位置关系.

能力目标

1、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会观察图形,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圆的知识的兴趣

二、重点: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概念及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的性质.

三、难点:理解相切两圆连心线性质的证明.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点和圆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们学习两圆的位置关系的有关知识,那么圆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呢?教师板书课题:“7.1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本节课的特点,从引导学生回顾点和圆三种位置关系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出发,激发学生通过类比探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这样可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这一理论.在学生复习了点和圆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两个不等圆的纸版拿出来,同桌两人动手实验,发现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情况的过程,由学生上黑板公布自已发现的五种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来参与探索新知识过程.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把自己得到的结论告诉同学们,对此问题不是所有同学都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把得到的位置关系从投影上打出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学生动手动脑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自己实验总结出来的知识,更突出它的实际性.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得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新课讲解:

学生得到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情况,也就等于学生自己的科研成果公布于众. 请两名同学上黑板讲解得到五种位置关系的方法.全班同学参与评议,同时观察图形具有的特点.

找一名同学以两圆公共点的个数为依据,摆放出两圆各种不同的位置:

找一名同学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得到两圆的位置.设⊙O1为动圆,⊙O2为定圆,当⊙O1向⊙O2运动时,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如下:

由学生实验得到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五种情况及各自的概念. (1)两圆外离:略 (2)两圆外切 (3)两圆相交 (4)两圆内切 (5)两圆内含

教师一边讲解每一种情况的定义,同时要求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内”、“外”、“内部”、“外部”.这五种情况也可以归纳为三类:

(2)相交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问题:

除根据公共点的个数可以判定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由于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学生自己得到的,前两名同学发言的激发下,不少同学都想拿出自己的作品,这时教师让学生议论五分钟,然后由学生总结出又一种方法判定两圆的位置关系.教师板书: 设两圆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矩为d,那么 (1)两圆外离 d>R+r (2)两圆外切 d=R+r (3)两圆相交 R-rr) (5)两圆内含 dr) 同心圆 d=0 接下来为了巩固所讲的知识点,投影放出一组练习题: ⊙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4cm,设

(1)O1O2=8厘米; (2)O1O2=7厘米; (3)O1O5=5厘米; (4)O1O2=1厘米; (5)O1O2=0.5厘米; (6)O1和O2重合. 请回答⊙O1与⊙O2的位置关系怎样?

这组练习题,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参与评价,老师不代替学生,知识点消化靠学生自己思维解决.如果有困难的话由其它同学帮忙解决.

接下来教师结合图7-96讲解“把经过两圆心的直线叫做连心线”.那么两圆外切、内切的切点与连心线有怎样的关系呢?

本题由教师分析证明思路,在学生表示认可的情况下,由学生总结出相切 两圆的性质:

如果两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发现规律,总结出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己探求新知识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自信,让他们感觉自己能行.

接着幻灯打出例1 如图⊙O的半径为5cm,点P是⊙O外一点,OP=8cm. 求:(1)以P为圆心作⊙P与⊙O外切,小圆⊙P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P与⊙O内切,大圆⊙P的半径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1)设⊙O与⊙P外切于点A. ∴ PA=OP-OA=8-5, ∴ PA=3cm.

(2)设⊙O与⊙p内切于点B. ∴ PB=OP+OB=8+5, ∴ PB=13cm.

练习题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讲,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三、课堂小结:

课后小结由学生进行,教师概括: (一)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1.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

3.相切两圆连心线的性质. (二)本节课所学的方法:

1.会利用公共点的个数和定义判定两圆的位置关系. 2.会用两圆半径和圆心距的关系判定两圆的位置关系. 3.学会两圆相切连心线必过这两圆的切点.

六、板书设计:见教学过程

七、布置作业:

八、教学小结:

上一篇:医院总务科职责是什么下一篇:医院意外事故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