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教学设计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打印机教学设计范文

3D打印技术教学总结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3D打印技术》工作总结

专业部:专业一部 专业:计算机 负责人:张建勋 二〇一五年一月

1 在这一学期来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要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具体说来真正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上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讲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

2 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通过这一学期来的教学,我认识到我的教学还存在很一些问题:

一、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能力尚显得不够成熟。缺乏总体调控能力,主要是因为阅历尚浅,经验不足,这一点还须向其他老师学习。

二、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了解。一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会比较商一点,这样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反映快,一部分学生反映慢,很难达到同时掌握知识。

第二篇:荣誉证书打印格式设计

同学

参加二0一一年新伟学校团总支组织的纪念“五四”92周年团知识竞赛,荣获等奖。

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新伟学校团总支

二0一一年五月四日

上一页已经设计好打印的页面设置,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动文字!完了就可以打印了!

第三篇:【打印】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题

教学设计题

1.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和时间赛跑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El子持续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 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我问。“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 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2.谈话导入

台湾作家林清玄,不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宝贵,而且他还能和时间赛跑。下面,我们学习第13课一一《和时间赛跑》。 3.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整体感知,朗读感悟

1.整体感知学生朗读全文,要求正确、流利。 教师指导难读的语句。

如:“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2.默读思考

学生默读,圈点勾画,思考品味。 说说读懂了什么或哪里读不懂。

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这个谜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里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我看到鸟儿飞到天空,它们飞得多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

时间过得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 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 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问题(一):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及给我们的启示。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设计】

问题(一):本文中的“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爸爸妈妈为早日结束“我”的哀痛,告诉“我”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 了。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 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问题(二):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试着把它们背诵下来。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虽然时间一去不复返,但 如果我们珍惜时间,就可以成功”的道理。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 问题(三):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感受时间

播放“滴答”的钟表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感觉到了什么?

3.朗读感悟

(1)“爸爸”和“我”对时问的理解。以第5自然段为切入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理解时问“一去不回、过得飞快”,明白和时间赛跑的原因。

(2)指导朗读。通过具体事例知道和时间赛跑就是“珍惜时问”,懂得怎样和时间赛跑。

(3)一分钟实验,体会珍惜时间的意义。感悟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用换词法理解“假若”。 4.归纳小结

照应开头,解决学生看到课题时的质疑。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说话,获得珍惜时间的启示。 “虽然……但是,假若……就……”

三、读书拓展,课外实践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

2.课后,把自己喜欢的格言写下来做成小书签,激励自己一直和时间赛跑。 [计划理由]整篇文章,按照如下意图进行设计:

(1)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通过读书拓展,体会时间的意义,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

2.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di)。宽阔的 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zhao)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yi)立在江边。远处, 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ding)沸(fei),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guan)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艾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hao)浪吼(hou)。过了好久,

钱塘江才恢(hui)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问题(一):试分析本文是如何叙述描写观潮的过程。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牛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设计】

问题(一): 本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 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地发出了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正确读写文中生字生词。②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联想想象的学习方法,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人情入境的阅读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问题(三):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说说哪个景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今天呀。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领略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伸出你们的手,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快查查字典,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设计理由]本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理由]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第

3、

4、5自然段,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儿再请同学来展示。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1)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 ①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

②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3)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4)引导再读.刚刚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吧。

[设 计理由]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 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可以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理 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1)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得最好,反应最快。

①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②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③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连)

④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⑤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2)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吧,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

[设计理由]本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生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体会。 2.出示作业自助餐。

(1)喜欢积累的你,背诵课文第

3、4自然段,并抄一抄、背一背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句子。 (2)喜欢交流的你,向你的爸爸妈妈简单介绍钱塘江奇特壮观的景色。

[设计理由]语文教学重感悟,重体验,课外必要的延伸将会使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融汇到现实生活中,这一环节的设计,从教材延伸到生活,进一步增进学生的体验。

3.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一分钟

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过了一分钟,元元起来了。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b百i)着书包上学去了。走到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他等了好一会儿,4-走过十字路口。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要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

到了学校,已经上课了。元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李老师看了看手表,说:“元元,今天你迟到了20分钟。”

元元非常后悔。

Zhong ling nao ha qian chi tan jue hui 钟 零 闹 哈 欠 迟 叹 决 悔

问题(一):请说明你从本文体会到的“一分钟”的价值。

问题(二):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2 问题(三):设计本文导入和新授生字部分的教学流程,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设计】

问 题(一): 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地等待和不停地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让我 们深刻地体会到,有的时候,一分钟,并不是简单的一分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科学利用时间。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并会写九个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并体会元元当时焦虑的心情和事后后悔不已的心理变化。②体验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2.教学重点识字与朗读。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 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问题(三):

一、游戏导入

正式上课前。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看谁坚持得最久。然后让同学谈感受,再面向全体同学谈话。

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也可以说很长;在某种情况下,要能克制自己,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我们今天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一定会更深。

自读课文,想想题目中的“一分钟”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学生自读后说一说) 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20分钟呢?原因就藏在课文的句子里。我们再读读课文,把你读懂的句子画下来,帮元元把这20分钟找回来,好吗? [设计理由]学生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分组讨论,初步感受课文。

二、朗读识字

1.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自主认读、识记。

2.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给生字正音,注意读准翘舌音“钟、迟”,后鼻音“零”,鼻音“闹”。注意“欠”在“哈欠”一词中读轻声。

3.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从什么渠道或用什么方法队识的。如:

(1)熟字加偏旁识字:钟、零、闹、哈、迟。 (2)熟字换偏旁识字:快决、海…悔。

(3)猜谜语识字:“大门里边是市场”(闹)。

(4)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哈、叹、钟、迟、悔。 4.巩固识字。

(1)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

(2)用“找找说说”中的偏旁和字组成新字,比一比,看谁组得多。

(3)游戏巩固: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分组进行组词比赛,看哪组组词多,哪组获胜。

三、拓展延伸

用偏旁“门、口”和“尺、欠、合、中、市、又、井”等字可以组成“闹、哈、吹、钟、迟、进”等字。

四、课堂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由]在自主识字中,初步学习生字,之后通过合作学习和在游戏中学习巩固识字,并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学习生字,达到牢固掌握生字的目的。 4.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小时,12小 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 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l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l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问题(一):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设计本文教学重点部分的教学流程,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设计】

问 题(一): 本篇课文情节感人,催人泪下,按着事情发展的顺序清楚地记叙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全文线索清楚,紧紧围绕着父子都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来展开。文中父亲对儿子 说的那句话共出现了三次,虽分别出自父子之口,但一次比一次表现了父亲,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儿子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写出了父亲的伟大。另外,在叙事过程中, 作者紧紧抓住了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出了父亲的形象,作者处理多处语句都采用了感叹句,表现了事态发展的紧张,表现了父子二人焦 急、迫切的心情。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④认识并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理解重点词语。②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问题(三):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杉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课件)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以及全国人民对苦难同胞无私的爱。

[设计理由]通过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和观看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将文中的思想感情融入现实生活中,进一步地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

五、布置作业

孩 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我们都在生活的点 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5.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 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_|IfL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不!爸爸。先让我的同 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设计理由]让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 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 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人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 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 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 着这位父与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 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里唱道的:“死神也会望而却步!”

只有一个地球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贾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我 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 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问题(一):请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分析写作特点。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设计本文教学重点部分的教学流程,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设计】 问题(一):

文章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接着说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十分有限的,然后说明了人类不要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最后说明了我们人类要精心地保护地球。精心地保护地球,就是精心地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目的是教育学生自觉地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本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别介绍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作者运用生动巧妙的拟人手法,把地球一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称作人类的母亲,使读者感到亲切温暖。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习并会写生字与词语。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争做小小宣传员。

2.教学重点

体会“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问题(三):

一、自主尝试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有血有肉、爱我们的母亲,除了这个母亲,还把什么也叫作母亲?(老师、祖国、大地、黄河、地球……)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见一见地球妈妈。

2.(播放课件,认识地球的美丽可爱)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地球妈妈的笑容消失了!(“我们这个地球2.结语:听了同学们的自我表白,老师很受感动,有我们这些有志的孩子,相信有一天,我们的妈妈会变得更美丽可爱。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警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说一声:地球妈妈,祝您早日康复。

[设计理由]这一教学环节回应了全文,通过设计有感情的表述,激发情感,强化爱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拓展延伸

1.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创作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在班上交流。

3.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和同学们商讨保护的办法。

[设计理由]语文教学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这一具有“延伸性”的作业设计,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出发,体现学习的活动化、生活化、实践化、社会化。

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教师板书: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

[设计理由]通过师生谈话,播放课件,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自主学习

1.自学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一边读课文一边用“ ____”画出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地球容易“破碎”的句子。

3.感知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

[设计理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意识,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为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活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

1.学生组成小组,提出自己要探究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研讨。

2.师生共议,归纳中心议题。(“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设计理由]在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基础上,教师善于引导,引出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达成共识。 (二)合作探究

1.了解地球的“可爱”。(播放地球“可爱”的课件) (1)地球妈妈可爱吗?课文是怎样写的7 .

(2)小结: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认识了地球是多么美丽可爱,我们应该怎么做?(热爱、保护) 2.小组交流,了解地球的“易碎”。

(1)播放地球遭破坏的课件,让学生直接感受。 (2)让学生把查找到的地球遭受破坏的资料读一读。

(3)默读课文内容,谈谈课文是怎样描写地球的“易碎”。

(4)结合自己的理解,找出课文的片段,朗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5) 小结:看到这些图片,听到同学们这些感受,我们不禁想起了宇航员说的那句话:“地球太可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看到地球这样遭受自己女儿的破坏,我们是 不是可以袖手旁观呢?为什么?,(因为“只有一个地球”)请大家一起朗读最后一段话,体会作者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目的原因。

[设计理由]探究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活动式”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知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思、议、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真正认识我们的另一位妈妈——地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好多话想对地球妈妈说,请说说自己想说的话吧1

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问题(一):请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设计】 问题(一):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生词,理解字词,读懂古诗。②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问题(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写春天的诗——《咏柳》。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 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 (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会儿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 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 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 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hu)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 (xiang)的概念。

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quan)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bin)纷世界。在这个清香袅(niao)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 问题(一):请概括本文所阐述的故事并揭示寓意。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设计】 问题(一): ’

本文讲述的是盲童安静流连于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气息,触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 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比喻)是 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 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 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 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2.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 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设计理由]本教学设计通过感知美、领略美、品味美、欣赏美四个环节展现,给学生以循序渐进的感知层次,使学生从浅入深地感知整首诗表现的意境,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7.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触摸春天

邻居的小孩安静,是个盲(mang)童。

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chang),没有一点儿磕(ke)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 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在

摸春天的脉搏,感受春天的美好这样的一个故事。

本文通过盲童对生命的热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就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并正确读写生字生词。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

喜欢的段落。③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会的方法理解字词。②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学会懂得珍爱生活,珍惜生命。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深入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感受生命的内涵,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问题(三):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导人: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触摸春天》,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2.渎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述说自己的疑问,比如春天怎么能触摸,为什么要触摸春天,是谁在触摸春天,怎么样触摸春天等一系列问题)

[设计理由]从课题入手,引导质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7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正所谓“学贵有疑”,一个题目就引发了你们这么多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自己能否解决刚刚提出的问题。(板书:盲童,安静)

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字词,注意提示纠正“小径”的“径”读jing;“磕磕绊绊”的“绊”读ban;“。悄然合拢”的“悄”是个多音字,读qiao;“清香袅袅”的“袅”读niao,注意“磕、瞬”的笔顺书写。(教师范读,板书范字)

3.请同学们再次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想一想盲童安静是个怎样的女孩子,用一个词来形容她。(神奇,不可思议,善良……)

[设计理由]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他们对于母语有一定的敏锐度,所以生字词的学习主要以学生同桌、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做到点面结合。

三、重点研读,感受神奇 (一)引导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哪些字词或者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神奇、不可思议。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第4自然段。

(二)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1.出示句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1)你从句子中哪些字词感受到神奇,不可思议? (2)“竟然”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安静本来想拢住的是什么?“竟然”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你能用“竟然”说一句话吗?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悄然合拢”,全班做“悄然合拢”的动作。 (4)指名读,范读,齐读这个句子。

2.出示句子: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1)想想在生活中,你抓过蝴蝶吗?能抓住吗?好抓吗? (2)自由朗读这句话。

(3)“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

2、3自然段。(板书:神奇的灵性) [设 计理由]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在这一环节,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又联系学生的 生活实际,再配以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盲童安静拢住一只蝴蝶是多么神奇的事,也为后文学生感悟“神奇的灵性”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感受“神奇的灵性”

’1.“神奇的灵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先别告诉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

2、3自然段,圈一圈,看一看,哪些词句在向你透露着答案。

2.学生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句子,引导理解“神奇的灵性” (1)出示句子: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①什么叫“整天”流连,早晨在花丛中穿梭,中午在花香中流连,晚上还在花丛中走着,从早走到晚。 ②安静为什么每天在花香中流连啊?什么叫“流连”? ③正因为安静整天在花丛中流连,所以,出示句子,齐读:“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2)出示句子对比:

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①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说说更喜欢哪句话。 ②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同桌互读、小组读、指名读、范读、齐读这句话。

3.教师总结:正因为她整天流连在花丛中,她对每一朵花都是极其熟悉,她能够在花丛中自由地

穿梭,她是如此地热爱春天,热爱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命的安静。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啊,神奇的灵性不就是安静对生命的这种热爱吗?(板书:热爱生命) 4.同学们,让我们跟随安静去感受这神奇的一刻吧! 播放音乐,教师深情诵读:闭上眼睛,伸出双手,轻轻地,悄然合拢,一只睁着眼睛的蝴蝶被你拢住了,一个鲜活的生命跃动在你的指间,跳动在你的心田,睁开眼睛,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

[设计理由]语文课堂上的语言味要通过朗读、品味语言表现出来,语言不是无情物,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品味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句子的比较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真正做到了“形于外而感于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教师总结: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今天学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回家用心想一想,你对生命又有了怎样的感悟呢。

五、布置作业,迁移内化

1.喜欢写作的你,把你想对安静说的话,或者对生命的感悟写在一张小卡片上。(必做)

2.喜欢积累的你,把文中你认为好的句子词语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必做) 3.喜欢讲故事的你,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选做)

[设计理由]作业布置采取分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给学生提供自主学*-

7、自由发展的空间。

8.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孔子拜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 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一”老人见这位风尘仆 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 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 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Jian pu na qiu hao shou Pei 兼 仆 纳 丘 毫 授 佩

问题(一):试描述本文体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同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设计】

问题(一): 本文讲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学生的品行。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文的生字和生词;认识7个生字,会写l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l2个词语。②了解故事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工具书、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2.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问题(三):

一、初读感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子”的音、义和“拜”的字形。

2.看课题质疑,教师随机板书记录梳理学生的问题。(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怎样跟从老师学习的?)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如果找到问题的答案就做上记号。 5.检查词语。出示:孔丘、仲尼。

教师简介古人的姓、名、字、号。(古人的名字比现代人的名字要复杂些,大体上有姓、名、字、号四项。名用来称呼自己,做自我介绍;字,朋友之间互相称呼使用;号,是对有名望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我们还是到课文中来看看吧!) 出示句子:

(1)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2)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7 (3)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学生读句子,体会称呼的含义:孔子的谦虚,对老师的尊重和老子的谦虚,对晚辈的欣赏。

二、精读品悟

孔子为什么拜师?默读第1自然段。 1.说说孔子拜师的原因。 2.理解词语“渊博”。

出示生字“渊”在字典中的义项:①深水;潭②深;③姓。请学生选择正确的解释。

3.从哪里看出孔子知识渊博?(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结合理解词语“远近闻名”。 4.“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从这里体会到什么?(孔子谦虚、好学) 5.教师小结:同学们渎懂“孑L子为什么拜师”了吗?这个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继续关注。 (3)老子还为什么事纳闷呢?指名读:“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原因是——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联系上下文,读懂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再次练读对话

学生带着理解自已练习。 师生合作读对话。 学生再练习。

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对话。 孔子是怎样跟从老师学习的?

(1)指名读:“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教师:孔子是怎样跟从老师学习的呢?课文写得比较简略,只有一句话。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写:孔孔子怎样拜师? 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自由读读句子.谈谈体会到一个怎样的孔子? 2.能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吗?板书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出示地图:指出曲阜和洛阳的位置。

3.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想 象:曲阜和洛阳上千里的路途中,孔子渴了喝 ____ ,饿了吃 ____ ,累了就____ ,天黑了,住在____ 。用书上的词语概括,就是——风餐露宿;孑L子白天忙着赶路,为了早一点走到洛阳,有时候晚上还要____ ,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日夜兼程;孔子到了洛阳,他的脸上____,衣服上____,鞋子____,孔子这副样子,用下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风尘仆仆。

引读词语: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硕果累累的秋天一直走到了寒风凛冽的严冬,一路上,他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4.带着体会齐读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5.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要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读懂孔子怎样拜师。

三、品读体验

教师过渡:是啊,风尘仆仆的孔子不顾旅途的劳累,不顾几个月来的艰辛,片刻没有休息,就拜见了老师。师徒见面后的这番对话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动呢,请同桌之间自由地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 1.出示对话

(1)“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2)“你是——”

(3)“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4)“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5)“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指名读。

教师指导:渎好对话,我们不仅要注意人物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2.出示句子

孔 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 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 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指导:

(1)孔子几次向老师行礼?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孔子的话。 (2)“纳闷”是什么意思?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子什么时间有了问题,就会怎么办? (3)交流,指导。

四、拓展延伸

’ 教师:同学们,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不仅拜老子这样的圣人为师,还曾经拜一个名叫项橐的七岁小孩为师。读读《孔子拜七岁项橐为师》这个故事,你会对“孔子拜师”有新的认识。

[设计理由]设计了三个问题: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怎样跟从老师学习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使学生带着问题,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达到教学的目的。

9.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翠鸟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

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问题(一):请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设计】 问题(一):

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作者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l~3自然段。②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过稃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问题(三): 兴趣导人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学习第

4、5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面呢?(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一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默读第l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爪子 羽毛 眼睛 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写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l自然段。

三、学习第

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

2、3自然段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2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3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2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2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3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学生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画出有关词语。 (4)学生画出句子,汇报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小结

五、总结全文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Iii。

2.说话练习: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美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 ., ‘

(1)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

2) 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设计理由]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教学中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 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0.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题(一):请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设计】 问题(一):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②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②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2.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问题(三):

一、情景导入

1.出示“秋”字的演变的过程: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指导读题: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9 [设计理由]通过一个“秋”字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初读知意

1.自由读诗:依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正音: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6ng)”。 3.齐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 [设计理由]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整首诗的意境。

三、入境悟情

1.乡愁生于秋风里

(1)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2)探究“见”字。

①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黄昏,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学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教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 ②同学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③阅读诗人所写的局部关予家乡、亲人的诗句:

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

④ 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 ⑤可是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 有那——,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⑥体会“见”的意蕴。 ⑦补充阅读张籍的资料。

⑧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是怎样的一种见啊? (悲伤的见;无奈的见;凄凉的见……) 2.乡思寄寓家书中

(1)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结,他想写一封家书,这是怎样的一封家书呀?请你再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

(2)重点交流之一:“意万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3)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又开封”。 3.乡心仍在寂寞处 (1)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尽管带走了家书,但留在诗人张籍心里的还是孤独与寂寞。 (2)回读《秋思》。 [设计理由]将整首诗分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并重点解释个别词语,使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中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对比阅读

1.出示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读考虑 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儿可以看出秋带给诗人的是快乐? 3.比较阅读 [设计理由]与其他写秋天的诗对比学习,拓展知识。

五、积累延伸

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11.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白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

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 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 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走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问题(一):请分析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设计本文新授部分的教学流程。 【参考设计】 问题(一):

这篇文章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愉人。然后爸爸 借助白杨树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即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具有无 私的奉献精神。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自杨树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问题(三):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树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10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 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字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白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表达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布置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地在介绍白杨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12.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给予是快乐的

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d6u)一圈吗?”“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

但是,保罗又错了。

“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 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

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 在车里,亲眼看看 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问题(一):请概括本文所阐述的故事并揭示寓意。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设计本文的导入环节。 【参考设计】 问题(一):

这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给予,学会帮助别人,并从中体会给予的快乐。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给予、羡慕、兜一圈、富裕、不由自主、饶有兴趣”等词语的意思。

②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知道保罗、小男孩、小男孩弟弟的快乐从何而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来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保罗、小男孩的心灵,陶冶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2.教学重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问题(三): 导入:

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你什么心情呀?(很快乐、很高兴)但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而且表现在心灵的感应,如春风拂过,涟漪荡开,这种快乐便是给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请同学们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谁给予了谁?)

同学们的问题很好,前阵子有个小朋友到老师家做客,老师给他一根芝麻糖,他脸上便笑成了一朵花。这时来了个比他小的小妹妹,也盯上了那根芝麻糖,我让他分一半给小妹妹,你们猜怎么样?他自己也非常想吃,没有给小妹妹。

是的,这个小朋友还小,不懂道理,怎么说他也不乐意把得到的东西送出去。看来我们的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它的意义是不简单的。课文中的保罗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故事。

13.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11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竞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i)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向前,从队伍里揪(jiu)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不还算是各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deng)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chan)扶着,来这里祭(ji)奠(dian)。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问题(一):试分析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写作上的特点。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设计本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参考设计】 问题(一):

本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 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损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 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在写作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③通过学习初步感受小小说的文体特色,学习抓住小说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特色语言,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②感悟洪水的环境描写对烘托情境、衬托人们的恐慌以及老汉的镇定、沉着的作用。③感受比喻、拟人、短句等表现形式的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问题(三):

一、板题,质疑

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二、以“桥”为切人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 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二读课题。说到这里,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一一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三、再读课文,感受桥的“无奈”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 2.适时解疑:

“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3.激情再创造引读,感受洪水的疯狂:洪水咆哮着,像_____ ,从山谷里_____ 。洪水已有近_____,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_____

4.感悟“跳舞”一词的表达:当时的情形是_____ (无比紧张的,令人恐惧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作者怎么竟然用了“跳舞”这个词语?是不是太不合时宜啦?

5.指名。(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6.这与下文的哪个词语是呼应的?——“狞笑”

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什么感觉?看,文中的人们不也是如此。

7.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带进句子中去。 8.出示: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其中有一个人,他——。

9.按这个句式写一写你眼前出现的这一人物,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0.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急需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11.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第四篇:初二地理教学计划打印1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2013-2014学第一学期)学校:新竹中学姓名:王小妹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以《标准(2013年版)》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深化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 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

三、学生情况分析

总体上讲,本届初二的学生比较良好,学生来自各乡镇,学生差异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讨论较激烈,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性,求知欲较高。课堂气氛好,学生思维灵活;三个班当中每班学生上课活跃,学生积极,差生面小。各班学生学习主动,比较平衡。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 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总目标:

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得到发展。

2、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没有不及格的学生。

3、期考目标:平均分60以上

六、具体措施

1. 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 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4. 重点难点抓辐射 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

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搞好集体备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讲究练习的实效性。

6、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总之,在本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向学校、学生、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1

教材内容 1-1疆域

课时 主要知识或重点知识 2

地理优越位置、国土辽阔、34省级行政区名称、位置、轮廓、行政中心、简称

2 1-2人口 2 人口特点、增长趋势、人口国策;民族政策、民族分布特点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3民族 2-1地势和地形 国庆放假 2-2气候 2-3河流 2-4自然灾害 3-1中国的自然资源 期中考试 3-2土地资源 3-3水资源 3-3水资源

4-1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4-1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4-2农业

4-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3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乡土地理(海南地理上册)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56个民族、民族的分布 地势地形、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南北温差、东西干湿、季风气候显著 长江开发治理、众多的河湖、黄河的治理 防害减灾

自然资源与我们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复习考试

土地资源的利用、分布、利用水是宝贵的资源、时空分布 、节约、保护水资源

先行官 、交通运输网 选择、转换交通运输方式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挑战与对策工业与我们、空间分布、高新技术

海南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

20

期末复习、考试

第一章——第四章

第五篇:教学工作总结(A4纸打印)

2010—2011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财经部李艳红

本学期,我担任08微机升学、09微机升学班的《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09平面二班的《3D基础》课程。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我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下面我把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学校制度执行情况

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会议,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工作上服务安排。作为计算机教研组组长,积极组织本组教师搞好教研活动。

二、教育教学情况

1.潜心钻研,认真备课

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根据河北省计算机对口升学教学大纲,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并参阅各种资料,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认真写教案,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以学校推出的“轻松教、快乐学、防流失”活动为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2.以生为本,微笑上课

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微笑行动,也是我对自己的教学的新的要求,学生喜欢老师的笑脸, 1

这样能给学生自信。我的学生爱上我课,也乐于学习这门课程,兴趣极高,积极性大大增强,这样成绩也进步较大。

3.坚持听课、评课

积极组织计算机教研组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每人一节优质课,全组教师互听、互评,新老结对子,这样提高了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为老教师补充了新鲜血液,同时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真正发挥了教研的作用。

4.课后认真辅导

我按照安排,准时到教室进行自习辅导,并针对教学中的基本内容进行指导,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同时,对缺课的学生及时给予补课。每节课留有适量作业,作为检查学生当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依据。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清楚工整,对不能及时上交作业的学生实行追查制,一直到他完成作业为止。

总之,一学期下来,有收获也有不足,我会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来年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以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2

上一篇:电影院工作流程范文下一篇:答谢晚宴祝酒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