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和教学设计的格式

2022-12-18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和教学设计的格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教案和教学设计的格式

《 表格格式的编排》教案设计(模版)

表格格式的编排教案设计

嘟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在Word文档中插入表格的方法;能熟练编辑制作的表格。 (2)过程与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了解绘制表格的方法,以及采用理论学习与直观操作相结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表格的修饰,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成果展示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表格的编辑。 (2)难点:表格的美化。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课题

1师: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两张表格,我们一起观察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生)你更喜欢哪一张?(生)你想制作第二张表格吗?(生)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制作第二张表格。板书课题《表格格式的编排》 2创建简单的表格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操作方法

二、新授

1美化表格(比较两张表格,找出不同)

(1)加斜线 单击工具栏中“表格和边框”,弹出表格和边框“工具栏”

单击“线型选择框”的黑色三角形,选单线;或单击“数值”框选0.5磅,或直接输入0.5也可以。

单击工具栏中左上角的铅笔工具,鼠标指针呈笔形。移支指针到第一行的第一个单元格内,画斜线。(学生操作) (2)同样的方法,用“画笔”画表内的两根粗线。(学生独立完成) (3)画边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画笔(同上方法)

第二种是用“边框和底纹”对话框。(学生自学)

利用“边框和底纹”画边框 ①单击菜单栏中的 格式——边框和底纹

②单击边框——线型选双线

③单击方框,在“预览”框内显示所选择的边框线型。

所以参数设置好后,单击确定按钮。

3输入内容

出示一组数据把内容输入表格中①输入“科目”右对齐;输入“姓名”左对齐。记住先选定在设置。 ②输入的数据为了美观,除第一列以外,全部选定。单击表格和边框中的格式按钮。单击你选择的格式。 4公式计算

鼠标定位在最后一列的第一行单元格内,选择表格——公式命令。

弹出公式对话框,选粘贴函数框内的求和函数“SUM”,在“()”内输入“LEFT”在数字格式输入“0.00”,单击确定。 三知识拓展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制作一张表格 四展示成果 五总结:

六作业:设计不同的表格

板书设计

表格格式的编排

美化表格

斜线

单线加粗

边框

输入内容

先选定后设置

公式计算

=SUM(LEFT)

第二篇: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

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 【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可以设计一个课时,也可以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 【署名】

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竞赛时按规定要求处理) 【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课前系统部分——设计准备

一、设计思想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第二部分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

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提出2-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

第三部分:课后系统部分——设计后记

要求:1.评价设计的优点或特点。 2.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3.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4.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 • • • • • • 明确课型:听说、读写、听说读写

设计导入:激活学生,让学生有说话的欲望

创设情景:情景和语言材料的设计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和经历

分清步骤:由输入到输出,层次清晰,有梯度,步上台阶,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注重衔接:每一步之间都有铺垫和过渡

化难为易,整合内容:围绕课型特点设计适宜活动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效运用多媒体:让多媒体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

第三篇:教学设计基本格式和要求

【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学科**内容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可以设计一个课时,也可以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

【署名】

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

【正文】

一、设计思想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和本章节的地位、作用。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七、教学过程

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分几个环节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一般应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的格式,不要采用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

八、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九、作业设计

十、课后反思

教师的反思包括启示与困惑。

要反思目标达成情况(学生参与度、参与热情、参与效果),反思教与学方法的是否得当等。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回头看”(二次备课),有必要时及时改进回授,进行纠错“补救”,同时为下一轮备课及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从实践中反思教学的有效与否,也要从反思中去不断推进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的有效性。

第四篇:教学设计和教案的不同

指导思想不同

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教案的编写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常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而不利于他们的能力培养。

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步骤,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鲜明性。它强调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辨正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现有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不少教师围绕媒体而展开课堂教学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也非常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因而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学目标和实施评价在教学系统中分别具有前瞻和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素的含义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学习者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下面我们对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对应元素进行分析。

(1) 目的与目标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不便于对教师进行客观评价;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并要求用可操作的行为词进行描述,在认知领域一般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2) 重难点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所针对的对象。

(3) 教具的使用与媒体设计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备课中多数教师依照教材和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和任务,凭借个人经验选择教法,实施教学,整个过程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当代的教学设计则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依据,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化的设计。我们过去所写的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且是不全面的。

与传统的备课相比,教学设计更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第五篇: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教案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板书)

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

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板书)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

上一篇:建安公司党建工作计划下一篇: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