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的心得体会

2023-02-19

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各种信息的启发,我们可能会获得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可使我们更好的成长。怎么样写出好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上海世博会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上海世博会的心得体会

参观上海世博会的心得体会

前几天单位组织我们去上海参观世博会,期待着百年世博的举行,从申办世博到成功,一路走来,中国付出了辛酸的汗水,无数的努力,终于上海成为了2010年举办世博会的城市,带着

自己心中的那份憧憬,我如期的参观了世博园。

这次上海世博会是当今世界全人类共同的盛会,又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界博览会,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举办2010年世博会,既是为世界各国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交流,近距离对话世界文化,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

一个馆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各馆将自己本土的特色文化高度浓缩,通过科技手段将声音、图片、文字融为一体,产生动感,栩栩如生,处处体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极大地表现出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活的现实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增强了人们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城市文化的了解。城市彰显人文精神,令人向往,令人浮想联翩,令人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

12号上午,按照参观的预约安排,我们参观了中国国家馆。来到中国馆外,你立刻会被中国馆宏伟的外观所吸引,醒目的中国红,别具一格的建筑构思,都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进入馆内,彬彬有礼的志愿者微笑着引导游客参观,展馆内:有流动的“清明上和图”国宝级名画,画内的人和景如一部纪实的影片动态地展示出来,栩栩如生,令我大开眼界,太奇了;有乘坐轨道游览车,让游客领略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和在城市发展中中国建设者的智慧结晶;有聚焦“低碳未来”专题馆,向每一个游人展示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以低碳为核心元素,同时也对参观者也进行了一次环保知识的学习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教育;有童心畅想展区,98幅儿童画展示了孩子们童真烂漫的想象为城市的未来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我们来到欧洲展馆区,英国“创意之馆”、瑞士的“城市空间与自然的和谐”、西班牙馆宛如“万千柳条”、法国的“感性城市”馆、意大利的“人之城”、捷克馆“布拉格幸运浮雕”等展馆汇集了欧洲各地的风情建筑和著名景观,造型完美,主题鲜明,令人难忘。

在世博园里,吉祥物“海宝”非常可爱、特别耀眼。参观了最后一个馆后,到世博特许专卖店去观赏世博系列纪念品简直就是一种好奇、一种享受,兴趣渐浓时不妨也买下一两件作为纪念。如:各种形体的“海宝”吉祥物、世博会纪念章、世博会手表、世博会展馆扑克牌、海宝毛绒玩具、世博徽标T恤衫、海宝钥匙扣、海宝手机链、等各种饰件、摆件,纪念品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丰富多彩的纪念品,从设计到工艺,非常精致,演绎出“人、城市、城市人、城市生活”的精彩,它使我们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文化,懂得了科学。我们为上海动情,为世博喝彩!

这次参观世博,最大的感受就是“累”与“乐”同在。“累”表现在馆前排队上。参观一般的馆,只要随着人群自然地缓缓步行,就可进入馆内参观,但要参观一些“热门馆”,如德国馆、英国馆等,就要排上

4、5个小时的队,如要参观世博第二大规模的沙特馆,甚至要花上5~6个小时去排队,真的很累!我们学会了理性排队、排长队,虽然很累,但很快乐。经历了这次世博会,人们排队的心态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人们文明进步的表现。“乐”体现在上海市民的“热情服务”上。经常向志愿者或上海市民问路,上海市民非常热情,详细地、耐心地为我们指路,我们一路上的疲劳顿时化为乌有。从上海市民指路这一侧面,反映了上海世博会改变了城市、也改变了人,体现了人与城市的自然和谐。

安监局

靳选婷

参观上海世博会有感

10月11日,我有幸参观了向往已久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目睹了这次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来到上海世博会,看到的是形态各异、五光十色的场馆建筑,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进入到各展馆,更为那些珍贵的展品和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各国文化和科技成果所震撼。在两天内,看到那么多国家的建筑杰作、文化精品和高科技产品,感受到和谐的理念和人性的管理,确实大开眼界,对我馆建设新馆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此我谈谈参观上海世博会的感受:

整个世博会就是一个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的展览。不必说更高深的东西了,仅就每个国家的场馆建筑无不体现了新的理念。传统观念中的方方平平正正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了。高达63 米斗拱型结构的中国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一色的中国红,凝聚了中国元素,显得雄伟壮观,气宇轩昂,象征了中国精神,不愧为“东方之冠”,也表现了崛起的中国的这个泱泱大国的形象。世博轴是园区的交通枢纽。上面安装了6个喇叭花状的“阳光谷”,具有向下层建筑采光和收集雨水的作用。晚上还会变换出炫目的图案和彩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日本馆是一座有角、有孔的奇特建筑,人们叫它为“紫蚕茧”。一条上面种满枣椰树的船是沙特阿拉伯馆,人们称之为月亮船,象征中国与阿拉伯人民之间的悠久友谊。外墙用剪纸花装饰的是波兰馆,法国馆像北京奥运场的水立方,外部用水泥构成的网状包着,内层是透明玻璃,整座建筑像漂浮在水面。在浦西,分布各国的工业展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展馆。西班牙馆的外型别出心裁用无数编制的藤条进行包装,更为奇特的是英国馆外型有无数根射线组成的圆球,呈蒲公英花状,每个射线里都包放着一个濒临灭绝的植物品种,用这种方法提醒人们珍爱生命,保护环境。B区的马来西亚馆、柬埔寨馆、越南馆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印尼馆的屋顶、墙壁、地板都用竹材料做成,是个半开放式场馆,海洋的天幕,飘落的瀑布,摇曳的竹林,一派热带风光。其它各国的场馆每一个都是精心设计精心制造的结果,都处处体现了创新的理念。

当从各国馆所穿梭走过,看到不仅是炫耀,不仅是一种精心编织的展现,也是一次心灵的升华,一次因世界发展的感动,是中华风情和世界潮流的溶汇,变幻的灯光,曼妙的音乐,多彩的光束,坚固的钢构,精湛的工艺在光彩的亮显,先进的影音、电子设备、灯光变幻,不断提升着电子效果的清晰与灵动,装饰不附属于生硬,发展不是教条、模仿的刻板。众多装扮是仿制的精彩,影像是发展的浓缩,思想才是世博文化的未来延伸,专业者在学习中进步,洞察与分析,收获是浪漫纷呈的美好。点滴细节在场馆里,永远反映着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与渴望,对温馨生存的孜孜不倦奋斗努力。我相信未来里专业与关爱人类相衔接,会缔造出令人震惊的产品更替与飞跃。

安监局

谷春苗

观世博有感

2010年9月23到上海世博参观。除去往返路途、和睡觉的 时间,剩下的时间全部用在参观世博园了。排队、参观、盖各馆的世博章、找厕所、找饮水站、吃快餐,如此循环往复,真的很 累,也大开眼界!

中国之强盛时代世界瞩目,2008年奥运会,中国已经向世界证明了大国风范。经济的日益强盛扩大到了各个领域,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上海世博会,又再一次证明,举全国之力,中国,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我们有幸目睹了这次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更让我们见证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次伟大聚会和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我们这次主要参观了中国馆、泰国、芬兰、西班牙、英国、意大利等馆,其中意大利馆给我印象比较深刻:这座以“人之城”命名的展馆聚集了意大利城市生活的经典,艺术、文化、建筑、音乐、高科技、创新处处都有杰作,几乎包揽了意大利所有的文化内容和科技。

参观世博人多,人很多。排队,排长队。要参观好的场馆,例如欧洲的德国馆、俄罗斯馆、法国馆、英国馆,亚洲的日本馆、韩国馆、沙特馆、澳洲的澳大利亚馆等,不排队几小时,甭想进去,那叫人山人海啊,但是我们去的这几天只有29日入园人数超过50万,其余几天都是20多万,还是很幸运的。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低碳经济模式的一面镜子。该区高度集中了绿色、低碳的技术成果,在国外和我国发达地区已得到了尝试和运用。比如“沪上生态家”模式、成都活水公园等,但是也要看到,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部分新的技术仍在被观赏之列,比如伦敦案例,还只是预示着未来发展的趋势,距离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馆内各种创新要素汇聚交融,创新思想与人们的密集沟通和互动而得以迸发。科技大大改进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这次世博直饮水站、公厕站点儿很多,非常方便,而且卫生很好,这与世博局的精心安排和工作人员们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 的,你们辛苦了!

安监局

张会全

第二篇:上海世博会心得体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上海世博会的特色与亮点。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理念,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一脉相承,也展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充满中华民族智慧的和谐社会精神。建设美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引领,需要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需要探索城市科学发展的模式。上海的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比如,资源和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环境和人口压力日益沉重,社会保障压力日益加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上海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上海发展转型迫在眉睫。我们要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本质上就是要彰显和践行科学发展的理念,使世博会成为展示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窗口。 办好世博会,是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上海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历史实践证明:世博会为举办国家和城市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如,1970年的日本大阪世博会带动了“关西经济带”的形成,1984年的美国新奥尔良世博会带来了密西西比河沿岸的繁荣,而1993年的韩国大田世博会则推动了韩国经济的第二次腾飞。办好世博会,将对我国和上海未来发展产生广泛、深入、持久的积极影响,必将成为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助推器”,进一步推动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建设进程。

世博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助推器 世博会的“助推器”作用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

其一,世博会是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的助推器。其二,世博会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其三,世博会是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的助推器。其四,世博会是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助推器。其五,世博会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助推器。

总之,以世博会为契机,带动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带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显著提升,使城市更加美丽,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第三篇:热烈庆祝上海世博会召开心得体会

在中国上海那占地将近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区,总共有将近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相聚在浦江两岸,此时此刻的中国实现了一个百年梦。

从1910年陆士谔小说《新中国》预言上海办博,到中国世博梦的实现,承载着民族的百年之变。

(一)中国世博梦,始于民族自强梦

在当时还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早有

不少有识之士,寄梦于世博。1851年首届世博会,中国商人徐荣村把蚕丝运往英伦,寻找贸易商机。1915年,中国当局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0万余件展品,捧回1200个奖项,茅台酒一举成名,中国商品出口大幅增加。

从频频参博到提出办博,在陆士谔之前,1894年郑观应说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19梁启超再度梦想“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

举办世博会,历来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办博是国家实力的体现。直到新中国成立,历经30年改革开放积累,中国郑重申办世博会。国际展览局来沪考察,满意表示:中国上海完全有能力举办世博会。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需要世博会

转型中的中国,探索未来发展之路,需要借鉴全球智慧。开放的中国,需要一届精彩的世博会。

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城市化进程将加速。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司长兹洛特尼克说:在过去30年,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新一波浪潮中,如何摆脱高污染、高能耗、粗放式增长,中国需要慎思力行。

“世博会是战略的,管50年。”通过举办世博会,中国可以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三)与世界对表,拓宽国人眼界

世博会之于中国,正是这样一个学习、思考、比对、追赶的坐标。世博会,是一个绝好的参照物。

15年前,中国确定“科教兴国”重大战略。

2010年定为一个时间节点,目标之一是“重大学科和高技术的一些领域的科技实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步入发展转型的新关口,我们需要更新更强的科技助推力。

上海世博会,汇聚世界各国最新环保理念和前沿科技成果。日本馆“紫蚕岛”,外披一层透光薄膜,可吸收太阳能用于夜间发光;德国“汉堡之家”案例,用上了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无须外输电,也不用空调暖气,室内始终保持25℃恒温;美国馆的“屋顶城市农场”,将有机垃圾置于屋顶,冬天供暖产生的热能,促进废物分解成土壤,可以种草养花……

比肩而立的,是中国环保生活的巧思妙构。世博中心正南面的双层玻璃幕墙,暗藏金属丝网和惰性气体,实现遮阳保温的良好平衡;城市最佳实践区里,“沪上·生态家”屋顶的“追光百叶”,自动跟踪太阳方位,实现遮阳照明多种功能;世博轴下面的250公里长管道,因地制宜,引入横贯园区的浦江水,天然循环的“空调”使整个通道冬暖夏凉……

眼界在对接中拓宽,创意在碰撞中迸发,对表让中国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点更准、步伐更快。

(四)中国转型需要全民积极参与184天,7000万预估参观人次,世博会无疑是一个大课堂。

1970年大阪世博会,场馆内有很多日本人找外国人索要签名。那时正值日本从农耕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经济正在加速起飞。大阪世博会加深了日本民众对海外的认知,推动日本重新融入国际社会。日本现代化基础的创立者大久保利通说过,一次世博会,抵得上10万名留学生。

不仅仅是科技发明的成果展示,也不仅仅是城市发展方式的共同探索,与外国宾客的平等友好交流,也是上海世博会的题中之意———既能展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新形象,更重要的是重塑国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非洲国家第一次应邀集体亮相,太平洋的岛国辗转组团而来,没有独立展馆的国家入驻“联合馆”,不论国籍、不分肤色,从世博会上,中国人将学会更好地与世界相融,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携手发展。

中国的转型,需要全民的积极参与。开门学习,主动求变,思想的淬火才是上海世博会的精彩之笔。

第四篇:上海世博会后的上海

2010年,因为上海,我们多了几分期待。虽是曲终人散,但我们留下了特殊的记号。许多出生在2010年的孩子,被取名为“世博”。无疑,上海世博会留下来的遗产,不会被时间冲刷而去,而将像孩子一样茁壮成长。

世博会是一个转折点,上海将由此向着世界级大都市的行列稳步前进。因为世博,齐聚了7200万的外国游客,而历时数月的世博会成千上万的游客不顾寒暑和排队的辛苦,可见上海世博会的魅力所在。每到晚上,每一个出口,志愿者手举留言板,面带微笑,齐声高喊着与游客告别。稀疏的灯光下,拥抱、合影,情感流溢的留言便笺。2010世博会后的上海,将被世界各国的人民所认识与期待,而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并没有到过美国或接触普通的美国人,但世博会却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向世界的进步,更是深入到每个百姓心中思想的跨越。

世博启示上海的低碳经济。城市支柱型产业如何“由重变轻”“由黑变绿”?上海不少干部和专业人士从世博会历史上首次设立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寻找到了答案。汉堡之家的地源热泵、马德里的“空气树”、蒙特利尔的“垃圾场变公园”案例等,给了上海各级干部很大启示。仅台北市“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案例就吸引了上海市奉贤区、杨浦区、嘉定区等多个区县“取经”。上海房管局更是迅速与马德里案例馆展开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源节约型住宅方面的合作。

“下只角”到“风水宝地”。世博会后让上海的房价依然坚挺,最明显的莫过于世博会场地地段的变化。世博会场地位于上海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着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世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在老上海的记忆中,世博园建设之前,工业厂房及船坞遍布,连像样的住宅建筑也不多。上世纪80年代,卢湾区临近黄浦江虽然距离繁华的淮海路在5公里左右,但这一片被称之为“下只角”,是低矮平房、棚户房的集中地,居民家中没有厨卫设施,社区环境脏乱差。而如今的“下只角”将可能发展为上海新的CBD。

百姓受惠于世博。因为举办世博,上海的环境经过治理焕然一新,从2009年开始的上海“滚动式”的搞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世博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达到了98%。以前上海交通拥堵、轨道交通少,而今出小区大门就是地铁站,公交系统、码头则是遍地覆盖。对于旧城区的百姓来说,因为世博的机缘,对旧城进行综合整治,而这种整治并不是门面的简单变化,所以旧城区将会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历风雨才有彩虹。在磨炼中锻造的城市精神是上海之魂,也是上海的力量之源。上海世博会后的上海必将是满腔热血。带着这股热血,上海将昂首挺胸的走出国门,挤入顶级城市的队伍。

第五篇:上海世博会的意义

一、科技意义:推动重大科技创新

世界博览会是工业革命下科技进步的产物,它往往代表着当代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现代科技进入人类生活。许多新技术、新产品都是在世博会上第一次“亮相”并被人们认识,从而得到普及推广的:世博会让世人了解蒸汽机、缝纫机、橡胶、海底电缆、电话、电视、汽车等,让世人熟悉计算机技术、公共网络和数字化经济、人类基因研究、现代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现代数码影像摄影技术等。世博会是各国展示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技成就、科技实力与智慧成果的盛会,求真、求实、求规律,有利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的探求以及自然规律的揭示

二、经济意义:促进举办地的产业升级

举办世博会能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加速推动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这是迄今为止大多数世博会的举办动机。“世博经济”现象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直接为举办世博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二是围绕开发世博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主办城市借世博会契机,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建设的各种相关活动。

世博经济有五个特点:一是多元性。从参与世博经济对象看,不仅是参展城市、参展国本身,甚至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从参与世博经济的要素看,不仅有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而且涉及到管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具有多要素流动与配置的特点。二是阶段性。在筹备阶段,经济影响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在举办阶段,主要表现为迅速增长的旅游、会展和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在会后阶段,主要表现为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对经济的影响。三是带动性。世博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影响涉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对经济发展起一定的刺激作用,为此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地区形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带,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四是非均衡性。世博会对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影响和推动力最大,对工业和建筑业影响和推动为次,对农业等的影响和推动相对较小。五是长效性。世博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作用通常会在世博会闭幕后延续多年。

三、政治意义:提升举办国的国家形象

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内容等角度来讲,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泛。由于不受国体限制,更不受地域影响,也没有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大限制,参展国家可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就给主办国创造了足不出户便可宣传自己、广交朋友的机会。同时,参展国送展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并且都是本国最具特色、最新、最先进的,东道主花较少的钱就能看

到和学到很多的东西。另外,举办城市将以此为契机,市政建设再上一个台阶。届时,四海兄弟、五洲朋友和六方宾客云集,其中蕴藏了大小商机无数,举办国的第三产业又再度辉煌。当然,更多的是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显示综合国力的机会。难怪申请举办世博会的国家如此之多。

四、文化意义: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

世博会系推动和平、友谊、和谐的盛会。世博会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国籍,其发展理念是“欢迎、沟通、展示、合作”。世博会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把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度地集中起来,把那些零星的、分散的、还不完善的同类事物,通过主题思想将其集中起来,并加以完善化、系统化,甚至艺术化;把人们共同关心的难题连同相关的各种解决途径集中起来,再生动地加以展现,给人们以最大的启示。

世博会不仅是展示各国环绕主题所取得的成果,而且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切磋,以便能为人类共同的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世博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

世博会是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的象征。当一个城市代表特定的民族和国家,庄严地对举办世博会进行精神追求、文明寄托、文化思考、综合承诺的时候,往往呼唤着新的城市精神:当一个城市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和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意志、市民的智慧积极筹办世博会的时候,往往历史地推动着城市精神的绵延:当一个城市因世博而接纳千百万人,进行经济、社会、文化互动的检阅,让经济理念、科技创新、人文关怀、文化创意、社会时尚和时空再造集中地展示的时候,也往往把城市精神的弘扬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觉得应该把能改为要,并不是中国取得了大的成就,就能举办世博会的,而是在和好多申请国家的竞争角逐中猜得到了这次开世博会的机会。这是因为世博会是能给中国带来很大好处的:

第一是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是能够加强世界各国的联系。第三是对中国和上海来说也是很好的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即展示自己的形象、生活和城市建设等等。对于世博会(World Exposition)这一个“世界顶级”的“城市事件” ,第一次大规模的进入中国的城市,单从《解放日报》的主题检索中,从2000年6月到2007年5月份就有1622条的报道,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上海世博会已经带给中国和上海以强烈的冲击。

世博会是城市活动的顶级的表现形式,在一般的学术领域,世博会是当作“城市事件”来界定的,但它又不同于单纯的政治性活动(如APEC)、经济性活动(如广交会、商品博览会)、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如旅游节、电视节、美食节等)、综合性的体育类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相对于后几类城市事件而言,世博会不仅综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而且持续时间最长,聚集人流最多、投入量大等特点,而且是对人类社会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最高成果的展示,对于举办城市而言是名副其实的“盛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开始,每一届无论是那种形式的,何种规模的都对举办城市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递的重要平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是在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因子,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各个城市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调整自己的定位,实施恰当的策略,塑造自己的形象,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城市现有的积极力量,发展区位竞争优势,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在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经济浪潮下,城市成像成为城市的一个活的名片,直接刺激着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和外来人口、企业的大脑。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在世界上的形象左右着各国对中国的评价,影响着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开放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经济地位,在未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上海乃至中国所拥有的重大的全球性事件并不多见,抓住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一个崭新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上海城市形象展现给全世界,不仅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更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全球化让城市“体面的”走出去,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于国家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是在城市中举办,城市称为一个国家的组成细胞,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体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上。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让每个国家都主动的走出去,走向世界,脱离狭小的空间,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城市作为人类一切活动中最核心的节点,反映了

人类发展的进步,人类的文化文明,人类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上海传递城市形象一个强大的“扩音器”,从历史上每次世博会的举办看,世博会都会成为该城市迅速发展的催化剂,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会引发7000万的旅游人数,将会产生近3000小时的媒体报道,这些数量庞大的游客群体和报道将在世博会期间极大的推动上海的城市形象,通过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核心的议题,改变、影响、提升、强化、放大着人们对上海的印象。

上海世博会助推上海在世界的文化认同,世博会的本质是一种旅游事件,是古代集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已经由产品的交换转化成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塑造和宣扬,从根本上讲是通过文化的交流、传递,实现本民族、区域的文化在更大范围的认同。

上海成功的申办了2010年的世博会,并选择了城市作为它的展示主题,在世博会选址所在的黄浦江两岸区域中,浓缩了上海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轨迹:19世纪以前的老城厢、20世纪早期形成的外滩、20世纪后期形成的陆家嘴CBD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北外滩国际航运中心正是全力展示上海近现代以来所有的文明成果的主力平台。

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的发展和更新就具有了城市硬件设施建设以外的软的因素,这是对城市发展更适合人的居住踢出的高层次的要求——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以谋求更高的竞争能力。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正是切合了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的热点与重点,不仅涉及到上海历史的沉淀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开发,更涉及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中的形象,又是对上海综合实力中软实力的充分表达和拓展。

第一是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是能够加强世界各国的联系。第三是对中国和上海来说也是很好的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即展示自己的形象、生活和城市建设等等。

对于世博会(World Exposition)这一个“世界顶级”的“城市事件” ,第一次大规模的进入中国的城市,单从《解放日报》的主题检索中,从2000年6月到2007年5月份就有1622条的报道,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上海世博会已经带给中国和上海以强烈的冲击。

世博会是城市活动的顶级的表现形式,在一般的学术领域,世博会是当作“城市事件”来界定的,但它又不同于单纯的政治性活动(如APEC)、经济性活动(如广交会、商品博览会)、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如旅游节、电视节、美食节等)、综合性的体育类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相对于后几类城市事件而言,世博会不仅综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而且持续时间最长,聚集人流最多、投入量大等特点,而且是对人类社会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最高成果的展示,对于举办城市而言是名副其实的“盛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开始,每一届无论是那种形式的,何种规模的都对举办城市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递的重要平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是在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因子,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各个城市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调整自己的定位,实施恰当的策略,塑造自己的形象,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城市现有的积极力量,发展区位竞争优势,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在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经济浪潮下,城市成像成为城市的一个活的名片,直接刺激着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和外来人口、企业的大脑。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在世界上的形象左右着各国对中国的评价,影响着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开放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经济地位,在未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上海乃至中国所拥有的重大的全球性事件并不多见,抓住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一个崭新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上海城市形象展现给全世界,不仅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更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全球化让城市“体面的”走出去,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于国家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是在城市中举办,城市称为一个国家的组成细胞,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体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上。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让每个国家都主动的走出去,走向世界,脱离狭小的空间,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城市作为人类一切活动中最核心的节点,反映了人类发展的进步,人类的文化文明,人类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上海传递城市形象一个强大的“扩音器”,从历史上每次世博会的举办看,世博会都会成为该城市迅速发展的催化剂,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会引发7000万的旅游人数,将会产生近3000小时的媒体报道,这些数量庞大的游客群体和报道将在世博会期间极大的推动上海的城市形象,通过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核心的议题,改变、影响、提升、强化、放大着人们对上海的印象。

上海世博会助推上海在世界的文化认同,世博会的本质是一种旅游事件,是古代集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已经由产品的交换转化成对国家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塑造和宣扬,从根本上讲是通过文化的交流、传递,实现本民族、区域的文化在更大范围的认同。

上海成功的申办了2010年的世博会,并选择了城市作为它的展示主题,在世博会选址所在的黄浦江两岸区域中,浓缩了上海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轨迹:19世纪以前的老城厢、20世纪早期形成的外滩、20世纪后期形成的陆家嘴CBD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北外滩国际航运中心正是全力展示上海近现代以来所有的文明成果的主力平台。

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的发展和更新就具有了城市硬件设施建设以外的软的因素,这是对城市发展更适合人的居住踢出的高层次的要求——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以谋求更高的竞争能力。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正是切合了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的热点与重点,不仅涉及到上海历史的沉淀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开发,更涉及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中的形象,又是对上海综合实力中软实力的充分表达和拓展。

上一篇:适合上班族骑的电动车下一篇:上海世博会影响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