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的经济效益

2023-02-19

第一篇:上海世博会的经济效益

上海世博会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2010年是中国世博会年,中国将在上海的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举行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这是从1851年第一次伦敦世博会以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

2010年5月1日,承载着欢乐和期望,曾无数次点燃人类文明、智慧之光的世博会将展开她绚丽的篇章。

作为展示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重大成就的国际盛会,约有242个国家和地区,7000多万中外客人将到会。时间跨度达6个月。上海世博会将充分显示中国强大的国际吸引力和辐射力。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切切相关,旧中国处在三座大山统治之下,举办世博会只是一种梦想,祖国解放以后,才有可能开始设想,改革开放,国家具有丰厚的经济实力后

,举办世博会才使梦想成真。

一. 经济贫困的旧中国无法实现举办世博会的梦想

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和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旧中国始终处于腥风血雨、内忧外患、、战乱频发、支离破碎、天灾人祸、生灵涂炭、水深火热之中。

工业:外国资本占到约70%。而在国内资本中,官僚资本又占统治地位,以1946年为例,占到80%。

农业:封建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大约占农户总数4%的地主占有全国耕地面积的50%。农业产量很低,如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2162亿斤,平均亩产只有142斤,棉花22斤。全国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粮食还不能自给。

生活方式; 农村中绝大多数人家是用“黑油灯”甚至火把照明,。广大贫雇农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很多人是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常年吃糠吃野菜,饥寒交迫,在死亡线上来回挣扎. 沉重的剥削压迫, 苛捐杂税。旧中国万般苦难。

教育事业:旧中国,总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建国前夕,全国仅有普通高校205所,在校生仅有117000人。旧中国36年中(1912-1947)仅毕业大学生约21万人,每年平均约5800人。

思想理念:普遍信神、信鬼、信命运。“三从四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

医疗卫生事业:瘟疫疯狂肆虐流行,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地方病根本无法控制,其疯狂屠戮戗害广大人民。,建国前的1949年,全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

对外交往: “弱国无外交”。 。一百多年里,一次又一次的列强侵略,连篇累牍的的或明或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协定,记录了旧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羞辱史。

旧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不容忘却的历史,曾经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的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国家落后到了尽头!民族祸患到了尽头!人民苦难到了尽头!四万万人民在水深火热的黑暗泥潭中,煎熬着,挣扎着。

当然,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上,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买办徐荣村以个人名义将自己所经营的“荣记湖丝”打上12包送展,获得过金银奖。1876年费城世博会是中国第一次以国家的身份参加,工商界代表李圭是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一个中国人,带着720箱农副产品和工业品参展。

提出上海举办世博会的第一个中国人是广东香山人郑观应(1841—1823)他在《盛世危言》中的“赛会”篇里,提出了这个美好的梦想。

但是,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要想举办世博会终究只是一种梦想。

二.新中国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举办世博会梦想成真。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1992年的2311元,2003年的10542元,到2007年达到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达到2005亿元,1993年达到4349亿元,1999年达到11444亿元,2003年达到21715亿元,2007年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

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30年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上升了27.0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0.9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1453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216万人。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农产品供给能力稳定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2007年,粮食产量达50160万吨,比1978年增长64.6%;棉花产量762万吨,增长2.52倍;油料产量2569万吨,增长3.92倍;糖料产量12188万吨,增长4.12倍;水果产量18136万吨,增长26.6倍;水产品产量4748万吨,增长9.2倍。肉类产量6866万吨,比1979年增长5.5倍。

工业生产能力扩张迅速。2007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7367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1.6%。 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1995-2000年,我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0个百分点;2000-2006年年均增长11.2%,比工业化国家快9.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2个百分点。

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在主要能源中,2007年原煤产量25.26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发电装机容量7.18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11.6倍。 2007年发电量达到32816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11.8倍。

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增长50.9%。公路里程由89万公里增至358万公里,增长3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07年末达到5.4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由14.9万公里扩大到234.3万公里,其中国际航线由5.5万公里增至104.7万公里,增长17.9倍。管道输油(气)里程由0.83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5.45万公里,增长5.6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5年的3.1亿吨增至38.8亿吨,增长11.5倍,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固定电话用户2007年的36564万户,增长189倍。移动电话用户54731万户。全国局用交换机容量2007年的5.1亿门,增长125倍。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8.5亿户。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79.2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8539万个。全国邮电业务总量19805亿元,增长580倍。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8.4%。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二位,宽带上网人数1.63亿人。网络规模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口额为4990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 7.7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287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4.5倍,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上升到52.2%和30.0%。而初级产品进口额占比下降,2007年为25.4%,比1980年的34.8%下降了9.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2007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3万亿元,比1978年底的211亿元增加818.3倍,人均由21.9元增加到13058元,年均增加449.5元。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由无到有,上升到2007年的2.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007年的70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7.2倍,年均实际增长7.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4倍,年均分别增长6.3%和5.9%。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2007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137万人,比1989年增加14397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020万人、11645万人、12173万人和7775万人,比1994年分别增加17620万人、3677万人、10351万人和6859万人。

教育事业成效卓著。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2007年,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4527万人,比1980年增加2806万人。

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绕月飞行成功,“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六号、七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公共卫生事业成效明显。2007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9.8万个,比1978年增长75.8%。卫生技术人员479万人,比1978年增长94.3%。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43.8万张,比1978年增长86.1%

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7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99个,是1978年的2.3倍。博物馆1722个,是1978年的4.9倍。2007年末,共有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有线电视用户1532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2686万户。 体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最好成绩。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从1982年起参加过9次世博会。1993年5月3日,强大了的中国开始著手申办世博会,1999年12月中国正式口头申请举办世博会,2001年5月2日,正式提交申请函,2001年6月6日、2001年11月30日、2002年7月2日、2002年12月3日四次陈述报告,终于击败俄罗斯、波兰、墨西哥、阿根廷和韩国,以54票对34票的优势,成功取得了世博会的举办权。中国人已梦萦百年!使得我国举办世博会梦想成真。

三.申办世博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世博会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和参观人数众多、潜在效益较好,举办世博会可为主办国带来发展机遇,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之后形成了关西经济带,10年发展迅猛,促进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增长

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世博会给巴黎留下的“摇钱树”,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

法国巴黎举办了6次,美国纽约举办了10次。其中,1889年世博会建造了一个主题塔,即著名的埃菲尔铁塔,至今成为法国和巴黎的象征

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承办权,参观人数将超过1970年大阪世博会,直接销售收入即可达到90亿元人民币。有关专家认为,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城市如果举办大型博览会,最直接的受益者往往是该城市的旅游业。如果上海世博会门票价格为170元人民币,购票游客为4300万人次,则门票收入将达73.1亿元人民币;如果参加世博会人数中有60%在会场内用餐一次,以平均每人消费30元计,则餐饮收入为7.8亿元人民币;估计参观者90%会在会场内饮用饮料,以平均每人消费10元计算,饮料费收入为3.9亿元人民币;估计30%的参观者会在会场内购买旅游纪念品,以平均每人消费30元计,纪念品销售额达3.9亿元。综合各项,世博会门票、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的直接销售收入就将接近90亿元。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

“申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汪均益说,如果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首先将兴建几平方公里的小区,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将道路、交通、电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系统地进行完善;上海将开通沪杭、京沪高速铁路,在外高桥建设4个万吨级的码头,有13条高速公路通向世博会会场。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将开始兴建4条新的跑道。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长达6个月的世博会展期,将带来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在上海申博的过程中,上海的旅游业积极配合,旅游业的发展也再次上了一个台阶。9月份上海旅游节使上海更为世界所了解和接受,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和新天地成了上海的代名词。11月的旅游交易会则是对整个中国旅游业的总结以及下一步的规划。国家旅游管理局预计,今年的旅游外汇收入有望突破200亿美元。

来自宾馆、饭店的消息表明,目前,上海有星级宾馆248家,其中五星级宾馆有14家,涉外客房达5万个床位。预计到2010年,星级宾馆将拥有超过7万间客房,社会各类宾馆将会有40万张床位,而且距上海90分钟车程的江浙两省周边城市中约有15万张床位接待能力,完全可以满足世博会的需要。在今后的10年中,上海旅游住宿的接待能力将增长20%—30%。根据“十五”计划,上海还准备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电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确保在世博会展览期间每日30万—40万人次的外来游客住宿、饮食、交通和通信等需要。

上海预计在浦江开发计划将达到1000多亿元,这对各路房产巨头的诱惑实在太大。今年上半年,虽然全国房地产业的增速放缓,出现回落走势,但一大批外资地产巨头却纷纷看好沪上房地产市场,意欲在此分上一杯羹。

港资:抢先一步

当大多数人还在观望迟疑的时候,港资地产商早就抢先一步。今天,那些付诸行动的地产巨头们已如愿以偿地品尝到了头啖汤的甘美。港商许荣茂集团耗资50亿元推出的“世茂滨江花园”和新加坡仁恒集团开发的37万平方米的“仁恒滨江园”都相继取得巨大成功。近期有关媒体报道,香港地产巨头新鸿基集团计划斥资60亿元构建陆家嘴金贸区旗舰商务项目;香港兴业集团与上海静安区管委会正洽谈一个30亿元、类似香港愉景湾的综合项目;而瑞安集团已在太平湖兴建一个40万平方米的商业区。

外埠:相继涌入

除了港资,今年上半年房产商也成为外省市企业来沪投资的新热点。

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6月份,外省市来沪投资设立的全资或控股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共有2868家,其中投资房地产的企业共112家。

本地:积极整合

面对大批外来资本攻城掠地般抢占利润最丰厚的高端商务市场和住宅市场,沪上房地产开发商自然不甘落后。

目前,境外投资机构与本地的实力发展商接触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批世界著名地产公司参与陆家嘴地区组团式开发建设,其中包括总投资90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达41万平方米的5幢高档楼宇;新鸿基地产也曾明确表示,投资4亿美元在现陆家嘴美食城地块建国内旗舰商厦。

上海世博会的胜利举办,她必将推动中国的经济更加蓬勃发展。

同学们:我们应该了解“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况和举办的意义。这是我国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祖国综合国力加强的象征,也是祖国国际地位提升的标志。我们应该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要胸怀大志,报效祖国,不怕困难,提高素质,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第二篇: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2008年8月8日,当绚丽的烟花在北京的上空绽放时,北京奥运会在鸟巢揭开了序幕。时隔一年有余,当那场无与伦比并震撼了世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已悄然远去时,又一场世界性盛会即将在上海举行。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我国上海举行,是历来首次由中国举办的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

每一场世界性盛会对其举办国来说,都会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北京奥运会虽然已渐行渐远,但“后奥运效应”正在越来越显示她的能量。同样,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想必也会有其意义,归结如下:

首先,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我国繁荣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国外友人的好评。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向世界宣传我国,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据悉,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国元素”和反映现代经济崛起、文化繁荣、科技创新、民族兴旺的新的“中国元素”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得到高度体现,让更多的海内外观众在亲和中接受与喜爱“中国元素”,肯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

其次,大大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次伟大聚会,她将努力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旅客前来参观。我国将借此契机增强与世界的交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同世界各国人民开展平等友好、富有感性的交往,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据了解,在世博会期间,我国将利用开幕庆典、开园仪式、闭幕式、中国馆日和传统节庆,以及大量的演艺娱乐活动,真实、科学、有效地诠释和展示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繁荣昌盛的现代文化和中华文明魅力。

再者,她将极大地促进上海城市的发展,拉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发展。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她对周围的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2010年世界博览会,上海作为以城市为主题的举办城市,在筹备过程中,必然会建造更多的优秀建筑、面向未来的住宅区,丰富城市发展的理念,完善并提升城市的功能,创造城市未来发展的模式,推动城市化进程。而且,世博会,作为一个吸纳大量世界资源的创意产业,也将大力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给处于瓶颈期的上海经济产业结构带来一个重大的转型动力。除此之外,申博成功之后,上海市民不断增强的外语能力、公民意识、公益理念、平等眼光等,无不逐渐凸显出作为国际都会的特征。而在社会治安、交通、环保等方面,上海市政府也都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这些举措无疑对上海市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上海的影响下,我国城市的发展,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城市亦会向前迈出一大步。

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和技术合作,促进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具有重大意义。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会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目睹中国的巨大变化,并可加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在上海举办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上海,这会提高上海现代化程度。

2)对中国宏观经济各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为了办好世博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可以说,世博会将使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整整提前了十年,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主办世博会,上海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

通基础设施会得到大力的发展。另外,据了解,根据“十五”规划,上海还准备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电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确保在世博会展览期间每日30至40万人次的外来游客住宿、饮食、交通、通讯等需要,并投入巨资继续开发浦东、改造旧城区。

2、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上海举办2010 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

首先,可以有效地带动中国旅游消费增长。一个城市如果举办大型博览会,城市的旅游业往往是最直接的受益者。2010年世博会将为上海开发旅游新产品,世博会作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旅游吸引体,将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纷至沓来,据估计,其中有超过70%的参观者将做延伸旅游或周边旅游后参观世博会,这就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者创造了组合新产品的良好机遇。

其次,有利于促进宾馆业、文化娱乐、服务等消费需求提高。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

3、将有效促进中国经济 贸易的快速发展

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举办世博会,为国外企业了解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特别是通过举办这样一个大型活动,为大力宣传中国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从而有利于扩大中国产品出口,并有利于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也 可以通过上海举办世博会,了解国外发展最新动态,有利于吸引多方来客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

4、为国内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

由申博为引擎、以浦江开发为起点的一轮新的投资热潮,对未来一段时期的上海经济将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从而给中国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在世博的作用下,综合实力的加强将赋予上海更大的优势,未来几年上海经济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同时,申博成功所引发的“会展经济”更能带来滚滚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其利润率高达20%至30%。

5、后续效益无法估量

除了直接、间接收益外,世博会后续的“黄金效应”更是无法估量。这可以参照历史上的经验: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世博会后,经连续1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关西经济带,并成为日本重要的经贸中心,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世博会给巴黎留下的“摇钱树”,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可以预见,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带动华东,甚至辐射到全国。

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举办此次世博会将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现代意义的世界博览会以来,世博会以创新为基石,以科技展示和文化展现作为其实现教育功能的两大手段,以科技的光芒指引人类前行,用文化的力量震撼人类的心灵。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举办此次世博会将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现代意义的世界博览会以来,世博会以创新为基石,以科技展示和文化展现作为其实现教育功能的两大手段,以科技的光芒指引人类前行,用文化的力量震撼人类的心灵。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提出:21世纪上半叶,中国在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要以举办这一盛会为契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世界文明理念,提升文化吸引力。

一方面,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集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瑰宝,成为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在2010年世博会上的“国家名片”。另一方面,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文化活动也将成为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又一重要形式。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提供平台,从而为中华文化吸引力的提升提供沃土。

上海世博会上,各参展国家的展馆及其展示,都是各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其间的2万场文化演艺娱乐活动中,将有许多是参展国组织的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活动。通过建筑、音乐、戏曲、舞蹈等人类共同的语言,中华文明的精髓将在与世界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碰撞甚至摩擦中得以延绵,中华文化的内涵将得以丰富,中华文化的实体将得以发展。

要充分发挥好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提振市场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关键要着眼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要进一步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加快国家文化管理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的改革,在筹备举办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里程碑。

上海世博会充分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表达着现代人对新型城市、环保城市、更自然化城市,更人性化城市的追求和向往。世博会展示着经济的辉煌,科技的进步,低碳的新理念,建筑设计的最新成果等等。正像外国媒体所说的,中国利用上海世博会“约会全世界”,并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果。世博会是推动和平、友谊、和谐的盛会,世博会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国籍,其发展理念是“欢迎、沟通、展示、合作”。世博会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把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度地集中起来,把那些零星的、分散的、还不完善的同类事物,通过主题思想将其集中起来,并加以完善化、系统化,艺术形象化;把人们共同关心的难题连同相关的各种解决途径集中起来,再生动地加以展现,给人们以最大的启示。我们相信,中国这次主办活动一定能让上海世博会成为推动“和平、友谊、和谐”的空前成功的盛会。中国上海,也充分利用世博会,积极的、全方位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文明交流和文化互动,从 4月30日晚世博会开幕,184天的世界“大聚会”无疑是中国积极促进国际和谐环境的大举动。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次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的理解。

财务管理0842班张卉

2010-11-20

第三篇:关于发展低碳经济对上海世博会的影响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 键 词:】上海·世博·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一、前言: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注重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这与本次上海世博会要求高度契合。

二、主体

调查背景: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最早由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第一个提出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理念的充分体现和实践,而“绿色”、“生态”世博是这一主题的重要内涵。

调查分析:“一切始于世博会”——这是世界博览会的口号,也是世博会158年所传承的精神。上海世博会将成为新世纪主办国家、地区和各类参展者竞相通过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展现绿色、节能与环保的大舞台。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并非偶然,因为人类社会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新科技革命酝酿与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上海世博会举办的时间点,是正逢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侵蚀着城市的活力和生活质量,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前不久在丹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向世界传递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希望和信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将传承世界博览会的传统,成为展现新时期人类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的舞台;中国将同世博会的各类参展者一道,不遗余力地倡导、传播节能环保理念,交流、实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引领人类未来的生存模式。

调查目的:

1、了解低碳经济的概念

2、把握低碳经济模式的特征

3、分析国内外低碳经济的现状和前景

4、结合2010上海世博会,明确低碳经济模式对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调查过程:

1、4月10日--14日

2、4月16日--18日

3、4月19日--22日

4、4月23日--26日

查找、个别访谈) 调查问卷的设计(网络搜索、平面媒体查找) 到学校附近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及回收(网络搜索、个别访谈) 网上发放调查问卷、咨询相关人员(网络搜索、平面媒体查找、个别访谈) 调查问卷的分析及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制作PPT(网络搜索、平面媒体

1/

4调查时间:2010年4月6日--26日

调查地点:湖南省各大高校

调查对象:中国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式:

1、问卷调查

2、网上收集咨询

3、咨询相关人员

4、平面媒体查找

人员组成:许燕妮、李薇薇、覃梦佳、邓丹、王芳、易青、兰星、闫林、林安娜

基本概况:

1、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

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0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

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2、低碳经济模式的特征:

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由于人为碳通量只占地球大气碳通量很小的比例,低碳经济中“低”的要义在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碳中性,即经济发展人为排放的C02与通过人为措施吸收的C02实现动态均衡。因此,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碳中性经济。

低碳经济效应:改善环境,提升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3、什么是“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提倡大家从生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排量,通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4、“低碳经济革命”

1)改善大气环境:单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可以减少20%至24%的能源需求量,并可每年节约数千亿美元。目前已经有一些低碳能源,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在进行大规模的利用,并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还有一些即将发展的新技术: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新型交通燃料、以及对能源使用进行监控的信息技术等,都为大量减排提供了潜力。

2)提升能源安全: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迅速上升,提高能源安全已经被提到了很多国家议程的首位。大幅降低能源依赖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有利。

3)扩大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如果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成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获得,那意味着GDP的增长可能加速而不是放缓。对兴建CCS电厂、新能源、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新的投资将促进产出并创造就业。

4)新能源产业具备显著的低碳经济特征:新能源是与传统能源相对应的一种能源,它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有时候还常常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是对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环境。

5、低碳经济概念深入上海公司

目前沪深股市拥有低碳概念的上市公司众多,220余家低碳经济相关上市公司:

1、政策制度:包括政府的扶持力度,如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节能法规与标准的制定等等。

2、研发实力、核心技术:低碳经济尤其新能源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短期内可以获得突破的领域值得密切关注。具有核心技术、自有知识产权、具有可持续性技术优势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可以获得高的估值溢价。

3、综合业绩成长性:低碳经济特别新能源公司技术还不是很成熟,风险可能很大,如果非低碳的常规业务具有较好的稳定增长业绩,可以提高公司投资的安全边界,因此在对低碳上市公司评级时候,对低碳业务、非低碳的主营业务都要作详细的分析,业绩明确、可持续增长的公司无疑更具投资价值。

6、世博会区域生态规划的原则

1)国际世博会会址的规划原则(1)追求和创建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流趋势;(2)强调不同尺度的景观自然连续性与本地文和态元素的融合;(3)滨水区成为几届世博会选址的热点,在规和设中如何利用滨水区的开放性、亲水性以及流动性;(4)对公共开放空间生态功能区的划分,生态道络建设以及与各功能区景观的耦合、城市森林坡地生态系统构建、以及科技互动展示设施的建设成为现代历届世博会生态规划中值得关注的亮点;(5)“3R”(减少资源消耗[Redc]增加源的重复使用[euse]、资的循环再生[Reccle])的态设计理念已成为代世博会生态规划和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2)我们根据上海世博会的生态建设目标和上海区域人文地理的环境特征,对世博会公共开放空间区域提出如下生态规划基本原则:(1)近自然生态系统原则(2)地带性植被特征为主的生态区规划和建原建立以本地物种为基础的适合本地动植物群落长的生态环境(3)功能和配置相协调的原则(4)生态走廊与各功能区及景点连接的系统原则(5)人-科技-自然元素的互动原则

7、上海世博志愿者:报名总数超过59万人,68%以上是在校学生,共有40多万在校大学生积极报名参与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其中已选拔的园区志愿者候选人72034人中,大学生占总数的90.6%;已入选的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57168人中,大学生占入选总数的35.5%。上海市将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成为有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气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乐观向上、热情可爱的活力的“海宝一代”。

8、世博会区域生态规划的建议

世博会生态建设不仅是“生态上海”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各大城市进行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和示范项目。

1)对世博会会址和周边区域现有生态要素(植被、形、地貌、土壤、水体、景观、建筑、文化等)进行研究和评估

2)对世博会区域功能分区、生态规划、技术规程等进行绩效评估

3)优化生态功能区景观构建,关键种选,群落结构置及模式“低碳生活”

调查结果:此份调查问卷分单选、多选、简答三大项,共发放100份,书面发放30份,网上投放70份。回收95份,有效91份,回收率95%,有效率95.8%。

1、95%的大学生对低碳经济有一定了解并愿意从实际情况支持低碳经济;90%的大学生觉得低碳经济会对2010上海世博会产生了积极影响;90%的大学生十分关心“全球变暖”的现象;85%的大学生都想参加环保组织;82%的大学生觉得个人应该加入节能减排活动;70%的大学生认为2010上海世博会实施低碳经济政府公共政策和执行是最为关键的力量;65%的大学生认为2010上海世博会中建筑节能领域在低碳工作中占最重要地位;35%的大学生参加过环保知识宣传活动;30%的大学生参加过植树活动;20%的大学生参加过清扫街道活动;15%的大学生参加过环保募捐活动。

2、只有15%有分类处理垃圾的习惯,只有25%的大学生对节能产品有一定的了解;65%的大学生家的住房供暖系统采用的能源是煤炭;只有15%的大学生觉得目前生活的地方环境质量很好;只有15%的大学生平时出行使用自行车。

三、结语

我们第三组分工协作,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网上收集咨询、咨询相关人员、平面媒体查找等调查方式,我们对全球关注的低碳经济经济问题以及即将来临的2010上海世博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具体总结了以下几点:

1、低碳经济的重要性:1800年,全球城市人口只占人口总量的2%,而目前已经超过50%。就科学技术革命而言,人类已经历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有科学家预测,21世纪上半叶科技将有可能出现新的革命性变革。而适应人类城市化进程的绿色革命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旋律,以节能、环保为重点的新能源、新材料将成为新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理念,也因此而广受重视。

2、低碳经济对2010上海世博会的影响: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强、科技水平较高、智力资源丰富、城市开放度高,有基础、有必要在低碳经济上率先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又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目前上海处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应聚焦重点,从关键性领域进行突破,进而推动全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3、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主动宣传低碳经济: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争当世博志愿者:恪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不遗余力,尽己所能、服务世博。

4、低碳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1)低碳经济前景无限光明,孕育长期投资机会。从政策、技术、业绩增长潜力等诸方面考察,一般在低碳经济,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初期,由于整个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上游的资源、设备的需求剧增,常常供不应求,因此目前我们更看好低碳上游产业。

2)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2009年3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布绿色富豪榜,在上榜的全球100位绿色巨人中,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

◆中国已有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不到8年时间里突破了1千万千瓦,年增长速度接近翻番;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供应着世界40%的光伏产品需求;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

◆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

◆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

◆中国是国际碳市场最活跃的一员,并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建立了环境交易所。

3)2007年,中国的项目融资达到108亿美元,中国五大银行工业效率项目贷款达1063亿元人民币;清洁能源项目(不包括大水电)投资较2006年增长91%,达到108亿美元,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在2008年中国政府4万亿的经济激励计划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为重点投资领域。 虽然我国离低碳社会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低碳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来必定会形成一个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良性循环的局面。

第四篇:中国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共识及发展低碳经济对上海世博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中国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共识及发展低碳经济对上海世博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标签:大学生·环保·低碳·世博会

亲爱的同学:您好!我们是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本次调查活动主要目的是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碳中和、低碳生活的认知、态度与策略,以及发展低碳经济对上海世博的影响。

本问卷将花费您5-8分钟的时间,您所提交的问卷将对我们本次调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您能表达自己最真实的看法与行动意愿,涉及个人资料也将保密。欢迎您参加此次问卷调查活动!谢谢您的合作!

发布日期:2010-4-16日结束日期:2010-4-18日题数:29

(注: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一、单项选择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您认为环境保护与您的关系是()

A.关系密切 B.有点关系

C.没多大关系 D.离我很遥远

3.您认为大的灾难跟我们平时的环保行动有关联吗()

A.有密切联系B.有联系C.没有任何联系

4.您关心全球变暖的现象吗()

A.关心B.一般C.不关心

5.中国目前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位居世界第几()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E不清楚

6.您觉得个人应该加入节能减排活动吗()

A.非常应该B.应该C.很不应该

7.您对节能产品了解多少()

A了解很多B了解一点C不了解

8.您有分类处理垃圾的习惯吗()

A.有B.无

9.如果有机会参加环保组织的话,您愿意参与其中吗()

A.非常愿意B.愿意C.很不愿意

10.您家是否有供暖设备()

A.有(请接第11题) B.无(请接第12题)

11.您家的住房供暖系统采用的能源是()

A.煤炭B.电C.液化石油气D.天然气E其他

12.您认为您目前生活的地方环境质量如何()

A.很好B.一般C.很差

13.您觉得您日常生活中最能实现的促进低碳的环保行动是()

A.调低空调温度B.使用环保节能灯C.家电不用时,拔掉电源插头

D.节约纸张使用E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您愿意通过那种方式来支持低碳经济()

A改变自己的某些生活习惯B动员亲朋好友支持低碳经济C我愿意做一些改变,但我不知道怎么做

1/2

15.您觉得低碳经济会对2010上海世博会产生什么影响()

A肯定是好的影响B利弊都有C肯定是坏的影响

16.目前“低碳经济”包括的领域非常多,你认为2010上海世博会中哪些领域在低碳工作中最重要() A火电减排B新能源汽车C建筑节能D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

E资源回收F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0上海世博会实施低碳经济,哪类力量最为关键()

A私人投资B.政府公共政策和执行C.媒体宣传D.公众态度和行动E其他_____________

18.对于2010上海世博会低碳经济这方面的宣传(广告、新闻等),您觉得值不值得关注() A非常值得关注 B值得关注 C很不值得关注

二、多项选择

1.下面的名词您听说过哪些或者了解哪些()

A气候变化/全球变暖B节能减排C温室气体D低碳经济

2.您认为以下哪种方式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低碳,减缓气候变暖()

A.国际气候谈判B.国内行业发起C.强制政策措施D.公民自主行动E其它________________

3.您的环保知识来源主要是()

A.学校教育B.报纸杂志C.电视广播D.网络E.身边的亲人、朋友F.其它途径_________

4.您有参加过哪些形式的环保活动()

A.环保募捐活动B.环保知识宣传C.清扫街道等活动D.植树活动E.其他____________

5.您觉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难点在哪()

A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与能源效率低的矛盾突出

B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重型化的趋势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C技术研发能力的限制D需要巨额资金投入E碳金融体系还不健全

F缺乏长期的、战略的、持续的可再生资源商业化发展计划和行动方案

G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您觉得2010上海世博会应该在哪些方面实施低碳经济()

A家庭用电耗能(选择低能耗家电等)B各企事业单位耗能用电

C交通工具的选择(少乘飞机、少开私家车等)D环保用品的生产

E环保食品的生产F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您认为2010上海世博会如何通过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来加速低碳经济建设的进程() A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 B提高研发投入C对奢侈浪费的消费行为加以限制

D对公共消费加以控制 E积极宣传节能知识F其它________________

8.2010上海世博会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应该包括()

A政府制定正确规划,积极指引B“产学研”结合,加快发展低碳产品与低碳技术

C制定相关法律加以约束D开展低碳发展试点

E加强宣传引导,推动群众观念特别是消费习惯的改变F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您现在就读的院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平时出行使用较多的交通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哪些建议

再一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谢谢!打扰了!

2/2

第五篇:上海世博会的意义

一、科技意义:推动重大科技创新

世界博览会是工业革命下科技进步的产物,它往往代表着当代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现代科技进入人类生活。许多新技术、新产品都是在世博会上第一次“亮相”并被人们认识,从而得到普及推广的:世博会让世人了解蒸汽机、缝纫机、橡胶、海底电缆、电话、电视、汽车等,让世人熟悉计算机技术、公共网络和数字化经济、人类基因研究、现代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现代数码影像摄影技术等。世博会是各国展示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技成就、科技实力与智慧成果的盛会,求真、求实、求规律,有利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的探求以及自然规律的揭示

二、经济意义:促进举办地的产业升级

举办世博会能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加速推动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这是迄今为止大多数世博会的举办动机。“世博经济”现象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直接为举办世博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二是围绕开发世博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主办城市借世博会契机,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建设的各种相关活动。

世博经济有五个特点:一是多元性。从参与世博经济对象看,不仅是参展城市、参展国本身,甚至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从参与世博经济的要素看,不仅有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而且涉及到管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具有多要素流动与配置的特点。二是阶段性。在筹备阶段,经济影响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在举办阶段,主要表现为迅速增长的旅游、会展和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在会后阶段,主要表现为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对经济的影响。三是带动性。世博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影响涉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对经济发展起一定的刺激作用,为此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地区形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带,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四是非均衡性。世博会对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影响和推动力最大,对工业和建筑业影响和推动为次,对农业等的影响和推动相对较小。五是长效性。世博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作用通常会在世博会闭幕后延续多年。

三、政治意义:提升举办国的国家形象

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内容等角度来讲,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泛。由于不受国体限制,更不受地域影响,也没有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大限制,参展国家可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就给主办国创造了足不出户便可宣传自己、广交朋友的机会。同时,参展国送展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并且都是本国最具特色、最新、最先进的,东道主花较少的钱就能看

到和学到很多的东西。另外,举办城市将以此为契机,市政建设再上一个台阶。届时,四海兄弟、五洲朋友和六方宾客云集,其中蕴藏了大小商机无数,举办国的第三产业又再度辉煌。当然,更多的是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显示综合国力的机会。难怪申请举办世博会的国家如此之多。

四、文化意义: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

世博会系推动和平、友谊、和谐的盛会。世博会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国籍,其发展理念是“欢迎、沟通、展示、合作”。世博会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把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度地集中起来,把那些零星的、分散的、还不完善的同类事物,通过主题思想将其集中起来,并加以完善化、系统化,甚至艺术化;把人们共同关心的难题连同相关的各种解决途径集中起来,再生动地加以展现,给人们以最大的启示。

世博会不仅是展示各国环绕主题所取得的成果,而且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切磋,以便能为人类共同的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世博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

世博会是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的象征。当一个城市代表特定的民族和国家,庄严地对举办世博会进行精神追求、文明寄托、文化思考、综合承诺的时候,往往呼唤着新的城市精神:当一个城市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和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意志、市民的智慧积极筹办世博会的时候,往往历史地推动着城市精神的绵延:当一个城市因世博而接纳千百万人,进行经济、社会、文化互动的检阅,让经济理念、科技创新、人文关怀、文化创意、社会时尚和时空再造集中地展示的时候,也往往把城市精神的弘扬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觉得应该把能改为要,并不是中国取得了大的成就,就能举办世博会的,而是在和好多申请国家的竞争角逐中猜得到了这次开世博会的机会。这是因为世博会是能给中国带来很大好处的:

第一是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是能够加强世界各国的联系。第三是对中国和上海来说也是很好的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即展示自己的形象、生活和城市建设等等。对于世博会(World Exposition)这一个“世界顶级”的“城市事件” ,第一次大规模的进入中国的城市,单从《解放日报》的主题检索中,从2000年6月到2007年5月份就有1622条的报道,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上海世博会已经带给中国和上海以强烈的冲击。

世博会是城市活动的顶级的表现形式,在一般的学术领域,世博会是当作“城市事件”来界定的,但它又不同于单纯的政治性活动(如APEC)、经济性活动(如广交会、商品博览会)、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如旅游节、电视节、美食节等)、综合性的体育类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相对于后几类城市事件而言,世博会不仅综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而且持续时间最长,聚集人流最多、投入量大等特点,而且是对人类社会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最高成果的展示,对于举办城市而言是名副其实的“盛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开始,每一届无论是那种形式的,何种规模的都对举办城市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递的重要平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是在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因子,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各个城市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调整自己的定位,实施恰当的策略,塑造自己的形象,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城市现有的积极力量,发展区位竞争优势,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在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经济浪潮下,城市成像成为城市的一个活的名片,直接刺激着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和外来人口、企业的大脑。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在世界上的形象左右着各国对中国的评价,影响着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开放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经济地位,在未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上海乃至中国所拥有的重大的全球性事件并不多见,抓住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一个崭新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上海城市形象展现给全世界,不仅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更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全球化让城市“体面的”走出去,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于国家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是在城市中举办,城市称为一个国家的组成细胞,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体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上。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让每个国家都主动的走出去,走向世界,脱离狭小的空间,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城市作为人类一切活动中最核心的节点,反映了

人类发展的进步,人类的文化文明,人类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上海传递城市形象一个强大的“扩音器”,从历史上每次世博会的举办看,世博会都会成为该城市迅速发展的催化剂,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会引发7000万的旅游人数,将会产生近3000小时的媒体报道,这些数量庞大的游客群体和报道将在世博会期间极大的推动上海的城市形象,通过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核心的议题,改变、影响、提升、强化、放大着人们对上海的印象。

上海世博会助推上海在世界的文化认同,世博会的本质是一种旅游事件,是古代集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已经由产品的交换转化成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塑造和宣扬,从根本上讲是通过文化的交流、传递,实现本民族、区域的文化在更大范围的认同。

上海成功的申办了2010年的世博会,并选择了城市作为它的展示主题,在世博会选址所在的黄浦江两岸区域中,浓缩了上海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轨迹:19世纪以前的老城厢、20世纪早期形成的外滩、20世纪后期形成的陆家嘴CBD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北外滩国际航运中心正是全力展示上海近现代以来所有的文明成果的主力平台。

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的发展和更新就具有了城市硬件设施建设以外的软的因素,这是对城市发展更适合人的居住踢出的高层次的要求——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以谋求更高的竞争能力。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正是切合了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的热点与重点,不仅涉及到上海历史的沉淀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开发,更涉及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中的形象,又是对上海综合实力中软实力的充分表达和拓展。

第一是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是能够加强世界各国的联系。第三是对中国和上海来说也是很好的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即展示自己的形象、生活和城市建设等等。

对于世博会(World Exposition)这一个“世界顶级”的“城市事件” ,第一次大规模的进入中国的城市,单从《解放日报》的主题检索中,从2000年6月到2007年5月份就有1622条的报道,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上海世博会已经带给中国和上海以强烈的冲击。

世博会是城市活动的顶级的表现形式,在一般的学术领域,世博会是当作“城市事件”来界定的,但它又不同于单纯的政治性活动(如APEC)、经济性活动(如广交会、商品博览会)、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如旅游节、电视节、美食节等)、综合性的体育类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相对于后几类城市事件而言,世博会不仅综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而且持续时间最长,聚集人流最多、投入量大等特点,而且是对人类社会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最高成果的展示,对于举办城市而言是名副其实的“盛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开始,每一届无论是那种形式的,何种规模的都对举办城市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递的重要平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是在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因子,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各个城市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调整自己的定位,实施恰当的策略,塑造自己的形象,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城市现有的积极力量,发展区位竞争优势,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在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经济浪潮下,城市成像成为城市的一个活的名片,直接刺激着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和外来人口、企业的大脑。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在世界上的形象左右着各国对中国的评价,影响着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开放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经济地位,在未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上海乃至中国所拥有的重大的全球性事件并不多见,抓住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一个崭新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上海城市形象展现给全世界,不仅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更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全球化让城市“体面的”走出去,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于国家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是在城市中举办,城市称为一个国家的组成细胞,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体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上。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让每个国家都主动的走出去,走向世界,脱离狭小的空间,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城市作为人类一切活动中最核心的节点,反映了人类发展的进步,人类的文化文明,人类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上海传递城市形象一个强大的“扩音器”,从历史上每次世博会的举办看,世博会都会成为该城市迅速发展的催化剂,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会引发7000万的旅游人数,将会产生近3000小时的媒体报道,这些数量庞大的游客群体和报道将在世博会期间极大的推动上海的城市形象,通过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核心的议题,改变、影响、提升、强化、放大着人们对上海的印象。

上海世博会助推上海在世界的文化认同,世博会的本质是一种旅游事件,是古代集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已经由产品的交换转化成对国家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塑造和宣扬,从根本上讲是通过文化的交流、传递,实现本民族、区域的文化在更大范围的认同。

上海成功的申办了2010年的世博会,并选择了城市作为它的展示主题,在世博会选址所在的黄浦江两岸区域中,浓缩了上海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轨迹:19世纪以前的老城厢、20世纪早期形成的外滩、20世纪后期形成的陆家嘴CBD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北外滩国际航运中心正是全力展示上海近现代以来所有的文明成果的主力平台。

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的发展和更新就具有了城市硬件设施建设以外的软的因素,这是对城市发展更适合人的居住踢出的高层次的要求——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以谋求更高的竞争能力。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正是切合了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的热点与重点,不仅涉及到上海历史的沉淀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开发,更涉及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中的形象,又是对上海综合实力中软实力的充分表达和拓展。

上一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模板下一篇:上海市发改委和经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