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车辆管理使用

2023-03-03

第一篇:事业单位车辆管理使用

浅析机关事业单位车辆使用与管理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机关事业单位公务车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增长速度,引发了一系列的公务车消耗问题,给公务车的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弊端,影响着事业单位公务车量的正常使用和科学管理。本文主要是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的科学管理进行分析。首先对公务车辆科学管理的意义做出分析,提出了公务车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公务车辆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 公务车辆 车辆使用 车辆管理

一、探索研究机关事业单位车辆使用与管理的意义

随着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实施,一场自上而下的全国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正式启动。由于公车改革酝酿已久、涉及多方、触动利益,受到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和广泛议论。从公车制度改革面临形势要求来看,公车制度改革虽是一项具体改革事项,但绝对不是单项小改革,完全有别于日常公车使用或管理的改革,而是一项重要的制度性改革,必定触及根本,关联其他,影响深远。 第一,公车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的一项重要制度性改革,对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及其他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引领性作用。第二,公车制度改革是厉行勤俭节约,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重要举措,通过推进车改节约政府开支,推动建立节约型政府,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发展和民生上。第三,公车制度改革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正风肃纪、抓铁有痕的重要任务。通过车改,从制度层面根本上解决“车轮腐败”问题,对进一步建设廉洁政府、廉洁机关作用特殊,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第四,公车制度改革是落实政务公开的基本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群众监督。通过推进车改,对一直以来不够透明公开的机关车辆、费用等信息进行公开,增加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能够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回应各方关切。

车辆是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主要的交通工具[1]。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机关事业单位的车辆数量和用车需求也不断增加,公务用车管理中存在的编制不合理、支出攀升、公车私驾、使用效率低等问题让人诟病。

二、我国目前机关事业单位车辆使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大部分机关单位都在探讨车辆使用与管理的新办法,制定了对应本单位的的管理办法,来规范管理,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急需解决。

(一)公务用车编制不合理,支出逐年攀升

公务用车是按单位人员编制、级别和领导职数定编。作为财政部门安排车辆经费的原则是“超编车辆按编制,短编单位按实有,达到控编节支的目的”。然而它的负面效应则是,从财政经费上没能体现对短编者或空编单位给予奖励的政策,使得有条件的单位千方百计向上要车、借车、购车,使公务用车规模逐年加大,车辆费用逐年攀升。机关事业单位超编购车现象普遍,有些地方由于车辆购置限制不力,其数量年年增长,车辆购置经费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一方面反映行政事业经费不足,另面挤占挪用各种专项经费以自筹资金的方式购买公务用车;资金不足的单位,不惜靠收费、罚款、摊派和挪用专项资金购车、换车、养车,致使单位负债累累,个别单位甚至连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都不能得到保障,群众反响较大。

(二)公务车辆变卖更新随意性,购买手续不合规定

由于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尚未对这类固定资产拍卖程序实行统一管理,使得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随意变卖、更换或是与其他单位长期交换使用公务用车。由于这部分公务车辆大都未被列入固定资产账,使得其从购置到变卖,痕迹不清,国资部门很难对其实施控制和管理。经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单位内部管理与国资部门有效监控之间发生脱节,造成一些单位受部门利益的驱动,钻了空子。二是管理观念淡薄,造成一些单位片面地认为反正这些车辆无论以什么形式购买都是国家的,变卖了再重新购买,也是国家的财产,不会流到别处。殊不知,在这种变更的过程中,旧财产价值的随意变迁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资产的流失。三是监管不力,造成公务车辆变更缺乏必要的审批程序,处置国有资产随意性较大。四是公共财政框架尚未建立对公务车辆管理也有负面影响,很多单位在车辆管理上处于散兵游勇状态,缺乏长期统一的监控管理机制。

(三)车辆管理人员缺乏意识,管理服务不到位

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3个1/3: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1],一些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其中层干部外出开会、个人办事、度假旅游、钓鱼休闲全都驾着公车。更有甚者,不少驾驶员经常开着单位的车辆,利用工作之便和节假日到处跑生意、拉货物,单位负责人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同时,由于公车的使用过于频繁会增加油费、修理费、保养费的支出,既浪费了社会资源,不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又不利于低碳环保;过度使用公车还加重了交通拥堵现象,不利于和谐城市的构建。机关车辆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欠缺如果服务意识的缺乏是车辆管理人员的内在问题,那么管理水平的欠缺则是外在客观因素。在机关公务车辆的管理过程中,要对使用的车辆进行出车登记,包括出行任务、地点、行程等方面,手续较为繁琐,但在这些静态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管理方式和手段较为落后,有时甚至疏漏了出车人的签字。同时,机关车辆管理人员也未能及时将加油站每月提供的加油记录与驾驶员提供的数据进行核对,账目不清,造成浪费现象严重。

三、机关事业单位车辆使用与管理的建议

(一)成立机构,建立管理机制

为完善公务用车管理,应该从上到下成立由相关领导参加的公务用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财政部门;同时建立公务车辆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召集有关负责人研究部署公务车辆管理工作,重大事项则提请最高领导办公会研究决定。落实车辆使用中的审批审核制度,是厉行节约、提高效率的重要举措。建立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细化任务分工、明确工作责任,切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单位车辆的使用调度、加油、日常保养、故障维修等项目由专门的技术部门和领导统管。车辆需要加油和故障维修要有定点单位,费用由技术部门预算,分管领导审核。费用开支强化预算制度,定期统计公里数、油耗、保养维修费用并张榜公布,奖励先进。车辆在下班或节假日停放在单位,如需出车则由值班领导审批。车辆使用 [1]张隽 政协委员称全国公车超编50% 领导及亲属私占1/3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2013/0204/c1001-20418210.html 2013年2月4日 调配按领导相对固定、先急事后一般、办公室统一调配的原则。实行车辆管理问责制度,发现违规司机受批评,定点单位受处罚,分管领导要承担责任。定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请当地交管部门上门指导,解读有教育意义的交通事故,从中吸取教训。

(二)控制车辆编制,严禁超标准购车

以单位人员编制数、基本业务需要为依据,区别不同的行政级别,对管理用车和业务用车分别核定编制数。各机关事业单位要严格按需求配备车辆,不得超编制、超标准购车,严禁以各种名义向下属单位借用、调换和摊派资金购买车辆。对公务用车进行专项治理,各单位对公务用车要登记,如实填报相关申请,并予以公示。

(三)科学模式,确定公务用车保障

中央《意见》明确规定,改革现有公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市区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市区以外的公务出行,按照正常出差实行差旅费保障;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务用车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车改实践中,对保留的实物化定向保障的车辆,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工作需要,从严格控制车辆数量,科学确定各种类型的车辆,制定规范的管理办法,该喷涂标识的要统一标识,并采用GPS定位等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严管,防止私用乱用。切实保障公务出行,探索组建社会化公务用车服务公司,确定合理的租车费用和叫车流程及结算办法,为机关和个人提供租车服务。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增加社会化交通供给,鼓励公务出行利用公共交通服务。

四、结束语

作为后勤保障部门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机关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的管理工作不容小觑,它直接关系到后勤保障工作的效率高低。机关公务车辆管理工作开展得到位、有效和完善与否,是衡量后勤保障部门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涉及和影响到整个机关单位的工作效率,是机关单位重要的“面子工程”。从制度上完善、从意识上重视、从技术上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切实解决和改善目前机关单位存在的公务车辆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足,从而为机关单位的车辆使用和车辆管理提供畅通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盛文翔,杨彦林.关于加强机关公务车辆调度管理和安全行车工作的一点粗浅思考[J].市场周刊,2012(1). [2]袁瑞新.加强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支出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3]胡应兰.论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的管理[J].咸宁学院学报,2010(8) [4]袁瑞新.加强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支出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7)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http:///gongbao/content /2014/content_2723622.htm2014年7月16日

第二篇:电梯使用单位管理制度

电 梯 安 全

管 理 制 度

二○一三年

1、电梯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职责

.............................................. ()

2、电梯作业人员(司机)安全操作规程

.............................................. ()

3、电梯日常检查制度

.............................................. ()

4、电梯日常检查安全操作规程

.............................................. ()

5、电梯维修保养制度

.............................................. ()

6、电梯定期报检制度

.............................................. ()

7、电梯钥匙使用管理制度

.............................................. ()

8、电梯作业人员与相关运营服务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

.............................................. ()

9、电梯意外事件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应急救援演习制度

.............................................. ()

10、电梯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附表1~5 ............................................... ( )

电梯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职责

1、目的和范围

1.1目的

为保证电梯正常可靠地运行,降低电梯故障率,防止电梯事故的发生,规范电梯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的行为。

1.2范围

1.2.1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电梯安全使用管理的主要责任人,负责电梯安全使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保证电梯必要的资金,确保相关人员持证上岗。

1.2.2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是负责本单位所用电梯的日常性事务管理和督促、协调对外联系电梯管理有关工作。

1.2.3电梯作业人员是指负责电梯驾驶和电梯日常检查工作的人员。

2、职责

2.1电梯安全管理人员

2.1.1全面负责电梯安全使用、管理方面的工作;

2.1.2熟悉并执行电梯有关的国家政策、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不断完善电梯的管理工作,检查和纠正电梯使用中的违章行为。

2.1.3熟悉电梯的基本原理、性能、使用方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电梯使用操作规程,作业规范以及管理电梯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督促检查实施情况。

1

2.1.4监督电梯维保单位的日常维护保养计划落实情况和电梯维保单位对电梯召修的执行情况,督促电梯维保单位做好电梯定期维护保养质量。

2.1.5负责按国家规定要求向政府部门申请定期检验。

2.1.6组织电梯作业人员参加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举办的考核培训班,保证电梯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2.1.7组织、督促、联系有关部门人员进行电梯事故隐患的整改。

2.1.8负责组织电梯一般事故的调查分析,及时向政府部门报告电梯事故的情况。

2.1.9负责建立、管理电梯技术档案和原始记录档案。

2.1.10建立紧急救援演预案并组织紧急救援演习。

2.2电梯作业人员(电梯司机)

2.2.1熟悉并执行国家有关电梯的政策、法规。

2.2.2严格遵守电梯安全操作规程,做到持证操作,定期复审。

2.2.3有高度责任性和职业道德,爱护设备。

2.2.4做到懂性能、懂原理、懂构造、懂用途,会操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2.5协助电梯日常检查与维护保养人员对电梯进行检查和维护。

2.2.6发现电梯存在事故隐患与故障及时向有关部门人员报告,不开故障电梯。

2.2.7负责作好当班电梯运行情况记录和交接班记录。

2.2.8保持电梯轿厢与地坎清洁、卫生。

2.3电梯日常检查人员(管理人员或作业人员)

2

2.3.1熟悉并执行国家有关电梯的政策、法规。

2.3.2熟悉电梯的基本原理、性能,认真按照电梯日常检查表的要求逐项检查,不漏检,误检。

2.3.3根据国家规定参加安全技术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2.3.4严格遵守《电梯日常检查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2.3.5保管电梯层门开锁钥匙、操纵箱上电梯工作状态转换开关的钥匙、操纵箱钥匙以及机房门锁的钥匙。

2.3.6对发现的电梯事故隐患及时报修、及时处理。

2.3.7发生电梯事故应立即向上级部门或有关管理人员报告。

2.3.8认真做好电梯日常检查记录、日常使用状况记录、运行故障记录以及事故记录。

2.3.9参与电梯一般事故的调查分析。

3

电梯作业人员(司机)安全操作规程

1、目的和范围 1.1目的

为防止电梯操作过程中发生事故,保护电梯司乘人员的安全和承载货物的安全。

1.2范围

规定电梯安全操作的方法,电梯作业人员(司机)应遵守的操作规范、步骤。

2、电梯作业人员(司机)安全操作规程

2.1基本要求

2.1.1电梯作业人员(司机)必须是身体健康,无妨碍本工种工作疾病的人员。

2.1.2电梯作业人员(司机)必须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2.1.3电梯作业人员(司机)必须熟悉所操作电梯的性能、功能,认真阅读本台电梯的使用维护说明书。

2.1.4电梯作业人员(司机)必须操作有安全合格标志的电梯。

2.2电梯行驶前的检查和准备。

2.2.1开启层门进入轿厢之前,需要注意轿厢是否停在该层。

2.2.2轿厢内必须有足够的照明,在使用前必须先将照明灯打开。

2.2.3每天开始工作前,将电梯上下空载运行数次,无异常现象

4

后方可使用。

2.2.4层门关闭后,从层门外不能用手拨启,当层门、轿门未关闭时电梯不能正常启动。

2.2.5平层精确度应无明显变化。

2.2.6经常清洁轿厢内、层门及乘客可见部分。

2.3电梯在行驶中应注意:

2.3.1在服务时间内,不可擅自离岗,如必须离岗时或电梯停用时,应断开电源并将厅门关闭锁好。

2.3.2电梯作业人员(司机)应负责监督控制轿厢的载重量,不得超载使用电梯,乘客电梯不允许作货梯使用。

2.3.3不允许装载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如遇特殊情况,需经电梯安全管理负责人员同意和批准并制定安全保护措施后才可装运。

2.3.4严禁在层门开启的情况下,启动或保持电梯检修和正常运行状态;也不允许用检修操作来代替正常电梯运行操作。

2.3.5电梯的厅门、层门电气开关等安全装臵不能短接,也不可用其他物件塞住,使其失效而不能起到应有的安全作用。

2.3.6不允许利用轿顶安全窗、轿厢安全门的开启,来装运长物件。

2.3.7应劝阻乘客在行驶中,勿倚靠在轿厢门上。

2.3.8轿厢顶上部,除电梯固有设备外,不得放臵他物。

2.3.9当电梯运行时不得对电梯进行擦油、润滑等工作或对电梯部件进行修理。

2.3.10在行驶中应用揿扭开关或手柄开关来“开”或“停”,不可利用电源开关或限位开关等安全装臵来“开”或“停”电梯,更

5

不可利用物件塞住控制开关来开动轿厢上下运行。

2.3.11行驶中,驾驶人员和随乘人员不可把手、头、脚伸出轿外,也不可在厅门外把手、头、脚伸入井道内,以防轧碰事故。

2.4当发生以下故障时,电梯应立即停用,并报管理人员和检修人及时进行修理。

2.4.1层、轿门关闭后电梯不能正常行驶;

2.4.2电梯速度显著变化时;

2.4.3层、轿门关闭前电梯自行行驶时;

2.4.4行驶方向与选定方向相反时;

2.4.5内选、平层、快速、召唤和指层信号失灵时(驾驶员应立即揿按急停按钮);

2.4.6发觉有异常噪声,较大振动和冲击时;

2.4.7当轿厢在额定载重下,有超越端站位臵而继续运行时;

2.4.8安全钳误动作时;

2.4.9接触到电梯的任何金属部分有麻电现象时;

2.4.10发觉电气部件因过热而发出焦热的臭味时;

2.5电梯发生紧急事故时的操作。

2.5.1因电梯安全装臵动作或外电停电而中途停机时,一方面告诉乘客不要惊慌,严禁拨门外逃,一方面通过电梯厢内的紧急报警装臵通知外界前来救助。

2.5.2电梯突然失控发生超速运行,虽然断电,还无法控制时,可能造成钢丝绳断裂而使轿厢坠落,或可能因漏电而造成轿厢自动行驶的,驾驶人员首先应按揿急停按钮,断开电源,就近停层。如电梯继续运行,则应重新接通电源,操作按钮使电梯逆向运行,如

6

果轿厢仍自行行驶无法控制,应再切断电源,驾驶人员应保持冷静,等待安全装臵自动发生作用,使轿厢停止,切勿跳出轿厢,同时告诉随乘人员将脚跟提起,使全身重量由脚尖支撑,并用手扶住轿厢,以防止轿厢冲顶或冲底而发生伤亡事故。

2.5.3发生电气火灾时,应切断电源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前来抢救,在电源未切断前应用干粉、1211或二氧化碳等灭火机进行扑救。

2.5.4遇井道底坑积水和底坑内电气设备被浸在水中,应将全部电源切断后,方可把水排除掉,以防发生触电事故。

2.5.5电梯发生事故,驾驶人员必须立即停车,抢救受伤人员,保护现场,移动的现场须设好标记,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听候处理。

2.6电梯使用完毕后的操作。

2.6.1写好当班设备运行记录,发现存在故障分别转告接班人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2.6.2做好轿厢四壁底板各层站厅门地坎的垃圾和厅门口的清洁卫生工作。

2.6.3将电梯停靠在基站,关掉电梯内电源开关,层楼指示,轿厢照明,关闭锁上电梯厅门、轿门,防止他人进入轿厢内开动电梯。

2.6.4在潮汛期间,工作结束或工作时基站受潮汛影响,电梯应开离基站。

7

电梯日常检查制度

1、目的和范围

1.1目的

为规范电梯日常检查的形式,落实电梯日常检查的各项措施,保证电梯正常运行。

1.2范围

规定电梯日常性检查的周期,参加检查的有关人员及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实施整改措施和落实。

2、电梯日常检查制度

2.1电梯日常检查的分类

电梯日常检查分日检、半月检、季度检、半年检和年检抽查四种。

2.2电梯日检由电梯管理人员或作业人员负责监督实施,电梯日检应填写好检查表,并由检查负责人签字,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报告有关人员及时处理;

2.3电梯管理人员监督维保单位对电梯的半月检、季度检、半年检和年检的实施,并负责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报年检。

2.4电梯日常检查的内容、项目参照《电梯日常检查表》和电梯产品随机文件所带的使用维护说明书的要求进行。

2.5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按照“定人、定时、定措施”的原则进行处理,并就处理结果进行跟踪检查。

8

电梯日常检查安全操作规程

1、目的和范围

1.1目的

为保障电梯日常检查人员在从事其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时的安全,保证电梯能正常安全运行。

1.2范围

1.2.1规定电梯日常检查人员应遵守的安全操作的方法、步骤。

1.2.2电梯日常检查内容按《电梯日常检查表》和电梯产品随机文件所带的使用维护说明书的要求进行。

2、基本要求

2.1电梯日常检查人员必须是身体健康,无妨碍本工种工作疾病的人员单任。

2.2电梯日常检查人员必须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2.3电梯日常检查人员作业时必须穿带好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

2.4电梯在开始进行检查时,应在电梯每层厅门口设臵好醒目的安全警告标志和防护栏。

2.5负责电梯三角钥匙的保管和使用,不能将三角钥匙转交他人。使用三角钥匙开启层门时应看清轿厢是否停靠在本层站。

3、安全作业规程

3.1电梯在作检查或在试车过程中,不得载客或载货,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检查区域。

9

3.2电梯在检查时所用便携式照明灯具必须采用36伏以下的安全电压,且应有防护罩。

3.3严禁检查人员拉吊井道电缆线,以防止电缆线被拉断。

3.4电梯检查注意事项:

(1)非检查人员不得擅自进行作业,检查时应谨慎小心;

(2)工作完毕后要装回安全罩及档板,清理工具、不得留工具在设备内;

(3)离去前拆除加上的临时线路,电梯检查正常后方可使用。

3.5紧急救助措施

3.5.1当有人员被关在电梯轿厢内时,电梯日常检查人员应先判断电梯轿厢所在位臵,然后实施紧急救助。营救工作必须要有两人协助操作。

3.5.2电梯在开锁区内故障停机,可用三角钥匙直接打开厅门后营救被困人员。

3.5.3电梯停在非开锁区域时

首先断开总电源开关,告诉被困人员在轿厢内不要惊慌,不能擅自拨门外逃,然后,一个人用电梯专用工具打开制动器,一个人用盘车手轮根据就近停靠,轻便停靠的原则将电梯慢慢地向上或向下盘车(若出现电梯不能控制的现象应立即使制动复位),至电梯开锁区,然后用三角钥匙打开厅门,营救被困人员。

3.6日常检查完工后应做好相应的记录。

10

电梯维修保养制度

1、目的和范围

1.1目的

规范电梯维修保养的行为,及电梯维修保养过程中的作业人员应遵守的工作要求。

1.2范围

1.2.1适用于在用电梯的维修保养。不适用于对电梯的大修与改造工作。

1.2.2电梯的“大修”是指需要通过拆卸或者更新主要受力结构部件才能完成的修理业务,也包括对机构(传动系统)或者控制系统进行整体修理的业务,但大修后特种设备的性能参数与技术指标不应变更。

1.2.3电梯的“改造”是指改变设备受力结构、机构(传动系统)或控制系统,致使特种设备的性能参数与技术指标发生变更的业务。

2、电梯维护保养制度

2.1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必须由依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维修单位或者电梯制造单位进行。

2.2电梯应至少每15日按照国家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电梯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

2.3应对机房的电气和机械设备做定期的巡视检查,清理轿厢机房卫生。

2.4电梯每次进行维护保养都必须有相应的记录,电梯安全管理

11

人员必须向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索要当次维护保养的记录,并进行存档保管,作为电梯档案的内容。

2.5每月对各种安全防护装臵和电控部分进行详细检查,更换各种易损部件。

2.6每季度对重要的机械部件和电气设备进行详细检查,调整和修复以下内容:曳引机注油、导轨润滑、油杯注油、更换门导靴、轿厢导靴衬板、更换破损烧蚀的安全开关和继电器等。

2.7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技术检验,确定电梯运行状态及不安全因素。

2.8电梯长时间停用或发生火灾、地震、水淹等情况应做好详细记录并报请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9电梯重大项目的修理应有经资格认可的维修单位承担,并按规定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后方可实施。

2.10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对在电梯日常检查和维护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或外委有关单位进行处理,存在事故隐患的电梯严禁投入使用。

2.11建立《电梯运行记录》并详细填写对故障及原因尤其是安全部件安全装臵维修及调整后的数据记录在案,为日后的维修保养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

12

电梯定期报检制度

1、目的和范围 1.1目的

为使电梯保持正常的、安全的工作状态,防止由电梯而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和重大设备事故的发生。

1.2范围

1.2.1适合于电梯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要求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请电梯定期检验。

1.2.2也适合于按单位内部设备管理制度的规定要求进行的定期检验的报检工作。

2、职责

电梯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向有关部门报告电梯定期检验工作。

3、定期报检制度

3.1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在电梯安全检验合格标志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请定期检验。

3.2电梯停用一年后重新启用,或发生重大的设备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或经受了可能影响其安全技术性能的自然灾害(如火灾、水淹、地震、雷击、大风等),应进行设备大修,经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放可投入使用。

3.3申请定期检验前,电梯维保单位应对电梯的机械各部件和电气设备以及各辅助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维修,并按技术检验标准,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性测试。

3.4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电梯,不得继续使用。

13

电梯钥匙使用管理制度

1、目的和范围 1.1目的

为保证电梯安全可靠运行,避免因电梯钥匙使用管理不当造成电梯故障或救援的不及时,防止三角钥匙使用不当造成事故,规范电梯钥匙正常管理与使用。

1.2范围

机房门(通道门)、开机、轿内操作箱、井道(底坑)安全门、控制柜、电源箱等钥匙及层门三角钥匙的使用与管理工作。

2、基本要求 2.1钥匙的管理

2.1.1上述钥匙应有专人管理,有专门的放臵位臵,无关人员不能随意使用,只有授权的持证人员才能使用(特别是层门三角钥匙);

2.1.2要建立钥匙的领用、交接记录;

2.1.3要保证救援人员、维修保养人员能及时拿到钥匙进行解救或维保。

2.2钥匙的使用

2.2.1操作钥匙会对电梯的运行造成影响时,开锁前,应通过听、看、问等方式了解电梯的动态,确保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才开锁;

2.2.2开锁时应注意自身安全,防止人员的坠落或触电的伤害; 2.2.3开锁后,应对操作对象复位,并加于确认。 2.2.4钥匙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填写领用记录。

14

电梯作业人员与相关

运营服务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

1、目的和范围 1.1目的

提高电梯作业的人员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了解国家有关电梯安全管理的法规、政策,自觉地履行电梯作业人员的各项职责。

1.2范围

规定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电梯作业人员进行培训的内容、方式,对培训取得的成果进行考核。

2、职责

使用单位负责组织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电梯作业人员参加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3、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电梯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3.1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电梯作业人员必须持质量技术部门的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操作证方可独立从事相应的工种。

3.2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电梯作业人员的培训包括:外委培训(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和单位内部培训两种

3.3使用单位应建立该类人员的培训、教育档案,及时通知有关人员参加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电梯作业人员的换证考试,保持操作证的有效性。

3.4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每年应编制当年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度电梯作业人员的培训计划,报告单位领导批准后实施。

15

3.5单位内部培训由电梯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有关电梯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电梯事故的案例的分析;电梯有关技术知识的学习。必要时可组织人员进行笔试。每次培训必须作好相应有记录。

3.6参加外委培训(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人员必须经单位领导同意,培训合格的予以报销相应的费用。

3.7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电梯作业人员未按规定参加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按有关制度予以处分或扣奖。

16

电梯意外事件或事故

应急救援预案及应急救援演习制度

1、目的和范围 1.1目的

为了保障电梯在发生意外事件或事故时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迅速消除事故源,及时抢救伤员,抢修受损设备,最大限度地尽量减少事故带来负面影响,降低事故的损失。

1.2范围

适用于本单位内发生的电梯设备特别重大事故、特大事故和一般事故,以及困人救援演习。

2、意外事件或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及应急救援演习制度 2.1领导及救援小组组成

2.1.1由本单位法人代表任组长,分管电梯设备或安全负责人任副组长。组员应有物业(或后勤)部门负责人、电梯安全管理员、电梯司机、电梯日常检查人员等人组成。

2.1.2具体分工:组长负责事故或救援演习现场总指挥,对外联络,对内组织、协调及进行技术指导工作。副组长负责落实具体事故或救援演习预案,如疏散人员,照相,事故记录,或拟定救援演习参加人员,通知维修保养单位(或专业应急救援单位)实施救援。各成员负责现场秩序维护和救援工具准备工作。

2.1.3维修保养单位和专业应急救援单位人员均到达现场后,则由电梯维修保养单位具体实施应急救援或演习,专业应急救援单位

17

给予技术支持。

2.2报告制度

2.2.1发生电梯设备安全事故后,现场负责人、操作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内把事故情况向救援领导小组报告,如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特大事故时,救援领导小组应立即上报市质监局分管领导,直至分管市长。事故报告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设备名称、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事故概况。

2.2.2进行困人救援演习,现场负责人应精心组织,并向市质监局特别设备处报告备案。模拟被困人员或现场负责人应拨打轿厢内的维修电话向电梯维修单位求援。

2.3现场保护

2.3.1为了进一步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吸取教训,以及善后处理。事故发生后的现场应注意保护,除非因抢救伤员必须移动现场物件外,未经救援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同意一律不能破坏现场。必须移动的现场物件,最好事先摄相保存原始性。要妥善保护现场的重要痕迹、物证等。

2.3.2困人救援演习现场也要做好秩序维护工作,以防止演习中发生不应出现的问题。

2.4救援工具

救援演习单位必须配备安全带、安全帽、绝缘鞋、救援服、缆绳、担架、对讲机等。

2.5 救援实施方法和步骤

2.5.1发生事故后救援实施方法和步骤为:

(1)救援小组查明事故原因和危害程度,确定救援方案,组织

18

指挥救援行为。

(2)设立警戒线,抢救伤员,保护现场,防止事故扩大,疏通交通道路,引导救护车、救火车等。需移动现场物件的,应摄相保存或做出标识,绘制现场简图,作出书面记录。

(3)使受伤人员尽快脱离现场,根据需要拨打120、119。 (4)易燃、易爆、有毒及炽热金属等特别物件,应迅速采取对策,及时处理。

(5)对抢救救灾人员进行安全监护,保证抢救人员绝对安全,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2.5.2困人救援演习的实施办法和步骤为:

(1)及时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安抚受困人员不要慌张,保持镇定,安静等待救援,不要扒门或将身体任何部位伸出轿厢外(指轿厢未平层且电梯门被打开的情形)。

(2)迅速和电梯维修保养单位取得联系,告之电梯发生困人事件。若一时无法联系,或维修保养单位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赶到,可直接拨打110,请专业救援单位的救援人员前往。

(3)尽量确认被困人员所在轿厢位臵,防止其他在电梯外等候的乘客对设备采取不理智的举动。在一层和故障层设好防护栏,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4)若得知被困人员中有伤、病员,应做好其他救援准备。 (5)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应按“松闸盘车救援程序”进行。 2.6公布联系电话

2.6.1电梯维修保养单位应在轿厢内张贴单位名称与24小时召修电话。

19

2.6.2在电梯轿厢内还应张贴本单位值班电话。 2.7应急救援演习

2.7.1本单位每年组织一次应急救援演习,使相关岗位人员熟悉预案的内容和措施,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7.2演习内容、时间、排险方法、急救预案由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拟定,行政领导批准后实施。

2.7.3演习结束后,安全管理人员应将演习的情况作书面记录,并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在下次演习中进行调整、修改。

20

电梯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1、目的和范围

1.1目的

为便于电梯的维护保养,分析电梯故障原因,及时消除电梯事故隐患,了解电梯日常管理的进展情况。

1.2范围

规定对电梯所涉有关资料存档、保管、借用等方面的要求。

2、职责

电梯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电梯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单位档案室负责电梯档案的存档、保管工作。

3、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3.1电梯技术档案的种类:

A、《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表》

B、电梯及其零部件、安全保护装臵的产品技术文件(主要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安装使用维护保养说明书、电梯主要部件型式试验报告书、装箱单、机房井道布臵图、电气原理图、接线图、电梯功能表、主要部件安装示意图、易损件目录等);

C、电梯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的有关资料、报告;

D、日常检查与使用状况记录、维保与维修记录、自行检查记录或者报告、应急救援演习记录;

E、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报告,定期检验报告; F、电梯运行故障与事故记录;

G、维保合同及电梯管理和电梯作业人员的所持证件复印件。

21

3.2电梯日常安全管理人员及档案管理人员应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做好档案、资料的接收、登记、整理、保管、借阅等事宜,为电梯的安全运行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

3.3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应监督电梯作业人员作好各种记录,及时将各种记录移送档案部门保管。

3.4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每月应将各种记录送交档案管理部门保管。

3.5有关人员部门需借用电梯资料的应经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同意签署意见后向档案管理部门借阅,并按规定作好借阅登记手续,按时归还借阅资料。

3.6电梯的各种资料应按由档案管理部门装订成册。

22

第三篇:使用单位电梯安全管理制度

电梯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电梯安全管理制度适用于与电梯/扶梯有关的安装、维修、保养、年检、大修等有关的全部工作,其目的是保证电梯安全正常的运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章 相关人员的职责

1、电梯管理人员:

a.了解电梯的结构及性能。

b.了解电梯的相关安全标准。

c.对电梯及电梯维修人员和电梯司机进行管理培训。

d.经常查阅电梯的使用记录及维修记录。

e.及时安排电梯的年检及人员培训。

f.根据国家标准及地方规范及时对电梯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2、电梯维修人员:

a.了解电梯的结构及性能。

b.具有电梯的安全操作知识。

c.熟悉电梯主要部件的结构及动作过程,具有故障的判断、分析、排除能力。

d.对电梯进行巡检,记录的使用情况及故障情况。

e.电梯维修时,总电源开关和各层厅门口应挂有“正在维修,禁止合闸”告示牌。

f.维修时,电梯只能置于“检修”状态,当不需要轿厢运行时,应断开相应的开关。

g.用手动盘车时,必须切断总电源开关。

h.维修后将所有开关恢复到原来位置,试运行观察电梯运行是否正常,填写维修记录。

3、电梯司机:

a.在开启电梯厅门进行轿厢前,必须注意轿厢是否停在该层。

b.每日开始工作前,须将电梯上下运行数次,观察有无异常现象。

c.清洁轿厢、厅门及乘客可见部位,禁止用水清洁。

d.不得超载运行。

e.不允许乘客电梯经常做载货电梯使用,同样不允许载货电梯经常做客梯用。

f.不得装运易燃、易爆的危险品。

g.严禁在厅、轿门开启的情况下,用检修速度作正常行驶。

h.不得开启轿顶安全窗、轿厢安全门来装运长物体。

i.载荷应尽量稳妥安放在轿厢中间,以免在运行中倾倒。

j.如果电梯出现故障,及时通知维修人员,安抚乘客等待救援。

第三章 安全操作规程

1、电梯投入运营前进行试运行,以检查各部位是否正常。

2、搞好轿厢、厅门口清洁卫生,清理地坎槽内杂物,以免影响门的正常开闭。

3、严禁电梯超载运行,司乘人员应严格掌握所乘人数及所搭载的货物重量。

4、载货电梯应注意所载货物在轿厢内均匀分布。

5、对重量判断不明或不符合安全条件的物品谢绝运送,客梯禁止当货梯使用。

6、不允许开启轿现厢干安全窗、安全门,运送超长物件。

7、严禁在厅、轿门开启的情况下,用检修速度做正常行驶。

8、不允许使用检修开关、急停开关或电源开关做正常运行中的消号。电梯检修时,司机应听从维修人员指挥。

9、电梯运行中,不得使用厅门钥匙开启厅门。

10、电梯运行中发生“平层不开门”、“关门不走车”、安全钳误动作,运行速度变化异常、有不正常声响或焦糊味等现象应立即按动“急停开关”用通讯装置同维修或管理人员,并安抚好轿内人员。

11、电梯司乘人员,应掌握所用电梯的各项性能,熟知安全操作规程,定期参加培训,持资格证上岗操作。

第四章 常规检查制度

1、每日应对机房的电气和机械设备做巡视,清理机房卫生,检查司机交接班记录。

2、每周对主要安全装置和电气控制部分进行安全检查。各种指示灯工作是否正常。平层精度、舒适感是否良好,电梯运行不无异常声响。

3、电梯应当至少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

4、 每月对各种安全防护装置和电控部分进行详细检查,更换各个种易损部件。

5、每季度对重要的机械部件和电气设备进行详细检查,调整和修复以下内容:曳引机注油,导轨打蜡,又杯注油 ,更换门导靴,轿厢导靴衬板,更换破损、烧蚀的安全开关和继电器等。

6、每年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技术检验,确定电梯整个运行状态及不安全因素。制定整改维修计划(更换曳引机油,清洗导靴工作面,控制柜除尘,检修安全回路,更换磨损和超限等性能不可靠机械、电器部件)。

7、根据电梯的性能和使用频率,可在三至五年内进行一次全面的大修(清洗曳引机、更换摩擦片、检修控制柜、更换钢丝绳、做平衡系数试验等。

8、电梯长时间停用或发生火灾、地震、水淹、冲顶、蹲底等情况,应做好详细记录,并报请特种设备监督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9、建立《电梯运行记录》,并详细填写。对故障原因及调整后的数据记录在案,为日后的维修保养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

第五章 维修保养制度

1、电梯维修,须经质量技术监督局培训的持证人员进行操作,并不得少于两人。

2、维修电梯时,应在各层厅门口悬挂“检修停用”告示牌。

3、需停电操作时,应在机房总电源开关处悬挂“正在维修、严禁合闸”警示牌。

4、在轿顶或低坑才作时,应首先将急停开关按下,以防发生意外。

5、检修才作时,必须将各层站厅门关好,如必须开启某厅门时,听门口应有监护人员。

6、检修灯必须配有防护罩,并使用36伏以下安全电压。

7、工作时应有两名维修人员协同进行,并由一人下达检修运行程序。

8、如需司机配合作业,司机务必要精神集中,严格服从检修人员指令。

9、严禁检修人员在井道外探身到井道内或在厅门外与轿厢地坎之间各站一只脚,来进行较长时间的检修工作。

10、在轿顶做检修运行时,应精神集中,避免与井道相关部件发生碰撞与挤压。

11、在井道进行登高和进行气、电焊作业时,应严格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

12、作业人员维修操作时,应佩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帽、工作服、绝缘鞋、绝缘手套等)。

第六章 定期检验制度

1、电梯在使用期内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定期检验。

2、每年在电梯定检到期前一个月由电梯维保公司对电梯进行系统维修,然后由电梯检验机构对其进行定期检验。

3、在电梯定检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电梯的运行安全。

4、如电梯定检不合格,将对电梯进行停运处理,由电梯维保公司进行大修,直到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七章 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

1、电梯司机和维修人员都必须经过电梯管理部分的培训,并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

2、在资格证书到期前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对资格证进行复检,不得超期或无证作业。

3、每年由电梯维修公司安排对电梯司机和维修人员进行培训两次,主要内容为电梯的基本知识和维修程序、安全规定。

4、每月对电梯运行情况、维修情况进行总结,对司机和维修人员进行考核。通报当月发生的安全事故,总结工作经验。

5、对不能达到要求人员进行辞退。

第八章 意外事故的紧急救援措施

电梯“困人”的原因很多,电源故障、电梯机械、电气故障是常见的原因,解救方法按下列步骤进行:

1、 与轿厢内乘客取得联系,并安抚乘客。

2、 确定故障电梯轿厢停靠位置。如果是由于“冲顶”或“蹲底”造成的,可由电梯专业维修保养人员操作控制柜的“紧急点动运行装置”或采取“封线”电动上行或下行,将轿厢移至电梯上或下端站平层区域,开门。

3、 如果是由于安全钳误动作造成的,可以通过机房“封线”的方式,上行电动轿厢,使安全钳棘爪恢复正常位置,然后启动电梯到最近层站的平层位置,开门。

4、 由于电梯困人,短时间难以恢复运行法,需要维修保养人员(两人以上)去机房处理。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a.拉下机房总电源开关。

b.在判明轿厢停靠位置的情况下,利用机房所被手动开闸装置打开制动器(事先另一位操作人员应先握紧盘车手轮)。 c.按盘车首轮所标旋转方向,手动盘车,就近靠站。

d.在确认轿厢停靠准确位置后,于停靠站用厅门机械钥匙打开厅门、轿门,疏散所困乘客。

5、电梯交付维修人员管理。

第十章 电梯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电梯作为一种特种设备,必须有专门的档案进行管理。以便对电梯运行、维修、检验进行总结。电梯技术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电梯生产厂随机文件: 1.装箱单1份。

2、电梯合格证1份。

3、电梯部件安装图1份。

4、电梯使用维护说明书1份。

5、电梯安装手册1份。

6、电梯主要安全部件型式试验证书各1份(整梯;制动器;安全钳;限速器;层门闭锁装置;聚氨酯缓冲器)。

7、电梯救援程序(已悬挂机房)。

8、电梯平层标记对照表(已悬挂机房)。

9、电梯钥匙:操纵盘1把;厅外电锁1把;三角钥匙1把;控制柜1把。

二、安装单位文件:

1、电梯安装施工记录表1份。

2、乘客须知1份。

3、电梯安全操作规程1份。

4、电梯机房管理制度1份。

5、电梯维修保养制度1份。

6、电梯困人解救程序1份。

7、三角钥匙的使用管理规定1份。

三、电梯管理部门文件:

1、电梯验收检验报告1份。

2、电梯安全合格证1份。

3、整改通知书1份。

4、电梯的使用登记证。

5、每年的电梯年检报告。

6、每年的电梯整改通知书。

7、每年的电梯年检安全合格证。

8、每两年一次的限速器检验合格证。

四、电梯维保公司文件:

1、与电梯公司签订的电梯维保合同。

2、电梯每次的保养记录。

3、电梯维修记录。

4、每月的电梯维保总结。

5、每年的电梯年检建议书。

6、电梯配件的更换记录。

7、电梯故障的分析报告。

第四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国有资产,通个市场化运作经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成本。其收入主要包括: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经审批同意,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所获得的收入;

二是行政事业单位附属机关服务中心等后勤服务单位,经审批同意,使用国有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等收入;三是行政单位未脱钩经济实体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等收入;四是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提供担保取得的收入;五是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收入。

一、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具体要求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5号令)规定:行政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必须事先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出租、出借。同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事项严格控制,从严审批;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按批准的计划和用途从财政专户中按程序拨付。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6号令)规定: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清产核资以来,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处于不断改革和理顺当中,资产有偿使用在改革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现以远安县为例,剖析当前行政事业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1、收入规模小,资产闲置

据决算报表统计,远安县2012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有偿使用收入为172万元,其中 :出租、出借收入148万元,服务单位上缴资产收入15.1万元,其他收入8.9万元。资产账面原值7.45亿元,其中在用7.38亿元,未使用7000万元,损坏不能使用的只有3000元,其余的都闲置未使用。透过资产决算报表,我们发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规模小,资产大量闲置,没有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率。

2、以收抵支,脱离监管

行政事业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属政府非税收入,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然而,少数单位实现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不开具《**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票据》,直接坐收坐支,或抵单位招待费开支,或用于单位福利费开支,脱离财政监管。如**年某行政执法单位将房产400平方米出租,用于兴办酒店,该单位的房屋租赁收入2 万元没有开具正规收据,直接抵单位招待费开支。

3、手续欠缺,逃避审批

少数行政事业单位不认真学习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相关政策,缺乏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审批制度的认识。在国有资产转作有偿使用前,没有严格办理资产有偿使用审批手续,随意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或兴办实体等。近3年来,我们经过监督检查,发现3个单位国有资产原值近52万元没有办理审批手续,擅自出租、出借,或转作他用。

4、缺乏评估,效益低下

部分单位将国有资产转作有偿使用前,没有详细地考察市场情况,没有对有偿使用的资产进行认真评估,致使资产有偿使用效率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租赁合同约定时间太长,如某单位一次性租赁达20年之久,并一次性缴纳租赁费7.2万元;二是部分单位没有公开招标竞价,租赁费用偏低;三是租赁费用不能及时足额上交财政,有拖欠现象。

(二)原因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划调整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量闲置客观上有区划调整的原因。经调查研究,主要有:一是行政区划调整。**年4月撤乡并镇,将**合并到**、原**合并到**镇,造成原土地、房屋构筑物闲置。二是教育区划调整。近5年来,共撤销中学 2所,小学4 所,撤销的中小学资产未能有效利用。2012年末闲置资产中,土地17.9万元,房屋构筑屋4520万元。

2、认识偏差

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认识存在偏差。一

是产权认识存在误区。单位主要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金来源是国家无偿拨付,其形成的资产应当为本单位所有,因而可以随意使用,无需审批。二是对行政事业资产功能理解存在误区。把国有资产当作部门财富,不经审批,盲目改变资产用途。通过资产有偿使用,以收抵支,坐收坐支,谋取部门利益,脱离财政监管。

3、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很少有单位把国有资产自始至终当作价值来管理。由于经费来源上的供给制,核算方式上的收付实现制,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养成“事事伸手要”、“重钱轻物”、“重用轻管”,造成国有资产有偿使用价值观念淡薄。

4、监管不力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有偿使用没有建立“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

三、相关建议

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是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需要,对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着重要意义。从目前远安县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下一步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清产核资以来,我县制定了一整套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包括资产有偿使用相关管理办法,经过近7年运行,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在资产有偿使用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资产有偿使用相关配套制度,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出租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办法等。从资产有偿使用的审批、评估、公开操作、收益管理、责任考核等一系列流程中加以制约和规范,以实现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制度化、公开化、规范化管理。

(二)摸清家底,充分利用

成立清产核资专班,对行政事业单位闲置的资产认真清理、归类。将清理的闲置资产,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整合,充分发挥闲置资产使用效益。能调剂使用的,尽量调剂到所需要的单位,以节约购置资产财政支出。不能调剂使用的,将闲置资产交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按资产有偿使用审批程序,对外公开招标,充分发挥闲置资产使用效益。

(三)利用网络,动态监管

一是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认真分析单位之间、单位内部不同时点、不同地点资产存量、分布和结构情况,掌握资产使用和闲置情况,对单位闲置资产实行动态监管。二是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台账,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合同、收入等资料录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资产有偿使用动态管理。

(四)成立机构,强化征管。

一是成立机构。建议比照省财政厅做法,成立资产收益征收管理办公室,并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股合署办公。二是明确职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股承担政策制定、收益计划、监督检查等职能。资产收益征收管理办公室承担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统一调剂处置,宣传行政事业资产有偿使用的相关政策等。

(五)严格监管,加强执行

资产有偿使用管理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有效的执行力。只有按照规章制度去认真落实执行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应经常对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项目的制度执行情况、有偿使用情况、收入管理情况、资产安全情况等进行专项检查。并与审计部门实行信息共享,与纪检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大处罚力度。对于检查出的违规行为,必须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相关规定,追究相关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进行公开曝光,通报批评,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五篇:设备使用单位特种设备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管理制度】

目 录

1 总 则 1 2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 3 特种设备培训制度 2 4 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3 5 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3 6 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4 7 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制度 5 8 特种设备定期自查及隐患整改制度 5 9 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制度 6 10 特种设备事故处理制度 7

1 总则

1.1 特种机械设备作业危险性大,技术性强,管理标准高,为保证本单位正常经营工作顺利进行,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加强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确保特种机械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公司财产不受损害,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规、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特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机制的运行过程。

2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1贯彻执行国家、省、集团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规章。 2.2制定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审核安全操作规程。 2.3参加特种设备订购,验收及试车。

2.4经常检查特种设备的运行情况、维修情况和安全附件校验情况等。 2.5协同组织特种设备安全检查,督促相关人员实施事故隐患的整改。

1 / 8

2.6协同组织特种设备安全会议,提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各项要求。 2.7对特种设备的检验、修理、改造和报废等进行技术审查。 2.8编制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2.9向所属安监机构报送特种设备数量和变动情况的统计报表、定期检验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情况等。 2.10协同组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

2.11参加特种设备事故救援,协助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2.12组织特种设备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规章制度的培训。 2.13对特种设备进行使用登记及技术资料的管理。

3 特种设备培训制度

3.1为规范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制定本制度。

3.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或管理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或者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3.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每季至少进行一次例行的安全技术教育。 3.4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应定期按国家规定复审。 3.5特种设备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3.5.1特种设备法律、法规、规章、方针和政策。 3.5.2特种设备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和防范措施。 3.5.3特种设备安全操作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3.5.4安全应急设施,事故应急处理技能,事故应急救援技术。 3.5.5事故案例及事故教训;事故报告和处理方法。

3.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会议;阅读文件、简报、图片;事故预测讨论;参加技术座谈;上课;参加事故现场会、反事故演习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等。

3.7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再次参加安全培训:

3.7.1新设备投入前,部门对该岗位的操作人员和有关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

2 / 8

操作培训。

3.7.2对违章违规的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学习有关职业安全健康法规、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经考核合格后,方能重新回岗工作。

3.7.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因故停止操作特种设备一年及以上,必须由使用部门重新对其进行安全操作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近期颁发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以及设备安全状况等。

3.8培训工作要做到有领导、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有考试、有总结。

4 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4.1为规范与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制定本制度。 4.2 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应符合国家法规、规范和技术要求。

4.3 特种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由使用部门、操作人员负责,并做好记录。 4.4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应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

4.5 特种设备检查实行班组日检、周检、月检的三级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有关部门必须对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和附属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

4.6 对特种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合理保养,计划检修,巩固提高设备完好率,保证指标的实现。

4.7 发现故障及时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故障,要详细记录,及时上报,并结合设备检修计划予以消除。

4.8 定期检查维护,并主动向操作工了解设备运行情况 4.9 设备执行“定人定机”的专人负责制,认真填写运行记录。 4.10 认真做好设备重点部位的维护保养工作。

5 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5.1为规范特种设备安全会议管理工作,制定本制度。

5.2公司特种设备安全会议由使用部门负责组织,结合每月的安全生产例会一起进行。

5.3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会议,设备、维修和使用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人均应参加,

3 / 8

因故不能参加会议,应提前向公司领导请假,并另派人员参加。 5.4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会议的主要内容:

5.4.1传达有关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等;传达公司领导对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

5.4.2通报公司特种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特种设备事故情况杜绝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5.4.3了解各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状况和研讨解决存在问题。

5.4.4总结各部门职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学习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知识。

5.4.5所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处理工作。

5.4.6组织制订、修订特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提出安全技术措施方案。

6 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为设备管理提供资料,技术信息和考核的依据,是管好设备的基础工作,必须认真做好。

6.1有专人负责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6.2特种设备要有安全技术档案,并应逐台分别建档(一机一档),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特种设备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2)特种设备使用证、注册登记表 ;

(3)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报告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4)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5)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

(6)设备重大维修修、改造的有关技术文件; (7)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6.3安全技术档案必须齐、整洁、规格化,及时整理填写。

4 / 8

6.4公司总工办负责保管和供应设备图纸、技术资料。

6.5设备迁移或报废,其档案均随设备调拨,设备报废后,首先向质监部门办理注销手续,然后档案由公司档案保管员封存。

7 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制度

7.1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工作由使用部门派专人负责。

7.2每年年初由使用部门制定检验计划并报特种设备监察部门和有资质的检验单位。

7.3特种设备的检验周期按特种设备有关法规、安全监察部门以及检验部门的要求进行,但至少应执行下列规定:

7.3.1起重设备: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检验。

7.3.2厂内机动车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验。根据工作环境、工作级别和存在隐患程度调整缩短检验周期,但是最短周期不低于6个月。

7.4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根据每年年初制定检验计划,提前一个月与有资质的检验单位预约检验时间。综合办根据检验单位确定的检验时间,提前告知生产部门和使用部门。

7.5特种设备检验前,由使用部门按规定做好特种设备检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清洁、清洗、检修以及为安全检验而必须采取的安全措施等。

7.6特种设备检验时,特种设备使用部门应在场配合检验单位做好检验工作。 7.7特种设备检验后,由特种设备使用部门办理领取检验报告的各项手续。 7.8特种设备检验时发现的问题,由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组织整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实施监督并向监察单位汇报整改情况。 7.9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8 特种设备定期自查及隐患整改制度

8.1为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工作,制定本制度。 8.2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分为定期检查、专业检查和突击检查三种。

8.2.1定期检查即每月检查、每周检查和操作人员每天检查。检查人员包括:公司领导、综合、采供和使用部门的领导。

5 / 8

8.2.2专业检查即对各种相同类型设备所进行的检查。 8.2.3突击检查即不事先通知使用部门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检查。 8.3检查内容:

8.3.1特种设备法规执行情况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 8.3.2重点监控设备落实责任人情况。

8.3.3特种设备的持证情况和定期检验情况。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情况。

8.3.4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情况。 8.3.5特种设备维修、使用情况。 8.3.6员工的安全意识、遵章守纪情况。

8.3.7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试验、检修等情况。

8.3.8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记录的建立、登记和保管情况。 8.3.9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情况。 8.3.10上次检查中所查出的事故隐患的整改情况。

8.4检查人员在检查应在检查记录上签名,检查过程中必须认真负责,并做好检查记录。检查记录由特种设备使用部门存档。 8.5隐患整改:

8.5.1检查人员在检查时发现事故隐患后,实整改时间、整改责任人,应立即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事故隐患的整改。因故未能按时完成整改的事故隐患,应将原因、临时措施和整改计划书面报告使用部门负责人。 8.5.3使用部门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验收。

9 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制度 9.1总则

9.1.1为避免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和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着“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的原则,制定本制度。

9.1.2事故应急救援是指对威胁人员生命或造成公司财产损失的紧急情况,所采取的一系列抢险救治工作。

6 / 8

9.1.3全体员工在公司发生事故时,应积极参加紧急救援工作。

9.1.4发生事故或人员伤亡,知情人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电话或其他通信方式,将事故情况报告部门领导;部门领导应迅速报告公司领导。

9.1.5员工在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应采取可能的紧急措施后撤离作业。

9.1.6公司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和各有关部门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迅速赶赴现场,根据《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其它有效办法指挥救援工作,不论采取何种措施进行紧急救援,应首先采用减少人员伤亡、减轻伤员痛苦的各种措施。 9.1.7事故应急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必须听从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指挥,各就各位地对事故进行必要的救援工作,并注意自我保护,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和使用防护器具,避免自身伤害。

9.1.8当事故性质严重,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应向集团调度部门上报事故情况。

9.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9.2.1事故应急救治预案演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9.2.2演练前,应制定详细计划,确定演练负责人和各人员的职责、操作内容、时间以及参加人员。

9.2.3演练前应知会与演练有关岗位的操作人员。

9.2.4演练时各参加人员要各就各位,相互密切配合,认真进行。

9.2.5演练过程中,没有参加演练的运行人员应密切注意正在运行的设备状况;演练人员在演练中不能有任何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行为。

9.2.6如在演练期间发生事故,应立即停止演练,待处理好事故后,再继续演练。 9.2.7演练全过程要做好记录。记录包括时间、演练内容、负责人、参加人员、事故类型、演练效果等。

9.2.8每次演练后应由演练负责人进行总结和评比。

9.2.9有关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属下员工学习《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必要时进行考核,并做好记录。

10 特种设备事故处理制度

7 / 8

一、工作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六十三条:“特种设备发生事故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事故调查,追究责任。”

二、工作要求:

1、特种设备发生事故,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地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

2、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情况和鉴定结果,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依照《条例》或《规定》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事故处理。

4、事故处理后,方可由具备修理资格的单位进行修理。

8 / 8

上一篇: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下一篇:生育保险待遇支付流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