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2-07-14

第一篇:水产品质量与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平台

天演维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平台”采用RFID、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GIS技 术,双向校验及商品身份码防伪等技术,以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投入品、产地环境、农资等)、生产作业过程监管和监测信息集成监管为核心,各级监管部门的监 管信息(包括准入的农资经营备案信息;千家万户分散的农业企业基本信息,生产基地信息,投入品采购、储藏、使用信息,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信息;分布在各地 的农产品检测信息;农产品流向及销售信息等)互联互动、及时分析、快速预警、有效决策,实现对全区农产品“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与监管,真正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风险可预警、质量有保障、责任可追溯“的集“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置”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体系。

天演维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平台”主要是由农资经营管理系统、农业企业质量内控管理系统、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系统、农产品质量检测评估预警系统、农产品加工信息管理系统、诚信经营综合评价系统、移动执法管理系统、消费者溯源信息查询系统等8个系统组成。

2.1 农资经营管理系统

农资经营管理系统主要供区域许可农资经营企业使用,经营企业可在本系统内记录我市准入农资的供销信息,从源头上记录农资的基本信息。包括经营企业基本信息管理、经营品目信息管理、农资销售实名制档案管理、统计报表、举报投诉等功能模块。

2.2 农业企业质量内控管理系统

农业企业质量内控管理系统主要供农业企业、合作社使用,实现企业农产品质量重点管控环节信息的智能化采集和自主核查。包含企业基本信息管理、企业产地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企业生 产基地信息管理、农产品生产计划信息管理、企业农事作业信息管理、企业内审管理、企业投入品管理(采购、储存、使用)、统计报表等功能模块。

2.3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系统

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系统供区域农产品政府监管单位使用,系统以农业生产信息监管、农资经营信息监管、农产品检测信息监管、农产品防伪追溯码段管理等子系统为核心,建立多级多 层次的质量监管机制,可对农业企业的农事活动、农资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区域农业公共品牌产品的产品包装等信息进行全面的监督管控。

2.4天演维真农产品质量检测评估预警系统

农产品质量检测评估预警系统提供开放的数据接口,能与各区域现有的检测系统、检测设备实现有效对接,实现区域专业检验检测机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项目、检测数据的实时传递和采集汇总,通过建立科学的检测信息评估预警机制,基于对检测数据的挖掘分析和风险评估,实现对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预警和处置,防患于未然。

2.5农产品加工信息管理系统

农产品加工信息管理系统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主要用于采集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信息。主要包括原材料管理员工健康信息管理、加工环境检测管理、农产品加工信息管理、农产品包装信息管理、成品检测等功能模块。

2.6诚信经营综合评价系统

诚信经营综合评价系统主要用于对区域农业企业、农资经营单位的诚信等级进行综合评价,适时公布有关生产者、流通者的诚信状况,并实行失信惩罚机制,以起到“指导生产、引导消费”的作业。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评价指标管理、信用状况发布管理、惩罚处置信息管理、投诉举报等。

2.7 移动执法管理系统

移动执法管理系统主要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单位使用。相关执法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对农业企业的基本信息、农产品的生产作业信息、产品检测信息、产品销售信息等查询 功能,日常监管巡查和现场核查等功能,以及案件审批和信息提醒等事务管理功能。提升质量监管和执法的便捷化和网络化,提升监管的效率。

2.8 天演维真农产品溯源信息消费者查询系统

天演维真农产品溯源信息消费者查询系统是丽水市农业公共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统一查询和发布的平台,根据追溯码,消费者能够通过上网、二维码扫描等多种方式,快捷地查询到农产品全程的质量安全信息。企业农产品溯源信息显示界面可定制。

第二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指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一、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质量安全是其必然

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要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民,以食为天,吃,以安全为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提高生产质量的要求已经成为第一需要,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联度,越来越大。消费呼唤安全,安全才能发展。过去发生的“海南豇豆、山东毒韭菜,河北三聚氰胺、双汇瘦肉精、塑

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等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告诫我们,一旦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多年辛苦培育的产业,就会毁于一旦。这些教训,无不警示我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必须统筹好数量、质量、效益的关系,只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进程,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设进程

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总量,满足终端农产品的旺盛需求;同时,更要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农产品消费安全。质量安全农业的内涵、属性、理念、措施与目标,本质上与现代化大农业是相同的,都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过程,都是保障公众生存、身体健康和消费安全需要,是并举共进,是同步发展。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将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与保证质量安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建设,坚持“无公害、绿色、有机”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成功塑造了 “安全、优质”农产品形象,这个形象是无价的,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弥足珍贵,一定要爱护好、保护好,这个形象。我们无法想象,如果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对全市农业、农村、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整个现

代化大农业也难以支撑和发展。因此,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必须同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找准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点,找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切入点,找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路径,助推我市现代化大农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步伐。

三、立足本职,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市委、市政府和农委党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十分重视,并为监管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立足本本职工作,为发展我市现代化大农业尽职尽责。

一是进一步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熟悉业务,依法行政,依法监管。

二是狠抓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主的法律、法规的宣

传贯彻,增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力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是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

方向,按照“生产有标准、管理有记录、基地有认定、产品有认证、监控有手段、质量有保证”的要求,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企业。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四是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制度。

一方面,继续做好市场检测室建设,增加抽检批次,抽检样品由2010年的2万个样增加到5万个,监管范围从蔬菜向水果延伸;多方筹措资金,购置检测车辆,实施流动检测,确保

监管不留死角;在巩固洧水路市场检测室基础上,重点建设万佳量贩时代广场店和丹尼斯两家超市蔬菜质量安全自检室,建立自检和监督检测相结合的监测制度,检测结果向消费者公布,对检测不合格的蔬菜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把好农产品上市前最后一道关。

另一方面,完善检测手段,增加检测人员,搞好检测技术操作能力培训,争取年内完成监测中心计量和机构双认证,实现农产品检测由定性向定量、由区域到全部监管,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覆盖面和监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农产品。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第三篇:厦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思路与对策

王伟民

为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厦门市政府办公厅发出《厦门市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同时印发了《2005年厦门市“放心食品工程”实施方案》文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和厦门市政府办公厅意见,根据市农业局部署要求,笔者通过对厦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提出厦门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厦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蔬菜产品抽检农残超标问题严重

根据农业部对全国37个大中城市蔬菜农残抽检结果,厦门市蔬菜产品的农残超标率一直居高不下,检测超标主要集中在甲胺磷、氧化乐果等禁用农药的检出项目上。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

目前,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正在加紧筹建中,预计下半年才能投入正常运转 ,而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镇级检测室尚未建立,村级或龙头企业速测仪尚未配齐。

3、城市、工业区废弃物排放对农业环境存在危害

不少农村耕地受城市、工业区污水、垃圾污染,有的待建工地放任农民种菜,直接用城市、工业区污水浇菜,垃圾未经处理直接用于施肥,导致蔬菜产品中重金属和粪大肠菌群超标严重。

4、国家禁用农业投入品查处困难

农药经营者不敢公开卖,暗地尚在经营、扩散;少数农民过份追求经济利益,只求防治药效、不顾农残后果,继续使用禁用投入品,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

5、产地监管制度有待建立

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少,分散经营的农户比例大,容易形成监管盲区,加大了监管难度。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主要措施

1、建立各级政府的工作责任制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所在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各区应实行统一领导,协调本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监管和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管,切实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到人。并结合奖惩制度,实行奖优罚劣,奖惩所需经费与专项经费拨款挂钩。

2、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

第四篇:小规模家庭经营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

内 容 摘 要 摘要:农户小规模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处于微观基础主导地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家庭小规模经营制度将长时期存在。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必须营养食品,农产品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小规模家庭经营制度的介绍及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分析,从而对两者的关系的分析及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规模家庭经营 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 农村家庭小规模经营制度

(一)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发展历程及存在原因

对于历史的反思正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现在。研究我国的农村家庭经营, 有必要对它的产生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追本溯源, 家庭经营作为历史的产物, 它是随着私有制和家庭的出现而出现的。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都曾伴有家庭经营的存在和发展,所不同的是依附的主体经济各异。当代西欧的农村, 也存在大小不等的家庭农场。由此可见, 家庭经营是一种一般的经营形式。它可以跨越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而存在。我国目前农村实行的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制, 是对这一古老经营形式的现实抉择。它的出现决非偶然, 这是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中生产力发展的特殊方式决定的。家庭经营的建立, 适应了这两个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它使家庭经营日益活跃起来, 使农村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使农村经济出现了划时代的繁荣发展局面, 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 尽管农村生产力与过去相比, 可以说有了飞跃性发展, 可是由于起点太低, 它反映在家庭经营上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 我国现在的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家庭小规模经营制度将长时期存在:

1、 土地资源高度稀缺的制约

国农村土地极为稀缺, 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3%, 而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21.6%,人均耕地1.35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4.2亩的三分之一. 土地资源越稀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感就越强,土地的集中也就越困难。部分农民由于没有其它稳定的农外就业门路,一旦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活和职业的最后保障,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土地。加上我国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加大力度对农业进行扶持,包括技术三下乡、农产品价格补贴、农业技术的资金支持等,要改变目前家庭规模经营体制,还是有一点难度的。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窄 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一个重要条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适时转移,谋求到新的稳定的就业门路。国际、国内的经验证明, 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一般农村劳力有60%以上转移出去。西方发达国家实现这一转移的规律是,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大量吸收农业潜在劳动力,使农业劳动力转到非农业部门去。近年来.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吸收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但是还是有很多潜在的因素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难以得到转移。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全球的经济进入了低迷期,许多中小企业破产、工厂倒闭,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而这些工人里面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农民。政府虽然即使采取了措施,避免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过多影响,但主流经济状况的低迷,使这批农民工不得不从新回到农村进行土地劳作。随着知识经济年代的到老,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者对从业人员换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就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上企业实行优化组台,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退出城市, 回到农村,不少地方出现农村剩余劳力逆向转移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面积推行土地的规模经营, 必将引起农民心理动荡,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3、 装备农业现代化资金不足以改变农业小规模经营制度

实行规模经营, 必须提高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最终靠工业现代化来武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西欧一些国家工业得到很快恢复和迅猛发展,对农业的投人不断增加。我国少数地方也有实行规模经营的. 如北京市郊顺义县。到1988年,全县建成193个集体农场, 经营粮田面积1.7万亩, 占全县粮田总面积的88.1%, 劳均耕地26.4亩.该县能够达到这个水平,重要一条是得助于天时地利, 既是北京的商品粮基地县, 又是生猪、禽蛋基地县。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很快,2008年产值达22个亿, 全县75% 的农村劳力转到了非农业部门。即使如此, 每亩耕地拥有固定资产才几百元, 仅只是实现了部分现代化。就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而言, 不要说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即使达到目前顺义县的水平, 至少在近、中期难以办到。

(二)家庭小规模经营面临的问题

1、中国存在特殊的国情,人多耕地少,导致超细小、分散家庭经营,阻碍实现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机械化。

2、解决了劳动生产效率问题,但损失了规模经营效益。中国做不到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实现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公司农场。

3、如果农场规模远在现代生产力水平的底线之下时,以其为基础的科技应用、市场准入、维生收入、从农热情等等都日益变得难以为继了,现代农业也就因此成为一个可求不可得的奢望。

4、在科技方面,利润总量与风险权衡下的“弃”技。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杂交水稻之外,还有大米、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也应加大研究支持力度。

5、在市场方面,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卖难买难的反复交替。小规模经营的产量少,面对庞大的中国农业市场,导致供需不平衡。

6、农业在农户经济中被边缘化,兼业和弃农成为普遍。在兼业农户当中,有许多是规模狭小、技术水平不高、资金短缺、商品率低、不适合农业现代化要求、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农户 。特别是新一代农民工,他们缺乏必要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又不愿从事农业工作。由于失业从城市退回到农村,他们根本无法开始土地劳作,只能弃农

7、在产品质量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问题几乎无法克服。小规模经营数量多,无法全部检验农产品的质量,办法农产品上市合格证书,无法明确设立一个科学的、权威的农产品检测机构和制定明确的检验标准。

二、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体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突出问题。由于我国各主要农区广泛存在的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沟渠设施老化已经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层变薄,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生物性状退化,土壤酸化、潜育化、盐渍化增加,防旱排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在约占全国农田面积20%的集约化种植农区,氮磷肥料严重超高量使用,单季作物化肥纯养分用量平均为569~2000kg/hm2,氮肥利用率仅为10%左右。因养分供应极度失衡,作物病虫害严重,农田农药用量大幅度增加,导致这部分我国生产条件最好的耕地土壤盐害、酸化严重、结构破坏、农药残留、土壤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土壤生物性状、健康功能严重衰退,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严重的耕地问题使粮食产量下降的同时也使粮食的质量安全提出质疑。

三、 小规模家庭经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联

(一)小规模生产难管理,农产品质量无法保障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有些自然资源却相当缺乏,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就很稀缺,特别是耕地面积在不断地缩减,人均耕地面积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状况导致了分散化的家庭小规模经营。像这种家庭式小作坊的数量多,分散广,难以统一管理,且无法对其逐一进行农产品质量检测,因此无法保障国内及国外市场上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二)小规模经营的生产标准各不相同,以致科学的、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难以建立起来。 我国地形复杂,各地地势不同,耕地的土壤生产能力及含有的微小元素各不相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就各有不同,因此要制定涵盖面广、符合大多数农业生产户经营的统一标准难以建立。即使建立起来的标准化检测系统也很难在我国小规模家庭生产这种模式上运行,一是分散化经营,二是小规模经营数量太多,三是检测工作的繁琐和人手的不足。

四、 小规模生产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内在矛盾的应对策略

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小规模家庭经营还将继续存在,而小规模经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个内在矛盾的核心在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如何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及增加农民收入,就是当前各级政府官员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财政金融政策要更加灵活

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实现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怎样推进产业化的发展,今天我强调重点抓住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从带动农民的角度,大中小企业都很重要,但是政府着力点应该扶大扶优扶强。第一就是关于财政对龙头企业的支持。第二个就是公共财政支持龙头企业的什么环节什么领域。因为公共财政要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是今后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农村企业毕竟也还是经营性的企业,财政不能什么都支持,重点至少三点,一是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进步,二是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各种中介组织协会等等,这些方面我们太薄弱了。第三是关于税收对农村产业化支持问题。税收在总体上讲应该采取鼓励机制。第四我认为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现在所有的金融体系的设计都没有很好地研究和考虑农户到底需要什么。农户需要是短期的,小额的,没有抵押担保的,及时而灵便的金融服务,这种金融需求显然不是正规的经营组织和机构所能满足的,这当中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二)农业产业化主要抓好四大环节

四大环节是特色经济,规模,品牌和产业化经营。具体讲,特色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当地的自然资源,选择最能够体现自己优势的这些产业和产品。特色经济必须要有规模,没有规模,社会化服务就很难跟上,市场的销售也很难持久地向前拓展。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实行的一项农业的基本政策是家庭承包经营,仅仅靠几个专业户,这个产业是做不大的,必须要在几个乡,甚至几十个乡几个县这样的范围形成一个区域化的布局,确保后续产业的发展。品牌意味着一个地方的优势在市场上面得到体现。要发挥我们的优势,就是要扩大我们品牌的影响。产业化经营我的理解,有三层含义:第一个是指从生产到加工到流通的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第二个含义就是组织形式,就是我们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个含义就是企业机制,我们在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通过有效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

(三) 产业发展和工业化要紧密结合

产业化要和我们国家的工业化相结合,没有工业化,产业化搞不成。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农村的产业化也必须建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因为工业化的成果可以装备和武装我们的农业产业。另外产业化要和城镇化结合在一起。把工业发展的成果运用到农业产业,搞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就需要有一部分农民要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就是向城镇化发展。那么小城镇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要统一规划,小城镇的发展不能脱离产业化孤立地发展,产业化的发展最后要落在农民收入的增加上面。产业化还要和高科技的要求相适应,还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如奶业协会、葡萄业协会,来帮助农民解决资金不足和销路问题。我们国家对行业协会重视的还不够,它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当务之急是需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来推动我们产业化的发展,政府要做好服务,要做好宏观指导。

(四)农业产业化需要制度创新

首先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土地的产权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大部分龙头企业已有固定的资产并不多,特别是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非常少。原因是中国的农村土地的产权界定不清晰,虽然说是集体所有制,但农村土地目前还不能作为资产去申请抵押贷款。没有一个合法合理的资产去参与这个龙头企业的入股,从企业本身的角度来说都不完备。农村的土地这么大一块资产,今后如果不在土地的产权问题上做文章的话,对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发展是一个非常不利因素。第二块我觉得需要有比较好的法规制度。有了比较好的产权界定,接下来需要的是产权保护。农业产业化这块不仅仅是产权保护的问题,还有怎么履行合同和利益分享的规定,这些都要有非常好的法律制度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也保护农村企业的利益。政府比较重要的服务要有几个方面:第一要提供比较好的信息服务。第二是技术培训服务,第三是金融服务。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与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很不适应,政府必要的担保对农业产业化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是非常有益的。

第五篇: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监管对策

黄进斌1,吴朝霞2

1.福建省莆田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

2.福建省税务学校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也强调,要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品牌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积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地等标识认证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意义重大。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农产品认证认可形势良好,认证产地和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增强,但农产品和产地认证数量较少,环境污染较严重

目前,全省累计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的“农业三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总量1746个,企业977家,其质量抽检合格率多年来均保持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可靠,全省种植业产地监测面积超过16万hm。在获证企业中,有30多家龙头企业在福州、厦门等城市开设了500多个“农业三品” 专卖店(柜),获证的蔬菜、猪肉等主要菜篮子产品的年销售量都在2万t以

2上。从农业部发布的全国2009年第1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看,福建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食用菌质量安全和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分别为100%、100%和92%。通过产地认定,从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控制了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产品认证,获证企业依托基地带动农户,示范推广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科学种养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宣传和普及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强化了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但目前,全省通过“农业三品”认证的农产品比例还较低,居全国各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各级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机构、人员配备还不健全。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没有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和肥料,造成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农业面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环境。个别地区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产地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还有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废旧电池乱丢乱弃现象较为严重,治理难度大,造成产地重金属污染。此外,水域环境污染、劣质饲料污染也给养殖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1.2 农业检验监测初具规模与实力,但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和评价体系仍不健全,检测技术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抓好农产品主产区、农贸市场和超市自律性检测的同时,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加强日常监测,规范市场行为。全省已建立1个省级农业检验监测中心,9个设区市及大部分县区都设立了农业检验监测机构,形成了以省、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监测点为基础,大宗农产品主产区、“菜篮子” 产品基地、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速测站为依托,覆盖全省、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狠抓治理“餐桌污染”工程,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检验监测中心作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自2006年起实施了农兽药残留监控、饲料质量安全监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检测蔬菜、畜产品1万多个;自2001年起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产地定点监测,累计速测蔬菜样品40多万份。福建省农业检验监测中心现有工作人员60名,实验室面积约3000m2,拥有先进仪器设备200多台套,总值约3000万元,是全国唯一一家真正综合了种养殖业检测的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该中心已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省级计量认证和农业部相关资格认证,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能力达1657类10182项,检测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方面,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构建了市(县、区)动物卫生防疫监督所、乡镇畜牧站(中心)、村防疫员三级畜禽防疫体系。但全省各农业检测机构由于缺乏经费保障等原因存在规模偏小、检测技术力量不强、检测设备不齐全、检测功能不全、检测覆盖面不宽等状况,检测技术和水平有限。部分小型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仍没有设立检测室。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全面增强,但综合执法力度仍显不足 目前,福建已加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管。全省形成了县级农业执法大队、设区市级农业执法支队、省级农业执法总队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一是加强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兽药、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禁用农业投入品行为,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007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以来,全省农业部门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6.98万人次,检查农资企业3.66万家,立案查处假劣农资违法案件2713起,销毁禁用农药和假劣农资102.6t,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8372万元。二是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认证农产品标识的监管。全省已有40个县列入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做好耕地土壤养分测试,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但总的来说, “农业三品”市场影响力还不够大。不少获证企业因为鲜活产品不便贴标志等原因,没有使用认证标志,造成市场上有效使用标志的“农业三品” 产品较少,市场占有率偏低;一些获证企业没有规范、有效地使用“农业三品”标志;违法冒用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中使用催化剂、化学制剂、激素类物质等违禁物现象还时有发生,农资经营秩序仍需强化整顿规范。有的农业生产者没有科学合理地用药、用肥,有些蔬菜、水果还存在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现象。进入市场交易的部分农产品存在索证困难,难以建立完整的台账管理制度,给有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追根溯源带来了困难,难以把好质量安全关。部分农村生猪定点屠宰监管不到位,仍存在生猪私屠乱宰现象。

1.4 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但基础比较薄弱,水平仍不高 把生产环节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础和重点,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指导企业和农户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倡和推进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现代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全面增强。福建全省已建设1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县)和10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共有强制性农业地方标准210项,推荐性农业地方标准537项,基本涵盖了福建省优势特色农产品,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积极的贡献。但各级财政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还不足,农业标准化知识在全省尚未普及,实施标准化还不能成为生产者的自觉行为,制定和实施的地方标准偏少且还处于分散状态,部分农产品基本上处于无标准生产、无标准上市、无标准流通的状态。

1.5全社会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逐步形成,但齐抓共管的机制还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入依法监管新阶段。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已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列入重要工作内容,并不断健全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工商、质监、农业、经贸、卫生、企业、农民等方方面面,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形不成合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一些小规模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意识差,自律管理不到位,很多消费者也缺乏基本的安全保护意识,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2.1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 生产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有关部门要全面清查隐患,加强风险评估,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要强化生产源头管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农产品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安全评价和监控,治理控制各种污染源。认真做好农产品产地建设规划,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区域生产、捕捞、采集食用农产品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查处违法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保证安全农资的供应。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资质量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和问题突出的区域、产品、企业进行重点监测,依法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发布消费警示。要加强检测结果分析,准确掌握当地农资质量状况,提升预警能力。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农业环境污染状况监测,针对可能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在农作物病害防治方面,通过在全省各地设立的测报点进行病害测报,及时发现病情,采取措施应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做好动物疫情的监测和分析,加大屠宰、流通环节采样监测力度,及时排查疫情隐患。继续落实养殖场综合防疫管理措施,严格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加快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攻关。加大产地、屠宰、流通和储藏等环节的检疫监管,对病死动物实施严格的无害化处理,保障上市肉品消费安全。认真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要把蔬菜水果中的高毒有机磷农药、生猪中的“瘦肉精”、禽蛋中的“苏丹红”、牛奶中的“三聚氰胺”等作为重点,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要坚决查封、扣押,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员。重点打击生猪私屠滥宰违法行为,加强生猪定点场规范管理,保障肉品质量安全。严厉打击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依法规范生鲜乳收购站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在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中违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加大工矿企业、学校、机关等公共食堂及餐饮业采购使用农产品的监管力度,确保消费安全放心。

2.2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市场准入是保证上市农产品安全、健康消费的重要关口。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有效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名牌产品的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地认定工作,积极推行“良好农业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体系认证。狠抓“农业三品”专项整治各项工作的落实,以保障认证产品质量、规范标志使用为主线,以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较大的产品为重点,完善认证与监管制度,逐步建立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发展品牌农业。推行农产品标识制度,规范使用原产地标识、认证产品标志、基地标牌等法定标志。加强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个人销售的农产品,按照规定应当包装或者附加标识的,须经包装或者附加标识后方可销售。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超市等经营企业要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报告制度,严格查验有关产品质量安全证书,决不让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销售市场直接对接或签订产销合同,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

农业检验监测是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农业执法的重要技术支撑。要加快推进农业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执法的技术服务能力。各级政府应落实中央预算,扩大内需投资,加大投入,省市一级农产品检验监测中心的检测手段要明显提升,建立健全县、区农产品质检机构,配强配齐专业技术人员,添置检测设备。强化检验监测机构的管理,加强检测人员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素质和水平,规范检测程序和行为,确保检测工作科学、公正、有效,提高农业检验监测机构公信力。及时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落实安全监测制度,实行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测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检测。在生产基地、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等建立农药、兽药残留速检室,同时通过实验室定点抽查检测,及时分析、评估监测结果,发布质量安全信息,接受社会的监督。要不断完善以省市级检测中心为基础,各县区检测站为骨干,基地、企业和市场检测为补充的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检验监测体系。

2.4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业标准化发展,健全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按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需要,根据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法和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品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继续制定满足行政执法、保障消费安全、促进公平贸易和发展优势农产品所需要的农业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要坚持农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相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全程实施体系,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农业标准化实施运行机制。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将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项目、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紧密结合,加快农业标准推广应用,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农业标准化管理骨干和具备农业标准化知识的技术推广人员。健全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体系,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

2.5 齐抓共管,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成效

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政府负责制,定期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调好农业、质监、海洋与渔业、经贸、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的分工与合作,理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快建立健全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机构,强化职能,充实人员。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各项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加大投入。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上下追查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档案登记制度和农产品准出制度,记录生产者及基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田间管理、加工、包装等信息,确保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生产者要向经营者,经营者要向消费者就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承诺,积极探索不合格农产品的召回和理赔制度。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培训,进一步营造舆论氛围。着力治本,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守法意识和质量安全观念,提高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

上一篇:生产计划编制管理下一篇:市场开业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