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案导学法提高职高学生上机效率的研究

2022-09-11

1 什么是学案导学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 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发挥最大效益。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 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 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职高学生上机课程现状

很大一部分职高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属于自控能力差, 贪玩爱闹的后进生。因而进入职高后, 上进心不强, 求知欲降低, 得过且过混日子, 甚至自暴自弃。尽管教师反复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学生也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但因学习基础差和心理障碍不能排除, 学习兴趣和效果始终无法提高。

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 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 认为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就是娱乐休闲。在机房进行上机练习时, 因为机房中计算机不能上网, 有的学生就对学习失去兴趣, 盲目地浏览计算机中的文件或者寻找计算机中的系统游戏来打发时间, 甚至有的学生因为无聊, 干脆在机房内打盹。另有部分学生虽然能听从老师进行上机练习, 但由于基础较薄弱, 在练习中会碰到很多困难。比如打字速度过慢, 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输入练习内容, 进而无法进行后续练习。在几次失败后, 他们也会失去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使计算机上机课的效率大幅度下降。

3 学案导学的作用

学案导学在职高计算机上机课的应用将改变传统教学的被动局面,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 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蒙混度时的上机状况。首先, “学案”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 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其次, “学案”给学生发挥了自主性的作用, 改革了教学方式。由于学生有了学案的使用, 他们有准备地、有侧重地操作, 学习有了目标性, 学生在上机时可以就“学案”提问, 提高了上机的质量和上机的效率。

4 学案的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 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 学案的编写是否科学合理,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课前学习和上机学习效率, 为尽可能地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编写学案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4.1 课时化原则

尽可能地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 如excel电子表格的内容编排基本上是一小结一课时。这样有利于控制上机学习的知识量, 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 有利于课时目标的实现和课堂上机效率的提高。

4.2 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隐入一个个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问题的编写要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 具有较强的思考性。要使学生认识到, 解决这些问题, 不看书不行, 看书不细也不行;不动手不行, 动手不积极也不行。真正做到有效地把学生引入教材, 激发思考, 学会操作, 举一反三。

4.3 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时, 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让学生能够利用已学会的方法, 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4.4 层次化原则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 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上机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一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要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寻到挑战, 让学习中等的学生受到激励,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受到鼓励。也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

5 学案内容组成

学案的组成应相对固定, 同时应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需要灵活地编写。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主要有:

5.1 基础知识的回顾

将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基本概念填空、常见小练习等方案, 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已学的知识。

5.2 问题的引入

根据本节课所要的教学目标, 设计一个来源于生活或对学生有一定感性知识的问题, 从中引出教学目标和技能目标要求。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

5.3 自学探究

根据教学目标, 设计一系列基础练习题, 题目层次分明, 层层深入。让学生能在认真自学本节课的基础上能对学案上的基本练习题进行操作。

5.4 启发解疑

这部分内容是老师上课时所要重点讲授的部分, 有一定难度, 学生先尝试解决。

5.5 尝试练习

这部分练习包括课堂活动 (巩固练习) , 课后讨论 (思考) 等等, 题目不求多而求精, 以巩固所学, 培养能力, 并获得反馈。

6 学案实施的操作过程

6.1 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 于上机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 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让学生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 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 带着问题走进机房。

6.2 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基础习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点, 可以教师提问学生, 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重点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小组 (机房同桌两人或前后四人) 探讨模式进行, 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实验、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 促成各个教学要点的落实, 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加以解决。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真正做到“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6.3 课堂练习阶段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 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并及时给出解答, 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 既巩固所学, 又使学生学有所用, 并获得一种艰苦脑力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 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 明确学生的操作薄弱点和关键点, 为今后的课程积累经验。同时, 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

6.4 课堂小结

在上机课结束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7 实施总结

充分准备一个符合职高学生学习特点的“学案”, 教师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学习角色,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 利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群体的讨论能力, 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一步一个台阶地深入问题。在无形中将整个教学目标实施于循序渐进的上机练习中。让每个职高学生都能在上机课上发现自己的能力, 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摘要:在计算机上机课上, 充分准备一个符合职高学生学习特点的“学案”, 教师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学习角色,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 利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群体的讨论能力, 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案导学,职高,上机效率

参考文献

[1] 任顺元.导学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 佘义海.学案导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的初探[J].

上一篇:深度探讨基于LIDAR数据的三维城市地物重建下一篇:埃利希的活法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