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毕业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型走向“大众化”,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从良性的角度讲主要有毕业生就业绝对量的逐年增长,毕业生的地域流向、单位流向、岗位流向越来越合理,毕业生考研人数越来越多。

第一篇:大学毕业生论文范文

浅析加强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教育

>摘要:

面对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会有更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出现。但是大多数的高校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教育都不是特别充分。在这里,笔者就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使之了解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延伸到其毕业之后,在职场中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一、大学生当前就业前景

每年都有一大批的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这也就意味着一大批职场精英的出现。但是,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发现,每年有几百万的的应届高校毕业生需要安排就业,这一数字再加上历年来没有就业的人员来看,数字真实得可怕。但是,从统计数据的另一方面来看,绝大多数的企业出现了用工难的现象,尤其是对优秀人员的招聘,跟往年比,难度连续增加。对于企业而言雇佣合适的员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是未来几年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针对一部分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难和一部分企业的聘人难问题,我们需要理性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

二、职业素养

简单的说就是职业人在从事的职业当中可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坐到最好的素质和能力。它包括显性素养(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通常以证书形式存在,可以一目了然的)和隐形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认识,这些通常需要认识了解和长时间的观察才可以发现)。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显性素养固然重要,但是隐形素养决定了显性素养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拥有再多的知识只也能是企业的负担。在职业素养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便是诚信。

三、诚信的意义

(一)诚信的地位

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公司企业经营合作的基本。试想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如何在市场之中立足。同样的,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他又如何在企业立足。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古人特别重视诚信,例如一诺千金、人无信不立等,都是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词语,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足夠重视,并且作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一生可能会经历不同的工作和不同的职位,从而拥有不同的身份,但诚信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的名片。

(二)诚信的重要性

对于初涉职场的大学生而言,一个人的人品直接决定了其对社会的价值。而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同时也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竞争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可以说各个专业有所长的人特别多,在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便是衡量其能否获得更好职业的关键。

(三)诚信的实践

记得听过前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先生讲过的一个故事。他说一个应聘者在参加微软的面试时说,如果他可以加入微软公司,他会将在之前一家公司所研发的所有的成果带到微软。李开复先生便拒绝了他,理由很简单,既然他可以在加入微软公司的时候损害前一家公司的利益,那么有一天,他也一定会为了加入新公司而损害微软的利益。这个例子其实很好的说明一个诚信问题。对于一个重视诚信上下一心的企业而言,又有什么理由不创造更大的价值呢?

诚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根本,因此,在大学生当中开展诚信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样既提高了他们自身的道德水品,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四、关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的下一个身份转变就是职场新人,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陈新教育也就意味着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学校应加强对诚信教育的传授

学校作为学生汲取知识的地方,要充分合理的安排学生的教育课程。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其思想道德的养成。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者,在给学生讲述诚信的价值意义正确引导的同时,还要言传身教。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社团以及校园活动,加大对诚信问题的重视,使得学生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二)建立有效的诚信管理机制

诚信最为一种优良品质存在,但现在因为某些利己思想的出现,使得一些人在道德的底线和法律之下做出一些投机取巧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因此,就需要建立诚信管理机制,赋予其强制性,从而约束人民的行为。一些地区院校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在毕业之后,企业在看学生学历文凭的同时,相关单位出具的诚信档案也是一个重要参照标准。完善诚信体制,也有利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落实。

(三)有关部门应增加对诚信问题的重视

从社会这个大环境出发。如果说法律的约束是因为道德的欠缺,那么根源便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同时新闻媒体表现舆论监督的能力,像大众传播社会诚信的正能量,那样受益的将是整个社会。这样对于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的大学生而言自然也是如沐春风。

五、职场中的诚信

重视诚信,在大学毕业生踏入职场中主要表现的就是处理问题的态度上,具体就是一句话“做事有交代”。

(一)信守约定

及时、正确的履行约定,不要自食其言,不守信用。对于一些大学生在学校上课习惯迟到,进入教室之后老师并没有责难便认为迟到不是大不了的事儿。这样的人工作之后没有时间观念,而且也会认为迟到跟诚信根本是两码事。事情虽小,但给他人的感觉便是不可以依靠。那么今后又如何发展呢?

(二)保守企业秘密

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人们常常称戏:商场如战场。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历经千百年实践的总结升华,现代商战形成了众多“战略战术”,信息战就是其中的重要战法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变量,人们对信息战的重视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甚至有人认为:现代商场就是信息大战。许多商家和企业十分重视收集把握市场情的各种商业信息,以抓住商机,获取成功。这就使企业的商业信息变得至关重要。许多不法商家和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总是想尽办法刺探竞争对手的商业信息,甚至不惜出巨资收买商业信息。因此,作为所属企业的职工,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保守企业的秘密。

(三)闲谈莫论或少论企业事

许多从业人员一般分不清什么是企业秘密,什么不是企业秘密,过大的闲谈就容易造成泄密事故的发生。他特别是你不知道竞争对手对你所属企业的哪些信息感兴趣,一个大家都觉得很平常的消息,很可能成为你所属企业的竞争对手的制胜法宝,成为击败你所属企业的突破口,给你所属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要谨防好友泄密,要知道,许多昔日的亲朋好友,如今都归属各自不同的企业,可以说是各为其主,因而也就拥有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可能已经成了你的对手。所以,与这些人交往、闲谈,一定要谨慎。

六、结语

知识和技能都可以通过日常的培训取得,但诚信不能。作为大学生而言,他们人生的下个阶段就是求职,在大学里学好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诚信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毕业生诚信教育研究》(课题编号JYB201213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陆锦冲.诚信道德的历史渊源与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

[2]孙雪松,杨晓宇.加强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的主要途径研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张其娟.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1)

[4]侯俊,张学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链的建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5]杨志群,马安勤,施娜柯.广州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作者:杜红芳

第二篇:浅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型走向“大众化”,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从良性的角度讲主要有毕业生就业绝对量的逐年增长,毕业生的地域流向、单位流向、岗位流向越来越合理,毕业生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存在的不良现状主要有就业率出现下降趋势,毕业生待业绝对量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存在学科专业、学历层次、院校类型、性别、家庭背景和地域流向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作者简介]陶小江,重庆邮电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重庆 400065)

大学毕业生作为青年储备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对他们的合理配置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着个人事业的前途。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过去统包统分的分配模式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型走向“大众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大学毕业生这一重要人才资源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配置到社会最重要和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对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采用实证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分析。

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状况

1997年高校完成招生并轨,大学毕业生就业逐渐走向市场。从1998年到现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经历了两次低谷。1997到1998年是第一个转折时期。1997年由于香港回归等原因,人们对我国经济形势普遍看好,全国各界特别是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乐观,当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1%。而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风暴、国家机构改革、企业减员增效等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率降到76.8%。从1999年到2002年就业状况逐渐好转,就业率逐年上升,分别为79.3%、82.0%、90.1%、80%。2003年迎来了1999年扩招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生人数陡增67万,给毕业生就业市场造成巨大压力,加上“非典”等因素影响,当年毕业生就业率比上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与2001年比下降了20个百分点,使毕业就业进入第二次转折时期。从1999年开始,扩招仍在继续,2004年和2005年分别比上年增加68万和60万毕业生,因而此后几年,毕业生都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工作将面临严峻挑战。

二、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发展状况

1.毕业生就业绝对量逐年增长

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就业率80%,就业人数116万人。200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就业率70%,就业148.5万人,超过2002年就业总数约32.5万人。2004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280万人,就业率73%,就业204.4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

2.毕业生的地城漉向越来越合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下基层或到西部地区发展。据中国社会调查所2003年6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哈尔滨等地对2 000名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表明,有29%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去中小城市或西部地区发展,与往年相比增幅较大。2003年6月,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短短的13天内,全国累计有专科毕业生31 453人,本科毕业生12 276人、硕士以上毕业生34人报名,最后确定其中的6 000名志愿者赴西部地区服务。

3.毕业生的单位流向越来越合理

毕业生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投去了更多的关注目光。武汉大学就业处的统计表明,从1999年开始,该校毕业生到非国有性质单位就业的比例一路攀升,到2001年已窜升到20%。在武汉大学教务部的学生走向调查表上,学生最新的选择排序为:商业外贸、大型企业、教育科技单位、党政机关、财政金融部门、文化体育部门、城市建设环保部门、交通运输农业部门、自主创业。进入排行榜的新行当越来越多。国家工商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副司长孙文序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回答网友提问时说,2004年全国民营经济共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134万人,占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48%。

4.毕业生的岗位流向越来越合理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在高精设备或现代化生产线上从事操作、维护等一线工作,软件公司、网络公司中占员工总数80-95%的高校毕业生的绝大多数都是从事编写程序、设备调试和维护、实施工程等一线工作,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咨询等一线岗位上也活跃着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5.参加考研的毕业生越采越多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考研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过去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又开始在考研中重现,虽然不少毕业生考研是为了摆脱当前就业的困境,但考研对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素质,促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是积极应对当前就业状况的表现。来自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连年创新高,2003年报名总人数为79.9万人,2004年为94.5万人,2005年突破100万,达到117.2万人。其中应届毕业生报考人数2003年为38.4万人,到2005年已高达60.5万人,净增1/3以上。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中的不良现象

1.就业率出现下降趋势,毕业生待业绝对量逐年增加

据教育部有关数据统计,2001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0.1%,2002年为80%,2003年为70%,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3%,比上年略有回升。因为2003年是扩招后有毕业生的第一年,加上“非典”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年就业率过低。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说从2004年开始,毕业生心态有所调整,更趋适时,但就业率的回升并不表现为一种大的趋势。到2005年4月底为止,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串为35%,要维持73%的目标并不容易。从待业人数看,2001年为11.8万人,2002年为29万人,2003年为63.6万人,2004年为75.6万人,2005年按73%计算也有91万毕业生待业。加上历年来的待就业毕业生人数,2002年7月,待就业毕业生51.2万人,比上年增加16.3万,增幅达46.7%,2003年7月,全国待就业毕业生总数为100万人,到2004年待业生总数达到了180万人。

2.就业状况呈学科专业性差异,农学、文学等学科专业

毕业生就业难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初次就业率比较高的学科为工科、理科,农学、文学、教育学是毕业生初次就业串较低的学科,2000年在10个一级学科中,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高的理学为85.64%,最低的农学仅为52.71%,2001年就业率最高的工学为92.10%,最低的教育学为76.40%,2002年就业率最高的理学是87.30%,最低的文学为70.86%。

同一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状况也存在明显差别。以qooo年工学为例,当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0.25%,而在其354个被统计的专业中,初次就业率低于30%的专业28个,初次就业率处于30—50%之间的专业33个,初次就业率在50一?0%之间的专业40个,初次就业率在70—90%之间的专业140个,初次就业串处于90%以上的专业113个。可以看出,尽管工学毕业生就业整体状况良好,但各专业之间的就业状况是有显著差异的。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师范等科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哲学、社会学、法学、农学、林学、轻工、环保、管理等科类专业社会需求则较少。

3.就业状况呈学历层次性差异,专科生就业难

最近几年的各种数据显示,学历越高就业率也就越高。研究生就业率比较高,本科生其次,专科生就业较难。据北大“高等教育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在2003年6月上旬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查显示,不同学历之间差距显著,专科生工作单位落实率为34.7%,本科生为77.9%,硕士、博士分别为90.4%和80.5%。与此结果相似,2003年6月20日教育部统计也同样表明专科生就业相对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签约率约为50%,其中,专科(高职)生签约率约为30%,本科生签约率约为60%,研究生签约率约为80%。

4.就业状况呈院校类型性差异,一般院坟、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

据对2001年全国高校就业率的一项分类统计显示,从院校类型看,在研究生层次上,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串(97.6%)和部委高校就业串(93.8%)的差异并不显著,在本科生层次上,不同性质的院校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表现在直属高校本科生就业率(92.1%)高出部委高校本科生就业率(82.1%)10个百分点,而部委高校本科生就业率又高出地方高校本科生就业率(75%)7个百分点,在专科层次上,教育部直属高校、部委高校和地方高校相差不大,分别为62.2%、62.2%和65%。

研究生就业率比较高,表明研究生的就业环境较好,社会需求旺盛,不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是部委高校,只要是毕业研究生就受到社会的欢迎。本科生的就业环境则有一定的挑战,不同类型院校的本科生在就业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说明社会对本科生的需求是有选择性的。从整体情况来看,重点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更为社会所认可。而专科生的就业环境则较为严峻,现在无论是何种类型高校培养出的专科生就业率都较低。

5.就业状况呈性别性差异,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几年普遍存在的现象。据2000年l-6月对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三次抽样调查显示,24%的男生、60%的女生和47%的用人单位认为4f存在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且很严重”。2002年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拒用女生,以身高、相貌等苛刻条件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条件,降低工资待遇以及岗位歧视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使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用人单位对女生的偏见、客观的生理条件在某些环境下适应性不及男生等客观因素,以及在就业竞争中女生的求稳心态更重,思想更保守,心理素质、动手能力不及男生等主观因素。

6.就业状况呈家庭背景性差异,贫困生就业难

据教育部有关资料调查统计显示,高校贫困生占20%左右,特困生占5—8%。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这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由于经济困难,不少贫困生面临包括自荐材料费、通讯信息费、交通住宿费、人才市场准人费、考试面试费、保证金,甚至还有人情费等在内的求职开销压力。由于经济困难,不少贫困生放弃了跨省、跨地区的求职,而选择本校、本市的人才交流会,加上一些高校的信息封锁,再加上存在于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竞争,使贫困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7.毕业生流向呈地域性差异,内地、农村、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吸纳毕业生难

由于我国的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及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由于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增长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有大量的工作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这些地区经济活跃,市场发育相对成熟,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大舞台。因此,许多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把“留大城市、去沿海、进特区”作为地区流向的首选。一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毕业生,宁愿缴纳数千乃至上万元的教育补偿费,也不愿回生源地就业。据统计,1999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就业人数最多的6个省市依次是: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1998年这些省市人均GDP值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1、5、2、7、9、4位。而本专科生及研究生就业人数最少的6个省市区依次是: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和海南省。这些省、区除海南省外均为国家确定的偏远贫困地区,1998年其人均GDP值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29、23、25、16、31、15。可以看出,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实力的不平衡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的这种巨大地域差异,必将使我国在高层次人才的储量上,东、西部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西部经济发展也将会因为人才的缺乏而受到严重影响。

四、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的思考

众所周知,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受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解决他们就业的压力和困难,亦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当前要做好下述两项工作:

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蚊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巳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二是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毕业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就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

作者:陶小江

第三篇: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心理帮扶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从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激发积极情绪体验、构建积极组织系统等方面对未就业大学生进行帮扶,缓解和消除求职失败对未就业大学生带来的自卑感、失落感、不公正感、愤怒感及“啃老”带来的愧疚感,激发个人潜能,帮助未就业大学生尽快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关键词:未就業;大学生;积极心理学

【分类号】G647.38

2015年,高校毕业生有749万,比2014年多22万人,被称为“更难就业季节”。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直到今年的七月止,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首次就率就超70%以上。这就意味在离校之际,有近200万人的毕业生不能正常就业。加上“隐性失业”和在此之前的大学毕业生未就业人数历年存量,这个数据将更加庞大,2015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未就业人数将超过2014年,他们的就业问题与他们自己和家庭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和改革发展的稳定有关。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进入大学殿堂,而走出校门时却面临“失业”,很难不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未就业大学生群体基本脱离母校管理,又缺乏社会相关部门的直接关心指导,还有不少学生远离家庭,这样就处于学校、社会、家庭管理的真空地带,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关注,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另外,未就业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不单给中国宏观就业目标的实现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还会导致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中国全方位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所谓积极心理学,全称PositivePsychology,是在美国所兴趣的一项新研究领域。其是运用心理学已比较完善、辜负实验方法和测量的方法,以此研究人类力量以及道德等积极方面一个心理学的思想[1]。主要是以人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和道德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单单要帮助那类处于某种逆向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情况,更要帮助那些处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普通人学会如何构建高质量以及社会、个人生活。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由积极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对就业业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探讨其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促进当前解决未就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着积极的、实际的意义。

一、未就业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

(一)前途迷茫带来的自卑感

就业失利导致未就业大学生出现对社会、对自我、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对人生前途充满担忧,对大学求学产生质疑。经历大学四年的学习、努力和付出,一两次的就业挫折还可以自我安慰、多次的挫折不免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多次寻求工作无果,屡战屡败,未就业的压力、毕业即失业的恐惧让他们更加不自信,与已就业同学对比形成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和自卑感。

(二)自我价值感降低所带来的失落感

在自我认识方面,没有就业的大学所表现的一大特点是自我价值感的不断减少。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天子骄子,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面对用人单位的挑剔、强大的竞争对手,残酷的社会现实,未就业让大学毕业生受挫,觉得自己的才能和成绩得不到社会肯定,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自我价值感。未就业大学生在多次找工作碰壁后,对本身的看法发生的改变,出现一些负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未就业大学生未就业经历更易引起对自我的否定和自我价值感的挫伤,这些都使刚从校园走出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到一种失落感。

(三)反而社会认识所带来的不公平的感觉

对于一此还没有找到工作并开始就业的大学生来说,特别容易出现负性的社会知识。他们的就业困难在侧面反映他们可能原来就较少的接触的社会,缺少社会的适应能力。求职失败和心理上落差,更让使未就业大学生对于社会看法所呈现的一种极端、片面化特点。和人数多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相比,他们更担心的是来自于不公正的焦虑现象,他们会认为“社会很残酷”,需要“拼爹”的资本,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才导致他们就业的失利,这种认知使未就业大学生更易出现无助感。

(四)负面情绪所带来的愤怒感

衡量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负面情绪,他们处于找工作的艰难时期,也是由学生向成人转型关键时期,许多毕业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社会认识相对片面,加上屡次遭受求职挫折,会在心态上出现消极、悲观、抱怨等诸多负面情绪,他们对社会的评价自然也会是灰色调的、片面的,对社会有强烈的愤怒感。

(五)“啃老”行为带来的愧疚感

未就业大学生大都处在一种“窘迫经济”状态,“啃老”是不得已的选择。调查显示:“68.1%的未就业大学生把求职当作每天最主要的任务”可见,未就业大学生一直积极并主动谋取岗位,而并没有真正接受来自家庭经济支持以及帮助。而且很多人害怕听到“啃老”二字,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并不有意“啃老”,多数学生也对这种行为表现了异常强烈的愧疚感,并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未就业大学生所产生心理的问题原因所在

未就业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问题。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很多都是独身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比较高,并在他们的成长中过多干预。许多父母用一种“老眼光”来看待子女的就业问题,认为大学生就应该吃政府饭,应该进入国个、事业单位、公务员的系统中,如果是进入到私营工民营,或是到农村等地就算是失业。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找到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而孩子与父母在择业观上有矛盾的地方,因此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特别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第二,学生本身的问题。一些学生有着比较强的自主意识,喜爱追求“自我”,突出自我选择、发展以及个人的价值,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形成追求比较高的一种物质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如果在就业中与自己的期望相悖较远的时候,就会一蹶不振。

第三,学校的问题。有的学校对于未就业的学生心理健康没有进行相应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心理援助少,未主业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无法得到合理的调节。如果高校主业管理部门的就业指导或是政策完全不到位,这类学生对于政策没有了解,就可能会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实际上,很多高校就业方面的的指导工作只是限于发一些国家工是省委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信息。每一年举行一到两次的校园招聘会。同时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办理毕业生的户口、档案等事宜,就业的政策过于片面,缺少对学生就业的全程指导。同时受到就业环节中的一些不良影响,一些没有就业的学生深深会产生就业错位的现象,会出现一些困惑及心理受挫。对于就业没有足够的思想及心理方面的准备,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小,无法及时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也没有办法正确对待自己所出现的问题[2]。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帮扶

(一)培养积极人格品质,缓解未就业大学生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在积极心理学的条件下可以看出,积极人格有利于个休采用有效的应对方法和积极行为方式,以此可更好面对生活当中的各式压力[3]。

如果当未就业大学生由于多次经历求职失败,其内心就会充满自卑和失落感,通过积极人格品质培养,帮助他们找回曾经的自信,重新踏上求职的征途。

培养积极人格品质,首先,积极认知,正确看待自己在就业中的失

利。虽然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处在就业不利的困境中,遇到了挫折,但要辩证地看待:“低谷之后就是高峰”事情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糟糕;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经常问自己“我从这件事情的失败中学到了什么?相信“我能行,最终一定会成功的”。其次,积极应对,

教育家詹姆斯也说:“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发现就是:人能改变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积极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高校应帮助这些自卑感强的未就业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

求职过程当中,不能过于自信也不能自卑,而要正确对待、看清自己,正视自己的不足点,勇于面对不足,增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做到不断超过自己。同时,善于由消极事情上看到积极的一点,给予平凡事情和积极意义,把积极能量内化成本身所成长的动力[4]。

(二)激发积极情绪体验,缓解未就业大学生负面情绪以及愧疚感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的一种表现,可让个体产生创造性行为、思想,让主观能力性可以充分发挥。

任俊认为:积极的情绪指的是可以激发起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是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5]。一个人在积极情绪状态之下更能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潜能,有着积极心理品质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更容易脱离消极情绪并对不佳状态进行调整,有利于潜能的发挥。培养积极的就业情绪。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因为在就业时受到影响与挫败,对未来道路以及自己都产生了怀疑,对找工作产生了害怕的心理。此时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就业情绪,结合社会环境客观评价自己能力,敢可向着困难而上。不会因为几次小小的挫败而否定自己,并在求职当中限于推销自己,并且充分发掘、发挥本身的能力。

(三)构建积极组织系统,帮扶未就业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积极心理学将积极组织系统分为积极社会及积极两个大、小系统。对于就业大学生来说,社会大系统主要是指的政府以及企业。政府要全面启动未就业大学生帮扶工作,就大学生就业来讲,积极的小系统主要指学校和家庭。

1.政府层面

政府出台有关政策,调动社会和高校整合资源积极性,最大限度整合所有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关资源,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和相关的就业指导、政策资讯等等,让每一个有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可以尽快实现就业,或是参加到职业培训等准备活动当中。例如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有关做好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此通知要求将各地和各高校切实做好拓展就业的渠道以及就业指导等工作,最大限度帮助没有就业的学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2.企业层面

企业要给大学生打开大门,把企业选拔性人才标准对大学生进行公开,同时尽力为他们提供实践和就业的机会。让更多企业走入到校园中并让学生可以更了解社会,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让他们知道自己并确定自己的方向,以此增加学习的有效性。

3.学校层面。

针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高校不能完全将他们推入社会而置之不理,毕业离校后,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做好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工作,对未就业的毕业生继续提供就业服务和帮助推荐工作,利用一些新型的交流方法,如QQ、微信等,有效、持续向毕业生推送用人信息以及有关政策。积极配合人社部门组织的实施有关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就业见习等等服务,让每一个有就业意愿的但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在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至就业准备活动当中,让毕业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

4.家庭层面。学校要主动联系未就也毕业生家长,与家长一起共同帮助大学生。首先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使家长可以和学校一起配合学生的就业工作,一起帮助他们构建起正确就业观,以此来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因为家庭的支持可以让就业大学生得到更多就业道路,心理上也可得到更多安慰。有关事实证明,部分未就业大学生是后是依靠家庭关系找到所谓的工作。未就业大学生个人关系和信息资源在找工作关键点时,要最大限度调动并利用。

总之,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应该放低姿态,培养积极的人格与品质并正确认识自己,由就业的实际环境出发并设定合理的就业目标,科学看待就为就业岗位和方式。激发积极情绪体验,纳悦自我,在求职的过程中,敢于推销自己,充分挖掘与发挥自身的潜力;从政府、企業、学校及家庭方面建立积极组织系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求职机会。同时,还要对在求职中所遇到的问题冷静看待,采用积极心态并客观分析自己挫败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圆满成功。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3).

[2]龙雪鸣,蒋本桂.高校未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3]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周银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教育导刊,2014(1).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肖荣勋

上一篇:评专业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标准化基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