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安机关行政复议

2022-12-06

第一篇:关于公安机关行政复议

关于公安机关依法行政能力提高的探索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我国开始贯彻依法行政的治国方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依法行政作为一项全局性和系

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各个部门根据各自实际,抓好落实。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刑事侦查力量和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如何提高公安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进而增强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中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公安机关以“三基”工程及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为契机,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高全体民警的综合素质,在提高公安机关依法行政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多数民警在深刻理解法律的基础上,提高了严格执行法律的能力。公安机关愈加重视从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角度去实践依法行政的基本?-则。同时,随着我市?-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形势下,通过处理各种纷杂的法律关系,公安机关运用法律驾驭复杂治安局势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在冷静看待成绩的同时,依然需要理性地分析公安机关依法行政的实际状况和提高公安机关依法行政能力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体系。下面对依法行政的基本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探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公安机关依法行政能力的构成

公安机关依法行政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将社会主义现代行政法治理论在公安行政实践中贯彻实施的能力。具体到内容方面,公安机关依法行政能力是指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在具体适用公安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过程中,实施直接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行政监督、指导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依法行政能力的首要构成要素,是指导依法行政工作的理论支撑点。“法治”首先要求公安机关处理不同群体或个体间的利益冲突,应当优先采用说理的方式而非暴力的方式,公安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就体现在要保障这种“说理”是在遵循-法律和法律?-则的前提下进行。对法治的理解,引用较多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良好的法律,普遍的遵守”。《牛津法律大辞典》把法治解释为:“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它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则。这些原-则一般被看作是表达了法律的各种特性,如:正义的基本?-则、道德原-则、公平和合理诉讼程序观念,它含有对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在任何法律制度中,法治的内容是:对立法权的限制;反对滥用行政权力的保护措施;获得法律的忠告、帮助和保护大量的和平等的机会;对个人和团体各种权利和自由的正当保护;以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不是强调政府要维护和执行法律及秩序;而是说政府本身要服从法律制度,而不能不顾法律或重新制定适应本身利益的法律。”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治理念就是对民主为前提和目标的依法办事的公安工作理念、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和秩序状态的高度概括。

(二)理解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

理解、运用法律的能力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必须熟读现行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对法律法规的o-义及其演变、法律条文的主要内容及依法行政的相关问题有比较清晰的理论把握,从而指导公安行政工作的实践。理解法律的能力,是指了解法律的渊源和法律所要彰显的价值目标体系,把法律放在调整社会关系的全局中认知和领悟的能力。理解法律要注重了解具体法律的精神和立法本意。要把具体条文融入到整部法律来理解,并理解不同条文之间的制约与统一。运用法律的能力,主要是指对法律事实的认定能力;对客观事实进行法律选择的能力;运用法律?-则和政策调整利益关系的能力;让每一位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相对人感受到法律蕴含的人文关怀的能力。

(三)严格、公正执法的能力

目前,公安机关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公安质量管理和正规化建设,正是在提高严格公正执法能力上作出的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要求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排除外来因素的干扰,使执法行为符合法律规定。这也是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要求。严格执法的能力既包括严格执行实体法的能力也包括严格执行程序法的能力。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秉公执法,做到严格、公正、不偏不倚、杜绝办关系案、人情案。

如果说严格执法的能力是依法行政在合法性方面对公安机关提出的要求,那12全文查看

第二篇:国家林业局关于授权森林公安机关代行行政处罚权的

决定

国家林业局令

(第1号)

《国家林业局关于授权森林公安机关代行行政处罚权的决定》,已于1998年6月26日国家林业局第5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8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家林业局局长 王志宝

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六日

国家林业局关于授权森林公安机关代行行政处罚权的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林业局决定:

一、授权森林公安机关查处《森林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行政处罚案件。

二、森林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森林公安警察大队,查处本决定第一项规定的案件,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其它森林公安机构,查处本决定第一项规定的案件,以其归属的林业主管部门名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三、森林公安机关查处本决定第一项规定的行政处罚案件,必须持有国家林业局统一核发的林业行政执法证件。

发布部门:国家林业局 发布日期:1998年06月26日 实施日期:1998年07月01日 (中央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 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植物新品种,是指符合《条例》第二条规定的林木、竹、木质藤本、木本观赏植物(包括木本花卉)、果树(干果部分)及木本油料、饮料、调料、木本药材等植物品种。

植物品种保护名录由国家林业局确定和公布。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依照《条例》和本细则规定受理、审查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并授予植物新品种权(以下简称品种权)。

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以下简称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负责受理和审查本细则第二条规定的植物新品种的品种权申请,组织与植物新品种保护有关的测试、保藏等业务,按国家有关规定承办与植物新品种保护有关的国际事务等具体工作。

第二章 品种权的内容和归属

1 第四条 《条例》所称的繁殖材料,是指整株植物(包括苗木)、种子(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以及构成植物体的任何部分(包括组织、细胞)。

第五条 《条例》第七条所称的职务育种是指:

(一)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育种;

(二)履行本单位分配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育种;

(三)离开原单位后3年内完成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务有关的育种;

(四)利用本单位的资金、仪器设备、试验场地、育种资源和其他繁殖材料及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所完成的育种。

除前款规定情形之外的,为非职务育种。

第六条 《条例》所称完成植物新品种育种的人、品种权申请人、品种权人,均包括单位或者个人。

第七条 两个以上申请人就同一个植物新品种在同一日分别提出品种权申请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可以要求申请人自行协商确定申请权的归属;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可以要求申请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明自己是最先完成该植物新品种育种的证据;逾期不提供证据的,视为放弃申请。

第八条 中国的单位或者个人就其在国内培育的植物新品种向外国人转让申请权或者品种权的,应当报国家林业局批准。

国有单位在国内转让植物新品种申请权或者品种权的,由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转让申请权或者品种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向国家林业局登记,并由国家林业局予以公告。

转让申请权或者品种权的,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第九条 依照《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林业局可以作出或者依当事人的请求作出实施植物新品种强制许可的决定:

(一) 为满足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等特殊需要;

(二) 品种权人无正当理由自己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完全,又不许可他人以合理条件实施的。

请求植物新品种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国家林业局提出强制许可请求书,说明理由并附具有关证明材料各一式两份。

第十条 按照《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请求国家林业局裁决植物新品种强制许可使用费数额的,当事人应当提交裁决请求书,并附具不能达成协议的有关材料。国家林业局自收到裁决请求书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裁决并通知有关当事人。

第三章 授予品种权的条件

第十一条 授予品种权的,应当符合《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和本细则第二条的规定。

第十二条 依照《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对《条例》施行前首批列入植物品种保护名录的和《条例》施行后新列入植物品种保护名录的属或者种的植物品种,自名录公布之日起一年内提出的品种权申请,经育种人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该品种的繁殖材料不超过4年的,视为具有新颖性。

第十三条 除《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以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用于植物新品种命名:

(一) 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带有民族歧视性的;

(二) 以国家名称命名的;

(三) 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命名的;

(四) 同政府间国际组织或者其他国际知名组织的标识名称相同或者近似的;

(五) 属于相同或者相近植物属或者种的已知名称的。

2

第四章 品种权的申请和受理

第十四条 中国的单位和个人申请品种权的,可以直接或者委托国家林业局指定的代理机构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第十五条 中国的单位和个人申请品种权的植物品种,如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申请人应当在请求书中注明,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应当按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办理,并通知申请人;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认为需要保密而申请人未注明的,按保密申请办理,并通知有关当事人。

第十六条 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其他外国组织向国家林业局提出品种权申请和办理其他品种权事务的,应当委托国家林业局指定的代理机构办理。

第十七条 申请人委托代理机构向国家林业局申请品种权或者办理其他有关事务的,应当提交委托书,写明委托权限。

申请人为两个以上而未委托代理机构代理的,应当书面确定一方为代表人。

第十八条 申请人申请品种权时,应当向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提交国家林业局规定格式的请求书、说明书以及符合本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照片各一式两份。

第十九条 《条例》第二十一条所称的照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 有利于说明申请品种权的植物品种的特异性;

(二) 一种性状的对比应在同一张照片上;

(三) 照片应为彩色;

(四) 照片规格为8.5厘米×12.5厘米或者10厘米×15厘米。

照片应当附有简要文字说明;必要时,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黑白照片。

第二十条 品种权的申请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不予受理:

(一) 内容不全或者不符合规定格式的;

(二) 字迹不清或者有严重涂改的;

(三) 未使用中文的。

第二十一条 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可以要求申请人送交申请品种权的植物品种和对照品种的繁殖材料,用于审查和检测。

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应当自收到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送交繁殖材料。送交种子的,申请人应当送至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指定的保藏机构;送交无性繁殖材料的,申请人应当送至植物新品种办公室指定的测试机构。

申请人逾期不送交繁殖材料的,视为放弃申请。

第二十三条 申请人送交的繁殖材料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疫;应检疫而未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保藏机构或者测试机构不予接收。

第二十四条 申请人送交的繁殖材料不能满足测试或者检测需要以及不符合要求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可以要求申请人补交。

申请人三次补交繁殖材料仍不符合规定的,视为放弃申请。

第二十五条 申请人送交的繁殖材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 与品种权申请文件中所描述的该植物品种的繁殖材料相一致;

(二) 最新收获或者采集的;

(三) 无病虫害;

(四) 未进行药物处理。

申请人送交的繁殖材料已经进行了药物处理,应当附有使用药物的名称、使用的方法和目的。

第二十六条 保藏机构或者测试机构收到申请人送交的繁殖材料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收据。

保藏机构或者测试机构对申请人送交的繁殖材料经检测合格的,应当出具检验合格证明,并报告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经检测不合格的,应当报告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由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保藏机构或者测试机构对申请人送交的繁殖材料,在品种权申请的审查期间和品种权的有效期限内,应当保密和妥善保管。

第二十八条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其他外国组织申请品种权或者要求优先权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可以要求其提供下列文件:

(一) 国籍证明;

(二) 申请人是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其营业所或者总部所在地的证明文件;

(三) 外国人、外国企业、外国其他组织的所属国承认中国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按照该国国民的同等条件,在该国享有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权、优先权和其他与品种权有关的证明文件。

第二十九条 申请人向国家林业局提出品种权申请之后,又向外国申请品种权的,可以请求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出具优先权证明文件;符合条件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应当出具优先权证明文件。

第三十条 申请人撤回品种权申请的,应当向国家林业局提出撤回申请,写明植物品种名称、申请号和申请日。

第三十一条 中国的单位和个人将在国内培育的植物新品种向国外申请品种权的,应当向国家林业局登记。

第五章 品种权的审查批准

第三十二条 国家林业局对品种权申请进行初步审查时,可以要求申请人就有关问题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陈述意见或者予以修正。

第三十三条 一件品种权申请包括二个以上品种权申请的,在实质审查前,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应当要求申请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分案申请;申请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其申请未进行分案修正或者期满未答复的,该申请视为放弃。

第三十四条 依照本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提出的分案申请,可以保留原申请日;享有优先权的,可保留优先权日,但不得超出原申请的范围。

分案申请应当依照《条例》及本细则的有关规定办理各种手续。

分案申请的请求书中应当写明原申请的申请号和申请日。原申请享有优先权的,应当提交原申请的优先权文件副本。

第三十五条 经初步审查符合《条例》和本细则规定条件的品种权申请,由国家林业局予以公告。

自品种权申请公告之日起至授予品种权之日前,任何人均可以对不符合《条例》和本细则规定的品种权申请向国家林业局提出异议,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六条 品种权申请文件的修改部分,除个别文字修改或者增删外,应当按照规定格式提交替换页。

第三十七条 经实质审查后,符合《条例》规定的品种权申请,由国家林业局作出授予品种权的决定,向品种权申请人颁发品种权证书,予以登记和公告。

品种权人应当自收到领取品种权证书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领取品种权证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第一年年费。逾期未领取品种权证书并未缴纳年费的,视为放弃品种权,有正当理由的除外。

品种权自作出授予品种权的决定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八条 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复审委员会)由植物育种专家、栽培专家、法律专家和有关行政管理人员组成。

复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国家林业局主要负责人指定。

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根据复审委员会的决定办理复审的有关事宜。

第三十九条 依照《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向复审委员会请求复审的,应当提交符合国家林业局规定格式的复审请求书,并附具有关的证明材料。复审请求书和证明材料应当各一式两份。

申请人请求复审时,可以修改被驳回的品种权申请文件,但修改仅限于驳回申请的决定所涉及的部分。

第四十条 复审请求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复审请求人可以在复审委员会指定的期限内补正;期满未补正或者补正后仍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该复审请求视为放弃。

第四十一条 复审请求人在复审委员会作出决定前,可以撤回其复审请求。

第六章 品种权的终止和无效

第四十二条 依照《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品种权在其保护期限届满前终止的,其终止日期为:

(一) 品种权人以书面声明放弃品种权的,自声明之日起终止;

(二) 品种权人未按照有关规定缴纳年费的,自补缴年费期限届满之日起终止;

(三) 品种权人未按照要求提供检测所需的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或者送交的繁殖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国家林业局予以登记,其品种权自登记之日起终止;

(四) 经检测该授权品种不再符合被授予品种权时的特征和特性的,自国家林业局登记之日起终止。

第四十三条 依照《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请求宣告品种权无效的,应当向复审委员会提交国家林业局规定格式的品种权无效宣告请求书和有关材料各一式两份,并说明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第四十四条 已授予的品种权不符合《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规定的,由复审委员会依据职权或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的书面请求宣告品种权无效。

宣告品种权无效,由国家林业局登记和公告,并由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通知当事人。

第四十五条 品种权无效宣告请求书中未说明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或者复审委员会就一项品种权无效宣告请求已审理并决定仍维持品种权的,请求人又以同一事实和理由请求无效宣告的,复审委员会不予受理。

第四十六条 复审委员会应当自收到无效宣告请求书之日起15日内将品种权无效宣告请求书副本和有关材料送达品种权人。品种权人应当在收到后3个月内提出陈述意见;逾期未提出的,不影响复审委员会审理。

第四十七条 复审委员会对授权品种作出更名决定的,由国家林业局登记和公告,并由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通知品种权人,更换品种权证书。

授权品种更名后,不得再使用原授权品种名称。

第四十八条 复审委员会对无效宣告的请求作出决定前,无效宣告请求人可以撤回其请求。

第七章 文件的递交、送达和期限

第四十九条 《条例》和本细则规定的各种事项,应当以书面形式办理。

第五十条 按照《条例》和本细则规定提交的各种文件应当使用中文,并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科技术语。

外国人名、地名和没有统一中文译文的科技术语,应当注明原文。

依照《条例》和本细则规定提交的证明文件是外文的,应当附送中文译文;未附送的,视为未提交证明文件。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提交的各种文件可以打印,也可以使用钢笔或者毛笔书写,但要整齐清晰,纸张只限单面使用。

第五十二条 依照《条例》和本细则规定,提交各种文件和有关材料的,当事人可以直接提交,也可以邮寄。邮寄时,以寄出的邮戳日为提交日。寄出的邮戳日不清晰的,除当事人能够提供证明外,以收到日为提交日。

依照《条例》和本细则规定,向当事人送达的各种文件和有关材料的,可以直接送交、邮寄或者以公告的方式送达。当事人委托代理机构的,送达代理机构;未委托代理机构的,送达当事人。

依本条第二款规定直接送达的,以交付日为送达日;邮寄送达的,自寄出之日起满15日,视为送达;公告送达的,自公告之日起满2个月,视为送达。

第五十三条 《条例》和本细则规定的各种期限,以年或者月计算的,以其最后一月的相应日为期限届满日;该月无相应日的,以该月最后一日为期限届满日;期限届满日是法定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期限届满日。

第五十四条 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特殊情况耽误《条例》和本细则规定的期限,造成其权利丧失的,自障碍消除之日起2个月内,但是最多不得超过自期限届满之日起2年,可以向国家林业局说明理由并附具有关证明材料,请求恢复其权利。

第五十五条 《条例》和本细则所称申请日,有优先权的,指优先权日。

第八章 费用和公报

第五十六条 申请品种权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申请费、审查费;需要测试的,应当缴纳测试费。授予品种权的,应当缴纳年费。

第五十七条 当事人缴纳本细则第五十六条规定费用的,可以向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直接缴纳,也可以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付,但不得使用电汇。

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付的,应当注明申请号或者品种权证书号、申请人或者品种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费用名称以及授权品种名称。

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付时,以汇出日为缴费日。

第五十八条 依照《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申请人可以在提交品种权申请的同时缴纳申请费,也可以在收到缴费通知之日起1个月内缴纳;期满未缴纳或者未缴足的,其申请视为撤回。

按照规定应当缴纳测试费的,自收到缴费通知之日起1个月内缴纳;期满未缴纳或者未缴足的,其申请视为放弃。

第五十九条 第一次年费应当于领取品种权证书时缴纳,以后的年费应当在前一期满前1个月内预缴。

第六十条 品种权人未按时缴纳第一年以后的年费或者缴纳数额不足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应当通知品种权人自应当缴纳年费期满之日起6个月内补缴,同时缴纳金额为年费的25%的滞纳金。

第六十一条 自本细则施行之日起3年内,当事人缴纳本细则第五十六条规定的费用确有困难的,经申请并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可以减缴或者缓缴。

第六十二条 国家林业局定期出版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公告品种权申请、授予、转让、继承、终止等有关事项。

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设置品种权登记簿,登记品种权申请、授予、转让、继承、终止等有关事项。

第九章 附

6 第六十三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查处《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案件时,适用林业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

第六十四条 《条例》所称的假冒授权品种,是指:

(一) 使用伪造的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的;

(二) 使用已经被终止或者被宣告无效品种权的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的;

(三) 以非授权品种冒充授权品种的;

(四) 以此种授权品种冒充他种授权品种的;

(五) 其他足以使他人将非授权品种误认为授权品种的。

第六十五条 当事人因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权或者品种权发生纠纷,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受理的,应当向国家林业局报告并附具人民法院已受理的证明材料。国家林业局按照有关规定作出中止或者终止的决定。

第六十六条 在初步审查、实质审查、复审和无效宣告程序中进行审查和复审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回避;当事人或者其他有利害关系人也可以要求其回避:

(一) 是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 与品种权申请或者品种权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三) 与当事人或者其他代理人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查和审理关系的。

审查人员的回避,由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决定;复审委员会人员的回避,由国家林业局决定。在回避申请未被批准前,审查和复审人员不得终止履行职责。

第六十七条 任何人经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同意,可以查阅或者复制已经公告的品种权申请的案卷和品种权登记簿。

依照《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已被驳回、撤回或者视为放弃品种权申请的材料和已被放弃、无效宣告或者终止品种权的材料,由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予以销毁。

第六十八条 请求变更品种权申请人和品种权人的,应当向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办理著录事项变更手续,并提出变更理由和证明材料。

第六十九条 本细则由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七十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公安机关行政复议工作制度

一、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责任单位:省公安厅法制总队

责 任 人:承办人A、承办人B、副总队长、总队长、分管厅领导和省公安厅复议委员会。

二、审批权利行使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三、审批条件和标准

1、申请材料应完整、清晰、真实;

2、符合《行政复议法》的相关规定。

四、所需材料

1、行政复议申请书;

2、身份证明;

3、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文书;

4、相关证据。

五、具体复议范围

(一)对公安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二)对公安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

(三)对公安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

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

(四)认为公安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

(五)认为公安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六)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公安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公安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公安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

(七)申请公安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法定职责,公安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

(八)认为公安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六、受理

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承办人A或B在五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对符合法律规定,但是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

除上述规定外,行政复议申请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即为受理。

七、审查与决定

(一)审查

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七日内,承办人A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承办人A书面审理申请书及相关卷宗材料,经合议后提出办理案件的意见。

(二)审批

A将办理案件的意见报给B后,由B对审核意见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批。

(三)审定

由分管厅领导和省公安厅复议委员会对审批意见进行审查确定,做出最后的复议决定。

八、办理时限

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九、公开公示

本制度在黑龙江省公安信息网长期公示。

十、监督检查

执行《黑龙江省公安厅关于违反规范权力运行制度监督检查办法》。

十一、责任追究

执行《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和《黑龙江省公安厅关于违反规范权力运行制度责任追究办法》。

第四篇: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工作规定

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工作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 第 80 号

《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工作规定》已经2005年9月8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周永康

二○○五年九月十七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规范公安行政许可工作,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安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法律、法规授权实施行政许可的公安机关内设机构,适用本规定有关公安机关的规定。

第三条 公安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合法、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等原则。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第四条 公安机关依照《行政许可法》第三十条规定进行公示可以采取设置公告栏、触摸屏或者查阅本等方式进行。已经建立公共信息网站的公安机关还应当将该条规定的公示内容以及受理机关的地址、咨询电话在网站上公示。

第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需要取得公安行政许可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

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也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行政许可申请,但是依法应当由申请人到公安机关办公场所当面提出行政许可申请的除外。

对申请人委托代理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的,公安机关应当要求当事人出具授权委托书或者在申请表上委托栏中载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简要情况,并签名或者盖章,出示委托人身份证件。

第六条 公安机关应当在办公场所便于公众知晓的位置公布受理行政许可的内设机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办公场所分散、行政许可工作量大的公安机关可以设立统一对外、集中受理公安行政许可申请的场所。

第七条 同一行政许可需要公安机关多个内设机构办理的,由最先收到申请的机构或者本机关指定的机构统一受理,并负责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

接到申请的机构应当将行政许可申请转告有关机构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机构联合办理。

第八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可以将自己负责实施的行政许可,委托县、区公安机关受理。

第九条 申请材料有更正痕迹的,受理机关应当要求申请人在更正处签名、盖章或者捺指印确认。

第十条 受理机关接到行政许可申请后,应当就下列事项进行初步审查:

(一)申请事项是否属于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事项;

(二)申请事项是否属于本机关管辖;

(三)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和符合法定形式,内容填写是否正确。

第十一条 受理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经初步审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作

出处理:

(一)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口头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申请人要求书面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

(二)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口头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申请人要求书面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

(三)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并由申请人签字或者捺指印确认;

(四)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五)申请事项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行政许可申请。

第十二条 对申请人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申请的,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日内按照第十一条的规定分别情形作出处理,并通知申请人。逾期未通知的,视为受理。但因为申请人原因无法通知的除外。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应当出具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凭证。受理凭证应当注明申请事项和办理时限、联系人、咨询电话和收到的申请材料的目录,加盖本机关专用章,并注明受理日期。公安机关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无需出具受理凭证。

公安机关依据本规定第十一条第

(一)项和第

(二)项出具的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决定书应当写明理由,告知申请人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加盖本机关专用章,并注明日期。

第三章 审查与决定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后,除依法可以当场作出许可决定外,应当指定工作人员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审查人员审查后应当提出明确的书面审查意见并签名。第十五条 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公安机关应当指派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核查可以采取实地或者实物查看、检验、检测以及询问、调查等方式进行。核查应当制作核查记录,全面、客观地记载核查情况。核查记录应当由核查人员和被核查方签字确认。第十六条 公安机关在审查行政许可申请时,涉及专业知识或者技术问题的,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或者专家进行评审,由专业机构或者专家出具评审意见,也可以召开专家评审会。公安机关不得事先公开专家名单。专家评审会不公开举行,申请人不得参加专家评审会。公安机关作出最终决定时应当参考专业机构或者专家评审意见。

第十七条 公安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时,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或者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应当告知利害关系人行政许可事项,并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申辩和要求听证。

对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申辩,公安机关应当记录在案,并纳入行政许可审查范围。

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公安机关应当在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出听证申请之日起20日内组织听证。

第十八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举行听证的事项,或者公安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安全等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公安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公告期为10日,并在公告期满后20日内举行听证,公告期不计入公安机关办理行政许可的期限。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公告期内报名参加听证的,公安机关应当登记。公告期内无

人报名参加听证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案卷中载明,不再举行听证。报名人数过多难以组织安排的,公安机关可从报名者中采取随机方式确定5至10人参加听证。

第十九条 行政许可听证由负责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担任听证主持人。

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组织听证的费用。

经过听证的行政许可,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未经听证的证据,不得作为行政许可决定的根据。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应当经公安机关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工作人员批准。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拟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对申请人申请的行政许可范围、数量、期限、内容等事项有重大改变的,应当事先告知申请人,征得其同意,并在申请材料上注明。申请人不同意的,依法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许可,必须遵循《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依法应当先经下级公安机关审查后报上级公安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公安机关应当自其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审查完毕,并将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报送上级公安机关,上级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下级公安机关报送的审查意见和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依法收取行政许可费用,必须向交费人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票据。

第二十四条 被许可人申请变更行政许可事项的,按照行政许可申请程序和期限办理。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行政许可法》第六章的规定加强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实地检查;

(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

(三)查阅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相关资料;

(四)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监督检查方式。

第二十七条 公安机关监督检查人员公开对被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向被许可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对公共场所监督检查时,可以采用暗查方式。

第二十八条 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公安机关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依法督促设计、建造、安装和使用单位建立健全相应的自检制度。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监督检查人员在监督检查时,发现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能够当场改正的,应当责令设备、设施所属单位当场改正;不能当场改正,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当场口头或者书面责令暂时停止建造、安装或者使用,并在24小时内向所属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日内向建造、安装或者使用单位送达正式处理决定书,责令其限期整改。对属于其他行政机关管辖的,应当及时通知其他行政机关。

被许可单位存在安全隐患,拒不整改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予以处罚或者采取强制措施督促其整改,并可以向社会公布其安全隐患情况,在隐患单位挂牌警示。

第三十条 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被许可人档案。

公安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予以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签

字后归档,保留期限为两年,法律、法规和其他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 被许可活动属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直接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安机关可以公布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以及对被许可人从事许可活动的评价意见。

被许可活动涉及公共安全的,公安机关可以建立被许可单位的公共安全等级评定制度,并向社会公布被许可单位的公共安全等级。

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依照《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撤销行政许可时,应当作出书面决定,并告知被许可人撤销行政许可的法律依据和事实基础,同时责令当事人自行政许可撤销之日起停止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撤销行政许可应当收回许可证件。当事人拒绝交回的,公安机关应当予以注销,并予公告。

第三十三条 公安机关鼓励个人和组织参与对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

个人或者组织向公安机关举报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经查证属实的,公安机关可以给予适当奖励。

第三十四条 对利害关系人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提出的撤销行政许可请求,公安机关应当进行调查,并自收到撤销行政许可请求之日起1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告知利害关系人。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调查清楚,作出处理决定的,经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时限。延长时限不超过1个月。

对在法定复议期限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撤销行政许可请求的,按照行政复议程序处理。

第三十五条 公安机关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应当事前告知被许可人或者向社会公告,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六条 公民依法要求查阅行政许可决定或者监督检查记录的,应当出示身份证明。公安机关不能安排当时查阅的,应当向申请人作出解释,并在5日内安排查阅。

查阅人要求复制有关资料的,应当允许。复制费用由查阅人负担。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许可资料,不予公开。

第五章 执法监督

第三十七条 上级公安机关及其业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公安机关及其业务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并将其纳入执法质量考评范围,及时纠正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应当加强对行政许可工作的现场督察。

第三十八条 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实施行政许可的举报和投诉制度,公布投诉电话或者信箱。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举报或者投诉,应当及时查处。

第三十九条 公安机关从事行政许可工作的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并可以视情调离行政许可工作岗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

(二)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的;

(三)1年内受到2次以上投诉,且投诉属实,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

(四)其他违法违纪情形。

第四十条 公安机关从事行政许可的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工作中有执法过错的,按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公安机关办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公安部其他规章对实施某项行政许可有特别规定的,依照特别规定执行。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5年12月1日起实行。

第五篇:《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理解与使用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发布日期:2012-12-26 作者:张沂峰律师

修订后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已于8月24日由周永康部长签发公安部令第88号公布实施。为帮助广大民警正确理解和适用《程序规定》,本文拟就修订的有关情况和主要内容作一介绍。

一、简化了办案程序。

根据《程序规定》实施以来各地执行中反映比较强烈的程序和法律文书比较繁琐问题,修订后的《程序规定》在保证程序公正的前提下,适当简化了办案程序,主要是注意区分对外的法律程序和内部工作程序,取消了一些内部审批程序和事后补办手续的规定。例如,将扣押的事前审批程序修改为事后报告,取消了口头传唤补办传唤证和当场检查后补办检查证的规定。

《程序规定》颁布实施以来,各地普遍反映程序和法律文书比较繁琐,影响了执法效率。经过调研,笔者发现,程序和法律文书繁琐主要集中在内部审批程序和手续上。这其中既有规定的审批环节较多,内部审批表设计不合理的原因,也有地方公安机关理解和适用不当的问题。例如,对于一案多人或者一人多案的情形,一些地方公安机关要求呈报审批时一案一表或者一人一表,造成办案民警重复填表,影响执法效率。我们认为,内部审批属于内部工作程序,具体审批方式由地方公安机关根据实际确定,不一定采取审批表的形式,特别是对于程序性审批事项,可以采取由领导在文书存根或者附卷的文书上签名、口头报批等形式。对口头报批的,应当记录在案。 今年3月印发的新版行政法律文书已经取消了内部审批表。但笔者发现,一些地方公安机关仍在适用。对此,笔者认为,既然公安部已经将内部审批方式交地方公安机关规定,地方公安机关仍使用原来的审批表也不算错。但需要提醒的是,为了提高办案效率,对于一案多人或者一人多案以及对一人有多个处理内容(如拘留、罚款、收缴、追缴、收容教育等)的情形,可以使用一张审批表,要坚决改变一人一表或者一事一表的做法。另外,为适应一人多案和一案多人的情形,修订后的《程序规定》第138条规定:“一人有两种以上违法行为的,分别决定,合并执行,可以制作一份决定书,分别写明对每种违法行为的处理内容和合并执行的内容。一个案件有多个违法行为人的,分别决定,可以制作一式多份决定书,写明给予每个人的处理决定,分别送达每一个违法行为人。”一个案件有多个处理内容的,如既有处罚,又有收缴、追缴或者收容教育、强制戒毒的,都可以填写在一份处罚决定书中。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法律文书的填写,提高法律效率。为此,新版行政法律文书已经对处罚决定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设计了制作式和填充式两种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制作式行政处罚决定书相当于法院的判决书形式,没有固定格式,包容量大,完全可以适应一案多人、一人多案和一案多个处理内容等情形,希望地方公安机关推广使用。总之,法律文书内容能够合并的要尽量合并。

另外,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不够追究刑事责任转为治安处罚的案件,要求办案单位按照行政办案程序的规定再重作一遍,甚至要重新填写受案登记表、制作询问笔录等。笔者认为,这些要求都是对法律理解和适用过于机械的表现。《程序规定》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办理的刑事案件,尚不够刑事处罚,依法应当给予公安行政处罚或者其他行政处理的,依照本章规定作出处理决定。办理刑事案件中取得的证据,可以作为行政处罚或者其他行政处理的根据。”这就是说,刑事案件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在撤销刑事案件后,只依照本章(即“行政处罚的适用和决定”)作出处理决定,没有要求再依照其他章节、特别是调查程序作出处理。因此,刑事案件转行政处理的,在依法履行完告知程序后,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没有必要对证据材料进行转化。

二、确立了违法行为人居住地管辖原则。

在修订过程中,不少地方提出,为提高行政执法效率,节约执法成本,确保违法行为人更好地改过自新,并与《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关于“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的规定相衔接,建议增加违法行为人居住地管辖原则。因此,修订后的《程序规定》确立了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的原则。在适用该原则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原则只是违法行为发生地管辖原则的辅助和补充原则,而不是管辖的主要原则。也就是说,行政案件的一般管辖原则是违法行为发生地管辖原则。违法行为发生地包括违法行为实施地和违法行为结果发生地。只有在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时,才可以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所谓“更为适宜”是相对于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管辖而言,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有利于案件的处理和执行,或者更有利于对违法行为人的教育,或者更有利于节约办案成本(例如,违法行为人已经回到居住地,违法行为地公安机关通知居住地公安机关,并移交了相关证据的,请求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的)。由于违法行为人居住地管辖只是补充和辅助原则,违法行为地管辖原则是主要管辖原则,因此在认定是否“更为适宜”时,违法行为地公安机关具有主导权。

二是违法行为人居住地管辖原则的排除。为防止一些地方公安机关滥用违法行为人居住地管辖原则,《程序规定》规定,涉及卖淫、嫖娼,引诱、容留、介绍卖淫,赌博的案件,不适用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原则。

三是办案协作。《程序规定》虽然规定了违法行为人居住地管辖原则,但并不是违法行为地公安机关就没有责任了。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案件,如果是违法行为地公安机关首先发现,并移交给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的,违法行为地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收集固定证据,并在移交案件时,将违法行为证据一并移交,并配合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包括接受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委托进行询问证人等工作。如果违法行为是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首先发现的,居住地公安机关应当与违法行为地公安机关协商管辖,如果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违法行为地公安机关应当配合居住地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三、增加了现场笔录的证据种类。

为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保持一致,并根据执法实际的需要,此次修订在证据种类种增加了现场笔录的证据。修订草案曾经还规定了现场笔录的适用情形和现场笔录的制作要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现场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制作现场笔录。现场笔录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执法人员的姓名、职务;(二)当事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住址或者工作单位;(三)发现的案件事实、证据及处理经过;(四)制作笔录的时间、地点;(五)执法人员的签名; (六)当事人的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签名和盖章的,予以注明。现场有证人的,还应当记明证人的姓名、性别、联系方式、住址或者工作单位等,并由其签名,拒绝签名的,予以注明。”在审议过程中,一些人提出,要求所有现场发现违法行为,都制作现场笔录,而且现场笔录内容过多,不切实际,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建议《程序规定》不作统一规定,只在证据种类中明确该种证据,至于具体适用情形和记录内容由地方公安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规定,遂删去了上述内容。尽管如此,笔者认为,现场笔录既是重要的证据,也是固定证据的一种方式,还能够为下一步调查工作指明方向。笔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公安机关民警不注意现场取证,往往到达现场后把当事人带回来了事,一旦当事人不承认,又找不到证人,就会影响案件的处理。如果制作了简单的现场笔录,把现场情况以及现场证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增加了证据,而且为下一步的调查取证工作可以指明方向、奠定基础。因此,地方公安机关和执法民警应当重视现场笔录这种证据形式。当然,考虑到执法效率,现场笔录要尽量简化,设计不要过于繁琐。

四、明确了传唤和拘留后的通知家属方式。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传唤应当通知被传唤人家属,拘留应当通知被拘留人家属,但均未规定通知的方式。《程序规定》从执法实际出发,明确了通知的方式和可予通知的情形。《程序规定》第45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传唤原因和处所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传真等方式通知被传唤人家属。公安机关传唤违法嫌疑人时,其家属在场的,应当当场将传唤原因和处所口头告知其家属,并在询问笔录中注明。被传唤人拒不提供家属联系方式或者有其他无法通知情形的,可以不予通知,但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这里的“及时”应当把握在询问查证时间内。《程序规定》第150条规定“公安机关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的,应当及时将处罚情况和执行场所通知被处罚人家属。被处罚人拒不提供家属联系方式或者有其他无法通知情形的,公安机关可以不予通知,但应当在决定书中注明。”这里虽然没有明确通知方式,但笔者认为可以参照传唤通知的方式。另外,当事人要求自行通知的,应当允许,但应当在办案民警的监管下通话,以防违法嫌疑人串供等。

五、进一步明确了检查的程序。

《程序规定》第6l条规定了对场所的检查。在适用该条时,应当注意办案中的检查与日常的监督检查和安全检查的区别。《程序规定》第6l条规定的检查是办案中的检查,相当于刑事侦查中的搜查,是为了搜集违法行为的证据或者查获违法嫌疑人而进行的检查,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应当持有检查证,而且检查证一次有效,不能多次适用。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公共场所进行的日常监督检查,是例行性检查,检查的目的一般是检查被检查单位是否有违法行为,督促其遵守有关规定,不具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因此凭工作证即可检查,不需要开具检查证。另外,为了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和当事人的安全,《程序规定》第36条还规定“人民警察对查获或者到案的违法嫌疑人应当进行安全检查,发现管制刀具、武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应当立即予以扣押。安全检查不需要开具检查证。”

六、进一步明确了鉴定的条件和情形。

《程序规定》第65条重述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鉴定的规定:“为了查明案情,需要对行政案件中有争议的专门性技术问题进行鉴定的,公安机关应当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鉴定。”适用该条时,应当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只有专门性技术问题才需要鉴定;二是有争议。如果不是专门性问题,而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或者民警工作经验能够认定的事实,即使当事人有异议,或者是虽然是专门性技术问题,但当事人没有异议的,都不需要进行鉴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和民警对鉴定存在过分依赖鉴定,只要当事人有异议就想去鉴定。笔者认为,鉴定意见是重要的证据,应当予以重视,但不应当迷信。公安机关对证据有进行审查判断、决定是否采信的权力,鉴定意见也不例外。另外,鉴定是认定事实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其他证据如果能够证明案件事实,也应当采信。正是从这一理念和执法实际出发,《程序规定》第67条第三款规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机构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出具的诊断证明,可以作为公安机关认定人身伤害程度的依据。”《程序规定》第70条第二款规定:“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购买发票等票据能够认定价值的涉案物品,或者价值明显不够刑事立案标准的涉案物品,公安机关可以不进行价格鉴定。”

七、增加了辨认程序。

根据办案实际和基层公安机关的反映。此次修订《程序规定》增加了辨认程序。辨认程序和规则基本上参照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规定的辨认程序和规则。因此,制作辨认笔录时,可以使用刑事程序中的辨认笔录。

八、修改了扣押的程序和期限。

原先的《程序规定》根据办案实际需要,创设了扣押措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扣押措施,从而为《程序规定》规定扣押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此次修订,考虑到执法实际,为提高执法效率,将扣押前的审批程序修改为扣押后的报告程序。《程序规定》第90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扣押物品,应当在扣押后的十二小时向所属公安机关办案部门或者公安派出所负责人报告。”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报告程序是内部工作要求,不涉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书面报告、口头报告皆可。为了与《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治安案件办理期限一致,修订后的《程序规定》将扣押期限由原来的15日修改为30日,其中案情重大、复杂的,经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再延长30日,并且明确规定对扣押物品需要进行鉴定、检测的,鉴定、检测、检验时间不计入扣押期间。

九、进一步明确了治安调解的范围和程序。

治安调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它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应当重视调解。《程序规定》从《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精神出发,进一步明确了治安调解的范围:“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故意损毁财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隐私等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一)亲友、邻里、同事、在校学生之间因琐事发生纠纷引起的;(二)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系由被侵害人事前的过错行为引起的;(三)其他适用调解处理更易化解矛盾的。”

同时《程序规定》还规定了不适用调解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调解处理:(一)雇凶伤害他人的;(二)结伙斗殴或者其他寻衅滋事的;(三)多次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四)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愿意调解处理的;(五)其他不宜调解处理的。”前三项规定主要是考虑只调解不处罚不利于对违法行为人的制裁和教育,第四项主要是基于调解需遵循自愿原则。

鉴于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和民警对适用调解的案件“和稀泥”,不注意查明事实,收集、固定证据,一旦调解不成或者调解后当事人反悔,需要处罚时,证据不足,处罚不了的问题,修订后的《程序规定》特别强调了“公安机关调解处理案件,应当首先查明事实,收集证据”。这既是做好调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为了当事人不愿意调解或者调解反悔后处罚提供证据。需要说明的是,调解协议书不仅是调解协议的载体,也是案件事实的载体。调解协议书由当事人双方签名,说明当事人对案件事实已经认可。如果当事人达成协议后反悔,协议书上记明的事实可以作为处罚的依据。

十、明确了收缴和追缴的权限。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收缴非法财物和追缴违法所得措施,但没有明确收缴和追缴的决定权限。在《程序规定》修订过程中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当前基层执法中最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就是涉案财物的处理,收缴、追缴应当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决定。第二种意见认为,虽然实践中涉案财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如果收缴、追缴一律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决定,则可能影响执法效率,因此,应当对派出所的收缴、追缴权限进行适当限制,使派出所收缴、追缴的权限与其处罚权相适应。第三种意见认为,同一起案件中,收缴和追缴的主体应当与处罚主体统一,即谁处罚谁收缴或者追缴,没必要对收缴和追缴权限作出规定。综合上述意见,《程序规定》第159条采纳了第二种意见:“收缴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决定。但是,违禁品,吸食、注射毒品的器具以及非法财物价值在五百元以下且当事人对物品价值没有异议的,公安派出所可以收缴。追缴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决定。但是,追缴违法所得的财物应当退还被侵害人的,公安派出所可以追缴。”为保证案件处理的统一性,在一个案件中,收缴、追缴和处罚应当由一个执法主体一并作出,不宜分别作出。

十一、明确了取缔的执行方式。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未经许可,擅自经营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由公安机关许可的行业的,应当予以取缔,但没有明确如何执行。在修订《程序规定》过程中,基层公安机关普遍要求明确取缔的具体执行方式。根据各地意见,《程序规定》第171条规定:“公安机关作出取缔决定的,可以采取在经营场所张贴公告等方式予以公告,责令被取缔者立即停止非法经营活动;有违法所得的,依法予以没收或者追缴。拒不停止非法经营活动的,公安机关可以依法没收或者收缴其专门用于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工具、设备。已经取得营业执照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撤销其营业执照。”公安机关在适用该条“依法”没收或者收缴违法所得或者工具、设备的,首先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或者设立该行政许可的法律、法规,如果这些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没收或者收缴违法所得或者工具、设备的,公安机关可以依据国务院2003年1月6日370号令发布的《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执行,该《办法》第17条规定:“许可审批部门查处本办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五)项规定的违法行为,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规定的,许可审批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王大敏 公安部法制局一处副处长

上一篇:关于纪念建党活动方案下一篇:关于纺织公司实习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