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会展业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广西会展业范文

武汉会展业与广州会展业比较研究

会展业被称为“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它是集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为一体兼具信息、通讯、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旅游发展、商业贸易、招商引资等在内的综合性的关联度非常高的服务贸易活动。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会展,能够带动巨大的资金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创造商机,拉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达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本文将通过对武汉会展业与广州会展业在发展机遇、区位优势、展馆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特色、专业人才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论述武汉会展业所面临的优势、机遇、劣势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的比较

广州为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内会展发展最早、会展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思想观念解放,经济发展政策良好和企业经营体制灵活,给国际投资商留下较好的印象。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缩写为CEPA)的签订为广州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机会。虽然CEPA是香港和内地的贸易自由化步骤,但由于广州与香港一衣带水,无疑成了协议的最大收益者。据香港会展协会主席朱裕伦介绍,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展场面积只有64000平方米,与香港展览公司合作,广州略胜一筹。在这时代赋予的良好发展机遇下,广州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发展的优势,向开发国际市场的方向发展。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湖北省政府关于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决定,确定将其发展成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城市圈呼应的、我国内陆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之一的奋斗目标。这些重大政策和举措的出台,为武汉这一中部唯一特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今,武汉不仅是湖北省会展业的中心,并已成为中部会展业的重镇。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中部其他城市也在追赶。从1999年开始,长沙会展经济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增长,花博会、浏阳国际烟花节等也在发展壮大;合肥投资3.86亿建成了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南昌正竭力打造花园城市。其中长沙、合肥都明确提出要建立中部展览之都的设想。这些都给了武汉这一中部‘老大’巨大的压力。武汉应抓住机遇,以产业优势为依托加快会展业的发展。

(二)区位优势比较

广州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腹地,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国南方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最大集散地,是外商投资的热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广州交通发达,是广东及华南地区海、陆、空交通枢纽,交通通达性极好,拥有亚洲一流的航空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广州还是中国乃世界的加工制造中心,电子元配件、轻工、消费品类发展迅速并引领潮流,再加上已走过50个春秋“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的带动和培育,使广州会展业的发展独占一方。与上海、北京一并成为中国重量级的会展城市,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区位优势:广州—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商品经济的集散地,商贸名城。另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建成,而珠三角地区紧靠东盟,与东盟的经济联系最为密切,广州的区位优势更为突显。

(三)展馆条件的比较

广州共有5个专业展馆, 总面积达67.3万平方米, 标准展位21130个。同时,可用作展览场地的资源除了专业的展馆外,还有博物馆类、体育馆类、星级酒店内部的展场设施等。2003年落成的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其智能、通风、交通等几大系统,都体现了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计划把整个10.5万平方公里的琶州岛建设成为 “国际博览城”。 在展馆建设方面, 广州处于全国率先发展之列。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在历史上是全国四大展览中心。上世纪80年代,由于展馆的改建,武汉会展业停滞了6年。从2003年开始, 武汉展览面积从每年5%的速度增长,到了2005年,武汉展览数量为110个,占整个华中地区的35%,几乎每三天就有一个会展。现在武汉拥有了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科技会展中心等三座专业场馆。可供展览使用的面积11.4万多平方米,可搭建国际标准展位4000多个。由于武汉展馆多为多层建筑,组展商、参展商对二楼及二楼以上的展馆不感兴趣: 布展、撤展麻烦, 参观者也不爱上楼。致使展馆有效的展览面积有限。目前,武汉展馆使用率为30%,离最经济的40%-50%还有一段差距。而上海大型展馆使用率已达到70%。此外,武汉最大的展馆——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地处闹市,实行交通管制使得巨大的人流、车流无法集散。展馆硬件不足,使得武汉会展发展缓慢。

(四)产业基础比较

良好的产业基础是产业发展的前沿地带,往往会为会展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目前世界上95%的工厂产品都可以在东莞配齐,电子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的出口中占了很大的份额,东莞的电博会应运而生。广州轻工、消费品类发展迅速并引领潮流。以庞大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为后盾,广东已有不少展览成国际知名品牌。

建国以后,武汉的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除此之外,武汉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商业贸易活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市场容量和辐射能力巨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资金流通总额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近几年来,武汉通过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和精品名牌战略,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出现的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五大支柱产业和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等一批优势行业,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随着东风公司总部正式进驻武汉,法国PSA、日本日产、本田三大世界汽车巨头齐聚武汉。已经构成了中国汽车市场上的“武汉集群”,汽车产业特色已经初露端倪。根据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07年,武汉可形成年产汽车60万辆的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达到842亿元,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实现产值160亿元。还有就是东胡高新技术开发区,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中国光谷”光电子产业的迅速发展。所有这些产业的繁荣必将为会展业迅速发展奠定基础。

(五)资源特色比较

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深厚的多元文化是知名的会展城市的共同特征,也是夏威夷、大连、博鳌等旅游胜地城市都具有较强的会展吸引力,又如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欧洲多元文化的集中地,本地居民讲四种不同的语言(法语、德语、荷兰语或西班牙语),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布鲁塞尔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和平共处的规范城市。 在1951-2005年世界博览会中,竟有四次是在此举办(189

7、19

10、19

35、1958)。

在珠三角区域内,广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山水风物兼具,历史文化厚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三朝十帝的地方政权所在地,唐宋明清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孙中山三次建立政权的地方;同时广州文化善变、兼容、有浓郁的商业色彩,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最先接收到外面世界信息的地方,各种流行文化也贴近世界潮流,走在全国的最前线;广州的城市建设风格,社会生活节奏,市民观念意识等都体现出现代商业文化气度和风范。

武汉自然景观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拥有三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钟子期与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崔灏题诗之处的《黄鹤楼》、记录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博物馆等文化景点,海内外众多游客耳熟能详;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木兰湖等近千个天然湖泊,游人留恋忘返;近代的汉剧和杂技享誉全国。早在商周时期武汉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明清以后,它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武汉围绕江城特色和区位优势,精心打造旅游品牌,大力实施宣传促销,初步形成武汉华中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形象以及滨江滨湖都市旅游格局。武汉国际旅游节就是以武汉旅游业为依托,办得比较成功的会展活动。2003年举办的以“万里长江,魅力武汉”为主题的第二界武汉国际旅游节内容新颖独特,并且应用了高新技术,也充分体现了武汉的民俗特色,在短短的28天内,就吸引了25万外地旅客,其中外宾最低消费1000元一天,总共取得了15亿元的直接收入。

(六)会展专业人才的比较

全国会展业普遍存在缺少专业会展人才的问题。武汉、广州也毫不例外。培育熟悉业务,富有经验的专业队伍是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根本举措。

目前,广州已有我国高等院校第一所中外合作的旅游学院—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在开展会展大专系列人才培训;另有广州市第二商业学院开设有会展商务中专系列人才培训。这种初具规模的教育体系一定程度上讲是自发形成的,尚缺乏政府政策上的强有力支持,只是有赖于各教学单位领导依据市场需求的先见之明而自发设置的。虽然如此,目前在全国,仍然是属于最早会展专业方向的专业体系教育。这两校会展专业的设立打破了我国目前会展教育滞后的局面,将会展教育纳入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中专教育的体系;填补了中国会展教育的空白,它体现了教育在培养市场化人才的先锋作用。

武汉目前没有院校成立专业来专门培养会展人才,只有少数旅游院系开设了会展课程。但武汉充分发挥旅游教育和科研优势,形成大学、中专等各级旅游教育群体,为全市旅游行业输送人才,旅游行业可提供英、法、德、意、日、阿拉伯、西班牙等二十多个外国语种的导游服务,以及中外数十个国家的特色餐饮,这些人才的培养必定也能为武汉会展业提供强大的发展后劲。

综上所述,与广州会展业相比,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些是武汉发展会展业的基础,随着武汉举办的大规模的国际性会议和展览逐年的递增,这些优势必然得到最大的发挥,劣势条件也应得到改善和提高。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像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新加坡等一些会展发达地区和城市办展的成功经验,制定有利措施,大力开发武汉的会展业。

第二篇:常州会展业市场调查 会展期末

常州会展业市场调查报告

11旅游 11113122 汤佳伟

一、常州曾经举办过的展会

1、常州国际动漫博览会

自2004年以来,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动漫节展,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今年是第八届举办,完成了从最初的博览展示向动漫产品产权交易的成功转型,逐渐跃升为全国动漫产业的展示中心、交易中心、生产中心和推广中心。2009年,动漫艺术周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文化建设三大信息交易平台之一,2010年成功获得主办规格的提升,由国家文化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2011年8月24日——8月30日,常州又迎来第八届动漫艺术周。2011第八届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高举“国际化、产业化、专业化”旗帜,新增“波兰动漫电影周”、“欧洲漫画联展”等内容,提升国际化;新增“动漫主题晚会”、“动漫原创形象大赛”等活动,体现专业化;在扩展展示馆面积的基础上,新增交易馆,采取“新品发布会”、“服务外包对接会”、“媒体购片恳谈会”、“项目合作洽谈会”等形式,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互动平台,实现产业化。同时,强化艺术周与本地产业的对接,将动漫文化与恐龙文化相结合,艺术带动产业发展,如举办“金恐龙”国际动漫作品大奖赛,面向全世界征集恐龙主题的形象和题材,为“恐龙品牌”注入新的创意与内容,主题高峰论坛将首度揭开“恐龙复活计划”的神秘面纱。

2、2013中国(常州)国际机床模具展览会

常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 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位于两大经济辐射圈之间,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了苏锡常都市圈。常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工业城市,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领先地位。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企业,输变电产品制造业规模名列全国第一,并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的轨道交通车辆与部件制造业基地,工程机械与车辆产业在全国名列前茅。

2013年4月10~12日,由12家行业协会联合参与主办的常州机床模具展在常州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强力支持。展会将有来至10多个国家及国内20多个省市的300多家机床模具企业参展,共设600多个展

位,展览面积将达到18000平方米,成为常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行业盛会。

3、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去年的花博会,可以说是常州历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次会展活动了。举办花博会的机会来之不易,1999年,无锡申办第五届花博会失败,2003 年,南京申办第六届花博会失败,江苏等待开花博这个愿望,终于在今年在常州得到了实现。这是一场国家级的盛会,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不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常州花木产业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目标,从发展壮大花木企业、建立花木生产基地入手,狠抓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多样化、销售品牌化,花木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以花木基地为依托、公司为龙头、交易市场为窗口、园林绿化工程为配套、经纪人为纽带的花木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摘自第八届中国花博会官网)这次的花博会不像小型的会展。这是一场大型的盛宴,为期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花博展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展热潮,广大游客对花卉的喜爱、对花博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游客流连忘返、意犹未尽。另一方面,就是联系到常州会展业了。毋庸置疑,花博会的成功开展不仅给常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给常州会展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展会是一个特定环境,竞争者多,能捕捉很多眼球。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但会展依旧能产生不小的影响。一个地区会展业的 发展,也是这个地区贸易的发展,商机的发展,优势的宣传。

常州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不仅要归功于常州会展业本身的不断发展,当然也少不了在常州各类大大小小的展馆的支持,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常州一些重要的展馆。

二、常州新老展馆

1、常州国际会展中心

常州国际会展中心位于常州市新北区。紧邻市行政中心,南望沪宁城际铁路,北枕沪宁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西邻常州城市快速公交线(BRT),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非常方便。 常州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达20000平方米,共5个展厅,其中主要3个展厅位于一层,2个辅助展厅分别位于

二、三层,并配

有近5000平方米的露天展场,共可布置标准展位近1000个。会展中心室内空间开阔,一览无余,屋顶的张悬梁衍架使会展中心大气磅礴,充满现代气息。会展中心设有地下车库,大小型会议室,新闻发布厅、商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周边星级酒店及快捷酒店配备齐全。

2、常州工业展览馆

常州市工业展览馆对常州经济起到助推器作用。为充分发挥常州工业展览馆在会展服务方面的优势作用,更好地贴近市场、开拓服务平台建设需要,现特申请将常州工业展览馆更名为常州会展服务中心。常州会展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为:指导、协调全市会展服务工作;组织或协调企业参加各类展销展示会、产品交易会、供求洽谈会以及国内外商务考察活动;组织提供会展策划、展览设计、展台搭建、展具租赁、会展培训和会展服务机构评估与认定服务;组织提供会展信息、会展资讯、会展查询、会展咨询和网上会展及招商服务;组织开展会展研究和会展服务研讨交流活动;组织提供与会展业相关的其他服务。

三、常州优势产业考察分析

企业产出增长率有助于分析常州地区优势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之所在。2004年常州地区的单位企业产出增长率平均水平约为176%,其中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高的水平;而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单位企业产出增长率均低于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表明这四大产业是常州地区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具有发展的潜力。

综合以上对常州地区十大优势产业指标值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五大优势产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各项指标在常州地区十大优势产业中属于中等水平;而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这四大产业的各项指标水平偏低,具有发展的潜力。

四、常州最适合办的展览

为了给市场一个明确的印象,使市场更好更容易的认识常州展会。给企业一

个参加展会的充足理由,同时也给会展找一个合适的发展空间,我市应对会展进行明确定位。由于我市的产业特色主要是五大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因此,我市的会展业定位应与这五大产业相结合,如现在就举办的非常不错的“国际动漫艺术周”“邹区灯具节”等。这些优秀的会展项目,我们要始终保持它的发展优势,争取新的突破。此外,由表3可以看出,常州的新材料产业的年生产总是已经到达1617.2亿元,并且增幅达到33.20%,算得上常州的种子产业。常州可以意图创办以“新材料”为主题的展览活动。新材料产业是常州的一项高新科技产业并且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八大产品群和发展新材料的重点骨干企业,在全行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江苏卓群纳米稀土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五菱常泰纳米材料有限公司等。再者考虑到目前常州场馆硬件条件的限制,而新材料的展出对场地要求并不高,更多是专业的讲解。因此,在培育常州品牌会展时,以新材料为主题的项目不失为好的选择。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常州在培育品牌会展,发展会展经济方面的显著优势。常州在培育和发展品牌会展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不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最终把会展业发展成为常州的绿色高效优势产业,在全国甚至国际上树立影响力。

第三篇:中国会展业发展分析

——文献综述

姓名: 孔美冬 班级: 会展11-3 学号: 201105005928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展览业就在全球展览业中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展览业市场。从展览的项目数、规模、总体水平和影响看,中国已成为亚洲的展览大国,并正逐步成为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展览中心”。我国现在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展览场馆,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实力的展览集团公司,也培训了一批水平高、影响比较大的名牌展览会。日益繁荣的展览活动不仅对引导有关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力地推动、配合了中国企业发挥比较优势、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商品供应链,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会展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市场化不高、专业人才缺乏、组织与管理落后等,这需要我们正确对待,促进会展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会展业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发展展望

一、中国当前的会展业

会展业发展现状:1.中国是世界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入世后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也将对我们更加开放,两个市场的开放必将促使中国的内需外贸和经济活动更趋活跃。入世后,中外展览组织者之间的竞争、国内各展览组织者之间的竞争、展览场馆相互之间的竞争、中国各展览城市之间及世界其他国家相同展览会之间的竞争会愈演愈烈。

2.中国展馆设施水平快步提高。基础场馆条件的好坏对会展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会展业已经形成一个行业,入世后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展览市场本身的发展和需求,中外价格并轨肯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中国会展业发展特点:1.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扩张明显。中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快”。我国1997年的展出项目数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1年突破2000个,2002年就超过3000个,2005年估计约为3800个。就展览项目的国际比较而言,我国已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但是,我国的展览项目绝大多数是中小项目,规模大的项目和品牌项目屈指可数。尽管这些展览的总展出面积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强国。

2.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成为城市必要设施。近年来中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现象是,在发展城市会展经济热潮带动下,各地大建展览场馆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展览场馆的总面积也在全世界中居前列,但出租率比展览发达国家而言要低得多。

3.展览主办多元发展,政府主导色彩浓烈。我国的展览活动大多由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就展览主办机构而言,尽管目前参与者众多,多元化特征明显但大体上有五大办展主体,即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

4. 展览地区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中国的会展业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省市,而且集中程度相当高。就城市而言,公认的三大展览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这反映了我国会展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经济发达省份的现状特点。 5. 展览直接收入增长缓慢,主要靠社会效益驱动。相对于展览项目数的地位,我国的展览直接收入比很多国家都少得多。展览经济总量比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小。展览收入占GDP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在0.1%~0.2%之间,而我国目前这一比重还不足0.08%。

6、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当前一些展会上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纠纷与投诉不断出现,严重破坏了展览会的正常交易秩序和健康发展。2006年发布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版权局、知识产权局、贸促会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蓝天会展行动”。第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大会主题之一,颁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标志证书,并授予牌匾。这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我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

二、中国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会展业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行业内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妨碍会展业市场体系的形成。会展业的资源配置、地域布局背后隐藏着对政府、行业部门依赖度相当高,行政条块对会展市场的分割,造成行业内市场竞争不充分,影响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2、我国会展业相对低下的市场开放度,阻碍了行业内资本市场的形成,由于我国会展业向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开放不够充分,业内原有经营者又受到行业、地区门户的束缚,行业内部资本流动和外部资本流入受阻,使行业发展缺乏后劲。

3、当前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只能是一种粗放型的量的扩张,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我国展览缺乏明确定位,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的是缺少定位盲目上,有的是根据领导的好恶,人走节亡,亟待实现向注重内在质量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近几年来,在我国举办的大大小小的展览会上规模、上档次的展览会所占比例非常小,以办展量为背景,具有国际影响、形成品牌的展览会是凤毛麟角,而且主题重复的现象十分严重,展览水平不高具有普遍性。组织管理模式落后,服务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展览使之停留在相对封闭、单

一、服务水平低下层次上的重要原因。

4、会展业还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会展场馆落成后,展览组织、展台设计与搭建、物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发展相对滞后,软件与硬件发展的不配套造成会展设施闲置。会展场馆供不应求,硬件设施成为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一批人员既是展览组织者,又是展览管理者,也是展览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同一批人承担,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的发挥。展览提供辅助服务的行业如展览信息、展览咨询、施工、评估、道具、设计装潢等行业也有待进一步发展。

5、会展主办主体复杂,缺乏资质条件的约束,展览业务人员的素质偏低,专业会展人才十分缺乏。会议展览的主办主体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各类协会、学会,有各种群团组织,有咨询公司和展览公司,有各种媒体,也有各类企业。主办主体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展业发展的趋势,会展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也成为制约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如何发展会展业:

1.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引领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2. 发挥政府对会展业发展的引导和培育作用,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一,建议政府部门能通过法律、行政规章和政策等手段对我国会展业进行宏观规范,同时减少对会展活动的直接参与和管理,使会展业的各个主体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竞争。 第二,共同研究制定会展产业政策。

第三,研究制定有利于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使会展中心场馆、会展业和相关服务业能有积极性办好会展活动。

3.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实施品牌战略

会展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规模经济”,同时,也是一种“品牌经济”,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条件,选择能发挥城市资源优势的重点,加速培育一批有品牌效应的展会和一批有专业水准和竞争实力的会展公司。就展览项目而言,会展企业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努力提高展会组织、策划、服务的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进行展会活动的创新,争创名优品牌,提升我国会展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4. 加快筹建全国性会展协会,促进我国会展产业化。

5. 有意识有目的推进会展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这其中包括会展产业链上的分工专业化、会展活动服务专业化、业化。 6.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关注互联网的发展给会展带来的契机。

四、中国会展业发展展望:

会展业是我国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有利于全国市场体系的形成,这将为我国会展业持续发展和实现质的飞跃,提供更加有利的体制环境和体制保障。

其次,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背景支持和基础设施支撑。金融、物流、旅等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为会展业提供更好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再次,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我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将带动我国会展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敖汉华.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定位[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1). [2]张纯记.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3]陈小民;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市场论坛;2004年08期.

第四篇:我国会展业的现状

我国会展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 定义:会展指会议、展览(Exhibition,Trade Show,Exposition,Trade Fair 或Trade Events等)、大型活动等集体性的商业或非商业活动的简称。其概念内涵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其概念的外延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销活动、大中小型会议、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

 国际会展业现状

会展行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它起源于欧洲和北美,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产业。

⑴作为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欧洲会展业整体实力强,规模最大,其中德国是世界头号会展强国。

⑵北美(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是世界会展业的后起之秀。

⑶亚洲会展业规模和水平仅次于欧美,比拉美和非洲强。其中新加坡曾被UIA评为世界第五大会展城市。(日本、新加坡、阿联酋和中国的香港地区凭借其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其广阔的市场,或凭借其发达的基础设施、较高的服务业水平、较高的国际开放度以及较为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分别成为亚洲的会展大国和地区。)

⑷大洋洲会展业发展水平仅次于欧美,规模小于亚洲。主要代表是澳大利亚。

⑸拉美国家会展业发展较好的依次是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其它的国家会展业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很小。

⑹非洲大陆与拉美类似。北部非洲以埃及为代表,南部非洲以南非发展最好。

纵观历史,一国会展业实力与发展水平是与该国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总体规模及其发展水平相对应。发达国家凭借各个方面的优势在会展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向世界各地扩张。

会展业呈现出蓬勃生机事实上,我国会展业起步较早,特别是近年来会展业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 我国会展业现状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2013-2017年中国会展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现有会展场馆269个,室内展览面积超过715.14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403.75万平方米,总展览面积1118.89万平方米。2011年新建成会展场馆17个,室内总展览面积为56.2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9.67万平方米。已经超过了号称“世界会展之国”德国的展馆面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会展场馆。

二、是会展活动空前活跃

据有关调查表明,举办和参加会展的数量不断增多,2004年我国会展项目数量超过 3000个,出国办展近800个;参展企业500多万家,参会专业观众近2000万人次;节庆活动5000多个,参与观众达数亿人次。会展收入增幅明显,目前举办各类展会直接收入超过100亿元,间接带动的旅游、餐饮、交通、广告、娱乐、房产等行业收入高达数千亿元。

三、是会展形式丰富多彩

经过多年发展,一些由政府主导的综合会展向专业会展转变,有的随着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而成为著名会展,已培育出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较大影响力的会展知名品牌,诸如广交会、高交会、上交会等综合展。专业化会展比重增加,几乎涉及经济的各个部门和主要行业,如北京的机床展、纺机展、冶金铸造展和印刷展等已跻身国际同行展的前四名,珠海国际航空展成为亚洲第二大航展,而号称"中国第一展"并享誉全球贸易展的"广交会"是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会展。

四、是组展主体呈多元化

目前主要有五大主体:一为政府机构,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承担政府主导的各种重大经贸洽谈展会和综合性展会,政府主导型的展会仍是一大亮点,由国家部委和省市政府共同举办的大型展会活动,其中不少展会有高层领导人出席、讲话、剪彩、题词;二为行业协会,各种有影响的专业性会展大部分由行业协会主导或主办;三为国有企业,少数国有企业组织经营性会展等业务;四为民营企业,个别民营企业介入会展业,或主营或兼营,经营范围中有会展业务的民营企业遮京、沪、穗这三地就超过千家;五为外资企业,境外的会展公司与国内有关单位结成合作伙伴,开展海外和国内招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举办的国际专业展将近40%有境外公司参与。

五、是会展群聚效应突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会展业在各城市发展迅速,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个会展经济产业带。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等城市为重点,其会展业发展早、规模大、数量多,专业化、国际化程度高,门类齐全,知名品牌展会集中,辐射广。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依托的会展产业带已经形成。该产业带起点高、政府支持力度大、规划布局合理、贸易色彩浓厚,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影响大,发展潜力巨大。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交会为助推器,以深圳等会展城市群,形成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会展产业结构特色突出、会展地域及产业分布密集的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中心,以沈阳、长春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依托东北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及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形成了长春的汽博会、沈阳的制博会、大连的服装展等品牌展会。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以成都为中心,以贵阳、郑州、重庆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通过不断发展,现已形成了成都的西部国际博览会、重庆的高交会、郑州的全国商品交易会等品牌展会。

 我国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1.会展业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缺乏行业自律机制和自律规范,管理水平不高

国外会展业的管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机制和自律规范,政府的介入一般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国际大型展会的协助招揽上。但我国由于多头管理的行政体制和办展方式的行政化倾向,导致国务院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工贸公司、外贸公司、协会、商会、中国贸促会以及其行业分会和地方分会、地方政府或省市级外贸主管部门、展览场馆、境外展览机构等都能举办会展。由于办展有很多审批渠道,同一或相近主题的会展,可以在不同渠道同时获批,极易导致重复办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极易导致市场竞争秩序混乱。

2.会展场馆规模落后,面积较小,功能单一

会展场所——展馆是会展经济的首要条件。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不惜巨资建造大型的现代化场馆,如在世界展览王国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城市都拥有10万平方米以上的场馆,其中汉诺威博览会展馆达47万平方米,室外展场21万平方米,还有5万个位置的停车场。而我国目前展览会场普遍面积较小,功能单一,且较分散。从展览馆面积来说,全国展览馆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展馆仅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深圳国际展览中心等几家。这使得国内场馆举办大型展览、会议难度较大。

3.会展场馆布局不合理、实用性不强、配套设施不齐全

中国的单个展馆建筑面积往往是20万平方米左右,但可使用的面积只有5万平方米。局部过剩的同时,上海、北京等地的会展场所明显不足,而且不少展馆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土地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使货物的进出口、展馆层面的承重、预留发展空间、绿化等都产生出一系列的问题。

4.会展服务水平不高,会展后服务几乎为零

目前,国内多数展会主办方服务意识淡薄,重效益轻服务,只有极少数展会设立了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等。多数情况下,参展商和观众在参展时遇到的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对展会后的情况更是无从了解。这说明国内的许多展会在服务的理念、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等方面都有待于向国外一流的展会学习。

5.会展业的行业协会组织非常薄弱,沟通与协调职能发挥的不够

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全国性的会展协会,并且地方上的会展协会的成立,多数是一种政府行为,就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走的还是行政化道路,其职能远远发挥的不够,不少协会甚至形同虚设。

6.会展专业人才匮乏,专业教育比较落后

从会展要求来看,会展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专业的会议或展会组织者人才,包括策划、现场管理、招展招商人才;第二层次是场馆管理人才和参展商方面的会展人才;第三是服务人才,如翻译、物流、广告、旅游、饭店和搭建人才等。这三个层次的人才,前二个层次的人才最缺乏。据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会展业从业人员达100多万,从事经营策划的管理人才只有15万人,各地都缺乏真正懂得会展业的人才。而业内专家认为,成功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需会展专业人才80至90人,现全国每年举办各类展会达2500多个,故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与此同时,我国现有会展业的从业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而国外会展强国之所以具有霸主地位,就在于他们会展人才培养体系相对成熟,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完善的会展理论。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大专院校都设有展览专业,系统地向学员讲授会展理论知识,德还有专业公司培养会展人才。

 我国会展的发展趋势

1) 组建全国统一的会展业自律性组织

我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现在会展业的发展,被称为是“战国时代”,多头管理,多头审批,重复办展,低水平恶性竞争,甚至出现骗展、虚假展览等情况,给发展中的我国会展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组建全国会展业界的自律组织已经是业内的共识。从我国目前会展业的实际情况看,全国展协组建后,作为业界的代言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力促政府“定好位”,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过渡期,推进我国会展业的市场化进程,力促建立平等、高效的市场机制,平等看待和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对民营企业应消除准入歧视,调整、改善对民营企业的经营投资环境。

———加快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制订、建立起覆盖会展业各方面的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制订业界的行业准入条件,完善准入机制,以规范市场和阻止、避免重复办展和恶性竞争的发生。———在对国内外会展业进行全面调研后,提出一部有份量的中国会展业发展战略报告,对会展中心城市布局、大型会展公司培育、品牌开发、出国参展、场馆建设等业内关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导向性意见和指导方针。

———迅速建立起一套符合会展业特点的统计数据体系,定期进行权威信息发布,使对业内的分析、评价、观点交锋建立在真实、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

2) 良好的理论环境的进一步营造

鉴于会展经济这一概念在中国刚刚出现,对于会展经济,理论界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国内应该由旅游、经济、管理等专业学者对会展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明确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大众广为宣传,使人们对这样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专业学者应积极研究国外会展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会展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逐渐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套会展经济理论和操作规程。 3) 设立专门的、权威的管理机构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会展活动的管理机构,这对于指导和审批会展活动的进行是极为不利的。会展活动是一个时效性非常强的经济活动,一旦错过了市场机会,会展活动就没有举办的意义了。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指导会展活动的开展。在国外,会展活动的管理是被纳入旅游业如,日本国家旅游机构-国际观光振兴会(JNTO)为官方指定负责商务会议、奖励旅游的机构,并下设日本会议局(JCB);韩国观光公社(KNTO)设立了会议司;新加坡旅游发展局也下设了新加坡会议局(SCB);香港会议局也设置在香港旅游发展局之下,专门负责促进香港的会展活动。我国也可以考虑将国家旅游局更名为国家旅游会展局或在国家旅游局之下设置会展司,统一对中国的会展活动进行专业化管理。此外,随着中国会展活动的日益增多,会展行业可以成立行业协会和会展学会,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以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间的协调能力,维持行业内的公平的竞争秩序。 4) 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级教育机构,加强对专业会展人员的培养,要求会展工作人员了解会展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能灵活运用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懂经济、管理基本原理,注重与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借鉴他国发展会展业和成功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经验。 5) 建设高利用率的场馆

高水平、高质量的会展活动需要有一流的会展场馆和设施作为支持。与国外的会展城市相比,我国的场馆建设相形见绌。一般国外中小城市拥有展馆面积10—20万m2,在展览大国德国汉诺威,最大的场馆面积就达68万m2。因此我国应该在基础条件好,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兴建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技术含量大、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现代化会展场馆,打造出一批优秀的会展城市,作为会展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 6) 增加会展的促销力度。

会展经济是城市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会展活动除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要让世界了解这个城市。这就需要采取会展活动的目的地促销宣传。会展活动的目的地促销宣传对于会展经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要进行大规模的对外宣传就要求企业和政府联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向大众广为宣传自己所独有的会展目的地形象。韩国成功的会展目的地促销就与国家高层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1996年韩国政府就颁布了会议促销法,以吸引外国人到韩国开会。因此促销工作要引起上至政府政府,下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以大手笔、高效率、高投入开展会展促销。在促销内容上,不能仅仅围绕会展设施来进行,还要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充分展示该地所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先进完善的会展设施。 7) 实施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组展单位是吃“政策饭”,靠政府部门批任务,靠财政补贴过日子,这种体制必须改变。按国外会展业发展的经验,展览公司必须依法登记并且必须走向市场,实施产业化发展之路。要靠市场竞争发展壮大,并在竞争中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展览公司之间通过兼并、收购或联合来组建展览集团,提高企业组织规模,增加 8) 电子商务被广泛应用

电子商务进入展览业是展览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会展本身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发布、洽谈商业合作和进行市场营销的场所,它发挥的是一种桥梁和媒介作用,而电子商务恰恰在这方面有着传统展览业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它提供了一个更为快捷、互动、有效的商务通道。电子商务按商业活动运作方式可以分为不完全电子商务和完全电子商务,对于传统会展业的影响按介入程度的不同也表现在不完全电子商务和完全电子商务两个方面。不完全电子商务即在会展的运作过程中部分地借助于电子商务,主要是借助电子商务手段为会展服务,实现网上广告、订货、付款、货物递交、售前售后服务,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计、生产安排等一项或多项内容。完全电子商务即网上会展,会展的组织、举办各个环节都实现了电子化,举办者、与会者、参展者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它代表着会展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9) 举办机构专业化

五、六十年代,许多专业的展览和会议都是由行业协会主办,而如今,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经济对会展产业的发展模式、特别是管理模式和管理者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开始寻求与专业公司的合作,与其合资组成股份公司,转移对会展的全部或部分经营权,有的甚至把展会业完全移交给专业展览公司。在会展经济发达的法国,

展览公司和场地公司甚至也是分开的。展览公司不拥有场馆,场地公司本身不经营会展,其目的在于促进公平竞争,同时保证分工的高效率。 10) 展览公司集团化

新经济时代,互联网络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范围上都超过了以往。展览公司的发展已能够摆脱空间和时间限制,直接面对全球资源和全球市场,这就对企业的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竞争走向合作,结成战略联盟进行优势互补,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于是,强强联合、集团化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例如法国展览市场,经过优胜劣汰,原来众多的小型展览公司大多被大公司兼并,目前主要有爱博展览集团、博闻集团、巴黎展览委员会、励展集团等几家大型展览公司,它们的产值占到法国展览业总产值的2/3。 11) 参与者国际化

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各举办机构已不再满足吸引本地区、本国的参与者,而是力争提高会展的国际参与程度。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使举办机构直接面对全球资源和全球市场,为其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与会者提供了可能。许多国家纷纷成立专门机构促进参与者的国际化,如新加坡的会议展览局。最有名的要数法国的譬国际专业展促进会”,这个促进会共有65个展会参与。“促进会”把65个展会的销售费用集中在一起,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办事处,为这65个展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促进服务。实践表明,“促进会”克服了单个展览公司财力不足问题,对促进国外人士来法国参观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马勇 . 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与创新对策研究[J].中国展会,2002(3),64-65 李智玲. 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9(5),87 祖强.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唯实,2006(3),11 程宏.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趋势及借鉴[J]经济纵横,2001(9),29

第五篇:会展业今年逐渐升温

中国会展行业人才需求升温

2009-02-23 12:06【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中国会展行业人才需求升温!

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中国会展行业当前的境遇再适合不过了,一边是刚刚成功结束的北京奥运会,它完美地展示了中国的活动筹备能力和组织技巧,通过各种媒体向世界证明中国有举办任何大型国际活动的能力,加之脚步日近的世博会,将有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上海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享一次会展盛宴,各类主题馆、国家馆、企业馆均向世人敞开大门,中国的会展行业也将随其上升到新的高度。

然而与此同时,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如同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中国经济的稳步节奏,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开始慢慢显露端倪,虽不至于像美国那样全盘崩溃,可消费指数的下降,招聘市场的冷却都成为盘桓在每个人心头的阴霾。会展业倚重于商贸服务业,后者的衰退将不可避免地拉扯住会展行业前进的脚步。今年的广交会已率先发出一个尴尬的信号:外商骤然减少。之后的佛山陶交会更是惨淡,华夏陶瓷城会展中心一楼展位约有四分之一没有售出,过去撑场的几家南庄大企业今年也不见踪影,成为“最冷清的一次展会”。

中国贸促会展览部部长蔡国枫表示,今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一千八百多项,但到目前为止,实施办展的只有一千项,实施率约百分之五十五,与去年相比,下降了五个百分点。在国内展览方面,组展单位也感受到了压力,展览面积与参展企业都在减少,招展情况困难突出。预计明年全国各类展览的总体规模将有所减少,总收入将比往年同期减少至少十个百分点。

大势放缓,值得庆幸的是,会展行业的人才需求却是逆水行舟,在金融、房产、制作等行业才市萎缩的同时,会展行业的招聘职位虽有减少但仍然风光无限。根据前程无忧的数据统计,目前我国会展从业人员约有100多万人,会展专业人才岗位空缺与求职者的比例分别为:上海10:

1、北京8:

1、广州8:1。以中国经济实力为基础,借世博会东风,会展人才依然炙手可热。

才市状况:主流转变 人才依旧匮缺

全球展览业协会委托商业策略组织在今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亚洲156个会展场馆中,中国占84个。日本和印度位居其次,各有l2个。在可利用面积上,中国为350万平方米,是日本市场的10倍。同时在ICCA(国际会议协会)出炉的排名中,中国已名列11,在亚洲国家中仅次于日本。

在国内,根据各大媒体的数据统计,今后3年内,我国会展市场需要的人才,只估算其中的会展设计人员也将达200万人以上。上海世博会将带来l0万人的会展人才需求量;除此以外,随着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临近和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相关会展项目的相继开发,广州也将产生20万的人才缺口;而位于长三角的苏州,在今后3到5年内,将需要近5万的会展人才。

这些数字的含义可以浓缩为五个字:这里有机会。而对很多走投无门或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才来说,缺少的就是机会。

机会一:世博会催生专业人才

比起金融风暴隔山打牛的影响来,世博会才是会展行业眼皮底下尽在咫尺的挑战。有关调查显示,上海世博会所需的人才结构是旋涡型的,而旋涡型结构的核心就是会展运作人才,这其中包括会展、语言、公关、会展营运服务、展示工程等人才。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会展系主任穆益林老师同样表示:“包括会展策划、组织、管理型人才;设计(含日夜景观、人流步道、展示演绎、广告标识、舞台美术、活动场景、观众互动等设计)、施工、会务、演艺(含舞台和现场表演)、科技、物流等会展实施型人才;导游、接待、讲解、翻译、咨询、

法律、维修、宣传、安保、生活便利、银行等会展服务型人才需求量都将水涨船高,大约10万的人才缺口等待补充。”

世博会是中国会展人才的一次登高,同时,也是一次人才大浪淘沙的清理。在五光十色的展览背后,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感染、世界各国会展新理念、新管理运营模式、新科技手段都将对我国会展行业造成冲击。“少数业内精英通过世博会的短期强化磨练,成为复合型人才甚至高级复合型人才,一部分业内人士会成为相关方面的专家和高手,大部分的业内人士会从新手变老手,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素质,为日后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基础。在大批参加会展服务的志愿者中,也将有一批有识之士进入会展行业发展。”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会展系主任穆益林老师如是说。

同时,通过世博会的考验,我国会展业在管理与企业市场运作中的薄弱环节会暴露出来,一些综合实力低、特色不强、竞争力不足的企业将被淘汰,不适应会展行业国际化发展需求的从业者将会黯然退场另寻他路。

2008年8月9日,“上海世博人才发展中心”在上海成立,这是为举办2010年世博会成立的第一个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机构。早在此之前,各大高校和培训机构已闻风而动,纷纷开设会展相关专业,推出认证课程。有专家对社会一窝蜂的投入表示担忧,如果会展行业不是根据其合理的途径自然发展,只为眼前的利益争先恐后开办会展专业,恐怕会在世博会后导致人才泡沫的出现。

主要从事博物馆、纪念馆及企业展览展示设计施工的上海天禹神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认为:“由于这段时间会展业发展迅猛, 2010年世博会以后可能会出现一定量人才需求的下降,但这只是相对井喷时期而言,从长远来看,人才总需求还是一条稳步上升的曲线。”

无忧职场专家提醒求职者,由于会展业的时效性以及追求效益回报,会展业中有一部分职位尤其一些中低端职位并不具长久性。因此,在选择具体会展人才中的哪类人才还需结合一些软、硬条件而定。当然,如果报着学习和锻炼自己的目的涉足会展行业,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机会二:陈列展示人才优势突显

由于这些年商展大放异彩,人们不免将会展与商展之间划上等号。上海天禹神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明:“一般会展公司的业务分为三大块,展馆陈列、活动布置(各类剪彩活动等)和商展。”与商展“短平快”的要求不同,博物馆或展览厅的陈列布置往往是一项大工程,“而且博物馆并不是建造好就永远不动了,相反每隔3—5年博物馆都会有一次大翻新,推翻原本的陈列大纲,转变展览重点,对博物馆内部进行重建。”一直以来,商展由于节奏快挑战多成为众多年轻会展人才的首选,然而商展受制于商业贸易,也成为会展行业中首当其冲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受害者”。商展光芒收敛,陈列展则是站到台前,因为博物馆陈列厅等多有政府背景依托,精神文明建设更是一件长期工程,馆展陈列人才的稳定性优势在动荡的经济局势下犹显珍贵,对于会展人才来说,这不失为一条能够满足长期职业规划的路线。

不过上海天禹神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指出,成功的商展人才未必能够成为成功的馆展陈列人才,这两者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区别。“馆展陈列人才更加专业,而且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上海天禹神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市场部杨新红小姐表示,“博物馆、纪念馆的展示有其特殊性,从业者应该对博物馆的陈列有着深入全面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对国际博物馆陈列的流行趋势保持积极关注,不但熟悉了解学科,更要具有宽泛的科学大视野。除了会展专业能力外,还要熟知展品背景知识,具备人文理念和美学知识。”

据介绍,现在展馆陈列紧缺以下几类人才:陈列项目选题策划人员、陈列文案、陈列形式设计人员、技术项目管理人员、陈列施工组织管理人员。想要跨入馆展陈列的门槛,求职

者最重要的是关注自身的知识性,培养综合能力。

人才观察:项目经理最缺 软性技能看重

项目经理抢手 专业复合型人才难求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会展系主任穆益林老师在采访中指出中国会展业与欧美、东南亚会展业的差距:“我国会展行业无论在管理体制、硬件设施、规模档次、高级策划与整体管理运作的经验与水平、会展理论和前缀性探索研究等方面都很不成熟。极其重要的原因是会展专业人才的匮缺。”

会展专业人才的匮缺,目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管理部门缺会展专业高级管理人才;二是会展教育中缺双师型专业教师;三是会展主办方缺管理、策划、市场运营与项目实施专业人才;四是会展专业公司缺市场开发、项目管理、秘书、创意与策划、设计与制作、施工与监理、人才优化管理等专业人才。

上海师范大学曾做过一份“关于会展人才的市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目前上海会展行业直接从业人员约5000人,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业内专家认为,成功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需会展专业人才80至90人,上海目前平均一天一个展览,专业人才缺口之大显而易见。其中,具有系统思维和系统筹划能力的策划者、经营过大型项目的展览展示操作者,都是目前上海会展业较缺乏的人力资源。

世博会在前期运转准备中表现出最紧俏的人才是项目经理,毕博管理咨询中国公司董事总经理朱农飞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世博会整个组织架构是一个项目组,我们又可以把许多的工作分成若干个子项目,这就需要相对多的项目管理人才。”

上海天禹神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也表示公司目前最急需是项目经理,其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项目的管理和沟通能力方面,由于对专业能力和软性技能的双重要求非常高,符合应聘条件者少之又少。

素质难关 技术与软性技能两手抓

虽然人才缺乏的状况迫在眉睫,但各方专家也一致表示,人才培养是个“急不来”的活。纵然世博会催热了会展业相关培训,可人才却不能一张嘴就吃出一个胖子来。会展人才最重要的是实践经验,而学历和证书,正如上海天禹神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所说:“只能作为参考。”关键是手里得有能拿得出的本事。一般来说,合格的会展专业人才除去必要的技术能力,还应具备的素质有:

布展技术的熟练使用:科技日新月异,布展技术也时时刻刻翻出新花样。近年来,多媒体与计算机技术进入人们的视线,为会展效果锦上添花。然而上海天禹神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也提出多媒体使用的误区:“最怕把博物馆做成科技馆。”的确,不论商展还是陈列展,展品才是展览中的主角,不管是多媒体科技手段还是别的方法,都只是为了突显展品本身的价值而存在。如果各种技术使用泛滥喧宾夺主,则好比婚礼上伴娘抢去了新娘的风头,使真正的重心失色。

传递客户信息:一次成功的展览,是完成展览者、展会和参观者的三向交流,展会在其中起桥梁作用,将客户的信息转化为参观者的自身感受,最终达到双方参展的真正目的(这个目的可以是商品交易、知识传递、信息交流)。因此,会展企业必须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明确他们的参展目的,他们所需要达到的展览效果,他们的重点展览品。根据客户需求和展品实际情况进行展览的策划设计与布置,一切创意都要基于实际情况,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许能使展台光彩夺目,但也会掩去展品的光芒。

想参观者所想:另一部分的沟通在于会展与参展者之间,客户的信息要以简单直白的方式传达给参观者。商展时,若非感兴趣的展台,每个参展者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抓住参观者的眼球,则需要会展人员从参观者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不同类型的展会参与者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也应因人而异。如果说之前与客户的沟通可以归类为

“听”技能,那么与参观者交流则是“说”技能。要让别人听你“说”,要“说”得好,是会展公司从策划到施工必须通力合作的部分。

专业教育红火 就业疑云重重

教学现状 院校与培训机构各司其职

人才缺口大必然催生教育热。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10月为止,全国已有100余所高等院校设立了会展专业或会展方向,每年向社会输送会展专业本、专科毕业生的人数不相同,2007年约3200余人,2008年约3800余人,到2010年约5400余人。但其中有一部分到非对口行业就业和选择脱产深造,进入会展产业的约占60~65%左右,折算下来,2007年到会展产业工作的人才约2080人左右,2008年约2470人左右。

今年的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大致在80%。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当年就业签约率2007年是95%,2008年达到100%,可见行业对人才的渴求。由于会展业迅猛发展的速度,更由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世博会的临近,加上学生和家长对会展业了解的进一步加深,相信明年选择会展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考生肯定会创新高。

在学科方面,根据市场紧缺人才的需求,会展策划与管理、展示设计(尤其是大型博览展示设计、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常设展馆的展陈设计)、会展营销、会展秘书、会展商务外语、会展金融等专业比较抢手;策划管理领域、创意设计领域、公关营销尤其是涉外会展商务领域的人才也将会持续走热。同时,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副会长王明明提醒有志于在会展业发展的人们,会展行业包罗万象,涉及营销、公关、金融等多个领域,光读会展专业就能成为会展人才是不太可能的。

院校教育如火如荼,社会培训也不甘示弱。早在2003年,中国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全国经营师评审委员会与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联合推行出会展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把会展从业人员的资格分会展助理经营师、会展经营师和会展高级经营师三类,掀起了会展人才培训认证的热潮。而国际认可的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的“注册会展经理(Certified in Exhibition Management,缩写CEM)”培训认证体系也已进入我国,进一步推动会展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社会上经常可见会展行业的机构开展讲座、论坛、专业研讨、各级人才培训等,不同专业级次的求职者均可以在媒体、网络上找到自己想要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机会。

然而不论院校和培训机构是否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实践经验称王的领域,学历和从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被质疑。

教育反思 院校与培训皆有误区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会展系主任穆益林老师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指出高校会展教学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与与自身教育资源不匹配、教学与实践脱节、师资从业经验不足专业知识狭隘、教材泛泛空谈概念,缺少实用价值。”

而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出在“功利心”三个字。在市场的催化下,不少高校和培训机构仓促上马,一夜之间“展示设计”课程、“会展策划与管理”类专业、“会展师”认证等遍地开花随处可见。这些学校与培训机构大多准备不足,既没有对本地区所需的人才类型做深入调研,甚至对想要培训出怎样的人才也认识不清,大多以一句“在培养会展人才”蒙混过关。这种跟风行为导致会展行业教育表面一片红火,内在却粗糙不堪。加上临时搭台唱戏,教师队伍本身对会展行业就缺乏了解和实际项目操作经验,以“不懂行”教“不懂行”,最终,经过大学教育和社会培训班的学生没有像想象得那样炙手可热,大多数会展企业对会展毕业生或只有一张“资格证书”的从业者能否胜任工作存在疑虑。

说到底,还是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和实践脱节。企业都需要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可毕业生却还要在公司内“回炉重塑”。上海天禹神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提到人才培养的成本:“这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部门里作为老师的员工,必须花费大量时间

和心力去教新人怎么做事,这确实比自己做还累。”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会展系主任穆益林老师认为还需要给中国高校会展教育更多的时间,“随着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为适应市场需要,各地高校匆忙开出了相关的会展专业,但从理念、定位、师资、教材、设施、与市场的紧密链接等诸方面大多没有准备到位。近两年不少学校暂时缩减招生人数,调整专业方向,意味着高校的会展教育已陆续进入总结调整期,经过调整,会迅速改变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以更适应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而健康发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广西会展业范文】相关文章:

会展业概论范文05-20

我国会展业现状范文06-16

哈尔滨会展业范文05-27

会展业发展现状范文06-11

会展业调查报告范文06-11

地产会展范文05-16

城市会展范文05-16

会展业务范文05-16

会展评选范文05-16

会展标准范文05-16

上一篇:观作业有感范文下一篇:贵州矿产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