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土流失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治理水土流失范文

边坡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

(深圳市盐田区农林水务局防洪排涝设施管理所 李映波)

摘 要:本文结合我区边坡水土流失治理情况,介绍了几种边坡治理的方法,如三维植被网、喷混植生、格构护坡、锚喷支护等,供广大从事水土保持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边坡治理;水土流失;生物护坡;工程护坡

1.前言

深圳市自1995年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十多年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市获得“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作出了巨大贡献。

盐田区地处深圳东部,处于亚热带—热带的过渡地带,全区65%的陆地面积为山地。随着我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基本建设的飞速开展,城市建设、公路、房地产开发等工程逐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有扩张的趋势,其中大部分是边坡水土流失。如深盐第二通道、盐排高速等,均是通过大量开挖山体形成的。此外,盐田区为滨海城市,台风季节高强度的降雨容易引起山体滑坡,水土流失较严重。大量高强度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我区生态景观,而且危及我区基础设施和防洪安全,对我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每年区政府都十分重视边坡治理工作,投入大量资金,责成区农林水务局做好边坡治理工作,防止水土流失。

2.边坡治理现状

目前,常用的边坡治理大致可分为工程护坡和生物护坡两种方法。 以往土木工程师们单纯从力学角度出发,定量分析边坡的稳定问题,往往采取石料或混凝土挡墙和护面,或采用格构防护、锚喷支护。这样做能克服边坡带来的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但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如视觉污染,生态失衡等。

生物护坡就是利用生物(主要是植物),单独或与其他构筑物配合对边坡进行防护和植被恢复的一种综合技术。它包含绿化景观、固土保水、防止浅层滑坡、塌方等生物环境的基本内容。显然,边坡生物治理是跨越多个学科的边缘领域,它需要土木工程学、工程力学、农学、林学、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特别是水土保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直接影响人们对边坡治理的认识。近年来发展出种类繁多的边坡防护绿化方法,如普贴草皮、液压喷播植草、三维植被网、喷混植生等。

下面我将结合我区的工程实例,谈谈我区边坡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

3.三维植被网

3.1三维植被网概述

三维植被网植草护坡适用于坡比为1:1~1:0.75的土层瘠薄的母质边坡。三维植被网植草护坡,是国内外近十多年新开发的一项集坡面加固和植物防护于一体的复合型边坡植物防护措施。该技术采用的三维植被网是由多层塑料凹凸网和高强度平网复合而成的立体网结构。底层为一个高模量基础层,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强度,可防止植被网变形,并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面层外观凹凸不平,材质疏松柔韧,留有90%以上的空间可填充土壤及沙粒,将草籽及表层土壤牢牢护在立体网中间。采用该技术的工程实例有:大梅沙-上坪水库防汛道路边坡治理和东湾石场局部边坡治理工程等。

3.2三维植被网施工要点

结合坡面清除孤石、危石、碎石及松散土,使之尽可能平整;三维网在坡面延伸100cm埋入截水沟或土中,然后自上而下平铺设,相邻网与网之间搭接15~20cm,网紧贴坡面,纵向每隔100cm用U形钉固定;播洒适合本地环境的草籽;人工回填细砂质营养土,厚度不超过网厚一半,再洒草种回填土满网轻压实整平;如气候干燥,采用草袋或无纺布覆盖并浇水养护,在植被发育期,每天浇水两次,养护期约为10d,植被生长成型,即可撤去草袋。

3.3三维植被网主要特点

(1)弹性高、贴地性能好,早期有助于植被生长,植被形成后,植物的根系与网交织缠绕形成一层保护层,对边坡坡面形成永久性保护,避免雨水对坡面造成的冲刷,有效保护边坡的稳定。植物根系扎入泥土,与网、泥土三者形成一个牢固的复合整体,起到固土蓄水的作用,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2)在边坡表层中起到加筋加固作用,从而有效防止表层土层的滑移;(3)可做成草毯进行异地移植,能快速防护。

3.4三维植被网的创新技术

当坡面较破碎时,这类边坡往往存在许多不稳定性因素,坡面时有碎石滑落,此时,单纯依靠三维植被网的防护已不能恢复其稳定性或恢复效果较差。因此将镀锌铁丝网(或土工网)与三维植被网结合运用。一方面,该技术利用了三维植被网的固土保土功能,为表层土壤加筋加固,有效防止表面土层的滑移;另一方面,又利用了铁丝网良好的力学性能,同时加入锚杆等工程护坡技术,增加了不稳定坡面的整体性,为绿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该技术在边坡治理、堤坝和公路护坡中广泛使用。

4.喷混植生

4.1喷混植生概述

坡面喷混植生技术适用于坡比为1:1~1:0.25的非光滑岩坡面。该技术利用特制喷混机械将土壤有机质、肥料、保水剂、植物草本、粘合剂等混合干料搅拌均匀后加水喷射到岩石上,形成一层既保障植物生长发育而种植基质又不被冲刷的多空稳定结构层,从而达到快速恢复植被景观,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采用该技术的工程实例有:大水坑裸露山体综合整治工程和盘山公路高边坡治理工程等。

4.2喷混植生主要施工工序 (1)边坡修整,清理松石、凸面,修填凹坑;(2)锚杆、挂网。坡度越大,对锚杆、挂网要求越高。一般坡度在50~70,锚杆ф=10~22mm,L=800~1600mm,按斜坡行间距1000×1000(mm),长短间隔布置。挂网一般采用机编镀锌网,规格:50×50(mm),φ=2.2~4mm ;(3)然后在网上喷挂两层有机植生土。第一次喷射厚度约8~10cm作为基质(最薄处要求6cm以上),以覆盖镀锌网为宜,第一层侧重于防护;第二次喷射混有草种及灌木种子的混合基质材料2~3cm,第二层侧重于植生;(4)喷射后覆盖无纺布以防雨水冲刷;(5)局部凹缓坡面处可植乔、灌木;(6)灌水养护一段时间后,从有机植生土中长出的草就覆盖整个坡面,绿化见效又快又好。

。4.3喷草技术要求及草种的选择

喷草植草利用特制喷射机以水为载体,将土壤与草种混合物喷射到坡面上,土壤和草种混合物在压力作用下与坡面紧密结合,在较短时间内生长覆盖坡面的绿化防护措施。喷射基层1~2cm,喷射中加入混合草种,草种应为适合本地环境的草种、藤本和灌木混合物。适合深圳的草种有狗牙根、百喜草、竹节草、假俭草和多花木兰等;藤本有爬山虎、劈荔、猫爪花、五爪金龙、金银花等;灌木选用叶紫薇、银合欢、金合欢、五色梅、桃金娘等。经过国内外大量工程实践证明:乔灌藤草的搭配,可以形成物种丰富,层次复杂的复层群落结构。因为运用种类多样的高中低植株构成复层的,生长稳定的乔灌草群落结构,一方面能提高绿地的三维绿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绿色植物的自然生产功能,并能增加群落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另一方面能丰富植物景观的立面层次,使得城市绿化景观更加丰富。

5.格构防护

5.1格构防护概述

格构防护适用于风化较严重的岩质边坡和坡面稳定的较高土质边坡。格构防护是用混凝土、浆砌块(片)石等材料,在边坡上形成骨架,对滑坡体表层坡体起保护作用并增强坡体的整体性,能有效地防止边坡在坡面水冲刷下形成冲沟,防止地表水的渗入坡体和坡面风化,同时,提高了坡面地表粗度系数,减缓了水流速度。使得一般冲刷仅限于格构内局部范围。格构护坡具有结构物轻,材料用量省,施工方便,适用面广,设置坡顶坡底排水沟和纵向排水沟进行系统排水,格构内喷草穴植乔灌木,提高了防护效果,同时美化了环境。

5.2格构防护形式

格构形式主要有正方形、菱形、拱形、主肋加斜向横肋或波浪形横肋以及几种几何图形组合等形式,格构及横肋宽0.4~0.6m,主肋宽一般1m左右,格构间距2.5~3.5m。

5.3格构防护实例

深盐路海滨药厂北侧边坡治理采用钢筋混凝土格构+锚杆护坡。该工程横向57m,边坡水平高度高达25m,坡底原有2m高的浆砌石挡土墙,治理时以水平高度8m一级削成三级边坡,坡比为1:0.75,每级设置1.5~2m的平台,每级坡顶坡底设置b×h=0.35×0.6m的M7.5浆砌石排水沟,纵向设置4条b×h=0.35×0.6m的M7.5浆砌石排水沟。

格构梁采用40×40cm、混凝土强度等级C25,节点中心3m的方形格构,节点处设置ф25及ф28,长8~12m的锚杆,每级坡顶坡底压顶梁和格构梁配筋为别为8ф20和4ф20。所有格构梁完全嵌入坡体。支护完成后,随即在格构内播草籽穴植灌木(1.5×1.5m),在平台种植乔木一排间距2m。形成锚杆格构梁内播草籽穴植灌木一体的永久护坡。

6.锚喷支护

6.1锚喷支护概述

锚喷支护是靠锚杆、钢筋网和混凝土层共同工作来提高边坡岩石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刚度,减小岩(土)体侧向变形,增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防止边坡岩石继续风化,保护边坡不发生落石崩塌。主要适用于边坡易风化、裂隙和节理发育、坡面不平整的岩石边坡,但因视觉污染、生态失衡等,一般只在人流量较少的地方采用。

6.2锚喷支护工程实例 盐田区大梅沙后山截洪沟是2000年开挖山体形成的,开挖时裸露了大量边坡,当时仅做了简单支护,经过多年的使用,2005年又出现多处边坡失稳,需要及时支护。截洪沟西端边坡根据现场勘查采用锚喷支护进行边坡支护,下面就以该工程为例讲述锚喷支护的施工工序。

6.3锚喷支护的施工工序

(1)搭设脚手架;(2)清除风化碎渣、孤石和风化土层;(3)坡面设置泄水孔,L=500@2m×2m,孔径φ50mm,根据现场情况仰角一般10~15,最下一排泄水孔距坡脚不得小于20cm;(4)锚杆钻孔、注浆。锚杆ф25,L=4m@2m×2m,倾角以垂直坡面为准,锚杆外露10cm~15cm,便于挂网喷护,锚杆之间可采用2ф16钢筋加固。孔径φ50mm,孔深应大于锚固深度20cm,采用压力泵将1:1~1:2的水泥砂浆固结;(5)挂网。网筋采用钢筋φ6@200×200,网和岩石面保持3~5cm间距,交结点用22号铁丝捆绑,钢筋网与锚杆外露头点焊牢固,保证喷射混凝土时钢筋网不变形和晃动;(6)用清水将坡面冲刷干净,湿润岩层表面;(7)喷射混凝土。采用干拌湿喷的方式进行喷射C20混凝土10~15cm,水泥选用425#硅酸盐水泥、中细砂和成熟度较高的砾石,加入速凝剂3%。喷射机选用HPUZ-5B型喷射机。喷射时,喷射路线做直线循环运动,自下而上喷射。喷射角基本保持与岩面垂直,并不小于75°,喷射距离基本控制在60-100cm,掌握好加水和加浆量,减少回弹,以不流不淌并有光泽为标准;(8)喷射后及时养护,防止开裂,提高喷射混凝土层的强度和表面光洁度。

。7.结论

上述的4种护坡方法都符合我区边坡治理的实际情况,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近年来,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工程措护坡与生物护坡相结合,并尽可能多的使用生物护坡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在边坡治理方面提倡少用混凝土、浆砌石,大力推广乔灌藤草近自然立体化护坡新技术。

参考文献:

[1]杨京平 卢剑波. 生态恢复工程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刘树坤.中国生态水利建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3]市水保办.2005年深圳市水土保持工作摘要[J].深圳市水土保持简报,2005,(12):15-21. [4]周颖 曹映泓 廖晓瑾 崔建刚 王克舫.喷混植生技术在高速公路岩石边坡防护和绿化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1,(3) :353-356. [5]许文年 叶建军.岩石边坡护坡绿化技术应用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 2002,(7):35-40. [6]叶建军 许文年 周明涛.南方岩石坡地生态恢复[J].水土保持研究,2003,(4). [7] 任予峡 王联明 武移风.石质路堑边坡锚喷防护的设计与施工[J].山西交通科技,1997, (2):7-12. [8]张国红. 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治理对策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1995(5):10-14. [9]水利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S].北京.1996. [10]叶建军.边坡生物治理回顾与展望[Z]

第二篇:水土流失的治理、荒漠化的防治和河流的综合治理

一、水土流失的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1)脆弱的环境

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人口增加解决吃饭问题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2.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的形成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暴雨的冲刷

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物被破坏殆尽,地法恢复;开矿。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党小组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砂

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成高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

4.水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可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沙的生产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可以利用小流域的经验,进行更大流域的治理。

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秤体系。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技术是关键

模式:见第二册选修课本P63页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二、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的为例

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荒漠改造: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水资源比较缺陷乏,改造难度大。人类活动形成的荒漠,其实质是类似于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因固定的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例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这些荒漠的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

(2)荒漠化的发展

移民开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荒漠化问题,其中与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最为严重

在半干旱的旱农耕区周围,如科尔沁沙地和内蒙古后山地区,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主要是过度樵柴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例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和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绿洲周围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使得河流下游或者扇缘植被缺乏水原而生长衰退,加上樵柴破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等地

近年来,在工矿开展、居成点和道路等基本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造成荒漠化发展迅速。这种荒漠化土地呈点、线状、邻过城镇或者在矿开发区,面积小而分散,但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环境危害较大。相参集中分布的地区如内蒙古的东胜和准格尔煤田等

2.荒漠化的原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3)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三、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为例

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防洪

长江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再加上河道宣泄能力不足所致。造成洪灾的原因。首先是自然因素。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如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遭遇叠加在一起,长江干流就势必会出现特大洪水。其次人为原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过度砍伐,陡坡开荒等造林水土流失的加剧和围湖造田等)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日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处于上游山区转人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并且对整个中下游洪水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及其他防汛措施,也可以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造成的毁灭性灾害。同时,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大大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乱的巨大损失。因此,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特别巨大,这是其他防洪措施所难以替代的,防洪的需要,成为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

(2)发电:长江三峡段位于我国地势从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水量大。建成后将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长江流域特别是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不中。修建三峡水电站对于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

(3)航运: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川江航运条件。水库建成后,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从而使航道的通过能力提高,运输成本可降低1/3

(4)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三峡水库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库,再引水到华北)以及库区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1)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因落后,特别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难度和障碍

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2)移民安置条件

三峡地区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环境容量(从宏观、库区移民结构、土地资源三方面分析)

三峡移民大多可以就地后靠、就近安置,这是三峡移民的一大特色

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使得安置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工作有足够的时间从容进行 三峡移民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全国的支援。对三峡库区移民,国家首次实行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

(3)开发性移民

过去水库移民长期沿袭按被淹没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的做法。由于没有帮助移民开发新的生产出路,等赔偿费用完,移民的生活往往仍没有着落,从而产生种种问题和矛盾。

开发性移民也就是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补偿外,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安置门路,拓展环境容量,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安置作全面安排

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1)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中下游: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调节局地气候。此外,与火力发电相比,还可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库区: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区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三峡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等

(2)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一是不可逆转的影响,但仍可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淹没耕地、文物古迹、水生生物

二是影响较大,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如水土流失问题、泥沙问题等

三是负面作用较小的影响。水库地震、陆生动植物的影响等

(3)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总的来说,三峡景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奇峰秀色还在,峭壁陡岩尚存。建成后还会出现新的景观。

通过迁移重建、原地保护、开发新的旅游区等加以保护

第三篇:教学设计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牟平一中

郝义政

【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本节课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以某区域为例”,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分析,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地貌特点。

2.、理解并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案例的探究,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原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新课导入】:通过播放黄土高原视频,导入课题,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探究一:黄土高原水土了流失的地理背景:

通过预习,学生完成导学案当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理背景”的相关内容,然后交流黄土高原位置、范围、地表特征及成因等相关内容。

(在分析地表特征的时候,要区分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千沟万壑形成的外力作用的差别) 【承接】:严重的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大屏幕出示材料) 【探究二】:水土流失的危害(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据水土保持部门观测,在黄土高原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t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t,这就使黄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生产能力,从而导致和加剧贫困;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地日益变薄,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地的透水性、持水力都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据甘树生省18个县连续44年的资料,旱年或大旱年17年,占38.6%;其他灾害年份19年,占43.2%

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提示:同学们从水土流失对耕地、生态、河流三个方面的危害进行分析 【活动说明】:本活动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归纳出水土流失的危害,旨在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通过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通过材料的分析与交流,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承接】:水土流失不仅给当地,也给下游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那么如此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如何产生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水土流失的危害。首先我们通过一个实验视频,来了解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要素有哪些? 【探究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播放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实验视频, 【活动说明】:观看事先录制的实验视频,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分组讨论,完成导学案的表格,归纳得出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要素。 【成果展示】:四个小组完成表格后,交流,然后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要素:(植被覆盖率、地形坡度、土壤质地、降水强度。)

【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根据给出的相关资料,结合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1、植被状况:通过出示黄土高原自秦朝至今植被覆盖率的变化,结合图片,分析该地水土流失的原因。

2、土质:

出示图片资料:钙质胶结的粉砂质土状沉积物,干燥时坚实,直立性好,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流水侵蚀。 3:地形坡度: 出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图片,感知黄土高原许多地区坡度陡,水土易流失

4、气候—降水特点:读延安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分析降水特点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根据延安的降水分布分析) 【承转】同学们刚才通过实验结论,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上述四个因素是分析水土流失的共性因素,除了以上四个原因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呢? 5:读中国地震、火山、泥石流分布图 (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6:读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图,通过读图分析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过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学生可以从地形、干湿区、植被、农业生产方式的过渡性来分析)

【承转】: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使黄土高原多种地理要素交错,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归纳总结】: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归纳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承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更主要还有人为原因,我们接下来来一起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播放视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同学交流】:观看视频后,同学们交流从视频中获取的信息,然后教师在同学们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最后归纳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有哪些方面。 【预案】:学生有可能不能完整的回答出所有的原因,需要老师引导。 (烧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秦朝最宏伟的宫殿

阿房宫

历史上,接连不断的战争,

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 通过这些事例,帮助学生来完成人为原因的分析 【归纳总结】:根据刚才的分析探究,同学们归纳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然后交流。 【学以致用】: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结合材料,试分析东南丘陵水土流失的成因 。 “ 东南丘陵是我国分布最广最密集、土地面积最大的丘陵。海拔高度多在200米至500米之间。东南丘陵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的40%以上集中在夏季,还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东南丘陵地区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等需求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发展种植业,强调粮食生产,把只适合林业、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为缓解燃料不足,人们滥砍滥伐森林,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红壤流失。另外,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坡面稳定性降低。 【归纳总结】:分析总结东南丘陵水土流失的原因。 【课堂小结】:给同学们一点时间,回顾一下本节的内容,然后归纳交流。 【结束语】: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治理效果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好了,经济也发展起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习大大就多次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相信,未来的黄土高原会出现更多的绿水青山,会出现更多的金山银山。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牟平一中郝义政

第四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林业建设工作

情况汇报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林业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林业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县人民政府

年××月××日

一、基本情况

××位于××西部,辖乡××镇,××个建制村(居)委会,××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万亩,现有有林地面积××万亩

;森林覆盖率××,绿化程度××;竹林面积××万亩,为全省××个毛竹基地示范县之一;国家公益林面积××万亩,

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面积居全省第一。××又是全国南方花岗岩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属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万亩,占山地面积的。

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

我县水土流失治理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倾心支持。年月,省委、省政府把××县列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试点区,拉开了我县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的序幕。至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其中:有效治理面积××××万亩。年起省委、省政府把“开展以××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省市领导多次深入我县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精心指导。县委、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守土有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攻坚战。在治理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一套成功的治理模式,坚持生态优先,山、水、田、

林、路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四年来,在××乡李田、××镇罗地等十五条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其中:封禁万亩,“老头松”改造万亩,种果万亩,生态林草万亩,坡改梯万亩,改造乡村道路、果园道路公里,蓄水池个,防洪沟公里,沼气池口,谷坊个,蓄水塘坝座,渠道公里,节水灌溉处,水保监测站个。突出表现在:一是治理步伐规模推进。年至年有效治理面积仅万亩,如按此进度计算,需年时间才能把我县的水土流失全部治理完。自年起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后,年共治理万亩。据此规模推进,经过年左右的时间,我县的水土流失地可全部治理完,比原来的治理速度大为提高。二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绿色产业将成为农民新的增收点。据监测,原中强度水土流失地植被覆盖率提高以上,径流系数从下降到,河水含沙量由公斤立方米下降到公斤立方米,经过治理后的水土流失区平均气温下降,气候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通过水土流失治理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林果得到培育壮大,如策武万亩果场、三洲杨梅基地、南坑银杏基地等成为既有防护功能又有经济效益的小流域。此外,项目实施共用劳力万工日,创劳动力价值万元,仅经济林果一项就消化剩余劳力万工日,创劳动力价值万元,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用武之地。三是“守土有责”的水保意识增强。通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干群治山治水治穷的积极性,增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信心和决心。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普遍增强,基本形成了一种“毁林可耻、护林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探索出了一条南方花岗岩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如建章立制强封山、“草牧沼果”、“草牧沼菜”生态模式、低效林“老头松”改造、“等高草灌带”等。通过采取大面积封山与小面积治理相结合,禁烧柴草与解决群众燃料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生物、工程、农耕与管理相结合,以草先行,草牧沼果相结合,经济

林果与水保防护林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了治理南方花岗岩水土流失地的新路子。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专家石玉林在去年“院土八闽行”活动中对我县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㈠实行封禁做到“三个建立”。即建立规章制度,建立护林队伍,建立疏导用燃的渠道。一是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封山育林育草的目标、任务、措施、责任等。二是建立专业护林队伍。以乡镇林业站和水保站工作人员、生态公益林管护员为主体,组建专业护林队,形成“县指导、乡统筹、村自治、民监督”的护林机制,把护林员工作重点由原来巡山为主改为入户查灶为主。三是建立疏导用燃渠道。在水保治理项目区内的农户全部改烧草为烧煤和沼气,充分利用沼气和煤炭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由政府出资,实行煤炭价格补贴,对封禁区群众烧煤每个煤球补贴元;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建沼气池每个给予补助元。

引导农民烧煤、烧沼气,不烧柴荩痈旧辖饩隽斯碌娜剂衔侍猓釉赐飞鲜璧寂┟窦跎俣灾脖坏钠苹怠㈡开发治理做到“三个结合”。即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与绿色产业结合,着力把低质低效的水土流失地变为优质高效的果园,变劣势为优势。一是建立山林权流转制度。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对未治理的水土流失地政府收回经营权,重新发包,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山林经营权一定年不变,每亩租赁金控制在元以下。二是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参与开发12全文查看

第五篇: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第49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荒漠化的防治

和河流的综合治理

[考纲要求]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知识精讲]

一、水土流失的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1)脆弱的环境

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人口增加解决吃饭问题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2、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的形成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暴雨的冲刷

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物被破坏殆尽,地法恢复;开矿。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党小组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砂

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成高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

4、水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可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沙的生产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可以利用小流域的经验,进行更大流域的治理。

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秤体系。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技术是关键

模式:见第二册选修课本P63页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二、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的为例

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荒漠改造: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水资源比较缺陷乏,改造难度大。人类活动形成的荒漠,其实质是类似于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因固定的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例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这些荒漠的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

1 (2)荒漠化的发展

移民开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荒漠化问题,其中与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最为严重

在半干旱的旱农耕区周围,如科尔沁沙地和内蒙古后山地区,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主要是过度樵柴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例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和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绿洲周围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使得河流下游或者扇缘植被缺乏水原而生长衰退,加上樵柴破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等地

近年来,在工矿开展、居成点和道路等基本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造成荒漠化发展迅速。这种荒漠化土地呈点、线状、邻过城镇或者在矿开发区,面积小而分散,但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环境危害较大。相参集中分布的地区如内蒙古的东胜和准格尔煤田等

2、荒漠化的原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3)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三、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为例

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防洪

长江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再加上河道宣泄能力不足所致。造成洪灾的原因。首先是自然因素。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如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遭遇叠加在一起,长江干流就势必会出现特大洪水。其次人为原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过度砍伐,陡坡开荒等造林水土流失的加剧和围湖造田等)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日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处于上游山区转人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并且对整个中下游洪水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及其他防汛措施,也可以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造成的毁灭性灾害。同时,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大大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乱的巨大损失。因此,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特别巨大,这是其他防洪措施所难以替代的,防洪的需要,成为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

(2)发电:长江三峡段位于我国地势从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水量大。建成后将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长江流域特别是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不中。修建三峡水电站对于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

(3)航运: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川江航运条件。水库建成后,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从而使航道的通过能力提高,运输成本可降低1/3 (4)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三峡水库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库,再引水到华北)以及库区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1)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因落后,特别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难度和障碍

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2)移民安置条件

三峡地区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环境容量(从宏观、库区移民结构、土地资源三方面分析)

三峡移民大多可以就地后靠、就近安置,这是三峡移民的一大特色

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使得安置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工作有足够的时间从容进行 三峡移民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全国的支援。对三峡库区移民,国家首次实行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

(3)开发性移民

过去水库移民长期沿袭按被淹没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的做法。由于没有帮助移民开发新的生产出路,等赔偿费用完,移民的生活往往仍没有着落,从而产生种种问题和矛盾。

开发性移民也就是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补偿外,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安置门路,拓展环境容量,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安置作全面安排

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3 (1)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中下游: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调节局地气候。此外,与火力发电相比,还可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库区: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区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三峡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等

(2)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一是不可逆转的影响,但仍可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淹没耕地、文物古迹、水生生物

二是影响较大,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如水土流失问题、泥沙问题等

三是负面作用较小的影响。水库地震、陆生动植物的影响等

(3)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总的来说,三峡景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奇峰秀色还在,峭壁陡岩尚存。建成后还会出现新的景观。

通过迁移重建、原地保护、开发新的旅游区等加以保护

[能力训练] 右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完成1~3题:

1.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A 冲击扇

B 河流沿岸平原 C 河边滩地 D 河流三角洲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 热量充足 B 太阳辐射强 C 水资源丰富 D 土壤肥沃 3.该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 水土流失的治理 B 酸性土壤的改良 C 荒漠化的防治 D 河流的综合整治

4、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读“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示意图回答:

(1)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 施加的影响。

(2)在东线方案工程中,可利用 河主干线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

(3)东线方案主要能缓解我国水资源最缺水的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为) 河、 河、 河三大流域用水的紧张情况。

(4)在图中A、B、C各段输水道中,可依靠自流输水的是

段。

(5)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同时采取的措施是: 、 与 。

5、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首次倡议在三峡地区兴建水利工程。世纪交替,风雨沧桑,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孙中山先生的夙愿已经变成现实,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已经成功实现了蓄水、发电和航运。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有关三峡工程的问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慨。”《长江之歌》中的“雪山”是指( )

A、昆仑山脉 B、唐古拉山 C、巴颜喀拉山 D、横断水脉 (2)人们把长江称为“黄金水道”是因为( )

①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 ③水能资源丰富④与多条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相交 ⑤河流沿岸经济发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3)离三峡工程最近的一个峡谷是:( )

A、瞿塘峡 B、西陵峡 C、小三峡 D、巫峡 (4)三峡工程竣工后的生态效益有:( )

①防洪 ②开发性移民 ③净化环境 ④旅游 ⑤养殖⑥供水灌溉

A、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③⑤⑥ (5)“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为什么长江荆江河段洪水威胁特别严重?三峡工程建成后,对荆江段的防洪有何作用?

(6)从自然区位看,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级和第_____级阶梯过渡地带,从经济战略区位看三峡所起的作用是 。

(7)从三峡工程的输电范围看,三峡工程的建设对我国东部沿海的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有何积极意义?

6、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启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主要通过 河;中线调水起自三峡,经过 (河流)上的丹江口水水库,调往北京。

⑵试分析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 。

⑶试分析南水北调输水和北方用水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输水: 用水:

5 7.读下列某地区地形图(图1)以及图中B点所在地区的气温降水分布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地形区名称是 ,它在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是(至少答出三项):

(2)B处地形区的名称是 ,其成因是 。

根据图1和图2所示资料,分析B所在区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3)C所在地形区目前面临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分析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C所在地形区工业结构按其优先重点发展的顺序是: (填字母)

A.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学工业、电力、煤炭

B.煤化学工业、煤炭、有色金属冶炼、电力

C.煤炭、煤化学工业、电力、有色金属冶炼

D.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学工业 8.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黄河源头,三年跨年度断流》

据玛多县水文站观测,1997年1月至3月,玛多县附近黄河干流出现首次断流;1998年10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断流持续近8个月。其后,黄河源区连续两年出现黄河干流跨年度长时间断流。2000年河源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2748.53平方千米。1998—2001年,河源区原有的6000多个湖泊,干涸了约一半。仅2001年夏季,玛多县境内就有800多个湖泊干涸。同时地下含水层变薄,水循环模式改变,对地表水的调蓄功能降低。

2004年,北京市政府将把农业的节水作为重点。现在北京市每年的用水大概是37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占了40%。明年政府的大量投资将用在农业节水上,要把浇灌和漫灌技术改为滴灌技术。同时,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农业用水量降下来在开源节流上。据统计,北京自1999年以来已连续5年干旱,目前密云水库蓄水量仅有7.7亿立方米,官厅水库蓄水量只有1.9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回答:

(1)引起黄河断流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6 [能力训练答案]

1、A

2、B

3、C

4、地表径流、京杭大运河、海河、黄河、淮河、A、节约、综合利用、防治水污染

5、(1)B (2)C (3)B(4)D(5)长江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荆江段河道弯曲,水流变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容易泛滥成灾。三峡水库具有巨大的调蓄功能,能减轻荆江段的洪涝灾害。(6)二 三 带动华中、西南乃至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7)水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三峡工程的建成发电可有效地改善我国东部城市的能源结构,用水电取代煤、油等能源,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6、⑴京杭运河 丹江口 ⑵南方资源丰富,北方缺乏;北方用水量大,供需矛盾尖锐;改善生态、加强生态建设。 ⑶输水过程中要注意沿线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确保清水北上。北方要注意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质。

7.(1)秦岭 南北方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旱地与水田分界线等等。

(2)渭河平原,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有利条件:①地势较为低平(多数地区海拔在500米左右),有河流经过(河谷地区)。灌溉便利,土壤肥沃;②夏季气温较高,雨热同期。限制性因素:①冬季气温较低(最低气温低于0℃);②年降水量较小(约600mm),冬春季较干旱(12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少于60mm )。

(3)水土流失。原因分析:①自然因素:a .黄土是由较细的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b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c.黄河在此多支流。②人为因素:a. 植被的破坏毁林开荒, 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c. 露天开矿。(4)D

8、(1)自然原因:大气增温,蒸发加剧。人为原因:过渡放牧、垦荒,以及淘金、施 工、乱捕益兽,鼠害猖獗(任答一项即可),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2)退牧(退耕)还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限制人口盲目流入,严禁破坏性“开发”及“滥捕滥猎”

上一篇:致青春读后感范文下一篇:质量培训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