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知识法律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社会治理视域下村规民约的作用与合规性调适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国民总人数的绝大部分是农业人口。社会治理中乡村治理是基础和重要环节。中国的乡村治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源于乡土社会的村规民约一直是乡村治理的基本规范,也是中国传统道德在农村的基本表现形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矛盾呈现新的特点,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乡村治理的理念、方式、内容等需要不断完善,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法律规范与村规民约之间的对冲关系逐渐显现了出来,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知识运用于这一对冲关系是本文写作的立足点。村规民约主要源于农业社会对伦理关系的调整,是以村社整体利益为目标的社会治理手段,是一种自然契约,它以群体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以义务性惩罚性规范为基本特征,规范着村民的日常行为,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村规民约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现代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以界定个人权利义务为基础,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规范性约束,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现代化进步和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两者在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价值理念、产生程序、执行方式、执行效果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两者在中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相辅相成,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将传统与现代自然衔接,以法律体系为内容和以村规民约为内容相结合的法德共治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体系的突出特征。研究村规民约的合规范性调适,在从道德上升为法律的历史脉络中,分析村规民约与法律的冲突,研究村规民约与法律调适的方法、路径及目标,有利于促进法治与德治共生共治,共同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依法治国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协调统一,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论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田野调查研究的案例,主要基于西双版纳集边疆、多民族、山区于一身,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化发展并存,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织,村寨的相对封闭与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各具特色等多种特点。以该地区行政村、村民小组为对象,通过座谈会、入户访谈、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分别对傣、哈尼、瑶、拉祜、基诺、布朗等少数民族村寨村规民约的制定程序、内容及实施情况实地调研,结合傣族、基诺族的历史文化,分析村规民约的社会治理功能,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冲突表现及根源,提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村规民约明村情、识村貌、解民忧的功能,利用村规民约弥补法律的空白,把村规民约的柔性与法律的刚性相结合,以法律规范指导村规民约,引导村规民约发展的方向,探讨民族地区村规民约与法律调适的有效路径,将村规民约进行合规范性调适,促进基层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本文除导论和结论部分,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治理与治理现代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国家治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对治理的概念、时代价值与意义等做了阐述,进一步阐明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难点,对乡村治理中的理论及实践问题做了简要分析,引出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是村规民约,该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村规民约概述。主要从本体论的角度对村规民约的形成过程、存在条件、功能作用进行一般考察,界定本文讨论的核心概念。村规民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基础,产生于村民的自然生活中,根据行政村、村民小组现实的生活环境,本着村民自愿的原则,由村民共同制定并遵守的契约规范。村规民约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整合力,体现着乡土文化与现代性的融合。村规民约的形成受制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以村民自治作为基础。发挥了政治参与功能、司法辅助功能和基层管理功能。村规民约在基层的治理作用不应当受到忽视,其在维护乡村秩序,净化风气,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质上,乡村民约与法律之间是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第三部分,以西双版纳村规民约为样本,探讨村规民约的形成过程。西双版纳具有多民族、多宗教、地处边疆、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经济较落后等特点。习惯法长期对各民族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规范、道德教化、风俗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村规民约的形成提供了特殊的生存土壤。随着经济发展,征地拆迁,山林土地纠纷,违法犯罪等问题在西双版纳逐渐凸显出来,而落后的经济基础和薄弱的基层治理力量难以应对边境管理的复杂态势,因此发端于村民自治的乡规民约具有了用武之地。目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市两县32个乡镇(街道办)的222个村(居)委会、2212个自然村98%都有了自己的村规民约。这些村规民约在维护农业经济,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化解农村矛盾,预防犯罪,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法律规范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社会治理的作用。第四部分,从分析论的角度介绍了西双版纳村规民约与法律的冲突,揭示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实证考察,指出西双版纳村规民约存在与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相冲突的规定,这些冲突性的规定得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替代法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并干扰了基层组织的法治化进程。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当地薄弱的经济基础形成落后的社会管理机制,而监管上的不力和基层自治组织的不当管理使得村规民约与法律的对立关系受到激化。第五部分,从对策论的角度分析了西双版纳村规民约与法律的调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而公平正义的实现重心在人民群众对于司法案件的感受,这就意味着法治的实现也必须建立在基层治理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法治和德治的理念需要在基层治理中相互融合,村规民约的基层治理手段需要通过规范化调适来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本着这一理论基础,村规民约的调适需要做到形式理性与实质规范性的双重调适,以实现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实用性、通俗性、动态性与参与性。具体而言,应当规范村规民约的制定程序,建立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并畅通村民获得申诉与救济的渠道,以基层党员干部作为村规民约制定与执行的主体,通过村规民约引导人民、启发人民,教育人民。论文的几个主要观点:一是村规民约是自然契约,是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行为规范,具有更多的道德元素。其出发点是从群体的整体利益来设立,忽视个体的利益诉求,并缺少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与维护;法律是法治契约,是以界定并尊重保护个人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实现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共福利的最大化。二是两种不同的契约精神产生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村规民约产生于农业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宗亲关系;法律是随着社会交往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产生利益冲突和对立的阶级社会,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两者的制定程序、适用范围、执行手段、社会影响不同,既有矛盾与冲突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能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三是在正视村规民约与法律存在冲突与矛盾的基础上,对村规民约进行合规范性调适,使其符合依法治理、法治社会的要求,在乡村基层治理中以法律为指导,发挥村规民约灵活性、丰富性和针对性强的作用,用村规民约的柔性弥补法律的刚性,两者互相协调、共生共治,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重要的作用是论文探讨的主要问题。四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何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以法律体系为内容和以村规民约为内容相结合的法德共治局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边疆和谐、繁荣、稳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也是论文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治理;村规民约;法治;民族地区;合规性调适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价值

二、选题的地域意义

(一)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难点及薄弱环节聚焦于农村少数民族地区

(二) 西双版纳州集边疆、民族、开发开放于一体

三、选题的理论意义

(一) 为构建现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二) 深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与法制的认识

(三)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证支撑

(四) 有利于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中民主协商制度发展途径

(五)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中法制观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六) 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证依据

四、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 关于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论述

(二) 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论述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治理与治理现代化

第一节 国家治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一、从阶级统治、政治管理到国家治理

二、国家治理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要求

一、治理现代化及基本特征

二、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及要求

第三节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乡村治理

一、中国乡村的传统治理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治理

三、乡村治理中的实践问题与理论探索

第二章 村规民约:由传统到现代的治理方式

第一节 村规民约的历史渊源及特征

一、村规民约的历史渊源及变迁

二、村规民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村规民约的存在条件

一、村规民约存在的理论基础

二、村规民约存在的现实依据

三、村规民约存在的空间条件

四、村规民约存在的时间条件

五、村规民约存在的内部条件

第三节 村规民约的功能

一、政治参与功能

二、国家司法补充功能

三、基层群众自治的管理功能

第四节 村规民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一、维护村民团结和乡村安宁

二、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勤劳致富

三、促进村务公开和改善干群关系

四、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和净化社会风气

五、调节利益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节 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一、社会规范多元化与法律

二、民间法与国家法

三、村规民约是介于法律及道德之间的行为规范

第三章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社会治理与村规民约

第一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社会治理历史沿革

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社会发展历史简况

二、新中国成立后西双版纳社会的变革

三、各民族风俗及乡村治理简况

第二节 西双版纳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西双版纳乡村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西双版纳社会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西双版纳村规民约的现状

一、村规民约的总体情况

二、村规民约的制定情况

三、村规民约的内容

四、村规民约的执行

第四节 西双版纳村规民约社会实践效应分析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三、有效解决农村社会治安问题

四、积极预防和惩治毒品犯罪

五、切实维护边境安全

六、维护家庭和睦

七、破除成规陋习

八、保障义务教育

九、协调民族宗教问题

十、维护民族团结

十一、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章 西双版纳社会治理中村规民约与法律的冲突

第一节 村规民约与法律冲突的表现

一、村规民约与法律规定相冲突

二、村规民约主要以罚款作为处罚手段

三、村规民约缺乏保护公民权益所需的必要程序

四、村规民约的适用性往往割裂了法治化的进程

第二节 村规民约与法律冲突的根源

一、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分析

二、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产生基础不同

三、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产生程序不同

四、村规民约与法律的适用手段存在差异

五、村规民约的内容往往受政策的影响较大

六、基层政权的不当行为加大了村规民约与法治的对立

七、村规民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问题

第五章 村规民约与法律的调适

第一节 构建村规民约与法律调适的依据

一、道德、规范与国家法律之间的互补

二、坚持法律多元理论的治理思想

三、内部规则论

四、法德共治论

五、村规民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六、村规民约的生命力在于乡土气息

第二节 村规民约与法律调适的要求与原则

一、村规民约与法律调试的要求

二、村规民约与法律调适的原则

第三节 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互构

一、国家从立法层面汲取村规民约合理成分

二、与《民族区域自治法》及自治条例有效衔接

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制定、实施及执行村规民约

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针对性

第四节 村规民约与法律调适的具体举措

一、规范制定程序

二、建立监督制度

三、建立村规民约的效力确认及村民救济机制

四、加强引导指导

五、以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为执行主体

六、加大村规民约的宣传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都市文化论文提纲下一篇:加强高校档案网站建设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