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职业教育观感

2022-07-17

第一篇:台湾职业教育观感

台湾NGO观感

资料来源:中国青基会 作者: 汪文斌 时间: 2009-09-10

此次台湾之行,收获颇丰,感触良多。促使对大陆尤其是青基会事业以及本职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

感受: 台湾NGO较发达

发达的标志是:

(从需求者来说)任何事有人管;

(从服务者来说)有人管任何事。

虚拟个案:

某甲:男,年龄不限,农民,在某山区,原著民。(以下所出现的组织皆为NGO组织)

他参加了农会。他可以享受到农会提供的低息贷款,高利存款,种子、农药、化肥补贴,可以享有全台湾所有险种中缴费最低、受益最高的医疗等保险。因为农会有自己的企业。 他从事何种种植或养殖(种槟榔或养蚕),都会有相关行业机构或协会提供的技术指导或培训。

如果他愿意留在本地,会有原著民文化保存发展之类的组织帮助他发展有原著民特色的经济,传承原著民文化。

如果他想外出务工,则会有帮助原著民移出生存保障的组织来对他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并且跟踪服务。

如果他工作后失业,政府会提供6个月每月18000台币(相当于4500元人民币)失业补助,还可以免费接受2个月的技术培训,并且介绍工作。

如果他的家庭出现问题,如暴力,虐待儿童,或疾病,或天灾,也有相关组织对口帮助或服务。

如果他娶了大陆媳妇,因为政策规定落户和工作有一定限制,那他的媳妇则会接受到在台生活工作指导及相关职业技术培训。 如果„„

个案说明,台湾的NGO组织无所不在,无微不至。

数字印证:

在台湾,基金会大约6000多家,其他协会10000多家,总计20000多家。台湾有2300多万人口,平均4000人就有一个基金会,1000人就有一个NGO组织。

台湾的人口密度居世界地区第二位。我没有权威的统计,但我想,台湾的NGO组织的密度肯定不会低。

数字说明,台湾的NGO组织辐射面广,覆盖率高。 台湾NGO发达的原因——

其实,台湾NGO发展的历史并不长,1987年解严之前,台湾只有少数官办的“寡头基金会”,解严之后,才大规模发展起来,呈决堤之势。

台湾的NGO发达的原因大致有三: A、政府扶持。

1)、门槛低。台湾《人民团体管理办法》规定,凡有台币3000万元(人民币700多万元),就可以成立财团法人;凡有30人共同发起,就可以成立社团法人,从事符合宗旨的相关活动。

2)、政府购买。台湾的NGO组织,约三分之一的资金来自政府购买。一是公办民营,许多公益性机构,如养老院、托儿所、医院,都是政府出钱,请NGO组织经营。二是专案申请,许多项目,政府出钱,进行招标,由NGO组织竞标实施。三是拨款,一些固定的项目,财政或相关机构,固定拨付给相关组织实施。许多小一些的NGO组织,光申请的政府项目或拨款就可以养人做事,如果行有余力,再筹募一些,就可以做大一些。 B、定位明确。

台湾的大多数NGO组织,都小而专,非常聚焦。吃鱼的吃鱼,吃虾的吃虾。从他们每个机构简洁、直接、明了、有限的机构使命中可以看得出来——我就干这个,并且我就干这些,很少有包打天下、一概通吃的基金会。越是专,才可能精,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和生存的空间。如同成熟的市场经济:我开冷饮店,我也有顾客;我在商场给裤子扦边儿,我也有饭吃。既然存在这个社会需求,你政府就得管,你就要掏钱;因为有社会需求,总归有人会认同,会支持。 C、 志工队伍。

我不知道台湾有多少名各类志工(志愿者)。事实上也不好统计,因为这是变动的,松散的。但是我们随处可见志工的身影。志工原来叫义工,在繁体字里,义字底下有个我字,好象义工是为自己的,所以改为志工,表示有心人士。台湾的公益事业,志工是重要的支撑,可以说,没有志工,就没有台湾现在的公益发展状况。那么,为什么台湾会有这么多志工呢?因为志工许多是接受过NGO帮助的人,他们反过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就如同我们说的自助助人,爱心传递。

综上,台湾的NGO发达的原因还有许多,但以上三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当然,台湾的NGO并非没有问题,没有困扰。我个人粗浅的认识,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整合不好。相同性质的机构都在做同样的事,服务同样的人群,你干他也干,配置不优,重复浪费。二是政府的拨款项目资金到位缓慢,项目款一般年中才给第一批,年底能结算就算好的。这样,就需要NGO机构先垫支,有些财政比较紧、周转困难的基金会,运行就比较紧张。台湾的同行们也在反思这些问题。

思考: 价值 亲信 队伍

思考一:价值

对于NGO来说,影响许多人,和改变少数人,哪个更重要?

这实质上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因为两个都重要,如果可以兼得的话。但如果不能兼得呢?如何取舍?这就是机构的使命问题——你究竟要干什么?你的价值如何体现?

我们资助了许多人。资助——非常准确——仅仅是在一个关键阶段给予了他资金上的帮助。我们说,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其实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除了那一次的、或一些的资金上的帮助,我们还做了什么?当然,也许不是我们不愿做,可能是我们做不过来。

反观台湾的有些基金会,他们对准目标人群,做深做透,甚至一盯几年。目的完全聚焦于受益人的改变:资金的资助—技能的培训—心理及情感的关怀—整体再造方案制定—共同实施—跟踪评估—结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好处是什么?

如果说影响一个人就如同流星远远划过恒星,只能发生轨迹的偏移;那么改变一个人,就如同流星坠入恒星的引力场,改变它的星域,成为恒星的行星或坠入恒星。

我们资助的人为什么没有成为我们的铁杆,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全改变他,我们对他的影响比较小。我们都忘了他,他怎么会一直记得我们呢?我们对他的帮助很小,他怎么会拼力帮助我们呢?

上一次和一位同仁讨论职业教育的话题,说希望工程为什么搞职业教育。理由很多,但都不是我们独有的理由,因为那些理由是所有做职业教育的人都会说的理由。忽然冒出一句“为了让希望工程受助者的后代不再需要希望工程的资助。”一下子,似乎亮堂了。

我们不能资助完他父母,还要资助他儿女吧?那我们资助他父母起了什么作用?事实上,我们资助的人,许多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就改变不了后代的命运。职业教育,恰好是这一价值理念的体现——真正改变人!

目前,许多做得似乎比较好的机构,存在着一种倾向:做事不问为什么。因为他们运营好,活动多,声势大,表面非常繁荣。但他们陷入了规模泡沫和活动怪圈里,卡拉OK,自娱自乐,迷失了使命,淡化了价值。

公益机构,凡做事要问为什么,最后要什么。要以使命为统领,以价值为取向。影响人的事要做,改变人的事更要做,面上的规模要做,点上的深度更要做。 思考二:亲信

先说一下台湾基金会的行政成本和管理、筹资等费用的情况。台湾并没有法律规定NGO成本应该是多少。但一般的在20%左右。台湾同行对大陆同行普遍关心这个问题感到比较好奇,他们不知道大陆的基金会普遍为此而困扰。因为在他们那里,这个问题基本上不是问题。只要你的专案申请中的预算通过,你就可以按预算去走;只要你和捐赠方有协约,你就按协议执行;只要你通过了政府的年检,财务情况通过年报或网络公布,就应该没有问题了。

但大陆总是在矛盾当中:一定比例的行政成本和筹资管理成本,NGO总是觉得少,而捐方总是认为多。症结究竟在哪里?

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台湾的NGO面对的捐方相对较少,有些甚至就一家(政府,或财团),沟通理解比较容易;

二是捐方知道需要这么多钱。试想,如果你收了一个捐方的费用,但他没有看到你把钱花到自己身上,或看见花到别人身上,他能不起疑吗?

在一家台湾基金会,我诧异他们的简报每期都要印10几万份,问为什么,答曰,给每个捐方都要发,不管他捐过几次,不管他捐了多少。试想,一个人给你捐过10元钱,但他从此每期都收到你的简报,他做何感想?因为他捐的钱连一期简报的邮寄费都不够;一个捐方捐了许多钱,尽管你只寄他一份简报,但他知道你会给捐钱少的人也寄简报,钱花到那些人身上了,他也会心里塌实的。

简报只是一个例子,其他服务更要到位。当捐方明明知道你要花钱,该花钱,也花了钱的时候,对你的疑虑就会少许多。

为什么许多国外的NGO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老客户,为什么我们没有把每一个初次的捐款人都培养成长期捐方?如果真做到那样,现在是怎样一种境况?

事实上,这是许多机构抓大放小的势利策略所致,是认钱不认人的市侩作风所致!

当然,也许我们的捐方太多了,我们服务不过来;也许我们要追求效率,所以我们要奉行大捐方战略。但是,不近无以亲,不亲无以信。我们的选择势必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虽然圈住了钱,却没有笼络住人;我们必将天天向生人要钱!

让我们神往一下这样的情景:

——我们珍视每一个捐款人,因为无论他捐款多少,难得的是他对我们的深深属意;我们时时想着他,把他当自己人,信息分享,喜忧与共;由近而亲,由亲至信。他必定会成为我们的伙伴,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亲信,和我们一起,分担使命,共襄善举。

——我们着力帮助我们的服务对象,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及,帮他们改变生活,改变命运。他们一定会真心感激我们,成为我们的拥趸,我们的同志,我们的信徒!

我们需要改变:使命、方略、价值;我们需要投入:注意力、情感、经费„„因为我们必须认清一个道理:任何东西,都需要换取;你得到的多少,印射出你投入的多少! 思考三:队伍

我不得不惭愧地说,台湾的社工队伍,整体素质要高于大陆社工。

一是台湾几乎所有的一流大学,都有社工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员,即使在职的社工,也大多在修社工硕士、博士。

二是台湾社会注重实务。举个例子,一个博士在大学里一直教书,可能到最后没书教了,而一个博士在NGO工作,会有许多大学争相请他去大学讲课。因为他有实务经验。

我们必须承认社工是一个特别的专业。政府官员只看上级的脸色,因为他的升迁荣辱取决于上司;企业人士只看交易对方的脸色,因为他的利润效益来自于对方。而社工要看两头的脸色,因为他的使命靠两头意愿的实现来达成。社工要募钱,要管钱,要花钱,还要花好。这是专业,是更高要求的专业。

大陆的NGO组织的人员多来自主管单位系统,缺点是行政化气息太多,官味太浓。许多人宣传动员、社会活动能力强,但项目制的行事能力有待提高。

社工还需要情怀。我对台湾社工的概括是:有古风、有雅意,有书卷气。我想,社工要长的和别人不一样,要有独特的气质和气息:他们的微笑里有温度,他们的行止中有善意!他们不仅仅是在接到捐款时才有笑容,他们不是有镜头时才去拉被资助者的手!

志工队伍,我们的肌肉,我们的细胞。

但这个问题,我们尚未破题。

大陆公益事业,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标题 :一位上海女游客对台湾的观感

看完这一篇上海女作家的文章,我也禁不住哭了,

所有口中天天喊着「爱台湾」的政客们,你们天天在撕裂台湾人民的感情, 你们应该看看这篇上海人的文章,

台湾的政客们,应该掏心忏悔,应该向台湾善良的百姓说声「对不起」!多雨之岛

台湾多雨,记得带雨具...台湾纪行二帖之一

一 位上海女游客对台湾的观感

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每两年

开一次年会,今年选在台北。我精神上有一种寻根返乡的感觉。因为喜欢汉字,又喜欢繁体字,更喜欢台湾的出版业,去图书馆或书店,总会诚服:台湾不大,如何便能出得恁多的好文章.好书?

会议全程四天,我和丈夫虽提早两天到台 北,会后也参加宝岛知性文化之旅,全程完毕后又想延两天回上海,想再看台北国际花博展。

到台北的当天晚上,就去了101大楼。虽然人们推祟这10

1层摩天大楼,我们却决定将它列在茶余饭后走马观花,去瞄一眼吃顿餐便行。全世界的商业大楼都是一样的。次日去看故宫和士林官邸。不少馆因整馆而关闭,略有失望。晚上在淡 水著名的红楼看夕阳西下吃美食,找那电视剧中出现多次的傍海席位。全 世界的海鲜都一样,只是佐料做法不同而已。

我 下榻的旅馆不远处,便是中正纪念堂。第三天上午,

决定去乘捷运。因为很多人说过,你一定要乘一次台北捷运。从中正纪念堂站下车,走出车厢,站内宏伟庄重得出人意外。踏上升降梯向楼上走去,需经过一 条长的宽敞的通道,方可走出捷运站。忽然我与丈夫都被两旁墙上的画吸引,一一细审后,都不绝地叫好。走到底,已在出站处。

我说:「等一下,我要全部拍下 来。」这根本是一次精采的画展!何以会在地铁中?还配了框,竟没人偷吗?我回去一张张拍;丈夫再在站内重 新检视站内四壁。他走到我身边,用很虔诚的口吻对我说:「我

检查过了,一张广告都没有。」

这时,我们已经感动到无语。习惯了目之所及皆广告的我们,竟在台北的捷运站内如置身画廊。人们生活在如此干净的环境中,地面没有一片纸、一口痰;排队时没有一个人插队拥挤;上了车立刻有人让座;甚至在车厢里隔了两三个人的距离,会有人来找我去坐。

有一次问了路,之后又被人细心找到,告知新的情况……。我问丈夫,你看要多少年,上海的文明才能赶上台北?他想了一下说,至少十年,或许要更长时间,也许三十年也未能全国普及。

十年,也许是表面上的软件文化会改善,但是走遍全岛,遇到过这些温良恭俭让的台湾人后,我觉得,也许不是上 海,而是整个中国,与台湾是 没得比了。因为台湾文化文明方面,没有断层,自觉地将文明精髓溶入到个人的身心行为之中。 那些盲目自大,看不到目标在哪里的人,你叫他们怎么去比?怎么去赶?怎么去改?

我总爱回国;因为我爱中华文化。但文明与礼仪的文化,这么多年来我在故乡有时已找不到它们。因

此而困惑、遗憾、失望;却在陌生的台湾,与它扑面相遇。甚至同样使用汉 字所表达的日常话语,也能尽现台湾人民的温良恭俭让的精神,从而为我飘洋过海数十载后,依然挚爱的中华文化,找到了源头,得到了慰藉。

后来方知,此次有位女会员,在台北捷运车厢上看到张贴了诗歌。这文学中高处不胜寒的、被急功好利社会摒弃的诗歌,竟普及到公共交通上!她竟感动得哭了。

会后我们向南走去。在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内, 我被一组组的文学作品分类标题吸引了:离散与钉根、原乡与祖灵、灾难与生态、论辩与重建、性别与情欲、禁锢与脱出、反殖与认同、战争与伤痕、疏离与超越、批判与关怀……。它们的沉重使我动容。

在以后所看到的台湾人民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他们曾经长期生活在血泪及挣扎中,强权的殖民统治,抑或专制的独裁并没有将他们压垮变形。如一粒粒的种子,在土壤中依然顽强地往上窜升。

那些苦难的岁月及磨炼,反而孕育出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富有自尊自强自爱之心。在台北国际花博会上,

我们这些疲倦的女人试探寻找VIP通道。问我们的导游小姐,可有办法不排队?导游说:「这儿没有VIP, 这是民主国家,人人平等。」

这勾起我对上海世博会的记忆。其实VIP便是特权及阶级的代号,是不平等的象征。看惯了庞大无当的官僚及特权泛滥成灾,我已麻木不仁。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不相信华人社会还有人人平等的民主、还有自觉的纪律及尊重别人的自重。

第二天我又去乖乖地、心平气和地淋着雨排队,虽然得不到特殊礼遇,却再无怨言。我又有幸在离去的前一晚,在台北国家剧院看了云门舞集的《流浪者之歌》;事后又读了林怀民的书《高处眼亮》。当我在形同吐纳的舞者与僧人或静默或摇曳至终,看那三吨半金黄稻米倾泻完毕后,在一片灿烂夺目的金色光芒中,由衷体会自己受了真正的心灵洗礼;甚至忽然对自己的浮躁感到惭愆。思量着阳光与土地的神圣、生命及自由的可贵、万物存在的意义……,它使我心中只剩下一片平和的感激,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敬意。世界很大,城市再美,每当我离去时,我心中会对自己说我不会再来了。尽管台北很旧,不及上海繁华,但它很像故乡。因为它是一块温馨的土地;我会

再回来。

我想起台湾副总统萧万长在我们的会议开幕致词中说过的话: 一个强大的国家不等于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国家的人民有自尊,也尊重别人,它们的人民应该有很好的文化修养,而台湾正朝此努力,而且被世人敬重。

我除了敬重和祝福,对这块土地更有很深的同情及担忧。我希望亟待登陆宝岛的所有人,能尊重这儿的生命及他们固有的生活及习惯;请清扫你们的喉咙,不要把痰吐到岛上来;尊重别人,上车时切勿你推我挤;好好 学习汉字,认识你不是老弱病残孕时,要起身让座,不要装成睡去;勿见利忘义,用假冒伪劣商品及广告侵蚀人们的健 康。

最后,台湾多雨,记得带雨具,如果你是人民「公仆」, 不要让你的「主人」为你打伞。

台北我会再来。在陌生的台湾,我感动得哭了。

第三篇:观感警示教育片《越界》有感例文

观感警示教育片《越界》有感范文 四 篇 篇一 只有警钟长鸣,才能警笛不响。月日,市农机事务中心组织全体机关在职干部和推广站班子成员观看市纪委监委制作的首部本土版反腐警示教育片——《越界》,片中悉数亮相的都是近年被查处的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通过身边人、身边事还原他们的沦落轨迹,回放他们是如何使人生观、权力观、利益观、道德观扭曲变形,如何一步步越界突破道德高线、思想防线、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对依法行政的我们有更加深刻的警示性和启示性意义。

作为一名在农机业务科室的普通干部,交流与接触最多的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合作社,宣讲国家支农政策,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办社经验,通过他们来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速度,强化对分散农户的管理,最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在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如何依法行政,通过影片,我想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知敬畏、明底线、守法纪。

知敬畏。“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慎,谨慎,认真,不懈怠”。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态度。公务员知敬畏就是在党纪国法面前严肃、谨慎,不能犯错。影片中的常德市人民医院原院长、党委副书记陈能志从一名业务骨干走上领导岗位后,丧失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一步步走向深渊。

我们要思想上绷紧敬畏之弦,行动上才会自觉遵守,才会严格依法办事、廉洁从政,才能对权力保持清醒头脑,才能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明底线。底线基本意思是最低的限度,亦指事情在能力范围前的临界值。安乡县原副县长、县公安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对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等都“一言堂”,丧失党员干部底线,用权力谋私利,没有守住用权的底线,最后被“双开”。鲜活的例子无不警戒我们在工作岗位上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守住做人、做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

守法纪。“守”就是遵循,遵守。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抵制住各种诱惑,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树立民主意识,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坚守廉洁纪律,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和清醒头脑,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倾向,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篇 二 警示片选取了我市 14 名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着重从崇尚信念、加强修养、强化监督、严守底线、慎重交友等五个方面,深刻揭示了基层党员干部如何逐步丧失理想信念、无视纪律规矩,一步步堕落为用权任性、贪欲膨胀腐败分子的思想根源和心态轨迹,深刻警醒所有医务工作者一定过好政治关、道德

关、权力关、法纪关和亲情关。

我们党的根基在于人民,血脉在于人民,力量在于人民。领导干部要心系百姓,为民谋利。切实为民办事,才会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切勿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脱离人民群众这块根基。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劳实干、尽心尽力地去帮助群众,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为群众解决生活和事业上的难题,群众定会将心比心,心怀感激。群众的满意,才是我们答卷的最高分数,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绳,强化用权为民。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只有如此,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在严于要求、在实处着力。通过不断自我修炼、自我养成、自我塑造,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领导干部的担当就是责任,领导干部严以用权要敢于较真碰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我们党要求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条重要措施。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既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也体现在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上。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切实为民服务,坦荡做人,干净做事,做新时代的好干部。

篇 三 观看警示片后, 经开区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就进一步加强征拆队伍作风建设指出,全区征拆干部要以案为鉴,深刻反思,汲取教训,进一步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做到知敬畏、明底线,切实筑牢清正廉洁的坚固防线,规范化开展各项工作。要始终坚守党性原则,保持清醒头脑,以更高标准要求、约束自己。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注重源头把控,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保持党内优良作风的“利刃”,在不断交锋中清除思想上的污垢和灰尘,在砥砺中锉除行为上的懈怠散漫,保持党的组织健康发展和党员干部健康成长。

有些为官者,听不得、容不下批评,而优秀的领导者应是会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放下架子,洗耳恭听、深入反思。如此,群众的“批评”就可以起到醒脑启智的重要作用。反过来,如果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严重,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对群众的“骂声”充耳不闻,甚至千方百计防民之口,那么,一方面,是让自己成为“瞎子和聋子”,深陷错误之中而不自知;另一方面,就可能进一步加重群众的不满情绪,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

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

理不讲面子,坚持“团结——批评——团结”,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严肃认真提意见,满腔热情帮同志,决不能把自我批评变成自我表扬、把相互批评变成相互吹捧。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各种不同意见都必须听取,鼓励下级反映真实情况。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从谏如流、敢于直言。把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

篇四 《越界》中的 6 个反面典型,遗忘 ,任意妄为,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他们在自尝苦果后所发出的无尽忏悔,让我触动很深。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如何守住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是要常怀敬畏。忘却权力由人民赋予,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会让人内心膨胀,在诱惑面前迷失自我。为了我们的事业,为了家庭,千万要把握住自己,时刻警醒,善待权力,绝不能把权力当作为个人和家庭谋利的工具,要敬畏法纪,令行禁止,不擅越雷池,守住底线。二是要常省己身。要以这些反面典型为镜,三省吾身,引以为戒。要自戴“紧箍咒”,自设“高压线”,在内心有约束,不能心存侥幸,要做好廉洁自律的表率。三是要常受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从严管理才是最大的爱护。片中有的干部不愿接受监督,甚至逃避监督,最终铸成大错。监督是对干部的约束,更是对干部的关爱。将权力置于监督

之下,及时制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才能有效预防腐败。

当官有风险,这种风险,不是生存环境之艰难,而是来自权力的恣意妄为。无视法纪,不守规矩,便会越界。越了界,便要受到惩罚,组织培养、个人奋斗、家人期望,一切付诸流水。如何不越界?我认为要始终做好“三种人”。一是做好政治上的明白人。身为党员干部,讲政治是天职。必须牢记 和 ,树牢“四种意识”,做到“两个文护”。必须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各项工作部署,坚决克服“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二是做好法纪上的规矩人。带头学纪守纪、学法守法,规范行使权力,确保权为公用。时刻保持对法纪的敬畏之心,心存敬畏,方除侥幸,方懂进退。三是做好道德上的良心人。越界之人,首在道德防线失守。当是非荣辱观念混乱,越界只是迟早。房屋要高,基础便要牢。人之道德,正如房之基础。欲成大事,修身的功夫必不可少,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因恶小而为之。

第四篇:台湾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随着台湾经济腾飞、社会快速变迁,在教育政策上就表现为重视理工实用层面、相对忽视人文理想及社会伦理道德。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让台湾社会付出了沉痛代价,造成诸如伦理价值观念模糊、暴力行为猖獗、家庭功能式微、亲子关系冷漠、人际关系疏离、社会公平正义不彰,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乱象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对多元文化和纷乱的价值观无法进行正确判断及抉择,呈现出来的便是肤浅、消极的人生观和不健康的行为取向,例如频频曝出的吸毒、伤人事件,以及自杀率节节上升。

台湾生命教育的兴起就与 1997 年前后几起重大的校园暴力和自杀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引发了学术界与教育部门对社会乱象进行深刻反思———在一个物质生活便捷、精神文明衰退及道德伦理紊乱的信息化社会中,教育该如何拯救人类的灵魂,重塑社会伦理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开始关注和提倡生命教育,希望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身份认同,追求身心和谐发展与知情行统一的全人教育,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教育内容

具体包含伦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范畴, 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维度:

(1) 宗教取向: 探讨生命的意义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 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2)职业取向: 着重认识自我, 培养技能, 对自己的生涯作适当的规划, 达到自我实现的的。

(3) 生活取向: 着重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如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互动能力等。

(4)生理健康取向: 着重探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重视环保等议题, 增进生理、心理健康。(5)生死取向: 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并能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

1.教材选择方面

台湾地区许多中学参照生命教育课程纲要自行编制教材,强调教材应与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的衔接,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同时教材内容要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事相结合,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做判断和抉择。教材各章节之后,提供各种“启发式问题”“思考性问题”或“讨论性问题”,使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学得并尊重多元价值,亦提供相关辅助读物或媒体资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

2.教学方法方面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包括活动课程与理论课程,强调体验、省思和实践。理论课程部分教师采用讲演法、启发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价值澄清教学法等进行,而活动课程部分采用座谈、参观、访问、演练、调查、辩论、竞赛、服务学习、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总之要做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可结合采用多媒体和各种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另

外强调教师授课必须遵循“态度必须开放、立场不必中立”的原则,并协助学生遵循此原则来学习。因为中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人、对事、对物缺乏准确的判断,若教师授课中持模棱两可的立场,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3.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涉及怎么评价、谁来评价和评价什么等方面的问题。在台湾地区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 中指出,生命教育课程的成绩评定以“能达成课程目标”为原则,评价的范围包括行为、态度、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可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及每堂课教学中进行,而评价方法倡导适当多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可见,台湾地区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突出对学生行为、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评价,倡导评价方法多元化,反对采用单一量化手段对学生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

4.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

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辅助读物、影像资料和其他校内外课程资源等。台湾地区许多中小学设立了专门的生命教育研究委员会,承担着生命教育发展研究的功能,负责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材的编制、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如聘请生命教育专家到学校做报告,组织不同学校之间进行生命教育教学经验分享和交流会,等等。这些做法提高了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5.外部支持力量方面

课程的有效实施还受到外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政府重视程度、师资水平、社会舆论导向、学生家长的态度等。在台湾,地区政府的推动在命教育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台湾地区政府从政策精神的倡导、资源的整合与提供两个方面推动生命教育的实施,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并规定中小学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同时,政府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组织师资培训等。如今,台湾地区大部分中小学配备了生命教育的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这无疑有效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同时台湾地区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研习活动和相关活动、出版宣传品、组织学生夏令营和家长研习活动等,有效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学校、非营利民间组织,均做出有效行动,这让台湾中学生命教育在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中不断发展。

四、具体案例:

1.建造世界上第一座生命教育情境体验馆“世界宗教博物馆”。帮助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可贵,进而尊重、关怀与珍爱生命并藉此找回生命的尊严与快乐。其中在“生命之旅”厅体验“初生”“成长”“中年”“老年”“死亡”及“死后的世界”等五个生命历程,仿佛进入生命的隧道,让参访代表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生命意义。

2.开设从生命的高度建构的心理健康课。课程内容包含“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个方面,跨及四个不同的专业领域,课程采用 “绘本思考教学”“体验学习”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3.台湾某实验小学教师执教的生命教育示范课 “人因梦想而伟大”。先后播放了两段视频: 第一段是关于一群1~100岁台湾人的梦想的;第二段是关于100年前一群年轻人的梦想的。整堂课主要围绕视频展开。这堂生命教育课堂相较于一般课堂, 更注重正面能量的传递。接受和包容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正面的能量,并加以引导和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针对孩子的错误和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也是正向激励, 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没有畏惧感和压抑感,才会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4.在诸校中,台北护理学院和彰化师大通过一系列生死教育研讨会, 对台湾生命教育政策的发生和生命教育相关系所的设立有较直接且持续性的影响。1997 年,南华大学成立国际间第一个生死学研究所。1998 年,台湾国科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规划》将生命科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1999 年,台湾清华大学等开生死学通识课程,高雄师范大学开设失落与悲伤辅导课程。至此,台湾已有 14 所医护大学院校开设生死学课程,非医护院校至少有 27 所已开设生死学相关课程。伴随青少年伤害案件增多和质优女生的频繁自杀,2000 年,台湾成立“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

5.2010开展“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

第五篇:台湾教育考察

独特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育感知

——2011年暑期赴台教育考察有感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由北京市几所学校的部分领导和部分教师组成的文教参访团飞抵桃园机场。作为参访团的一名成员的我第一次登上了祖国的宝岛台湾。一小时的车程,参访团来到了台北市。“净”是这个城市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不宽的街道上一尘不染,连一个垃圾桶都看不到。之后,我们知道市民们都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将家中的垃圾放到移动垃圾车上,垃圾都被及时运走了,没有垃圾桶的街道也就没有了任何卫生死角。建筑风格还停留在八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时期,不宽的街道上整齐的排列着许多小店铺,虽显陈旧但使人感到一种亲切感,101大厦的出现才使我们感受到现代都市的气息。

第二天早晨,我们来到了新北市立永平高级中学。繁华的街市中,不大的校园干净整洁,一排高大的椰子树,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树荫,繁华中一片幽静,炎热中一片清爽。永平中学的校长、老师亲切的接待了我们,我们参观了学校的图书馆,由教师们选出既经典又贴近学生的百本书籍供学生阅读,以阅读量给学生不同级别的称号的“百本经典”读书活动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学生制作的书签,书签很漂亮充满童趣,而且书签上书写着学生的读书感受或是对所读书目的看法。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也谈及到台湾的教育现状。接着,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介绍永平中学的校本课程,高一年级的第二外语课程和百本经典阅读活动,高二年级开展英语歌中剧排演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我们感到学校校本课程渗

透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同时也被老师强烈的教学热情、工作激情感染。如此年轻的一位教师对学校的发展充满希望,工作中投入大量的个人情感和智慧,令人十分钦佩。通过校长和这位老师的言语,我们感到学校的办学理念非常清晰并已成为全校教育者的共识,工作的目标成为教师个人的目标,当然教师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自然也会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第三天的早晨,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到达了台湾最北端的海港城市基隆。在基隆港稍事停留,旅行车爬了一段坡路后来到了一片空地。早已在这里等候的几辆小车将我们带上盘山的小路,显然大型车不能带我们到达目的地,几分钟车程后我们来到了基隆市二信中学。热情的同学们迎接来自北京的客人,二信中学黄校长亲切的笑容使我们感到同胞间的亲情。参访团团长葛保红校长与黄校长互赠礼物后,黄校长向我们介绍了二信中学。通过黄校长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二信中学是一所私立学校,但与内地的许多私立学校不同,二信中学是很多学生向往和家长信任的学校,二信中学的成绩在基隆是名列前茅的。同时,那些就读于二信中学的学生每年的学费与公立学校的学生是大致相同的,政府对私立学校的学生有额外的补贴。二信中学有两类高中生,他们都要参加高考,一部分学生的高考目标是偏向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大学,另一部分学生以偏向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大学为目标。接受职业教育的高中生也能上一流的高中校并能继续深造于高等学校,显然台湾比较重视职业教育,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也更人性化。

二信中学拥有一个五星级的校园,校园坐落在山上,校舍依山势而建,而整个校园就是一个树木繁茂的公园。我们很急切的开始游览公园了。在黄校长和几位老师的陪伴下,我们惬意的在林中漫步,一边欣赏校园的景色一边和主人交流。我们时常被校园中的人文气息吸引,一张围绕树木的水泥圆桌让我们停留下来,桌面上刻画着一些文字。黄校长告诉我们,这是他和学校老师们亲笔书写的具有教育内涵的文字,这样的石桌有几处是学生小憩的地方。“树叶的家”、“月牙生态池”这些颇具美感的名字是学生们给落叶积肥和蓄水池起的名字。曲曲折折的林中小路蜿蜒向上,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我们登上山顶。透过茂密的丛林眺望远处大海,蓝色的海水、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树叶。二信中学,这是一所拥有生态校园的绿色学校。

干净整洁、充满绿色的校园,和蔼、极具感染力的校长,敬业、富有激情的教师,这就是台湾学校给我们的印象。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们在工作中充满活力和热情。正因为有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才使学校充满希望富有生机,一旦失去这样的群体,就算是二信中学那样五星级的校园也只不过是一个公园罢了。让我们这些同行共同努力,饱含激情的去完成我们的使命吧!

北京十中

欧庆胜

上一篇:听孙云晓讲座有感下一篇:体系知识竞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