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幸福是指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痛苦的幸福是指范文

痛苦是幸福的卫士

【痛苦真相3】痛苦是幸福的卫士

2013-09-28 lm0288蓝马 幸福学

【连载】永断痛苦烦恼,你需要彻底看透这20个真相(3)

痛苦是幸福的卫士

如果没有痛觉,生活将会怎样?

有一个小孩,回到家里,一路留下带血的脚印,但他自己全然不知。家长检查发现,孩子的脚掌布满了大大小小、流着鲜血的口子„„原来,孩子到河沟里玩耍,河沟的淤泥里面有破碎的酒瓶、玻璃渣等„„

按理,划一条口子,孩子就该知道,就该警觉,就该上岸了呀,为什么没有上岸?为什么划了如此多的口子还不上岸?为什么就这样流着血回家,自己浑然不觉?

医院检查发现,这孩子没有痛觉,是“先天失痛症”患者。

“先天失痛症”患者,经常都会遍体鳞伤的,有的是划伤,有的是撞碰伤,有的是烫伤,有的是烧伤;不光经常受伤,而且注定伤得都不轻„„原因很简单,就因为没有痛觉。

没有痛觉,孩子被玻璃划伤第一道口子时,他并不知道被划伤,他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做危害自己生命安全的事。所以他继续玩,任随脚掌在碎玻璃上踩来踩去,结果把脚掌划得像肉泥„„

如果,有痛觉,事情就不会这样了。所以——

痛觉是生命生存安全、健康的卫兵。有它,生命生存才有安全。没有它,生命生存分分秒秒都处于“命悬一线”的危急境地。

痛苦是幸福的卫士

同样,痛苦是幸福生活的卫士。

痛苦和疼痛一样,是因为发现有正常的东西受到了破坏——疼痛,是躯体、机体受到损害时的报警。痛苦,是生命整体运行过程、状态、轨道等受到损害时的报警。

当躯体、机体,接近或接触损害因素,疼痛产生,导致机体做出回避反应,从而及时躲开损害,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也就是——当“疼痛卫兵”发现敌情,挺身护驾,把我们往后推,而我们很配合,很听卫兵的话,迅速后撤,迅速回避,保全了自己的健康与安全。 ——疼痛对得起我们,我们也对得起疼痛。

同样,当生命整体运行(包含“身•心•能”三位一体的运行),接近或已经偏离正常轨道、接近或已经偏离最佳运行状态,痛苦产生——这,本应导致我们立即做出“回避反应”、立即设法避免进一步的偏离、并促进生命运行迅速回归最佳轨道和最佳状态——这是正着;然而,生活中人们普遍的反应,却与此相反,他们不是“回调”,而是变本加厉,让偏离来得更猛、更烈、更高、更强、更快„„于是痛苦也在迅速不断地升级,提出更加严厉的警告„„可惜,有多少人听从呢?

——痛苦对得起我们,我们对不起痛苦!

必须学会理解痛苦

痛苦深重的人,是否理解了呢?我们想过好好地理解、深刻地理解痛苦了吗? 痛苦的简明定义

我们曾经独家原创性对幸福给出过一个,至今被我们认为十分完美的定义(详见9月23日本平台微信,加关注后即可查阅),把我们的“幸福定义”翻转过来,可推导出一个简明的“痛苦定义”:

当我们的生命运行,偏离运行的最佳轨道、偏离最佳的运行状态,达到及超过它的临界线、临界点、临界域等临界范围时,我们对这个糟糕状态,所产生的感受、体验和被动领纳与承载,就是痛苦。

所以,痛苦应当被理解为,生命运行出轨、越界的警钟。它警告我们,生命运行正在离开“幸福轨道”,正在离开“幸福模式”„„

必须学会听痛苦的话

所以,痛苦是幸福生活的防卫系统和“预警机制”,痛苦的产生,像呜呜作响的警报一样,已经就是行动的指令。

痛苦的种类五花八门。但是,八万四千种痛苦发出的不同指令,可以给予一个完全相同的破解。那就是——指令我们——赶快“回头”。

怎么个“回头”?——

回头做:你刚才做的,是错的,你做得来让生命运行都偏离正常、偏离幸福了,赶快回头做(反着做:如果正在做,就停止做;如果因为很不愿做,就赶快做起来;如果是做得太高,就赶快降下来„„等等)。

回头想:你刚才想的,想错了,你想得来让生命运行都偏离正常、偏离幸福了,赶紧回头想(反过来想:从相反的取向想、从相反的角度想、从相反的评价想„„左想右想,绕过错误的想法„„等等)。

回头说:你最近说的,是错的,你说得来让自己的生命运行都偏离正常、偏离幸福了,赶紧回头说(反过来说:去收回说错了的话,真诚道歉,并把正确的话说出去;从相反的取向说、从相反的角度说、从相反的评判说,等等)。 ——这才是幸福之道!脱离痛苦之道!

必须学会感恩痛苦

因为痛苦本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卫兵,我们却一直把它当作敌人,跟它打斗,我们今日应当对痛苦有所忏悔。

因为痛苦并不是苦海,是我们自己把它当作苦海,那是我们自己的错,是我们自己的误读、误解,冤枉了赤胆忠心的痛苦若干年,我们今日要为痛苦正名(痛苦是墙,回头、转身就离开了;痛苦不是海,无须沉溺其中)。

痛苦机制,是我们生命之中,天然智慧的又一杰作,又一精彩的表现,它捍卫我们生命幸福生存的“使命”,它那超高级的智慧,和对我们超高级的忠诚(你不回头,它就警报不停、劝告不止),它所拥有的种种品质,是我们通过知识路线永远也不可能企及的„„

痛苦如此超凡卓绝地,全天候、全方位、无偿地,任劳任怨永不背叛地,为我们的幸福生存保驾护航,除了感恩以外,我们还能回报它们什么呢?

今天,您能够记住这三句,就不虚今日这阅读了——

痛苦是幸福的卫士,它是为我们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的。

痛苦的本意是叫我们“止”,停止刚才的、过去的错误。

痛苦不是海,而是墙,回头就能离开,用不着沉溺其中。

——微信版依据《痛苦与幸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第1版)于2013-9-28修订

第二篇:幸福和痛苦的领悟

七彩教育网 http://

幸福和痛苦的领悟

俞敏洪

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黄河旅行,无数次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河水像黄龙翻滚,自天际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无边无际的壮阔;无数次注视着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腾到海的冲动。

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黄河边上,用瓶子灌一瓶河水。泥浆翻滚的水,被灌到水瓶里以后,依然十分浑浊,透过瓶子,看到的只是浑浊黄色的世界。在瓶子背后,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对这样的水,我感到了痛苦和绝望,感到了黄河河床不断提高带来的灾难,感到了人们在这种灾难中的呼喊。我把水瓶放在边上,痛苦地坐在岸边,看着黄河发呆。

一段时间后,我把眼神从远处收回来,猛然发现身边瓶子里的水开始变清。浑浊的泥沙沉淀下来,上面的水变得越来越清澈。我看着这种变化,直到泥沙全部沉淀,只占整个瓶子的五分之一,而其余的五分之四都变成了清清的河水。我慢慢把瓶子举起来,透过瓶子,我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生命中幸福与痛苦的界限。原来我们的幸福和痛苦也像黄河水一样。我们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地摇晃我们的生活,直到我们的生活变得一片浑浊,使所有的幸福都掺杂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们一生幸福的总量应该大于痛苦。我们时时感到痛苦,不是因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我们用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为痛苦的渗透,我们本来应该清澈如水的生活,变得像黄河水一样,有了太多的杂质。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让痛苦沉淀在我们的心底,不管痛苦能不能消失,都只让它占有我们心里的一小片空间,那大部分的空间就会被幸福充实。每一个人出生伊始,一辈子所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的总量都应该是相同的,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不是人们对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而是人们对待痛苦的态度不同。想到这里,我把水瓶中的水晃动了一下,已经变得非常清澈的水在一瞬间就又变得浑浊不堪。

而生命的难处在于,我们很难让生命静止不动,使我们能够把痛苦和幸福截然分开,并彻底把痛苦沉淀在某个被遗忘的角落不再翻滚。痛苦和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搅和到一起。如果我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生命将失去存在的最本质意义。那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失去意义了呢?

我再次把目光投向黄河,我发现它是那么的壮阔和美丽。看着滔滔的河水,翻滚着浊浪,从地平线那头流过来,从我脚下流过,又消失在地平线的另一头,使人无法不感受到我们这个星球所蕴含的勃勃生机。我突然意识到,人的生命如果不断被放大,放大到像黄河一样壮阔,从远古和天边流来,向未来和大海流去,那我们的生命就无所谓幸福和痛苦的混合,而变成了一曲永远唱不完的雄壮的黄河交响曲。

(选自2006年第3期《青年文摘》)

1.阅读第①节和第⑥节,回答:

(1)作者眼里黄河的特点是什么?

(2)从唐诗中找一句形容“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的写景名句;写出《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

2.在第②节和第③节中,作者两次观察瓶中的黄河水,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目的是什么?

3.阅读第④节,找出人们对待痛苦的两种不同方式。

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高中试卷、初中试卷免费下载,全部word版

七彩教育网 http://

4.阅读第⑤节,对作者的疑问“那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失去意义了呢”作出合理的回答。

参考答案

1.(1)壮阔、美丽、生机勃勃。(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词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

2.对比手法(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目的是为了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幸福与痛苦”的界限。

3.a.用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b.静下心来,让痛苦沉淀在心底,只让它占有心里的一小片空间。

4.不会失去意义,因为痛苦和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搅和到一起,就像那翻滚的黄河水一样,很难将水和泥沙截然分开,但它却依然能够震撼人们的心灵。

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高中试卷、初中试卷免费下载,全部word版

第三篇:幸福和痛苦的领悟散文

幸福和痛苦的领悟。俞校长这篇文写得真是相当的好,痛苦、幸福,全靠你的领悟如何。我们时时感到痛苦,不是因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因为我们用了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黄河旅行,无数次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河水像黄龙翻滚,自天际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无边无际的壮阔;看落日一次次像血一样融入河水,感觉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腾到海的冲动。

但是,让我感受最深的却是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在黄河边上,我用瓶子灌了一瓶河水。泥沙混杂的水,被灌到水瓶里以后,依然十分浑浊,透过瓶子看到的只是浑浊昏黄的世界。在瓶子背后,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对这样的水,我感到痛苦和绝望,感到黄河河床不断升高带来灾难,感到人们在这种灾难中的呼喊。我把水瓶放在边上,痛苦地坐在岸边,看着黄河发呆。

一段时间后,我把眼神从远处收回来,猛然发现瓶子里的水开始变清了。浑浊的泥沙开始沉淀,瓶子上部的水变得越来越清澈。我看着这种变化,直到泥沙全部沉淀,只占到整个瓶子的五分之一,而其余的五分之四都变成了清清的河水。我慢慢把瓶子举起来,透过瓶子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生命中幸福与痛苦的界限。

原来,我们的幸福和痛苦也像黄河水一样。在匆忙和浮躁中,我们拼命地摇晃着自己的生活,直到生活变得一片浑浊,所有的幸福都掺上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们一生的幸福的总量应该大于痛苦。我们时时感到痛苦,不是因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因为我们用了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为痛苦的渗透,我们本来应该清澈如水的生活,变得像黄河水一样,有了太多的杂质。

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让痛苦沉淀在我们的心底,不管它会不会消失,都只让它占据我们心里的一小片空间,其余的大部分空间就会被幸福所充满。自出生伊始,每一个人一辈子所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的总量都应该是差不多相同的,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原来不是人们对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而是人们对待痛苦的态度不同。想到这里,我把水瓶晃动了一下,已经变得非常清澈的水在一瞬间就又变得浑浊不堪了。

生活的难处是,我们无法让生命静止不动,由此把痛苦和幸福截然分开,并把痛苦彻底沉淀在某个被遗忘的角落,让它不再翻滚。在我们的生活中,痛苦和幸福或多或少都会搅和到一起。如果我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生命将失去最本质的意义。那么说,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

我再次把目光投向黄河,发现它是那么的壮阔和美丽。滔滔的河水翻着浊浪,从地平线那头流过来,从我脚下流过,又消失在地平线的另一头,使人无法不感受到我们这个星球所蕴涵的勃勃生机。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能把人的生命不断放大,放大到黄河一样壮阔,从远古和天边走来,向未来和大海流去,那我们的生命就不用再斤斤计较于幸福和痛苦的混合,而变成了一曲永远唱不完的黄河交响曲。

第四篇:对幸福和痛苦的思考(读后感)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阅读了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和叔本华的《人生的痛苦和无聊》后对幸福和痛苦的思考,其中,前半部分重点在论证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后半部分则针对叔本华的观点提出了个人的赞成和反对意见。作者认为,人生的幸福和痛苦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可以说,两者同根同源,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在痛苦时清醒面对现实,不过分欲求的同时不放弃对幸福的憧憬,在不断求索中获得人生的意义。 关键词:无悔、欲求、超脱、清醒认知、直面死亡

我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主要的依据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西弗斯的幸福来自于他的无悔。无论西西弗斯是因为什么被罚入地狱的,他都有着充分的准备为了这一切付出代价,我们不妨就认为西西弗斯是因为对大地的无限热爱而受到了诸神的惩罚。他的受难源于他对生活,对人世间的热情,这种激情和热爱给他带来的快乐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西西弗斯是无悔的,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依旧会选择为了这些美好的东西忍受地狱的煎熬。即使他在搬运石头的过程中肯定也并没有为自己感到可悲或是难过,诸神一定希望他会有一丝一毫的悔恨,但很显然,他们是会失望的。西西弗斯的幸福还来自于他的无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着自己对于诸神的蔑视,在他眼里,诸神不可怕,惩罚不可怕,无效无望的劳动也不可怕。西西弗斯接受但没有屈从于自己的命运,他没有恐惧,也没有必要恐惧,神在他的眼中只是被仇视的对象。

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怀有希望但没有过多的欲望。可以想象,西西弗斯在搬运石头的时候,心里始终怀着对人间、对大地的热切希望。他曾经享受过那种自由和快乐,即使现在他不能继续享受,他也依旧可以通过回忆和想象来获得满足,所以西西弗斯从未放弃过对于美好世界的希望,他不会绝望。但是,西西弗斯并没有完全陷入欲望的怪圈中,他没有强求,他满足于现在的状态。正如盲人渴望看见的同时深知黑夜的无穷无尽一样,西西弗斯接受现实,没有过多的欲求,而只是把希望当作前进的动力,支撑他每天重复无效无望的劳动。

西西弗斯的幸福还来源于他对自身命运的清醒认识,或者说是自知之明。谁说重复的劳动和重复的命运没有好处?现实中许多人都因为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而痛苦不已,这是无法避免的,未来的变数太大,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西西弗斯不同,他的命运早就被确定了,他没有什么好迷茫的,这不同于麻木产生的无知无觉,相反,极端的“知觉”带来的是极大地确定感。对西西弗斯来说,命运是确定的,也可以说,命运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的,是只属于他自己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西西弗斯主宰着世界,这个世界里只有西西弗斯、巨石、高山、沙砾,再无其他,再简单不过。既然已经了解自己的命运,那西西弗斯就没有什么顾忌了,他完全可以选择享受这一劳动过程,这一斗争本身就能够让人感到充实。

最后,西西弗斯成功地以一种超脱世外的状态审视自己的命运,从而最终获得了终极的幸福。什么是超脱?就是用一种蔑视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命运,超出世外,冷漠地观看那个世界中的自己重复无效无望的劳动,他没有感到悲哀,而是像上帝一样,只是看着,不做任何的干预。可以说,西西弗斯通过蔑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自我超越,完成了对命运的审视,当然,他最后没有忘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回到那个世界里,重拾搬运石头的这一劳动。西西弗斯的幸福就在于 超脱—审视—蔑视—回归—超脱 的不断重复中。

必须承认,西西弗斯是荒谬的英雄,他的幸福也是荒谬的,但是我们依旧能从中获得通常意义上的幸福启示。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所处的境地和西西弗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处于工作岗位上的人,常常会抱怨自己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总是怀着痛苦的心情面对每天的工作。但是西西弗斯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无效无望的劳动,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幸福,

更何况是日常的工作呢?我们所做的是始终相信希望的存在,冷静地审视所处的环境,承认现实,憧憬未来。

讨论完了幸福,我们开始接触人生的痛苦。叔本华对人生的痛苦和无聊进行了论述,我很认同他的“欲求带来痛苦”这一论点,我也同意人生的痛苦大部分都来源于此;我不认同他的“人生的最后两种成分就是痛苦和无聊”,我相信人生中存在痛苦,但不全是痛苦。

事实上,人生本不应该有如此多的痛苦,究其原因,太多的人搞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往往许多人关注的是外在物质的享受,或者说,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也许本来只需要的是温饱,但是人却总是向往山珍海味,锦衣玉食,每个人都被限制社会既定的轮回中:学习,工作,赚钱,买房,买车,升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就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或者说,这些就代表了幸福?

我想,答案是很显然的。就像叔本华所说的,过分的欲求只能带来痛苦和无聊,从一个人产生某一欲求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要承受这一欲求带来的不会终结的痛苦之中。欲求得不到满足时,人的痛苦自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即使是得到了短暂的满足,我们也会患得患失,或者更多情况下,产生新的一连串的欲求。更退一步说,在满足以后我们不再产生新的欲求,可接下来我们的期待在哪里呢?空虚和无聊,正如叔本华说的,会如洪水般袭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可能获得幸福?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欲求,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就产生了,在今天依旧适用。其实,人生的大部分幸福感根本就不是来源于获得的快感,而是恰恰相反,来自于奉献和付出。这不是空谈或是大话,上面的论述已经说明,满足感是暂时的,又是甚至会催生新的痛苦,付出却是另一回事了,其给人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可估量的。

我们已经清楚痛苦的广泛性和持续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坎坷和困难。更进一步地说,我们从诞生到世界上的那一刻起就踏上了走向死亡的路途,每个人都逃脱不了这一命运,无论身份地位,无论男女老少,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一直都在这条路上,无论道路两旁是鲜花还是荆棘,无论在路上取得多少成就,最终我们都会和其他人一样归为尘土。逃避没有用,死亡总会到来;当然,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人生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还是需要不断为了生存斗争的。正是这种尴尬的局面使得一些人一边怀着对死亡的恐惧,一边又心怀侥幸想要用其他外在的东西麻痹自己,人生陷入一种没有内在,没有追求的境地,人也完全成了死亡掌中的玩物。

然而,叔本华认为,既然死亡的威胁又增添了人生的悲剧,那么对人生刨根问底后,其结果就只剩下痛苦和无聊两个元素。这一点我是不赞同的,恰恰相反,虽然每个人的结局都已注定,但这不代表之前的过程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只有直面死亡,真正看清死亡的本质,才能更好的生存。我们先这么来看,既然人生的目的地早已确定,过程如何不会改变结局,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计较人生中过多的欲求呢?得到多少,失去多少,真的那么重要吗?人生是有限的,为什么不用有限的时间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呢?要知道,只有适度的需求才能带来持续的幸福。另一方面,既然死才是人生最大的定数也是最大的变数,那么还有什么人生的起伏是不可接受的呢?还有什么害怕的呢?我们应此就可以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各种变故、各种不幸,学习西西弗斯那样,找到自己的幸福,即使是荒谬的幸福也无妨。所以说,人生的要素远远不止痛苦和无聊,或者,至少我们可以说完全有办法把痛苦和无聊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和勇气,这恰恰是人生中最积极的两种东西。

第五篇:(崇尚品德的故事)孝敬父母的故事_幸福与痛苦的领悟

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黄河旅行,无数次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河水像黄龙翻滚,白天际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无边无际的壮阔;无数次注视着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腾到海的冲动。

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黄河边上,用瓶子灌一瓶河水。泥浆翻滚的水,被灌到水瓶里以后,依然十分浑浊,透过瓶子,看到的只是浑浊黄色的世界。在瓶子背后,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对这样的水,我感到了痛苦和绝望,感到了黄河河床不断提高带来的灾难,感到了人们在这种灾难中的呼喊。

我把水瓶放在边上,痛苦地坐在岸边,看着黄河发呆。一段时间后,我把眼神从远处收回来,猛然发现身边瓶子里的水开始变清。浑浊的泥沙沉淀下来,上面的水变得越来越清澈。我看着这种变化,直到泥沙全部沉淀,只占整个瓶子的五分之一,而其余的五分之四都变成了清清的河水。我慢慢把瓶子举起来,透过瓶子,我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生命中幸福与痛苦的界限。

原来我们的幸福和痛苦也像黄河水一样。我们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地摇晃我们的生活,直到我们的生活变得一片浑浊,使所有的幸福都掺杂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们一生幸福的总量应该大于痛苦。我们时时感到痛苦,不是因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我们用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为痛苦的渗透,我们本来应该清澈如水的生活,变得像黄河水一样,有了太多的杂质。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让痛苦沉淀在我们的心底,不管痛苦能不能消失,都只让它占有我们心里的一小片空间,那大部分的空间就会被幸福充实。

每一个人出生伊始,一辈子所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的总量都应该是相同的,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不是人们对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而是人们对待痛苦的态度不同。想到这里,我把水瓶中的水晃动了一下,已经变得非常清澈的水在一瞬间就又变得浑浊不堪。

而生命的难处在于,我们很难让生命静止不动,使我们能够把痛苦和幸福截然分开,并彻底把痛苦沉淀在某个被遗忘的角落不再翻滚。痛苦和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搅和到一起。如果我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生命将失去存在的最本质意义。那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失去意义了呢?

我再次把目光投向黄河,我发现它是那么的壮阔和美丽,看着滔滔的河水,翻滚着浊浪,从地平线那头流过来,从我脚下流过,又消失在地平线的另一头,使人无法不感受到我们这个星球所蕴涵的勃勃生机。

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把人的生命不断放大,放大到像黄河一样壮阔,从远古和天边流来,向未来和大海流去,那我们的生命就无所谓幸福和痛苦的混合,而变成一曲永远唱不完的雄壮的黄河交响曲。

在生活中过分执着于幸福和痛苦是不现实的,我们的生命时时刻刻在流动,从出生走向死亡,无法静止下来细细区分幸福和痛苦。当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别人,奉献给了社会,当我们成为历史洪流中有贡献的一分子,我们自然而然会获得幸福。

上一篇:先进班级汇报稿范文下一篇:新教师考核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