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革创新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如何改革创新范文

如何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

如何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3 年 03 月 29 日 10 时 00 分

来源:国研室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科技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 置,并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 动性,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切实推动 科技改革创新。

一、要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 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科技 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目标任务。 我们要扎实落实好中央提出的科技改革各项任 务, 大胆革除影响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上有新 突破,把科技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真正使企业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 须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要切实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 鼓励企业建立各类研究 开发机构, 并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参与和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对于对行业影 响大、研发实力强的企业研发机构,认定为国家级研发机构,如国家工程技术类 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形成聚集技术、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平台。 二是要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 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 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性作用, 改变产业技术研发由政府主导 的局面。 加大对企业主导的新兴产业链扶持力度,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 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三是要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 通过对企业的创新调查, 引导企业创新发展, 同时发现和分析影响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的制度、体制和政策因素,为优化企 业创新环境提供依据。

2、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是提升国家创新体 系整体效能的关键。 必须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紧密衔接和各创 新主体间的有效互动。 一要引导创新主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要鼓 励和支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联盟, 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机制; 二要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冲破阻碍创 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樊篱。 三要支持新型的专业化研发组织健康发展,使其能够面 向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

3、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科技资源的

2、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必须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紧密衔接和各创新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一要引导创新主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要鼓励和支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联盟,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二要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冲破阻碍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樊篱。三要支持新型的专业化研发组织健康发展,使其能够面向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

3、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和高效利用,已成为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一要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开放科研设施的合理运行机制。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二要加快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对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要提交科研过程中的重要数据、流程和进展,并依法向社会开放;三要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

4、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的要求,必须使我们的科技管理从科研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一是要完善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科技重大决策机制;二是要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完善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加快建立与科技报告制度相适应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

二、要以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竞争视角进行创新布局,准确把握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变化最新动向。必须立足国际科技资源加快流动和重组的实际,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

1、要瞄准世界前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当今世界科技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一些重要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突破的先兆已显。要积极做好我国科研布局,努力在科学原理层面取得原创性突破,在战略必争领域取得先导性成果。

第一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科研水平。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对交叉学科的支持。强化对海洋科学、空间科学、量子通信、合成生物学等重要科学前沿的部署。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加强对页岩气成藏机理、PM25源头控制等重要科学问题部署。

第二要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加大对代表世界科技发展方向、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前沿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对于方向明确的显国威、强国力、振民心的战略高技术,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拓展我国发展的战略空间。

第三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高起点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建设一批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推动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创新要素的全球合作。鼓励我国科学家到国际组织任职,鼓励企业全球配置科技资源。

2、加强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着眼于未来世界竞争格局,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一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目标任务凝练,整合优势力量和资源,着力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产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要加强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支撑产业结构调整。要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加快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高新技术的扩散、转移和应用。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围绕高产稳产、高效安全、优质生产,要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力度,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四是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促进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建立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对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等关键环节的系统支撑能力建设。

3、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夯实创新基础。把落实国务院《“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加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奠定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三、要着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必须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第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和落实现有创新政策,研究制定一批新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力度。重点研究和出台扶持新型研发组织的财税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第二要优化人才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第三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倡导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良好学风。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强化激励和导向作用。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激情。加强科技宣传,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

第二篇:如何有效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中国首家OVO跨域路演中心

如何有效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日前召开的201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出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围绕解决“谁来投”、“怎么投”问题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进投资领域法制化建设。“谁来投”就是要厘清投资主体;“怎么投”就要改革投融资方式。

谁来投?核心问题是要降低政府的投资比重,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本在投融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谁来投的前提是政府必须归位尽责。

首先是简政放权,自我革命。两年来,政府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累计超过700项。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中涉及投资体制改革的就有6项。这6项改革分别是:1.按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进一步取消下放投资审批权限;2.制订并公开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及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目录清单;3.进一步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4.制订《政府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管理条例》;5.创新投资管理方式,抓紧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推动国务院有关部门主动协同放权、落实限时办结制度,督促地方抓紧制定细化、可操作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6.加快建设信息共享、覆盖全国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进落实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

其次是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政府以改革举措打破不合理的垄断和市场壁垒,着力解决投资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投资环境。例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电、核电等项目,建设跨区输电通道、区域主干电网、分布式电源并网等工程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

怎么投?就是要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必须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使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相辅相成。

去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在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交通、能源、信息、社会事业等领域,重点就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拓宽融资渠道,就必须加快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证券发行的规模和数量,鼓励

中国首家OVO跨域路演中心

企业直接融资,改善和优化资本市场的结构,积极扩大企业债券、投资基金发行和流通比例。

中国经济是一个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只有政府归位尽责,转变职能,投融资改革的措施能够真正实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会逐步形成,投融资的效率自然会提高。惟其如此,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才有可靠的保障。

无界投融是中国投融资行业首家OVO跨域路演服务平台,在线上(online)实现投融资相关的项目方、投资方、服务方的信息聚合和需求交互,在线下(offline)运用跨域路演中心的高清视频(video)进行高效对接,解决了传统投融资行业存在的地域限制、信息不对称、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行业信息流、资金流更高效、更直观、更精准的匹配。

第三篇:国税部门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报告第十二部分要求“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一个国家文秘杂烩网一个政

党是这样,一个行业、一个部门更需要创新,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有发展、有进步,才能推动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成绩。

一、立足实际,充分认识创新对国税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世情、国情、税情的发展文秘杂烩网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税收事业不断文秘杂烩网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经济全球化步伐日趋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各种经济成分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复杂多变,带队和收税的任务越来越繁重,税收工作面临着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包括如何实现税收科学化、集约化管理,解决税收管理文秘杂烩网任务日益繁重与税收管理理念、方式、手段相对滞后的矛盾;如何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发挥好税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职能作用,解决严格执法与服务经济发展的矛盾;如何做好税收计划管理,使税收计划与经济规模、增长和效益相适应,解决收入任务计划与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的矛盾;如何创新税收管理模式和手段,提高管理效能,解决税收征管任务日益繁重文秘杂烩网和征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等。对文秘杂烩网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行为。实践证明,工作中的突破、新局面的开创,往往来自于大胆创新实践,没有创新意识难以成就事业,没有创新精神难以创建未来。我们要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习惯做法,积极培育与时俱进的精神,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活力,努力用新视角观察问题,用新观念研究对策,用新思路筹划建设,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不断探寻文秘杂烩网解决复杂矛盾、处理棘手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用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凝聚力量、抓好落实、破解难题,在提升税收效能、解决矛盾问题中推动国税工作顺利开展。

二、健全机制,积极营造国税系统良好的创新环境

从创新机制上讲,创新不是哪一个领导的创新,不是哪一级组织的创新,而是全民的创新。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基层的干部职工是创新的源泉。所以我们就是要抓典型,要抓亮点,要动员和教育全体职工,特别是基层的干部职工、基层的单位要创新,要创造亮点,再加以总结推广,提高一个县、一个市的整体工作水平。以纳税形式的变化为例,以前税务干部提着包到企业开票征收,后来逐步发展为纳税人到办税服务厅缴税,现在计算机联网让网上办税变成了现实。要实现工作创新,必须及时改变不适应发展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探索新的发展规律,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税收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同时,对创新要建立激励机制,出台创新管理办法,设立工作创新奖,对工作创新的优秀项目、合理化建议和贡献突出的人员和部门给予奖励。通过表彰奖励活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全系统的创新工作产生“乘法效应”,继而营造出“先人一步,优人一着,高人一筹,快人一拍”的工作新格局。

三、突出重点,深入推进创新型国税机关建设

国税部门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

(一)解放思想,推进管理理念创新。创新就是要想前人没有想过的,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我们要创新,首先就要创新理念,从转变自己的观念入手,立足新形势找差距,着眼新世纪求发展。具体到税收工作上,就是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第一,由依赖性向自主性工作转变,即由“依赖上级、依赖文件”,转变为自觉而有目的的工作、自觉主动的工作、创造性的工作;第二,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工作转变,即由“以领导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以机关为中心”,转变为面向基层、面向纳税人、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目标,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型的工作。第三,由经验型工作向理性型工作转变,即由“凭经验、靠感觉”转变为重探索、善思考的创造性工作,而不能认为创新与己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味地等待着上级创新,等待着领导创新,等待着别人创新。

(二)规范流程,推进管理制度创新。各级国税部门要把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落实作为加强税收征管的核心举措,在确保制度覆盖税收管理整体过程和全部内容的前提下,突出制度创新,注重制度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进一

步整合工作流程,明确岗责体系,提高工作效率。要借鉴和引用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应用“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落实“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完善“一窗式”纳税申报、“一户式”资料储存、“一站式”纳税服务,以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机制,最终实现税收管理的“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全面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三)科技强税,推进

管理手段创新。要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税收管理信息进行集约化处理,促进税收管理水平的提升。要推行多元化申报方式,逐步实现纳税人、税务机关和银行的“三位一体”。进一步拓展“金税工程”建设,提高运行质量,强化税源监控,堵塞税收管理漏洞。要加强社会化信息网络建设,把税收管理有机地融入社会、政府和纳税人形成的外部环境中,推动全社会协税护税良好风尚的形成。要不断深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引导全系统的税收工作向管理服务型转变。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纳税服务工作水平,为纳税人创建公平竞争的纳税环境。

(四)以人为本,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事管理,以健全岗责体系为核心,构建权、责、利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做好干部选拔工作,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教育培训,建设税务系统专门人才库,建立专业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梯次人才队伍。加强行政管理,充分借鉴和引用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并将其与税收实际工作相结合,实现对人、财、事、物的“四个现代化”管理,创造出具有税务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为税收事业的高速发展铺路搭桥。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具有核心价值理念的国税文化。推进党组织建设,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营造党内民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将廉政制度建设覆盖税收征管、税务稽查、行政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促进为税清廉。

(五)求真务实,推进工作落实创新。一个好的工作思路要变成现实,关键在于抓好落实,没有落实就没有成效,落实是硬道理。抓而不紧、抓而不狠、抓而不准、抓而不实,再好的制度机制也是空中楼阁,再好的措施方法也是一钱不值。各级国税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抓落实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抓落实放在心上,拓宽创新的思路,经常将自身工作与上级要求、与先进单位相比较,从中发现差距、借鉴经验。提高创新的勇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实践。端正创新的态度,从工作落实出发搞创新,在创新中抓落实,从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各项工作出现更多的成果,更多的亮点,把国税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如何在改革创新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机构编制管理涉及党、政机关和各民主党派机关、群众团体机关及各级事业单位。创新体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善政府政权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国加入WTO以后,尤其是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创新机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对于确保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党的

执政水平和政府管理能力,保证各项工作高效协调运转,实现党政等各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如何顺应新形势,立足科学持续的发展观,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思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呢?笔者认为,要从“三个结合,四个环节,五个加强”方面做好工作。

一、顺应改革,搞好“三个结合”

“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平时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在制定机构改革方案和部门“三定”方案时,都要对照这些观点去检查、去衡量。为此,必须顺应改革形势,搞好“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发展与改革相结合。首先要改革行政体制,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旧机制、旧观念,为经济发展清障铺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就是通过机构改革,调整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断完善党政工作机构,使其达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相适应,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是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结合。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必须在继承的同时,加大创新力度,创新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机构改革本身是一种机制创新。比如,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如何建立财政预算机制,坚持机构编制与经费划拨挂钩;如何建立编制调控机制,实行编制总额控制与分解管理相结合;如何建立运行监督机制,把“三定”方案运行情况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列入有关部门全年工作的督查之中;如何建立协作机制,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有机结合,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强化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纪律的制约机制,纠正过去“管庙不管神、管编不管人、管职能不管运行的“三管三不管”现象,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好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把关、协调、监督”作用。

三是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克服和纠正长期以来在机构编制管理系统中形成的机构编制重管理、轻服务或只管理、不服务的现象,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并在服务上做文章。要经常组织编制部门的同志搞好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共同商量、及时解决。对一些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重复,由此产生矛盾的问题,通过调研找准问题症结,加以妥善解决,避免给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对一些部门人浮于事,结构失调,由此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调研搞清人员底细,在全局范围内部调整解决;对一些部门岗位特殊、人才紧缺,因编制满员无法引进人才的问题,通过调研搞清选调人员的情况,采取“腾岗招才”的办法解决;对一些部门业务拓展、工作量大,因人员编制少而超负荷运转的问题,通过调研提出方案,适当调整增加编制。

二、更新观念,抓好“四个环节”

目前,我们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还存在着一定的僵化、保守现象,比如,在机构管理与编制管理上,重编制管理,轻机构管理;在机构管理上,重机构的建立与改革,轻机构的运作及调控;在编制管理上,重控制,轻调节等。究其原因,与我们长期以来拘泥于“本本”、固守于“传统”、受制于“定势”等密切相关。因此,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本本”中解放出来,从“传统”中解放出来,从“定势”中解放出来,不断推进与优化机构编制管理。怎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我们认为,至少应当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找准位置。作为上层建筑支柱之一的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既是县以上党委的工作机构,也是县以上人民政府的工作机构;既要抓好机构编制的宏观管理,为党委当好参谋;又要抓好机构编制的具体管理,为政府当好助手。要按照“党委政府的参谋与助手”这一角色要求,找准自己的位置 。

第二个环节,拓宽天地。机构编制管理现有天地是广阔的,尚待开拓的天地也十分广阔。比如,在机构职能的界定、配置、调整、监控上,在编制的分配、调整、监控上,在事业单位及其法人行为规范的监督、调控上,在机构编制管理执法执纪执规的实施上,还有许多课题值得我们探索。

第三个环节,挖掘潜能。大力挖掘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潜能,把住应把住的关,办好该办好的事,做活可做活的文章,充分释放编办的能量,为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竭诚服务,这是我们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必须着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以编制管理为例:在机构改革和日常工作中,我们应当打破编制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让强化部门的编制少减、略增甚至不减,让弱化部门的编制多减、精简甚至锐减,从而充分发挥编制对机构职

能的调控作用。

第四个环节,管住管活。衡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最终要看其职能作用是否充分发挥,要看一个地方的机构编制是否管住了、管好了、管活了。

三、强化管理,注重“五个加强”

一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过去,我们对编制管理投入多,有章法,有成效;对机构管理却相对投入少,研究少,因

而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在继续加强和改进编制管理,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大力加强与推进机构管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必须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凡涉及职能调整,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的增减,都要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报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审核后,提交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审批。除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外,上级业务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下级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不得对下级的机构编制作出规定;部门下发文件和召开会议擅自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一律无效。

二是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特别要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纪律、规定的人和事进行严肃查处。凡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超机构数没置机构、超编制配备人员和超职数配备领导于部的,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纠正。

三是加强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总结调研。一方面,通过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提高干部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总结调研推进实践。

四是加强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开拓创新。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一靠务实高效,二靠开拓创新,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推力。要在管理内容上开拓创新,填补“空白区”,突破“盲区”,勇闯“新区”;要在途径上开拓创新,坚持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并举,主体途径与辅助途径并重。

五是加强推进机构编制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各级编办的领导同志,必须始终坚持抓工作与抓队伍并举的方针,高度重视、大力加强与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要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的原则,关心编办干部职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从政治上、思想上、心理上、业务上促进干部职工的成长与进步。

《如何在改革创新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第五篇:如何使青年创新创效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青春创业行动激活青年创新创效热情企业团组织中的创新创效活动,是广大团员青年充分展示个人才能,在企业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建功立业的有效途径。自该活动开展以来,经过几年的规范运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团省委开展的青春创业行动中,进一步赋予了这项活动新的内涵,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创先创效的热情。那么,如何使这项工作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要从实际出发,突出企业特色 要使创新创效落到实处,求得实效,企业团组织必须从实际出发,在企业最需要解决的环节入手,突出自己的特色,我们重点抓了“四个结合”:一是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我们研究本企业的实际状况,从解决企业最紧迫的问题来开展创新创效工作。通过技术创新改善工艺流程,发展生产力;通过管理创新挖潜提效,降低成本;通过营销创新拓宽市场,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服务创新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和人际氛围。二是与企业青年特点相结合。创新创效的最终承载者是青年,而每个企业青年的文化构成、工作水平、兴趣特长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只凭满腔热情干工作,还要研究青年的实际状况,根据企业青年的特点开展工作。我们肥城矿区青年构成比较复杂,从年龄层次及文化学历构成来看,大致呈高、中、低“阶梯状”分布,再加上每年都有一大批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涌入,这对壮大团的队伍,开展创新创效活动带来一定优势。我们在开展创新创效活动时,就结合青年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各个层面的优势和作用。三是与企业团组织实际状况相结合。创新创效活动是一项领域非常广泛、内容非常丰富的实践活动,而团组织的实际状况和工作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我们开展创新创效活动时,视其所能,尽其所力,攻其所及,一步一个脚印,把活动落到实处。 二要立足岗位,开展群众创新实践活动 青工处于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他们熟悉工艺流程,了解管理实际,在推动企业创新中具有不容置疑的发言权。同时,岗位是企业运转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个岗位创新的集合就是企业的全面创新。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作为全国科技创新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企业青年职工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造效益为目的的群众性创新实践活动。我们在开展创新创效活动时,既搞精英式创新,更搞群众性创新,把群众性创新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以岗位为创新的基点,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营销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青年最广泛地动员起来,鼓励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干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工作,大搞技术创新。围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等内容积极大胆地开展各类群众性的青年技术攻关大赛、营销大赛等活动,同时把过去经常搞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比武、以师带徒、岗位能手、“五小”活动等结合起来,真正使创新创效活动成为青工全员参与的群众性创新实践活动。 三要大胆探索,着力在寻找载体、完善机制、健强队伍、筹建阵地、选树典型上下功夫、作文章

(一)寻找载体,想“法子”。创新创效活动是一项内容非常丰富的活动,要把活动落到实处,企业团组织必须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在寻找新的活动载体上想办法。为此,我们通过企业管理渠道,采取青工与企业部门签订质量承若协议形式,实现青工岗位质量效益目标要求;通过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竞赛,在企业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建功成才;通过开展争当青年“技术创新能手”、“营销创新能手”、“管理创新能手”和“服务创新能手”等,全面深化创新创效活动;通过举办创新创效成果发布会。总结表彰创新创效活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动员和鼓励更多的青年投入创新创效活动。

(二)完善机制,铺“路子”。首先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我们成立了由党政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由团组织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工作机构,负责活动项目的组织、协调和日常考核。特别是在动态管理上,做到了“四个到位”,即专人管理到位、保障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信息反馈到位;其次,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创新成果以及创新成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时给予科学的评价;三是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本着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在技术、服务、营销和管理创新活动中进一步建立、完善创新成果的审评、认定、推广和奖励等保证体系,对在创新创效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大张旗鼓地在住房、晋级、工资、福利等方面进行表彰奖励。

(三)健强队伍,树“梯子”。一是抓骨干队伍。成立了青工创新创效活动小分队,围绕技术、管理、营销和服务等领域开展创新创效攻关活动,增强市场创效能力;二是抓活动带动。充分发挥团组织的组织优势和自转能力,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大力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心得交流、导师带徒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创新知识和技能培训,引导广大青工积极投身创新创效活动;三是抓人才网络。建立完善了“青工创新创效活动人才库”,推动活动不断深化。

(四)建设阵地,搭“台子”。一是建设教育阵地。积极探索和加强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管理完善的青工教育阵地,从政策和资金上重点扶持和帮助,使广大青工在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中,提高科技和管理创新兴趣,积累技术创新经验,促进创新创效活动的深入开展;二是依托现有阵地。征得党政工领导的支持,加大基层单位活动阵地建设,积极依托现有的职工培训基地、青年之家等,建立青年创新创效活动阵地,为青工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场所;三是建立网上阵地。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创新创效网上活动阵地,既满足了团员青年求新、求快的求知欲望,又为共青团组织实现网络化管理探索出新的模式。

(五)选树典型,淘“金子”。首先,抓点带面。围绕新形势新任务对创新创效活动提出的要求和各个阶段的目标,从增强广大青工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入手,研究制定创新创效年度推进方案,并建立工作责任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做到成熟一个,推广一个,以点带面,逐步带动,使创新创效活动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次,选点树标。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有针对性地稳步推进,通过抓典型,激励一线青工创造性地

开展工作,积极营造创新创效的“品牌”效应。

四、要以创效为根本评判标准 创新创效活动作为团组织服务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大局的一项重点工作,它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据统计,目前我国科技转化率不到50%。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市场,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因此需要明确的是必须以市场为依据评判科技成果是否创造效益。我们搞创新创效活动也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中心,没有效益就不能叫创新。我们在评审创新创效成果时,都是以“是否为企业创造具体的效益”为标准,避免了在成效评估时大约摸、拍脑袋、捏数字等不实之风和较高、较大、较好等模糊概念,形成了具体的、准确的活动成效认定值。

上一篇:人大党课讲稿范文下一篇:入党转正意见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