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技术推广申请书

2022-08-26

第一篇:适宜技术推广申请书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汇报

南阳市宛城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汇报

根据省卫生厅、省中医管理局《河南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课题工作部署,南阳市宛城区于2008年2月被确定为全省五个推广示范研究县(市、区)之一。项目工作在我区受到了高度重视,在省项目办和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坚持项目运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机制化,并如期完成项目阶段性任务,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按规定动作完成项目工作步骤

1、适宜技术筛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原则,由国家有关部门推荐技术和自选技术相结合,根据实际需求状况筛选出16项适宜技术(西医10项,中医6项),报省汇总平衡确认后,进行推广工作的具体实施。

2、适宜技术培训。全区17家医疗保健单位72人次,分5批参加省级西医4项中医6项适宜技术培训。其中的骨干师资5人,在区内二级培训中发挥作用,有146名基层医务人员培训中医适宜技术3项,西医技术2项。培训由区卫校承担,资料保存较完备。

3、适宜技术使用。省区两级培训工作后,各单位根据业务实际认真筛选适宜项目,并积极使用。区中医院无痛分娩20 1

例,冉氏指针法治疗椎突18例,塑弹夹板治疗桡骨骨折6例;区一院前列腺电疗4例,经络三联治疗银屑病20例,“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21例,冉氏指针法治疗椎突30例,无痛分娩76例。其它如妇幼保健院主要开展了无痛分娩适宜技术,乡村医疗机构主要开展了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椎突症、哮病等。

4、使用登记表的使用。做到及时发放、及时收集、定点存放,分类管理,适时向省项目组送交。

5、科研方面。积极参加了浦东论坛,有5篇经验体会文章已报省项目组,希望能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

1、区卫生局在省项目办统一部署和市卫生局的具体指导下,负责全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组织和实施,“上令下传,下情上报”和定期督导检查。负责对乡、村二级机构人员进行培训,负责项目经费的科学使用,负责项目文字表格的收集汇总上报。

2、区直医疗单位负责选送赴省参训人员,确保派出人员质量并保证按时参训,其优秀者作为区内二级培训骨干师资,服从全区培训工作统一调遣,参训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及时填写各项表格,并尽宣传发动义务。

3、乡镇卫生院除本院医务人员参训、填写项目表格外,还要组织村级医疗机构的推广培训工作,督导其完成各项任务。

4、村级医疗机构要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积极参加培训,及时完成项目表格资料,认真宣传科学使用适宜技术,让适宜技术深入人心,提高病人自愿选择和满意度。

5、各部门人员对在推广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为探索完善推广机制做积极贡献。

三、采取了得力措施

1、全区成立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卫生局一把手张海钧局长任组长,各单位也成立相应领导组织,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全区制订印发了《卫生适宜技术推行示范研究方案》使推广工作有章可循。

2、同时成立项目技术专家小组。由区直医疗单位业务副院长或医务科长和医疗专家组成,负责宛城适宜技术的初筛上报,适时与省技术组进行业务对接。

3、列入目标管理,实行优劣奖惩。按照项目工作的进度计划,与年度全面卫生工作一并检查,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不能如期完成任务者,通报批评,特别严重甚至影响项目全局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2008年底,分三个检查组对17家医疗

卫生单位开展了适宜技术检查,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细则,总体上运行一年来情况良好,区一院、红泥湾卫生院、新店卫生院比较优秀。

总之,适宜技术推广研究工作一年来,宛城区在诸位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绩,在为群众提供效、廉、安全的适宜技术服务上初见成效,“看病难、看病贵”有望适度缓解,卫生适宜技术能造福一方百姓,我们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宛城区卫生局

2009年3月4日

第二篇: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年龄在18~70岁之间,属于高血压2级低、中、高危险层,并且有中医肝阳上亢症状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尤其适用于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或面部烘热、烦躁易怒,口苦而渴,脉弦等肝阳上亢症状明显的高血压患者。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患者愿意接受,易于推广使用。

三、治疗方法 1.取穴

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 2.操作方法

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约1~2mm,随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

1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粘连前期和粘连期。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易操作,且较经济。

三、治疗方法

1.器具LH202H型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2.取穴

肩周炎患侧穴位一一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外关与合谷。

3.操作方法

刺激仪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cm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部二穴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0±2mA。隔日治疗一次。

2 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8~70岁,男女不限,早中期的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轻度)颈椎病。

颈型:主诉颈项、头、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Χ线平片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失稳。

神经根型: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伴有颈椎活动受限、肌力减弱或肌萎缩;头部叩击试验、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至少有一项阳性;影像学显示相应颈椎关节退行性变。

椎动脉型与交感型:表现头痛、眩晕、耳鸣、眼花等交感神经症状,且与颈椎活动有关,曾有体位性猝倒;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失稳、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

脊髓型:临床表现下肢发紧、行走不稳、甚或肢体瘫痪、二便失禁等颈脊髓损害的症状;伴有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影像学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或脊髓受压。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着眼于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运用柔和而又具有渗透力的手法松解颈椎周围的软组织、调整颈椎不良的位臵关系,使之恢复正常,具有见效快、复发率低、适应面广、痛苦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三、治疗方法

3 1.器械准备 普通治疗床。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按揉法在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操作,10分钟。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自第

3、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15度~20度角拔伸,着力点位于棘突之间,持续时间不少于1分钟,反复5遍。

以示、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两手协同,交替进行,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6遍,共12遍。以中指指腹着力,以中等强度力量沿项韧带及其两旁自下而上弹拨,两手交替进行,反复5遍。

以中等强度力量勾揉风池、风府穴、阿是穴,按揉肩井穴各2分钟。

在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至极限位(约45度左右),不做扳法,反复5遍。

自颈根部将颈椎微微托起,然后边拔伸,两手边向头部滑移至发际,反复5遍。

3.疗程

每次治疗总时间约20分钟,隔天1次,6次为1个疗程。

4 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患者性别不限,年龄在10~80岁之间的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

二、技术特色

手法操作简单、易学,对于治疗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疗效迅速而确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三、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采用0.30mm直径,长40mm的不锈钢毫针(一次性管针)

2、详细操作步骤 (1)腧穴定位 阿是穴 (2)针刺方法

①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以龙胆紫标出阿是穴。 ② 使用0.30mm直径,长40mm的不锈钢毫针。

③ 若痛点在颞部,以10~15度的角度,进针后,缓慢边捻转边从丝竹空穴向阿是穴透刺;若痛点在眉棱部,以相同角度从拈竹穴横透至阿是穴。毫针针尖必须在阿是穴这一点上得气。若未得气,应耐心仔细在周围搜寻,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求得气,以免出血。

④ 得气后,向右轻轻捻转针柄180~360度,使软组织轻轻缠绕针尖,此时,患者针感会增强,然后行250~500次/分的震颤法1分钟,轻轻回转针柄180~360度,留针5分钟;如此反复操作5次后出 5 针。出针时应在针下空松时缓慢出针,然后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3、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头痛严重者可延长至60分钟。

6 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3个月~5岁患儿,性别不限。

2.糊状便,蛋花样便,黄色水样便,每日不超过10次。 3.或伴有呕吐,食欲不振。 4.病程不超过2周。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投资少、安全、疗效好、见效快、取穴精、手法简、耗时少、患儿乐于接受。

三、治疗方法 1.揉腹

患儿仰卧。医者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示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5mm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分钟。

2.揉足三里

患儿仰卧,双下肢微屈。医者以两拇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足三里穴,力度以皮肤凹陷2~3mm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分钟,频率80~100次/分钟。

3.揉背俞穴

患儿俯卧。医者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mm为宜,点揉2~3分钟,先左侧,后右侧。

4.捏脊

7 患儿俯卧。医者两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余四指放于拇指前方,十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开始向下至下髎穴重复捏提6~9遍,再从下髎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捏提3~6遍。

5.疗程

以上方法,根据年龄、体质强弱不同,调节用力的大小。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7天为1疗程。

第三篇:中医适宜技术

主讲人:毛明

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年龄在18~70岁之间,属于高血压2级低、中、高危险层,并且有中医肝阳上亢症状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尤其适用于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或面部烘热、烦躁易怒,口苦而渴,脉弦等肝阳上亢症状明显的高血压患者。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患者愿意接受,易于推广使用。

三、治疗方法

1.取穴

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

2.操作方法

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约1~2mm,随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

杨氏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符合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气滞血淤型,临床表现为肘关节外侧区域胀痛或掣痛,但以肱骨外上髁为中心,触之有锐痛或钝痛剧烈,拒按,前臂内外旋转均困难,持物乏力(疼痛),影响患臂功能。脉象多弦或弦紧,舌苔薄白或舌边有瘀点或紫暗色。患处局部有时可触及条索状物或结节状或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具有针具特殊、手法新颖、见效迅速、疗效显著、适用病种多、范围广、使用简便、安全稳妥等特点。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钩针:特制。

测力握力器:中国中学生比赛专用,上海金甸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NL-90人体肘部扭力侧力仪:特制。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臂90度屈曲,暴露患处,手掌贴靠胸前部。术者靠近患臂一侧取坐位,距离适度,便于操作为宜,确定痛点部位,并做出记号,局部常规消毒,左手拇指或示指作指切压手,右手持经已消毒的钩针,呈执笔式,针尖朝下,用速刺法将针进入皮下组织后,进行提插法,得气后不出针,改行“一穴多向”刺,进行“钩拉”、“弹拨”手法,随即作“震 1

颤”手法10次。

运用针头的光圆部分,对骨膜作轻柔的“按摩”手法,操作手法较重,出针摇大其孔,以泻其实,操作完毕时,按进针方向倒退出针,然后用创可贴覆盖固定。

3.疗程

每次操作总时间约8分钟,每隔2天治疗1次,每2次间隔2~3天。6次为一个疗程,治疗需要两个疗程。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粘连前期和粘连期。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易操作,且较经济。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LH202H型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2.取穴

肩周炎患侧穴位一一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外关与合谷。

3.操作方法

刺激仪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cm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部二穴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0±2mA。隔日治疗一次。头皮针抽气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符合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并结合CT或MRI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的偏瘫病人。

2.中医辨证为中风中经络的实证或本虚标实证者。

3.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偏瘫侧肢体中上肢瘫、指瘫、下肢瘫、趾瘫肢体功能评分或综合功能评分有一项>3分者。

4.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在2至3个月以内(即发病后第31天至第90天)者。

5.无神志昏迷,血压基本稳定者。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有较大的刺激量,同时有利于配合肢体运动,通过边行针、边运动、长留针、常运动,从而产生较强的改善肌力的效应,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型号为30~34号(直径0.23~0.30mm)、1寸~1.5寸(25~40mm)。

2.取穴

病灶侧(即偏瘫肢体的对侧)头部。采用《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顶中线、

2

顶颞前斜线。顶中线在头顶部前后正中线,自百会向前至前顶。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即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2.操作方法

3.操作方法

取坐位,确不能坐者可采用仰卧位。采用2%的碘酒拭擦施术部位,再用7 5%的酒精棉球将碘酒拭净,或单用75%酒精棉球拭擦针刺部位的皮肤。用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切按在治疗线旁边,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快速将针刺入,针尖至帽状腱膜下层。

在针尖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毫针与头皮呈15度~30度角,在腱膜下层进入皮肤1寸(25mm)左右,指下有不紧不松的感觉和一种吸针感。然后进行行针操作,即用爆发力向外速提3次(约5秒钟),每次至多提出1分(2.5mm)许,又缓插至1寸,如此反复运针10遍,共计约5分钟。间歇动留针2个小时,每隔30分钟运针5遍(约2分30秒)。行针和留针期间,可结合患肢的运动。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慢慢提至皮下。然而,将针迅速拔出。出针后若有出血,。应迅速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

4.疗程

每日针1次,每周针刺3次,共12次为1个观察疗程。 特定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前列腺增生诊断标准:5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有排尿踌躇、夜尿增加等现象;直肠指检可摸到两侧叶或中叶有增大,表面光滑,可向直肠内膨出,质地中等,韧度有弹性感,两侧叶之间的中央沟变浅或消失;残余尿量在60ml以内,否则为手术摘除前列腺指征;膀胱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膀胱颈部前列腺增生的部位和程度,最多是两侧叶增生;超声波断层显像可见前列腺腺体明显增大;尿流率每秒在10ml以下者。

2.中医诊断标准:癃证、闭证。(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取穴精练,能减少针刺之痛苦,且疗效较好,具有很好的依从性。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28号5寸毫针和28号2.5寸毫针;艾条。

2.取穴

秩边穴,中极穴。

3.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对进行针刺点作局部常规消毒皮肤,取用28号5寸毫针,作60度刺入秩边穴,针尖向内侧会阴部进针,针进深度3~3.5寸,以针感向会阴部生殖器放射为佳,小幅度提插捻转1分钟,留针2O分钟,期间每隔4分钟,作小幅度提插捻转1分钟,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起针。然后改为仰卧,常规消毒进针点,取28号2.5寸毫针直刺中极穴,以针感向会阴部放射为佳。取艾条2cm长一个,点燃插入针柄上,灸2壮。

4.疗程

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3

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8~70岁,男女不限,早中期的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轻度)颈椎病。

颈型:主诉颈项、头、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Χ线平片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失稳。

神经根型: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伴有颈椎活动受限、肌力减弱或肌萎缩;头部叩击试验、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至少有一项阳性;影像学显示相应颈椎关节退行性变。

椎动脉型与交感型:表现头痛、眩晕、耳鸣、眼花等交感神经症状,且与颈椎活动有关,曾有体位性猝倒;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失稳、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

脊髓型:临床表现下肢发紧、行走不稳、甚或肢体瘫痪、二便失禁等颈脊髓损害的症状;伴有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影像学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或脊髓受压。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着眼于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运用柔和而又具有渗透力的手法松解颈椎周围的软组织、调整颈椎不良的位臵关系,使之恢复正常,具有见效快、复发率低、适应面广、痛苦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三、治疗方法

1.器械准备

普通治疗床。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按揉法在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操作,10分钟。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自第

3、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15度~20度角拔伸,着力点位于棘突之间,持续时间不少于1分钟,反复5遍。

以示、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两手协同,交替进行,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6遍,共12遍。

以中指指腹着力,以中等强度力量沿项韧带及其两旁自下而上弹拨,两手交替进行,反复5遍。

以中等强度力量勾揉风池、风府穴、阿是穴,按揉肩井穴各2分钟。

在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至极限位(约45度左右),不做扳法,反复5遍。

自颈根部将颈椎微微托起,然后边拔伸,两手边向头部滑移至发际,反复5遍。

3.疗程

每次治疗总时间约20分钟,隔天1次,6次为1个疗程。

推广联系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施仁潮 0571-88911628

4

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患者性别不限,年龄在10~80岁之间的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

二、技术特色

手法操作简单、易学,对于治疗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疗效迅速而确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三、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采用0.30mm直径,长40mm的不锈钢毫针(一次性管针)

2、详细操作步骤

(1)腧穴定位

阿是穴

(2)针刺方法

①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以龙胆紫标出阿是穴。

② 使用0.30mm直径,长40mm的不锈钢毫针。

③ 若痛点在颞部,以10~15度的角度,进针后,缓慢边捻转边从丝竹空穴向阿是穴透刺;若痛点在眉棱部,以相同角度从拈竹穴横透至阿是穴。毫针针尖必须在阿是穴这一点上得气。若未得气,应耐心仔细在周围搜寻,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求得气,以免出血。

④ 得气后,向右轻轻捻转针柄180~360度,使软组织轻轻缠绕针尖,此时,患者针感会增强,然后行250~500次/分的震颤法1分钟,轻轻回转针柄180~360度,留针5分钟;如此反复操作5次后出针。出针时应在针下空松时缓慢出针,然后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3、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头痛严重者可延长至60分钟。

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3个月~5岁患儿,性别不限。

2.糊状便,蛋花样便,黄色水样便,每日不超过10次。

3.或伴有呕吐,食欲不振。

4.病程不超过2周。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投资少、安全、疗效好、见效快、取穴精、手法简、耗时少、患儿乐于接受。

三、治疗方法

1.揉腹

患儿仰卧。医者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示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5mm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分钟。

2.揉足三里

患儿仰卧,双下肢微屈。医者以两拇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足三里穴,力度以皮肤凹陷2~

5

3mm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分钟,频率80~100次/分钟。

3.揉背俞穴

患儿俯卧。医者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mm为宜,点揉2~3分钟,先左侧,后右侧。

4.捏脊

患儿俯卧。医者两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余四指放于拇指前方,十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开始向下至下髎穴重复捏提6~9遍,再从下髎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捏提3~6遍。

5.疗程

以上方法,根据年龄、体质强弱不同,调节用力的大小。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7天为1疗程。

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年龄3~14岁,性别不限。

2.一周内的新鲜股骨干骨折。

3.X线表现骨折移位明显。

二、技术特色

1.独特的手法、整复方法在复位骨折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2.皮牵引可持续保持整复后骨折的对位对线,有利于骨痂生长,缩短治疗时间。

3.杉树皮夹板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可塑形又能防止骨折侧方移位,能保持复位后良好的固定。

4.杉树皮夹板轻便透气,各夹板间有一定间隙,可减少因固定而引起的循环障碍,较对照组石膏固定肿胀消退快,疼痛缓解早。

5.与石膏固定相比,采用杉树皮夹板固定便于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对固定松紧度可及时调整,有利于维持骨折复位后的对位对线,减少断端移位。

6.治疗中并发症较少。

7.杉树皮夹板取材方便,简单经济,治疗费用较低。

8.便于临床护理、拍片观察,适用于各级医院。

三、治疗方法

1.器械准备

杉树皮夹板采用本地产,选用清明后取下的大块杉树皮,压平整凉干后备用。制作时削除粗糙外皮,厚度一般3mm左右,修剪光滑后备用。

普通医用绑带(大号)、橡皮胶布、脱脂棉及牵引架、牵引绳。

透气柔软的本地产桃花纸。

2.操作方法

手法整复(以左侧为例) 患儿仰卧,近端助手双手按住患儿骨盆两侧髂嵴,远端助手以右手扶住患侧腘窝膝外侧,左手握住患侧内后踝,术者立于患侧,左手由内侧握住骨折远端,右手由外侧握住骨折近端,与远侧助手一起屈膝外展,同时嘱远侧助手拨伸牵引,当重

6

叠纠正后折顶、反折;同时回旋触顶手法使断端吻合,使下肢中立位,远端助手维持牵引,使骨折复位。屈膝屈髋外展角度:上中段骨折屈髋大,屈膝小,下段骨折反之。3天内达到功能对位(断端重叠小于2.0cm,前后成角小于15度,无侧方成角及旋转移位)以上,必要时在X线透视下进行复位。

皮牵引 选用两条橡皮布胶,宽约4.0cm,长5.0cm,正中断开贴于下肢内外侧上下缘皮肤,其顶端低于骨折断面下1.0cm,胶布长出足跟部下7.0cm左右以利于贴住牵引板,牵引重量按体重设臵为2~3kg。膝内外侧及双踝部等骨突部位放臵少许脱脂棉花垫,牵引皮肤区有软组织挫伤者以无菌纱布覆盖后行牵引,胶布粘贴皮肤后用绷带包扎固定以防脱落。胶布远侧3~5cm处附牵引托板、牵引绳和滑轮。根据X线片复查,有中等量骨痂生长时,予拆除皮牵引,而仅用杉树皮夹板固定。

杉树皮夹板的制作和固定 治疗时用杉树皮夹板前、后、内、外侧共四块,后侧、外侧块,长度为患肢臀部或粗隆顶点至踝上2.0cm,上宽下窄,内侧块自腹股沟至踝上2.0cm,上宽下窄,上边斜形,形状与腹股沟走向相似,前侧块长度腹股沟至膝上2.0cm,四块夹板宽度为肢体周径的1/5~1/6,并将各夹板边角压软变钝,放臵少量脱脂棉花衬垫。按加垫原则,在相应处加垫,以纠正成角移位,各骨突处加棉垫保护。下段骨折,在相当于骨折断端处加垫,每块杉树皮夹板均在腘窝处塑形,并在腘窝处加棉垫,使膝关节略屈约15度左右,以对抗腓肠肌牵拉而致的股骨远端的向后成角。夹板放臵完成后,助手手持夹板临时固定,术者用1.0cm宽胶布条至上而下螺旋形环扎固定后,外以绷带螺旋型重叠环扎固定,绷带外再用胶布环扎固定。臵患肢于外展位,下肢内外二侧用沙包固定,根据体重情况,安臵2~3kg重的牵引锤。

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外伤后影像学证实为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发病在2周之内就诊者。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由于杉树皮的特性,在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病人痛苦少,消肿止痛快,透气性好,压迫感少,并发症少,夹板松紧便于调整,疗程短,功能恢复快。杉树皮夹板作为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方法简便,易于学习,适宜于推广应用。

三、治疗方法

1.器械准备

每当清明至立秋季节,取树龄在10年以上,树干直径超过15cm,杆挺拨直,生长在阳光充足山上的刺杉树,将树干截成若干段,除去树枝分叉的以上部分,在1周内剥去外表绒毛状的表皮,用铲刀将皮纵向剖开,然后小心地用力将树皮整块的剥下来,将剥下来的树皮晒干,压平待用。挑选出无虫蛀,无桩节、无霉变、干燥、平整、厚度10mm,清洁的树皮,根据肢体长短,粗细、剪取4块并剪成:背、掌、尺侧的上宽下狭呈楔形,桡侧块上宽下狭并呈刺刀形。然后除去夹板外表的皮层,使其厚度为5mm。夹板的长度和宽度:根据患臂的长短,粗细的不同,制作不同的长度和宽度的夹板。

7

2.操作方法

复位后患者坐或立于医者对面,患侧手心朝上,医者左手食指扣住骨折远端背侧与第

3、

4、5指同时使患者掌屈于30度,手向上向尺侧牵拉。左手拇指在骨折近端掌侧向背侧尺侧按压,助手立于患臂外侧准备包扎,医者用棉纸将前臂包裹好,保护皮肤,防止擦伤,然后先将掌背侧块夹板放好,远端齐掌指关节,掌侧块远端齐腕横纹,尺侧块远端齐尺骨茎突,桡侧块远端齐第一掌指关节,固定于腕屈曲30度尺偏位,夹板之间间距1cm,保持良好的透气性。助手用胶布由近端到远端作螺旋形固定,然后用绷带包扎,外面再用胶布固定。。然后前臂屈肘90度旋后位悬挂,掌心向上。

3.治疗时间及疗程

整复固定后3天摄片复查,调整夹板,如肿胀严重则放松固定,肿胀消退后重新扎紧,此后每周复查1次,第3周X摄片复查,第5周结束时X摄片检查,骨折线模糊,有骨痂形成,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即可解除固定,嘱患者加强功能锻练。

第四篇:适宜技术小结

我院圆满举办和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小结

根据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管理要求,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临床中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知识普及培训及适宜技术的推广,我院作为马鞍山市和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现将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善组织管理

我院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加强了领导,由业务副院长负责适宜技术培训班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对工作开展进度及质量予以监督。医护部具体负责适宜技术的培训、推广工作,落实项目配套经费,并对推广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

二、具体工作执行情况

于2012年4月5日-4月6日开展了集中授课的培训班,全县10个乡镇医院共有12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率达到98%。此次培训由我院理论功底深厚、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医师担任授课讲师。培训主要采取理论知识讲授与观看视频资料、课堂讲解与课余探讨相结合等方式,重点讲解了中医小儿哮喘、感冒、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肌腱炎、脱肛、从肝论治痛经、中医药基础理论、方剂等相关理论知识。为检验培训效果并使参训人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培训结束后,市卫生局组织对参训人员进行了理论测试,测试成绩合格率达100%。参训人员表示经过此次培训,大家进一步掌握了切实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手段,提高了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农

村常见急、多发病的水平。

三、今后工作改进

1、提高认识,克服走过场思想,进一步加强对引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重视程度。

2、利用各种宣传方式与工具,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知晓率。

3、提高基层医生的使用意识,调动学习应用积极性,要加强对各乡镇卫生院的考核与指导,并与各开展适宜技术的乡镇医院紧密联系,做好相互间的协调工作和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共同协商解决。

4、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督和后续管理工作,结合基层实际情况,总结和摸索出一套效果明显的推广方式,建立和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群众。

第五篇:中医适宜技术总结

王家厂镇中心卫生院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2010年)

根据湖南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落实县卫生局相关会议、文件精神,为了更进一步推进我院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为我镇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我院精心安排部署、分级组织实施了澧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开展了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实施

一是切实加强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我院成立了以院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和中医业务骨干为成员的王家厂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领导小组,并明确了职能、职责和任务。

二是科学制定项目推广实施方案。我院进一步强化实施《王家厂镇中心卫生院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计划》,确保项目实施有序、有效推进,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标准建设中医科,并开设了慢性疼痛病专科,筹建理疗科。

四是实施项目推广全面培训,确保推广工作有序推进。根据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结合我镇农村中医药现

状和实际情况,今年以来,对全院的中医及中医爱好者进行了培训,培训推广适宜技术项目8项以上,并对全镇的19个村卫生所20余医务人员进行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四次,出台了激励政策鼓励自学。培训内容主要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

一、二册等内容为主。培训期间严格实行签到考勤制度,培训结束后,由院项目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命题,对参培人员进行了考试、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

五是发放实用的中医治疗器具,2010年我们购买了一批用于技术推广的实用器具,通过培训后发给每个学员,以方便将实用的技术在基层推广。

二、困难问题

一是项目培训教学的教材、资料组织不够,尤其是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资料用具没有,尽管我们组织制作了部分中医药适宜技术基础、中医药传统技术操作规程等方面的课件,但由于没有投影仪及笔记本工作还是显得很不够完美。

二是参训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员欠缺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是培训的多,下去到现场指导的少,学员学完了以后能否很好的开展,并应运于临床这还是个未知数。

四是专项资金筹备不够。

三、计划打算

为使我县基层中医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能

够达到预期效果,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更好地提高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中医药技术服务能力,对基层中医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有以下几点打算:

一是项目培训教学还应继续,我们将定期或不定期派遣中医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二是组织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师资、学员的继续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适宜技术基础、中医药传统技术操作规程等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

三是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对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独特效果和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并认同中医药适宜技术,从而不断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效果。

四是开源节流,积极筹备专项资金, 强化中医科建设。

王家厂镇中心卫生院

2010年12月5日

上一篇:四月份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商业广告委托合同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