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的故事

2022-08-30

第一篇:性格决定命运的故事

性格决定命运,什么决定你的事业前程?

中国有句古语: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什么决定一个人的事业前程呢?本质上还是性格,体现在事业方面,其外显为一种需求取向,或价值取向,即你最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什么对于你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工作给你带来的最大满足感是什么。

问得更彻底一些,人为什么需要工作,为什么要有自己的事业。在一个崇尚人性化、人本化的社会中,工作应该成为每个人性情得以最大化舒展的载体、人格不断完善并升华的舞台;在工作中,每个人得以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真正地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就在当下,你所在的职位、你的事业成就正清晰地展示着你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你最在乎的是什么,你未来的事业方向可能会往哪里走。

通过大量的样本提取、跟踪调查、试验研究,国际有关机构总结了八种不同的“职业锚”,也就是八种比较常见的“职业自我描述与事业价值定位”。你偏重于哪一类,不妨参考、检测一下。

技术/职能型

技术/职能型的人,追求在技术/职能领域的成长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及应用这种技术/职能的机会。他们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他们的专业水平,他们喜欢面对来自专业领域的挑战。他们不喜欢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因为这将意味着他们放弃在技术/职能领域的成就。管理型

管理型的人追求并致力于工作晋升,倾心于全面管理,独自负责一个部分,可以跨部门整合其它人的努力成果,他们想去承担整个部分的责任,并将公司的成功与否看成自己的工作。如果这类人刚开始做的是技术工作,那么具体的技术/功能工作可能仅仅被他看作是通向更高、更全面管理层的必经之路。

自由/独立型

自由/独立型的人希望随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有时他们宁愿放弃提升或加薪的机会,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与独立。

安全/稳定型

安全/稳定型的人追求工作中的安全与稳定感。职业的稳定和安全,是这一类职业锚员工的追求、驱动力和价值观。他们的安全取向主要为两类:

一种是追求职业安全,主要是不要经常更换公司或工作岗位,例如大公司的组织安全性高,做其成员稳定系数也比较高;另一种注重情感的安全稳定,包括家庭的稳定和使自己融入工作的团队当中。

创业型

创业型的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完全属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并愿意为此承担风险,克服面临的障碍。他们想向世界证明公司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创建的。他们可能现在正在别人的公司工作,但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学习并评估将来的机会。一旦他们感觉时机到了,他们便会自己走出去创建自己的事业。

服务型

服务型的人希望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帮助别人。例如:改善人们的安全,通过新的产品来消除疾病等。这种类型的人富于同情心,他们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不愿干表面上哗众取宠的事,把默默地帮助不幸的人视作无比快乐。他们往往觉得只有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自己的人生方有意义。这意味着即使变换公司,他们也会首先考虑,他们的工作应该能够让他们觉得对社会和他人有价值。

挑战型

挑战型的人喜欢解决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战胜强硬的对手,克服无法克服的困难障碍等。对他们而言,参加工作或职业的原因是工作允许他们去战胜各种不可能。新奇,变化和困难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如果事情非常容易并且千篇一律没有变化,他们对工作反倒提不起太大兴趣,甚至开始变得对工作厌烦。

生活型

生活型的人喜欢允许他们平衡个人需要、家庭需要和职业需要的工作环境。他们希望将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整合为一个整体。正因为如此,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足够的弹性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环境,甚至他们为了家庭和个人的一些因素,而情愿牺牲他们职业的一些方面,如;提升带来的职业转换。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往往是广义上的成功,而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成功。而且他们往往很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独立世界。

以上八种“职业锚”也许不能概括所有人的职业取向,但它毕竟为我们展示了由于不同性格、不同意欲点以及对“价值”、“成功”的不同定义和理解,而导致了不同类人不同的工作习性、生活模式,甚至是事业前程。

借用“职业锚”的工具,其目的主要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内心深处“隐形”的第一驱动力,认识过去以及现在的自己正处于一种怎样的工作状态或者说生命状态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沉迷”于某种模式之中,就此落人某种人生“套路”之中,而是透过外在的模式,发现自己性格中的“闪光点”以及“不足点”,在巩固自己优势的同时,开拓视野与心胸,大胆突破与尝试不同的领域,体验不同的人生风景,就像一个好的演员绝不会只能演好一种类型的角色。

这也就是说,性格一部分是先天就有的,它决定了你的自然倾向或自然形态,但还有无限的空间可自我塑造、自我历练、自我成就。完美的事业需要完善的人格,完善的人格需要在不断的自我认知之中反省、磨砺、体证。

那么,什么才是完美的人格呢,它应该包含不同“职业锚”之中的优质基因,如因“执着”才会专业,因“责任”才可担当大任,因“崇尚自由”而更富于创新;因“信念”而更加珍惜、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因“自强不息”而使自己更加强大、独立;因“富于爱心”而得到更多人的尊重、社会的认可;因“不怕挑战”而更加自信、敏锐、迅捷;因“追求平衡”而让人生更加丰富、圆满,并获得事业前进的持续动力。

也许,我们不可能一下就拥有所有的优质基因,但至少这些都应纳入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让命运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当一个人具备了驾驭自己事业的能力与品性时,他也就拥有了人生最大的财富,这个别人拿不走,自己则受益终身。

第二篇: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为什么,这要从性格的定义谈起。翻遍所有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会发现这样的定义: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构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坏习惯构成不良的性格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人的未来发展当然有截然不同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性格决定命运是有一定道理的。好习惯是一笔财富,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性格,无论我们做什么,好习惯都会让我们受用终生。

这句话应该是适用于大部分人的,细分来说,应该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但是,如果倒过来说,也算成立。做为成年人,要正视自己的生活和现状,倒推生命过程,找到自己的最终人生目标和价值,从而改善行为、习惯,甚至性格。这样,性格和命运才是互相推动,积极向上的。如果单单只讲性格决定命运,那只能算是消积,听天由命的人生态度。

性格只是决定命运(通常指成功的人生)的一个因素,它的确有着一定的影响力,重要的如给人的第一印象,谈吐的文明,情绪的控制力等等。

但是命运不是性格的唯一对应改变量,其实在命运中,运气是非常重要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命运中的比例,一半左右就是运气。而运气本身,并非全由老天安排的,为什么当今网络上你运气不好就被人称为“RP问题”,“RP”指代“人品”,那么就不难理解性格也是组成运气的一个因素。

举个例子,你在酒会上遇到两个同样出色的人,一个叫安牛,一个叫安以轩,如果她们两个同时来竞聘你公司的形象代言,你会选谁。。

这就是你命运不是你性格决定的例子,

在诸多国外公司的招聘中(恕我再用这个比较公平),被录用的人,往往只是被发现诸如折纸折的非常工整,捡起纸团扔进垃圾桶,说话的时候很流畅而已,这只是他们的个性认真严肃,爱护清洁,反应思维清晰明快而已。

个性对于你自己可能很难意识到有多么重要,但是一旦换成别人的眼光,就不那么随便了,挑剔的人往往使你的运气下降。

所以我认为性格固然影响命运,但是既然可以变好,不管怎样,命运也总是可以改变的。

切记性格的改变不可以外力更改,要从内在开始,读好的书,跟高尚的人在一起,做你该做的事,时刻记住你的梦想,那么,不知不觉中,你的性格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质的改变。

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

相信命运的人等待,

相信机遇的人寻找,

相信自我的人开拓。

性格的成熟是相对的,绝对的成熟是不存在的。从人所处环境的变化不定来讲,性格也有一定变化,但是,除非较大刺激(比如失恋、对自己重要的人发生意外、重大失败或挫折等),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也就基本稳定不变。

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影响终身。是有这么一种说法。

但我坚信的是: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约•凯恩斯【美】

性格是把“双刃剑” 西方有句名言:性格即命运。《中国当代名人成功素质分析报告》把人的性格与成功的关系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特殊的性格在成功者的发展轨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而言,性格突出甚至与众不同,并不妨碍他们事业的辉煌。本文从中摘编傅雷的事例,以飨读者。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译作《艺术哲学》、《传记五种》、《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在我国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后来出版的《傅雷家书》也经久不衰,深受读者喜爱。 但傅雷的性格却比较复杂,可以概括为:孤僻、高傲、耿直、极端认真且嫉恶如仇。 傅雷从小受到母亲严厉的管教,其母望子成龙心切,信奉“棒头底下出人才”。这使傅雷幼小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扭曲,变得孤独甚至有些乖戾。即使在傅雷功成名就之后,他的性格的某些方面在常人看来也还是有些“怪”,甚至是不通人情的。比如他的办事认真、有条有理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他规定几点钟工作,几点钟休息,几点钟吃饭,都是准时的,不能更改的。在他工作时,谁也不能去惊动他。与人交谈,也有时间的限制,到了点他便会请人家回去。这种性格显然不适宜处理好人际关系。 傅雷的高傲也很有名,脆弱、不愿受辱可能就是傅雷夫妇在“文革” 中自杀的重要原因。他小时候的班主任、著名书法家苏局仙先生也认为: “怒安(指傅雷)有些孤高自赏。”傅雷的内兄朱人秀,在傅雷去世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傅雷性格刚直,看不入眼的事,就要讲;看不惯的人,就合不来。后来,他选择闭门译书为职业,恐怕就是这个原因。” 朱人秀的话对于我们理解性格与事业的关系不无启发。就人与人和谐相处而言,傅雷的性格或许只能打60分,但从事业的角度看,他的性格却又是一个难得的长处,使他能够极端认真地对待事业,敢于蔑视庸常,独立思考,保持高洁的精神品格。在《艺术哲学》的《译者弁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本世纪20年代末面对西方文化时,年仅21岁的傅雷即有一种独立思考的可贵品格。1981年傅聪回国探亲,当被问及他的父亲对他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时,他回答说:“独立思考。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榜样,独立思考,一切都不人云亦云,决不盲从。” 傅雷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从处世角度来说可能不容于世,但就搞翻译做学问来说,又绝对是一大长处,因为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一丝不苟,决不向任何错误、歪曲和混淆黑白的思想低头,正是著书译书最可贵的品格。这一点,《傅雷家书》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 固然,傅雷事业上的成功与其天资、个人努力及各种机遇是分不开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他独特的性格与最适宜于他的事业结合在一起的结果。 通过对傅雷事业与性格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迪:性格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选择人生目标时,要注意扬长避短,要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职业与性格特点结合在一起。

弗洛依德的名言“性格决定命运!”在当今社会运用得实在是有点泛滥了!在公司的墙壁上,书桌上、网页上、QQ个性签名上„„你都有机会看到这句话,我也曾经利用搭公车时、如厕时等一些百无聊赖的时间里细细思考过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实在是一句接近于真理的话了。我还发现凡是被人们誉为真理的话大多都是中性的,所谓中性,就是不明确地指出什么就是对,什么就是错!而且无论事态的发展如何,这句话都是适用的。

我就举一下例子吧:子虚乌有村有个叫二狗的人头脑灵活,善于钻营,胆量又大,什么违法不违法的只要有利可图的事都敢做,结果发了大财,威风得不得了啊!村里的父母教导孩子说:“你看那二狗,就是敢想敢干,头脑灵活,所以发了大财。你们做人不要太老实,老实老实,终须乞食!这叫什么知道吗?——‘性格决定命运’,二狗就是因为有敢想敢干的性格,所以才发了大财。”。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没过多久,二狗因为贩毒给警察抓了,判了死刑。这时村里的父母又这样对教导孩子:“你看二狗,就是因为胆太大,违法的事都敢做,所以被判了死刑,这叫‘性格决定命运!’”。

我上面举的例子,看似有点极端,可现实中这样事例真的一点都不少见!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肯定还能举出无数这样的例子出来!

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大多都是三岁前就定了下来的,“三岁定八十”也就是这个意思。有人爱动,有人喜静;有人善于交际,有人长于研究!这原本是没有哪一种性格优于哪一种之分的。但因为据某某机构的调查发现这世界的有钱人,性格大多是善于交际的,比较外向的。所以性格内向的很多人就感叹:“性格决定命运啊!”从而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但这就好像一个右撇子,你忽然要要让他左手写字一样,毕竟是很艰辛的,也是很难适应的!可能经过一段时间苦练后你慢慢习惯了左手写字,可我想应该是比不上天生就是用左手写字的人写得好的。而这个人还要忍受了一个很苦闷的心灵煎熬期。这叫扬短避长!为什么当今社会心理有问题的人是越来越多。我想很大部分都是错误地理解了“性格决定命运”而导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句话并没有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命运就是好,什么命运就是坏。这全凭各自地理解,理解得不同,命运也就不同!

性格决定命运,为读书可以改变也

我认为,性格决定了你做的决定,如果有2个选择在你面前,谦虚的人会选择谨慎的选择,冲动的人会选择感情地选择,聪明的人会选择长远的选择,狡诈的人会选择老谋深算的选择等等(当然,如果是普通人,那么就是几种性格的集合,但各性格的量很少很少,所以差异体现不出,所以才平凡啊,)

一开始,所有人类命运都是一样的,当大家开始走到行动(人生)的岔路口时,选择发挥作用,是各人的路发生了分歧。而选择越多,差异越大,南辕北辙,命运的不同就开始了,由于人生没有回头,而各种人在一起又互相影响,让你在下一次的选择时犹豫(出生,每一次的动作,申请,心里,与人的交往中的每一句话都是选择)

所以,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环境,环境又影响选择,然后,环境又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所以性格决定命运(我的理解)

要努力改变自己,这样就能改变命运。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与个人的性格息息相关。那么,性格与血型、遗传基因有没有关系,有多大关系?有没有天生赢家或失败者的性格?

常听到血型影响性格,譬如O型开朗,A型偏激、B型激进之类,这种“血型性格”说,虽然具体结论仍有待证实,但专家认为,血型对性格肯定有着一定程度影响,因为这也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

专家表示,在心理医学上提出一种叫作“A型”的性格,A型性格是比较好动、率性、进取、爱表现、爱说话。但这里说的A并非指血型,而是一个医药上用来对比的,它的相对性格是“B型”,就是比较冷静、不好争辩、也比较内敛。心理医学上所指的A或B,是方便相对分类的,不是血型。

天性来自父亲为什么一个孩子的性格或爱好与父母中的一位非常相似,而另一个孩子却可能截然相反?是遗传的结果,还是环境的影响,或是其他因素所致?

古往今来,人们都会看到,许多孩子继承了父辈的事业。不仅在周围可以看到这种子承父业,在许多音乐世家或明星世家,几代人从事着同样的事业且都成就显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一般来说,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能够隐约地见到其性格中的某些方面相似于父母中的一个。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性格里都有父母的部分遗传,这个遗传部分占有40%,一般称为孩子的天性。形成性格另外的60%则跟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有关,特别是父母的模式影响。

意大利的人类学教授埃玛•玛莎解释说,“在卵子和精子的结合过程中,其男性或女性的显性基因占据优势的一方确定了新生婴儿的特征。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会有同父母或祖辈一方相同的眼球颜色以及其他身体上酷似之处的原因。这种遗传基因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特征。”她认为像激动、胆怯或者外向这些性格表现都是从基因中遗传下来的。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些学者对一些经过处理的豚鼠胚胎进行实验,使一部分豚鼠的身上只带有雄性基因,另一部分则只含有雌性基因,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母亲的基因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父亲的基因则主要影响易感性和情绪。

一些科学家把对豚鼠的实验结果大胆地推移到了人类的性格遗传上,他们认为:“一个人个性的特点中至少有一半是直接由基因的特性决定的,大量的基因混合在一起互相作用产生综合效应决定了某人说话的语气、风格以及脾气等等。”天性的决定因素有多少另一些心理专家则认为,虽然一个人肯定会受到天性的影响,但是遗传的天性不仅不是决定因素,甚至远远达不到40%或一半的影响力。他们认为,环境,即包括家庭环境及成长环境对孩子影响重大,尤其是家庭所能提供的教育与爱,是一个人性格的决定因素。

美国哈佛大学完成的一些研究显示:儿童大概从两岁开始就在自制力、易感性和外向性格方面有了差别。但要断定父母和孩子的个性之间存在着某种遗传因素,只能在下列情况下有效:如果这种遗传因素紧密地同孩子存在的环境相关联,如果他生活在他的家庭这样的特定环境中。

为了证明这个论点,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了精神障碍的遗传性只有与特定的环境发生联系时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如果父母一方患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紧张症,其孩子一定是神经质的;但如果孩子远离他们的父母,那么孩子的神经质会有所抑制。科学家们因此认为,气质、性格能够在母体怀孕的过程中遗传,但并不总是遗传性的。一个人的遗传基因实际上可以和一台计算机相比拟,它保存了所有感情范畴内的程序,大脑的电脉冲使其中一些程序激活起来。而至今还没有任何人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程序的选择。

精神病科医生卡罗泰努托说:“尽管人们企图确立遗传因子在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但不管怎样,我认为它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更有可能的是文化教育的因素。最有理由说明这一点的就是艺术家的孩子们,他们除了继承父母特殊的天赋外,还生活在一个相当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或许还受到他们的名人父母成功事业的影响。”但是有时候,如果家庭过度“引导”孩子向父母一方的职业发展,奢望孩子做出本不属于他们所喜欢的事业的选择,以至形成一种病态的控制欲,那就会造成孩子们极端的逆反心理。

天生赢家谁注定不管一个人的个性究竟受什么影响更深,但到底有没有天生赢家的性格,又有没有天生的失败者的性格?

科学家认为,不是人人都能站到最前面去的,成功与失败的比率是2:8。有两个成功的人,就有8个人作后援。所以,就算有天生赢家的性格,也得遵循这个成功的比例。况且,天生比较消极的性格,还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尽量作局部的改善。个人能否成功,首先要了解自己性格类型里擅长什么或不擅长什么。自然规律其实非常具有科学性的,其中有着不可思议的平衡。

在研究众多成功者的例子后,一位新加坡的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天生胜者或失败者的性格,每个人都具有多面性,环境与教育决定这个人会发展哪一方面的性格。一些社会心理学家更认为,人的性格本身并无好坏优劣。没有完美的个人,但可以有完美的团队,社会上的各种性格可以互补。团队成功了,个人属于一分子,也一起成功。团体可以是一家公司,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

大环境下的亚洲新一代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从广义上说,某一地区的大环境里,有没有属于自己显著的性格特征?尤其亚洲各地都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心理学家们开始关注,这种转化是否已经塑造出新一代人们的性格?

一些专家认为,大气候里的激烈竞争,能激发出富于信心和憧憬能力的积极性格。“那种认识到自己能做到什么,并且勇于站到前线去,把接受挑战当作人生训练的进取性格,就可以促使团队进步。这在今天的亚洲很普遍,这是经济气候与环境所使然。”但社会心理学家同时认为,时下整个亚洲社会严重趋向物化,对于人们个性形成产生的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因为家庭提供教育与爱,是一个人性格的决定因素。而经济的开放和观念开放,很多时候导致许多家庭的破裂,这个影响个性的大本营的不稳定会造成新一代的个性问题。一位新加坡的心理学家说:“恐惧和压力是分不开的。社会竞争激烈,连小学生都会申诉人生痛苦。人们害怕失败,带着隐藏忧患的环境很容易造成偏向发展。孩子遇到难题不向家人诉苦,因为家庭压力大,80%的孩子宁可向朋友诉苦。但一个人假如小时候就视家庭为畏途,连这小社会都不能接受,如何面对大社会?在临床经验中,孩子在一个拥有双亲并且有爱的家庭长大,面对艰难时能更坚强,也较能掌握人际沟通。遗憾的是,如今离婚案例每年飙升,许多孩子都在不愉快中长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产生良好的人性?”

第三篇:性格决定命运

蒋介石的性格悲剧

天比天高、知识渊博、不苟言笑、善于兵法权术、文韬武略

对文献是个才

对百姓是个魔

对政治是个家

对历史是个痕

少有的极端争议人物

曾支持德国反希特勒力量

不抵抗主义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在昨天的讲座中,杨天石首先指出,不抵抗命令出自张学良,而非如教科书上一贯所言是蒋介石的指示。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当晚,蒋介石在从南京去江西的军舰上,根本就不知道沈阳的战事。在以后的抗战中,蒋介石还时不时在日记中警惕自己:“中国若要自取灭亡,俯首而上断头台则已,否则除抗战拼命以外,再无第二道路矣。”(1938年12月16日)

而传说中蒋介石曾在抗战期间多次与日本秘密谈判,杨天石的研究结论是,确实有过谈判,但蒋介石从未妥协。“先后共有12次秘密谈判,但可以肯定的是,全是日本人主动。”他指出,汪精卫和蒋介石的最大分歧是“主和”与“主战”的分歧,蒋介石的抗战态度一直非常坚决。

而蒋介石对待德国的态度也十分有趣。杨天石从蒋介石的日记、蒋打给正在白宫访问的宋美龄的电报,以及宋子文档案的几十封电报中发现,蒋介石曾支持了德国内部的反希特勒力量,策动德国军队“倒戈”。

台湾“土改”是个双赢方案日记中的“反省录”是了解身处历史浮沉之中的蒋介石所思所感的“重头戏”,而杨天石对蒋介石到台湾之后心路历程的读解,也是他昨天讲座的重要内容。

“反省录”中,蒋介石把国民党的失败归结为外交失败,经济、金融政策的失败,自身的骄矜、愤懑、自恃、忙迫,不能澹静虚心等十三条,杨天石把它们称为“反省十三条”。

杨天石说,蒋介石到了台湾,痛定思痛,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土改”。但他是根据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土改政策,让农民得到土地,让地主也不吃亏。“这是个和平方案,双赢方案,对后来台湾的经济起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从蒋介石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上世纪60年代开始,蒋介石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杨天石认为,这个时期,蒋介石从以反攻大陆为中心转变为以建设台湾为中心,“日记中不再有„海龙计划‟、„海狮计划‟,而是大幅度出现了„原子能‟、„电子工业‟等词汇。”杨天石认为,这是

蒋介石在台湾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他早在1960年代就提出了“科学第一,教育优先”。

蒋介石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每个历史人物身上都包裹着层层迷雾,历史学家就如同学界的福尔摩斯,他们在资料碎片中拼贴还原,逐渐接近那些历史的“真实”。究竟,蒋介石是个怎样的人,其基本性格是什么?性格如何决定着他的政治选择,以致后来的成败?杨天石认为,“坚毅有恒”是蒋介石性格的优点,而他最大的毛病是“自我迷信”。

记者:您如何评价蒋介石?

杨天石:我对他有五个评价。一个民族主义者,一个改良主义者,一个个人中心主义者。一个喜欢读书,愿意改革,但是被旧体制所困,因而失败的人。他还是一个思想上、性格上有很多毛病,但是又不断反省、修正自己的人。

记者:蒋介石最大的优缺点是什么?

杨天石:他的优点有二,一是坚毅有恒,二是不屈不挠。从20岁到81岁,蒋介石每天早晨用冷水洗脸,不管多冷,从不间断。从1915年到1972年,他的日记一共记了57年,其中4年的丢了,最后留下53年的日记。57年间几乎一天不断,哪怕生病住院,也在日记里写两个字“住院”,1972年他出了车祸,拿不了笔,他也在日记里留下“手抖不能记事”。

但他有个最大的毛病是自我迷信,这是蒋的性格悲剧。自我迷信到什么程度?他对自己有两个定位,一是基督的化身,二是太极,而在蒋所看重的宋明理学中,太极是宇宙最高原则和个人道德的最高标准。

记者:您曾说研究蒋介石要克服“内战情绪”,能否给他历史上的功过做一个全面评价?

杨天石:我2006年第一次在美国看蒋介石的日记后,对新华社记者说过一段话。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蒋介石有功有过,既有大功,又有大过。大功有两条,第一是1927年领导“北伐”,第二是领导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八年,挽救了近代中国最严重的一次亡国危机。两次大过是:1927年到1937年间的“剿共”,1946年到1949年的三年反共内战。

他的功过,无法简单用数学比例去衡量。对国民党、对蒋介石怎么看,我想在今后很长时间,还会有两种意见,这个并不奇怪,因为这个也是历史的遗留。最终的结论我想现在还无法得出,我们还需要让历史再往前走一段,才能更准确评判。

今年3月3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正式对外公开蒋介石1918年至1931年的日记。这是“蒋介石日记原本”的首次公开。从日记开放首日起,中国社科院

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教授就在胡佛研究所开始研究,除工作人员,他是第一位去看蒋介石日记的历史学家。

■每日都有反省记录

杨教授从蒋介石的日记中总结了蒋性格上的五大毛病:“蒋介石在思想性格上有许多毛病,但是,又不断自我反省。每日、每周、每月都有反省记录。”少年时代的蒋介石非常淘气,青年时代的蒋介石则是上海洋场的浮浪子弟、招妓、搞“三陪”(陪酒、陪打牌、陪宿)。■见艳心动记大过

杨教授说:蒋介石性格上的五大坏毛病是好色、多疑、暴躁、任性、孤僻。蒋对这些毛病都有反省。比如他在街上看到了美女,当天的日记中就会出现这样的话:“见艳心动,记大过一次。”

■非常任性常撂挑子

蒋介石还是一个非常任性的人。孙中山派给他的任务,说不干就不干。比如孙中山想在福建建立革命根据地,派蒋介石去,没过几天,他就撂了挑子。访苏之后,蒋介石在船上写了游俄报告,本应马上到广州汇报工作,他却回到老家,后经孙中山和廖仲恺催促才到广州复命。(摘自《北京科技报》)

梁文道:对现代中国史有点认识的人都知道其实国民党跟共产党,这两个党可以说在起源上是相当接近的,乃至于后来它们在党里面领袖人物的性格,或者党的组织结构上面都有很多雷同的地方,这到底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当年的国民党在草创没多久之后,就跟苏联有密切的关系和合作,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现代史的命运里面,苏联跟某种苏联式的集体性格的一个影响。今天我们在这里继续跟大家讨论《寻找真实的蒋介石》,作者是杨天石教授。

在这本数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原来当年蒋介石,我记得我小时候在台湾的时候,就说蒋中正是最讨厌苏联了,但是我们都知道他早年曾经跟苏联相当友好。比如说在这本书里面其中一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的苏联之行》。就是讲1923年蒋介石访问苏联纪实,当年他曾经代表孙逸仙博士也就是孙中山,去苏联访问要跟苏联合作。怎么合作法呢?我们先看看这里面他就讲到,1923年9月2日下午1点他到达莫斯科车站,当时跟苏联的外交人民委员部的东方部部长谈了一小时之后,他回去记下来的记录是。“相见时颇诚恳,皆以同志资格谈话”,大家是同志资格,而且。他后来还对他们说“国民党一向认为苏联共产党是自

己的姐妹党。今天,代表团希望听到对俄国革命的一些最重要的阶段、对革命时期所犯的错误以及对共产党在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简单介绍,因为俄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可能对国民党在中国的工作很有教益”。你看这是双方关系好的是如胶似漆的时期。

然后,后来蒋介石还跑去了在苏联对着一群军校的学生,对着一群军人演讲、对红军士兵。在这个演讲里面讲完的时候,他的讲话是不时被经久不息的掌声,和高昂的国际歌乐声打断,讲话结束的时候与会者高喊“乌拉”,蒋介石情绪非常激动,而且还被抬着上车,就是大家抬着他上车,他非常高兴。然后他日记里面就说到红军了不起。就说“军纪和整理虽不及日本昔日军队,然其上下亲爱,出于自然,毫无专制气象”,后来为什么大家又会闹翻了呢?

其实在这一趟他游苏联的过程里面已经开始看得到迹象,虽然他曾经在里面要展示过,他在苏联时候努力学俄语还读马克思,而且读的是非常有趣味,越读越深入,但是他们最重要的目的这个代表团是提出要跟苏联合作,在当时苏联纳入势力范围的外蒙古的库伦建立军事基地。好在将来预备北伐作战的时候,也能够由北方有军队进来支援南方上去的军队。但是当时俄国人拒绝了他们这个要求,当时苏联的想法是认为你们应该先搞好政治工作,不要急于在军事上有成。但是在蒋介石看来,这个就表示虽然苏联说是共产革命胜利的果实,大家是同志有兄弟情谊,但是仍然不脱一些过去帝国主义的心态,就是要想把外蒙古长期笼罩在它的势力范围。

所以他在日记批评,“无论为了个人为了国家,求人不如求己,无论亲友、盟人之如何亲密,总不能外乎其本身利害,而本身之基业,无论大小成败,皆不能轻视。如欲成功,非由本身做起不可”。同样的这种情况,他这种民主主义的色彩使得他对苏联是越来越远离。后来很多读者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就是当年他在重庆战后的时候,二战之后跟毛泽东谈判的过程,因为我们都觉得那个时期,双方是可以扭转历史,使得后来血腥的内战不发生,而今天的中国可能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但是这本书里面我最关注的其实还不是这一块,但是无妨,我们也可以谈一谈在这一块里面这中间的一些事情。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个历史转折点,就是当年他跟共产党双方谈判是得出一个关于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的一个总纲,这个总纲里面大家说的“在蒋主席领导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现三民主义,又倡导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的途径”。

你看这是双方本来要谈妥到这个地步谈得多好,而在毛泽东要离开重庆回到延安前,他还跟他们说过,他跟毛泽东说“国共非彻底合作不可”。但是在毛泽东刚刚离开,他独自在林园自己的院子里头逛了一周之后,心里想的却是“共党不可与群也”,而当时他在日记记录毛泽东是这么讲,“共毛态度鬼怪,阴阳叵测,硬软不定,绵里藏针”。所以你看很可惜,蒋介

石的性格是有一种专制独裁的一面,而且他对毛泽东很多估量是错误的,所以在这个合战之间,就出现了很多策略上的问题。

而这种悲剧我觉得是后来我们很多中国人直到今天,都值得吸取这个教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哪个部分呢?这本书我觉得是其实他当年软禁胡汉民事件。我们知道胡汉民在国民党里面是元老,地位要比他还高,但是当后来蒋介石后来掌握军政大权之后,胡汉民在当立法院院长的时候就跟他有冲突。1931年28号晚上,蒋介石以宴客为名请胡汉民到自己家里面来,谁知道就突然下手把这个立法院院长给软禁起来,后来逼迫他辞职,而且逼得是当时国民党内没有人敢吭声,没人敢反对。经过这个事件之后,国民党就彻底变成蒋介石一人独裁的,一个集军政党大权于一身的这么一个独裁性格就完全形成了。

这是一个悲剧,为什么说是悲剧呢?我们要了解当年他们两个为什么会闹翻?其实是这样的,最初胡汉民跟他都赞成就是“一切权力皆由党集中,由党发施”。但是在北伐成功之后,当时像胡适这些自由派知识分子,就认为应该尽快的建立宪法,不能够再让国民党来做他的训政。在这个时候蒋介石就想到,他也应该呼应一下潮流,于是就跟胡汉民闹翻了。换句话说胡汉民坚持党的专政,蒋介石反而觉得应该要民主化。但是问题是这个分裂最后造成的结果居然是他用最不民主的方法,几乎是属于政变的方法,来推动他心目中所谓的民主,手段是错误的,目的就算达成了它还能正确吗?

第四篇: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是家庭氛围和孩子性格!

如果你在家里是一头狮子,那么,你的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一只绵羊;童年性格一旦形成,将伴随孩子一生,很难改变;自由、开放、愉悦、轻松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好性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每天,我都会遇到很多家长朋友关于孩子性格、行为的提问。我一直想就“家庭氛围和孩子的性格”和家长好好聊聊,却苦于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口。

前几天,我突然想起一部很著名的电影,想必很多人也都看过,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国王的演讲》。我想,成长于王室的艾伯特,到底是如何成为一个严重的口吃患者呢?要知道,很多人口吃,源于小时候心理受到了打击。并且,同样作为生来高贵又备受瞩目的王子,他的哥哥大卫为什么自信从容,和艾伯特性格如此不同呢?

经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答案逐步揭晓了,但也令我陷入了沉思。

乔治五世国王有六个孩子,大卫是长子,艾伯特是次子。他们的家教十分严格,艾伯特是7岁时开始口吃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父亲和周围人对他的态度,诱发了艾伯特口吃。

为什么这么说呢?乔治五世一贯严厉强势,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刚开始,艾伯特由于紧张,偶尔有说话不顺畅,父亲就会冲着他大叫:说啊!说啊!艾伯特是左撇子,但被逼着使用右手写字;艾伯特有O型腿,就被强迫绑上腿型矫正器;艾伯特吃饭太紧张,甚至导致幼年就患上了胃病„„

这些,都使艾伯特没有了自信,从而口吃更加严重,到了无法正常交谈的程度。

当艾伯特的哥哥大卫作为王位第一继承人,以自信聪明漂亮倍受赞誉的时候,艾伯特则躲在哥哥的光环之下,度过了忧伤而充满挫败感的童年。

最后,正如电影中所讲述的,将艾伯特“治疗”好的,并不是高明的医生(之前,有8个名医均以失败而告终),而是一位没有行医资格的戏剧导演罗格。罗格使用的方式,做的最大努力,是从心理上找到了艾伯特的病根,就是减少艾伯特的“挫败感”,从来不给他压力,帮他恢复自信。

好了,那我们就来谈谈家庭氛围和孩子性格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性格很重要,从孩子成长来看,性格决定行为,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在孩子性格形成的童年时期,如何培养性格,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童年性格一旦形成,将伴随孩子一生,在事业和生活中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孩子天生在性格上有差异,后期更是千差万别;同一个成长环境,也会培养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性格;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我想,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家长也和乔治五世一样,想尽快把孩子培养成才,不惜为此付出时间、经历和金钱。但是,如果孩子的性格不够自信、不够开朗、不够宽容,那么,也正如艾伯特一样,即便以后当上了国王,也会遇到诸多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在孩子童年时期,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家庭氛围呢?

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家庭氛围和孩子性格

原则一:家庭氛围应该轻松、温馨、民主、自由,不要专制、蛮横、高压、独裁。

我知道,有些家长一看这个原则,就会说:有那么严重吗,至于那么上纲上线吗?你还别说,每个家庭,的确要从这样的精神高度来确立家庭氛围。

怎么说呢,家庭里需要有一个类似“家庭宪法”的纲领——既然是“家庭宪法”,就要是任何家庭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不因为身份的不同而例外——这才可以叫宪法。那么,就要家庭成员一起确立,达成共识。

你们家的家庭宪法的基本精神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很简单,看看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经历就知道了。你是想在家里实行如朝鲜的那种一个人说了算的方式呢,还是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尊重每个人的权利的那种呢?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家长特别害怕自己在家里没有权威。有一次,我和一位刚当上爸爸的朋友差点吵起来,他无论如何都要坚守“儿子必须听老子的”,认为“不如此的话,那还不乱了”。我劝这位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唯一的方法是:如果你那套行不通,就尝试下我这一套?就试一下如何?

我和他一步步地分析:如果你在孩子面前强势,那么,孩子就会形成服从型的性格;如果你在家里是一头狮子,那么,你的孩子就会成为一只绵羊;当你盛年,孩子会崇拜你的智力、见识,甚至是体力;但你暮年衰弱,而孩子强盛之后,他很可能会反抗你、抛弃你;你要孩子必须听你的,那么,意味着你给孩子画了一个框,以后,无论孩子怎么发展,都不会比这个框更大;而一个人最应该追求的,不正是人生的可能性吗?

原则二:每个家庭成员无论性别年龄,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尊严。

这一点,也有很多家长不认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从来都认为,当孩子小的时候,还不配做一个“完整的人”,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不能给他太多的尊重。否则,孩子会养成桀骜不驯的性格,有反骨,会不好管教的。

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误区。当你充分尊重孩子的时候,恰恰是赢得孩子真正尊重的开始。这个道理其实一点儿都不深奥,将心比心,每个人都会明白。但真正地做起来,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孩子,还真不容易。

就在我把这些话写在我随身带着的本子上的时候(这是我的一个习惯,有想法就写下来,回去后再整理成文)——这天,我带着丸子参加一个活动。因为时间没到,一个爸爸在看着男孩写作业。“两位数除以三位数,你猪啊!”,“知道吗,你猪脑子啊!”„„那位爸爸就坐在孩子对面,眼睛紧紧盯着孩子的一笔一划,只要有一点错误,他就厉声训斥,还不时抬起手掌拍打孩子的脑袋。那位本来长得挺健壮的孩子,一边带着哭腔低声回应着,一边满头是汗地哆嗦着写作业。

我不知道这位爸爸是出于什么心理,在几十位家长和孩子的面前,在如此公众的场合当众羞辱自己的孩子——是要借此树立自己权威,还是要给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训呢?

无论是哪个,我都认为这位家长是在做一些令他注定会后悔一生的举动。我和周围的家长孩子一起,同情地看着那个可怜的孩子。

我们都希望孩子自信、勇敢、独立、机智,但家长在这样的场合连着骂孩子十几句“猪”,孩子当时钻地缝的心都有,还怎么培养良好的性格呢?

在家庭里,爸爸有没有尊重妈妈的家庭劳动?父母有没有对长辈说一声辛苦了?家长有没有一回家就抱怨天气、交通、工作,一言不合就吵架„„不要以为孩子看不见听不到,你的这些一言一行,都深深地镌刻着孩子的心中。

不要以为你看到的孩子就是孩子的真实面貌——当你让孩子走出你的范围,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你试着悄悄观察一下,那才是孩子的真实性格——而这个性格,很多时候都是从你那里拷贝来的。

原则三:尊重孩子的性格差异,尊重科学的成长规律,做良好环境的提供者。

我们都知道南橘北枳的道理,更不用说比植物更加复杂的人类了。每个孩子的天分不

一、特点不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教育方式从来都不存在。家长要提供给孩子的,是世界上最适合自己孩子的个性化方法。

在寻找个性化方法的同时,还是有一些科学规律是可遵循的。

现代的医学和心理学,已经证明,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生动、充满活力、令人愉快的体验,那么,最容易学会、最容易学牢靠。换句话说,心情好,学得好!

其实,我们只要想一想自己工作的状态,就很容易知道了。当我们长时间处于焦虑、紧张,甚至是恐惧的时候,是不是根本无法好好思考,甚至会产生“大脑短路”的情况呢?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盯着孩子的作业本,一道题没做对就大吼大叫,施以重压呢?这样的环境,孩子的性格养成,学习能力,又怎样能良性发展呢?

所以,我们家长要做的,不是陪孩子写作业,而是陪孩子玩游戏;不是训斥孩子不听话,而是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是撕碎孩子的考卷,而是陪孩子阅读;不是逼孩子成才,而是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艾伯特的人生——还记得那个口吃的国王艾伯特吧——当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之后,他做出了与父亲完全相反的事情。他和蔼可亲,对孩子非常宽容,不再采用传统王室的严格教育,而是营造了一种可称为“中产阶级皇室家庭”的家庭氛围。艾伯特经常称他们家是“我们四个”,他们是真正亲密无间、彼此相爱的四口之家,他的两个女儿生活得非常快乐和自由——大女儿就是现在的伊丽莎白女王。

艾伯特的一生,当为我们所有做父母的警醒: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你种下什么种子,就会结什么果实;而且,一旦种子播下,后面无论你费多少工夫去修建、嫁接,都很难改变;不要把眼睛只盯在成绩上,多花费时间陪伴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吧,那比什么都重要!

前程,做最负责、最专业的课外培训一流品牌。

我们一直用心做教学,我们一直为学生前程努力,我们致力与做到: 1.诚心关注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在这里,N对1服务,只为您孩子一个人。 2.个性化辅导,针对您孩子的具体知识点问题,逐一解决。

武汉前程教育已开通了免费网上在线咨询服务,与我们的老师进行交流, 我们将给您专业的解答和建议!课程预约热线: 4008-010- 699,欢迎各位家长加入 【前程家长交流群 】 QQ群号152727741 【最新活动】提升数理化,初三中考都不怕!--前程初三短期集训营马上报名享优惠!报名热线:88300280官方淘宝店铺接受预定: http://shop109437223.taobao.com 更多资讯内容,尽在武汉前程教育官网: http:///

第五篇:读《性格决定命运》有感

近来参加市桥街开展的“阅读进机关”活动,读了《性格决定命运》一书,有许多共鸣,原来性格对人们的影响会这么大,性格决定了人的成功与否。

书中介绍了三个成功的人。金融家摩根的成功,很值得深思。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摩根,问他决定他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是“性格”。可见性格在成功中起决定作用。然后记者又问他,资本和资金哪个更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答道资本比资金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性格。从摩根的回答中可以知道性格对成功是多么重要,他的回答始终离不开性格。翻开摩根的奋斗史,无论他成功地在欧洲发行美国公债,慧眼识中无名小卒的建议大搞钢铁托拉斯计划,还是力排众议,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推行全国铁路联合,都源于他倔强和敢于创新的性格。如果排除这一条,恐怕有再多的资本他也无法开创投资银行这一伟大的事业。另外,这里还讲到世界巨富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兴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盖茨对此表示赞同。 我认为“性格决定命运”中的“性格”背后的含义是很深广的,它不仅仅是内向或外向等气质倾向,更多的是一个人的个性、情感、素质、修养及人格等的综合体。

实际上一个人的大部分性格在懂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人的性别、血统、出身、智商、天赋、身高及像貌等等基本上是由其父母决定的,出生后他的父母对他是否关爱,家庭环境是否和谐稳定,父母对他的启蒙教育是否得法,童年的生活是否快乐,是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环境、工作环境、受教育程度、他所交往的朋友是哪种类型,所交往的各种人是哪种圈子,是否有特殊的经历,读过哪些书,个人爱好,婚恋经历和职业生涯是否顺利等等。以上这些先天和后天的种种因素造就了一个人现在的“性格”:除了个性、情感、素质、修养、人格等,还包括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承受力、自我调控能力、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和伦理道德观、价值取向、人生目标、需求层次等等。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父母和他后天的经历以及他所处的外部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这种“性格”也就基本注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命运。他有可能会在某一时间某一领域获得成功,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整个命运会有根本的改变。

做学生的时候,我一直天真地认为一个人的命运至少有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工作后越来越发觉,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人,改变个人生活可能是容易的,却无法改变所处的生存环境。哪怕是一个心目中理想的环境,过了不久也会发现一个同样的问题:这个环境总有它不完美、不合理,甚至是丑恶、黑暗的一面。人是生活在限制中的,除了欲望之外,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智慧甚至是想象力等都是有限的,因此命运基本被限定了。

我想多数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在刚走入社会时,一定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想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心中美好的理想。几年之后结果怎样呢?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的毕竟是少数,暂时没成功的可能会陷入困惑、茫然、彷徨、无奈,甚至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甚至堕落下去。作为一个普通人是无法改变自己的环境的,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适应。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自有它的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接受宿命论。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假定“性格决定命运”是成立的,那么改变性格就能改变命运。性格能改变吗?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是实在太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各种不同环境的磨砺。

虽然我的性格基本上属于那种不太张扬,习惯安安静静做事,有时候还能沉得住气的,同事朋友都称我为慢性子,但实际我是属于那种心里暗自急型。同一般的年轻人一样,自己总想着寻找做事的捷径,想投机取巧,这种浮躁的心绪能慢慢消磨你的意志,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偶尔逼自己静下心来,耐心一下,事情反而顺然解决了。“雄心的一半是耐心”。还有一点年轻人的通病就是喜欢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妄加评论,好高骛远,觉得自己懂得好多,爱炫耀,虽然我嘴上讲得不多,其实心里也有这种想法,其实不了解的事枉加评论,反而会暴露自己的缺点,让人家看清你,应当学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说适当的话,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些想法和做

法的改变,也许正是我性格转变的过程。

我想一个人最主要的是要了解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做该做的事,不断地超越自我,人是应该怀有激情与梦想、抱负和信念的,应该时刻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地把握。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自己就非常积极,突然会有一股劲,想要超越自己和周围的人,急于想做出一些成绩来,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当一大堆日常的工作扑面而来的时候,自己就手足无措了,为了应付这些琐碎的事,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开始的理想和信念就不知不觉被抛到十万八千里以外了。久而久之,剩下的就是知足长乐、随遇而安、乐天知命了。我想,最完美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把实现愿望当作快乐,把未能实现当作动力,不断提醒自己,激励自己,要克服懒惰思想,磨练出最合理的性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命运。这样努力了,我想,即使命运不是最好的,自己也可以对得起自己了。

上一篇:宪法学习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写给儿子的第一封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