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院墙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藩篱

2022-09-11

院落式民居是中国最普遍的一类民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农耕社会里最先进的一种模式,也是封建社会中物化自然环境较理想的一种模式。它在我国汉族聚集区以及与汉族文化交流密切的少数民族地区被广泛采用。其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东北、华南的平原和沿海地区、四川盆地等。随着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在修建房屋后,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高大的院墙以及大院门,在修建这些院墙和院门时有用钢筋水泥的,有用高级瓷砖高级铁门的,唯高大坚固为上,唯时髦气派为最。这种风气如果任其蔓延,必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作为院落式民居主要表现物的院墙,从表面上看主要起着庭院与公共道路,或者与邻居庭院的分隔作用,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的当今中国,院墙如同一道有形无形的障碍,阻挡着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日益成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藩篱。

1 院墙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早期的地下“穴居”和树上的“巢居”结合,便产生了地上的房屋建筑,它以土、木、石、草为原料,成为人们躲避风雨、防止野兽袭击的有利武器。院墙与房屋几乎同时出现,并随房屋建筑材料的进步而进步。汉代时期中国古院落建筑就已经非常完善了,它有方正的院墙,有考究的大门,大门和墙上均有防雨瓦(汪德华,1997)。院墙伴随着房屋建筑的发展也不断由最初的篱笆发展到土墙、石墙、砖墙、水泥钢筋结构墙等。与院墙相配套的门也一步步从简陋的柴扉到门楼,由最初的用于人们出进的有形的物质的门,后来发展成为反映“门第”高低、“门阀”制度标志物的门。透视院墙的本质,它代表了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反映了封建社会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基层组织结构,它又是封建儒教的“内敛”的心理状态的外化物。这种心理状态逐渐又演变成为我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内敛阴柔的民族心理气质。当前中央基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出的“拆小区围墙”的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农村家庭的院墙,就犹如农村封建经济社会的最后一道堡垒,也日益成为农村现代化的羁绊。

2 基于深化农村改革视角下的院墙功能分析

2.1 院墙的安全防御功能日益式微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农村,大到村寨之间的或小到邻里之间的冲突,已经基本不见,并且随着社会治安状态的进一步改善,入室盗窃的案件也逐渐下降。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保护自己的财产未可厚非,也是必要的,但修建高大的院墙,修建“排场”的大门楼,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圈起来,就实属多余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荷兰农村,农庄遍于全国,每个农庄都是以沟渠为界分隔开来,或用篱笆圈起来。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远远小于荷兰的农民经济收入,把资金不用来投资再生产,却用来修建院墙、大门,实属不明智之举。

2.2 院墙的掩盖隐私功能日益减弱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开放、透明、公开、外显的生活方式不断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个人隐私仅仅局限于非常狭小的一些方面。用来掩盖农民家庭隐私的院墙从来也没有真正起到过掩盖隐私的作用。

2.3 院墙突显宅主地位身份的功能日益下降

在我国农村,宅基地属集体所有,农民对宅基地的使用权与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权有着本质的区别,农民对宅基地已没有绝对的控制权力,宅土意识和宅主身份、地位已经没有封建社会那么强烈;再者,广大农村的平等农民身份,已经没有了政治地位上的高低贵贱之分。因而,通过修建豪华的院墙和大门的做法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日益与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发展要求背道而驰。

3 院墙对现代中国农村所具有的负面影响作用

3.1 院墙是自我封闭和保守意识的反映

内向、封闭的院落是同封建社会与世隔绝、锁国政策和严格控制的统治制度有关,也是中国农民在儒教文化长期熏陶下的性格体现。要使我国农民丢掉胆小、自私、保守的性格,改变居住环境,其影响作用不可低估。较早进入工业化的西方社会,人们追求所谓的“个性解放”,反映在居住环境上则是外向、开放的,院落围墙多用篱笆、灌木甚至草坪与外界隔开,以自己的庭院绿化布置能使行人驻足观看而自豪(白德懋,1993)。而且我国农村院墙大门上的匾额内容多陈旧迂腐,也主要反映的是封建时代人们的理想愿望,与我们所提倡的农村新风尚相去甚远。

3.2 院墙是引起邻里纠纷的一大隐患

在现在农村,邻里纠纷以宅基地纠纷为主。农民过于看重自己的“领地”,对邻里之间的院墙的位置、走向、厚薄、高低、长短等等一系列琐碎问题都看得极其严重,稍有不慎即引发两方甚至多方纠纷,轻则伤害邻里和睦气氛,重则大打出手,甚至对薄公堂。为农民安身立命的居住环境俨然成为农民的“领地”之争。这种情况在我国广大农村极其普遍,如果解决不好或放任这种“争夺战”,将是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

3.3 院墙减弱了农民邻里之间的相互信任度

农民普遍追求的高宅大院,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安全防卫,实际上也仅仅是提高了心理安全感而已。其实,现在农村的安全度是相当高的,真正刑事案件发生率很低。然而,高大的院墙却反映了邻里之间的冷漠,相互不信任,自我为中心。自我防范意识的过度提高,则可能使诚信意识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社会风气进一步恶化。为什么农民越来越富裕,而农村社会风气却难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农民的幸福指数也出现下降的趋势?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重大社会问题。

3.4 院墙、大门等的修建加大了农民经济负担

古人云:“土木之事,最忌糜费。”它体现了人们在居家建筑建造上应该提倡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追求奢侈豪华的思想。现在由于农民的攀比心理,使得他们在修建院墙、大门时讲究排场,院墙唯高,大门唯大,装修唯精,配套唯全。事实上在这种攀比心理驱使下,刚刚摆脱温饱的农民在他们新建房屋之后,又要投资多则几万元,少则几千元,修建院墙、大门等设施,无疑是雪上加霜,债台高筑,生活更加窘困。这种现象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北方农村非常普遍,不能不引起关注农村发展问题的有关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3.5 杂乱的院墙样式破坏农村整体环境

有高大“气派”的院墙,可达四五米,有低矮简易的院墙,不到一米,甚至有的农户没有院墙;材料有的用钢筋、水泥,有的用砖石,有的用泥土,有的用农作物秸杆堆积而成;有的建造规整漂亮美观,有的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甚至经常倒塌伤人。我国广大农村院落大多没有设计规划,随意性很大,农民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个人喜好、任意搭建,村民之间没有协调,村民居住环境缺乏统一管理,村落布局散乱,卫生环境差。

3.6 院墙本质上反映了小农意识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人均已基本实现了初步的小康。但小农经营的生产方式依然在我国农村占据着主要地位,并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日益不相适应。联产承包、公司化管理、股份制,这些现代经营方式还不能在农村普遍推广。“安居乐业”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农村深化改革、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绊脚石”。农民只有改变小农意识,树立现代市场经济主体意识,扩大视野,高瞻远瞩,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才是今后农民的唯一出路,而仅仅立足于建立一个高宅大院不是我国农民的理想选择。

4 改造农村院墙的必要性分析

在广大农村,从封建时代脱胎出来的院墙,日益成为农村现代化的障碍,改造农村高大的院墙是大势所趋。城市在推倒高大城墙后迎来了城市的振兴和现代化,农村在拆除高大院墙后,必然会迎来广大农村的现代化。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就可以证实这一点。

4.1 院墙是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一道现实的障碍

随着农村的发展,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高大的院墙和大门直接影响农业机械的出进和操作,大卡车、大型收割机、拖拉机等出进十分不方便,致使有的农民直接把院墙拆一个口子出进,大门形同虚设。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的整体美,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围墙又直接隔断了左邻右舍的联系,不利于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我们提倡农村的居住环境能够提供更多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互助,人们之间应该生活在互爱互助中,需要树立“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风尚,形成团结、友善、和谐、美丽的居住环境。我们提倡农村的居住环境能够提供农民在感情与思想上的交流,邻里之间的信任和关心使他们能够不加掩饰地、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感情,以求得互相的理解、沟通与慰藉。我们的目标是在农村居住区形成一种凝聚力,使农民有一种归属感,而良好的邻里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4.2 院墙是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一道心理意识上的藩篱

高高的院墙往往造成人的社会交往心理受到压抑,使人产生保守消极的心理倾向。尤其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快速融入市场经济洪流依然进展缓慢,经济发展劲头不足;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持这种心理的人普遍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农民的思想尚被禁锢在自己的“高墙大院”里,如果不能及时转变,中国的农村现代化、城乡差距的减小、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等方面的努力,最后只能变成空想。

4.3 院墙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相背离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社会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浙江安吉对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地进行合理化改造,院落围墙进行整治,用新的思路来处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如果农民在居住方面,各自为政,盲目攀比,随意搭建,乱占耕地,则必然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目前农村,甚至还存在着以新农村建设为幌子大力修建高墙大院的事情。

5 篱笆、矮墙可以是突显农村现代化的亮丽景观

篱笆、矮墙是古代早期的院落组成形式。它们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们抛弃高大的院墙而崇尚篱笆、矮墙,实际上应验了事物的“返朴归真”的哲学理念。“人从自然中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终归要回到大自然,这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是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文明起源于原野又要回到原野,这不是简单的历史进程的重复和轮回,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是人类在更高起点上的回归自然。”((郭艳华,2004)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和谐自然观,和谐人生观,和谐社会观。

5.1 篱笆、矮墙在国外发达国家非常普遍

《参考消息》曾载《美国的“围墙”》一文,提到“行走在美国的大街上,人们很难看到围墙。不管是政府部门、高等学府、公司企业,还是民居庭院,都看不到高墙挡道。不仅白宫、国会的部分地区对公众开放,游人可以进去参观,多数美国庭院式民宅的前门也没有围墙遮拦。记者曾经路过一些据称是亿万富翁和明星大腕居住的豪宅大院,也没有看到有高墙护卫,顶多是鲜花树丛形成的‘植物墙’环绕四周。”“一位美国教师解释说,美国一般只有民宅有围墙,但是限于和邻居毗邻的3个方向,即左边、右边和后边,面对街道的前院是没有围墙的,所以外人看不到围墙。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国家。”(于大波,2006)在日本,人们经常看到狭窄的院落是用精美矮小的木栅栏组成,有的甚至就是用植物作墙,一步就可以跨进去(徐平,2010)。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高宅大院”没有存在的市场,而大多是矮墙、篱笆、植物墙等,这些富裕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家庭并没有感到不安全。对于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对于我们还不太富裕的中国农民来说,更没有必要建立所谓的“高宅大院”。

5.2 我国也有篱笆、矮墙这种形式的庭院

安徽省颖上县小张庄是我国新兴的生态村,村内苍松翠柏掩映着排列有序的瓦房,农家小院多以冬青作绿化墙,院内花木飘香,四季如画。它决不是传统民居聚落形成初期的生态环境,也不是生态实践在现实中的简单回归,而是中国农村民居的发展与进步。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应当因地制宜地发展这种模式,以木、竹、草、石等天然原料,或者再加上一些现代的钢筋、水泥、瓷砖等人工材料,建立以木篱、竹篱、栅栏、铁栅栏、透空墙、水泥矮墙、带状花池、绿色植被墙等建筑形式,取代砖石高墙;同时,以经济实用、美观大方、具有现代气息而又颇具人性化的大门取代现在的大门楼。

5.3 篱笆、矮墙在增强人们之间交流方面和安全防范方面的作用兼而有之

绿色篱笆、矮墙甚至花池,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产生良好的知觉属性,从而影响着人的心理感受,直至达到心理健康,如果庭院视觉效果好,环境功能配置合理,审美感觉舒适,可使邻里关系融洽和睦。这种人与人之间生活在融洽、祥和气氛之中的理想状态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5.4 篱笆、矮墙取代高大的院墙反映了农民心理意识形态上的重大变革

篱笆、矮墙取代高大的院墙,并不是意味着仅仅是一种形式物取代另一种形式物,它是人们心理意识形态上的重大变革。我国广大农民要从小农经济中走出来,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包括自己的世界观、社会观、自然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并且树立现代市场经济意识,以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基于此,我们要积极适应和参与到这种变革之中,在保护民族优秀传统和适应现代需要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切入点,从而开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摘要:当今农村院墙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所反映的深刻内涵上,都日益与我国的农村发展不相适应,只有改造高大的院墙为篱笆、矮墙、植物绿化墙等形式,树立农村美丽生态庭院思想,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符合我国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院墙,美丽乡村,建设,藩篱

参考文献

[1] 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2] 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 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于大波.美国的“围墙”[N].参考消息,2006-10-5.

[5] 徐平.围墙与圈子[J].人民论坛,2010,(12):44-45.

上一篇:随钻地质跟踪导向技术在薄层水平井中的应用分析下一篇:浅谈《计算机网络》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