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

2023-02-02

第一篇: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

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

未来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网络、通信、微电子发展的基础上,以及势不可挡的数字化信息产品的强大需求推动下,嵌入式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创新空间。

(1)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系统需求对我国芯片设计是一个机遇。以嵌入式处理 器为领头的国产CPU、片上系统(SoC)、片上网络系统(NoC)将有很大的发展。

(2)Linux正逐渐成为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主流;J2ME技术也将对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目前自由软件技术备受青睐,并对软件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不仅需要具有微型化、高实时性等基本特征,还将向高可信性、自适应性、构件组件化方向发展;支撑开发环境将更加集成化、自动化、人性化;系统软件对无线通信和能源管理的功能支持将日益重要。近几年来,为使嵌入式设备更有效地支持Web服务而开发的操作系统不断推出。这种操作系统在体系结构上采用面向构件、中间件技术,为应用软件乃至硬件的动态加载提供支持,即所谓的"即插即用",在克服以往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局限性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3)Java虚拟机与嵌入式Java将成为开发嵌入式系统的有力工具。嵌入式系统的多媒体化将变成现实。它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已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并将占领网络接入设备的主导地位。

(4)嵌入式系统与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技术的结合,将开发出各种更具人性化、智能化的实际系统。智能手机、数字电视,以及汽车电子的嵌入式应用,是这次机遇中的切入点。伴随网络技术、网格计算的发展,以嵌入式移动设备为中心的"无所不在的计算"将成为现实。

第二篇:门禁系统的发展及趋势

2015-06-08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人们对于人身及财产安全愈加重视,从而对于生活及工作环境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出现了更多的高科技的犯罪,直接威胁到每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门禁系统的背景

传统的机械门锁是比较单纯的机械装置,无论结构及材料的如何升级,在安全性上无法再实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无法应对部分场所(如办公大楼等)出入口通道数量及人员数量巨大,门禁通行进出频率高的问题;特别是当出现钥匙丢失或人员更换时,往往还需要更换锁和钥匙,增加了门禁管理的成本及复杂度。仅仅靠传统的门锁和防盗门是远远不够的。门禁系统应运而生。

门禁系统的发展

门禁系统(Access Control System)就是对出入口通道进行管制的系统。

初期的门禁系统通常被称为电子锁,主要为电子磁卡锁,电子密码锁,这两种锁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出入口通道的管理程度,使通道管理进入了电子时代,但随着这两种电子锁的不断应用,它们本身的缺陷就逐渐暴露,磁卡锁的问题是信息容易复制,卡片与读卡机具之

间磨损大,故障率高,安全系数低。密码锁的问题是密码容易泄露,又无从查起,安全系数很低。同时这个时期的产品由于大多采用读卡部分(密码输入)与控制部分合在一起安装在门外,很容易被人在室外打开锁。这个时期的门禁系统还停留在早期不成熟阶段,应用也不是很广泛。

随着感应卡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门禁系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出现了感应卡式门禁系统,指纹门禁系统,虹膜门禁系统,面部识别门禁系统等各种技术的系统,它们在安全性,方便性,易管理性等方面都各有特长,门禁系统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

门禁系统的组成

门禁控制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的设备层次构成,分别为识别输入设备,处理控制设备,执行门锁设备。除此之外,当系统较大时,将将多个由门禁控制设备和底层设备构筑的小系统通过通信总线与中央控制计算机相联,组成一个大的门禁系统。

门禁系统原理图

从以上原理图中,可看出一套门禁系统包括门禁控制器、读卡器、电控锁、卡片以及其他的辅助设备。

1. 门禁控制器:是处理控制设备,为门禁系统的核心部分,相当于计算机的CPU,它负责整个系统输入、输出信息的处理、存储和控制等等。门禁控制器有以下几种:

单门控制器:只控制一个门区,不能区分是进还是出。

单门双向控制器:控制一个门区,可以区别是开门还是关门。 双门单向控制器:控制两个门区,但是不能区分是进门还是出门。

双门双向控制器:控制两个门区,并且可以区分是进门还是出门。

四门单向控制器:控制4个门区。

四门控制器四门双向控制器:比四门单向控制器多出一个功能,区别是进门还是出门。

多功能控制器:根据具体要求在1门双向和2门单向这两个功能间转换。

2. 读卡器:是门禁系统的识别输入设备,用于读取卡片中的数据。

门禁系统识别方式除了通过读卡器读卡识别外,还有其他类型的识别方式:

密码识别:通过检验输入密码是否正确来识别进出权限。

生物识别:通过检验人员生物特征等方式来识别进出,有指纹型,虹膜型,面部识别型。

3.电控锁:是门禁系统中锁门的执行部件。根据门的材料、出门要求等需求选取不同的锁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电磁锁:电磁锁是断电常开的,符合消防要求。并配备多种安装架以供用户使用。这种锁具适于单向的木门、玻璃门、防火门、对开的电动门。

(2)阳极锁:阳极锁也是断电开型,符合消防要求。它安装在门框的上部。与电磁锁不同的是阳极锁适用于双向的木门、玻璃门、防火门,而且它本身带有门磁检测器,可随时检测门的安全状态。

(3)阴极锁:一般的阴极锁为通电开门型。适用于单向木门,安装阴极锁一定要配备UPS电源。因为停电时阴极锁是锁门的。

门禁系统的功能

随着门禁系统的不断发展,其功能不断地趋于完善,当下市场对门禁系统的功能需求主要有基本功能需求及扩展功能需求。

基本功能:

1.出入控制:对卡片的有效期及权限区域进行设定,严格控制出入人员的出入管理。

2.区域与组别管理:对门禁点进行区域分区,便于进行区域统计和路径控制。系统同时对门禁点、输入输出点(报警点)、时间表、持卡人等进行分组集合,很方便地通过管理中心或现场进行设防撤防等安全管理控制。

3.门禁级别定义及分配:以一周及假期的不同时段为时间表,应用于相应的门禁点形成门禁级别。系统应在持卡人定义上可分配相应的门禁级别。

4.权限管理:针对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时间灵活自定义开门方式和开门权限。它通过时区、周计划、假期信息、假期计划、管制群组来实现灵活、方便、复杂的控制。

5.脱机运行:当市电故障时,门禁控制器可以脱机管理;各种报警输出,记录保存等功能;网络恢复时,所有数据自动上传。

6.强行进入报警:防止非法用户强行破门而入,控制主机通过检测门状态变化输入信号来触动报警联动机制。

7.超时预警:合法持卡者进入后,在规定时间内对门状态不闭合的行为产生报警。

8.实时监控:可以实时监控所有门刷卡情况和进出情况,可以实时显示刷卡人预先存储在里的照片,以便保安人员和本人核对。

9.进出记录保存:所有进出数据均按照统一格式存储于服务器数据库中,可按各种条件自由查找,并可随时备份,解决传统纸质文档查找困难,难长时间保存的问题。

扩展功能:

1.自动与手动布防、撤防:对指定房门的进行自动布防和撤防,可以在有权限的情况下指定某些房门在指定的时间段内处于布防状态,过了这个时间段,系统会自动撤防;允许在有权限的条件下,随时的对房门进行布防和撤防操作。

2.动态电子地图:将所有需要监视的门禁点、报警点、各个控制点的状态以不同的图标和颜色显示在一级或多级电子地图上。可以在地图上通过鼠标进行开门、关门、设防、撤防、开灯、开门等实时控制。发生报警时,自动弹出相应的电子地图,并提示报警点的相应位置。

3.系统联动:使用各种预定义和自定义的的I/O功能定义实现与消防、报警灯第三方系统的联动,可以与消费系统、考勤系统等进行联动。

4.数据加密:所有数据加密存储于数据库中,防止未授权人员随意查看数据,有效防止了数据**露带来的安全隐患。

5.防尾随功能:就是持卡人必须关上刚进入的门才能打开下一个门。本功能与反潜回实现的功能一样,只是方式不同。

6.反潜回功能:就是持卡人必须依照预先设定好的路线进出,否则下一通道刷卡无效。本功能是防止持卡人尾随别人进入。

7.消防报警监控联动功能:在出现火警时门禁系统可以自动打开所有电子锁让里面的人随时逃生。与监控联动通常是指监控系统自动将有人刷卡时(有效/无效)录下当时的情况,同时也将门禁系统出现警

报时的情况录下来。

8.逻辑开门功能:简单地说就是同一个门需要几个人同时刷卡(或其它方式)才能打开电控门锁。

门禁系统的“互联网+”时代

在今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家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强调要发展“智慧城市”。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随即成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互联网+”概念的问世,对于门禁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机遇,更是门禁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产业业务愈加成熟的今天,传统的门禁系统乘着“互联网+”这个东风,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可实现出入人员信息与云端信息匹配及出入信息储存、查询、回溯等,做到出入信息完整、可追溯。摆脱服务器访问和数据处理的瓶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O2O”线上和线下一体化。

“互联网+”时代的门禁系统不仅颠覆了传统门禁的介质,手机成为了等同于IC卡、指纹等门禁识别输入设备的介质,同时还使门禁系统由传统的安防设备转变为安防+监控设备,用户在手机端即可实现访问申请与授权、权限管理、外部考勤、门禁监控等一系列的操作,

迎合市场需求,顺应移动趋势。

那么,相较与传统的门禁系统,“互联网+”门禁系统存在着那些优势? 1) 支持网络以及云端服务和资源的综合安全访问;

2) 支持在移动手机端完成身份的登记及认证;

3) 支持移动密钥,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方便和安全地访问; 4) 移动门禁介质可扩展,支持多种通讯方式;

5) 支持移动端对门禁权限的分配及管理;

6) 支持移动端的门禁监控及人员管理。

毋庸置疑的是,移动门禁技术正在迅速的发展及成长,特别是随着蓝牙、WIFI、NFC等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门禁有了稳定的通讯技术基础。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用户只需携带集多种安全身份于一体的智能手机,即可实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求,从而真正的实现“智慧城市”。

第三篇:系统门窗行业的概况与发展趋势

家里的系统门窗产品是真正的系统门窗吗?下面由四川迪美特沃森彩色型材有限公司(简称【沃森门窗】)来介绍一下系统门窗行业的概况与发展趋势。

<一> 系统门窗的国内概况与定义

国内大多数的“系统门窗公司”是以生产适合不同地域或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体的“系列产品”作为系统门窗的定义。那么“系统”的核心究竟是什么,这样的“系列门窗”能不能称为系统?系统门窗的定义是:组成一樘完整的门窗各个子系统的所有材料(包括型材、玻璃、五金、密封胶、胶条、辅助配件及配套纱窗),均经过严格的品牌技术标准整合和多次实践的标准化产品,利用专用的加工设备和安装工具,并按照标准的工艺加工和安装的门窗,这才叫系统门窗。

<二> 绿色时代下系统门窗的发展趋势

欧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研发出了具备高性能的系统门窗,其节能性能、安全性能、舒适度等远远超过普通门窗。目前,欧洲的高性能系统门窗已经非常普及,市场应用量达到了门窗总量的70%,而我国门窗平均K值约为3.5,目前的最高标准---北京市门窗标准为K值2.0,仅为欧洲1984年门窗K值标准。据计算,按我国现有城镇建筑面积约430亿平方米计算,如果实行欧洲现行门窗标准K值,每年可节省标准煤4.3亿吨,约为中国全年煤炭产量的20%,数量相当惊人。

目前在中国,以北方强制降低K值、以南方强制外遮阳为主要内容的更为严格的门窗节能标准相继出台,给门窗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房地产企业对门窗的采购成本势必会抬高,

这给系统门窗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些嗅觉灵敏的公司已经开始调整战略,增加了性价比极高的UPVC窗或铝包木窗生产线。而“系统门窗”生产企业的大量涌现,也是对市场的一种积极的反应。这也许是中国的门窗企业迈向系统化的一条必经之路。总而言之,“创新、变革”将会是绿色时代下门窗募墙行业的关键词。

<三> 未来的中国市场必定是系统门窗的天下

从2011年到2014年,短短4年,系统企业的发展是惊人的。正如去年Miss FC对YKK AP公司采访时他们所说,中国门窗行业的发展真的是非常之快,可以说是飞跃性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本土的系统公司,发展速度之“猛”是他们始料未及的,这给他们和其他国际系统公司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中国每年新增5亿平米的巨大门窗需求基数又是一块相当诱人的蛋糕,让人无法割舍。

目前以“做真正的系统”为核心的公司,业绩优良的却并不多,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纯投入的状态中。就像历史上任何一个行业的变革一样,一开始就以“眼前利益”为导向的企业或许能够占有一时之机,但笑到最后的,永远都是在黑暗中咬牙坚持,等待破晓的极少数,他们最终会成为系统门窗行业的王者

质疑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沃森门窗系统行业在系统化时代发展趋势下,为了生存的环境做出了不断的变革调整与应有的节能环保贡献。相信有朝一日,节能环保的系统门窗将统领整个中国市场。

第四篇:正文:浅谈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管理信息系统在会计上的应用

摘要:

纵观会计发展历史,会计已经从简单地记录事项并向所有者报告管理者经营业绩的阶段演变到向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极其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系统软件也在不断改进,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从而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系统的网络化多功能化趋势也更加明显,如何最快地向管理层提供最新的信息,帮助决策者分析、预测、决策,提高经营效率,将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更大挑战。 关键字:会计信息系统 财务报告 管理

知识经济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般认为,会计信息系统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管理方向靠拢,形成集成会计和管理信息系统;二是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智能化,形成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发展趋势将是两者的综合,并将之称为会计信息系统面向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

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更多地在于协调会计信息、信息技术和企业中间管理层和决策层的关系,并整合层次中散落的信息资源,服务于企业觉得的需要。同时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两种类型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知识管理要求持续进行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四种基本模式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和变换的过程。从显性到隐性,是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的螺旋前进;从隐性到显性,形成财务报告。当会计信息系统把整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综合成财务报告的时候,这个财务报告就是一种新的知识;从隐性到显性,支持管理决策。如果会计信息、会计专家的判断能够被决策层所共享,这就是会计信息从隐性到显性转化的过程,这是知识管理要求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必然趋势;从显性到隐性,新型的会计知识系统。在这个层次上,会计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新型的会计决策知识系统。它不再属于会计部门,而是属于整个企业,不仅内化了显性知识,也促成了会计信息系统和这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融合。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担负起面向管理决策的重任,会计专家技能迫切地需要被企业吸收和利用,同时会计信息系统也必须为面向管理决策而与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也必然要处理和解决更多的不确定性问题。因此面向知识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与企业决策不可分离的系统。将成为未来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从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信息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认为在网络时代,“决策有用性”成为会计信息系统的首要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电子商务时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就必然要具备以下特征:l、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上的综合化和技术上的高度集成化;

2、信息系统数据的大量化和多样化;3信息交流系统的多元化:

4、信息系统的智能化;

5、信息系统的国际化与本地化相结合:

6、会计信息系统的适时化。

要建立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信息系统,就必须借助于最新的信息技术,借鉴业务流程重组的理念,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和会计流程进行优化,建立业务过程和业务事件,以此为基础,建立事件驱动系统体系结构的会计信息系统。作为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信息系统核心的事件驱动系统,它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业务事件上,改变了会计的工作范围。系统不只记录改变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事件,而且记录所有管理人员想要计划、控制和评价的事件。系统还可存储业务活动各方面的信息,从而能灵活地生成各种报告。基于这个系统,会计人员能够提供用户所需的各种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而且,这种体系结构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依托重组后的业务流程,把整个企业的管理视为一个整体,以集成化的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将会计系统与企业的采购、销售、制造等业务管理系统融合在一起。它将企业中所有与业务活动有关的数据集中为一个逻辑数据库,而不是听任数据分散存储、重复存储于多个低耦合的系统中,从而提高了数据的一致性。促进了企业各部门职能的融合,也使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融为一体,对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适时反映和控制。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从而能够适应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

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内部控制问题。由于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基干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具有系统开放性、结构分散性、数据共享性的特点。因此,其系统风险已不再限于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原来封闭的局域网会计信息系统被推上开放的互联网世界后,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和实时监控的优越性,同时也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我们必须根据互联网系统的特点,重 新考虑和设计会计信息系统控制体系,从加强管理,健全内部、外部控制出发,做好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一方面是联系公司治理系统和公司管理系统的纽带,是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及其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企业内部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的引导和控制。三者之间形戚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会计改革不能局限于就会讨论会计,而是应站在管理的高度,通过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来使会计改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得再好,财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只能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必须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让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与信息管理系统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对数据库,网络技术及计算机软件设计、操作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知识的素质。可以通过院校培养与在职训练相结合,正规训练与函授,自学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把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钟子亮;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索[J];财经论丛;2001年02期

2.冯巧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2002年6月 3.程昔武;网络时代我国电算化会计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技术经济.2004,(9)

第五篇: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

早期的变电站远动技术

早期的远动技术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是在自动电话交换机和电子技术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最早用于电力工业的远动设备便是由电话继电器、步进器和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组成的。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60年代开始出现晶体管无触点式远动设备,70年代出现集成电路远动设备。这一阶段的远动设备有如下主要特点:不涉及软件,设备都是由硬件制造的,即非智能硬线逻辑方式;核心硬件是晶体管以及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其中晶体管开始采用锗管,后来过渡到硅管,而集成电路芯片开始采用PMOS技术芯片,后来采用CMOS技术和TTL技术;其设计理念是面向全站,而不是面向元件或者间隔,因此都采用集中组屏方式;置于厂站端的终端设备与置于远方控制中心或调度中心的接收设备均为一对一方式;远动设备内部各部分之间以并行接口技术为主,很少或几乎不使用串行接口技术;与远方控制中心或调度中心之间的通信以电力线载波技术为主,且多为复用;大部分远动设备只完成遥测与遥信二遥功能,少部分具有遥控遥调的所谓四遥功能。

早期的远动设备由被控站远动设备及厂站远动设备、控制站远动设备、远动通道三部分组成。

a. 被控站远动设备及厂站的远动设备包括远动主设备、调制解调器和过程设备三部分。过程设备又包括信息输入设备(如变送器等)、信息输出设备(如执行盘等)以及调节器,人们习惯上又将被控站远动设备称为远动终端,即RTU。

b. 控制站远动设备包括远动主设备、调制解调器以及人机设备三部分。人机设备有模拟屏、数字显示设备、打印机、记录仪表及控制操作台等。控制站远动设备又称主站,它接收被控站送来的遥测、遥信信息,经处理后反映到模拟屏、数字显示设备、打印机、记录仪表上,让调度员通过操作控制台发出命令,送往被控站,进行遥控、遥调操作。

c. 远动通道包括控制站和被控站的调制解调器(MODEM)和传输线路。远动通道又称数据电路,通常通过远程通信系统来实现。

国内早期的远动设备的代表产品有WYZ系列和SZY系列。

中期的变电站远动(监控)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由于微处理器芯片(CPU)和各种作为外围电路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远动技术从早期方式进入了中期发展阶段。同时它又与个人计算机(PC)相结合,出现了所谓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即SCADA系统。广义的SCADA系统不仅包括这里所述的远动设备,也包括调度自动化中完整的主站系统。这意味着远动将向提高传输速度、提高编译码的检纠错能力、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正确性检验等方向发展,这样远动一词也逐渐为监控所取代。中期远动技术有如下主要特点:以单或多微处理芯片CPU(8/16/32位)和嵌入式软件为核心;PC的应用提高了远动设备的应用水平,拓宽了远动技术的应用空间;在采用多处理器设计时,设备内部逐渐从并行接口转向串行接口技术;设计理念仍然面向全厂或全站,所以仍然采用集中组屏方式;厂站端的终端设备与远方调度中心或控制中心的接收逐步从一对一方式发展为一对N方式,即一台或两台前置接收设备可以接收多达32个以上厂站端设备;与调度中心或远方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方式除了电力线载波之外还有了其它诸如微波、特高频、邮电线路、光纤等多种方式;远动功能由二遥发展到四遥且增加了若干附加功能。

当前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由于半导体芯片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已从早期、中期发展到当前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阶段。其重要特点是:以分层分布结构取代了传统的集中式;把变电站分为两个层次,即变电站层和间隔层,在设计理念上不是以整个变电站作为所要面对的目标,而是以间隔和元件作为设计依据,在中低压系统采用物理结构和电器特性完全独立,功能上既考虑测控又涉及继电保护这样的测控保护综合单元对应一次系统中的间隔出线,在高压超高压系统,则以独立的测控单元对应高压或超高压系统中的间隔设备;变电站层主单元的硬件以高档32位工业级模件作为核心,配大容量内存、闪存以及电子固态盘和嵌入式软件系统;现场总线以及光纤通信的应用为功能上的分布和地理上的分散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尤其是基于TCP/IP的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得到应用;智能电子设备(IED)的大量应用,诸如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电源、五防、电子电度表等可视为IED而纳入一个统一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与继电保护、各种IED、远方调度中心交换数据所使用的规约逐渐与国际接轨。这个时期国内代表产品有CSC系列、NSC系列及BSJ系列。

国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国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西门子公司为例,该公司第一套全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LSA678早在1985年就在德国汉诺威正式投入运行,至1993年初,已有300多套系统在德国和欧洲的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运行。在中国,1995年亦投运了该公司的LSA678变电站自动化系统。LSA678的系统结构有两类,一类是全分散式,另一类是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两类系统均由6MB测控系统、7S/7U保护系统、8TK开关闭锁系统三部分构成。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亦新建和扩建了多座高压变电站,采用了以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基础的运行支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继电保护装置下放到开关现场,并设置微机控制终端,采集测量值和开关接点信息,通过光纤传输至主控制室的后台计算机系统,开关及隔离开关操作命令亦由主控制室通过光纤下达至终端执行。

保护下放有直接置于各高压开关密闭箱内的(内有除湿用加热器,但不设置空调降温),有置于开关场附近保护室内的。

美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目前投运的大体有三类:一是以RTU为基础进行实时数据采集,配置微机作为当地功能,并和上级调度中心通信;二是以通用计算机为数据采集设备,不但采集实时数据,而且建立历史数据库,并通过计算机网(以太网)与远程工作站联络;三是采用MODBUS-PLUS(1 Mb/s),保护监控I/O等部件均通过规约转换器接入该网,并通过RTU与调度中心联系,网上标准计算机建立实时、历史数据库和提供人机联系画面等。

近年来,ABB公司、三菱公司相继推出了智能化变电站系统。智能化变电站是把一体化的GIS设备和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综合在一起,采用新型的光电传感器取代传统的电流、电压互感器,由光纤接口替代了微机测控保护装置的输入输出回路,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向过程层延伸和发展。智能变电站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光电技术,使变电站自动化得到进一步提高,其分层分布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光通讯技术使变电站控制电缆大幅度减少,安装周期缩短,运行维护工作量减少,可靠性大大提高,是变电站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国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目前还跟不上整个电力工业发展的步伐,真正实现自动化和无人值班的变电站并不多,其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够显著,这说明我们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并不规范,市场发育也不成熟,这与研制、制造、规划、基建和运行等部门对变电站自动化的认识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国际上关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通讯网络的国际标准还没有正式公布,国内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出台。标准和规范的出台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导致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通讯网络的选择、通讯传输协议的采用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在继电保护和变电站自动化的关系及变电站自动化的概念上还存在分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同厂家的设备质量和技术(软硬件方面)差异甚大,各地方电力公司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导致目前国内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千差万别。

认清和适应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采用先进的原理技术,摒弃落后和即将淘汰的技术,确定科学的模式和结构,选择质量优良和性能可靠的产品,无论对设备制造厂家还是对用户都是至关重要的,也关系到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地研究探讨符合国情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模式、结构、功能、通讯方式等,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庆七一表彰大会主持词下一篇: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