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2022-08-30

人一生都处于成长中,面对不同阶段的自己,我们受到各种各样的启发,会有一些心得体会。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写下我们的心得体会,对我们的成长,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该怎么写出促进自身成长的心得体会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学习心得

学习新课程语文评价新理念的心得体会

语文教师:李建华

很长的一段时期来,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从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到各个学校的领导,评价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低、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学生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特别是升学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优差与否的标准也是看学习成绩。管理者们把考试成绩作为甄别学生优劣,选拔学生进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唯一条件,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以考试代替评价。因而,评价内容上只注重课本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心理意志、情感态度、目的习惯、人格兴致、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第二,过多地注重量化评定,注重终结性评定,忽略了质性评定和形成性评定,造成评价方法单一,使得学生的各个时期的努力程度、进步状况、素质形成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第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在评价中,他们总是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根本无法参与评价过程。整个学期由始至终的出测验考试题、阅卷评分、质量分析等,全是教师作单向的评价活动。还有其他的诸如平时作业、实践活动等的评定,也均是如此。学生由于不能主动参与评价,因而往往得不到在评价中应该得到的激励,弄不好还会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影响到创新能力的形成。

以上陈旧的评价观念,造成语文教学的不良后果。语文教学陷入“形式训练论”的误区。题海战术的应试训练,使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富有诗意的、充满审美情趣的、极具震撼力的魅力,体验不到整体语感,使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偏低。中学毕业生写不好调查、总结、便条、书信之类的应用文,医学院毕业生写不好病历,文科大学毕业生写不好公文,工科大学毕业生写不好实验报告等现象极为普遍。再加上单一的标准答案的评定,使学生思维机械呆板,丧失悟性灵气,学生的个性主见、创造性被湮灭殆尽。更为严重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熏陶培养,使当今相当多的学生缺乏理想抱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同情心,缺乏团队精神,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缺乏健全的人格。

所以,改革语文课程的落后的评价体系,树立新的评价理念,已成当务之急。这个新理念的根本点是倡导发展性评价。

一、以发展为本,淡化甄别与选拔,激发被评价者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新的自身价值的实现

传统的评价仅仅是考查学生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程度,甄别选拔出优等生、差等生;仅仅是检查教师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的达标指数,甄别选拔出优等教师、差等教师。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知识的更新与无限丰富,使得课堂上仅仅注重传授知识的传统做法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光有表面“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还不够,还要有强劲的实践能力、优秀的思想品质、潜在的创新意识。这样,评价就应该立足于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进步,得到发展,成为完整的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同样,评价也应促使教师在新时代条件下,教学能力、思想方法、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目前世界上各国都很注重评价的目的不纯粹是进行甄别与选拔,更主要的是促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促进师生的发展。

二、坚持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内容上看,语文课程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是联结在一起的,彼此不能割裂开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能只重视阅读与写作,这样做是片面的。还应对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从性质上看,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评价就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也就是说,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三、将注重结果的评价重心转移到注 重过程评价上来

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过去很注重学习的结果,考试得多少分是师生关注的焦点,因为管理者们对师生的评价实行的是终结性评价,主要看的是考试的结果——分数,其他方面很少考虑。于是,教师为了使学生考出好成绩,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估计不考的内容,如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的操作实践等就不讲、不训练;对估计要考的内容,则给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有时,为了赶进度,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教师满足于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考试得高分,至于问题解答的思路、规律、过程,学生了解了没有,教师则漠不关心。结果是,学生成了机械的、被动的接受机器,没有思维,没有推理,没有假设,没有想像,没有个性,没有创新。高分低能,高分质差,比比皆是。不言而喻,仅仅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祸害不浅。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很简单,把评价重心由结果评价转移到过程评价上来。因为结果与过程相比,过程恰恰才是最重要的。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这是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气候下的激烈竞争的需要。国力鼎盛靠的就是这个。毫无疑问,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把目光紧紧盯在结果评价上,更应该注重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评价上,即形成性评价。

当前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实质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过去被动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转为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这一改革,意义深远。从这一点出发,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所有的语文活动的宗旨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互助合作,砥砺能力,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而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在看到结果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他们研究的过程。比如,组织学生探究诸如环保、气象、运输、服饰、饮食、名胜、名人、诗文、动物、工艺等,我们应该着重评定学生探究后得出结论的形成过程。怎样策划,如何组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辨别整合,形成结论,总结反思等,均是教师给予评价的重要内容。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整合知识、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与创造潜力。这才是人最可宝贵的。

形成性评价的典范形式之一是成长记录袋评定。

成长记录袋,主要是指搜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情况。它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自省能力及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语文成长记录袋记录的是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时的过程与结果,如论文、总结、作文、反思、读书报告、竞赛获奖资料、专题设计及其解决方案、结论等。它的意义在于显示出所有的学习活动过程,反映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全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潜质的真实体现。

根据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教授格莱德勒的分类,将档案袋(即成长记录袋)评定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课堂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理想型,它由三个部分构成: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系列作品、学生的反思。比如说,让学生进行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是为反映改革开放给自己家乡带来巨变这一历史变迁举办图片展。这一计划的产生、设想、实施等的文字资料的记录材料,是“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然后,学生将自己所拍摄的反映家乡变化的各种照片或自己的绘图、表格,以及相应的说明文字展示出来,是“系列作品的汇集”。最后,学生总结活动过程的体会、达成的目标及不足,是“学生的反思”。这些就构成了理想型的成长记录袋评价。当学年终结时,最后一份作品产生的过程记录、反思以及完成的作品,就成为学生成长过程永久记录的一部分。

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经常讨论语文活动作品的进展过程,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了解得更为真切清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评定由此实现了与课程、教学的组合。这样的评价较为科学合理。此外,由于是学生主动参与,这样的评价更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地释放自己最大的潜能,以便能在语文学习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四、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提倡评价方式多样化

过去,要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唯一的评价形式是定量评价。“现代评价理论之父”泰勒及他的学生布鲁姆等的目标取向的评价对我国的影响相当大,各校把语文教学的各种预定目标,比如期考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考取重点高中或名牌大学人数,甚至各种竞赛获奖的目标等制定出来,然后看教学的结果是否达标,并从一组组实际数据中反映出来。这种定量评价比较简便易行,一目了然,好操作,有它可行性的一面。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小。它把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简单化了,忽略了师生的一个个鲜活的不能取代的个性,忽略了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然后再用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去判断活生生的人,这是很不科学的,是非常片面的。定量评价反映在具体操作上,唯一的手段是考试,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有点欠妥。考得81分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比75分的学生要高?不一定!一位老师在讲《枫桥夜泊》这首诗时,根据教参将“江枫渔火对愁眠”解释为“诗人对着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满腹忧愁,难以入眠”。班上的一个学生对此提出疑问:听说苏州没有江,没有江,也就没有江边的枫树。老师支持他进一步探究。放假了,他随父亲旅游到了苏州,发现苏州真的没有江,倒是有两座桥:江树桥和枫桥。河边也没有枫树,只有梧桐树、槐树、柳树。他问一些老爷爷,老爷爷回答说没有枫树。回到学校,他到图书馆借看有关生态与植物方面的书,书里也讲枫树不能生长在江边。因此,他认为教参的解释肯定错了。于是他提出自己的解释:“江树桥、枫桥与渔船上的灯火遥遥相对,诗人满腹忧愁,难以入眠。”

我们为这位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专家,大胆质疑,主动探索的精神喝彩,也不能不认为这位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发展潜质、创新能力等方面要比那些只懂得死记硬背而考得高分的学生不知要强多少倍。可见,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是不够准确的。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评价会导致师生片面追求分数,抛弃了情感、心志、思维、研索、创造,会导致那些分数上排在后面的学生感到整日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中,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自尊受到伤害,情绪受到打击,因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从此消沉厌学,甚至辍学。这就与全面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素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因此,为了科学地评价师生的教与学,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在实行定量评价的同时,要运用定性评价,但更应重视定性评价;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但更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定性评价,就是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并用激励性语言提出具体的改正建议。平时,对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表现,以鼓励、表扬为主,作出激励性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实,近30年来,很多国家都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比如在英国,教师就常常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对学生采用激励性评语,作出激励性的评价。

五、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目前,在教育评价体系中,世界很多国家注意实行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管理者是评价主体,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和家长也是评价主体。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平等、民主。比如英美等国,学生和家长可以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教师对自己作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进行申诉等。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也扮演评价主体角色,学生多人组合对教师作出开放性的评价。教师也可以对管理者给自己所作的评价结果陈述自己的意见。这里就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可以使评价过程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动的过程,此过程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沟通协商,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形成一种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这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的体现。

这样做,可以使评价结论更为客观、真实、公正,可以使被评价者高兴地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从而促使被评者(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更好地调整自己,改进自己,因而获得更大的发展,这就达到了评价的最终目的。

而过去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很多时候评价者成了“绝对权威”。被评价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绝对权威”的评价意见。就算有的意见不合客观实际,也得默默接受,不能提半点反对意见,提了也没用。这样的评价就违背了评价体系建立的初衷。要么由于被评价者处于被动地位而不能充分发挥自己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使评价难以达到客观、真实、公正;要么由于评价者的错误评价,被评价者心中怨气满腹,很可能就使被评价者一蹶不振,消沉退步,评价起了反作用。

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确立师生的评价主体地位。管理者的评价和教师的自评,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家长的参评等都要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同时,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如何实施语文课程新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部分学校进行的评价体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以成长记录袋为主,结合其他评定形式所作的评价运作,确实能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理性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会自我反省,会自我总结,促使学生合作地去探究各种学习问题,促进学生的潜在能力与创造性的发挥。但是,由于评价手段、方法的多元化,教师与学生普遍感到,诸如搜集、编排、反省、评定、保存、对话等操作性工作,消耗掉很多宝贵的时间与精力。特别是教师,每人要负担两个班共120多名学生的多方面的评价工作量,应当说,这负担是相当繁重的。

因此,为减轻师生负担,建议实行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即把各种各样的评价形式整合起来,确定几个评价构件,制定各构件的评价标准。比如,将阅读、写作、基础知识等学习目标、基本技能适当标准化,以便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按照同一模式稍作修改就可以反复使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就对学生作好阶段性的评价,这样的结合,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另外,在使用成长记录袋评价时,所有资料的搜集、编排、保存等工作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仅起指导作用;教师可以定期主持评议;可采用阶段式,或专题式,或具体技能式,不必贯穿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时,建议使用等级制和教师运用文字表述的评议。

在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时,不能每份作品都要由学生本人、同伴、家长、教师、管理者多个主体同时评价,要有个度,太多太细太密会增加参与者的负担,会挫伤大家的积极性,使评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家长提供的评价意见要正确对待,选取、接受客观的、中肯的、科学的意见,把不客观不科学的意见作为警醒自己之诫。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做好以事实为根据的互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专找别人的缺点

第二篇:新课改学习心得

“271”高效课堂之后的心得体会

朱长安 2012.12.21

这一学期,高一年级全面启动“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它的内涵、总体要求、具体的教学要求、课堂步骤都做了了解。其特征都是在高效上下功夫,都离不开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全面参与

目前我的课课堂上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意识不高,回答问题时翻来覆去就是那个人。这时老师如何组织,引导,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习时,老师要深入到到各个小组,认真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适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样老师就能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如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时,就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让他们能够顺利参与到学习中。在巡视中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进行综合、归纳同学的意见,如何代表小组进行集体交流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或示范表述,或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还要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认真补充、修改学案,特别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随时极好笔记,这样学生在展示时有底气,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这些经验都是我应该学习做到的。

二、小组长的作用

我的课堂是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刚开学时我对小组长的任务并没有特别交代,全靠自觉,所以就显得比较松散,没有目的性。后来开始重视小组长的作用,不定时的召开小组长会议,交代小组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各个组长严格要求自己,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做到的事情组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同时交代组长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不但要认真完成我交给的任务,同时要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带动每位组员,促使本组每个组员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三、学案导学法

导学案是“271高效课堂”的根,课堂要高效,要使课堂真正成为“知识的超市”,必须使用导学案。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编写的一种学习方案,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导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再加上多媒体的使用,使得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四、老师的责任心

这个其实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哪一种课堂模式,始终离不开老师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虽然改革的路上,有挫折,有打击,还有可能只有付出,收效甚微,但是只要勇于付出汗水,早晚会见到成效的。

第三篇: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标指引下的历史教学 广元市朝天中学

徐幔

短短的三天时间,听了几位课改专家的精彩讲座和几位专家教师的网上交流,对我这个初次接触课改的新手来说,收获甚大。同时,我也感受到做一名新课改指引下的历史教师难,而做一名新课标要求下的合格历史教师更难。但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来看,课改是必须的,只有改,才能为历史学科本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在高中历史教育一线的老师,结合这几天培训,就高中历史教学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新的历史课标,赋予的时代要求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新理念、新标准指导下编写的“人民教育版”历史新教材,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来构建新的历史教科书体系,大幅度减少了知识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课文内容多样,具有选择性,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解决历史问题。针对新教材对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这无形中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观念,要求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课程目标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要结束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把自己变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要结束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情景,真正展现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面,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学习方式上要把“被动学习接受”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发现学习”,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总之,新课改使得学生的胆子大了,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了,使要他们变得特别活跃,更有积极性,更有创造性,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二、在新课标要求下如何打造自己历史教学

课改新课标要求教与学方面完全有别于传统教学观,这一点给我的直观感觉,我们历史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造:

(一)树立五个方面的观念

第一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学而教”,因学生、因学习、因新的学习方法而教。因此,在教育中在实施尊重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成功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思考、调查、探究、评价、完善。

第二是课程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课堂上交流研讨。所以,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第三是发展观念。人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努力的方向:通过教学活动使全部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使学生有能力可持续发展;对学生学习要特别注意激励教育,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第四是交往观念。新课改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主张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双主体论)。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等观点,不仅在理论上又突破,而且实践上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第五是开放观念。新的课程结构突破了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我们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现实、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首先,教育目标的开放性。即教育目标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其次,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力求构筑开放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这方面应该拓宽教学内容的来源与范围,联系生活实际、现代科技的新发展、新成果,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展示教材内容与广阔的信息资源的有效联系,贯通课内外,同时,问题设计,习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允许有不同答案和解决方向。

最后,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学科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渗透。

(二)着力培养五种意识

第一,课程标准、新教材意识。

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改精神,把握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研究新高考,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区别不同阶段,决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即为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奠定基础。

第二,目标意识。

目标包括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教案上要出示,指导备课;学习目标——课堂上要展示,引起共鸣。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共性,也有区别。共性指统一的基本要求,区别在于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不同的标准。理论和实践证明,目标对教学的交往互动起引导、调控作用;能促使产生师生心理同步效应。

第三,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实现目的,所以,学生意识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之一。为此,我们要:坚持激励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创设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观察、思考、交流、讨论、评价、完善;重视交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种渠道,进行有意义的交流;突出能力培养,紧扣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第四,课堂结构意识。

认真吸取成功的教改经验,针对学科特点,积极探讨构建高效低耗的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措施。对照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成功的经验,目前可倡导以下几点:

1.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练习(主动学习)。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整体入手,综合设计(整体教学)。 3.强化引入、课堂小结;强化过程,自学探究

第五,有效训练意识

训练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任何课型均要体现讲、练结合。要坚持多种形式进行训练,特别重视思维训练,训练要规范、重过程、重方法。训练之后,要强化反馈评价,做到练、评、改结合。

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学科、知识类型、教学对象年龄层次等,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这些方面,建立多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就教学而言,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应灵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科、知识类型、教学对象的年份层次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某一特定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而言,教学的结构进程虽然是固定的,但是教学方法却是灵活的,因此,同一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应该是丰富多采的。

第四篇: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3lian.com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教师个人课改计划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本学期已尽尾声,现将一学期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 、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我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讨论反思。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

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经过实践,我和学生的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 、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

三、 掌握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才用了新的做法,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老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生,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充分做好今后实验工作

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思考,详细分析,成功之点,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并把这些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专题“课改小结”记录在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

第五篇: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

听完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再加上和几位专家的网上交流,收获很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的“一言堂”。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和理念,要求我们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课程目标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新课程似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课堂,使沉闷的课充满了活力。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课堂上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面,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情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原来的“被动学习接受”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发现学习”,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新课改使得学生的胆子大了,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了,他们变得特别活跃,更有积极性了。

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转变,由传授者、“独裁者”、“裁判员”、“演员”、“家长”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研究者、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虚心、诚实、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近学生的“心田”。尽管这对于教师来说很难,但是教师们却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气,在教学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求变的意识。我们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尝试新的教法,勇于创新,自我反思,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习者和知识之间的中介者,不光是传授知识,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等,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回顾学习中的每一步骤,使他们在脱离这种结构化的情境之后,仍然会使用该方法。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评价新方法,让学生自己决定方法的有效性。

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已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改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 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愚见,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新形势下我必须充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新课改,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上一篇:小课题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新郎礼服的搭配原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