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论文

2022-05-11

小编精心整理了《地理科学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分析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认为高师院校在组织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实习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与中学课程改革有效衔接,接轨中学教育内容。

第一篇:地理科学专业论文

地理科学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地理信息系统(GIS)依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达到采集、管理、分析和表现地理空间数据的目的,可以为空间决策提供支持。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地理学研究方法系统。从定义角度出发,GIS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GIS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空间信息,研究内容包括空间信息的描述、存储、分析和输出,分析研究内容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从某个角度看,相当于一个技术系统,搜集地图信息,建立地理空间系统数据后,使用多种分析方法,例如地理模型分析法和綜合分析法,在搜集静态地理信息的同时,能顺利搜集到地理信息的动态变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能较全面地搜集空间信息,有利于地理学研究,为地理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因此,地理学界认为GIS是研究地理学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一、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理学就是研究空间的科学。因为地球空间和地表事物种类繁杂且变化多端,加上地球表面具有非均一性的特点,所以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地理学家,必须能处理三个问题,包括地理现象发生的地点、地理现象的特征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要求地理学家能正确描述地理数据。地理数据是地理现象的数字化体现,能体现地理现象的空间感。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索,地理研究界具备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分析地理空间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是建立GIS的基础,是基本的空间分析观点和方法。GIS系统的简历和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能有效解决地理问题,在地理学研究中充分发挥数学的作用,GIS系统的产生和发展与地理学密不可分。

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地理科学专业研究的重要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GIS课程是很多专科学院地理学科的重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搜集、分析地理空间数据,运用多种方法,包括模型分析法等综合分析方法,GIS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为地理区域的规划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包括灾害防治、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对地理学的影响程度深,和其它地理学科方法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今,大多数专科学院的地理科学院系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国家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由此可知,对于教授地理学和研究地理学的参与者,必须了解、掌握地理信息系统。

2. 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21世纪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代,各行各业最紧缺的就是人才,地理学界也不例外。当前专科学院的地理学科需要变革,必须培养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人才,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学科,最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的初高中地理学科教师。因此,在专科学院开设GIS课程具有必要性。

三、当前地理科学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地理学科的专科学院课程还存在部分问题,和国外相比,国内的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基础学科设置落后,包括教材和实验软件,甚至会出现实验软件数量不足的情况。我国地理学科教学的目标是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操作和开发系统的能力,但目前还不能达到这个目标。

1.师资力量薄弱

结合我国地理学科发展的现状,地理信息系统师资力量薄弱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广。朝着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市场对优秀的GIS人才的需求量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绝大多数专科学院都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原有的教学老师数量不能满足现有的缺口,加上现有的地理学科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系统学过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不熟悉,导致师资力量薄弱;第二个原因,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需要具备数学分析能力,但专科学院的数学老师数量较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学科的开展较难;第三个原因,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计算机系统,但计算机老师人数较少,限制了计算机教学,导致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目前,我国专科学院各学科的人才配置呈倒“金字塔”结构,具体表现为“一流人才搞研究,二流人才执教鞭,三流人才做实验”,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也不例外。和国外“少而精”的培养理念不同,我国侧重人才数量,忽略了人才质量,导致经过多年努力,虽然我国培养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人才数量多,但整体水平不高。

2.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GIS学科教学的范围广、跨度大。由于GIS应用的领域多,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教学模式:艺术类教学和工程技术类教学。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两种教学模式同时存在,各有优劣,共同的缺点是不专业、不系统。对于GIS学科教学,工程技术类教学模式基本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即使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核心的教学方式没有改变。和艺术类教学模式相比,工程技术类教学模式的内容较少,深度比较浅,学习的时间短,虽然减少了教学内容,但学生表示学习负担较重,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超过了承受能力。教师为了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每节课的内容较多,学生难以完全接受,作业的错误较多。

3.地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和地理学其他的学科不同,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两个特征,分别是边缘性和学科交叉性,因此,在教授地理信息系统时,必须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相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知识体系由GIS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专业、测量遥感专业的理论知识共同组成,专科学院中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计算机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会计算机知识有利于开发地理信息系统,能建立GIS数据库;测量遥感技术能搜集、处理地理空间信息,方便测绘地理空间,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因此地理专业会学习基本的空间分析法和决策法。在正式学习地理信息系统之前,学习相关的数学、地理学、计算机和遥感学知识,有利于推进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相关学科的教学课时不足,不能满足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基本要求,尤其缺少计算机专业课程,甚至没有基础理论课程,这导致学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比较困难,很难掌握理论知识,更不用说开发地理信息系统。除了这些问题外,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排课顺序、课程的衔接过渡都存在问题。

四、地理科学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改革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保证授课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是影响授课水平的关键因素,学生的成长受老师的影响很深,教师的价值观和工作能力非常重要,即教师情况是影响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涉及很多学科知识,因此需要建立一支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GIS教师队伍。在地理专业中,地图学和遥感技术两种基础科学属于专业教学计划内的学科,可以由单一学科的教师教授。GIS的教师应该由四种学科的教师组成,专业的GIS课程由GIS毕业的教师教授;计算机理论部分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教授;数学是地理学的传统课程,应该安排专门负责地理数学教学的老师或者求助学校内数学课程的专业老师;测量学学习部分可以借助校外力量,如邀请行业专家授课。除了加强教师团队的配置,教师组应经常相互交互,总结教学经验,定期去研究院学习GIS系统。

2.调整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

GIS知识体系建立的依据是地图学理论。投影理论是知识基础,利用投影确定图层关系,使地图表达的信息更准确,因此,必须掌握投影理论,这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此外,分析地图和设计地理信息系统时,地图对象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基本原则是产生一切关系的必要条件,地图对象组合成地图图形。在投影理论中,研究地图对象的组合是重点學习内容,无论是教学课件还是课程安排,都围绕地图对象进行,由浅到深,循序渐进。GIS的MapInfo(美国MapInfo公司研发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教学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包括属性、空间数据、投影理论在内的地理信息系统;另一部分是借助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的社会实践,包括各种分析和输出成果等内容。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要注意分寸,不能说的太多或太少,不能替学生解决问题,也不能让学生无法解决问题。例如,建立图层时,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首先提问学生,图层绘制的地图对象是谁;根据地图对象,需要使用哪些说明数据;使用这些数据时,需要设计哪些字段;字段的数据类型和宽度如何设置,等等。根据这些问题,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建立图层,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讨论,互相找出对方的问题,分析每位同学建立的图层区别,指出优点和缺点,提出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心理学有个观点,启发式教学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组织再加工,有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独立精神,营造创造式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加快吸收知识的效率。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加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先学习实习指导手册的内容,边学习边实践,增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作者:陈年根

第二篇: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实习改革探究

摘 要: 本文分析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认为高师院校在组织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实习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与中学课程改革有效衔接,接轨中学教育内容。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地理科学专业 自然地理实习

引言

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需要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验证,通过实践提高地理素养和核心能力。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自然地理实习是地理师范生学习自然地理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地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有重要作用。

1.自然地理实习概况

自然地理实习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考察与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1]。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应将自然地理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课程,重视学生调查、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地理人才的需求标准[2],同时是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2.自然地理实习现状

目前,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已经认识到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性,基本上都有开设自然地理实习的课程,但我国地理学科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所受限制性因素较多,在实习安排、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仍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2.1实习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片面性强。

大多数高师院校自然地理实习都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野外实习,由老师带队统一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教学形式呆板,缺乏创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人为造成不同自然地理要素教学内容的孤立,一般采用在不同的观察点讲授不同内容,每个观察点的实习内容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面和运用面狭窄,容易造成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片面性,缺乏“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不足[3],无法正确构筑完整的知识网络。

2.2实习内容宽泛,脱离实际,针对性弱。

自然地理实习内容过于宽泛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自然地理实习的时间过于紧张,使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认识的深度不够,只是粗略地观察,并未真正理解,很多学生对实习内容不能学以致用。多数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以地理专业知识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不重视与中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结合,缺乏相互协调配合,易导致知识的重复与缺漏[4]。实习教学过度追求内容的广度,而忽视了挖掘知识深度的重要性。

2.3师资力量有限,经费不足,实施性差。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地理师范生人数普遍增加,这使得高校教师的教学压力加大,高师教师无法做到全面的学情分析,不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无法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实习安排。而且随着各高校的独立办学,大多数师范院校采取实习自费要求,没有很好地完成实习前期的各项准备和后期的归纳总结,实习质量下降,内容逐渐减少。

3.关于自然地理实习改革的建议

依据自然地理实习的现状,高师院校应结合高师教师和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改革措施,逐步完善教学过程。

3.1联系实际,接轨中学教育。

自然地理实习应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习内容。对地理师范生的培养应考虑其今后的工作内容,中学地理在自然地理方面注重解释各种地理现象,在自然地理实习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实验报告和实验总结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自然地理实习与中学地理内容接轨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3.2与时俱进,合理利用资源。

针对不同侧重内容不同的自然地理实习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采取合适的方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借助高科技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和地理事像,使之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的实践操作和综合分析打下基础[5]。利用学校资料从中吸取经验,进行深入探究。如对历届自然地理实习进行归纳总结,克服时间限制,拓展相关知识。自然地理实习受多种因素限制,大部分实习内容个人很难完成,需要集体合作,在实习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实习效率、节约时间、降低实习经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3.3转变观念,完善实习设计。

新课标改革中明确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自然地理实习中应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在实习过程中应带着任务进行实地观察,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地理专业野外实习,应该由单一的验证性实习转变为将验证性和探索性统一起来的研究性实习。借鉴成功的教育经验,建立层次实践目标体系,既包括多数学生能够完成的基本试验环节、方法与步骤,又要留有发展的余地,提出高层次的目标,使少数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4],培养出更多地理实践方面的研究人才。

结语

本文基于实践导向阐明高师院校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性,从自然地理实习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出具体改革措施:联系实际,接轨中学教育;与时俱进,合理利用资源;转变观念,完善实习设计。自然地理实习改革应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合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更好地服务中学教育。

参考文献:

[1]蔡运龙.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4):576-582.

[2]王楠,许振文.高师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26(3):122-124.

[3]许振文,王桂君,王鹏,赵国燕.新时期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7-119.

[4]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9:123-124.

[5]文星跃,董廷旭.高校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地理.2006,21(2):135-137.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SJGLX266)

作者:张向敏 李曼秋 王露苇

第三篇: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高校教学改革的内涵,深入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教学环节及实践教学环节对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及效果设想。本研究对推动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有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地理科学 应用型人才 教学改革 模式

在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曾对“人才培养模式”做过阐述,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具体包括四层含义,分别是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时至今日,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包含这四层意思。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校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来没有停止过,其目的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本文结合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现实,分析地理科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应钦州学院“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 教学改革的内涵

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教学改革就是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新需要和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律,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重建和调整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和吸取知识的技术手段,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旨在建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

二 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地理科学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以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师范教育两个方向,同一专业的不同方向在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上有所不同。例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范教育方向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制图和使用地图的能力;具有野外调查、野外观测及地理实验分析的能力;能应用3S技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有综合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向则强调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实验技能、工程设计方法、工程实践等专业技能;具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遥感、遥测和GIS技术的操作能力;具备综合运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知识处理城乡规划、国土建设、遥感遥测、环境生态等产业发展与技术开发的综合能力。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地理科学专业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教学替代实验教学的现象普遍

由于受实验室条件有限或实验指导老师的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型实验及综合性实验不能有效开展,特别是专业课程内的基础性实验容易被忽视,实验教学往往被理论教学所代替。

2.实验教学以验证性为主,难以调动学生兴趣

地理科学专业的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率较低,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另外,大多数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之间关联度不高,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

* 钦州学院校级教改项目(编号:2015QYJGB35),通讯作者:张士伦

3.野外实习认识存在偏差,实践效果不佳

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与实践。目前,由于师资和经费的原因,各高校开展地理科学的野外实习不尽理想,或对野外实习重视不够,认为地理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就是去旅游、游山玩水,加之缺乏一套完整的野外实习指导体系,导致野外实践效果不佳。

三 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

本文研究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主要从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两个方面展开。

1.理论教学改革的探讨

地理科学专业理论教学改革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探索性的学习能力。在地理科学专业理论教学改革方面,教师应努力做到:

第一,改变教学目的。改变原有的教学目的,不是把任课教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打破常规,设计讲义,推荐参考书目及文献、网站。教师提前一周把授课的大纲、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一周,然后带着问题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另外,专业教师每次上课时,除了带好教材、讲义,还应带参考书、报纸、杂志,甚至包括与专业相关的网络信息,把最新的东西讲授给学生或与学生共同讨论。

第二,改变授课方式。改变原本传统式的大班上课,转变为以10~20人为单位的小组交流,即把每个教学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学讨论环节,让同学们像开学术研讨会一样,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带到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和探索问题的机会。采用小组上课讨论问题的授课方式,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查阅文献与搜集资料的综合能力。

第三,改变考核方式。改变原本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将课程考核方式转变为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老师根据学生或小组每次递交的问题及报告质量、学生或小组撰写的综述等材料进行综合评价,采用若干分项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最终评定每位学生或各小组的综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能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每位学生或每个小组的学习状况。

2.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时,应着重从实验教学改革和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两方面开展。

第一,实验教学改革探讨。(1)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压缩验证性实验的学时,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比率。建立专业课程群专题实验教学模式,将专业课实验如“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地质地貌学”“水文气象学”作为一个专业课程群专题实验;“环境生态学”“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学概论”等作为一个专业课程群专题实验;“测量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作为一个专业课程群专题实验,实验项目应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并结合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容联系。建立课程群专题实验,是一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学模式。(2)调整毕业设计思想,鼓励学生自主立题。改变传统毕业设计采用的教师立题、学生选题的模式,积极鼓励学生自主立题,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主动性,指导教师对学生立题进行严格把关,确保论题质量符合毕业设计的要求。

由于近几年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任务,例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自治区及钦州市举办的各种科技立项竞赛项目等。钦州学院积极鼓励学生以科技立项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指导教师审核把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同感,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野外实习教学改革。(1)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实习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突显,地理科学所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地理科学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基本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个方面,而各个地区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建筑、民俗、宗教等)都是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并且该专业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广西地理)中,也讲授各地区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以及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野外实习中涉及旅游的地点和内容十分合理和正常,所以,从思想上不能认为地理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就是游山玩水的旅游。(2)建立实习基地,重视师资培养。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科学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体现专业特色、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地理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中,建立野外实习基地,很有实际应用价值。

建立相对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有利于指导教师对实习地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不断地积累指导经验和提高指导水平。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仪器和设备不断出现,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客观上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尽快掌握新技术。同时,实习指导教师需要提高野外生存能力,不断地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别是年轻教师更应如此。另一方面,要求实习指导老师队伍相对比较稳定,建议配置一定数量的野外实习指导老师,开展野外实习,提高实习质量。因此,高度重视野外实习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完成野外实习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

第三,明确实习目标,加强规范管理。野外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人才需求为标准,以学校发展规划目标为依据,把野外实习教学基地与实验室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快速建设,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野外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规范化管理是关键。要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把握实习教学环节,确保实习教学时数,制定野外实习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提高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在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方面的整体功能。

综上所述,开展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进一步完善地理科学专业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本专业的办学优势;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改善教学教研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宇峰、徐峰.大气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1):58~60

[2]王战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2012(5):78~79

[3]常立新.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J].阴山学刊,2010(3):108~112

[4]张守魁.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研究及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4):47~48

[5]张守忠、李玉英、胡囡.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12):228~229

[6]杜君河、周春生、王文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内涵发展水平[J].基础教育参考,2014(6):17~18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李素霞 张士伦

上一篇:建筑大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国外博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