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事纠纷法院调解专业性

2022-09-11

一、引言

法院调解, 也称诉讼调解, 是法官在诉讼过程中主持进行的调解, 依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婚姻家事纠纷诉讼都要经过调解。

德国和日本等国, 在家事诉讼中, 调解是审判的前置程序, 并且只有当法官认为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不可调和必须离婚的地步, 才可以判决离婚, 否则不得离婚。[1]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法官在审理民事案件的时候, 必须基于当事人的自愿和在合法的情形下进行调解, 若是调解不成, 才能进行判决, 否则是不能直接判决的。我国的婚姻法第32条也规定了法官审理离婚案件必须经过调解, 调解不成才准予当事人离婚。从这些法律条文中可以看出, 离婚诉讼实行调解先置, 而在实务中, 几乎婚姻、继承案件均必经调解程序。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 2011年、2012年、2013年全国法院审理婚姻家庭、继承纠纷一审案件情况统计如下表1所示 (单位:件) :

(注:本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2012年-2014年卷)

其中以判决、调解结案分别占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总案件数比例如图1所示: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近年来法院受理的婚姻家庭案件数量居高不下, 调解在家事纠纷中也比较重要。而笔者在西部某基层法院做暑期实践时了解到, 家事纠纷案件在民事案件中占有极高的比例, 而其中又以婚姻纠纷居多。2013年这一年的时间县法院 (包括其派出法庭) 已经受理了家庭纠纷855件, 以判决方式结案的占总案件数的38.6%左右, 以调解方式结案的占43, 2%左右, 撤诉的占18.2%左右。但是, 不论案件最后是做撤诉处理还是以判决的形式解决, 这些案件都是经过调解才进行宣判的。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法院审理家事纠纷案件还是比较倾向于调解结案, 这必定也是双方当事人乐于看到的结果。

对于家事纠纷来说, 诉讼程序只能作为一种最终的救济机制, 并不是解决家事纠纷的最佳选择, 而采取法院调解的方式具有较好的优势。首先, 家事纠纷本身的性质适合调解。家事纠纷多源于日常生活, 如赡养纠纷、离婚、监护、继承纠纷等, 很多事实和道理既说不清也道不明, 走法律途径往往难于为当事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由于有情理和道德的因素渗透到家事纠纷中, 法院作为公正的第三方以调解的身份介入是解决家事纠纷比较好的办法。其次, 调解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更具有人情味, 能够比较有效的解决纠纷。司法途径是刚性的, 更看重法律的权威性, 用司法解决家事纠纷也不一定能照顾到当事人各方的需求。而调解是双方意思达成的一致, 法律在当事人没有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一般也不介入调解。因此, 当事人可以就家事纠纷通以调解的方式尽量得到公正的解决。最后, 调解也使得当事人在以后得交往中不至于太尴尬。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 撕破脸皮的事一旦做出来, 双方的关系就很难恢复。法庭上的对峙, 虽然在现代社会非常普遍, 但对于家事纠纷而言, 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各方关系破裂, 难以再度和好。调解则更具人情味, 从当事人角度出发, 为当事人保留了颜面, 关系也不至于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因此即使最后双方当事人就家事纠纷走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大多数也会选择法院调解而不是真正对簿公堂。

尽管调解对于家事纠纷的处理有许多优点, 但是也存在着不足。目前我国的法院调解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员的专业性问题, 二是程序的专业化问题。为研究家庭纠纷中的法院调解, 笔者基于东西部两个基层法院做了一些调查。

二、人员的专业性

(一) 人员专业性的界定

人员的专业性主要指的是有没有专业化队伍, 涉及到哪些人在做调解, 有没有专业的法官在做。调解讲究的是第三方公正的站在双方当事人的立场来主持调解事项, 而不是偏袒任何一方。

涉及家庭纠纷的民事案件95%以上都是简易程序, 而其中大部分都注重调解, 当然也是调解的效果更好。在现在既调又审的模式上, 法官有没有一些专业化的技能或者方法呢?经调查得知, 调解主要依靠法官的法律知识、社会阅历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法官和书记员会定期参加培训, 调解也有培训, 主要培训方式还是交流会, 并且参加调解的法官主要是比较有经验的法官, 而年轻法官即使调解也是在老法官的带领下进行, 即“老带新”。那到底调解的法官有没有专业化呢?据了解, 有一些比较年老的法官是从部队转业到法院来从事审判工作的, 但目前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考试到法院工作, 这些考试进法院的人基本上是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大学毕业生乃至研究生, 并且一些大中城市的法院录取资格也比较严格, 需要研究生毕业文凭。

(二) 调解人员的现状分析

尽管家事纠纷案件以调解结案的占大多数, 但是笔者在西部某基层法院了解到, 家事纠纷调解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法官的力量, 而不是双方当事人最大程度的自愿。再者, 家事纠纷可以说是比较小的案子, 而当事人基本上并未委托律师, 这就很可能出现当事人都不懂法律的局面, 因此法官在调解中也充当了法律顾问, 这就可能造成法官的专断性。近几年, 我国一些发达地区有设立婚姻家庭审判庭, 审理涉及妇女、未成年人权益以及婚姻纠纷、赡养纠纷、继承纠纷和抚养纠纷等一审民事刑事案件。中部某基层法院调解室的法官提到该法院也有考虑设立婚姻家庭审判庭由专门的人员进行审理家事纠纷案件以及未成年人案件, 区法院之前有专门的调解庭来进行调解, 后由于法院工作的改革撤销了调解庭, 但调解庭的框架依然存在。虽不能认定该调解法官所说的真实性,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设立婚姻家庭审判庭对与审理家事纠纷案件将有极大的作用。

2010年最高院发布的《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人民法院要下大力气做好调解工作的9类民事案件中就包括婚姻家庭继承等民事纠纷案件。有了专门的法律规范, 法院调解在家事纠纷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调解结案也将有利于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减轻精神创伤, 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2]从近几年的案件诉讼调解的情况来看, 民事案件的诉讼调解结案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但是家事纠纷类案件的调解结案目前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而且是民事案件调解结案率最高的案件类型。随着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发展, 全国各地各级法院对诉讼调解制度进行了改革, 采取了调判分离、繁简分流与调解、速裁与调解、庭前调解等多种多样的模式, 取得了积极效果。[3]

(三) 调解人员专业性的不足分析

目前我国家事纠纷法院调解的人员并没有达到完全的专业性。第一, 大多数法院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 如家事调解庭进行家事纠纷的调解。第二, 大多数进行调解的人员没有专门的调解技能, 没有经常性的进行培训, 以及调解人员缺乏心理学和伦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也没有专门的沟通技巧。第三, 大多数家事纠纷的法院调解人员既调又审, 缺乏专门调解的经验。由于我国法院人数短缺, 而家事纠纷调解又是费时费力的工作, 因此, 由接近退休的非专家型法官和返聘一部分刚刚退休的法官担任调解工作为宜。而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 资历较浅的法官, 则不宜担任调解官。[4]

三、程序的专业化

(一) 家事纠纷调解制度的立法现状

台湾地区2012年通过了家事法, 此部家事法是解决家事纠纷的道路上的一大进步, 不仅保护了弱者的权益, 同时也保障了程序利益, 节省了司法资源, 维护了程序的公正。而我国大陆地区没有对家事诉讼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 当然也没有关于家事案件调解的专门立法。我国对于家事调解的规定也仅仅是规定在一些部门法和司法解释中。

目前我国法院调解除了民事诉讼普通程序中的离婚调解和简易程序中的对婚姻家庭纠纷和继承纠纷的调解外, 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家事调解机制。有关家事调解的规定仅存在个别法条和一些司法解释中。这使如何针对家事纠纷的调解, 组建专门的调解机构, 培训专门的调解人员, 由其专职进行家事纠纷的调解, 均为法律依据。[5]由此可见, 我国并未构筑起一套体现家事纠纷调解特色的法律体系, 分散的法律规定对于解决家事纠纷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并且如果全部按照民诉法的规定调解家事纠纷, 也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也不可取。公正的司法需要以完备的立法为指导, 我国目前的家事案件调解无统一的法律指导, 无明确的程序规则可供遵循。

(二) 调解程序的现状分析

法院调解有其专门的调解程序, 大致包含立案时调解, 庭前调解, 庭审中调解几个方面。但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看, 基本上不存在立案时调解的情况, 当事人只要有足够的证据和明确的被告以及符合受审法院的管辖权限和事由, 立案厅的司法人员就会立案, 而不会问有没有调解的余地, 这是实际工作中的一大不足点。在现实的司法工作中, 法院调解确实是按照调解程序来进行的, 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立案时可以进行调解, 也就导致了家事纠纷案件在立案时并没有进行调解而直接立案从而直接进入诉讼程序。

(三) 调解程序专业性的问题分析

1. 调解缺乏专业流程

笔者在西部某基层法院实习时了解到, 家事纠纷案件在进入审判程序后, 法官会安排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 在交换证据的时候, 法官会问当事人愿不愿意调解, 如果双方当事人愿意进行调解, 则在开庭审理时直接进行调解;若当事人不愿意进行调解, 那么法官在开庭审理过程中还会问当事人愿不愿意调解, 如果愿意就进行调解, 不愿意就审判。但其实, 法官选择问当事人愿不愿意进行调解主要还是看双方争执的焦点, 若是双方争执的焦点实在无法进行调解, 就会直接进行审判, 而不是走调解途径。当然, 当事人对调解的结果也比较满意。可是, 笔者也发现一个奇怪现象, 需要调解的家事纠纷案子不完全是在调解室进行, 除去庭审中的调解外, 其他的调解有时也会在法官自己的办公室进行。

从实践中来看, 这种调解并不正式, 调解程序不够严谨, 属于非专业流程的调解。调解过程不带对抗色彩, 调解员主持过程的方式能让双方当事人保持互相尊重的态度, 并减少调解期间出现的冲突。[6]在县法院的调解中, 大多数的家事纠纷调解并不是在专门的调解室进行, 而是在审案法官的办公室进行的, 即使在调解室进行也只有当事人、代理人和法官以及书记员在内而无其他人。这种在法官办公室进行的调解仍然是以法官为指导, 双方当事人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本来法官在调解中不能发表个人意见, 只是告知当事人一些专门知识, 调解也以当事人为中心, 但是从目前的调解过程来看, 法官在调解中起了重要作用, 没有弄清楚自己是调解员的角色, 或者说一时角色转换不过来, 仍然主导着调解进程。另外, 调解的任务比较轻, 当然会缩小法官的工作量, 尤其是家事纠纷这类轻微的民事案件, 所以除了一些无法可调的家事纠纷案件, 大多数法官会选择进行调解。

2. 调解缺乏专业标准

上文提到调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法官的工作, 大多数法官宁愿选择调解而不是审判, 故也可能存在法官不想审直接调解的问题。那么此时法官就有可能给不愿调解的当事人施压, 从而迫使当事人不得不接受调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归根结底, 法官没有从案件情况出发, 缺乏一个调解的专业标准, 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处理。这也是由于法官没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导致了调解过程中专业标准的欠缺。

现实生活中, 司法活动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可能使得法官不按照专业标准进行调解, 出现司法不公正。若是当事人发现法官有不公正的倾向, 极可能出现心理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甚至产生怨恨法官的心理。所以家事纠纷的调解要有一个专业标准, 以理论知识为指导, 才能维护法院的权威性和司法活动的公正性。

基层法院的法官提到法院审理家事案件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直接进行调解, 调解不成就判决, 二是开庭审理后查明证据再进行调解。他也提到大多数当事人在开庭审理之前由于利益冲突、矛盾对立, 根本不愿进行调解, 在开庭审理后法官告知其一些专门知识并经权衡利弊后愿意调解, 这也是一个相互妥协, 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的过程。但是不难看出, 调解的效果比判决更好, 毕竟这是基于当事人的自愿, 也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当事人的权益。

四、结论

(一) 问题总结

根据婚姻法、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我国对家事纠纷的解决机制采取调解前置主义, 但与实体意义上的家事调解程序有根本不同, 跟我国构建家事调解所要求的目标还很远。[7]调解人员的专业性程度不够, 法院调解不仅仅需要调解员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心理知识, 当然也要有足够的社会经验。调解讲究人身的信赖, 很难想象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法官根本没有结婚就被分配来审理离婚案子, 这是多么荒唐的事。

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 调解程序在实务中显得不够正式。调解程序缺乏法律规范的制约, 会导致法官在调解过程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而忽视当事人的主体地位, 不尊重当事人在调解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再者, 调解程序也不够严谨, 法院调解针对的是立案之后的调解, 调解机制不够成熟, 缺乏专业标准, 使得法官的调解出现随意性。

(二) 对策分析

我国大陆地区在解决家事纠纷案件时, 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 当然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家事纠纷调解机制, 颁布有关调解制度的法律, 而不是仅仅依靠民事诉讼法来进行审判。

其次, 要提高调解人员的准入机制, 实现调解人员的专业性。当然, 也应当增加对调解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 比如说开展心理知识的培训和专门的婚姻纠纷调解技能培训, 提高调解员的素质。

最后, 调解要依靠法律的保障, 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无规矩不成方圆, 实务中的调解不够正式, 可能出现当事人对法官调解的不信任, 影响调解的进程。

摘要:亲属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社会关系, 它维系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流。但是联系跟矛盾是辩证统一的, 家事纠纷也伴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家事纠纷的解决, 应当按照当事人的个性作出处理, 这样才符合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法院调解刚好以其便捷性、简单性性及非对抗性, 符合了解决家事纠纷的要求。

关键词:家事纠纷,法院调解,专业性,程序性

参考文献

[1] 易可.我国家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以家事诉讼为主要视角[D].湖南湘潭大学, 2013.

[2] 丁慧, 都星羽, 李放.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机制问题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60.

[3] 蒋月.构建婚姻家庭诉讼司法调解制度[J].甘肃社会科学, 2008 (1) :37.

[4] 陈群峰.我国应当建立家事诉讼纠纷调解前置程序[J].人民司法, 2008 (13) :77.

[5] 陈苇, 来文彬.论我国家事纠纷人民调解的新机制——以澳大利亚“家庭关系中心”之家事纠纷调解为视角[J].学术交流, 2009 (7) :61.

[6] 汪拥政, 吴志刚.构建家事纠纷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J].齐鲁学刊, 2008 (5) :94.

[7] 周平.我国家事纠纷调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 :32.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下一篇:我快乐,我是一名班主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