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仁化县红山镇白毛茶的发展现状

2022-09-11

白毛茶:花两性, 顶生或腋生, 单花或2~3朵并生, 有短柄;苞片2~6片, 或更多;萼片5~6, 分离或基部连生, 有时更多, 苞片与萼片有时逐渐转变, 组成苞被, 从6片多至15片, 脱落或宿存;花冠白色或红色, 有时黄色, 基部多少连合;花瓣5~12片, 栽培种常为重瓣, 覆瓦状排列;雄蕊多数, 排成2~6轮, 外轮花丝常于下半部连合成花丝管, 并与花瓣基部合生;花药纵裂, 背部着生, 有时为基部着生;子房上位, 3~5室, 花柱5~3条或5~3裂;每室有胚珠数个。地理分布位置:白毛茶共280种, 分布于东亚北回归线两侧, 我国有238种, 以云南、广西、广东及四川最多。

1 优势

1.1 红山白毛茶历史悠久, 享有一定的声誉

仁化县是岭南白毛茶的故乡。据仁化县志记载, 早在清朝“嘉庆”年间, 红山白毛茶就已成为朝中贡品。仁化红山乡黄岭嶂的“云雾白毫”茶, 曾是清代嘉庆朝的宫廷贡品。红山白毛茶芽头肥硕、茶毫满披、滋味甘醇、带兰花香味四大特点, 为我国三大白毛茶之首。从1988年起, 先后获得广东省特种名茶、全国林业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广东省名优茶质量竞赛名茶金奖、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种茶杯”名优茶质量评比中特等奖、一等奖。

1.2 红山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红山镇之所以能出好白毛茶, 与其优质的地理自然环境分不开。红山镇地理生态条件独特, 森林覆盖率达89%, 地处高寒山区, 辖区内平均海拔500m以上, 而且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红山境内, 这些对孕育出好茶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2 不足

2.1 知名度不够广

红山白毛茶名誉范围比较窄小, 可能仅限于仁化县和部分好茶之人, 知名度不够广。远不足于脱口而出的铁观音、金骏眉等茗茶。

2.2 红山镇地处偏远, 交通滞后

红山镇距离仁化县城52km。其中22km是国道, 30km是蜿蜒曲折的陡坡山路, 路面狭窄, 宽约4m, 双向车道, 中间没有黄线, 双向会车时连个避让点都没有。再甘甜的白毛茶, 再优越的自然风光, 遇上这交通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交通事业的滞后, 给白毛茶产业生产、营销带来很大的不便, 也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建议

白毛茶就是红山的一个招牌, 是我们的特色。但发展现状却不尽人意, 没能发挥出更好的效益。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3.1 提高知名度

当下社会微商、淘宝、电视、网络宣传铺天盖地的, 而且成本相对较低。我们可以紧跟社会信息化趋势, 通过这种低成本的宣传进行营销, 提高知名度。竭诚欢迎各地有实力的投资商前来投资兴业, 在有效保护生态的同时, 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白毛茶系列产品, 可扩展制作茶食品, 如茶味饼干、抹茶粉、茶酒等。将红山白毛茶的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实现红山白毛茶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让红山白毛茶走出红山, 更为世人所知。

3.2 大力发展交通

首先大力宣传交通滞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然后可由政府牵头筹措, 号召当地的企业、外迁的和本地的人民进行募捐, 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力。最后建立群众监督系统, 做到专款专项, 落实到位。让红山不便的交通尽快得到解决。

3.3 种植规模化, 提高散农生产技术

改进茶叶品种及加工技术, 打造特色品牌。深入开展科技信息进村入户活动, 普及推广优良品种、高新技术, 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聘请经济专家对红山白毛茶进行统一的规划, 选取最适宜的地方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 联系销售商统一营销。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给当地人们带到部分就业机会。

摘要:白毛茶是中国特种名茶之一。广东省韶关市的乐昌、仁化等县的白毛茶以其特有的清香和甘醇闻名遐迩, “白毛尖”茶是茶叶中的珍品, 它因茶芽粗壮, 密披银色毫毛而得名。仁化县是岭南白毛茶的故乡, 红山白毛茶则是仁化县的一种特色资源, 白毛茶消食除积、清热解毒、提精醒神的功能, 有相当的药用价值。白毛茶作为仁化县的特色农业产品, 优质茶叶市场前景广阔, 供不应求, 但其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关键词:白毛茶,红山镇,优势,不足,发展建议

上一篇: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课堂教学下一篇:综述的写作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