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爱国词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辛弃疾爱国词范文

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辛弃疾的人生观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容佛老,这也是当时许多儒者文人思想面貌的共同点。他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时无法消磨的痛苦。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

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祖父辛赞忠君爱国、抗金恢复的教育,继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同时他的爱国思想又建立在对抗金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估计上。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他关切民生、民力的民本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美芹十论》),抗金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首先就反映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形象、自我经历、自我感触的作品中。如追忆南归前,亲率五十骑突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战斗生活的作品《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片仅四句就把出其不意突袭敌营的迅猛声势,词人年轻有为的英雄气概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下片转写眼前境况,颇多感慨。“平戎策”换得“种树书”,是词人对自己一生失意的沉重概括。

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不仅一生以英雄自许,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他自比老将廉颇;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则矢志试手补天:“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同时,他又以英雄许人。在赠答、唱和、送别时,作词激励友人关心恢复,献身抗金事业。如为韩元吉祝寿作词曰:“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的这种精神、豪气,深孚众望。

三、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辛弃疾写过许多登山临水,友朋聚散的词,每当他目穷千里或送往迎来之际,总有着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愤情。这悲愤情他曾明确表白过:“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蝶恋花·送祐之弟》)。所谓“其他恨”者,实即“剩水残山无态度”之恨。《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阕,就是面对天水一碧的壮阔秋色所触起的“江南游子”——这个原本是中原壮士的愤懑情怀的吐露。全词倾诉着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一个爱国志士不愿消沉闲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水龙吟》所表达的情绪还比较舒缓,那么,随着岁月的推移、际遇的坎坷,辛弃疾在后期词中悲慨之情愈益显得激越而凌厉了。辛弃疾词中虽不乏在冷峻的现状面前表现为萧飒衰退的情绪,但从总貌来看他的基调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即使是看来悲叹声声,内里实际跃动的仍是“白发自怜心似铁”(《定风波》)的满腔热血、一颗赤子心。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词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一曲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词人以中间八句的“梦境”极写理想之境,俨

然一幅气势壮阔、奋发昂扬的“沙场点兵临战”图。愈写理想的雄伟、热烈,愈显出借酒浇愁、挑灯看剑(这理应在战场杀敌立功的剑呵)的落寞寂寥,愈见出“可怜白发生”的悲慨的深重。这一声“可怜”自是对当道的有力抨击,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沉的悲哀。但这悲哀不是消沉、不见衰飒。因为这悲哀虽是来于意气飞扬的境界的难以具见,但并没由此而弃去了对“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否则他不必“醉里挑灯看剑”,更无须“可怜白发生”了。虽则悲慨,依然执着,这应是辛弃疾的词所表现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为什么在《稼轩长短句》中一再出现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以及“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的往事的忆念和梦见的原因;这就是他所以在难以排解的矛盾苦闷中仍是希冀、期待着实现理想的时日:“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祝英台近》);这就是他何以常常是“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乎”(《南歌子·山中夜坐)),心头如同汩汩山溪一样激动着,无法入眠的缘故。即使入梦了也“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却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淮岸江涘”(《哨遍》)。他的心一刻也离不开江淮前线、大好中原!

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也是辛词的重要内容。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通过咏古伤今抒发爱国情怀,这是辛弃疾爱国词常用的表现手法。全词紧紧扣住“今”与“古”两个时间的支撑点,由今而古,由古而今,相互穿插,亦史亦论。此时的辛弃疾充满了老当益壮的激情,但不久即遭弹劾而被免职。

五、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是稼轩词又一重要内容。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上片写景。词人俯视赣江,眺望远山对当年逃难中流民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也对汴京至今仍在敌手深感忧愤。“无数山”还暗含抗金事业阻力重重。下片即景抒情,以滚滚东流的江水比喻故国之思的感情绵绵不断,抗金力量的不可阻挡。

六、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具体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现在对历史上为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的崇敬上。稼轩词中怀古之作极多,不是怀古的作品也常常借典引出一连串的古人来。后者如单从手法上着眼,诚然似在“掉书袋”。其实,虽然辛弃疾在某些篇章中确有堆垛典故的缺点,但大多数的怀古或用典之作纯系借古人之酒以浇胸中的“磈磊”。他缅怀上自大禹下至孙权、刘裕这些有志大一统的人物,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怀念古人是为了呼唤今人,是希冀有这样的英雄来“补天裂”。这里仅想举两首词为例略作阐说。一首是《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土”的“治”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

在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的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的情怀的。

七、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中。

“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水龙吟》)这是悲慨化为愤火,是对当时主战的正义之声不得振起而议和的声浪起伏不息的愤怒。至于传颂于人们口中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一词,它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表现小人当国、国事日败则尤为显然。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就已记载有赵眘父子“见此词,颇不悦”的反响。此外,如《江神子·闻蝉蛙戏作》、《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念奴娇》(炙手炎来,掉头冷去,无限长安客)等词均系讽嘲祸国害民的宦海丑类的作品。

八、辛弃疾还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抨击苟安投降。

南宋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侮实行屈辱妥协的典型,盘根错节的主降势力,昏聩无能的官僚始终左右朝政,推行着屈膝投降的政策,只想“尊中酒不空”,“赢得闲中万古名”(宋高宗赵构《渔父词》之

一、之五)这不能不引起爱国者的极大憎恶与愤慨。辛弃疾常把西晋的王夷甫清谈误国作为批判的对象,借古讽今,批判那些尸位素餐的当权者。如《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上片: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词人感叹南渡以来近六十年了,到底有几人算得上是经邦治国、立志恢复的人才?对南宋朝廷的那些苟安妥协、麻木不仁的官僚、权臣表现出极度的轻蔑。

综上所述,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事业和理想。,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了时代精神、人民情绪,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尽管辛氏的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析,一如封建时代别的士大夫那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吸取所宝贵的东西。至于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歌词渐有稼轩风”④的事实,辛词对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的影响,都足以说明他的不朽的功绩。而这影响,或者说构成一个词的流派的核心的东西又正是辛弃疾词的那股“气”,那种矢志不二的爱国之情志。

第二篇: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的苦闷

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的苦闷

北辰区 自考生 果俊华

内容提要: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渴望报效祖国,恢复中原的统一,然而南宋统治阶级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残酷现实与词人坚定的理想形成强烈的反差,他创作了大量爱国词表现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的词大多关乎国家之忧、兴亡之叹,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定不移的爱国志向成为辛词内容上最大的特色。辛弃疾的词作从怀念中原故土、追忆战争生活、批判权奸误国、抒发英雄愤懑等多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胸怀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

关键词:宋词 辛弃疾 爱国 苦闷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国家统一的代表人物,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继承苏轼的豪放风格,但题材上有较大拓展,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在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辛词风格多样,或壮怀激烈、豪气逼人,或缠绵哀怨、清新活泼,尤能刚柔并济。今存词六百二十多首,是两宋词人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作家,在词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词作不少篇幅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爱国的情怀。在辛弃疾的影响下,陈亮、刘过和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自南宋以后,从元明清各朝到近代,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后世作家都能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词一方面抒写了自己的爱国理想,羡慕和赞颂那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主张采取打击敌人、恢复祖国统一,一方面讥讽朝廷主和派人物及漂浮于社会上层的文人墨客,批判他们粉饰太平,无疑是饮鸩止渴。整部《稼轩长短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词人壮志难酬、家国之恨的陈诉,对南宋统治阶级压制排挤自己的不断抗争。他首先是一个 1 爱国英雄,然后才是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反映自己爱国理想和黑暗现实的矛盾。 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谈谈辛弃疾爱国词的思想意蕴:

1、怀念中原故土,渴望收复河山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他出生前十三年发生了靖康之难,家乡被金人占领。生长在沦陷区的辛弃疾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凶残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从少年时代便立下了“报君父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的壮志。这一志向贯穿辛弃疾的一生,尽管在他的一生里始终路途坎坷,但是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的现实,时刻萦绕在词人的脑海。自然风光在他的眼中,只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 ,甚至是“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 。国家正处于“狂风悲歌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的危亡时刻,词人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无法实现自己南归的愿望,也只能是“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渴望报效祖国,渴望解救故乡父老的愿望,不断在他的词作中反映出来。比较著名的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 词人白天登临名胜之地,眼前的山水非但没有缓解他沉重的心情,一段屈辱伤心的史实却立即浮现在词人眼前:金兵南侵时宋统治者仓皇逃走,金兵沿途抢掠杀戮,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词人看到滔滔流逝的江水,心中想到的不是帝王后妃所受的惊恐,而是平民百姓的惨痛经历。四十年过去了,江水日夜流淌,却流不尽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和悲伤,故乡的父老亲人仍然在敌人的铁蹄下呻吟,翘首企盼着朝廷的解救。词人不能得到统领士兵驱除金兵的机会,却又时刻挂念着沦陷的故土和乡亲,他是多么渴望看一看故乡的风貌,但重叠的青山不理解词人怀念故土的心情,竟然遮住了他张望故乡的泪眼。词的结构是以登楼远眺所见所闻的顺序进行描写的,写水因景忆旧,写山触景伤今,下片更是直抒胸臆,“正愁余”把词人浩茫的心事、抑郁的情怀展现得一览无余。《菩萨蛮》这个词牌,常用来表现起伏缠绵的感情,而辛弃疾却用它表现同情人民苦难、渴望收复

2 中原的爱国愿望,以及这种愿望难以实现的的苦痛心情,可以说是大胆成功的尝试。这首词短短八句,却写得起伏跌宕,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词人惦念国事,夜深了依然无法入眠。《清平乐》上片写眼中所见只有饥鼠、蝙蝠,耳中所闻唯有凄风苦雨,词人平实地记叙了自己居处的环境情况,伴着他的只有这荒寒孤寂的景象。但真正令词人痛苦的绝对不是物质上的贫乏,而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词的下片首先回忆自己驰骋塞北江南的雄姿英概,继而感慨自己的文韬武略不但没能帮助自己实现恢复国家统一的宏图大志,反而使自己的理想长期受到黑暗现实的羁绊,不得不选择归隐田园。华发苍颜的词人尽管身退世外,心中惦念的依然是国家的恢复大业。结尾处词人辗转入梦后,眼前竟是气势宏伟的万里江山,他梦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国家的统一。

2、追忆战争生活,力主抗金良策

辛弃疾带着对侵略者的彻骨仇恨和对沦陷区人民及国土的热爱,毅然举起了抗金义旗。词中流露出他以恢复为己任,“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水调歌头》),“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满江红》),愿意过“马革裹尸当自誓” (《满江红》)的生活,为恢复国家的统一甘于捐躯报国。词人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驰骋沙场的英雄,他渴望通过战争收复沦陷的国土,解放苦难的民众,然而他生逢南宋朝政昏暗、主和派掌权的时代,而其以“归正人”的身份备受歧视和冷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词人不断追忆着火热的战争经历,提醒着统治者:抗击金兵才是恢复统一的良策。试看下面两首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水调歌头》

《鹧鸪天》中词的上片回忆往昔壮举,描写了自己当年金戈铁马的抗金生涯,大笔勾勒起义抗金、率军南渡的经过,未加一字评论,却流露出词人对战斗生活的向往。在

3 敌众我寡,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词人亲率五十骑人马突入金营、缚归叛徒的战斗场面,更是如在眼前。下片由回忆往事转向描写现实,感慨被迫闲居的、壮志难酬的处境。词人志在“平戎”,而且“平戎”有长达万言的良“策”,可是在现实中却是毫无用处,只好“换得东家种树书”,归耕田园了。南宋朝廷对“壮岁旌旗拥万夫”南下的辛弃疾首先采取的就是解除兵权,用一些闲官厚禄消磨他的壮志。辛弃疾的部众万余人只被当作南下的流民散置在淮南各州县中。这些无疑都给了辛弃疾以无情的打击,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他的收复河山的理想困难重重。全词豪迈直率,有描写有议论,前后对照鲜明,一气贯注,痛快淋漓。

《水调歌头》先写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大举南侵;再写南宋军队在采石水陆并进,击退敌人,着重描写江上楼船来回巡查,防卫十分严密。然后写残酷贪婪的完颜亮,妄想一举灭宋。遭到阻击后,他在进退维谷的情势下被杀。辛弃疾统领义军抗击金兵,动摇了金政权在中原的统治,也严重影响了南侵金军的士气军心。“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正是对这一事实的生动描绘。词人年轻有为,自比苏秦(季子),他的英雄行为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敬仰和称赞,在反抗金的统治的斗争中长期起着鼓舞人心的作用。

3、批判权奸误国,指责漠视国难

词人对偏安一隅、文恬武嬉的现实感到强烈的不满,这些主和派的权臣、粉饰太平的文人,无疑要负起误国的主要责任,他们漠视国家的命运,实行卖国投降的政策,打击抗战派爱国人士,他们是国家的罪人,更是人民的罪人。他谴责了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痛斥主和派压抑摧残爱国的英雄豪杰,明确指出文人应担负的职责。在名篇《摸鱼儿》词中,辛弃疾对排挤妒忌自己的主和派权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人从感叹时光的流逝、焦虑生命的有限入手,对朝廷中那些迫害主战派的严厉谴责。词人借古代陈皇后长门失宠的典故暗暗比喻自己遭谗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了词人对专

4 权误国的奸侫小人的憎恶之情,又用杨、赵已经化作尘土的悲剧结局比喻朝中专权误国的奸佞之徒的凄惨下场,向投降派表示了最大的愤慨。他们关心的不是沦陷国土和人民的安危,更不是国家的恢复大计,他们只享受着优哉游哉的生活。辛词对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的批判,对南宋后期刘克庄、陈人杰等辛派词人有着直接的影响。

辛弃疾痛斥了当今主和派的误国罪行。他们根本不愿去看“白日销残战骨” (《贺新郎》),也不想知道“西北有神州”,更不会“长剑倚天谁问” (《水调歌头》)。词人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写道: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词人批判的矛头直指当世的“夷甫诸人”,他们贪图安逸,无意恢复国家统一。词中摆出事实,自从南渡以来没有看见治国的能手,看见的都是空洞的议论和无能的感叹,讲道理还要付诸实现,纸上谈兵没有用,那些呻吟在金人统治下的沦陷区人民还在翘首以待。这些所谓的“经纶手”根本没有将人民的愿望放在心头,恢复中原、洗雪耻辱本来是他们的责任,他们却熟视无睹。辛弃疾尖锐地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中沉醉于苟安生活的投降派,他们寄情声色、把时光消磨在玩弄玄虚的概念上。除了这些统治集团的蠹虫外,还有些粉饰太平的骚人墨客,他们只把离愁别恨、儿女情长作为书写的主题,整个国家、民族所遭遇的深重灾难几乎在他们的作批品中占不到地位,辛弃疾对此也予以批评: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风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 辛弃疾认为诸如吟风弄月、离愁别恨的描写颓废低沉,是全然缺乏生命力的一些靡靡之音。他们虽然写在漫天烽火的战争年代,却呈现不出丝毫紧张的战斗气氛。词人对这种文风深感担忧。词人忧国忧民,审视着南宋逐渐危殆的局势,一边对权奸统治者和不关心国事的文人墨客进行着批驳,一边感叹着自己的英雄无用武之地。正如周济评论说:“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故往往锋颖太露。”

4、抒发英雄愤懑,感叹岁月蹉跎

每当主和势力得逞,必有大批爱国志士被弃置冷落,作为不断被排挤的主战派人物,辛弃疾的作品中时时迸发出岁月蹉跎、壮志空怀的悲愤。他不由自主地慨叹“中州遗恨,

5 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南宋统治者无视爱国志士强烈的抗金愿望和切实可行的战术谋略、也无视风雨飘摇的国家命运和沦陷区困难民众的呻吟,一味的奉行投降政策以求得一隅的安宁。辛弃疾作为“归正人”,对此景象无疑有更深的感触,他南下的目的是联合朝廷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统一。然而现实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眼见生命蹉跎,壮志难酬,他的悲愤之情洋溢在许多作品中。他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词中作者曲折深沉地表达了功业未就、壮志难酬而又无人理解的抑郁悲愤的心情。词中上片描写他对着江南无尽的远山发愁,落日孤鸿又唤起了他在政治上的孤立,无法一展抱负的心事。但他却只能怅惘的看吴钩宝剑、拍栏干,独自神伤。下片中描写的是他无尽的思乡之情,试想北方的故乡今生再也无法回去了。这怎能不使这位孤身在外的英雄流泪呢?词中的“落日孤鸿”写出了当时南宋王朝低沉的政治气氛和词人政治上被孤立的伤感,但词人却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感叹无人能真正明白自己的心境。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位寂寞孤独的爱国者形象。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既表现出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更抒发其虚度年华、空怀壮志的愤懑。结末感叹世无知音,慷慨呜咽,而又深沉婉曲。

词人壮志难酬,被人随意摆布,国家的忧患笼罩着他的人生,处于孤危境地的词人屡次遭到诋毁、排挤和摒弃,他的词开始向借古讽今转变,借登临怀古来书写自己的苦闷和忧愤。在《八声甘州》中写道: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西汉武帝时锐意开边,本应是豪杰之士施展抱负、建立功名的时代,但却有李广这样的名将郁郁不得志,这不能不使词人感到困惑,上片表面记叙了李广的遭遇,实际上是感叹自己与他相似的经历。下片即事抒情,明确表示自己不愿终老田园,坚持实现抗

6 金复国的理想。即便是普普通通的山水在矢志不渝的词人的眼中,也别有一番景象: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沁园春》 静静的山峦在奔驰,群山万壑簇拥东向,似奔腾的战马,数不清的松树正像身材高大的士兵。辛弃疾本是统兵的好手,但他落职闲居,不能统帅抗金的士兵杀敌报国,而自己的理想不曾有丝毫改变,只得将一身才气用来“检校长身十万松”。这里借描写松树以寄壮志难酬的愤懑。词人一腔激愤,故作旷达的语句说出,耐人寻思。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他的爱国理想时时洋溢于他的作品中,他的词是对自己的生命,甚至是对南宋历史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情况,代表了当时不屈服的民族的愤怒呼声。他的词是自己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载体,是他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叹息。辛弃疾发展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艺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辛词常通过丰富奇崛的形象、奇特变化的想象、变幻莫测的章法、自然贴切的用典、广博生动的语言,或倾诉深沉的故园之思、壮志难酬的报国之志,或表达遭受打击的抑郁孤愤、对朝廷偏安的无可奈何,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黄梨庄说:“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悲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词苑丛谈引》)。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词正是人品和词品相结合的产物。也正是如此,才会拥有境界阔大、风格多样、比喻广博、语言丰富的稼轩词。词中那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始终振奋着读者的精神,继续启迪和鼓舞人们。

参考书目

1、《稼轩词编年签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邓广铭著

2、《唐宋词选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张燕瑾

杨锺贤著

3、《唐宋名家词选》

中华书局出版

龙榆生编选

4、《中国古代文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罗宗强

陈洪著

第三篇: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抒发壮志英雄失路批评朝廷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词这一方面,他的词在南宋开创了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沉雅健, 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词风。辛弃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沦丧,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而在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收复失地,北定中原。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一、坚持抗金反对投降的一生

辛弃疾的一生,按其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揭竿而起擒判南归:(1岁~23岁)

辛弃疾出生时(1140年),山东已沦陷金人之手,宋室南渡已经十三年,他的父亲早亡,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富有民族气节,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受祖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辛弃疾在(1154年~1157年)两次到北方察看地形,探听金军虚实,积极为起义作准备,志在收复失地,报效国家。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济南人耿京聚集十万人奋起抗金,声势浩大,威震一时。辛弃疾也随之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在耿京军中掌书记,与耿京共同谋划军事。这年正月,辛弃疾受耿京委派,辛弃疾领人前去建康(今江苏南京)求见高宗,在完成任务返回山东途中,得知耿京被投降金兵的叛徒张安国杀害,立即率五十骑杀向济州(今山东巨野),在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了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辛弃疾这一英雄壮举、体现了他非凡的胆略,得到高宗的称赞。辛弃疾从此成为南宋朝廷一名抗战将领,这年他二十三岁。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熟悉军旅生活,“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千弦翻塞外风,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些都是他后来对当年抗金时军旅生活的深情回忆,也充分印证了他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的经历,辛弃疾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奔赴沙场,义无返顾,为国杀敌,疆场搏命,这是何等的英雄豪迈!词人的这样的英雄壮举,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更令人钦敬佩服!

(二)辗转任职壮志难酬:(24岁)~42岁

辛弃疾南归后,从二十四岁到四十二岁,在江淮两湖间辗转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光。他相继作过江阴鉴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隆兴知府安抚使、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等地方官,也曽作过司农主薄、仓部郎官、秘阁修撰与大理少卿等中央官吏。职务的频繁调动,使他不能在任职期间有所作为。但他在职权范围之中,为统一中原,收复失地时时做着努力。“隆兴和议”后,一一六八年,在任建康通判时,二十六岁的辛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宋金形势,反对“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争衡于中原”的论调,提出自治图强,恢复中原的治国方略。三十一岁进献《九议》,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方面,陈述用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大计,贴实详明,却被置之不用。三十三岁时即预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这也体现了辛弃疾的忠心爱国、智略超群及卓识远见。任江西安抚使时,旱灾严重,百姓粮荒,富商大贾却乘机谋取暴利。他一到任即发布“闭粜者配,强籴者斩”的文告,稳定了粮食市场,使“民赖以安”。并在后来给皇帝上书中提出:“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 (《论盗贼札子》)他希望朝廷改革吏治以减轻人民负担,使国家强盛。四十一岁时在湖南创建了雄震一方的飞虎军,为防止金兵南犯也在为北伐作准备。

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施展他的雄才将略,指挥千军万马,上阵杀敌,报效国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国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他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六年后官职虽有升迁,但都在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二岁,十三年调换十四任官职,使他在任上难以有所作为。进入中年之后,经历了宦海沉浮,他不能点兵沙场,只能落日城头,弹铗悲歌:“腰间剑,聊弹铗” (《满江红》)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 (《定风波》)、“试弹幽愤泪空垂” (《鹧鸪天》)的失路英雄,英雄空怀报国之心,徒有收复中原的志向,有着不凡的雄才将略,却为南宋朝廷妥协投降的路线所不容,使他得不到重用,甚至遭受打击,壮志难酬。

(三)反复起用含恨而逝:(43岁~68岁)

辛弃疾在作地方官时,关心民生,改革弊政,纠弹贪官污吏,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忌恨,加之他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苟且偏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于是地方贪官污吏与朝中奸臣勾结,多次制造罪名,对他加以贬斥。四十二岁的壮年,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五十二岁时起复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六十四岁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又制造万领红衲,准备招募丁壮建军,希望建功立业,不料却因得罪权贵,遭谗被贬,回到铅山故居;直至宋金战局逆转,金兵入侵淮南时,宋朝廷才加封辛弃疾枢密院都承旨,想让他力挽颓局,可此时的老英雄已经老病在床,六十八岁时含恨而逝。这二十五年期间,辛弃疾多次被贬,又多次被起用,他的仕途历尽坎坷。英雄壮志未酬,已入“头白齿牙缺” (《水调歌头》)的暮年晚景,常感叹“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蓦山溪》)这更使他因年华虚度,然国仇未雪,更觉时不我待,倍觉紧迫。尽管这样,他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即便在多次罢官家居,弃置赋闲的境遇下,仍然一刻

也没有忘怀分裂的祖国,反而更加炽烈,直至含恨而终。

辛弃疾生于爱国志士之家,从小受祖父影响,青少年时投身抗金活动,身先士卒;南归之后又为北定中原,收复失地进行了不懈努力,虽遭嫉恨排挤,多次被贬,却矢志不渝,其心不改,其节不移,其爱国热情从未减弱。他的一生是在坚持抗金、反对投降中度过的,他是伟大的爱国志士,他的爱国热情和扶危济世的责任感,当仁不让、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一生奋战、一往无前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并世代相承。

二、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主旨

靖康之变使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种族歧视与蹂躏,辛弃疾在青少年就立下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他的这一志向不仅贯串着他一生的政治事业,同时也在他词的创作中有深刻的反映。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多数以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为主题,并进行了多角度抒写。现就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的抒写角度进行要的分析:

(一)收复中原的壮志:

辛弃疾早年参加抗金活动,“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鹧鸪天》) ,即写自己以实际行动为收复中原献身;到晚年仍是“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则抒发的是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是英雄强烈而执着的历史使命;辛弃疾萦绕心头的愿望,正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拥有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更有崇高的为国献身精神。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

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为作者六十六岁时所作,他此时虽是垂暮之年,但因复出起用,看到收复中原有望,仍激流勇进,壮心不已,奋起筹划。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不凡的业绩,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优秀的词章。词的上阕歌颂了孙权和刘裕,因为他们中一个打垮了北方的入侵者,保卫了国家;一个北伐胜利,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通过怀古,既歌颂了古代的英雄,又表达了自己的收复中原的壮志,又侧面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情怀。批评了南宋朝廷苟安的政策。下阕以刘义隆好大喜功导致北伐惨败的史实,告诫当局要谨慎备战,不可抄之过急;又以廉颇自喻,表述自己老当益壮,愿为北伐贡献力量的心愿。作者在怀古中吟今,在叙事中言志,一连用了四个典故,既切地、又切事、还切时、更切情,充分的表达了自己想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二)英雄失路的悲慨:

辛弃疾南归之后,他大量的岁月是在被贬谪闲居中度过的。“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 (谢枋得《记辛弃疾稼轩先生墓志》)这种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悲愤,形成了辛弃疾词作的另一主题。“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满江红•倦客新丰》)道出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

领兵马的将军,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英雄失路,胸中的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韬略得不到施展,这是何等的凄凉?悲痛、愤懑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国土沦丧、故土难回的焦虑漂泊感;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失落紧迫感,交织于胸、萦绕于心,刚强的老英雄也难免愤然落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他抒写这种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情的代表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水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

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

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烩,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相见,六郎

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

雄泪。

这首词也写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上阕以阔大苍茫的境界和落日城头的背景,刻画了失意词人的自我形象。用抽刀凝视,拍栏长叹的具体细节,表现诗人的爱国激情,道出满腔忧愤。下阕用两个历史故事,从反面着笔,说明自己精忠报国的志愿,他既不作忘国思乡的张翰,也不学只图温饱的许汜,然而坐视年华流逝,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腔孤愤、沉郁悲凉!由于朝廷苟且偏安、妥协投降的方针,使辛弃疾报国无门,正是这种英雄失路的悲愤,更集中集现了爱国词人、抗金老英雄那历久弥坚的一片赤诚爱国之心。

(三) 对南宋王朝的批评

南宋朝廷昏暗,一直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对抗金人士多加贬谪弃置。这种腐败状况令辛弃疾十分愤慨,他批判南宋朝廷忘了国耻家仇:“神州陆沉,几曽回首?” (《水龙吟》) 他慨叹国家分裂,而朝廷竟乐此偏安:“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去,了无尘迹。” (《满江红》) 他谴责朝廷不思北伐,苟且偷安以致“西风塞马肥。” (《木兰花慢》);他批评南宋统治者是非不明、贤愚不辨、忠奸不分:“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卜算子》);他痛愤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弃置埋没:“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贺新郎》);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罢官家居:“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小重山•与客泛西湖》)他愤怒地要清除抗金事业的绊脚石、蒙蔽君主、苟且误国的奸臣:“斫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他指出投降派的苟且偷安,纵能快活一时,最后终难免落入可耻的下场:“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摸鱼儿》) 辛弃疾的这类词作,或委婉含蓄,或借古喻今,或直言慷慨,都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弊端,不仅富有战斗性,还突出反映了他多次上书献策,要求北伐;设想用多种方法建军备战,收复失地,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情怀、多么赤诚的爱国忠心!

辛弃疾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金戈铁马,冲锋陷阵,闯金营、擒叛徒,为抗击侵略而战斗,胆略非凡、为民族事业而战,英勇豪迈;南归后无论是作地方官,还是为中央官吏,均以北伐中原、收复是他为目标,并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深谋远虑、智略超群;即使遭受打击,几度被贬赋闲,其心不泯,矢志不渝;辛稼轩的词作,无论是抒发自己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抒写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愤,还是批判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苟且偷安,都突出表现了他精忠

报国、热爱祖国的一片丹心,忠心昭日月,千古一词人!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29页—第133页.

于非主编《中国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75页—第81页.

第四篇:辛弃疾婉约词之女性词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班级:中文(2)班学号:20082301B082姓名:王璐

辛弃疾婉约词之女性词

【摘要】:辛弃疾戎马半生,壮志难酬。其报国之志,平乱之心,多借助豪放词吟诵抒发,总的来说,豪放词是他诗意栖居的基本方式,而他的婉约、多情、细腻之作虽不能豪放词相比,但在他所做的629首词中,仍然有一部分是婉约之作,其中女性词就有183首,这些词的存在,从温婉、细腻的角度呈现出一个真实立体的辛弃疾。

【关键词】:辛弃疾;女性词;类型;美人文化意蕴

自从清代陈廷焯在其《云韶集》中称“稼轩词极英雄之气”以来,辛弃疾便被冠以英雄词之美名,因此,他的婉约词也往往被忽视,实际上,从他的婉约词能够更真实、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有远大抱负和细腻情感的立体的辛弃疾。本文将从他女性词中六种类型的女子和美人文化意蕴来分析。

一、辛弃疾笔下六种类型的女子。

1、纯真活泼女子。

辛弃疾戎马半生,壮志难酬,满腔抱负常常被现实击得粉碎,这些坎坷和挫折所带来的郁闷之情都需要通过在生活中寻找快乐来排遣,于是,侍女便成了他——也是南宋文人——调节生活的快乐元素。

侍女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宋时的侍女既不同于侍妾又不同于婢,她们的地位比妾低又比婢高,她们往往多才多艺,色貌俱佳,主要以才艺服务于主人,除了陪主人宦游、宴饮、登临、远足等,在主人得意时一起分享快乐,失意时共同承担忧愁,因此颇得主人赏识。”[1]许多的士大夫家中都有歌姬、舞妓、笙妓、侍儿等等,辛弃疾也不例外,家中蓄养了六个侍女:卿卿、钱钱、整整、田田、香香和飞卿。[2]岳珂在《桯史》卷三中曾有记载:“稼轩以词每宴必命侍妓歌其所作。„„特置酒召数客,使妓迭歌,益自击节。”这些侍女们的年龄一般在12—16岁之间,她们不谙世事,在辛弃疾的眼中那些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少女们都是那么的俊俏、可爱、活泼、聪明,与她们在一起,辛弃疾常常能够忘却仕途中带来的不顺意,生活中存在的烦恼,陈晓芸在《论辛弃疾女性词美的意蕴》中说道:“他的作品中就有好些是涉及到这些侍女的,如他的《鹊桥仙·送粉卿行》、《西江月·题阿卿影像》、《临江仙·侍女阿钱将行,赋钱字以赠之》等,通过这些词作我们看到了一个把侍女当朋友看待的词人。”而舒红霞与刘欢的《<稼轩词>“美人”的文化意蕴》一文中说:“辛弃疾作为封建男权社会之一员,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视女性等同于‘物’的思想。他<好事近>词曰:‘医者索酬劳,哪得许多钱物?只有一个整整,也合盘盛得。’”在上文中已提到,整整是辛弃疾侍女之一,在我看来,且不说是朋友,如果辛弃疾把整整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也不会因为医药费不足而把整整当成所属之物来当掉,辛弃疾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家里再怎么贫困也不用把侍女卖掉来付药费,由此可见,辛弃疾并没有视侍女为朋友,她们只是他失意时获得快乐的来源而已。

2、欢场卖笑女子。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因为家境贫穷不得不卖身于青楼的女子从未消失,她们能弹会唱,身在青楼仍然保持自身的贞洁,一般来说,宋人社交宴集之时常常会招来这些歌姬舞妓,或给他们表演助兴,或陪他们喝酒玩乐,辛弃疾亦是其中之

一。他在福州时作的《满江红》词云:“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行乐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共何人对饮三五钟?颜

如玉。”[3]这是他对早年携妓歌饮生活的总结,学者沈松勤在《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里考证:辛弃疾一生可分为五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与歌妓有不尽之情,共计73首,由此可见辛弃疾与歌姬交流之频繁,关系之密切。

歌姬舞妓一般都被当作玩物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地位极其卑微,辛弃疾对待女性的态度虽有局限性,但相对于其他封建社会的男性来说,他的等级观念并没那么强,他把她们当作心灵的慰藉,情感的寄托,生活中的伴侣。而当他看到她们被玩弄、被抛弃时,作者则对她们的不幸和怨苦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如 《鹧鸪天·和人韵,有所赠》:

趁得春风汗漫游,见他歌后怎生愁。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眉黛敛眼波流。十年薄幸说扬州。明朝短棹轻衫梦,只在溪南罨画楼。 此首词描写了浪子与歌妓的短暂相爱的故事,情过之后,“人似浮云影不留”,“眉黛敛眼波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玩弄之后的女子的凄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悲情伤春女子。

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女子的地位随着她们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而渐渐下降,《大戴礼·本命》中说:“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从四德、贞洁观念等构成了中国宗法社会所特有的压迫和禁锢女子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女子常常是男子的附属品,一旦出嫁,便由从父转为从夫,自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度以来,下层知识分子有了一个进入仕途的好机会,女子没有读书考科举的权力,因此当丈夫远赴京城时,她们就只能独守空房,苦苦等待丈夫的归来,并且,有些男子在高中科举之后又另娶妻子,因此出现了思妇、弃妇、闺怨等词作。辛弃疾也有描写这类人物的词作,如

《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首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文中女子看到“柳塘新绿”想起了那时温柔甜蜜的时刻,而现在却只能独自回忆着当初,“肠已断,泪难收”,女子已无法忍受着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于是登上了小红楼,希望能在高处看到丈夫归来的身影,却只能望见连绵不断的山。辛弃疾用细腻的笔法刻画了一个缠绵悱恻、凄楚动人的思妇的形象。

辛弃疾不是一个专注于感情世界中的人,即使是婉约的女性词,也不能离开政治上失意的抒发,“词中所刻画的寂寞孤苦的伤春女子实是作者自身形象的真实写照。辛弃疾因言官弹劾而落职,退居江西上饶,表面上悠闲自得,实际上内心愤愤不平。与那些伤春女子一样,有着被他人(朝廷)抛弃的怨恨。”[1]

4、典故传说中女子。

辛弃疾一生只想抗击金国,收复失地,但从23岁进入仕途开始,之后有20年退居在带湖、瓢泉,这段期间的压抑郁闷之情不言而喻,他善于用典,因而他的词作中常常出现的主人公是仙女,她们有 “洛神”、“嫦娥”、“昭君”、“西子”、“玉环”、“飞燕”、“寿阳”等,她们都有着尊贵的身份,或为可望不可及的仙子,或为高高在上的后、妃,“词人在描述她们时,有时纯是抒情,表示赞美;有时也别有寄托,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注入这些女性形象之中,强调她们被弃的幽怨,抒发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郁闷与怨恨。”[1]其中的意蕴将在下文详细阐述。

5、幸福家居女子。

辛弃疾所写的这类女子一般体现在祝寿词中,可以只指他的妻子和岳母。辛弃疾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他南下之后,孤身一人在朝廷中摸爬滚打,可以说跟妻子组建的家庭是他在南方唯一的家,唯一的依靠,此外,他的岳父与他有相似的经历,妻子又恪守妇道,因而他对家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对妻子,为妻子做文章,在唐宋文人中并不少见,但一般写悼亡诗词的较多,如元缜和苏轼等,他们都是因为妻子去世引发生离死别的伤感而写下千古名篇。然而像辛弃疾那样,在平常岁月里,在妻子50岁生日时为她写祝寿的词作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如:

《满江红〃寿内子》

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

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3]

6、田园农家女子。

辛词中的田园农家女子总是伴随着笑声出场,她们很朴素,完全不同于前几类女子那般或忧愁,或悲情,他们是快乐的,是淳朴的,相比之下,他们有一种脱去现代气息的农村的味道。

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清平乐〃柳边飞鞋》)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3] 辛弃疾自从23岁入仕途之后,有20年退居在带湖、瓢泉,不仅仅是田园农家女子,他对整个农村生活都有独特的了解,杨丽在《辛弃疾农村词中的和谐图景》中提到:“辛弃疾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沉浸,使他笔下的山水田园优美和谐、淳朴恬淡。所以他笔下的农村词没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的孤寂,而是饱含着‘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的欣喜达观、温馨和谐,给人以别样的审美享受。”

辛弃疾眼中的农村是和谐的,没有农民生活的艰难、劳动的辛苦和剥削压迫的残酷等不和谐内容,因而有人认为他的词只“描写了农村生活中平和静穆的表面,而没有能够进一步把笔触透到平和静穆的背后,真实地反映农民和农村的现实生活,因而缺乏深刻性。”我觉得,杨丽在《辛弃疾农村词中的和谐图景》中的一段描述就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由于辛弃疾眼中的农村是作为污浊官场的对立面出现的,与官场尔虞我诈、排挤陷害的险恶相比,乡村的生活更淳朴真实、景物更恬静美好、人与人的关系更单纯亲近,人的内心更平静安宁,他把农村当成自己精神避难的桃花源,所以,他的农村词充满了理想化的和谐图景,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心灵的洗涤。”

二、稼轩词中“美人”的文化意蕴。

1、理想与事业的化身。

舒红霞在《<稼轩词>“美人”的文化意蕴》一文中说道:“稼轩自幼怀抱恢复大志 ,率众南归 ,力主北伐 ,但是南宋朝廷奉行的主和政策 ,使北伐计划举步维艰。虽然辛弃疾曾官居一方帅臣 ,但其‘归正人’的身份 ,以及其与主和派相对立的恢复大业的忧患意识与民族责任感 ,都使他时常处于畏馋见讥、时遭排斥、仕途坎坷、半生赋闲的不利地位,成为一个官宦场中的‘弱者’。为此,作为一个具有钢铁意志、戎马生涯的将军 ,他不仅深切地感受到了得不到朝廷理解、受人轻视、无可奈何、逆来顺受的人生境遇 ,而且产生了与封建男权社会受压抑

之女性‘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认同感。”因此,他继承了屈原的“香草美人”的传统,采取创作主体性别移位的方式,以幽怨美人之形象,叙述着臣妾对君王、臣民对家国的政治寄托和政治愿望。 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以传统的“天涯芳草”、“画檐蛛网”、“落红”、“飞絮”、“危栏”、“斜阳”等意象创造出一种迷离之境,又借用阿娇、玉环、飞燕的典故,含蓄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和忧谗畏讥的身世之感,从而使词取得了既缠绵哀怨又沉郁顿挫的双重美感效果。[1]

此外,还有一种完全是《离骚》“香草美人”表达方式之副本的词作,如《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5]

空谷幽兰自妍自芳却无人欣赏,宝瑟古调泠泠悦耳但无人聆听,作者处处寻觅知音却等到年华已老,其心态几乎与美人遭嫉见疏、幽怨痛苦却又无可奈何的情境十分相似。

辛词中的“香草美人”之喻可谓达到了极致,与上文五类型中“悲情伤春女子”和“典故传说女子”有重叠之处。

2、祖国江山和自然山水的化身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当时已被金兵占有,从小他就受祖父的影响,热爱南宋江山,立志要抗金复国,因而他将美人比喻成他朝思暮想、毕生为其回归奋斗的故国山河和朝夕生存、倾心热爱的天空与大地、草木与生灵。

“花向今朝粉面匀 ,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於尘。自笑好山如好色 ,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辛弃疾这首《浣溪沙》,明白地道出了他对于自然山河的审美态度。在作者眼中,春天的花、柳都变成了心中爱恋着的美人 ,并因江南美丽春景牵惹起对沦陷区故乡的怀念而滋生新愁,作者对山水自然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另外,稼轩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描写长江以北的远山是:“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沦陷区之山河 ,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位正在经受蹂躏的面带愁情与恨意的娇美佳人。[6]这样的审美情怀是建立在深厚的爱国情感上的,这样深厚的爱国情感膨胀着游子漂泊他乡的孤独,无法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痛苦。

“美人是美丽的江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是可爱的家园,实际上是稼轩内在世界的对象化。稼轩文武兼备,其词豪放而婉约,其叱咤风云、铁马金戈的战争生活和命运多舛、宦海沉浮的人生阅历,不仅造就了他的豪情壮志,也培养了他高尚、细腻、丰富的审美情操。因此,在实现自身对象化的过程中,他能够客观地展开人的‘丰富性,主体性、人的感性的丰富性’,‘既

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7]这就是说,在以‘美人’的倩影描绘‘江山’的词作中,辛弃疾已经在特定的语境中超越了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束缚,既能像男性创作主体那样倾注对自然、江山的热爱,又能像女性创作主体那样细心体验、感受江山自然美丽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集豪放婉约于一体的创作风格。”[6]

3、伯乐与知音的角色。

人生难得一知己,历史上“高山流水”的故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句话,辛弃疾一直盼望着有贤明君臣能够理解和赏识他,并且像朋友一样懂得他内心的苦闷,了解他从始至终的抱负,因而,伯乐与知音的角色可以说是重合的。

他在《玉蝴蝶·贵贱偶然浑似》中问道:“暮云多,佳人何处? 数尽归鸦。”他一直在寻找,一直在等待,当然,“美人”有时也降临到他的身边。淳熙15年冬,陈同父与辛稼轩在鹅湖相会,陈亮自幼即喜谈兵事,平生力主抗金恢复,与辛弃疾可谓同志。陈亮此次来访之目的是计划与辛弃疾、朱熹一起谋划恢复大计,结果朱熹爽约。陈亮便与辛弃疾在上饶逗留十日,他们一起游历鹅湖,共酌瓢泉,分析时局,商讨恢复大事。辛弃疾终于寻找到了他的知音,一个与他有着共同志向,懂得他内心苦闷的知音,在陈同父走后,稼轩“复欲追路”,并写下了《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来表达对同父的不舍,并且从陈亮的和章《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中“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但莫使伯牙弦绝” 的词句,可知陈亮也是引稼轩为知音的。

这一类女性词已经抽离了一般文化内含,完全摒弃了男性对女性所持有的欲望色彩,具有深厚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是一种精神理想的高度升华。

宋代周辉曾说过:“词作为生活的记录比诗更有原生态的性质,故通过词去观察唐宋文人生活往往可以看到鲜为人知的一面。„„在词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他们私生活的许多痕迹,尤其是情感生活的痕迹。当然,关于私生活概念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也许在唐宋文人看来,词本来就是表现他们私生活的最好载体,或者说是他们私生活的日记,但却是公开的日记。”要了解一个作家的全部就必须了解他创作的全部,除了抒发胸臆的豪放词,辛弃疾的女性词则使我们看到了他内心脆弱、细腻的一面,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辛弃疾的情感与思想。

参考文献:

[1] 陈晓芸、应子康 辛弃疾女性词论析 江西社会科学2009

[2] 程继红 带湖与瓢泉——辛弃疾在信州日常活研究 齐鲁书社,2006

[3] 朱得才 薛祥生 邓红梅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2006

[4] 陈晓芸 论辛弃疾女性词美的意蕴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6] 舒红霞 刘欢 《稼轩词》“美人”的文化意蕴 宁夏大学学报 2007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第五篇:辛弃疾词二首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 课件。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 、正字音 2 、辨字形 3 、介绍作者

辛弃疾( 1140- 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 、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 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1 、上阕

(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 5)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 2 、下阕

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明确】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明确】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

【明确】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请简析。

【明确】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代指女子。揾,拭擦。几句的含义是: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能酬而流下的热泪呢?词中出现“玉簪螺髻”“红巾翠袖”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

( 5)小结

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三)概括主旨

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四)布置作业

 背诵这首词。

 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依旧。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

二、 创作背景介绍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 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 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播放录音带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

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诵读指导】韵脚:上、下阕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应读得响亮,作稍长停顿。

停顿:应指导学生处理好句间停顿和句中停顿,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

四、 赏析探究

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

1 、上阕

( 1)前四句:怀孙权

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式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给人以遗憾。“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 2)后六句:怀刘裕

简析:京口是刘裕祖居的地方,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所以词人登高远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早已在人间不着一点痕迹,只有词人登高凭吊英雄。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

( 3)引导学生探究 :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结论一: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论二: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结论三: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 4)小结

上阕作者登高怀古,触景生情,缅怀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作者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宣泄了出来。

2 、下阕

( 1)前三句:引出历史教训

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策略:学生讨论,结合相关背景材料作分析。

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换得,落得。“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

( 2)中间六句:追忆亲眼所见

“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鸦社鼓”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简析:从 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 1205年写这首词,整整 43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作者清楚地记得 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作者在南归途中,一路上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 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相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么可悲呀!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 3)结尾两句:怀廉颇以自况

探究: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何具体含义?

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 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 4)小结

下阕:讽刺刘义隆是对韩侂胄的警告;慨叹“佛狸祠下”,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则是抒发内心的郁愤。

两首词艺术特色综合概括 1 、精当的用典

两首词都有精当的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主要在下阕,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回乡;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求田问舍,作者对这两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他想表明的意思是:自己既不想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心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下面又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慨叹岁月易逝,报国无门的惆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下阕都运用了典故。上阕作者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创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精神气概。下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意在讽喻韩侂胄急于事功,草草出兵,将会导致失败。其二,以廉颇自况,是内心的独白,是全词抒情的高潮,也是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2 、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廉颇的遭遇是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讽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栏杆拍遍”,就是写作者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慨,是对统治者不重用抗金名将的讽刺;写季鹰和许汜是对弃官归隐、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的讽刺。

【课内练习】

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 1~ 4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 、词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即指 ,又指 。“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 。

3 、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4 、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案】

1 、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2 、时间之漫长久远

词人思绪之无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 、参考: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雄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郁顿挫,忧国、伤时、伤己,两首词同为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两首词,同时回顾学过的《破阵子》,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风格。

2 、辛词长于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第

六课:辛弃疾词两首

两首辛词学习重点: 典故理解、知人论世 课前导入:

—— 以文入词,英雄之词 横刀跃马登上词坛的英雄。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其词是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没有谁像辛弃疾这样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个性;其词对表现心灵世界有深广的拓展,继苏轼的开拓之后,进一步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其词在苏轼 “ 以诗为词 ” 的基础上,进而 “ 以文为词 ” ,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1. 其词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 “ 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 (辛弃疾〈临江仙〉) 2.“ 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3. 其词纯是自画像,是自己思想、情感、遭际、生活的实录,是自己的生活史、生命史、心灵史,词中有他的影子、他的气质、他的性情、他人格的烙印------其词即是其人,词格即是人格。

4. 读稼轩词须知人论世(特定的历史时期及特别的身世遭遇)。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思路:

(一)词中 “ 登临意 ” 是指什么?在词中是如何表现的?(理解内容) 即景写意 —— 山河破碎的愁恨

“ 登临意 ” 动作达意 —— 请缨无路的愤懑 典故托意 —— 空负壮心的慨叹

“ 无人会 ”—— 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 英雄失路,报国无门 一腔热血,空自冷却

(二)理解:下阕三个典故的内容及作者用意? ①季鹰(反问句):不愿像季鹰那样弃官归隐 —— 报国雄心 ②许汜(推测句):不愿像许汜那样买房置地 —— 北伐之志 ③桓温(感叹句):只能如桓温那样虚流年 —— 不遇之慨

(三)诵读指导

1 、准确把握感情(复杂而起伏跌宕) 悲慨、沉郁、婉曲、矛盾 ------ 2 、多种风格的融合,相映生辉 柔媚、豪放、清新、淡远 3 、押韵(际、意等)、长短句的搭配、节奏的停顿 4 、舌齿音:

楚、天、千里、清、秋皆舌齿音,吐字肯定清楚,精神魄力都表现出来了,音节结合自然,体现语言修养。

(四)拓展探究:词中诗人巨大的孤独感从何而来?请结合所给词人生平资料,深入解读。(知人论世)

1. ( 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

2.22 岁聚众起义, 23 岁率部南投南宋朝廷,被任命为江阴佥判,后连任地方官职,每任均不长。从 29 岁到 42 岁, 13 年间调换 14 任官职。

3.42 岁,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

4.52 岁,复为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 5.65 岁,再度被启用,惜不终也。 6.68 岁,老英雄含恨而逝。 ------ ( 五 ) 课上小结: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思路

(一)阅读理解:结合练习二,了解典故内涵,体会用典用意。(谏书 1. ①孙权:能守后亡 ----- 借古抒怀

②刘裕:能战北伐 ------- 抗金救国的雄才大志 ③刘义隆:草率出兵落败 --------- 忌草率 ④扬州路:烽火连天

佛狸祠:神鸦社鼓 ------- 借古讽今 宜速行 ⑤廉颇: 老当益壮 ------ 用英雄

报国无门 ----— 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 2. 用典(用事)的艺术效果

1 、便于以极简省的文字表达复杂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2 、有暗示、启发作用,便于表达不便明说的内容和情感,使作品含蓄蕴藉。 3 、弄清典故的内容,正确理解作者婉转传达的思想感情。 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凿痕,笔力甚峭。 —— 以文入词的体现

(二)探究

1 、拓展探究 —— 南宋作品中的 “ 英雄 ” 们(练习四)

2 、比较探究 —— 王国维语 “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 ,请结合两人词作,具体谈谈其表现,并探究其风格的成因。(知人论世)

 写作意图、手法、思想感情等。

 时代、处境、身份、个性等。

苏 轼

辛 弃 疾 超然物外

志在其中 (羡慕)

(效仿) 出世之思

用世之志 豪放旷达

豪迈激愤 的情思。

上一篇:吸收导学导练范文下一篇:校庆思想汇报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