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保费资金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及功效研究

摘要:贫困问题古而有之,它是复杂的社会建构,发仓廪以救贫穷,使黎民不饥不寒,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目标;摆脱贫困,实现伟大中国梦,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共同的奋斗目标。新中国的大规模减贫工作始于1978年,四十年来成效显著,尽管如此,“十三五”期间中国的扶贫形势依然严峻,在减少贫困人口总量、降低贫困程度和缓解贫困集中度等方面仍然任重道远,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智慧与决心。随着对贫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贫困度量标准的不断更新,贫困脆弱性(简称“脆弱性”)逐渐走入研究视野:贫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贫困,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贫困脆弱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减少、缓解和应付风险的机制能为穷人所用,他们的贫困脆弱性就会降低。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有25.2%来源于第一产业净收入,而贫困地区农村这一数字更是达到30.1%1。因此,减少、缓解和应对农业风险,稳定农村居民第一产业收入,是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中国的扶贫开发步入攻坚克难和巩固成果的阶段,面临新背景、新挑战,有限的支付能力与较高的风险保障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弱势群体的普惠性实践与精准对接脆弱性人群的特惠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满足贫困脆弱性农户的风险保障需要将成为新时代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的现实要求。在这一系列背景下,具备政策性、保障性和公平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保险领域缓解贫困脆弱性最行之有效的工具之一,其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学术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又有助于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在脱贫攻坚中的定位,使其更好地参与脱贫攻坚。立足于贫困脆弱性,不仅应关注当前的贫困,更应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贫困。本文正是从农业风险冲击下的贫困脆弱性出发,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和功效进行研究的。具体而言,本文由9个章节构成。第1章,导论。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其产生的政策背景、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阐述对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梳理和评述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对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根据研究问题的特性,阐述本文研究的边界,设计研究思路和框架内容,并对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进行说明;最后提出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第2章,相关理论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本文研究的主题之一,普遍存在的农业风险及其导致的贫困脆弱性是可持续脱贫的制约因素之一,需要有效的农业风险管理。由此,农业风险与农业风险管理理论是本文研究的基础之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外部效应和准公共物品属性使其成为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需要对外部效应与准公共物品理论进行了梳理阐述。贫困脆弱性是研究的另一个主题,因而本章从概念演进、与贫困的关系、生成机制、识别框架以及测度方法等方面阐述贫困脆弱性理论;并对效用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进行了阐述。本文实证研究采用了马尔可夫过程的思路进行模型求解,因此本章也对马尔可夫过程进行了阐述。最后,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之上论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研究表明:基于“风险-脆弱性”分析框架,在农业风险冲击下,脆弱性农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共同作用,生成了贫困脆弱性;随后,脆弱性农户的风险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递次演化,使贫困脆弱性不断加剧,并恶性循环;最后,若要预防和应对脆弱性,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然而不充分的风险管理措施可能使脆弱性加剧,因而相较于商业性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第3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演进及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实践启示。本章梳理和总结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历程及制度演进中的经验。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其职能从风险保障拓展至防灾防损和资金融通,作用领域也逐步扩大至服务“三农”。进一步地,从多层面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1)在农业风险冲击下,我国的贫困脆弱性呈现出规模大、区域集中和收入来源单一的特征。(2)生态系统层面、经济层面和人文层面的原因交织,是导致贫困脆弱性的主要原因。(3)梳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供给与需求、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风险管理等三个层面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可为后文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以印度、巴西等国以及我国河北省阜平县、甘肃省农业保险扶贫为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得出启示借鉴,有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发挥。第4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及因素。本章主要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具有风险保障、提供增信担保、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等功效,这些功效的发挥有助于贫困的缓解。供给端:宏观层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农业保险相关立法和条例、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提供了政策环境、机制体制的必要配套;微观层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保险险种和技术创新等,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提供了操作方式。需求端:普遍存在的农业灾害性风险和农业灾害损失导致农户产生了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农业收入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户基本具有购买农业保险的能力,进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产生有效需求,以达到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目的。然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仍存在制约因素:政府层面,配套措施不明确、保障水平低且补贴项目单一、大灾补偿和再保险机制缺乏等;保险机构层面,基层服务水平不足、区域风险与费率不匹配、特色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险教育宣讲力度不足等;贫困农户层面,风险感知能力和保险意识薄弱、有效需求不足等,制约因素的存在使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应无法充分发挥。第5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临界点及传导机制。本章从农户行为出发,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边际效用、收入弹性、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不确定条件下的期望效用。研究表明:当收入弹性为负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品属性发生变化,即对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总效应为负,这也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存在障碍的原因之一。在期望效用中,公平保费条件下投保与否对农户收入没有影响,但实际上,不确定条件下的效用低于确定条件下的效用,即政策性农业保险所带来的净福利将更大,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将更好。基于效用分析,本文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存在着临界点,即门槛效应。在临界点之上,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缓解产生了直接和间接传导。其直接传导机制是:(1)农户参与农业保险后,若发生风险损失,保险公司给予经济赔偿,能够减少收入波动,缓解脆弱性;(2)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平滑消费并减少农户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农户的消费信心,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化,进而实现脆弱性的缓解。其间接传导机制是:(1)通过“降低农业投资者风险预期→农业投资增加→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业产出率提高→农业收入增加→农业经济增长”这一路径推动经济增长,伴随着农业经济增长,涓滴效应带来了农户收入的增加和其它福利状况的改善,进而缓解贫困脆弱性;(2)通过保费收入可以实现财富的再分配,与此同时,保费补贴的实质是政府转移支付,能够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化。进一步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缓解贫困脆弱性。但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从农村缓解贫困的政策角度来看,初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的国家,采取收入再分配政策以推动贫困减缓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第6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理论模型及数值模拟。本章从实证的角度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脆弱性的效用。在对比相关模型的基础上,将MIU效用函数、贝尔曼方程和马尔可夫过程相结合,构架理论模型;以农户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度量贫困脆弱性。参考前人研究,对相关参数进行校准,模拟不同情况下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采用图形的方法直观显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脆弱性的效用。研究表明:(1)当农户初始资产高于临界值时,投保农业保险后陷入贫困的概率低于未投保的概率;(2)当农户初始资产高于临界值时,赔偿比例越大,陷入贫困的概率越低,反之亦然;(3)相较于足额保险,投保不足额保险时,贫困概率下降的速度较慢(斜率较小);(4)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的增加,有助于降低贫困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本章从实证的角度初步证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存在着临界点。第7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典型村庄的调研数据。本章基于典型村庄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FGLS法、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笔者亲身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农村普惠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制、效应及政策研究”课题组在四川、甘肃、青海和河南等四省典型村庄的调研数据。在对样本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及Probit回归后,结果显示:(1)在1天1美元标准下(即年收入2600元),被调查的622户农户中,有65.59%的农户为贫困脆弱性家庭,其中建档立卡农户占比25.24%,非建档立卡农户占比40.35%。(2)整体样本中,参与农业保险、获得保费补贴和保险赔偿能够降低贫困脆弱性,但是保费支出不利于贫困脆弱性的缓解。对比建档立卡农户和整体样本农户发现:对于建档立卡农户而言,若要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应,减轻保费负担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适当提高对建档立卡农户的保费补贴,能够有效降低其贫困脆弱性。非建档立卡农户中,农业保险参与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系数低于建档立卡农户,表明对建档立卡农户而言,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更大的边际效用。保费支出变量的系数低于整体样本和建档立卡农户样本,表明当农户实现摘帽之后,保费支出的压力在逐步降低,对贫困脆弱性的负向影响在不断减弱。第8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本章基于我国2010年—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门槛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对整体样本和分组样本分别进行门槛回归后,结果显示:(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时,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的扩张,给农户带来一定的支付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农户负担,并不利于贫困脆弱性的缓解。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脆弱性的效果逐步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规模的扩大,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的保费支付压力,但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即缓解脆弱性的效果并不明显。政策性农业保险赔偿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脆弱性。(2)分组后再次进行回归发现,低收入组中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呈现出“由负到正”的趋势;保费补贴和保险赔偿不存在门槛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并不显著。中等收入组中,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和保费补贴存在单门槛效应,且影响系数为正;保险赔偿存在单门槛效应,影响系数“先负后正”。高收入组中,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保费补贴和保险赔偿均存在单门槛效应,系数均为正,但显著性较低。第9章,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如何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是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也是本章价值所在。研究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是客观存在且不断演化的,其风险保障、提供增信担保、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等方面功效的发挥,能够打破贫困脆弱性的恶性循环,缓解贫困脆弱性。但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发挥,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也使得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存在着临界点(门槛效应)。进一步的,本文从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微观数据分析、宏观数据分析等角度,均证实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降低贫困脆弱性,也证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存在着临界点。基于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论的总结,本文建议:应遵循政策性农业保险功能的客观规律,肯定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微观效用机制,明确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功能定位;构建多层次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结构,扩大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保障范围;探索差异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制度,提高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保障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最后,研究认为未来可以从探讨多层次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路径、机制与效应;在行为经济学框架下讨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等两个方面入手,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该领域的边际贡献和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探索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定位。国内现有针对保险或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的研究主要将其视为一种工具或路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目前处于贫困线下的扶贫对象,而对处于贫困线之上,但是具有高脆弱性,随时可能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农户关注甚少。本文从脆弱性的视角出发,不仅仅关注当前的贫困,更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贫困和造成贫困的农业风险因素,以前瞻性的视角进行研究,为建立防范返贫和持续脱贫长效机制提供思路。脆弱性视角下的贫困,研究对象范围更大,研究内容包含风险这一因素,在此视角下的研究有助于厘清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深层次原因,也能够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定位,即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应发挥是存在临界点的,只有在临界点之上,才能够达到贫困脆弱性缓解的目的。由此,本文在肯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提出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不恰当的对象采用了这一工具,就有可能使贫困加剧。第二,基于“风险-脆弱性”框架探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与以往关于贫困的研究不同,贫困脆弱性具有前瞻性,且将风险融入贫困研究之中,重点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对农户贫困的影响。本文在“风险-脆弱性”这一分析框架内,探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在外部风险(普遍存在的农业风险)和内部风险(农户自身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共同作用下,贫困脆弱性逐步生成;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递次演化推动了贫困脆弱性的不断演化;为预防和应对贫困脆弱性,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毫无疑问,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保险领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农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贫困脆弱性的生成、演化与预防机理,环环相扣构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第三,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尝试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机制。尽管在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脆弱性,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本文从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户三个层面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以及制约因素,并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传导机制: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稳定农户收入和平滑消费的直接传导机制达到缓解脆弱性的目的;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公平的间接传导机制达到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目的。第四,尝试用理论模型量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但却可以通过总效用、边际效用等数理公式来表达。现有的研究中,理论模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仅研究农业保险的消费效用;二是构建家庭资产增长模型,研究陷入贫困的概率。结合研究的重点和主题,本文将两类模型结合,构建包含农业风险冲击的效用函数,引入农业保险、保险免赔率、保费补贴比例等变量,并根据农业保险的特点,引入不足额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模型构建的创新。将效用函数、贝尔曼方程和马尔可夫过程相结合并进行数值模拟,从理论层面论证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作用。第五,用典型村庄的微观调研数据评估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并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其脆弱性的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能使得农户贫困脆弱性降低多少?是各界关注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已有的数据库无法满足本文实证所需:大多数微观调研数据没有针对农业保险的数据。因此,本文研究中,采用了笔者亲身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9年在西部地区典型村庄的微观调研数据,一方面评估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另一方面探究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尽管样本量有622份,但涵盖了四川、甘肃、青海等贫困大省,因而仍具有说明意义。进一步的,本文还将受访农户区分为建档立卡农户和非建档立卡农户,对比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其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贫困脆弱性;机理;功效;效应

学科专业:保险学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贫困脆弱性的相关文献

1.3.2 农业风险与贫困脆弱性的相关文献

1.3.3 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贫困脆弱性的相关文献

1.3.4 文献评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贫困及贫困脆弱性

1.4.2 缓解贫困脆弱性:与脱贫、扶贫的比较

1.4.3 政策性农业保险

1.4.4 机理

1.4.5 功效:功能+效应

1.5 研究问题、思路及内容

1.5.1 研究问题及研究边界限定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框架及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与不足

1.7.1 创新之处

1.7.2 不足之处

2.相关理论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

2.1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贫困脆弱性的相关理论

2.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

2.1.2 贫困脆弱性的相关理论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相关理论

2.2.1 效用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

2.2.2 模型的求解工具:马尔可夫过程

2.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

2.3.1 农业风险冲击下贫困脆弱性的生成机理

2.3.2 农业风险冲击下贫困脆弱性的演化机理

2.3.3 农业风险冲击下贫困脆弱性的缓解机理

2.4 本章小结

3.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演进及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实践启示

3.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演进

3.1.1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农业保险的制度变迁:1982-1992年

3.1.2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初期农业保险的制度变迁:1992-2003年

3.1.3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确立与变迁:2004年至今

3.1.4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演进中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3.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多层面分析

3.2.1 农业风险冲击下的贫困脆弱性及其成因

3.2.2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供给和需求层面

3.2.3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收入和消费层面

3.2.4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风险保障层面

3.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的典型案例:中国实践

3.3.1 “金融扶贫,保险先行”的河北省“阜平模式”

3.3.2 “精准滴灌”的甘肃省农业保险扶贫模式

3.4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的典型案例:国际实践

3.4.1 基于减贫目标的印度农业保险政策

3.4.2 巴西农业保险制度及其经验

3.5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中外实践的启示借鉴

3.5.1 制度体系和政策支持较为健全

3.5.2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通力协作

3.5.3 保险产品供给和配套措施完备

3.6 本章小结

4.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及因素

4.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职能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

4.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职能

4.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风险保障功效

4.1.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其他功效

4.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影响因素:供给层面

4.2.1 宏观供给层面的影响因素

4.2.2 微观供给层面的影响因素

4.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影响因素:需求层面

4.3.1 农业风险损失产生农业保险需求意愿

4.3.2 农业收入增加提高农业保险购买能力

4.4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制约因素

4.4.1 政府层面的制约因素

4.4.2 保险机构层面的制约因素

4.4.3 贫困农户层面的制约因素

4.5 本章小结

5.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临界点及传导机制

5.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

5.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边际效用

5.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收入弹性

5.1.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5.1.4 不确定条件下的期望效用

5.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临界点:门槛效应

5.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直接传导机制

5.3.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直接传导机制:收入效应

5.3.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直接传导机制:消费效应

5.4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间接传导机制

5.4.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间接传导机制:经济增长

5.4.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间接传导机制:收入分配

5.5 本章小结

6.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理论模型及数值模拟

6.1 相关模型比较及选择

6.1.1 模型比较

6.1.2 模型选择

6.2 理论模型构建

6.2.1 基本模型

6.2.2 引入农业风险冲击

6.2.3 引入农业保险

6.2.4 引入不足额保险

6.2.5 引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6.2.6 陷入贫困的概率

6.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用的数值模拟

6.3.1 相关参数校准及函数假定

6.3.2 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3.3 赔偿比例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3.4 不足额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3.5 保费补贴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典型村庄的调研数据

7.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7.1.1 基于农户资产的贫困脆弱性测度模型

7.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评估模型

7.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7.2 农户贫困脆弱性测度

7.2.1 收入期望和方差的FGLS估计

7.2.2 贫困线的确定

7.2.3 农户贫困脆弱性的估计结果

7.3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7.3.1 变量的相关关系

7.3.2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7.3.3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渠道

7.4 本章小结

8.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

8.1 门槛效应的经济学解释

8.2 门槛回归模型的基本理论及选择依据

8.2.1 门槛回归模型的基本理论

8.2.2 门槛模型选择依据

8.3 解释变量、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8.3.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8.3.2 模型设定

8.4 门槛效应存在性检验

8.5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的实证分析:整体样本回归

8.5.1 保费收入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果分析

8.5.2 保费补贴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果分析

8.5.3 保险赔偿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果分析

8.6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的实证分析:分组样本回归

8.6.1 样本分组依据

8.6.2 低收入组回归结果分析

8.6.3 中收入组回归结果分析

8.6.4 高收入组回归结果分析

8.7 本章小结

9.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反思性中学英语论文提纲下一篇:工业产品设计专业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