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2022-08-02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在这时光静走的岁月中,唯有工作留下的成绩,让我们感受到努力拼搏的意义。无论是什么行业的工作,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可能曾面临众多的困难时刻,那就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吧,勉励自己,吸取经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也需要爱

在赤东的日子里,可以说,留守儿童问题对我的触动最大。因为我小的时候,和很多赤东的孩子一样,也是一个留守儿童。我出生在广东汕头,那时候爸妈都忙着打工赚钱。出生五个月的时候,我就被送回到我的家乡——江西于都,从此寄养在外婆家里。外婆家里虽然很穷,但对我的爱却是无微不至的,以致于到现在,我都觉得外婆格外的亲切。我的童年是充满爱的,有外公外婆照顾,有朋友伙伴一起玩耍,独独没有严肃的父爱和慈祥的母爱,童年的爱,又是残缺的。所以对于那些调皮的留守儿童,我更多的是理解和关爱,常常会找他们聊聊天,放了学,都会放下老师的架子,像个孩子一样的陪他们玩耍。因为他们往往比其他学生更需要特殊的关心和爱护,以弥补他们残缺的温暖!

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外出工作,爷爷奶奶或者其它亲戚朋友代为看护的孩子们。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在像赤东这样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非常普遍。而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我们江西师范大学,每年都有很多师范生参加看护、教育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这些孩子在学校被定义为“坏孩子”,而真正的过错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孩子的父母。

所以,我希望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二篇:用爱托起留守儿童的蓝天

-------上老小学刘传钦老师关爱留守儿童先进事迹纪实

瘦高的个儿,略黑的肌肤,脸上始终带着浅浅的微笑,他就是上老小学副教导主任刘传钦老师。自2006年2月办起利民托教中心以来,他迎来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留守儿童,被留守儿童亲切地称为“刘爸爸”。几年以来,刘主任含辛茹苦,无微不至地关爱着留守儿童,用爱托起了留守儿童的蓝天。

说起刘主任办托教中心,还有一段辛酸的往事:

2000年,不甘贫穷的他毅然辞职下海,把自己的大儿子松林带到九江文武学校读书,没想到在那里儿子武术是学到了不少,但在生活和心灵上都遭受到了特大的磨难。那时他夫妇俩都在福建省打工,因工资没有按时发放,导致松林的伙食费交不上去,连续几个月都交不起伙食费。所以他学校后勤部下令停了儿子的伙食,在停伙食前,既没有先通知他,也没有好心的老师帮助儿子,使松林7天都没有吃一餐饭,只饮一些水和个别好心的同学送一些包子、零食度日,儿子那时才12岁,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得知这一事实后,刘老师哭了整整一天都未能上班,后来好心的工友和刘老师去找到老板向他说了这件心疼的事后,老板才勉强的借了一千块钱解决儿子的吃饭问题,这件事在他的心里刻下了深深地印记。刘老师小儿柏林,在他外出时是上小学二年级,走之前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两名又是班长, 每学期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性格开朗、活泼、能说会道,很受师生的喜爱,刘老师外出打工后,由于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和家庭的关爱,只跟随70多岁的爷爷奶奶,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少有关注,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生活又无规律,又经常迟到,加上常常想父母,那时又没有电话,要几个月才能收到一封信,根本不能在心灵上沟通,后来他的性格也变了,变得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性情孤僻、感情脆弱、患得患失、情绪不稳定。导致他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由一个热爱学习有上进心的学生变成了一个不求上进,只求玩乐的人了,和从前比较判若两人。而刘老师一门心思地想攒到更多的钱,贻误了他们兄弟俩,这一损失,刘老师觉得终生都无法挽回。

返回学校工作后,刘老师无论在哪个学校都负责少先队工作,在工作中每天都要接触很多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的生活深深牵动着这个中年汉子的心,曾经的伤痛让他对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关注,更多挂念。他十分了解这些留守学生的生活多种多样,但大致可分三类: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方式;二是亲友监护型,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叔叔婶婶、姑舅或是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监护责任落在孩子自己头上。无论何种监护形式,监护中的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求物质和生活上全方位满足,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孩子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却少有关注,家庭教育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另外这些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是家常便饭,有的留守学生甚至辍学,有些留守还的生活习惯极差,不讲卫生,经常不洗头、不洗脚、不洗澡、不理发、不剪指甲、不换衣服,还长期不吃早饭,生活没有规律,再加上学校布局的调整,多数山区孩子上学都很远,像现在上老、曾子、黄屋小学等等,远的学生来上学要走

五、六公里之多的崎岖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又没有家长的护送,起早贫黑,非常危险,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人又小,他们因为害怕财务被盗、被拐卖和被欺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些留守学生好吃懒做,喜欢小偷小摸,不按时回家,在外面与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打架斗殴、偷盗抢劫,有的还追求时髦、缺乏爱心、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一到上课时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较差,还存在厌学情绪。因此,鉴于以上种种留守学生的不良情况,加上自己两个孩子所导致的损失和感受,所以,一看见这些可怜的留守学生,他就会心疼难忍,有时还会流泪,于是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办好一留守还托教中心,敢想敢做的他不顾家人反对,向亲朋好友和银行借了一大笔钱加上自己的全部积蓄,建起了一栋三层半高的托教楼,投资二十多万,目的是让更多的留守孩子有个温馨的家,让他们身心得健康发展,让他们尽早走入课堂参加学习。本着“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本着对祖国下一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本着不能让其他留守学生像儿子一样再有遗憾。他以市场最低收费保吃保住保护理每生每月只收260元费,招收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学生,在教育和管理中,他经常和留守学生沟通,谈心,他始终坚持“孩子是没有错的”,他尽量寻找孩子深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教育引导。

在平时教育中,刘老师不但能正确认识留守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还备了“诲人不倦”的信心、恒心、耐心和诚心,尊重留守学生,与他们建立彼此信任,尊重的基础上,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早晚问寒问暖,晚上查几次房,看他们有没有盖好被子,平时有什么要求等等,让其感受到老师是真心诚意地对“留守学生”好,赢得了“留守学生”的信任、爱戴和尊重。时时处处去发现“留守学生”的优点,采取多引导多鼓励,少批评不挖苦,及时帮助他们总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引导他们认识自我价值,不断增强他们追求进步的信心。

留守学生想亲人时,刘老师还特意装了两部电话,供给留守学生随时都可以和自己的亲人说话,谈心。让家长共同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2008年春,中心收留了一名原先在葛坳初中读初一,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他开除的原因是偷盗,与社会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混夜不归宿),后来家家长来跟刘老师商议,请他一定要帮忙,救救她的儿子。当时家长说的很诚恳,刘老师就和爱人商量决定收下这个孩子,当时,他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让更多的人像自己的儿子一样错过少年的学习机会,收下后,刘老师经常与他谈心,引导他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取得了他的信任,刘老师还请他的老师共同合作共同关注他学习和做人。引导他从点滴开始,因势利导,树立他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心和认识自我的价值。

刘老师每周五晚上组织留守儿童开民主生活会,到时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发出自己的心声,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困难、要求尽可提出来,而他便默默记在心中,一一解决无误。他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琴、棋、书、画......活动,使他们能从各种竞赛中来发现自己能行,不会比别人差,也能从中得到充实,不会无所事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校运动会中,34个留守学生,有10个取得学校单项比赛的前三名奖,有6名留守学生中长跑成绩非常突出,还加入了校运动小分队的集中训练,在10月份全乡运动会中,有6名留守学生取得了全乡优秀运动员奖,11月份全乡中小学运动会中有3名留守学生获全县800m、1500m第一,第二名,刘建文还打破了记录,这16名留守学生的学习也进步很快,特别是那个被初中开除的留守孩子,不但学习成绩进步飞快,思想道德也来了个大转变,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如今他已是县实验二中高一年级的学生了。

有付出就有回报,托教中心得到了许多留守儿童家长的称赞,刘老师也被留守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刘爸爸”。离开托教中心后,许多孩子带着礼物回来看望“刘爸爸”,刘老师欣慰地笑了。

第三篇:用爱建起“留守儿童”温暖的家

内容提要:

由于长年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中首要的是“教育”问题,作为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倾听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在他们中间频频出现内心孤僻,情感冷漠,缺乏道德约束,出现行为偏差等等。作为教育者,切忌用“无可救药”“朽木不可雕”等目光去评价他们。应该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不抛弃,不放弃。要拿出爱心,耐心和恒心。我们要用爱心走出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给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

温暖

留守儿童

健康

成长

“好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多年以前的流行歌曲,现在成为了一些特殊学生群体的真实写照,那就是在新的用工环境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留守儿童”。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外出务工,留下家中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这些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日常生活的关心和教导,家中的老人对他们往往过渡溺爱,正常家庭生活的缺失对一个身心都需要引导和呵护的未成年人来说,影响是巨大的,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则无旁待。在我印象中,有这样一个孩子让人忘不了„„

“老师,这节数学课,锋又逃学了。”班长英急匆匆的走来汇报。我忙放下正在批阅的日记,唉!不到一个月,锋已经第三次逃课。第一次他跑到附近的祠堂看别人插田:第二次他躲在校园外面晒太阳:第三次他在男厕所消磨了一节课:这一次他又躲到那里去了呢?我叫上几个班干部,开始在校园外“搜查”。找了半天也不见他的踪影。这孩子,会去哪儿呢?“老师,锋在那。”顺着英手指的方向,我依稀见到在校外的小山那边有个人影一晃而过。几个同学追了过去,很快,锋被“抓”了回来。孩子们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还在山上放火都烧枯好几颗小树了。而锋呢,则是一脸的不在乎。

锋,一个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他自私、霸道,攻击性强,厌学,不管做错了什么都无所谓。上星期逃学时,用断椅角把数学老师砸伤了,校长都找他谈过话了。当时,他目光游离 ,仿佛校长批评的是另外一个人。这才几天,又逃课又放火,我不由火冒三丈。刚想“河东狮吼”,一段文字浮现在我的眼前:爸爸妈妈长年在外打工,我连他们的样子都快记不清了„„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这就是刚才我读他日记中的片段,很显然,父母的远离让他的心灵有了创伤,多年的批评让他“破罐破摔’了。此时,无论多严厉的责骂也必然无效。我摇摇手,一句话没说,让他进了班。

一、 多方了解,建立档案

“锋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其外公代管。外公年迈,又不识字,只负责让孩子吃饱穿暖。为了弥补其缺少的父母之爱又较宠他,尽可能满足他的所有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孩子犯了错误,总是帮他寻找借口。锋经常不做作业或少做。如果老师留他补作业,他会趁放学教室乱糟糟时逃走。在班级里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他玩。锋聪明,劳动时积极肯干。他对老师的批评与刻意的少之又少的表扬都无所谓”这就是我接班后为锋做的小档案。

二、 加强沟通,帮助感受父母的慈爱

当晚,我来到锋的外公家,告诉他外公,宠爱孩子没有错,但要讲究原则,否则就是害了孩子。女儿女婿回来后会怪你的。老人家直点头。在老人的努力下,我与孩子的妈妈通上了电话,电话里,我希望妈妈能经常和孩子通电话。把父母的爱借助电话线传递回来,之后的日子,我经常从日记里读到锋接电话后的喜悦。

三、 主动牵手,感受同学真情

在周四的班干部会上,我把锋的问题抛出来,希望有班干部主动与他牵手。班长英举起来手。我们讨论后决定,英与其同桌,先在学习上帮助他,不懂的问题讲给他听,慢慢的和他做朋友,机会成熟,就引导他进入其他人的朋友圈。

四、 寻找机会,增强留守学生的自信

由于父母不在家,锋的自理能力强,劳动技能比大多数同学同学好。一天晨会课上,我宣布:班级要通过演讲的方式竞选新的劳动委员,管理和指导同学们打扫卫生。课余,我找到英,希望她鼓动锋竞选,并教他写演讲稿。英不愧是班长,当锋站在讲台上演讲后。同学们都被他的演讲征服了。当场唱票后,锋以绝对的优势当选劳动委员。宣布结果后,我偷偷的瞄向锋,这个“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孩子眼里竟然闪动着泪花。

转眼,一学年快结束了,现在的锋能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上,虽然成绩进步不是太大。但作业一次也没少交过,除了英,他也有了很谈的来的朋友。我们班也因为他的卖力工作而多次被评为“卫生班级”。

是呀!锋的转变告诉我,对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应该有爱心、耐心、信心,要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教育他们,引导他们。给孩子重建一个心中渴望的温暖家园,让这些孩子的生活多一份感动,多一缕阳光,多一片灿烂!

第四篇:让“留守儿童”享受爱的阳光

作者:吴明莲

工作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甘宁中心小学河口完小

邮政编码:404009

摘要:

我校是典型的农村山区完全小学,班级留守儿童比例达80%以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成为教育的重心。我通过对班上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分析,感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道远,特撰此文以期能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让留守儿童享受爱的阳光。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快乐

正文: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力工价提高而农产品价格偏低,致使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为了家庭的稳定和经济收入更好,一般年青夫妇双双外出务工,然而自己的子女无法带在身边接受教育,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我校地处农村山区,是典型的农村完全小学。我班的留守儿童所占的学生比例更是令人吃惊。全班共有学生51人,留守儿童43人(其中女生21人),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84.3%(其中留守女生所占比例为48.8%)。

作为一名长年在农村学校工作,朝夕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教师,我心中更是充满着焦虑和不安,从而也激发了我对班上43名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我班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分析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特别是农村孩子,“跳出农门”—— 一直是农村家长们对孩子寄托的所有希望,也是父母为孩子聚集经济后盾的终极目标。农村孩子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不用花多少钱了,但高中昂贵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特别是大学昂贵的费用,成为了农村家长心头的隐痛。人之父母,谁又不想在孩子身边给孩子关爱和教育?正是在父母眼中,孩子积聚了他们太多的希望,而这个希望只有具备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作后盾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父母们不得不纷纷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他们带走的是孩子未来美好的憧憬,留下的却是故土家园和一家老小,留守儿童的隐忧被他们的憧憬所淹没。

从我班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中分析,他们具有下以不良共性:

(一)、留守儿童教育不力

在近几年的调查研究中,我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们的孩子大概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种是隔代监护,也就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留守儿童的生活由他们来照顾,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是监护的主体,这也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形式。然而这类监护人的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甚至还有70、80岁的。这些老人绝大部分都是文盲,少数人只是认识些字。他们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必需品,但是,他们不能为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心理等方面问题。甚至有的监护人自己的身体就不好,留守儿童还得照顾他们。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不得不担起本应属于他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这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留守儿童的叔叔、婶婶、舅舅、姑姑、姨等,这种方式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第三种是委托监护,监护的主体是留守儿童的邻居或熟人,一般他们同时监护多名留守儿童,家长付给他们一定的工钱。这两类监护者一般年龄不会太大,文化水平也不错。然而他们往往需监护较多的孩子。在我校中,就有一位家长同时监护4个孩子,那效果可想而知。而且,被监护者往往都是监护者的亲戚,监护人总认为对亲戚家的孩子不能太严格,因此对亲戚家的孩子要求不高。第四种就是自我监护,也就是自己照顾自己,这种方式所占比例非常小,只有高年级才会有几例。

(二)、留守儿童性格缺陷

由于父母外出,全年甚至有的几年不归,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交流。有的一两周通一次话,有的两三个月通一次话,有的半年或一年才通一次话,有的甚至不通话。在电话中,大多数父母也只是简单地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有没有不听爷爷、奶奶的话等一些较浅层次的问题,而对于孩子的心理情绪波动和性格转变则往往注意不到。因此常常听孩子说他们跟父母没什么话可说。

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关爱,很多孩子因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感觉,甚至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我校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时,对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摸底。从调查结果看,不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有的任性、冷漠、自卑闭锁,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逆反心

2 理严重;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然而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或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三)、留守儿童行为异常

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在留守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不少留守儿童迷恋上网、玩游戏,也有一部分学生家境较好,生活无忧无虑,因缺少管教,手头有了钱,经常比阔气,大手大脚乱花钱。

我从对全校留守儿童调查中了解到,绝大部分老师都反映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比父母在家的学生难教育,而且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的品德变差了。在我们学校里,每个班都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而时常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大部分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四)、留守儿童成绩低下

孩子的学习不光是学校老师的事,也需要家长进行过问和辅导。虽然农村家长的希望就是孩子能“跳出农门”,光宗耀祖,实现家长所寄托的理想,但是,由于长年缺少家长的教育和辅导,许多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父母没读什么书同样走南闯北打工挣钱,自己没必要认真学习,等年龄再大一点就可以随父母一块外出打工挣钱,目前在学校就是混日子,长身体的。

我的同事们也反映“留守儿童大都是后进生”,“班上最差的几名学生的大部分也是留守儿童”。在外打工的父母,路途近的还可以偶尔回家看看,关心一下子女的学习生活。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和经济条件制约的父母,一两年才能回家一次,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只能是心有牵挂,鞭长莫及啊。即便父母返家,普遍有给孩子“补偿”的心理,常常带给孩子许多吃的、穿的、玩的等等,很少有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甚至有些父母根本不问孩子的学习成绩。

留守儿童成绩普遍低下的根本原因,还是缺少家长的教育与辅导,而引起孩子从心理上根本不重视学习。

二、对留守儿童教育对策的思考

(一)、减少留守儿童大量产生

农村青壮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驱动,要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现象,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体制下,政府必须进一步继续深化农

3 村改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家庭创业项目。“打工经济”虽然是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绝不能以此代替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壮大农民自己的产业经济,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中有事业可干,有利益可得,把农民重新从城市吸引到农村从事与城里一样的工作。农民不外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这样,如果仍有大量留守儿童产生,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提高农民工的经济支付能力和基本生活条件,使农民工逐步具备带上子女进城的能力。同时打破城市学校本身的坚冰。城市学校要敞开大门接纳留守儿童入学,取消一些不平等的收费,且与有关方面相互协力,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保证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中接受平等的教育,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的健康成长。

(二)、促进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父母外出后,孩子缺少家长教育和关爱而导致教育副面影响,作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承担起更多的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大部分住到学校来,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填充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第一,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让每一位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本校、本班中留守儿童的情况,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也只有提高了认识,才能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转化为老师的行动。而老师的行动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最为重要的。第二,学校平时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家庭关怀,通过一个又一个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在老师的帮助下,留守儿童自己做主角。第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应及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办心理咨询室、心灵小广播,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辟心理健康专栏,为留守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另外,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开学初,学校就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状况,父母的去向及联系方式。特别是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电话、通信地址要记录准确,以此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我校在今年5月,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我想,这一活动将对留守儿童心理、学习、生活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扮演留守儿童知心朋友

教师不能再停留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层面,新时期下,教师应变更角色,成为学生的亲密伙伴,更是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了解留守儿童,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每一位教师,更是每一位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主动走进留守儿童内心,抚慰孤独的心。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作为班主任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把握其内心世界,体验和理解其内心世界。

第二,给留守儿童多一份关爱,让其在成功中增强自信。对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最贴心的关爱,也是造成留守儿童成绩差,难教育的根源所在。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应有意无意地给他们多一份关爱,让他们把在家里缺少的爱到学校补起来,更多地体会到家的温暖。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少批评多鼓励的原则对待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学习中树立起自信心。课后,我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同时在学生之间结成帮扶对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给予留守儿童亲情温暖

既然农村孩子的父母们把“跳出农门”作为对孩子的奋斗理想,就应该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与孩子及其教师保持经常性联系,主动了解和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使他们能时时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体验到亲情的温暖。这样,给孩子温暖的同时,也能够给孩子以教育。当然,父母最好能常到学校看看,亲自了解孩子的情况,这会对孩子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如果父母只一味地为了多挣钱而让孩子的教育走向失误,那挣钱又有什么用呢?!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农村和城市、政府和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多方面相互协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愿我们的农村孩子也有一个美丽的春天!愿农村的留守儿童不再孤独,能够享受爱的阳光,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五篇:用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新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五)

由于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健全,衡量一名“好”老师的标准往往只和教学成绩挂钩,只要考试成绩排名靠前,均分、及格率、优分率等指标是学校考查老师的重要指标,而很多学校也简单地将“教学质量”定位为期末考试的综合排名,这些都造成了评价老师的片面化,单一化。

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学生喜爱、家长认可、同仁赞赏、领导肯定的“好老师”,仅用教师的教学成绩即分数来评价是不全面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一名“好老师”的标准应该是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判断的。

一名“好”老师首先是关心和爱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老师。

关爱学生体现在从内心深处对学生的喜爱和关心,经常鼓励、表扬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作业批语里写上“有进步”,“很好”,课堂上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掌声,家访在家长面前表扬表扬孩子„也许就是几个字,几句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会让学生鼓起信心,在学习、生活中表现的更好,更优秀,同时和老师关系也更融洽,更和谐。“好”老师批评学生是很讲究技巧的,无论学生多么调皮、犯了多少次错误,批评学生时绝对不会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不会用简单粗暴的体罚来体现教师的权威。

“好”老师关心的不光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的是对学生道德品质、习惯养成、身体健康、家庭环境关注和指导,通过平时在课堂上、课间中、放学后和学生和家长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的好习惯,树立基本的善恶观念、价值观念,进而形成做人的基本准则,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学生的习惯养好了,有了正确的是非观念,学习成绩在老师的带领下,自然就提高了。

一名“好”老师是具有人格魅力、有个性的老师。

外出学习听一些著名的优秀教师的讲座,我们常常会深刻的感受到这些老师身上散发着强烈的人格魅力和突出的个性特征。或是不计得失、或是心态乐观、或是语言诙谐,或是爱好广泛,或是思想前卫„„,做这些老师的学生会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汲取各种知识和营养,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做事的好方法和态度。什么是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那么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好”老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待人接物上,对学生、对家长、对同仁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像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学生往往很想亲近他,“亲其师则信其道”。家长也会非常配合老师的工作,关系融洽,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好”老师也是个性鲜明的老师,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而“个性”很多都体现在教师的渊博的学识、独特的教学方法、良好气质与风度、创新的思维及理念等等。学生记住的都是些有个性的老师,钦佩的也是有个性的老师。

一名“好”老师是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和时代接轨的老师。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想灵活,求知欲强。如果老师只会照本宣科,知识陈旧,教育教学方式单

一、简单,是很难受到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好”老师善于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改动向,运用新的教学设备,懂得汲取优秀、先进典型的精华并为我所用,因此,“好”老师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很多教学新技巧,熟练的使用“电子白板”、互联网等工具和资讯,“好”老师知道最近两天国内国际发生的新闻要事,“好”老师会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好”老师是“新潮”的老师,有“童心”的老师,知道学生喜欢看什么节目、做什么游戏的老师。学生认为的“老古董”、“土老帽”,一个学生看不上眼的老师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

一名“好”老师是责任心强,具有一定教学业务能力的老师。

作家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也许这话有些绝对了,但一个人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即使成不了专家,胜任一般性的工作还是没有问题的。老师的能力有高低,水平有区别,但只要有责任心,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积累,做个有心人,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也能成为一名“好”老师。但有这样的极少数老师,缺乏责任感,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教主课质量一塌糊涂,教副科只会“放羊”,什么事情都干不好,成为“边缘人”。家长说一个老师好不好,首先会讲他教的学生考试考得好不好,因此,“好” 老师要有一定的教学业务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教材,课堂能够驾驭重难点,能够做好复习工作,最后能考出理想的成绩。这些,能力和水平固然重要,但责任心是不可或缺的。

“好”老师的评价有很多种,能做到其中的某一方面就可以称之为“好”老师,如果能做到几个标准都能符合,那就不仅仅是“好”老师,更是优秀的老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名师”。当然,如果作为一名老师,一条“好”老师的标签都找不出来,那真的要好好反思,应该怎么在工作中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态度了。

上一篇:安全监督员工作总结下一篇:暗恋桃花源话剧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