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论文范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纪检监察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11月23日,“廉政研究2019年学术年会暨花城廉政论坛”在攀枝花市召开。论坛上,省纪委向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授牌“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

第一篇:纪检监察论文范文

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问题分析

摘要: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国家行政监察机关的重要分支机构,也是企业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的重要组织实施者之一。目前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普遍面临和存在许多问题。解决好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面临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而且对促进法制社会、经济社会、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独立性;权威性;管理体制;不均衡现象

文献标识码:A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国家行政监察机关的重要分支机构,也是企业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实施者之一,类似于企业机体的“淋巴系统”或肝、肾器官。纪检监察工作开展得好,企业必然管理规范、效益明显;反之,则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由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设置和工作方式不同,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但总的来看,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普遍面临和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 缺乏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和法律依据

至目前,国企纪检监察工作可执行的最新最权威的法规是1990年颁布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作企业纪律检查工作的暂行规定》和1992年颁布的《监察部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这些法规制度,大多只是宏观上的规定,比较宽泛笼统,如何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具体实施对人、财、物、事权的监督检查,以及对不按规定执行的行为如何处置,没有做出明确的规范和规定,而且对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和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自身特点考虑不足,在执行过程中不便操作。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企改革阔步前进的今天,企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面临的形势、任务和问题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而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法规制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性,已经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实际。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首先必须有市场、有效益。但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不正当竞争现象还有相当市场的今天,要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还相当困难。如在生产型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过程中,由于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等因素依然存在,要按正常的市场规则销售产品十分不易。而且在产品供大于求的形势下,部分企业,尤其是一些机制灵活、监管相对薄弱的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取得效益,纷纷采取以次充好、低价销售、请客送礼、给回扣、送红包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导致其他同行,特别是那些监管较严、手段不够灵活的国有企业,在严酷的市场竞争面前或纷纷落马,或不得不竞相效仿。如果不顺应这种“潮流”、争取主动,市场机遇将被抢占,企业的经营就会出现危机,最终难免遭受亏损、倒闭的厄运;如果也采取那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则势必违反国家及企业的有关政策和制度。面对这种情况,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不该去监督,如何去监督。

2 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开展纪检监察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在企业中,纪检监察部门、人员与检查监察对象是处于同一层级和地位的企业内设机构和内部工作人员,在工作性质上与其它职能部门互相平行,这就使纪检监察人员很难站到客观的角度去审视、去监督、去查处,不足以在工作中形成权威和震慑。由于级别不够、人手不足等原因,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很难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要全方位、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也很不现实。在对发现的问题或群众举报的问题进行调查取证时,也常常会碰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干扰。尤其是当案件涉及级别较高的单位、领导或所谓的“能人”时,纪检监察部门和干部往往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如果坚持原则、严格执纪,就免不了得罪领导、“要人”,树立对立面,对今后的工作和个人的发展将十分不利;如果讲人情、看面子、囿于小团体的利益,则难免违反原则,失职渎职。这种两难境地,往往使纪检监察部门和人员不敢监督,不能监督,即使要检查监督,往往也是虚张声势、雷声大雨点小,很难起到震慑作用。

3 管理体制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实行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制度,即纪检监察部门同时接受上级部门和同级党委、行政组织的双重领导,企业纪检监察机关也不例外。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只在业务上进行指导,而纪检监察人员的选拔任用、工资待遇和奖惩考核等,一般都是所在单位自己说了算。这种双重领导体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于基层单位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上级机关一般态度比较明朗,要求严肃执纪,坚决查办;而本单位领导,一般都会考虑本单位的声誉、利益以及本人与被查处对象的关系,尤其是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以来,更得考虑下属单位、人员出了问题后本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大部分情况下宁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在本单位内部解决,而不大愿意对违纪违规问题进行立案调查、严肃查处、如实上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即使掌握了一些线索和证据,也必须首先考虑本单位领导的意见。如果领导要动真格的,就深究严办,绝不手软;如果领导态度暧昧,那只能走走形式,最后不了了之。毕竟,作为企业的内设机构,如果不替本单位考虑,不替主管领导着想,存在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小,而且得罪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对本人也没什么好处。所以,“双重领导”如果不到位,很容易形成“一头沉”,影响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4 工作比较被动,方式方法不够切实有效

在企业中,纪检监察部门往往被视为“找茬挑刺儿”的部门,扮演着不太讨人喜欢的角色。虽然大部分领导和基层单位对纪检监察工作比较理解和支持,但在个别单位,领导怕得罪人、怕出问题、怕影响政绩,基层认为是乱插手、找茬子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这就使企业纪检监察人员顾虑重重,积极性不高,工作比较被动。没有上级的安排,没有领导的指示,没有群众的举报,往往不敢亂说乱动,别出心裁。尤其在那些注重经济效益、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中,党纪政纪教育往往只是走过场,搞形式,搞,没人听;不搞,也没人问。监督检查也只是通过参加一下会议、听取一下汇报、查看一下现场、翻阅一下资料来体现。这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地的工作方式,很难把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制度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很难洞察权力背后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即使发现问题,在错纵复杂的内外部关系面前,通过找人谈话、查看资料等简单的方式方法,也很难取得违纪违规的确凿证据,很难对有关单位或人员进行处理,许多问题不得不一拖再拖,最后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5 企业的监管存在不均衡现象

在对国有企业进行严格监管的同时,对不断涌入的民营、合资、外资企业等,国家在监管方面明显存在着不均衡、不到位的现象。个别非国有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对国家的政策法规往往采取打“擦边球”的方式。遵章守纪,往往也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国家执法力度较大或者对自己企业有利的,就谨遵恪守;而执法环节相对薄弱或有损企业利益的,则虚于应付,敷衍塞责,能拖就拖,能违就违,执法部门不来过问,他们乐得装聋作哑、抓紧时间赚钱。个别外国在华企业违规用工,各地小煤窑违规开采、事故频发,个别外国企业公然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商业贿赂等等,无不说明了国家在对非国有企业监管方面的薄弱。这种企业间监管的不均衡,势必造成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也将带来负面影响。

党的十七大指出: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主力军,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担负着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任务。而解决好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面临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而且对促进法制社会、经济社会、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牟力钧

第二篇:省纪委向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授牌“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

11月23日,“廉政研究2019年学术年会暨花城廉政论坛”在攀枝花市召开。论坛上,省纪委向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授牌“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

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由攀枝花学院、《廉政瞭望》杂志社、攀枝花市纪检监察学会合作共建,是全国地级市第一家以纪检监察学科建设为目的的纪检监察学院,是四川省首家纪检监察学院。学院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贴近基层、有理论、有实务、有创新、能管用”的办学理念,把全面从严治党、廉洁政府建设、弘扬廉洁文化、传承三线精神作为培训主线贯穿始终。

学院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模拟实战教学等复合式教学方式,多层次开展干部培训和廉洁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探索开展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同时,依托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源,设置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幸福是创造出来的”“法治就是阳光”“不磨不成器、存墨不腐”五大专题党性教育系列课程。

截至目前,学院已相继举办了四川省纪委监委、四川司法行政系统、四川省自然资源系统、四川路桥集团、四川省铁投集团、华侨城西部集团、中国邮政银行四川省分行以及成都、自貢、广安、宜宾、泸州、内江、南充等相关单位委托的各类培训班40期,3000余人接受培训。9月25日,学院获颁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党性教育基地”,同时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湖南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多家知名高校确定为教育研究基地。

近日,经四川省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同意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命名为“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

论坛上,攀枝花市委副书记虞平宣读了《中共四川省纪委关于命名“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的函》。随后,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张乾华和攀枝花市委书记贾瑞云共同为“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揭牌。

“攀枝花市纪委监委将以此次授牌为契机,按照党中央、中央纪委和省委相关要求,加强对该基地的建设、管理,切实提高办学水平,为建设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攀枝花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本次论坛由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廉政建设与治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纪检监察学会、廉政瞭望杂志社、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共同主办,主题为“廉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与实践”,来自北大、清华、北航、浙大等84所高校和廉政研究中心、反腐倡廉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省内外纪检监察系统实务工作者,重点围绕反腐败研究与治理、党风廉政建设、党史与党建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交流。

第三篇:廊坊纪检监察派驻改革观察

2014年12月,河北省廊坊市纪委监察局召开“改革推进会”,全面推行县级纪检监察派驻新模式,纪检组长不再担任驻在部门党组成员。剥离纪检派驻机构与驻在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监督地位更加超然,没有后顾之忧,监督更加专注有力,凸显了纪检派驻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这项举措让人耳目一新,被认为是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一大进步,也为当前的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一个具有参照意义的样本。

改革的三大亮点

廊坊的改革探索既是形势所需,也是问题倒逼。

长期以来,纪检监察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纪检监察机关派驻纪检组组长担任驻在部门党委(组)成员。作为驻在单位副职,纪检组长难以对“一把手”进行有效监督。再加上“决策权与监督权混淆”,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未能在反腐中发挥应有作用。

传统派驻模式下,派驻机构人员的工资福利、生活津贴、住房、医疗等事宜均由驻在部门负责。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利益决定立场。如果工资、福利由驻在部门发放,驻在部门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利益来拉拢腐蚀派驻人员。比如,通过增加出国机会、公费考察、发放补贴等手段,变相地拉拢派驻人员,使派驻机构人员与驻在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同体监督导致派驻人员失去独立性,监督职能弱化、虚化,不但不能履行监督职责,甚至充当“消防队员”,为驻在部门腐败问题“灭火消灾”。

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2013-2017)》强调“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面对问题倒逼,廊坊市纪委主动改革,开创了一种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新模式,具有三大亮点。

其一,从同体监督到独立监督。该模式首先在组织领导上完全垂直管理,派出人员由县纪委直接领导,纪检组长不再担任驻在部门党组成员,不参与部门业务分工。这对原来“寄人篱下”的派驻模式是颠覆性的改变,增强了派驻机构的独立性,确立了派驻机构的监督主体地位,实现了工作责任主体与监督主体的有效分离,完成了从同体监督到独立监督的转变。

这次改革正是从体制入手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增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从根本上消除“不敢监督、不能监督、不想监督”的土壤。正如香河县纪委驻食药监局纪检组长白艳华所说,现在纪检组的地位比较超然,监督起来自然有底气,也有力度。

其二,从利益关联到完全剥离。此次改革在后勤保障上实行统一管理,派驻人员的工资福利、考核奖惩、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均由县(市、区)纪委负责,与内设机构人员一视同仁。这一模式打破了原来的一对一派驻所形成的利益共谋机制。因为不管是从个人利益还是从单位整体利益的角度,过去的派驻纪检组和驻在单位利益关联度很高,而现在的情况则与以前完全不同了。这样有助于切断派驻人员与驻在部门千丝万缕的工作关系、感情关系、利益关系,使他们能够站在利益超脱、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监督。

其三,从不能发力到完全发力。廊坊市纪委对派驻人员进行了充分授权,可列席驻在部门各种会议、随时调阅驻在部门的各种文件资料、全方位开展各项监督检查。

这一改革实现了对驻在部门“一把手”的监督。过去“一把手”和纪检组长的上下级关系决定了对“一把手”监督的困境,“居高临下”的体制安排,使派驻机构从不敢监督转变为敢于监督,从不能发力到完全发力。用香河县交通局局长苏宽的话说:“纪检组是真监督,真检查,真不讲情面呀!”

本次改革形成的新模式,设计更为科学、运转更为有效,派驻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更强。这次增量改革实践,最终成为推动基层清廉政治风气的发动引擎。

如何完善

廊坊改革的成效和优势是明显的。但是,任何一项改革设计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在运行中必然会面临一些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比如:这项改革是否存在政策法规的结构性冲突,是否考虑政治大生态与机制小生态的关系,内部机构人员如何整合优化,专业化团队如何塑造,如何自我监督,是否需要配套措施等。

首先,建立开放互动监督机制,从“被动出击”到“主动出击”。

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案件中,线索来源于群众举报的占41.8%。许多案件都是由群众举报、网络发酵、舆论冲击的情况下,才被动回应。比如,网络上报道的“季建业岳父举报杨卫泽因其为女婿落马主要推手”,以及大量的情妇举报案,这种“利益关联人”式举报,昭示了纪检监察机构在监督中的被动和消极,没有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

要完成从“被动出击”到“主动出击”的转变,必须抛弃“守株待兔”式的侥幸,学习扁鹊兄长“治未病”之理念,变被动为主动。要“沉下去”、“走出去”,善于通过调研走访,发现腐败问题的蛛丝马迹;要开辟信息通道,完善信息反馈。借助新兴网络媒体,进行反腐信息交流与互动,掌握民情、民意、民怨、民盼,有反馈、有答复;要惩防结合,以防为主。从事后查处为主转向事前监督为主,将监督的关口前移,提升反腐预警功能;最后,完善协作机制。纪委监察机关应与司法机关、执法机关、审计机关、组织人事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增强反腐合力,使腐败行为无可遁迹、即刻显形。

其次,加强专业化团队建设,打造“火眼金睛”。

作为监督执纪的专门队伍,不仅需要高度的工作热情,还需要符合职业特点的专业化本领。2009年《河北日报》刊载:“近年来全省95%以上的县级派驻机构基本没有查办过案件,基层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调查处理。”原因何在,除了体制原因外,监督者的能力不足、本领不强,缺乏一双洞察问题的“火眼金睛”,也是关键因素。

打铁还需自身硬。长期以来,由于纪委监察系统职能庞杂,并以行政事务为主,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打虎本领不强。这就需要培养或选拔一批掌握政策、法律、经济、审计、心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士补充纪检监察队伍,补强纪检监察工作的薄弱环节,提高见微知著的能力,善于从细微线索中发现问题,对所驻单位一些重大事项、干部任免、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进行腐败风险控制。

再次,完善对纪检人员的监督机制,解决“灯下黑”难题。

纪检监察干部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也不具备天生的“免疫力”。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纪检监察干部被拉拢、腐蚀的危险越来越大,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

同时,县级纪检监察派驻模式还面临着“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的考验。县级机构是行政层级中的一个基层单元,派驻人员与驻在单位人员难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学、亲戚、战友、朋友,等等,这些因素对派驻人员的监督工作构成干扰,难免不出现关系案,金钱案、人情案。这次改革虽然从组织遴选和干部任期对派驻人员进行了界定,但对于如何防范“私情私心”对监督的干扰,制度设计明显不足,成为这次改革的“阿喀琉斯之踵”。

面对利益多元化冲击,面对人性之弱点,除了加强自身政治修养外,更要强化制度的监督和制约。“监督”不仅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只有权责对等,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公权公用。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

作者:魏海青

上一篇:组织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教学经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