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心为人生立根

2022-09-10

本期教学了一篇课文,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先生所撰。其中的故事很耐读, 学生也爱看。文中有一则是这样的:作者的父亲从远方回来了, 有一天突然关切地问他, 考试第几名, 答案是第二名。父亲摸了他额头上的“马鬃”, 很欣慰地夸奖了一句:“不错”。不料在旁边的祖母掏了底儿:“他们班一共才三人。”父亲问, 第三名是谁?这时作者就低头不语了。还是祖母替他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 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就板起面孔, 对作者说:把书拿来, 考考他。作者的书终于在父亲面前现了原形——他的课本哪像本书!简直就是一团纸, 书是拦腰断的, 只有下半部分, 没有封面, 没有头尾。作者担心父亲要揍他, 可是没有。他父亲愁苦地望着他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回答是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他们家买不起书, 老师规定, 每人要有一本, 而且得摆在课桌上。”他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 “他一半我一半。”父亲又问:“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其实他父亲也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 说:“元贞比你有出息。”后来, 他父亲让元贞把半本书拿来, 添上许多白纸, 经过他父亲的巧手修补, 装订成两本完整的书, 补写的字, 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补好了, 再送给他。

这真是一个好故事, 课堂上课堂下, 好多学生都被它温暖感动了。牛汉先生小时候的心灵可想是多么的无私透亮啊!而且, 更加难能可贵的事, 这一对父子的共同的爱心奉献。学生们都说, 面对贫穷, 特别是同学和伙伴, 该帮的, 就少计较啦!能献爱心, 特带劲!这成了全班55位同学不争的共识。

那次开学, 我要求学生先口头上讲寒假见闻感受, 再写周记。很多人扯上了压岁钱这个话题。大家一时来了兴致。我为了引导大家合理开支, 稍稍作了一下统计, 压岁钱还真不少。有的高达五六千, 千儿八百占多数。最少的也有三两百, 一百以下的简直没有!留守家庭的家长一般都用压岁钱来表示对孩子照顾不周的亏歉, 所以学生利用压岁钱做爱心捐款的本钱很足。隔开学的时间这么近, 这次捐款, 同学的心的确显得冷漠!爱心, 总得有实实在在的体现啊!

因此, 我寻思着, 与我的学生对此事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我说, 我们读书, 一定要入耳入心, 用别人的可贵榜样来移性动情, 见之行动!其实, 对爱心的认识, 不要囿于一种施舍, 一种同情, 更是自爱, 自立的必需:它让我们的生命根蒂渐壮, 让我们的活法更有底气, 我找到本次捐款最啬的两个“先生”, 探明心迹, 发现他们从未关注别人, 心里也未曾有换位想法, 他们一一把钱拿去买来多样零食, 美滋滋地吃得正欢, 真是少见的“空心人”!对此, 我给他们讲了一个使之开悟的故事。

不知在哪儿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家三口, 父母与女儿, 如同其他家庭一样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一天, 女儿长大了, 假期回家发现父亲不在。母亲平静地望着她说:“走了!”女儿不明白。母亲这才道出隐藏多年的秘密。原来, “父亲”并非他的亲生父亲, “母亲”也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她其实是一个弃婴, 被乞讨路过的母亲捡到, 悉心抚养, 身为游方僧的父亲路过, 得知后, 认为这是佛祖的托付, 遂决定留下, 还了俗, 与母亲共同抚养她。十多年过去, 父亲见她长大成人, 便重新剃发为僧, 悄然离去, 云游四方去了。

我们不必去评价故事的真伪, 却很有必要去讨论其中包含的做人的道理。人们很容易误认为:因为有值得爱的人, 所以才去爱。其实, 恰恰相反, 是人们必须去爱, 所以才去寻找要爱的人。人类是社会生物, 从出生到死亡, 都是在他人的关爱与帮助下完成的。既然人们从群体演化而来, 当有鼓励合作的心理机制, 即从他人身上获得身心支持。的确, 有人有极端自我的反社会人格, 但心理学家发现, 他们并不快乐, 有严重的不安全感, 堪称最绝望的人类!

回想所读的故事, 我们明白, 它最打动大家的, 是那个父亲的全身心奉献, 他爱得那样无私, 那样勇敢。现在想来, 他, 这个无根无蒂的游方僧, 是因为佛祖的嘱托去爱这个孩子, 还是因为自己的英雄梦去爱这个孩子呢?或许, 这个孩子才是他的佛祖, 因为对这个孩子的爱, 他才从此不再是一个无根无蒂的人生过客。

你想过吗?当你拍着孩子的小屁股, 送他上跷跷板, 或者把他放在爱人肩上的时候, 你对他的爱, 其实也是对你自己的爱!

对照以上所读的两则故事, 我们每个肉身之上, 总会莲心开放。

那就是——以爱的姿态为他人施以援手, 就是在提升自己生命的高度!

这, 就是我, 对班级内80%的留守家庭和留守家庭的孩子, 所说的一番人生的敬言!

后记:教育的本质是爱的艺术。其出发点是人, 归宿点也是人。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 关注人的生存质量, 关注人性的完美, 促进人的发展。

限于家庭原因, 因父母长期在外, 留守儿童得到的爱的营养不足, 致使给予他人爱的能力较弱, 这为我们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爱心培养带来很大困惑。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班级就是当地将来的一个微型社会。倘若爱心教育做不好, 必在儿童心理上埋下了冷漠的种子, 将来其负面作用, 决不啻于为社会留下一颗隐形炸弹。

其实, 文明礼仪中之爱心教育, 必须走内化——升华之道, 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 沿着“知、情、意、行”的路线, 注重加强道德体验, 使善行、行善成为一种常态, “作之不止, 乃成君子”。

顺便说一下, 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 我班学生的爱的能力明显提升, 在各种公益活动中表现突出。他们抱团取暖, 在班集体中营造出了浓浓的爱心氛围。

上一篇:苏里格气田天然气处理厂外包业务管理模式探索下一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及安全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