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成长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苦难与成长范文

苦难使人成长

601班

盛夏斌

在2005年感动中国的颁奖晚会上,有这样一段颁奖词是这样描述一个人的: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都是强者。他是洪战辉,一个80后经受各种苦难的大学生,他用他那艰难求学的12年感动了中国,在颁奖晚会上他用铿锵有力的嗓音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苦难的经历并不是你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

“人,是从苦难中滋长起来的”,这是拿破仑的名言,是的,苦难是一笔伟大的财富,我们许多人都把“万事如意”,“一帆风顺”看作一种幸福,岂知,人来到世上,上帝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痛苦地啼哭,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宣言,充满激情的宣言:“人,只有战胜苦难,才能获得新生”。

人,需要历经苦难,需要苦难给予的磨练。什么是苦难?探险是一种苦难,失败是一种苦难,挫折是一种苦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方夺胜果;思马迁呕心沥血几十年,才写成《史记》;海伦•凯特凭着顽强的毅力从盲、聋哑的阴影中脱颖而出,成了令人惊叹的奇迹。

温室里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同样,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因为缺少了苦难,少了同苦难斗争的经历,便少了那份磨砺,少了那笔宝贵的财富。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走出来的探险队员们,经历过风沙袭击,挨过饿,受过苦,甚至绝望过,但毕竟成功了,这种成功是他们坚强地同苦难作斗争的结果,成功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喜悦,更是一种顽强的意志和勇气。

苦难并不可怕,如果你的心中有成功的信念的话,因为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从摔倒的地方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新站立起来的时候,我们都会比原来更加高大与健壮。上帝弥明白,苦难是他送给年轻人的带刺的玫瑰,它会最终带来成功和幸福,尽管为了这朵“玫瑰”,我们刺破了双手!

古代先哲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苦难,不代表人可以畏惧;苦难,不代表人一定要退缩;苦难,并不代表人要任其摆布;苦难,使人成长。在成长中感受因苦难带来的坚强,在苦难中寻觅别样的峥嵘岁月。

第二篇:在苦难中成长——读《童年》有感

在苦难中成长,本是一种磨励。苏联作家高尔基就是其中一位。

他的外祖父是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常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他的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人,为着家产争吵斗殴、虐待自己的妻子。他的外祖母却是一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能忍让的老人。是他给阿廖沙义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无助的环境中仍保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的人,真正变成充满爱心的人。

在苦难中成长,本是一种磨励。苦难让我们成长的更快,那也将会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即使是在苦难中成长,我们也要微笑面对。

我们要用微笑点缀今天,用歌声去照亮黑暗,不再苦苦寻觅快乐。祈求光明的伶悯。而是含着微笑走过四季,而将它储藏成幸福的美酒,享受一生。即使生活苦难重重,挫折不断,我们也要以微笑面对。像作者的外祖母一样。他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他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他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

《童年》告诉我们:要做微笑面对生活,更不要在恶劣的环境中随波逐流。

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六年级一班宋志宏六年级:3546541324

第三篇:苦难与幸福

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题记

漫长司考,辗转,似乎到了尽头。

每一程的生命之路,每一程的艰辛和汗水,都在默默完成着最后的那些期望,最后的那点幸福。也许是顽固,也许是固执,也许是不经世事,我坚持地以为,幸福,必然是苦难之后的结晶。只有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儿,方才知道,什么样的幸福,可以让自己甜入心扉。

每每羡慕那些垂暮之年依然相濡以沫的老人,看着他们在夕阳下,互相搀扶着,慢慢地走去,每每让我感动。那些深浅的皱纹,那些绽放的笑容,那些精彩的慈祥,都是岁月的沧桑在他们的生命中刻下的深深印记。看到他们,我想到了知足,想到了平静,面对生命的无数考验,即使踏着荆棘,也要努力地走过罢。玄奘西行尚且九九八十一难,况吾辈乃凡人耳。

常常听到有人在抱怨,为什么别人总是比自己好,别人总是过得比自己幸福,别人总是无忧无虑。似乎在世上,所有的苦难和不幸都压在了自己身上。

尽管,这个世界本来并不公平。

但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美好。

当我们用一双充满童稚的眼睛去看待它的时候,它难道不是在任何时候都精彩纷呈的么?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哪怕是天上掉下的雨滴的时候,难道不是自然地神奇和美好么?

生命需要承受,苦难或者幸福,都是必需。

没有人可以选择逃避苦难而无限趋近幸福。

母亲说,苦难的先或后,那只是生命的安排罢了,先苦后甜或者先甜后苦,那是每个人的生命中有着不同的程式罢了。

曾经的一位尊敬的老师在来信里说,苦难和考验,都是生命的财富,我们都应该感激。 阿甘正传里的那句台词一直在脑海里:“mom always says,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and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 ”

是的,没有人可以预料,在人生的整个历程,将会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考验。但是,人们依然这样代代繁衍至今。尽管无知,但却无畏。

每当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想着把自己放逐到一个无人之地,想到了梭罗那个远离尘嚣的小木屋,想到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

生命的苦难,是我们成长的必需。当父母已经渐渐不可抗拒地老去的时候,我们需要站起来,扛起生命的责任。而在这个过程中,苦难,就是命运的必需甚至转折。

永远相信生命的本质在于承受。除非生命终止,我们扛起责任的历练不会结束。当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这样的承受可以让我们爱的人得到一份安宁,那么,这样的坚持,又是否意义非凡呢?

第四篇:浅析宗教与人生苦难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阶级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权力的不平等,贫富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必然会导致苦难,宗教的产生离不开苦难。苦难中受到压迫的人们,极力地想在现实的残酷中寻得一片精神的乐土,找到一种超越于现实的寄托,来获得能与苦难相抗衡的力量,于是他们偏向于选择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存在,而使自己找到存活在这充满苦难的现实世界的理由,这个时候,宗教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所以,很多时候一提到宗教,我们总是很容易的就想到了生命中的苦难,即人生苦难。宗教的兴起,发展和成熟,总与当时社会的苦难紧密相联,人们所处的社会愈黑暗,愈贫穷,愈不平等,愈残酷„„那么宗教就越盛行,越发展,越传播得快,而信仰的人也越多。要研究宗教与人生苦难这个话题,有很多值得去探讨的地方。在这里,我着重就宗教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以及宗教认为苦难对生命是否有意义及其原因这两个问题,再结合我自己对个人和社会的幸福的了解,来作具体分析。

(一)

宗教对人生苦难的态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面苦难,超越苦难。

直面苦难。所谓直面苦难,就是要正视苦难,把苦难当做人生必然会出现的一个事实存在。基督信仰和佛教信仰是不回避苦难的,基督信仰认为人生来是带罪的,痛苦的。从《圣经》中可以看到,“神所创造的万物都甚好”①,但“因始祖亚当、夏娃悖逆了上帝,罪就入了世界。于是人要终身劳苦,汗流满面,才得糊口。不单如此,大地也因人的罪受连累、遭咒诅,以至不再给人效力,更长出荆棘和蒺藜来”②。这样人类的苦难就产生了。正如古罗马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所说:“神所创造的世界本是美好的,是人犯罪之后才带来了苦难。”《圣经》中也记载了耶稣对他的门徒的话:“在世上你们有苦难”。又如佛教中有一个词,用来形容“芸芸众生”的苦难的——“苦海”,佛教认为,世人将多在苦海之中,如果没有佛的救度,无由得救。它甚至把人生分为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人生皆苦的价值判断构成了佛教庞大思想体系的基础”③。事实上,不仅仅是基督教和佛教,其他种种宗教都是直面苦难,它们承认人世间存在苦难,而不是对苦难持否定态度,或者说是逃避、回避现实中的苦难。虽然佛教对现实社会明显地表现出否定的态度,但这并不表明它就对现实中的苦难持否定态度。

超越苦难。这是宗教在看待苦难时表现出来的另一种方式。超越苦难是在直面苦难的基础上来说的。如果不能够直面苦难,不能够正视苦难,又如何来谈超越苦难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宗教是在苦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产生的(现代有些宗教是在人们物质生活过于充裕,而精神世界过于空虚的基础上产生的,但目前还只是个别现象,如“新宗教运动”),在如何超越苦难的问题上,不同类型的宗教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方式。例如基督教,在超越苦难的程度上,就不如佛教的积极彻底,恰好相反,基督教表现得十分消极。基督教是在承受苦难的基础上去使心灵世界达到超越苦难的目的,他主张人们应该安于苦难,承受苦难,而让人们安于苦难的原因就是耶稣也存在于这个世上,他也受到过苦难,出生在马棚里,受到追杀,遭到门徒的背叛,被钉上了十字架,然而这一切的一切,耶稣不仅没有选择逃避,他还显得十分平静,十分平静地接受了这巨大的苦难,基督教告诫人们要喜欢苦①

② 《圣经·创世纪》1:31《圣经·创世纪》3:16-19 ;4:12

③ 《浅论宗教人生哲学思想》 作者:尚九玉

难,“倒要喜欢,因为你们是和基督一同受苦”,耶稣最终在苦难中得以复活。既然基督作为神,在世上都免不了要受到如此巨大的苦难,我们作为人,普普通通的基督徒,又有什么理由选择逃避呢?基督教就是以基督在和人们一同受苦的方式,而使人们达到心理上的的慰藉,从而获得一种安于苦难,却在安于苦难的现实中得以超越苦难的精神存在,寻找到一片心灵得以栖息的乐土。总的来说,基督教在看待苦难的问题时,趋向于选择消极的方式来达到超越苦难的目的。而佛教在如何看待苦难的问题上,则与基督教显得不同,而与道教则有几分相似,佛教也承认苦难,能够直面苦难,但是更表现出一种不愿接受苦难的状态,佛教和道教都重视修行,道教有“悟道成仙”的说法,而佛教则有“修行成佛”之说,在佛教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超越苦难,而且可以战胜苦难,佛教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有罪恶,社会之所以会产生苦难,是因为人有“三情六欲”,而要战胜苦难,摆脱苦难的的束缚,就应该潜心修行,达到“四大皆空,六根清净”的境界,更甚者,摆脱世俗,当身上具有佛性的时候,就可超越苦难,战胜苦难,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佛教有大小之分,小乘于苦难多重自救,大乘则主张普度众生,而“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慈航普度”、“大慈大悲”等恰好反映了佛教对待苦难时的积极主动的精神。虽然不同的宗教在超越苦难方面表现的方式不同,但是它们都认为人是可以超越苦难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

宗教在看待苦难方面,不回避,不否定,而是敢于直面苦难,超越苦难,那么,宗教认为苦难对生命的意义又何在呢?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承受很多的痛苦,中国古代有位词人说的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人没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就有可能受到世俗的喧嚣的影响,接受苦难的历练。苦难对生命意义重大。

苦难是锻炼人的“兵器”,它能使生命走向更高的层次,达到更高的境界。佛教教人心向善,教人学会坦然面对,教人心胸宽广,学会容忍,学会静观,使生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悲,达到更高的境界。苦难能够唤醒人内心最深处的精神存在,当人们所承受的苦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人们对苦难的忍受程度到了一定的限度时,人们趋向于寻找一种精神寄托来战胜苦难,宗教所指向的美好的地方,类似天堂,或者是西方极乐世界,自然而然就成了受苦受难的人的精神归宿。而宗教表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到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的,佛教追求“真,善,美”,只有在生前不断的做善事,一心向佛,死后才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再者,佛教讲究“因果轮回”,认为人上辈子做的事会影响到他的下辈子的命运,所以就是在宗教这样的推动下,苦难也就成了锻炼人的兵器,人们一心向善,让生命不断朝着“真,善,美”的境界发展,当人们的理解超脱于世俗社会时,他们的生命才得以开始解脱,他们的思想更具有佛性时,就表明人们相对与以前,有了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已经是苦难所不能战胜的了。

苦难是生命成长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在苦难中,人才会“觉悟”,生命才会得到升华。这让我想到社会中的自杀行为—— 一种很愚昧的,不觉悟的表现。自杀行为在基督教中是不被允许的,基督教认为,选择自杀的人,死后其灵魂是不能进入天堂的,而是被打入地狱,接受残酷刑罚的惩罚,永无翻身之日。人既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感谢上帝给你生存的物资,即使有苦难也应该与基督一起承受,而不应该以自杀的行为来逃避苦难,这是对上帝的一种蔑视,是得不到上帝庇佑的。又如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释迦摩尼出生在印度一个地位很高的家庭,属刹帝利种姓,虽然出身高贵,但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

传教,释迦牟尼本身并没有经历过像吠舍、首陀罗这样的种姓所经历过的苦难,但他出生在那样一个社会,是能够感受到的,他关心人间疾苦,那么同时也就相当于他的内心也在承受这些苦难。如果他没有看到过,感受过社会上的如此多的人生苦难,他就很难获得这样的“大彻大悟”。所以宗教认为苦难是生命成长必不可少的因素,人们不应该逃避苦难,经受住苦难,受到来自苦难的刺激,人才会获得顿悟,才不会安于现状,虚度光阴,生命的意义在苦难中才会得以彰显,而人格也在苦难的平台上,变得更加伟大。

接受了苦难的历练,生命才得以净化,灵魂才得以从尘世暂时的事物转向永恒,转向宗教所描绘的神圣之地。苦难“不只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而且对内在的完善发展具有基本的意义:受苦使灵魂从对暂时和易朽的事物的过于专心中撤出;它是对虚荣心和好面子的解毒剂;用基督教的话来说,痛苦是上帝使我们的心灵从尘世暂时的食物转向永恒、转向

④他本人的伟大的教育手段”。这句话,正好说明了宗教角度下,苦难对生命的另一重要意义。

(三)

苦难对生命的意义是巨大的。不仅是在宗教的角度下,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一样的。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十分充裕的环境下,我们很难联想到“苦难”这个词,反倒是觉得人们都会活得很幸福,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假象!对宗教与苦难的学习,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人生幸福的了解和体会。

幸福是相对于苦难来说的。我个人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如果一直是生活在“温室”里,没有经受过风吹雨打,没经受过饥寒交迫,而一直是处在别人的庇护下,那么即使其他受过苦难的人看他,会觉得他是很幸福的,因为他的人生不用去走坎坎坷坷的路,而是一帆风顺,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呀,但是,事实上,这个处在温室中的孩子,他自己并不能感受到这种别人带给他的“幸福”,反倒会觉得这简直是对他的一种束缚,因为他没法用区别于“温室”生活的另一种方式来与之作对比,也就不能体会到温室的特别之处,只有等到他自己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经受了无数次来自心理和生理上的苦难的考验后,那个时候回想起当初“温室”的生活,他才会感觉那时的自己确确实实是多么地幸福!

苦难的存在,让我们更好的明白幸福的宝贵,领悟生命的真谛。就如《道德经》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者,就如人生困难,让人痛苦不堪;福者,恰似幸福,让人心情愉快。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也就是说苦难与幸福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相互转化,但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生活中遇到的“不如人意的事”远远要多于“心想事成”的时候,“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幸福需要个人去努力的争取,换一种方式说,就是幸福是作为个人在承受了许许多多个或大或小的人生苦难之后产生的。战胜了小的苦难,便获得“小幸福”,经受住了巨大的苦难,便获得“大幸福”。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句耳熟能详的歌词:“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风雨”就如人生长河中的许许多的苦难,挫折的打击,经受住了,才能看见隐藏乌云身后的灿烂的阳光,才能看到天边那美丽的彩虹,而阳光和彩虹就作为人生的一个幸福的形象而出现了,又如一句俗语所描绘的“黎明前最黑暗,希望前最渺茫”,也是同样的道理,苦难的存在,让我们明白,幸福的来之不易,更能感受到短暂幸福的巨大魅力,从而对幸福倍加珍惜,而靠经受苦难,而争取得来的幸福,更能让我们领悟到生命的宝贵,以及人生的真谛何在。

苦难让我们懂得,珍惜现在,“活在当下”即是幸福。活在当下,并不是说”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是指不要去对未来作太多要求,人应该及时珍惜此时所拥有的,坦然的面对现实中的苦与乐,好好珍惜现在!佛教中有“七情六欲”的说法,它认为苦难绝大部分是由于人存在极大的欲望导致的。凡人有七情六欲,这是苦难产生的根源。人类的欲望永远也无④ 【德】 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6页

法满足,正相反,欲望会因为得到小小的满足,而变得越来越膨胀,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很多时候,人们不断地追求某种还未得到的东西,把获得那种东西时短暂的满足感当做是一种幸福,而当这种满足感消失时,又转向于追求另一个目标。人们总是不能消除欲望,而太多的欲望堆积在一起,总会导致苦难的,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为什么不适当降低一下欲望呢,把视线移向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适当的享受现实社会带给我们的种种东西,在匆忙的生活中,也稍微驻足,感受一下“活在当下”的快意,放开心胸,坦然地面对“当下”的心酸快乐,感受“当下”生活,踩在苦难的头顶,坦然面对遭受的苦难,把苦难也当做享受的一部分时,不也是十分幸福的一件事吗?与其整天为了那未知的未来而忙碌,倒也不如挤出一点点时间来,让自己的生命“活在当下”,珍惜现在,体会人生。苦难,让“活在当下”幸福与意义彰显出来。

人生是有苦难的,宗教的兴盛也离不开人生苦难。宗教的引导,让人们能够在残酷的现实中直面苦难,超越苦难,使在痛苦中挣扎的心灵不至于被苦难的洪流所湮没。它在对人的历练,以及对人灵魂的升华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宗教的存在,在人的心灵燃起一丝希望,让苦难大众重拾获取幸福的决心和信念„„

第五篇:《苦难与辉煌》读后感

《苦难与辉煌》读后感 最近读完《苦难与辉煌》内心触动非常大。它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乐章,对我们党和军队早年的革命史,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仍默默无闻的英雄,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

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与斯大林、孙中山、蒋介石等历史人物的立场、思想、经历与历史作用的对比;通过与李立

三、博古等人在同一历史时期,面对同一历史课题,经历同一斗争过程,却因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的不同,而得到完全不同的实践结果的对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讲过的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红军长征的大历史,中国革命无比艰险的一个缩影,它是红军将士同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凶恶的反动军队之间展开的一场大搏斗。包含了丑恶与悲哀,没落与衰败,牺牲与献身,光荣与梦想,都浓缩在这样一次烈火真金的考验里。

中国共产党人正经历如此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探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中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中国革命由此成为一只火凤凰,从苦难走向辉煌。

这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列宁去世时不到54岁。斯大林42岁当上总书记。蒋介石39岁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1927年就义时不到38岁。毛泽东34岁上井冈山。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博古24岁出任中共临时中央负总责的人。聂耳为今天作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谱曲时,不到23岁。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并不鲜见。本书告诉我们,我们党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她所独具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以及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正由于此,才铸就了一批又一批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群众的共产党人。

这本书看似讲历史,实则讲今天;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现在,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经济规模、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但理想信仰、精神追求、道德文化等软实力差距还很大。国家和民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与精神层面的东西轰然而遇。当物质极大丰富后,我们的信念寄托、精神归宿在哪里?社会上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伦理危机、丑恶现象?这是我们的国家、民族走向未来无法回避的重大命题。梁启超讲过,过去中国失败,表面看是器物上有差距,再细看是制度上的差距,再往深里看是文化上的差距。金教授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问题,表现了可贵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最具破坏性也最具创造性。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

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那么发达,后来落后呢?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大师?这些问题都引领了前进的方向。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比较好,提炼的思想也很深刻,这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大力提倡的治学态度。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给自己提问题,给别人提问题,给世界提问题。当前,在国家安全战略、军事理论创新、学校建设转型和高级军事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并通过我们的研究,给中央、军委提供决策咨询,给我们党和军队提供解决问题的良方。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激活我们的思想,才能做好学问,培养一流人才。

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钱人,却把这种精神丢得越来越远了,大量的企业家们用污染中国观景而挣得的钱移民国外,官商勾结榨取人民的血汗钱,为了名和利抛弃家人,越来越少的人为整个国家和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谋福利,而是为自己的利益不断损害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在享受着今天金钱给我们带来富足生活时,我们可会翻开历史看看,去充实一下心灵的空白,去缅怀一下无数先烈,告慰一下心灵那点空白……

没有品尝过理想信念美酒的民族,精神永远是苦涩萎靡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已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中国绝不会在莺歌燕舞之中实现崛起。我们前面并没有一条洒满鲜花的道路,需要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依然是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高擎“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信仰火炬,充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终创造辉煌。愿我们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富国强民的道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该书是金教授积十五年的思考撰写而成。全书可高度概括为四个字,即真人、真理。所说的真人,就是讲真话,办真事,信真理。金教授自己说,没有天生的事情,只是做什么就要用心、尽全力,热爱生活就要干好工作;创新贵在坚持,只是把别人打牌、看电视的时间用来搞研究了;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八小时以外。通过他的这些话,我明白了这本几十万字的巨著来源于他经年累月积累的二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常年独立缜密的思考。因而我想,做人要做个有心的人,做事要做出个结果,不能半途而废;做事要做出自己的风格,不能机械照搬。人活一辈子要有热情、有想法,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见异思迁,不要说的多,干的少,不要做批评家和空想家,要做实干家。人间的苦难很多,但不一定都创造辉煌,只有凤凰涅盘式的苦难才最终创造辉煌。愿我们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富国强民的道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苦难过后,必定是辉煌!

上一篇:领导四分图范文下一篇:孔乙己原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