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案解析范文

2022-06-13

教案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只有合理挖掘或注入思政元素,才能实现专业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莫高窟教案解析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莫高窟教案解析范文

《莫高窟》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莫高窟》教案

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平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数灿烂的艺术瑰宝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省的龙门石窟和山西省的云岗石窟,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其中的敦煌莫高窟最有名气了,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艺术明珠”,也叫“千佛洞”。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出示:莫高窟的全貌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莫高窟迷人的风采。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老师来检查一下。出示词语

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指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读得是否正确。正音。表扬:读的很正确!真棒!

2.读有些词语的时候,如果加上自己的理解,那就更棒了!出示:部分词语 老师先来读一读。师范读。谁想读?指名读。

表扬:聪明的孩子,一教就会。谁与他比赛?指名读。 师评价:真是棒极了!

3.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谁想读?指名分段朗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读的是否正确,同时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

4.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生答师板:彩塑 壁画 藏经洞

三、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用“„”勾画出好的词,用“_____”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自己反复读一读,体会体会。

2. 教师感情说: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出示:过渡句 3.指名读。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2、3段,这句话在这两段中起什么作用?是个什么句子?(出示)

5.这个过渡句承上的部分是,男生说——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可见,课文前面部分写的就是彩塑。彩塑的特点是——(生)精妙绝伦。(板书:精妙绝伦) 6.启下的部分是——女生说: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过渡句后面写的一定是壁画,壁画的特点是——(生)宏伟瑰丽。(板书:宏伟瑰丽)

第二段

1.我们先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哪些彩塑?

2.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菩萨、天王、力士、卧佛)

3.菩萨的神态是怎样的?你读。 天王呢?你读。 力士呢?你读。

4.教师评价: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但是没有味道。想读好吗?我们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争取读出他们的神态来。出示:文字 5.谁读菩萨?师评价:挺柔和的;你的表情都变地慈善了。

天王?师评价:真威风;可以配上动作的。你来。评价:真是威风凛凛! 力士?师评价:真有气势;再勇猛一点。你来。评价:好一个大力士! 6.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为了突出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作者先写彩塑的全貌后又重点写了卧佛,谁来读课文中卧佛的描写?

7.出示:卧佛图片2张 边出示,边说:看他的动作,他的神态 。谁来读?

师评价:真安详;你的表情都会说话了。

8.不管是菩萨、天王,还是力士、卧佛,作者只是以点带面去写这两千多尊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气息。出示彩塑图片。

10.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如果你就是游客,站在这些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

你们觉得在人们仅仅是称赞这些彩塑吗?(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12、感受着我们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坐的每个人都会升腾出自豪感,让我们带着感情读读这一段话。配乐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第三段

1.领略了精妙绝伦的彩塑,我们再来欣赏宏伟瑰丽的壁画。出示:过渡句。齐读。 2.这句话中哪个词写出了壁画的“宏伟”?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来算一算。

3.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上课这个地方,这个礼堂大概是50多平方米,算一下“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

4.想象一下,这些壁画的面积相当于900多个这样有大礼堂一字排开,这景象用书上一个词来形如就是?(宏伟瑰丽)

5.如此大面积的壁画涉及到哪些方面了?(学生回答时,出示相应的文字) 6.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内容丰富多彩。

7.壁画上的佛教故事有很多,它们情节动人,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佛教故事壁画的图片和解说)

老师: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尸毗王割肉喂鸽的故事,有描绘萨捶那舍身饲虎的故事,有描述九色鹿舍己救人的故事,有描摹五百强盗成佛的故事„„ 8.老师:在宏伟瑰丽的壁画中,还有许多反映民间生活的壁画呢! (出示民间生活壁画的4张图片)

10.这幅壁画上描绘了什么内容?出示4张图片

图1:宫女在演奏乐器。 生说师述:她们在载歌载舞。 图2:他们在下围棋。

图3:反映了农民耕作的场景。 图4:狩猎的场景。

11.其实刚才老师介绍的佛教故事的壁画和同学们介绍的民间生活的壁画,在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中,只是小小的冰山一角,因为这些壁画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敦煌壁画的绘画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它还被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引读,生齐读“有„„有„„有„„还有„„”) 12. 宏伟瑰丽的莫高窟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了。飞天已成为莫高窟的名片,敦煌艺术的标志了。什么是飞天?(佛教的香乐之神)(出示:飞天图片)那就让我们读一读这段对飞天描写的文字吧!要读出画面,读出美感,读得让我们身临其境。出示飞天文字

13. 壁画上的飞天,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迷人的花香。请你读——

壁画上的飞天,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音乐。请你读——

壁画上的飞天,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动人的舞蹈。请你读——

壁画上的飞天,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化作了我们眼前这段美妙的文字。一起读——

14. 在全部敦煌壁画中,这四千多身姿态万千的飞天真是妩媚动人,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出示:飞天文字

15.准备好了吗?我们班谁读书最好?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欣赏画面。出示多张飞天图片

16.读得怎么样?掌声送给他。把这么美的飞天带进我们的课堂。

17.想不想把这么美的飞天永远留在脑海中?边读边把图画的内容印在脑海中,慢慢地你就能背下来了。出示:飞天文字 自由练习。 18.指名背。谁来试一试?表扬:你背的真快!

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积累,文章的语言就融入了你的语言仓库,就成了你能运用的活的语言了。所以,同学们在课后,要进行大量的积累,相信你的语文水平会提高的。

19.同学们,飞天是不是只有这五种形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20.你是否也可以按照书上的格式,通过文字展现飞天的优美动人了?当然,壁画上的飞天,来源于古代艺术家们的想象。一切的想象都来源于生活,艺术家们也是依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创作出飞天形象的。同学们可以联系生活,大胆想象还有什么姿态的飞天,写在作业纸上。也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和四字词语写一写飞天,写一种正常,写两种超常,如果你一不小心写出三种,那就太有才了。 (课件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有的 , „„ 22. 谁来介绍你所看到的飞天?

23. 老师点评:想象力太丰富了了!感谢你们让我仿佛走进了飞天的世界,身心随着飞天飘旋。

24.让我们一起再来领略敦煌壁画的神奇魅力吧! (出示一段壁画的视频,配乐,教师解说)

(解说词:敦煌壁画历经千年的岁月,佛像画是永恒的主题。当然还有,一幅幅记录佛教故事的壁画,它们向我们展现了佛陀普渡众生,疾恶行善的故事。虽然这五百个强盗作恶多端,被国王挖去了双眼,但佛主为他们复明,从此他们归依佛门,改邪归正。当然,在这些精美的壁画中,还有反映民间生活的,描摹自然风光的。这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无论是它的宏伟瑰丽、内容丰富,还是创作时间的长久,都堪称世界之最。敦煌飞天图是美术史上的奇迹。飞天伴随莫高窟跨越了千年岁月。敦煌可谓是飞天的王国。飞天是佛经中的天歌神和天乐神,在佛界中轻歌曼舞。隋唐两代是飞天的鼎盛时期,他们姿态优美,轻盈自如展现了空灵的精神境界。看了一幅幅壁画,令人震惊不已,敦煌莫高窟不愧被誉为“世界最大画廊。)

25.如此精美的壁画,怎能不让人心醉了?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引读) 第4段

1、每一个到莫高窟的人,参观了精妙绝伦的彩塑,欣赏了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定还要去看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板书:藏经洞)其实,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洞,里面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人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到藏经洞去看一看呢?看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洞里曾藏有„„”一句)你能从中读出什么?(板书:藏品丰富)

请大家注意一下“曾”字(板书:曾),你从“曾”字读出了什么?(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现在没有了;帝国主义分子的野蛮与无耻;自己的无奈与遗憾;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倍受欺凌。) 3.这数万多件珍贵文物到哪里去了?

记住历史,不让历史重演。 4.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出示

190

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9000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遗物精华6000多件。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5.同学们,如果藏经洞现在才被发现,才被打开,这些文物的命运将会怎样?你为什么这么说?

6、是啊,我们多么希望历史能够被改写,但历史毕竟已经成为现实。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懦弱和沧桑,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第四节。

7、大量珍贵的敦煌文物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所以我们说——(课件出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齐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它仍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人类艺术的殿堂”。几千年来,在大漠深处,敦煌静静地守着孤寂,留给后人的,却是永远的辉煌。1987年,因为它有着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有过的众多文物,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2、外国的旅游者也这样评价:课件出示,指名读。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3、站在这茫茫的沙漠之中,再次举目仰望这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面对这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你想说些什么?

4、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得不自豪地说——

出示第五自然段,齐读: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展。

盛大的敦煌莫高窟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现在你对莫高窟还想有进一步的了解吗?想了解什么?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学校专题网站去阅读,了解莫高窟更多的资料。 板书设计:

彩塑 精妙绝伦

莫高窟 壁画 宏伟瑰丽 艺术宝库

藏经洞 (曾) 藏品丰富

第二篇:《莫高窟》教案

莫高窟教案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份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4、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读后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

②16米多长?读时应突出“16”这个数字。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卧佛的神态的?

③“惟妙惟肖”说明了什么?游人们啧啧赞叹时会说些什么呢?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

4、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

读课文画出中心句——读课文质疑,讨论——朗读体会直至背诵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第3-4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3-4自然段,深化理解

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①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图文,理解“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

②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

③出示投影片,学生朗读感悟。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对照插图4理解这句话的内容。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

④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找出来,读一读。

图文对照,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3、提示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改写本自然段的第四句。

4、朗读体会,想像画面,直至背诵。

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4、小结。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抽查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第

一、三段

学习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骄傲的感受。

学习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蜂窝似的”说明了什么?

3、对照插图想像莫高窟的全貌。

听课文,让学生回味全文,再次感受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未去过的人介绍她呢?

学生自己准备一下,然后指名介绍。

四、小练笔

请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尽量写得精彩些。

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奔向操场快乐地玩耍起来。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那一刻,操场就是我们的小乐园。

(提示:写之前,可以先回忆一下课间操场上的情景,最好先观察一下再写,那样会使句子更生动。)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举世闻名”、“结晶”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背诵

二、三段。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

1. 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2.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掌握本课生字的正确发音和规范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具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8)

1.谈话解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数灿烂的艺术瑰宝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省的龙门石窟、山西省的云岗石窟,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今天,我们将走进敦煌去一睹莫高窟迷人的风采。(板书:14.莫高窟)

2.(放有关莫高窟的音像资料)简单介绍:在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

3.引发学生思考:欣赏了莫高窟,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谈感受)教师相机小结并过渡。

二、自主识字,了解大意(10)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

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

⑵作者是怎样评价莫高窟的?

三、师生互动,检查情况(7)

1.认读词语,师生正音,提示学生注意音难字难和形难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流利。师生评议。

3.对于思考题你有什么见解?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情况,师相机板书:明珠 智慧结晶 艺术宝库

四、略读

一、四段,感知文章结构(10)

1.齐读第一段,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中心句并思考:你认为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2.再读一段,想想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默读最后一段用“△”标出最能体现莫高窟地理位置的词,你怎样理解?我国除了莫高窟还有什么是“举世闻名”的?

4.让学生思考、讨论文章结构,老师相机补充。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二、三段。

3. 感受艺术的美妙,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重点难点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教具准备

有关莫高窟的图片和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7)

1.认读生字,书写生字,学生之间互评。

2.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抓住重点,体会情感(15)

1.教师谈话:我们了解到课文主要抓住了“彩塑”和“壁画”两部分来具体描写迷人的莫高窟。首先让我们去欣赏莫高窟的彩塑。

⑴齐读课文第二段,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几尊彩塑?

⑵出示图片(欣赏慈眉善目的菩萨、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⑶学生感情朗读。

2.教师谈话:莫高窟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让我们走进壁画长廊,去欣赏欣赏吧!

⑴出示“飞天图”及资料卡,让学生欣赏并了解。教师讲述:在所有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上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

⑵引导学生朗读飞天壁画这一部分,想象的景象。

⑶那栩栩如生的彩塑和这宏伟瑰丽的壁画在那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怎样建造雕刻而成的呢?请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莫高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⑷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对艺术、对人民的赞叹)感情朗读

二、三段。

三、感情读文,感悟中心(8)

1.用“_____”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用“„”勾画出好的词,用“△”标出精彩的段,自己反复读一读,体会体会。

2.莫高窟,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莫高窟,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莫高窟,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些,你感悟到了吗?把你的感悟讲给大家听听。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0)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更广泛地了解石窟艺术。

3.摘抄好词、好句、好段。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

二、三段。

板书设计

简介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艺术宝库

莫高窟 彩塑——神态各异

劳动人民

壁画——宏伟瑰丽

智慧结晶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莫高窟》第5小节

[教例]:

师:请大家默读第5小节,边读边动笔,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或重要的词句,在行间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体会。

生默读,动笔批注。

(评:默读有利于学生不受外界干扰,静思默想,与文本充分对话。咬文嚼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长此以往,何愁语文能力不提高。)

师:刚才老师在行间巡视时发现,许多同学都能准确地抓住文中重要的词语,并且写出了自己的理解。现在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时要虚心倾听别人的理解和体会。

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师参加讨论。

(评: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合作学习,使得每个人在小组交流的时候都有话可说,将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注意引导训练,合作学习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师:现在我们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交流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从第二句话中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可以看出莫高窟内的文物不仅品种多,而且数量也很多。

生2:我从第二句话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是他们创造了莫高窟的辉煌。

生3:第二句中的一个“曾”字说明了以前莫高窟内有很多文物,但现在都没有了。从这个字我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是多么痛苦和无奈。

生4:第3句话中的“大量”和第4句话中的“仅存”对比非常强烈,这两个词语充分说明了莫高窟内的损失非常惨重。

生5:我从第3句话中的“掠”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分子的野蛮和无耻。

(评: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效果非常明显。)

生6:我有一个问题,就是陈列在故宫等处的部分经卷现在会不会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

师:你们认为会不会呢?

(评:巧妙地将问题“踢”给学生。)

生1:我认为不会,因为以前那些文物被掠走,是因为清王朝腐败无能,现在我们国家有能力保护这些文物。

生2: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很强大了。他们即使有这个贼心也没这个贼胆。

(众笑)

师:大家说得很对,现在的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保护我国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件物品,要是谁敢侵犯我们,我们将和他们斗争到底。

(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者及时抓住课堂上的有效生成,不留痕迹地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莫让课改停留在形式上

——从《莫高窟》教学片段谈起 佚名

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一节课改课,针对《莫高窟》一课的教学设计,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现摘录片段,评析如下:

片段

(一)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彩塑有什么特点?

(生读书后回答)

生:千姿百态

师:你说的很好,彩塑的形状是千姿百态

生:形态万千

师:和千姿百态的意思差不多,谁能说一个更准确的词语

生:惟妙惟肖

(教师听后,眉头紧皱,拿起书本)

师:大家很会动脑筋,用了这么多的词语形容彩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书上是用哪个词形容的?

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回答)精妙绝伦

师:对,精妙绝伦(随机板书:精妙绝伦)

[“精妙绝伦”是教材上的词语,是教师预设的答案。不论学生说多少生动准确的词语,教师都不会接受,都不会在黑板上写下来。教师的做法就是一步步把学生引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上来。正如一位专家点评的那样:“这种做法是传统滞后的教学理念造成的,穿新鞋,走老路,拿昨天的旧船票乘今天课改的大船。开始的设疑问难,看似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很快就被教师心中预设的标准答案所笼罩,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虚华的表面下掩盖的是老师对客观标准答案的推崇,是认知主义教学模式作怪。”其实,在学生回答“惟妙惟肖”时,教师顺势一句“你说的太好了,惟妙惟肖意思就是精妙绝伦。”轻轻的就把答案带了出来,根本不需要再去翻书。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到位,在处理课堂上生成资源时态度的僵硬。

片段

(二)

师: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找一组学习伙伴,讨论下列问题:

1、找出书上彩塑、壁画的句子;

2、你读了,有何感受。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班里一片忙碌,学生打破原来的小组,三三两两做到一起,有的读书,有的画句子,有的讨论,还有的在玩。教师在黑板前站着。)

[合作学习要有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织、有领导、有记录,有主要发言的,有补充发言的,不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就是合作。而要探究的问题,往往是书上的难点重点,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讨论的。问题1答案很明显,是书上的原文,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研究。问题2是阅读理解的内容,以各自独特的感受为主,有句名言说的好:“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何必硬让大家往一块凑呢?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合作与探究,把无需探究的问题拿给学生,这样,不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庸俗化,让学生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形式主义的教育。]

片段

(三)

教师:同学们,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拿起书,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等一会,请你起来背诵。

(一片诵读声,但两三分钟后,有的在讲话,有的在玩。老师及时检查,也没改变这种局面,直到下课)

[课文有明确要求,背诵

二、

三、四自然段,而教师慢无目的的布置任务,很难将着一目标落实到课堂上。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看似尊重学生,但由于缺乏教师具体的语言指导,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以致两分钟后教室里出现散乱的局面,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能创设情境,师生走近敦煌,让学生以书为支点,拓宽学习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充分利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展示的图片资料和文本资料,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一切,那将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尽管教师花了很多心思,制图片、查资料,设计教法,努力向课改课靠拢,但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对课堂上一些生成资源没能及时把握,让一个个亮点擦肩而过,让一节本该优秀的课改课打个折。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当前,课改已到了拐弯和爬坡的时候,任何拐过这个弯,如何爬上这个坡,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片段

(一)在处理“预设与生成”时过于僵硬,片段

(二)在处理“合作与探究”时的机械,片段

(三)在对教材的把握与目标的落实上仍停留在表面,没有把语文课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

——从《莫高窟》教学片段谈起

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一节课改课,针对《莫高窟》一课的教学设计,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现摘录片段,评析如下:

片段

(一)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彩塑有什么特点?

(生读书后回答)

生:千姿百态

师:你说的很好,彩塑的形状是千姿百态

生:形态万千

师:和千姿百态的意思差不多,谁能说一个更准确的词语

生:惟妙惟肖

(教师听后,眉头紧皱,拿起书本)

师:大家很会动脑筋,用了这么多的词语形容彩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书上是用哪个词形容的?

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回答)精妙绝伦

师:对,精妙绝伦(随机板书:精妙绝伦)

[“精妙绝伦”是教材上的词语,是教师预设的答案。不论学生说多少生动准确的词语,教师都不会接受,都不会在黑板上写下来。教师的做法就是一步步把学生引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上来。正如一位专家点评的那样:“这种做法是传统滞后的教学理念造成的,穿新鞋,走老路,拿昨天的旧船票乘今天课改的大船。开始的设疑问难,看似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很快就被教师心中预设的标准答案所笼罩,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虚华的表面下掩盖的是老师对客观标准答案的推崇,是认知主义教学模式作怪。”其实,在学生回答“惟妙惟肖”时,教师顺势一句“你说的太好了,惟妙惟肖意思就是精妙绝伦。”轻轻的就把答案带了出来,根本不需要再去翻书。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到位,在处理课堂上生成资源时态度的僵硬。

片段

(二)

师: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找一组学习伙伴,讨论下列问题:

1、找出书上彩塑、壁画的句子;

2、你读了,有何感受。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班里一片忙碌,学生打破原来的小组,三三两两做到一起,有的读书,有的画句子,有的讨论,还有的在玩。教师在黑板前站着。)

[合作学习要有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织、有领导、有记录,有主要发言的,有补充发言的,不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就是合作。而要探究的问题,往往是书上的难点重点,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讨论的。问题1答案很明显,是书上的原文,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研究。问题2是阅读理解的内容,以各自独特的感受为主,有句名言说的好:“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何必硬让大家往一块凑呢?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合作与探究,把无需探究的问题拿给学生,这样,不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庸俗化,让学生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形式主义的教育。]

片段

(三)

教师:同学们,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拿起书,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等一会,请你起来背诵。

(一片诵读声,但两三分钟后,有的在讲话,有的在玩。老师及时检查,也没改变这种局面,直到下课)

[课文有明确要求,背诵

二、

三、四自然段,而教师慢无目的的布置任务,很难将着一目标落实到课堂上。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看似尊重学生,但由于缺乏教师具体的语言指导,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以致两分钟后教室里出现散乱的局面,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能创设情境,师生走近敦煌,让学生以书为支点,拓宽学习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充分利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展示的图片资料和文本资料,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一切,那将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尽管教师花了很多心思,制图片、查资料,设计教法,努力向课改课靠拢,但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对课堂上一些生成资源没能及时把握,让一个个亮点擦肩而过,让一节本该优秀的课改课打个折。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当前,课改已到了拐弯和爬坡的时候,任何拐过这个弯,如何爬上这个坡,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片段

(一)在处理“预设与生成”时过于僵硬,片段

(二)在处理“合作与探究”时的机械,片段

(三)在对教材的把握与目标的落实上仍停留在表面,没有把语文课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

一、借助媒体——激情。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儿童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课堂上,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学生便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莫高窟》这一经典历史文化艺术,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尤其是南方的孩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讴歌的敦煌艺术和世界文化历史,降低教学难度,景老师在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通过一组图片了解敦煌,感知“敦煌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教师设问:“为什么说敦煌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介绍了莫高窟有些什么?”这样教师的一点一拨很快地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由于学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发了起来,对文中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部分一目了然,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就不言而喻。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调控,由此成为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在语文课中做数学题。

看起来这有悖于教学常理,有违于教学的常规逻辑。但这一案例的教学结果却显示,这两道简单的算式犹如两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让整个课堂都变得生动起来:

师:莫高窟的壁画有什么特点?

生:莫高窟的壁画宏伟瑰丽。

师:你从哪儿觉得莫高窟的壁画宏伟?

生:我从“莫高窟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句话中觉得壁画宏伟,因为她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师:(赞赏地点头)你读课文读得真仔细!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算式题。

生:(都好奇地看着老师,有同学嘀咕:语文课上怎么做数学题?)

师:请大家听好题目:我们的教室大约30平方米,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有多少个教室那么大?

生:(想了一会儿,七嘴八舌地说)150个教室那么大。

生:不对,是150多个教室那么大!

生:哇!

(这时,学生的情绪普遍激动起来)

师:再听好:我们的教学楼底层共有6个教室,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占地大约有几幢教学楼那么多?

生:(有沉思的,有拿出纸笔计算的,有用手指在台上比划的,不一会儿,都说出了答案)

差不多有25幢教学楼占地面积那么大。

生:(情不自禁地)好大啊!

师:哦,现在想说什么?

生: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宏伟了!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能造出这样宏伟的壁画,真是了不起!

生:我真想亲自到莫高窟去看一看!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下,要让人听出宏伟。

生:(纷纷举手,一名学生站起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一齐来读!

(师与生大声地朗读)

这是两道简单的一步除法算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连平时成绩较落后的同学也很容易便做了出来,都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带给他们心灵的愉悦,消除了课堂中的紧张感,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的学习情感。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势。

经过这样一算,抽象的数字就与文中的语言、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就使学生有了更为真实深切的感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与“150多个教室”“差不多有25幢教学楼”哪一个更易在学生心中引发共鸣呢?很显然是后者。由此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宏伟了!”这已不是书本中的语言,而是学生由衷发出的感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语言的距离,真正地感觉出壁画的宏伟。有了深切的感受,再来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自然把感情孕育到了读中。

语文课上做数学题,显示的是教者的机智与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把握,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理念和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牢牢抓住的还是语文教学的实质。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广辟蹊径,独具匠心,就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更丰富实在,更精彩纷呈!

教学片断:

师:(饱含深情状)莫高窟一个光彩夺目的名字,一个另人神往的艺术圣地;有人说,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有人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也有人说莫高窟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生:神情向往)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些什么?(生茫然)

师:什么,没听清?浪费我感情!我再来一遍,你们可得听清楚了!

师再一遍有感情地朗诵,生认真听记。

这一次学生们回答得很好。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呀!我们不仅读课文要记,听人讲话也要记,这也是学语文呀。你们谁知道敦煌莫高窟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莫高窟是一处著名的文物古迹,地处我国西北,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古代经书、帛画、刺绣等。

师:(惊奇地)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昨天刚刚在课外书上查过。

师:真好,你课前已经在认真积极地做预习工作了。我们学习就要象你一样,在课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善于收集相关资料,等大家买了电脑,还可以在网上查找。

案例分析:

在新课标精神的引导下,人们逐步认识到,师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主体。由此,师生的互动就变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由此变得具有生成性与鲜活性。而越是鲜活的东西,就越不容易抓住。在学生还没有达到教师所理解的新的课程观的今天尤其如此。

无疑,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每一堂语文课都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而从现行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容乐观,课程意识不容乐观。记得有位特级教师说过: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的确如此,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正是一项鲜活的课程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老师娓娓道来的丰盈的语言,给学生感性的语言接触,学生如沐语言的春风。语文老师酝酿的激情无形当中更是在影响着学生的感情。鲁迅先生说: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喷出来的是血!一个有激情的语文老师必定会带出一批有情有意的学生,而感情正是态度和价值观的奠基石。可想而知,一个语言贫乏、感情麻木、反应迟钝的老师不可能带出一批灵动而个性丰富的学生。

爱墙 社区银行 便民中心 心理测试德克萨斯扑克开心农场开心宝贝多米诺之家当家会客厅开心空间万年历教育导航资源库专业阅读名家讲坛读书时间白领小说教育漫谈教师心声名师专栏域外教育班主任之友家长频道校报专版语文教研室语文备课室数学教研室数学备课室英语教研室英语备课室技能科教研室技能科备课室中语教研室中数教研室中英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化学教研室政治教研室史地生教研室中体艺教研室快乐课堂语文补充阅读新经典诵读英语脱口秀中学生学习点津我行我秀心灵对对碰习作演兵场咬文嚼字语韵茶吧快味人生江苏地理生活资讯时事新闻广而告之多米诺教育论坛 ( 苏ICP备10017988号)|联系我们 |Archiver|

第三篇:《敦煌莫高窟》教案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姓名:斯琴

联系电话:15947192230

工作单位: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蒙古族中学

教材名称:义务教育蒙古族学校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汉语七年级下册

章节:第五单元17课

教学内容:

17、敦煌莫高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要求掌握的10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

3、了解莫高窟的特点,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教育。

4、了解文章的叙述的顺序和莫高窟的宗教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积累字词,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叙述的顺序和莫高窟的宗教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按浏览顺序写物的好处。

教学准备:敦煌莫高窟视频和ppt课件

教学课时:两节课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视频观赏,入情入境。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见元二年僧乐开始凿酷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学习《敦煌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 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生词画出来。

②解释字词。(自己查词典) ③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读课文

1、范读第1自然段

明确:莫高窟的价值和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

2、齐读第2自然段,按下面的句式说说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莫高窟(

)在三危山和鸣沙山的(

)中,四周(

),只有它(

)。洞窟(

)地排列在砂岩绝壁上。

3、指名朗读

3、

4、5自然段,让学生讲一讲,莫高窟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随着佛教的发展,洞窟越来越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4、 点名朗读

6、

7、8自然段,回答问题:郭沫若为什么要提“石窟宝藏”四字?

5、齐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莫高窟壁画的内容是什么?“飞天”有什么意义要求用原文回答。

明确:壁画的内容是描绘佛教故事,“飞天”的特点是上下回旋,姿态非常动人。

6、默读第

10、11自然段,考虑:课文介绍的两尊大佛的造型是怎样的?

小结:本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历史、藏经洞、壁画、彩塑。

7、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文章按参观顺序,从外到内依次介绍了莫高窟。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加深对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理解,更加热爱我国名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按游览顺序写物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敦煌莫高窟》,谁来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敦煌莫高窟》,去感受莫高窟迷人的魅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1、 默读课文,找出过渡句。

过渡句:①暑假中,爸爸带我来到这里,我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②“爸爸,这么多的洞窟是谁开的?”

③“噢,真想不到石窟还有这样的来历”我说。

④咦!这个面积不到三平米的小洞窟,里面除了一尊菩萨外,空空如也。这有什么好看的?

⑤接着,我们又参观了精彩绝伦的壁画。

⑥莫高窟不但保存着无数宏伟瑰丽的壁画,同时也保存着以千记的有没彩塑。

⑦参观结束了。

2、 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藏经洞

壁画

彩塑

3、 课文那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些内容?

明确:第7——10自然段

4、 请同学们组成四人一小组自由读7——10自然段,画出你在最喜欢的句子,然后交流喜欢它的原因,最后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把你喜欢之情读出来。

5、 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五、总结:莫高窟虽然地处西北的大漠戈壁,但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它也是全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和佛教艺术中心。所以称它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六、布置作业:下课后,上网查资料,要对莫高窟的了解要更多一些。

板书设计:

17、敦煌莫高窟

藏经洞

壁画

彩塑

第四篇:敦煌莫高窟教案

课题:敦煌莫高窟

课型: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教材分析:人美版美术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以《敦煌莫高窟》为教学的出发点,并联系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情境中,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敦煌艺术所处的地理位置,初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

2、能力目标: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能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3、情感目标: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及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和艺术价值。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认识敦煌艺术中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致和爱国热忱。

教学难点:感悟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 教学手段采用:

1、倡导“表现性学习”,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容量,加强课堂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3、采用欣赏优秀作品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来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组织教学,诱导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的四大石窟艺术。

2、学生回答后播放幻灯片,让学生对石窟中彩塑和壁画作品有一个初步的直观感受。

教师提问:你看了以上作品后谈谈你对它们初步感受(考查直观感悟的能力)、欣赏、评述。

学生回答:纷纷对彩塑的外在形象谈看法。如身姿显得较丰腴。耳垂都较大,神色都较慈祥等,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比较流畅。

3、幻灯出示课题——敦煌莫高窟

二、新授

1、学生自主探究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发展过程和艺术特色。

(通过学生自主的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佛教与石窟艺术的关系,以及石窟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过程。) 此环节学生掌握敦煌莫高窟如下知识信息:

A、地理位置:敦煌在今甘肃省西北角,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南北长1680米,高50米。

B、发展过程: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引入乐傅和尚的故事),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C、艺术特色: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与准备材料,进行探讨交流和总结。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验证学生们的探究结果。

2、分析讨论:敦煌艺术中建筑、壁画、雕塑的整体特点,升华对传统艺术的情感。(师生互动完成) 【幻灯链接】 :(辅助资料)

建筑: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壁画: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雕塑: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高深,而且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预习,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敦煌艺术特点,谈出自己认识和感受。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的谈话,进行补充讲解。同时渗透和强化我国优秀美术传统的历史渊源和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3、结合欣赏归纳几个重要时期的主要艺术特色, 理解敦煌艺术,全面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

(强化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深化爱国思想。) 教师活动:用幻灯片出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类敦煌艺术形式(以壁画、雕塑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尝试归纳其艺术特色。

学生活动:讨论、探究不同时期敦煌艺术的特色。 【幻灯链接】 :(辅助资料)

a、北朝时期:共有36个,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塑像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b、隋唐时期(重点探究分析):现存洞窟有300多个。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肥,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内容主要有佛像、经变、佛教史迹、佛教故事和供养人等。 c、五代和宋:这一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

d、西夏和元代: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

教师活动:结合以上内容对学生讨论进行点评和补充。 学生活动:分组探究,交流成果。

4、敦煌艺术中彩塑艺术及壁画艺术的赏析。

(丰富学生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美术传统的艺术特色的理解。结合讲解有关故事,创设互动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九色鹿” “尸毗王”、“经变”、“本身”“佛传”故事。)

教师可通过课堂调查的形式引导个别学生给大家将与之相关的故事,但要注意把握时间。

教师在讲述中要注意选择造型生动、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作品,使学生易于接受,且易于比较,避免面面具到。 教师活动:幻灯展示典型图片,讲解升华。答惑。 学生活动:讲自己知道的相关故事或聆听他人讲故事,并把自己不懂得或者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分享。

5、藏经阁的发现和失窃历程。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幻灯链接】 :莫高窟被盗事件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

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教师活动:幻灯展示以上内容,引导学生列举与之相似的例子,同时进行德育渗透:爱国爱传统。

学生活动:例举、谈感受,并谈一谈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做。

三、教师小结: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美术的重要宝藏之一,也是世界佛教的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在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相信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将会一直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还要珍爱和学习我国传统艺术,并立志保护和发扬我国传统艺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为振兴我们伟大祖国而努力奋斗。 【课外拓展】:

1、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在课外搜集有关敦煌艺术的图片、视频、资料和相关事件等,并将你的收获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2、对有关敦煌莫高窟中文物的流失状况做一调查,并以总结或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学反思】:

本课知识容量大,学生对内容也比较陌生,因此,学生的课前准备相当重要,特别是资料的收集,应在课前做适当指导和安排。

上课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内容的典型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等特点,结合学生的探究过程,把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情境中,渗透德育,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升华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样以来,看似轻松活泼的双边活动,却比任何一种说教更为深刻,更教育人!其德育教育的效果实在令人震惊。

另外,在课堂双边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应尽可能的深化学生的探究过程,采取分组、竞答、整合思路等多种形式,课堂效率也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五篇:18.《莫高窟》教案

18.莫高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二、

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莫高窟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生字音。

敦 凛 佛 肖 瑰

比一比:敦( )凛 ( )佛( ) 肖( )瑰( )

孰( )禀 ( )拂( ) 俏( )愧( ) (2)读准词语。

出示词语:断崖绝壁 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漫天遨游 腐败无能

(3)用钢笔描红。

4.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5.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6.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概貌。 第二段(第二到第四自然段):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再现我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成就,以唤起学生珍视祖国的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

第三段(最后一段):以作者的感受总结全文,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针对不明白的地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

2.对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哪些?还不能解决的,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莫高窟,谁能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

2.上节课我们还提出了不少问题没有解决,是一些什么问题呢?你还记得你制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吗?

3.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莫高窟》,去感受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文哪些地方写了这些内容?

三、探究感悟文章的第二部分 1.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一段,想想莫高窟彩塑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思考:这一段围绕哪句话写的? (2)让学生观赏莫高窟彩塑的图片。

(3)再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这一段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 (4)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彩塑的?

(5)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6)你能把自己对莫高窟彩塑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7)面对这一尊尊气魄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8)指导背诵这一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2)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3)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各种姿态的图片,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4)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引导学生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说说文章里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5)看了图片,读了文章,想象一下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最想做的是什么?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带着自豪、惋惜的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4.指导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

一、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宝库?

2.理解“举世闻名”的意思。

3.让我们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赞美一下古代的劳动人民。

五、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2. 了解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 总结全文,自由朗读

1.通过学习,相信大家对莫高窟较之以前有了更深的认识,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2.谁能说说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形式来组织全文的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充当导游,升华感情

1.我们欣赏了这举世闻名、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你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欣赏它吗?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呢?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材料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解说进行评议,对表现好的进行适当的表扬。 板书设计:

位置、概貌

彩塑:两千多尊 精妙绝伦

莫高窟 艺术宝库 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宏伟瑰丽

藏经洞:六万多件 被掠走

智慧的结晶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朗读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朗读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因此采取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的办法朗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在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中,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上一篇:离职证明兹证明范文下一篇:马丁催眠的花园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