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2024-04-15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篇1:《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段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两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看图片引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几幅图画。(播放敦煌莫高窟的幻灯片)

2、学生交流讨论,

对,它就是敦煌莫高窟(请学生简单介绍)。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意思;

尽量划出能表示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2、指名朗读(请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教师以此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各段表示中心意思的句子,教师挑中心词进行简单板书。

塑像——精美

艺术宝库

壁画——艳丽多姿

(三)深入学习课文4、5两段。

1、学习第4段

①指名配乐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感受画面内容,体会画面上主要在画什么。

②交流讨论,并从文中找出对应语句。

③朗读体会

④比较朗读、

a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

b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

引导学生找动词从而体会画面女子舞姿的优美。

⑤学习课文第一句,由背景来感受壁画的艳丽多姿。

2、学习第5段

①学生写感受看了这样的壁画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②交流所写感受

③学习课文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感受,那么文章的作者游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后一个段落。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栩栩如生的画面内容。

3、背诵4、5两段

①学生自己准备

②检查背诵情况(可由学生自己选喜欢的段落来背诵)

(四)教师小结,渗透情感教育。

(五)布置作业1、积累4、5两段2、上网搜集有关信息,编份手抄报3、从第3段中任选一场景,画一幅图画。

篇2:《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1、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所收集的课外资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莫高窟》的第一和第五小节,通过学习,谁来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相机板书: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艺术宝库智慧结晶

3、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莫高窟》,去感受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1、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彩塑、壁画、藏经洞)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些内容?(第二~四自然段)

3、请同学们组成四人小组自由读第二~四自然段,画出令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结合你所搜集的资料,交流喜欢它的原因,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请各小组的学习小组长组织安排好学习过程。

4、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汇报交流

(一)汇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情况。

1、交流喜欢的句子。

出示: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2、你能把你的喜欢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3、师生评价: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要求结合资料说)

4、这句话中“慈眉善目、威风凛凛”都是形容人的神态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形容人的神态的?(凶神恶煞、亲切和蔼、笑容满面、满面春风、兴高采烈、虎虎生威、精神抖擞、龇牙咧嘴……)

5、这些不同神态的彩塑在莫高窟都有,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电脑媒体播放:莫高窟彩塑图片

6、你能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描绘这些彩塑吗?(不同神态:细眉长目、鼻正唇红、肌肤润泽、情态闲雅、眉清目秀、楚楚动人、端庄温情、……)、(不同个性:年轻持重的阿难、凶猛的天王、身段婀娜的菩萨、沉稳沧桑的迦叶……)

7、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惟妙惟肖)还有哪些词也是这个意思?(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8、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交流。相机板书:精妙绝伦

9、带着赞美的语气,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10、过渡: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

(二)汇报交流第三自然段学习情况。

1、你最喜欢这部分的哪些句子?请你有感情地读给我们听。

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2、你为什么喜欢?请你结合资料说说,并评议朗读。

3、听了他的朗读你有相同的感受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带着喜欢之情来读句子。(配乐朗读)

4、从这里的省略号上你体会到了什么?(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飞天)

5、你能想象出还有什么样的飞天呢?交流。

6、电脑播放:敦煌壁画飞天的录象和图片,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或“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一段话。

7、你喜欢这些飞天吗?让我们把它们深深地刻画在脑海里。配乐齐读。

8、这一节中你还喜欢哪一句?

出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9、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把你的喜欢之情用朗读表现出来。

10、学到这儿,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莫高窟的壁画?(宏伟瑰丽)板书:宏伟瑰丽

11、过渡:我们欣赏了莫高窟的精美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莫高窟还有什么让你喜欢的?(藏经洞)

(三)交流汇报第四自然段学习情况。

1、哪一小组的同学来汇报有关藏经洞的学习情况。板书:文物珍贵

2、有谁知道藏经洞怎么被发现的?还有那些与藏经洞有关的资料?

3、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到这儿,你有了怎样的感想?

4、引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惋惜的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四、总结

1、这藏经洞、壁画、彩塑无一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五自然段。

2、莫高窟虽然地处西北的大漠戈壁,但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他也是全国的古典艺术宝库和佛教艺术中心。所以称它是……(生接)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五、布置作业。

篇3:敦煌莫高窟微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

世界著名遗产地敦煌莫高窟地处戈壁腹地,是我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绵延最久、内涵丰富、艺术精湛、保存良好、影响最大的石窟。对敦煌莫高窟文化瑰宝的保护一直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阴雨天气和沙尘天气导致洞窟微环境突变,对洞窟壁画的保存带来很大的影响[1]。在阴雨天气,外界环境空气处于高湿度,随着洞窟内外的空气交换,致使窟内湿度升高,从而导致壁画的损坏;在沙尘天气,沙尘进入洞窟,沉降于壁画或塑像表面,不仅从视觉上影响壁画的美观,而且对壁画造成潜在的危险[2]。此外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游客参观使洞窟微环境改变,已经威胁到壁画的保存[3]。游客参观带来的洞窟环境改变主要集中在温度、湿度、CO2、微生物和气溶胶等。CO2可造成壁画处于一个酸性环境中,对壁画保护造成潜在的威胁[4]。

莫高窟洞窟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开发一套微环境控制系统,以更好地调节洞窟内的微环境包括温度、 湿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从而使洞窟内的壁画、佛像等珍贵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为使洞窟的微环境得到有效控制,本研究自主设计洞窟的自动分隔控制门,在自动分隔控制门上安装微环境控制系统的控制器和控制系统的执行元件包括纱帘、密封帘、百叶等。

1微环境控制系统的结构

整个微环境控制系统包括自动分隔门、无线传感器、多功能网关等模块。系统总体设计架构如图1所示。

无线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信息通过多功能无线网关发送给安装在自动分隔门上的DSP主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洞窟内的微环境数据变化做出反应,控制自动分隔门上的门机、百叶以及密封帘、纱帘的动作,形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 从而保证洞窟内的温度、湿度相对恒定以及降低二氧化碳浓度[5]。

2自动分隔门的设计

自动分隔门为单开门,可自动打开与关闭,它使洞窟内外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可实现防尘、 自然通风、防止湿度扩散功能。

2.1自动分隔门的结构设计

自动分隔门包括主控制器,门机,纱帘,密封帘, 百叶,无线多功能网关,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门体采用不锈钢材料,门机保证了分隔门可以自动打开和关闭,在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门可以自动关闭,当通过调整百叶不能满足通风量时,门自动打开。通过调整百叶的旋转角度,控制进入洞窟的风量和风速。纱帘主要起到防虫功能,密封帘主要是防尘和防沙。纱帘和密封帘使用一个电机带动,纱帘和密封帘切换升起和落下。当通过自然通风不能调整洞窟内的微环境时,可以经过自动门向洞窟内部充入干燥的空气,对洞窟微环境的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主动干预和控制。

实际使用时,考虑到安全,自动门使用的是直流24 V电源,为主控制器、百叶、门机、纱帘和密封帘供电。

2.2主控制器的设计

主控制器包含一个TMS320F28335DSP芯片和其它外围的元器件,与门机、纱帘、密封帘、百叶、无线多功能网关等模块相连,构成了自动分隔门的核心器件。主控制器负责从多功能网关接收环境数据,经过算法解算后,向电机输出控制量,电机接收控制信号执行控制命令。直流电源负责向控制板卡、百叶电机、门机、密封帘、纱帘电机供电。主控制器完成的具体功能包括:

(1)门的动作。装在洞窟门上的主控制器根据洞窟内的微环境数据做出相应动作,包括:门的自动打开与闭合,门上百叶的自动旋转,纱帘、密封帘的升起与落下等。

(2)状态反馈与监测。洞窟内的微环境数据由Zigbee无线模块上传给多功能网关,多功能网关将数据通过Zigbee模块发送给DSP主控制器,同时利用WIFI将数据传给上位机进行实时监测。当微环境数据超标时,主控制器向上位机报警。

主控制器使用的DSP芯片是TMS320F28335。它内部有一个32位的单精度FPU,实现浮点运算的功能,使数值的表示范围和精度有所增加;采用哈佛结构,可以用C/C++语言进行大量的数学运算;32×32位的MAC操作及8级流水线技术带来极高的程序执行速度[6];支持58个外围设备中断的外围设备扩展控制器,管理片上外围设备和外部引脚引起的中断请求; 片内存储 器包括256 K × 16的Flash,34 K × 16的SARAM,1 K×16的OTPROM和8 K×16的Boot ROM, 均受密码保护,用来保护Flash/OTP和部分SRAM,从而保证了相关寄存器的数据安全[7]。

为了实现多功能网关与主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使用了F5通信模块。F5模块为射频-串口的透明传输模块,当射频端有数据接收时,将有效数据按一定的协议通过串口转发;同理,当串口端有数据接收时,将有效数据按一定的协议通过射频转发。

3无线传输网络

无线传输网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无线传输网络由无线环境监测传感器、无线多功能网关、环境监测路由器和F5通信模块组成。无线环境监测传感器是微环境控制系统的状态反馈单元,实时将微环境信息返回到输入端,在控制器内计算得到控制量,驱动执行机构向目标位置转动。无线环境监测传感器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以及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

无线多功能网关有两个功能:一是把洞窟内的微环境数据发送给主控制器;二是利用WIFI把自动分割门的状态包括门的开启、密封帘和纱帘的升起或落下、百叶的开启角度以及环境报警等信息发送给监控中心。同时监控中心也可以通过无线多功能网关给主控制器发送命令,实现远程控制。

F5模块为射频与串口按照一定协议相互转发的设备。网关发送的环境数据通过F5模块转化成串口数据送给DSP。同时DSP把门的状态数据传送给F5模块,F5转化为射频信号发送给网关。串口通信协议如表1所示。

帧头: 0x FA 0x FD ,表示一帧起始。帧类型:表示该帧类,同时该字段最高位表示帧的流向,回复 ACK 帧时将最高位 1 。帧类型包括控制帧、控制回复帧、数据帧、数据回复帧。 载荷长度:指明载荷的长度。载荷:有效数据。校验: CRC 校验 CRC-16 位校验法, POLY 值为 0x1021 。 CRC16 校验。

4实验

为了验证洞窟微环境控制系统对洞窟微环境的调节效果,笔者实际搭建了无线传输网络和模拟洞窟,通过调整自动分隔门上百叶的旋转角度来改变进入室内的风量和风速,从而达到调节室内湿度的目的。本研究采用横流风扇模拟外界的通风。由于莫高窟313洞窟内的温度常年维持在16 ℃~17 ℃[8],因此实验中没有考虑温度。

无线环境温湿度传感器选用杭州亿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WEMS-RHT,具有功耗低,传输距离远, 外围接口丰富等特点。设备最低休眠电流可低至15 μA。组网方式灵活,支持点对点、星型网、树型网拓扑。本次实验采用星形组网,传感器如图4所示。

主控制器安装在门的上部,主控制器的安装位置如图5所示。

百叶从0°旋转到90°需要17 s,控制电机的旋转时间,达到调整百叶旋转角度的目的。调整百叶角度是控制进入洞窟内空气的风量和风速。主要是考虑如果进入洞窟内的风速过快,会使洞窟壁面的风速过大,长时间对壁画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洞窟湿度较大时,短时间内百叶开启角度比较大,随着时间的延长,百叶的开启角度会慢慢变小,使洞窟内的湿度慢慢下降到标准值。经过敦煌莫高窟常年的观测,洞窟的湿度控制在60%最适宜[9]。在模拟洞窟的条件下,DSP主控制程序的流程[10]如图6所示。

实验中,笔者设想通过加湿的手段设定模拟洞窟的湿度值为65%,模拟洞窟外的湿度为40%,通过调整百叶的角度,使模拟洞窟内的湿度达到60%后,关闭百叶停止洞窟内外的空气交换,模拟洞窟内的相对湿度基本稳定。因此对于洞窟内的相对湿度低于洞窟外湿度,且洞窟外湿度小于60%,通过自然通风、调整百叶的角度手段可以达到调节洞窟内的湿度目的。对于在阴雨天气,洞窟内湿度比较大,洞窟外的湿度也比较高时,需要附加主动输送干燥空风的手段来调控洞窟内的湿度。

5结束语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用于洞窟微环境控制的自动分隔门,自动分隔门集成了百叶、门机、纱帘和密封帘。通过调整百叶的旋转角度,控制进入洞窟的风量和风速来达到调节洞窟内湿度的目的。

同时,本研究借助无线Zigbee技术获得洞窟内的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等微环境信息,与敦煌莫高窟的环境监控中央系统互联,实现本地控制、远程控制两种策略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最雄.敦煌石窟保护工作六十年[J].敦煌研究,2004(3):10-26.

[2]郑爱平.文物保存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J].暖通空调,2000(2):63-65.

[3]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李最雄.敦煌石窟保护现状和面临的任务[J].敦煌研究,2000(1):13-26.

[5]周岭松,余春暄.基于Zig Bee技术的温、湿度控制系统[J].电子测量技术,2011,34(6):54-57.

[6]党瑞荣,高国旺,任志平.TMS320系列DSP原理、结构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7]赵红怡.DSP技术与应用实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8]侯文芳,薛平,张国彬,等.莫高窟第217窟微环境监测分析[J].敦煌研究,2007,105(5):93-99.

[9]王亚军,张艳杰,郭青林,等.敦煌莫高窟第87窟温湿度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2014,50(1):1-6.

篇4:《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首先由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致辞。王院长回顾了敦煌学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敦煌研究》提出“尊重学术,敬畏学术,与学术泡沫划清界限”的要求和期望。与会专家和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介绍当今敦煌学研究动态和热点,为《敦煌研究》期刊的发展献计献策。总的来说,《敦煌研究》要继续保持自己的办刊特色,立足于敦煌石窟、敦煌文献、简牍三条生命线,在加强对石窟资料重视的同时,《敦煌研究》要扩大论文研究范畴,论文研究要贯穿于西域、河西、中原、朝鲜半岛等地。

采稿、用稿、编校方面,与会专家主为,征集相关课题,优先发表,重视定向约稿,主要是向新近博士毕业的年轻人和学术界大专家约稿,加强学术会议与学术期刊的良性互动;保持《敦煌研究》的学术性,把握好内外稿的比例、时隔问题,严格把握稿源质量;完善编辑制度,选优汰劣;扶用新人,不拘一格选文章;等等。加强期刊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实现研究成果双语的转化和发布,择优进行外语翻译,推荐论文全文网上发布;加强新媒体的宣传,如利用微信、微博加大对期刊的宣传等;继续保持《敦煌研究》的彩色印刷特色等。最后,《敦煌研究》编辑部领导和职工进行了工作汇报。

总之,此次会议是《敦煌研究》期刊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盛会。《敦煌研究》经历了30余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敦煌研究》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宝贵而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建议,必将助力于《敦煌研究》今后的發展。

篇5:2《敦煌莫高窟》-教学教案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3.学会找重点词句,正确理解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仔细研读第4段,了解其写作顺序,及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态描写,学有余力者可进行仿写。(上限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合课件,教师讲述)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除了茫茫的戈壁、黄沙,还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那便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它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3000余尊,各种壁画45000多平方米。

敦煌莫高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接答,允许答案的不同)

(二)揭开面纱,初识宝库。

1.仔细读读课文开头,想想莫高窟因何成为艺术宝库?

2.自由朗读“塑像”或“壁画”其中的一块,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塑像”与“壁画”给人的总印象。(旨在找出重点词句)

(三)走入宝库,欣赏艺术。

1.反馈句子,阐述理由。

2.感情朗读,欣赏艺术。

(四)驻足壁画,体会魅力。

1.指名用不同的方法读读“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2.当你驻足在一幅壁画前,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出示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画的轮廓。

3.再次与课文对话,自由读第4自然段,把这幅画读活。

4.全班齐读,用朗读来奏响这美的交响曲。

5.通过多媒体欣赏壁画(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真人表演)

7.你呢,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五)抒发情感,搜集资料。

1.作业(任选一题)

①写下你的感受,想说的,想做的。

②从教师给出的几幅壁画中选择一幅仿照第4段的写法,介绍壁画。

篇6:《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一、激趣揭题

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奇迹,巍峨屹立的长城、规模浩大的秦始皇兵马佣、还有著名的佛教四大名窟。

(板书:四大名窟)

出示课件:观察这些石窟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开凿在陡峭的山壁上)

师:这四大名窟分别是被誉为“东方塑像馆”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的罗马石雕的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其中又数敦煌莫高窟最有名气。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它获得了如此多的荣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了解课文,首先就要把文章读通、读顺。请同学们找开课文,自由读课文。

检查:初读情况,抽几名学生分小节读课文。

三、第二次带着问题读课文,初步了解莫高窟的无限魅力。

刚才老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听出来了,你们已经被敦煌莫高窟的雄伟壮丽吸引了。可敦煌莫高窟又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多的称赞,如此多的荣誉呢?请再读课文,用笔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检查:说说你从哪些句子知道了敦煌莫高窟获得这么称赞、荣誉的原因

小结:是呀,正是因为敦煌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的塑像,还有艳丽的壁画,所以获得了这么多的殊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段话

1、师感情朗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说说老师是怎么读的。

2、让生说说我是怎么读的,并说说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1600多年”说明年代久远,“492个”说明现存洞窟多,“3000余尊”说明彩色塑像多,“45000多平方米”说明壁画面积大)

3、在这段话中给“余”找个近义词(多)。

3000余尊:我们城中小学共有师生1900多,还不到2000,它比我们的总人数还多出一千,多不多?(多)45000多平方米:大家再看看我们这个大教室,如果在墙壁四周都画上壁画,足足可以画 个大教室呀!同学们,古代的劳动人民足足花了160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样一幅巨作!这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把你此时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4、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a、抽生读

b、接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两句;男女生接读。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敦煌莫高窟中,彩色塑像占着主要的位置,它除了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精美)

1、指导朗读第一句话:一共有3000余尊,每一尊都很精美,每一尊都各不相同,你想一想,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2、塑像的精美还可以从哪句话看出来?

指导朗读第二句话:最大的 九层楼 比现在的两幢教学楼还要高出一层;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比手掌还小。读出这样的气势。

3、补充资料:敦煌莫高窟的彩色塑像神态各异,造型逼真。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其中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彩塑,游人无不赞叹。

自由读上面这段话,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彩塑的精美?

莫高窟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啊。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彩塑,你们现在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 播放录像。

看了这一尊尊造型逼真、神态各异的彩色塑像,老师相信同学们此时一定有许多心理话想说,把你要说的写在纸条上。

听了同学们的赞叹,我也想说:敦煌莫高窟,你就像那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的世界的东方!

篇7:敦煌莫高窟诗歌

我们怀着敬畏心理,

我们来到河西走廊,来到鸣沙山东麓断壁,

瞻仰敦煌莫高窟这片佛教圣地。

我们望着千佛洞,感觉无比惊奇:

佛洞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

形态或如蜂房、或如鸽舍,形态各异;

四百九十二个洞窟,或大或小,或浅或深,结构合理;

两千多个塑像,大者三十三米,小者只有十厘米,

他们或站或卧或立,或怒或戚或喜,如生栩栩,

你塑像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形象之各异,

让我们无不咂咂称奇。

我们再观你壁画美丽,

你美丽夹杂着神奇,

敦煌飞天,反弹琵琶图,堪称壁画绝技,

还有那佛像、伎乐、仙女、神怪像、供养人、装饰图案,

无不是活灵活现,如生栩栩;

还有你壁画的色彩呀,或红或蓝,或白或绿,

搭配得当,色彩浓浅适宜,

历经千年,仍那么艳丽,

创造了世界绘画艺术的奇迹。

莫高窟的三大奇迹,当属石室保藏的珍奇,

或经卷,或古籍,或画卷,或舍利,

无一不是佛教文化的精髓,

无一不是中国古文明的印记。

篇8: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坐西朝东, 面临宕泉河, 遥对三危山, 南北长1680米, 洞窟分布高低错落, 鳞次栉比, 壮观异常,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据唐代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 前秦建元二年 (366年) , 一个叫乐僔的僧人云游到此, 看见夕阳照耀下的三危山金光闪耀, 状如千佛, 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修行坐禅。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 称为“漠高窟”,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 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 统治者崇信佛教, 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 发展较快。隋唐时期,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 莫高窟更是兴盛, 洞窟最多时达千余个。北宋、西夏和元代, 莫高窟渐趋衰落, 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 新建极少。元朝以后, 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 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直到清康熙四十年 (1701年) 才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上世纪初藏经洞被发现后, 莫高窟迅即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 由此衍生出专门研究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从第一个洞窟开凿到元代的千余年间, 经过世代相承, 不断开窟镌造塑绘和修复, 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石窟艺术群。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 但至今仍保留有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代的洞窟735个, 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有洞窟487个, 是莫高窟的主体部分, 为僧侣和信徒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 洞窟内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洞窟248个, 主要为僧侣们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的场所, 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 许多洞窟中保留有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 有壁画4.5万多平方米, 彩塑2415尊, 唐宋木结构建筑五座, 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集建筑、雕塑、绘画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的建筑主要是洞窟建筑, 按功能作用分为中心塔柱窟 (支提窟) 、殿堂窟 (中央佛坛窟) 、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 还有一些佛塔。窟型大小相差甚远, 最大的第16窟高达40余米、宽30米见方, 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 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 加以消化、吸收, 使它成为我国的民族形式, 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 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 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清末民初第96窟外所建的九层楼, 是特殊形态的窟檐, 它高耸在莫高窟南区中部, 巍峨壮观, 是石窟群中标志性建筑。

由于敦煌地处沙砾岩地带, 山石石质比较疏松, 不宜雕刻, 因此莫高窟的雕塑主要是泥质彩塑。莫高窟的彩塑形式多样, 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主要造像为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 其中最高的“北大像”高达34.5米, 塑于唐武则天时代, 气势非凡;最小的高仅十多厘米, 精致细腻。这些塑像千姿百态, 服饰、人物动作、表情各具特点, 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 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篇9:探秘敦煌莫高窟

时隔7年,2009年,也是一个金色的秋季,当我乘火车穿越茫茫沙漠抵近敦煌时,近距离地感受通向敦煌的道路,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当黄色的沙漠成片成片地掠过,目至所及,尽为荒凉,视觉疲劳到了极点。一天一夜,单调的车轮声伴随着单调的沙漠景色,让人感到乏味极了。天亮之后,视线之内开始出现绿色,由少到多,一簇簇直到一片片,敦煌终于到了。

深藏在大漠深处的敦煌,充满深不可测的神秘性。这神秘,往往是连篇累牍见诸文字的莫高窟的宝藏、王道士的盗卖、斯坦因等“丝绸之路上的魔鬼”的巧取豪夺等等惊心动魄的故事带来的。现实中的敦煌,阳光之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那么安静、那么超凡脱俗、那么一尘不染,没有时下很多城市常见的人流熙攘、车水马龙、喧嚣浮躁、市声纷乱等现象。

几乎每一个到过敦煌的人,都会为在戈壁大漠中有这么一个丰富多彩的绿色小城而惊奇和感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烘托出了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标本——敦煌城!敦煌之名,寓意深刻,史书记载:“敦,大也;煌,盛也。”区区二字,浓缩了古代中国繁荣强盛的历史。

敦煌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11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建立了敦煌郡,并设置了玉门关、阳关。这一历史性的决策,为敦煌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使之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和举世瞩目的文化艺术中心。

敦煌,无疑是一座丰厚凝重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敦煌屡遭曲折与磨难,几临倾覆之厄运,然而却一次又一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以博采众长、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顽强地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奇迹啊!

大漠奇观莫高窟

出敦煌市区,驱车东行,约半小时的工夫,就进入广袤的戈壁沙漠,但见远处岗岭起伏,近前茫茫黄沙,一排排高大的白杨环护着层层密布的窟龛宝藏,这就是素有“千佛洞”之称的莫高窟。

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山,二山之间有一处在茫茫大漠中难得一见的山沟——大泉河那早已干涸发裂了的河床。烈日当空,酷暑难耐,走近莫高窟,突然感到一种久违了的绿色与凉意。原来,莫高窟跟前有一条常年流淌的小溪,清澈透底,潺潺流水营造出一小片绿洲,鸟语花香,生机勃勃。小绿洲烘托着密密麻麻、或高或低、有大有小,宛如土蜂窝一样的492个石窟。“之”字型排列的石窟分布在陡峭的灰色岩壁上,其间已修木栈道相互连接,供人通行。

走在木栈道上,观察莫高窟,感受到的是来自历史深处的震撼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莫高窟中的第一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是高僧乐僔开凿的,此后,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经10多个朝代的僧俗人员前赴后继,陆续凿成。据统计,莫高窟中有1045幅、45000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如果将每幅壁画排列在一起,可布置成高1米、长45公里的艺术画廊,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实属罕见。此外,还有原塑2500多尊和彩塑1000多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如此辉煌的艺术宝库为什么能出现在远离中原王朝的极为偏僻的戈壁沙漠中呢?对很多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

回溯历史,汉武帝出兵击败匈奴后,为巩固边防,“设四郡,据两关”,“四郡”之一就是敦煌,“两关”即距敦煌不远的玉门关和阳关。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丝绸之路延伸出境前最后一个繁华要冲,是各国商旅的一大集散地,再往前走,过了“两关”,那可就是“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了。横亘在商人们面前的是生死未卜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于是,精神寄托、宗教信仰便不可或缺。出境前求佛祖保佑,平安归来后需感谢佛祖恩典,礼佛布施,凿窟还愿,遂成常态。再加上这里是佛教艺术经西域传入中原的中转站,有利于东西方艺术的交融。那“满壁风动、天衣飞扬”的飞天,那端坐安然、慈祥可敬的大佛,那衣冠华贵、神态优美的供养人……多少中西合璧的艺术杰作,折射的不都是那个自信、宽容、强盛、开放的时代精神风貌吗?

我去过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也去过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比较起来,还是敦煌的莫高窟更有一种穿透力和震撼力。且不说莫高窟的开凿比云冈石窟早87年,比龙门石窟早128年,也不说颟顸的王圆箓道士发现神秘的藏经洞揭开了“吾国学术之伤心史”,单单这莫高窟彩色壁画中比比皆是的飞旋的流云、纷落的天花、鸣动的神乐、柔美而飘逸的仙女姿态,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久久不能忘怀。

莫高窟,虽经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依然光彩照人,魅力无穷。它是丝绸之路的见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放射着永不消失的创造灵气与艺术光芒,任何一个来到它身边的人,都不能不对创造这一奇迹的各个朝代难以计数的艺术家肃然起敬,由衷赞佩。

道士的惊天大发现

敦煌原本并不出名,100多年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偶然发现,使这里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进而演绎出无数腐败、卖国、掠夺与阴谋相互交织的惨痛故事。

我素来仰慕敦煌,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那神秘的藏经洞所吸引。2002年,初赴敦煌,一睹藏经洞的真容;2009年,再去敦煌,在藏经洞前踯躅徘徊,仔细观察了好长时间。莫高窟中,编号为16的洞窟,本身并不惹人注意,但因为该窟甬道北壁内侧那小得可怜、编号为17的洞窟即赫赫有名的藏经洞而闻名天下。在昏暗灯光映照下,面对空空如也的小洞,依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来自内心深处的震撼与悲凉。毕竟,这是国际显学——敦煌学的真正发祥地,是令无数人惊异的宝藏所在地。100多年来,中国屈辱落后的历史尽都浓缩在这高约160厘米、宽约270厘米的狭小空间内。历史在这里仿佛凝固了一般,凝固出了荡气回肠、令后人铭记和发奋的警钟。

时隔7年,莫高窟依然严格执行着“不准拍照”的禁令。在莫高窟边上有修葺一新的敦煌藏经洞陈列馆,馆前立有一块巨石,上书“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几个醒目的大字,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陈寅恪先生手迹。难得的是,整个景区惟独这里可以尽情拍照留念,颇有寓意。于是,我足足地过了一把摄影瘾,为莫高窟之行存留了丰富的影像资料,也为自己更新与充实了不少专业知识。

1900年6月2日,正是八国联军在京津与清军、义和团激战正酣的日子。谁也没有料到,在远离大清王朝京畿的敦煌莫高窟却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天清晨,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率人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和石块,忽然间,“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壁破,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种,见者惊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王圆箓的墓,至今依然待在莫高窟附近荒漠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导游介绍了,但几乎没有游客挪步前往,尽管不过咫尺之遥。我在陈列馆里见过他的照片,黑白的,却还清晰,五短身材,瘦小的体格套在一件宽大的道士袍中,一脸堆笑,羞怯、胆小、愚昧,搀杂着一丝狡猾与贪婪,外国掠夺者给他拍的这张照片很经典,足以让那个扭曲年代中扭曲人物的内心世界泛出来,而且泛得淋漓尽致。王圆箓,一个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小人物,却不幸被历史牢记,被后人唾骂,就是因为他发现却又出卖了藏经洞。

历史学家真有本事,竟然查清了王圆箓的履历。他是湖北麻城人,生于1850年,卒于1931年。清光绪年间,“因麻城连年旱荒,生活无着,逃荒至肃州(今酒泉)”,初在巡防营当兵,是个兵痞。退伍出家,当了道士,云游到敦煌,在莫高窟下落脚。他曾找当地拙劣的泥瓦匠,刷白、涂抹了一些洞窟中的壁画,也打碎过一些精美的佛像,要不是后来发现藏经洞,专职盗卖国宝,还真不知道这个矮子会从事多少破坏性活动,会把好端端的莫高窟折腾成什么模样。

难以想像,呈现在王圆箓眼前的藏经洞,这么小的空间竟然存放了这么多的宝贝,满满当当,层层叠叠,顶天立地,全是稀世珍宝,加起来达5万多件,有写本经卷、文书档案、契约账本、织绣、绘画、拓本、佛像、木雕、彩塑等等,时间跨度达600多年,涉及多种语言文字,有些是早已消失了的古国“死文字”,堪称“人类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王圆箓不懂这些,他只需要钱,钱可以让人沦为魔鬼。无知与贪婪使莫高窟在劫难逃,也使敦煌蒙羞百年。站在藏经洞前,我们仿佛跌进一个深渊,一个“病夫”的深渊,任何有良知的人都应该铭记这个洞、这个人、这个国家和民族沉沦中的悲壮故事。

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后,按照中国的陋习,拣了几件自认为值钱的东西,送给敦煌知县汪宗翰,汪稍懂点文物知识,又索取了一些文书和经卷,送给自己的上司、甘肃学政叶昌炽。叶学问更大,知道价值几何,报告甘肃藩台,建议将宝物运解省城兰州保存,藩台却认为“废纸”一堆,毫无价值,下令就地封存。1904年开始,圆滑世故、惟利是图的王圆箓开始走上了一条盗卖国宝的罪恶道路。先是卖给中国人,消息不胫而走,外国人纷至沓来,这个矮子便毫不吝惜地卖国宝给外国人,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寂静的莫高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尔纳,接踵而至,用大车装,雇驼队运,竭泽而渔,盗抢一空,遂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切肤之痛。长风当哭,流沙饮泣,藏经洞见证了近代中国不堪入目的一页沉重历史。

藏经洞封闭之谜

敦煌莫高窟,之所以声名远播,不仅在于它的丰富宝藏成了敦煌学的滥觞,更在于其中藏经洞封闭千年的原因一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在小小的石窟中存放了如此多而杂的物品呢?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藏经洞的封闭与战乱有关。太平盛世,莫高窟成了丝路畅通、驼铃声声、商旅不绝的精神寄托和依靠,多少善男信女不惜钱财,在这里投注了希望和憧憬。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战乱、频内乱的国度,改朝换代、政权更迭往往靠血腥的暴力来完成。虽地处荒僻,一旦战乱,敦煌莫高窟如此神圣之场所恐怕也不能置身度外,慌乱之中,僧俗人士封存相关用品,便是必须的应急举措了。

问题是,哪一次战乱导致了藏经洞的封闭呢?法国人伯希和在《敦煌石窟访书记》一文中认为,藏经洞封闭于北宋初年,1036年西夏军队兵临城下,敦煌即将易手之际,莫高窟下寺的僧人为了避免寺院藏经毁于一旦,就把佛教经典及世俗文书、各种器具藏在小小洞窟中,然后,抹上泥皮,绘上壁画,掩藏封闭起来。谁知这些僧人一去不返,杳无音讯,此洞便成为无人知晓的秘密了。伯希和的论据是,藏经洞外面墙上的绘画《说法图》带有浓郁的西夏特色,图中能发现汉族装束的军队与西夏军队作战的内容。此外,另有一说,认为藏经洞的封闭与伊斯兰教的东传有关。宋朝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信仰伊斯兰教的哈拉汗王朝向宋朝提出合攻西夏的建议,得到宋朝的同意。此时,西夏已统治敦煌半个多世纪了,佛教是西夏所扶持的宗教。莫高窟的僧侣们担心,一旦失守,哈拉汗王朝会实行灭佛政策,惊恐万状之余,将经卷、佛像、文书等尽行封存,以免不测。

1984年,长期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贺世哲根据新发现的一条史料,提出了新的观点,证明藏经洞封闭的时间要更早一些,是在北宋初年瓜沙曹氏割据政权统治时期。那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史料呢?原来,1908年,伯希和来到敦煌,对包括第130窟在内的大批石窟进行拍照,并作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后来,几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第130窟的表层壁画渐渐脱落,损失殆尽,画面及题记难以辨认,模糊不清了。而伯希和的文字记录,直到1982年才在法国整理出版。一条隐匿了近80年的珍贵史料,跃然于字里行间,引起了贺先生的注意。就是这第130窟主室东壁南侧表层壁画中的供养人题名:“故叔敕谒(竭)诚□(奉)化功臣河西一十(下缺)。”经考证,受封“竭诚奉化功臣”头衔者,只有五代至北宋时瓜沙曹氏地方割据政权(公元914—1035年)中的曹延禄、曹宗寿叔侄二人。曹延禄曾被北宋朝廷封为“敕竭诚奉化功臣”,1002年,曹宗寿谋杀其叔篡位后,也被北宋政府任为“沙州刺使兼御史大夫”,并“赐竭诚奉化功臣”。曹宗寿杀叔夺权后,曾假惺惺地在自己重修的功德窟里给曹延禄造供养像并题记,故作姿态地称曹延禄为“故叔”。

据考古科学技术测定,第130窟表层壁画与第16窟甬道北壁(内为藏经洞)的表层壁画属于同一时期,只要能测定第130窟表层壁画的准确时间,那第16窟表层壁画的时间便迎刃而解,藏经洞封闭的时间及原因便不难探究。第130窟表层壁画的时间确定为11世纪初曹宗寿当权时期,足证藏经洞封闭的年代大约就在这时或稍前。

当时,瓜沙曹氏政权的联姻国甘州回鹘和于阗王朝相继灭亡,曹氏政权危在旦夕。为了避难和备战需要,曹宗寿下令将寺院佛经与各类官府文书统统掩藏起来。为了不被敌人看破,索性用泥抹掉了第16窟原有的全部晚唐壁画,匆匆忙忙绘上曹氏政权晚期流行的壁画。一个强有力的佐证是:藏经洞出土的最晚纪年卷子是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洞内所有的文字遗书中,没有一件西夏文的经卷和文书。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占主流的“战乱说”之外,还有一种“废弃说”。一些学者认为,藏经洞中的经卷遗书是当时敦煌僧众抛弃无用的废品。因佛经众多,为尊重佛法佛典,这些用过的经品,既不能丢弃,也不能烧毁,只好抛弃到这个小小的石窟中封存起来。持此论者,批评“战乱说”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这是因为在藏经洞中没有发现当时有价值的《大藏经》和其他物品,充斥其间的大多是残卷断篇,夹杂着不少疑似伪经,还有不少错抄的废卷和涂鸦之杂写,乃至作废的文书及过时的契约等。在藏经洞封闭之时,曹宗寿当政时期,这里已经配齐了《大藏经》,还有锦帙包裹、金字题头的佛经。如果是避难,那么这些珍贵的东西理所当然该存放其中。但为什么整套的、有价值的经卷没有收藏呢?只能解释成不是为了避难,而是石室之物均为当时的废品。况且,1000年左右,随着文化的繁荣,书籍装帧技术已有很大的进步,折页式经卷已从中原传至偏远的敦煌,风靡一时,备受僧众青睐,那些使用不便的卷轴式经卷逐渐被淘汰,连同很多杂物一道,沦落于专门存放废品的小石窟之中,便成为可能。

伸向宝藏的魔爪

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及其藏经洞中的文物遭受了灭顶之灾。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所谓“探险家”、“考古学家”、“游历者”,在“被洞窟中成千上万个优美的画像惊得发呆”的同时,丧心病狂、无所不用其极地竞相盗掠。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场金钱战胜了理性、野蛮掌控了文明的毁灭性掠夺狂潮之中,中国的一小撮官僚士绅竟然参与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1905年10月,沙俄帕米尔地质考察队的勃奥鲁切夫首先来到敦煌,以6包日用品为代价,骗取了两大包藏经洞质量上乘的经卷,由此拉开了外国人在敦煌盗宝的序幕。

1907年3月,为英国服务的匈牙利人斯坦因,在翻译蒋孝琬的引领下,从英属印度经新疆来到敦煌,贿赂道士王圆箓,进入莫高窟藏经洞,在高达10英尺,整堆近500立方英尺的手稿写本中,耗费37个昼夜,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地翻检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斯坦因充分利用了王道士的愚昧无知,花言巧语,谎称自己乃玄奘的忠实信徒,只付了40块马蹄银(合200两白银)的象征性“布施”款项,就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王道士的信任。斯坦因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

“道士之敬奉玄奘,在石窟寺对面新建凉廊上的绘画是明显的证据,所画的都是一些很荒唐的传说……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国话向他述说我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着他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来这里的经历,他显然被我打动了。”

“那天早晨,将通至藏有瑰宝的石室的一扇门打开了,卷子一层一层乱堆在地上,高达十尺左右。”

“道士很热心地将卷子一捆一捆抱了出来。”

斯坦因有些得意忘形地为后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情景。他从容不迫地将1万多卷经卷、写本装了7大箱,另外,还将500多幅佛像绣品及精美绢画仔细包扎好,装了5大箱,偷运至英国。10月,斯坦因又指示蒋孝琬再次潜入莫高窟,骗得230捆珍贵手稿。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来敦煌,敲骨吸髓地从王道士手中继续骗取文物,攫取了600多件经卷,装了满满5大箱,满载而归。

在所有的敦煌掠夺者当中,如果说斯坦因掠夺的数量最多的话,那么,法国伯希和掠夺的质量与价值最高。二者的差异,归根结底在于后者的中文素养比前者略高一筹。伯希和是法国汉学权威沙畹的高足,1908年来敦煌夺宝,年仅27岁,却精通汉、俄、藏、突厥等13种文字,不能不说是个怪才。那一年7月,他与助手瓦兰博士、摄影师努埃特等人一道来到敦煌。8月3日,他进入藏经洞,“惊得呆若木鸡”,遂决定对整个宝库进行一番梳理、检查,以便有选择地获取精品。用了整整3个星期,以每天1000卷的阅读速度,将卷子简单地分成两堆,一堆为精品,一堆为凡品。然后与王道士密谈,最后以500两白银成交,带走珍贵文物6600卷,并拍摄了数百幅黑白照片,“凯旋”回国。

出人意料的是,伯希和得到文物后,并没有掖掖藏藏,好像见不得人似的,而是挑选出几件代表性的文物,大张旗鼓地来到北京,1909年公开展示,大肆宣传。一时间,中外震惊,国人蒙羞。1910年,大清王朝学部终于有所反应了,电令甘肃当局,将剩余残卷悉数解运北京。最惊人,也最令人不齿的一幕闹剧上演了。运送途中,马车队所到之处,大小官吏蜂拥而上,偷的偷、抢的抢,争先恐后,丑态百出,企图据国宝为己有,甚至不惜撕碎、切割经卷文书。经过一番折腾,劫后残存的8697卷经书文物运抵北京,支离破碎,惨不忍睹,价值大打折扣。

官吏们的丑行,连王道士都看不下去了,他趁机又暗藏了一部分经卷文书,1911年,又卖给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一直到1931年病死,他对自己盗卖敦煌文物的行径并不感到后悔。

1914年,当斯坦因二度前来时,对王道士所给予的更为热情的接待和更为慷慨的赠予感到有些吃惊。王道士却十分平静地跟他袒露心迹,斯坦因在自己的著作《西域考古记》中这样记载:“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所有藏书毫不保留地全让给我。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在王圆箓看来,外国人是真心保护研究这些宝贝,中国官吏只是想据为己有,藏在家中,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目睹官吏们的疯狂劫掠和破坏,他十分后悔没有让斯坦因全部带走,完整地保存在博物馆中,供不分国籍的所有有识者观赏与研究。究竟是谁保护了敦煌宝藏,又是谁损害了敦煌宝藏,这个道士竟然十分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看法,至死不悟,实在可悲。

敦煌的灾难,决非一个小小的道士所能预知和控制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释放出来的贪欲不可遏止,丝绸古道上魑魅魍魉纷纷现身,莫高窟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劫。

1914年至1915年,俄国人鄂登堡盗走3000件写经、500多幅壁画和150多方丝织艺术精品;1922年,十月革命后流窜来华的白俄残部550多人,竟被敦煌当局拘押在莫高窟中,他们将潦倒绝望、几近疯狂的心情发泄到壁画与雕塑上,生火做饭,乱涂乱画,肆意破坏,给莫高窟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痕印,至今依然历历在目;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竟用化学胶布粘走壁画26幅,尝到甜头后,1925年再来敦煌准备剥画,被当地百姓发现,未能得逞;1935年,英国人巴慎思盗窃壁画被民众抓获驱逐,民国政府从此加强了保护,外国人盗掠敦煌文物的历史宣告终结。

篇10:《敦煌莫高窟》教案

姓名:斯琴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蒙古族中学

教材名称:义务教育蒙古族学校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汉语七年级下册

章节:第五单元17课

教学内容:

17、敦煌莫高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要求掌握的10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

3、了解莫高窟的特点,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教育。

4、了解文章的叙述的顺序和莫高窟的宗教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积累字词,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叙述的顺序和莫高窟的宗教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按浏览顺序写物的好处。

教学准备:敦煌莫高窟视频和ppt课件

教学课时:两节课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视频观赏,入情入境。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见元二年僧乐开始凿酷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学习《敦煌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生词画出来。

②解释字词。(自己查词典)③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读课文

1、范读第1自然段

明确:莫高窟的价值和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

2、齐读第2自然段,按下面的句式说说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莫高窟()在三危山和鸣沙山的()中,四周(),只有它()。洞窟()地排列在砂岩绝壁上。

3、指名朗读3、4、5自然段,让学生讲一讲,莫高窟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随着佛教的发展,洞窟越来越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4、点名朗读6、7、8自然段,回答问题:郭沫若为什么要提“石窟宝藏”四字?

5、齐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莫高窟壁画的内容是什么?“飞天”有什么意义要求用原文回答。

明确:壁画的内容是描绘佛教故事,“飞天”的特点是上下回旋,姿态非常动人。

6、默读第10、11自然段,考虑:课文介绍的两尊大佛的造型是怎样的?

小结:本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历史、藏经洞、壁画、彩塑。

7、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文章按参观顺序,从外到内依次介绍了莫高窟。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加深对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理解,更加热爱我国名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按游览顺序写物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敦煌莫高窟》,谁来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敦煌莫高窟》,去感受莫高窟迷人的魅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找出过渡句。

过渡句:①暑假中,爸爸带我来到这里,我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②“爸爸,这么多的洞窟是谁开的?”

③“噢,真想不到石窟还有这样的来历”我说。

④咦!这个面积不到三平米的小洞窟,里面除了一尊菩萨外,空空如也。这有什么好看的?

⑤接着,我们又参观了精彩绝伦的壁画。

⑥莫高窟不但保存着无数宏伟瑰丽的壁画,同时也保存着以千记的有没彩塑。

⑦参观结束了。

2、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藏经洞

壁画

彩塑

3、课文那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些内容?

明确:第7——10自然段

4、请同学们组成四人一小组自由读7——10自然段,画出你在最喜欢的句子,然后交流喜欢它的原因,最后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把你喜欢之情读出来。

5、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五、总结:莫高窟虽然地处西北的大漠戈壁,但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它也是全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和佛教艺术中心。所以称它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六、布置作业:下课后,上网查资料,要对莫高窟的了解要更多一些。

板书设计:

17、敦煌莫高窟

藏经洞

壁画

篇11:敦煌莫高窟作文

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现在,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九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

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

篇12:敦煌莫高窟作文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制彩塑2415尊,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

莫高窟的壁画举世闻名。壁画记录了佛教的传说与故事,画得栩栩如生,神仙好像就要腾云驾雾,和尚就要开口讲话一样。不同朝代的壁画甚至叠加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精湛的技艺。

莫高窟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壁画,还有惟妙惟肖的彩塑。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等。我最喜欢的是一尊弥勒佛坐像,也叫“北大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第三大坐佛。这尊佛像外观轮廓错落有致,现在已经有九层造型。

莫高窟还有一个小房间――藏经洞。藏经洞是第17窟的简称,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佛教典籍,还有天文、历法、地理、方志、图经等。虽然这里由于多国从中抢掠,缺失了好多文物,但是它仍然是一个有着重要文化价值的地方。

篇13:敦煌莫高窟洞窟文化调查与研究

敦煌莫高窟被称为千佛洞, 为十六国时的前秦所建, 主要以佛教文化为主, 并围绕“佛”的主体, 既有明显的佛教建筑特点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特色。莫高窟洞窟内现存大量人物画像壁画,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仅针对目前被破坏的莫高窟进行莫高窟文化研究, 虽然不能全面还原古时敦煌的盛况, 但是其文化的点滴已经渗入洞窟的细节中, 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融合了大量印度佛教文化, 使敦煌具有了一抹异域风情。

一、敦煌莫高窟洞窟佛教文化渗透分析

此说未载于正史, 为坊间流传, 因作据说。南北朝时期, 国内政权纷争, 但对于佛教都持尊崇态度, 特别受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推崇。由于统治阶级及大量王公贵族的信奉, 敦煌的修筑佛像大肆流行。丝绸之路的修建和佛教文化在全国的盛行, 敦煌的开窟活动越发活跃, 直到元代, 敦煌莫高窟的开窟活动才停止下来。莫高窟修建前后约有一千多年均以佛教文化为中心, 还有少量的道教等其他教派文化掺杂其中。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佛教保留了大量的佛教藏经和资料, 每个洞窟所藏内容均是一个历史时期内的佛教造诣的集中体现, 对古代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在莫高窟中, 以佛教人物和佛教供养为主题的壁画随处可见。因其佛教的藏经数量巨大, 所以南北朝时期, 将莫高窟理解为一座大型石窟寺庙也不为过。

在莫高窟第290洞窟中, 有大量描佛教故事的壁画, 具有明显的“连环叙事图”特征, 以及说法图、经变画、佛教史迹画等, 壁画中有明显的印度初传佛教特色和中国服饰特色, 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其保留了传入佛教很多的原有特点。在很多洞窟中有关于佛教人物的彩塑和壁画, 如释迦牟尼、弥勒等人物形象经常出现。南北朝期间, 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使得莫高窟的佛教文化五彩缤纷。自唐朝“安史之乱”后, 吐蕃实力进入河西, 成了敦煌的主人, 将藏传佛教的内容带入了莫高窟之中, 虽然仍留存些许盛唐时期的风格, 但是在壁画之中开始出现密宗神像和表现佛教圣迹的瑞像, 人物也开始出现吐蕃的僧人造型。自党项人建立西夏后, 从西藏迎来了藏传佛教的噶举派大师, 藏传佛教由此在敦煌地区发扬起来。至1227年成吉思汗率部进入敦煌后, 莫高窟中加入了信仰密宗佛教的蒙古族特色。截至元代初期开窟活动停止, 敦煌莫高窟中蕴含的佛教文化就已经涉及印度原传佛教、中国中原融合后的佛教、藏传佛教和蒙古族所信仰的密宗佛教多重佛教文化, 可见敦煌莫高窟的佛教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

二、莫高窟窟前殿堂与窟檐建筑分析

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建筑, 主要包括扩洞窟建筑、窟前殿堂建筑和窟檐建筑。窟前殿堂建筑与窟檐建筑, 主要指洞窟前同洞窟相连接的木质建筑结构, 具有浓郁的中国建筑特色, 将佛教的印度特色与中国的木质建筑完美结合在一起, 两种建筑体系相互渗透又不失违和, 文化价值十分重要。

在莫高窟的洞窟中, 窟前殿堂建筑和窟檐建筑基本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在一些细节上略有差异。窟前殿堂建筑主要在底层洞窟中见到, 因为底层洞窟前的空间十分宽阔, 地面允许建筑大型的木结构建筑。窟檐建筑主要在底层洞窟以上各层洞窟中见到, 这些洞窟的建造位置较特殊, 空间较小, 限制较多, 与洞窟相连建筑木质结构的建筑物多以窟檐形式存在, 但其与窟前殿堂建筑的功能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窟前殿堂建筑的最早记载是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 目前已知的是第98窟, 这个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开窟特点是开大窟、窟形甬道、绘制真人大小的人物画像等, 第98窟甚至成了之后时期开窟的模型。曹氏对于窟前殿堂建筑和洞窟的开窟有佛教思想的原因, 曹氏的尊佛思想对此后的开窟活动影响极深。在敦煌莫高窟中, 已知最早的窟檐建筑是晚唐的第196窟窟檐, 稍迟一些的是宋代时期, 这说明在晚唐时期, 张氏归义军与曹氏归义军时期就有很多窟檐建筑存在。当然, 并不是说晚唐、五代宋时期是窟前殿堂建筑和窟檐建筑的开始时期, 这个阶段的莫高窟已经开始大量使用中国化的木结构建筑, 至于何时开始进行印度佛教色彩与中国木结构建筑结合的, 可以向前追溯。

窟前殿堂建筑间窟檐建筑并不是每个可见都有的, 受到洞窟崖面位置的影响, 以及石匠与木匠的合作。莫高窟洞窟的窟前殿堂建筑和窟檐建筑, 修建时先选择洞窟的位置, 再由石匠挖石开凿窟型, 画工同时进行壁画的绘制, 塑匠负责彩塑环节, 木匠的工作是洞窟的最后部分, 负责窟前殿堂和窟檐建筑的工作, 从而避免影响窟内其他工作, 有利于窟内工作的采光。在晚唐、五代宋甚至更早一些时期内, 只有完成洞窟的窟前殿堂建筑和窟檐建筑, 才认为一个完整的洞窟开掘完成, 窟内外的工作是莫高窟洞窟的整体设计内容, 这使得随后的洞窟开窟活动中有了更多中国元素。在敦煌石窟中, 洞窟中有石窟部分, 有木质结构的建筑部分, 这种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 表明了莫高窟的中国色彩。

三、莫高窟洞窟人物画像认识

莫高窟内的人物画像, 主要以佛教人物形象为主, 按照佛教中的人物设定, 有佛教故事图、说法图、经变画、佛教史迹画等。在敦煌莫高窟的第285窟、第138窟、第249窟、第290窟中有大量的洞窟壁画, 特别是第290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 同中国传统手卷画类似, 但又有大量注释文字存在, 自身特色明显。壁画内容中有山水风景、花鸟鱼虫和人物, 其中深受佛教思想影响, 人物画像较多。除去一般的佛教人物画像外, 供养人画像也是敦煌莫高窟人物画像的一大特点。在敦煌阴氏家族的归义军时期, 供养人画像较多, 其中第138窟中是阴氏家族的供养画像, 洞窟外面是清代时期修建的木质结构建筑。窟内的东壁门南侧绘有维摩诘经变, 下面画有十五身女供养人和小孩供养人, 供养人面向北;门北则画有报恩经变, 其下画有十身女供养人, 同样面朝北;在南壁, 上方画有楞伽经变、金刚经变、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和天请问经变共五幅经变;在下面画有立佛、地藏和弟子画像, 十身菩萨;在前面画有十身男供养人, 供养人面部朝向西;同样, 在西壁和北壁也画有供养人画像, 在顶部是千佛画像, 中间是说法图。如此多的绘制, 可见阴氏家族对莫高窟的贡献之大。另在第285窟中, 在说法图下方, 供养人的画像长达一个壁面, 其中不乏一些穿着王公贵族服饰的供养人画像, 可见在敦煌莫高窟的开窟活动中, 为之奉献的人涉及层次之多。

对莫高窟人物画像的研究, 始于第420窟的说法图的研究。在第420窟中, 说法图中蕴含丰富的佛教思想, 在其他洞窟如第196窟的密教观音经变等, 均是以单独的人物画像为主, 人物画像位置较独特, 而供养人画像则多以组合团体的形式出现, 且这些供养人之间均有亲情关系。在莫高窟中见到的供养人画像, 所供养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洞窟中的彩塑的主尊进行供养, 如对佛教主塑像人物的供养等, 包括观音、释迦牟尼、弥勒等主要佛教神话人员的供养;二是对洞窟中的一壁之上的画像的供养或造像的供养, 体现在洞窟中的壁画上, 便是供养人物画像一般都向着中心龛内的彩塑主尊朝拜。吐蕃统治时期, 在第231窟的东壁上绘制有供养人画像, 而在吐蕃统治晚期、归义军晚期和沙洲回鹘西夏统治时期, 供养人的画像比较少见, 其中以阴氏家族中的阴伯伦夫妇的供养人画像尤为闻名, 被视为原创性画像。

除去供养人画像外, 在敦煌莫高窟中最负盛名的就是飞天画像, 窟内菩萨的造型被称为“东方的维纳斯”、“东方的圣母”, 这使得莫高窟被称为东方的佛教文化圣地。飞天画像源自印度的古神话中专管娱乐和歌舞的神,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 飞天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中国仙人的形象。飞天是中国佛教中天龙八部中的一员, 在神话传说中飞天是一个群体, 有男有女, 但在莫高窟中, 多以女性形象出现在壁画中。飞天在天空飞翔, 脚踩彩云, 昂首挥臂, 腾空而上, 有的手捧鲜花, 直冲云霄, 有的弹着琵琶箜篌, 横笛竖琴, 联袂歌舞, 互相追逐, 似燕似风, 如同莲花般飘来飘去。

结语

敦煌莫高窟洞窟文化中的佛教文化、建筑文化和人物壁画文化, 在第285窟、第138窟、第249窟、第98窟、第196窟等洞窟中表现得较集中。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如莫高窟的窟前殿堂和窟檐建筑就有初唐时期的建筑特点, 晚唐五代时期在全国盛行, 莫高窟洞窟文化的民族化和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在人物画像上有浓郁的中原韵味, 这是敦煌莫高窟中原汉文化和佛教文化相结合的证据。

参考文献

[1]萧默.敦煌建筑研究[M].文物出版社, 1989.

[2]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6.

[3]张先堂.唐宋敦煌世俗佛教信仰的类型、特征[C].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

篇14:敦煌莫高窟艺术的诞生

《丰收的乐曲》、《金秋十月》、《利刃》、《秋之梦》、《山里红》、《斗权贵》等作品参加国际和国内多层次的美术展览;很多作品获奖、发表、出版;大量作品被国际友人及海内外人士收藏,其中部分作品被省市级博物馆收藏。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尊的和尚,手持锡头禅杖云游四方。当他西游到甘肃敦煌三危山下时,只见三危、鸣沙两山上的红色岩石被太阳照得金光灿烂,山下大泉河水流动,山间树木参天,隔水相望是沙砾沉积的鸣沙山。乐尊不由想到,这真是一个修禅静虑的好地方,于是低首吟经,闭目养神。不觉已至黄昏,太阳将落,晚霞映红西天,余光照在沙漠之上。乐尊吟经完毕,抬头睁眼,猛见对面鸣沙山上一派耀眼金光,放射出彩霞万道,在闪烁的光芒之中,万千个佛像衬光环显现。他跪伏在沙漠之中,自言道:“真乃圣地!”于是立誓要在此为佛塑金身,修庙宇,募人在鸣沙山的岩壁上,开凿修建了第一个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群由此诞生。以后不久,又有一个叫法良的禅师在乐尊所建的石窟旁,继续营造石窟……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它最先接受自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同时又吸引了中原人前住寻觅。对于当地人来讲,他们接触佛教更早更直接,对于中原人来说,敦煌正是个可以达到的“西天”。自乐尊和尚开凿第一个石窟以来,内地与当地的信徒们便纷纷花钱招募工匠,在“千佛金山”上凿窟塑像,以表敬佛之意,并将本人像画于窟门侧壁上,多合掌而立,神情肃穆,名日“供养人”。就这样,抱着积善、信佛、还愿、示后等不同目的的人,在陡峭的山崖上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石窟,使鸣沙山莫高窟成为名副其实的千佛洞。自前秦,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连年累月持续不断,建成了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东千佛洞、小千佛洞等在内的举世闻名的敦煌艺术宝库,其中仅莫高窟就有洞窟492个,塑像2000余躯,壁画4.5万多平方米。

莫高窟由沙砾堆积层组成,不宜摩岩造像,因此佛像均为泥塑,塑后敷彩。在这里,留下了古代艺人非凡艺术构思和高超造型能力:释迦涅像融合了东方线条与西方体积的风格特征,宏大坚实,神圣端庄;弟子阿难,年轻俊秀,清心无欲,多闻善思;弟子迦叶,年长清瘦,倔强不屈,饱经世故: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体形健美潇洒,姿态含蓄典雅;天王、力士袒胸赤臂,筋肉隆起莫高窟壁画中,艺人以其浪漫的手法、细腻的笔触,绘制出天上、人间、地下众多形象,其中有大量经变图,将生涩的佛教教义绘成通俗连环画:有释迦牟尼一生、九色鹿救溺人、国王与鸽子等无数宣扬苦行、舍身等精彩画面,也有隋唐时期的人间折射图——西方极乐净土,西天被绘成楼台亭榭、歌舞梵乐、无忧无难,井然有序的快乐天地,画面构图也趋向于图案化。今人将敦煌莫高窟称为佛教艺术展览馆,十分贴切。在这里,观者能逐朝逐代的一一琢磨,找出不同的时代风格,遍览其演变过程。

上一篇:无作业日活动方案下一篇:柳条摆动改写成拟人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