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专业影评

2024-04-17

可可西里专业影评(精选7篇)

篇1:可可西里专业影评

生态影片赏析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课程班级: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的开头就以冷峻的色彩记叙了强巴的被杀。谁也不会忘记颠簸的破烂吉普车内,被一群盗猎者操起枪托捣得左右摇摆的强巴。同时,从黑洞洞的车窗内探出的一排黑洞洞的枪口,对着逃窜的藏羚羊疯狂地扫射。像每个生长在这片圣洁之地上的人一样,强巴是善良单纯的,当盗猎者向一只无助的羚羊下毒手,长枪对准已扑蹦的羚羊的头颅“嘣”的又是一枪时,强巴真的懵了,藏羚羊侧身卧在地上不停地抽搐,四条腿打在地上“叭哒叭哒„„”凶手迫不及待地按住它们,开始剥皮子了。皮肉分离的画面是真实而血腥的,留下一语不发的强巴,眼眶瞠裂似了地瞪着双眼。

巡山队员全是可可西里人,对于生长在这片荒原上的生物由衷地热爱,尤其他们是藏族人,信仰宗教的民族内心是无比圣洁的,他们原本的生存方式与自然达到了良好的交融平衡,他们活着时靠水草牧羊,死后也把自己交给雪山,等待老鹰的到来——“天葬”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最好证明。“我们藏族人吃肉刀口对着自己。”日泰的这句话道出了这个民族的敦厚善良的本质:他们对人,对生命是最为尊重的。所以巡山队才会像保护儿女一样保护藏羚羊,于是有了这一幕:卓乃湖荒原上遍地羊骨,不时有秃鹰下来食„„队员们垒起泛红的骨架山,点燃,围着惨惨烈烈的火光,缓缓行走念诵经文。这正是影片开头天葬一幕遥相呼应,那个人死的时候,僧侣们念的是一样的经文。所以我们开始理解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了,有些理解他们的执著了。

《可可西里》没有为了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而费胶片,陆川的意图是在展现群像。可可西里本是有着自身的平衡的即人与自然的融合,而外部发达世界力量的侵入打破了这种平衡:欧美市场需要羊皮,原始荒原可可西里无力保护自己的羊,经济利益驱使下它的羊群必遭屠渎;而发达世界因其自身发展又将污染漫延到可可西里,从另一个方面破坏了平衡,迫使牧羊人开始了剥羊皮的营生。于此同时,坚韧的当地人与入侵势力展开斗争,然而自发的非政府的级织力量弱小无法自救,以尕玉为先导的国家国量此时才着手介入,这就是背景环境,剧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归至上述四个类型。

可可西里

巡山队员们属于“英勇顽强的当地人”这一类型,这让我们想到了西藏为背景的电影《红河谷》中,为抵抗英军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西藏儿女,所不同的是那个是抵抗旧殖民主义,巡山队员们抵抗的是“新殖民主义”,“美好的东西”被撕毁了才是悲剧,影片把这种美好展现给予我们是通过两个途径:(1)人间情,(2)青春之美。电影中描述了日泰父女的亲情,刘栋与酒巴女的爱情,还有绝境中对战友对俘虏展现出的人性美。导演专门有一场送别的戏,生离死别的场影中我们各尕玉一样忘不了那句“要活着回来啊!”和小女儿央金背过身去的抽泣。“青春之美”的集中展现是在不冻泉保护站的那场戏,连绵的雪山之中,白布帐篷里冒出缕缕炊烟,一个斜扣着迷彩帽的藏族小伙子神气活现地扭动全身,击碗而歌,经不住这欢快节奏的鼓动,几个人起身一同且歌且舞,继而全部队员围成圈,一致踏起强有力的节奏,甩起臂膀,好象他们真的穿了长袖一样,白灿灿的阳光闪耀在澄静的雪山,那纯净古老的歌谣这里人们从小就唱了,群山间,白日下,舞蹈的人们在局外人脸上投下晃动的光影,我们和尕玉一样笑着,想:也许这歌我前世听了一世,要不怎么这么熟悉呢?这些年轻烂漫的生命就这么歌唱舞蹈着,这种活着的方式我们已经丢失了,最不愿歌唱跳舞的这会儿也深恨自己不是个藏族人,不能自然地原始地伸开双臂放开歌喉踏歌起舞,敬献天地万物,绽放我们的生命。()这组镜头和后来在帐中同唱那首思念妈妈的歌的镜头,是两组直抒胸臆的镜头,导演用这种方式来抒发对巡山队员的爱和关怀。在情节发展上来看是两个小停顿,这样不通过情节对人物的静态展现呈现了人物的生存状态,把观者直接拉入了人物的世界,这比动态的情节展现更能让我们了解他们。

这样一支无编制的队伍支撑下来是十分艰难的。导演用影像和语言两种途径交待了这一点。(1)我们几次看到在可可西里连绵高耸壮阔雄浑的山脉包围下,两辆小小的破烂吉普车颠簸而行;两者的强力反差象征他们的路很艰难;(2)日泰在与尕玉的问答中主要就是讲自发组织的难处。他们内心也很矛盾,保护羊的人却不得不靠贩羊皮维持。这一笔很真实,非但没有损害到队员纯正的人格,更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坚毅的性格:在险恶环境中他们不仅不屈服,不怕一年没工资,更不惜自我污染,为了让活着的羊能继续活下去,他们像磕长头的人弄脏手和脸。用爱岗敬业无法解释他们的执执著和殒身不恤,这是对家园的保卫。

可可西里

以马占林为代表的一群剥皮子的人是当地人的另一种形态。不同的是,他们在商业大潮下成了绝对的无产者。本为牧民的他们天性是善良的,城市污染和城市的扩张欲望使草地沙漠化了,牛羊死了,人也活不成了,他们甚至不知向谁抗议和谁斗争,一无所有的牧民只得使自己被盗猎者雇佣。相比之下,他们没有巡山队员的责任感,他们在环境巨变之下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日泰对这些不幸同胞的无奈大于恨,导演及观众对他们也是报以同情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是最直接的受害者,通过影片交待,马占林一邦已是屡抓屡犯,他们失去肥美的水草,只能四处游走使自己成为廉价劳力。他们代表了可可西里以及广大农村的一个社会层面,他们的问题是经济侵略、环境污染带来的社会问题,导演沉痛地呈现这一切。

盗猎分子是西方畸型市场需求的催化剂,是其爪牙。一头一尾两次出场杀了两个人,显示了他们的残暴和嚣张。这是一群唯利是图的叛徒,是环境(社会环境)巨变下最邪恶的一股势力。

最后当我们看到可恶的刽子手遭到惩罚,看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成立时,我们落泪了,我们哭了,我们失声的哭了,因为我们可以仰天长啸:伟大的巡山队员们安息吧,你们的愿望实现了,我们的藏羚羊有家了!在电影落下帷幕之时我想起一首诗:

当夕阳离去的时候总是表现出悲壮/当河水远去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向往/在最危机的时候总有最优秀的中华儿女/挺起胸膛/像熊熊的篝火把寒夜照亮/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有最优秀的中华儿女/耸起脊梁/用生命和热血把祖国的命运承当/昆仑峰相连着黄河涌大浪/中华民族五千年气概何等辉煌!向伟大的可可西里巡山队致敬!

篇2:可可西里专业影评

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都很脏,可是心灵却很干净。日泰说

荣获第十七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金鸡百花电影节参展影片、威尼斯电影节参展影片、中国第一部西部历险片。

故事背景:电影《可可西里》根据一下真实故事改编而来,故事发生地可可西里,位于中国版图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一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欧洲和美洲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中国境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猎杀羚羊。短短几年间,数百万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现在可可西里大约只残存有不到两万只藏羚羊。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五年多的时间中,野牦牛队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盗猎分子进行了无数次浴血奋战,两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

总评-----一部关于挣扎、值得敬重的电影,引导观者关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关注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经典场景: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这个载体,讲述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无人荒漠,恶劣气候,死亡镜头,强烈视觉冲击。

记忆最深的一句话:67分钟日泰队长对尕玉说:见过嗑长头的人吗,他们的手和脸脏得很,可他们的心特别干

净。

开场镜头:巡山队员强巴在巡山时被盗猎份子杀害,猎杀藏羚羊的境头,片名出现时的大范围外景转换。。。。通过青藏高原纯净稀薄的空气和穿透一切的凛冽寒风,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和连绵起伏的巍峨雪峰宛如版画般印在镜头中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这就是可可西里,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

旁白:迷人的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一说为“青色的山梁”,以发音不同而异)。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夹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西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范围为昆仑山脉以南,乌兰乌拉山以北,东起青藏公路,西迄省界。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异常恶劣,人类无法长期生存,绝大部分地区为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这里气候恶劣,但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使这位少女更加妩媚动人。无人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大部分地区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有资料显示,可可西里目前是中国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的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有20余种。

我们可以从“真实 ·人性 · 生命”思考:

灯光依然暗淡,当电影的帷幕,渐渐地闭合缓缓地闪出一束光线,打入空旷地的会场,一张张略带倦意的脸庞,目光依然注视着前方。这,是一种震撼,是陆川的《可可西里》带给每一个人的力量,它简洁的镜头狠狠地将你击倒在地。那是什么力量?是真实,是人性,是生命。

一、真实

《可可西里》讲述一群普通人保护藏羚羊的经历。它没有搞出什么戏剧性的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它更多的是在纪录。电影中除了有点“坏人”的样子以外,没有一个坏人,他们的处境都令人了解和同情。无论是“好”或“坏”的一方,他们都是生命,都有活下去的欲望和权利。只是有些人为了生存要保护环境,有些人为了生存要破坏环境。陆川平等地面对他们,摈弃了任何高高在上地道德和判断。使用的镜头很简洁,也很冷漠。它告诉你,在可可西里,生命的无常,人的渺小,理想的无奈;人与自然关系是如此的微妙与脆弱,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之后,自然便会实施无情的报复。陆川用它独有的镜头,以第三者的角度,完全描绘了可可西里的真实与恶劣。在角色的表现上,《可可西里》更加表现出了难得的生活逻辑上的真实,避开了“假太空”。《可可西里》的力量实际上就是真实的力度,它有效地表现了人特定环境所表现出来地复杂性及人性中本质的部分。陆川更是用其真实描绘了更加深层的,更加深刻的思想主题:人性与生命。

二、人性

可可西里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自然以无人区的方式横亘在人们的面前,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控制与改造自然这些豪言壮语,在可可西里面前,暴露了人类的可笑。人为了自我生存,只有被动地去适应它,这就使得人性、生存与道德,在这样的环境中,起了剧烈的冲突。影片中,给盗猎分子剥羊皮的马占林,他剥羊皮的技术最好,剥一张五块钱。“为什么干这个?” “原来放牧,养羊,养牛,后来没有草地了,牛羊活不下去了,人也活不下去了。”这是巡山队与 盗猎者的黑白对抗中,他是个卑微的人物,他本能地挣扎着生存。他做任何事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生存,维系自己的生命,如此而已。就连片中正直高大的日泰,在这种残酷的生存法则之下,也像普通人一样。他为了队员的生存而卖臧羊绒,对捕鱼者随意的罚款,为了查出偷猎者而对被获的偷猎者同党近似疯狂的殴打。这些人性中对生存,道德方面本质的反映与透露,更是陆川揭示于观众而要公众去深思的。他们的这些动作,丰富地表达了他们内心世界地感受,也传递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三、生命

《可可西里》中充满了死亡,充满了对生命的叩问。最为壮观的一场死亡是寂寂的荒原上日光之下,上千只藏羚羊的尸骨安静地躺着,干枯的白骨上粘着大粒大粒的沙土。黑色的秃鹫啄食着粉色的肉。巡山队员们沉默无语,因为任何语言都失去力量。它们被葬掉,挤在一个大坑里,我心脏的温度也跟着埋葬。再壮阔的生命还是脆弱的。羊是如此,人也一样。刘栋陷入流沙,缓慢而不可抗拒地往下沉,挣扎着直到绝望的吼叫声响过,直到最后一丝呼吸也被淹没,镜头定格然后拉远,沙地上一丝痕迹也不得,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可在这沙土之下,明明有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埋葬于此。生命多么庄严神圣,失去时却如此轻易。能够感受到的只有大自然的残酷,人的渺小,生命的易碎。可可西里,像玫瑰,美中带刺,暗藏杀机。

通过该片,我开始慢慢懂得了藏族人民的生存状态,他们用自己的生存在诠释这人性的光辉,生命的敬畏。为了生存的希望而努力挣扎,永不放弃,不管它多么渺茫。《可可西里》所展现出的对于人的深层的探索,对于人性,生命的叩门,都值得我们这一批生活于温暖日光下的青年多多地加以思索。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更多人生与生命地真谛,更加坚定地去寻找自身,实现自身地价值。

可可西里影评【转帖】

在这里,你留下的每个脚印都有可能是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题记

镜头一:一只老鹰飞临,紧接着一群老鹰,然后是强巴干净赤裸的背,天葬师挥刀……

镜头二:马占林久久地站在日泰静默的尸体旁边,不远处是正在离开的他的同伴,在远处是静默的山峦……

镜头三:天,静静无边,刘栋缓慢陷入流沙,恐慌抑或镇定,一切都无法阻止生命无情的下陷,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眼睁睁看着流沙一点一点把自己吞嗜。一个人以及他的七情六欲他的善善恶恶就这样消失于荒漠,没有求救,没有哀号。

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束,无可辩驳的表明,这是一部关注死亡的作品,也是一部见证死亡的作品。不论是谕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它已然将焦点锁定在人类永恒的死亡主题。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史诗,一个戈壁滩上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的绝唱。

没有歌颂,没有讽刺,没有批判,没有鞭笞,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李敬泽说陆川的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美学的一次革命----审慎的支持,感觉影片最主要的倒不一定是美学意义上的革命,重要的是让人感觉到了生命和存在的巨大张力。

“砰”,一个生命结束了,死前的最后一个要求:“放下枪,跟我走。”生命的结束可以如此的简单。

白衣的少女,天葬师的刀,盘旋的神鹰,颂经的喇嘛。一切纪念只是对生命存在的提示,纪念是虚无的,而存在本身偏偏又要籍虚无证明,因为存在总是那么容易被忽略。

当那些藏羚羊挣扎的身躯、抽搐的四肢残酷而真实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的心是痛的,而当那些血红的骨架、遍野的羊皮以及为了5元钱而剥羊皮的麻木牧民的镜头出现时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然而只是愤怒而已,现实不因为一个旁观者的愤怒而改变!

悖论?

荒诞?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一群悲壮的英雄和他们荒谬的生活现状;我们看到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弱小和悲哀,我们欲哭无泪!一群连几百元工资都不能按拿到的英雄在为了保护藏羚羊而奔波卖命,可他们自身却没有得到政府应有的保护和支持;他们或饿死,或被盗猎者打死,或被流沙淹没,他们并不如一只藏羚羊活的轻松,可是他们却背负者崇高的理想沉重的责任艰难的生活!后来他们幸存下来的竟然有8人被政府起诉,判刑,理由是他们私自卖了从盗猎者手中缴获的藏羚羊皮。

《可可西里》中的谁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日泰吗?他是领袖,是父亲,是雷厉风行的行动者,他的行为清晰,但给我们带来的身份认同感却是--模糊,他的身上混杂了英雄和现实,事实上整个电影都混杂了复杂矛盾的心态。它是一个在荒诞境遇中已经放逐了自我,已经把自我的位置和意义完全抵消、异化掉的人物。他不是警察,只是以西部工委的名义行动的自愿巡山队成员,他对在冰上抓住的捕鱼的人罚款,现场开条子并从口袋里把公章拿出来盖章;他指示队员卖皮子;他不顾队员和自己的性命去追那个老板;似乎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对人物的正义性和纯洁性产生怀疑。而后,日泰单身遭遇老板被打死。似乎日泰的牺牲时对他银幕形象的升华,或者说是一种保全。这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典型化的英雄,甚至非英雄。他是一个在沙漠花自然环境和在艰难、充满无力感、荒诞感的社会环境中枯萎、坍塌的人物。

片中最浑厚也最丰满的一个人物叫刘栋,他作为巡山队员被队长日泰呼来唤去左右驱使不但毫无怨言,同时他也有自我猛烈的生命本能情性追求,而最惊人的一笔,却是他毫不脸红地伸手向三陪女友要钱,然后再转身用最底层女性的血肉钱,赶去捍卫一群志愿者的崇高使命。也就是这寥寥几个镜头的事先铺垫,所以当刘栋转身疯狂返回荒漠腹地抢救战友,而被流沙一寸一寸埋没于灭顶之灾时,我们才会在可怕的静默中被人文温度深深震撼!

可可西里,我们沿用多年简单明了的好坏评判标准彻底失效。好与坏可以在瞬间转换,一如生死。

一个队员在风雪绝境中扎寨三年则象征了一份坚守:为了我们自己的羊子!而藏羚羊猎杀者的同谋马占林的叹息却也不自觉地击中了我们的自然生态也包括整个人文处境:“草地变成了沙漠,牛羊都死光了!”因此面对生存无奈却也觉生命无辜的马占林一家数口,就只得为国际时尚去层层残忍刀剥藏羚羊的血肉与毛皮。

追马占林与他儿子的巡山队员因肺水肿倒地,救他的却偏偏是马占林的儿子。最后,救下尕玉也是那个盗猎者的帮凶。

盗猎者为了生存而盗猎藏羚羊,而巡山队员为了给队友治病也卖羚羊皮。

……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恶人会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善,马占林也会在最后告诉幸存的记者沿着抢手们的脚印走就可以走到公路。

随着物质一天天的丰沛,满世界充斥着华车鲜服和莺歌燕语。“转山的人的手和脸很脏,但他们的心是很干净的”。人们习惯用灵魂的高贵来衡量人,然后习惯于笑之骂之。在座的还有几人能拍着胸脯说自己的心比那个马占林干净呢?----“扒一张皮子5元钱!”也许区分真的就在有无“衣冠”这两个字上。

现实中,“好”与“坏”无法泾渭分明,更多的时候是道德屈从于生存。

导演陆川说:“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

可可西里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少女,这大抵又是一个意淫者起的名字,这也是一个不详的名字。

美丽少女是悲哀的,从古自今多是被财富和权势占有,沦为玩物或者花瓶,而财富和权势的背后又有太多的罪恶,所以美丽的少女从古自今多是和罪恶共存;在道德和法律失去约束力的时候,美丽少女又会被普通如你我的男人凌辱,被老女人丑女人的嫉妒眼神杀死唾沫淹死,这样的故事在《狗镇》里被拉斯。冯提尔用放大镜赤裸裸的展示出来;即便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美丽少妇也一样难逃厄运。总之美丽的少女的命运多是凄惨的,这也印证了 “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这句古语。

所以,当一个地域被人用“美丽的少女”命名的时候,这里一定是危险的,是注定要被欲望、罪恶、死亡笼罩的地方!对于可可西里,我宁愿把他翻译成“美丽的藏羚羊”,因为哪里几万年来一直是藏羚羊的天堂乐土;而如今这美丽的藏羚羊的家园被人类肆意践踏,她们也被人类残酷蹂躏。

那么人类为什要蹂躏这篇美丽的土地,为什么要残害这些藏羚羊呢?因为有些女人要用羊毛装扮的更美丽、于是有些人便通过猎杀藏羚羊以满足金钱欲望、还有一些人只是为了生存!

可可西里,生死,善恶,暴力,血腥。那里不属于人类,更不属于女性。一句“好姑娘多的很”,说得多么可笑,却让我笑不出来。可可西里,他们用最坚定的毅力奋斗在生命的禁区,唯信仰作伴,用我们无法想像的意志生存。面对着枪口,日泰还可以挥出他最后那一拳,然后,随着“砰”一声枪响,倒地,抽搐,再一颗子弹,不再抽搐。强巴走了;刘栋走了;连坚强的洛桑也会在雪地里挣扎的哭着说:“我们走不出去了”,队员一个一个的消失,最后是日泰队长也躺在那片土地上。

我们思考,然后我们理解,然后我们恍然:这个世界不是只有车水马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那么安逸的品着咖啡。精神一天天委顿,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一个四处唯利的世俗社会,我们去何处寻找精神的丰满。

关于生命,关于信仰,我们知之甚少,而且向来如此。

但现在,我终于可以说一句了:“印在衬衫上格瓦拉头像过时了!”

篇3:可可西里影评

1.生命到底是怎样的?灯光黯淡,人来人往,模糊了太多关于生命脆弱的思考。

《可可西里》是从巡山队员强巴的死亡开始的。在偷猎者的营地,被缚住的强巴亲眼目睹一只藏羚羊被杀过程,没有任何奋力的挣扎,镇定地注视。他的眼神,不是愤怒,不是恐惧,不是悲伤,是空洞,那是人类在生命的边缘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是一种精神上虚脱般的疲劳。

“来,你把他放了。”话语中没有任何愤怒,只是平淡地交代。手下听话地拿出小刀开始解绳。“砰!”干脆有力,一滩血溅了那个解绳的人一脸茫然。来不及思考,来不及镇定,一场死亡就这样猝不及防的结束了。然而当我还沉浸在强巴的眼神中的时候,更大的震撼又毫不客气地闯入我的视野。一堆藏羚羊的尸骸,鲜血淋漓,毫无预兆地躺在萧条的旷野上。此时此刻,我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同情,更多的是愤怒与绝望了。可怜的人们,为了金钱利益,竟已冷漠到此,无视其它生命的生存,却不知已将自己逼上危险的境地。

老实木讷的人低着头,也许不是老实,是害怕是懦弱是屈服吧,只是在他们脸上竟没有丝毫的愤懑,丝毫的同情。一个人的死,几百具藏羚羊的尸体,堆积起来的悲沉还能让你如同看爱情剧一样沉着吗?如果你还能安静地面无表情,那么与雪地上奔跑的他们一同呼吸的你,是否会有一丝窒息感?与刘栋一起挣扎的内心是否会感到细沙在指尖流走的无奈?一切挣扎归于平静之后,只有汽车孤单地留守,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在自然面前,在可可西里这个美丽的地方,生命的逝去却可以如此平静,如此脆弱,如此凄凉。

接近尾声,日泰与记者好不容易逃离自然的威胁,却陷入了另一种苍凉。追逐了好几年的盗猎者终于与自己近在咫尺了,可是一拳愤怒与一声枪响,两个人都倒下了。终于,日泰队长静静地躺下了,带走了他几年的愁眉紧锁,带走了他的愤怒与执着,也带走了他的责任与艰辛。影片毫不遮掩地将好人送走,留那些无知的被金钱诱惑得没了自我的人们一走了之。干涩的冷风吹起的细沙抚慰着不甘的心灵,只是日泰队长的脸已经永远的安静了。

黑暗中白布下面的灵魂刺激着屏幕前我的心,如此孤独,如此绝望。可可西里,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平均海拔4700米,这里是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有着璀璨星光的安静地方。这里的人朴实善良却迫于生计,这里的人老实木讷却趋于诱惑。“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一个脚印,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杀戮与死亡如此真实,生命如此苍白。

电影过后,有种压抑让人窒息,有种绝望逼迫人心。我们到底能否记得影片的制作者们为电影付出了什么?电影能否唤起沉睡的心灵一如敲击我一样容易?我不得而知。

2.电影中的三个人物是我感触很多,第一个当然是日泰。他那忧郁的眉头似乎到牺牲都一直没有解开过。他是个英雄么?他带领队伍在无人区艰苦的巡山,他抓获盗猎分子,他缴获羊皮,他卖羊皮……我想,日泰应该算个英雄,他善良,勇敢,执着。他的死像一把刀子,深深刺入我的心,仅仅两声轻轻的枪响,一个生命就瞬间结束了,在可可西里的荒漠中,一个名字被永远地埋葬。

通过影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巡山队员的生活状况:大部分人都是临时凑来的,他们凭微薄的工资进行着自认为是养家糊口而非英雄的工作。队员刘栋甚至要向妓女借钱来救自己的队友……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人是队员刘栋,这个出租车司机流露出了最自然的感情,他不像日泰那样伟大和严肃,他有一种平凡的美,他对妓女有感情,对藏羚羊有感情,对队友有感情。然而他最后依然消失在无人的荒漠中,流沙像一个魔鬼,平静地吞掉了他。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此时主人公都会大喊救命,然而,刘冻没有喊,他们又发出任何声音,很简单,因为不会有人听见的,他深知这一点。随着镜头一点点地拉远,我感到了整个画面安静地令人窒息,无人区的孤寂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个让我感动的人是马占林,一个狡猾但很善良的放牧人,为了养家糊口,他为犯罪分子卖力。然而,他没有文化,并不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唯一的目的就是养家糊口,争一口饭钱。他很狡猾,他多次触及“犯罪”,但每次有仅仅是罚款。他很善良,他让自己的儿子就了巡山队员,他为日泰的死而流泪……

事实上,就连“十恶不赦”的枪手也不是随便杀人的。根据事实报道,这些所谓的枪手,只是用低廉的价格买吉普车和冲锋枪,猎杀藏羚羊。他们对巡山队员恨之入骨,但是跟普通百姓却没有纠葛。这在电影中也有体现——他们放走了记者尕玉。

篇4:可可西里影评

电影中,对于《可可西里》的名词解释没有这么复杂,也有没有这么深入,只是透过一位藏人记者朵玉的耳朵,听到了民间巡山队员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可可西里》:「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

是的,观赏《可可西里》时,你必须会对映入眼帘的这片美丽青山、既雄浑又壮阔的山河美景留下深刻印像,当然,你也会对紧之后而来的盗猎者夜袭藏羚羊的枪杀无辜场景,悚然心惊。美丽与无情,生命与生存的矛盾,成为电影《可可西里》最基本,也最鲜明的比较美学。

平均高度为海拔五千公尺以上可可西里,方圆8.3万平方公里,高寒缺氧,常年大风,被当地人称做「生命的禁区」,人迹罕至的结果,使得可可西里成为为高原野生动物的生存乐园,共计有藏羚羊、野驴等230等多种动物。1985年之后,那里上百万头的藏羚羊,因为欧美成衣市场对能够御寒的藏羚羊绒产生强烈需求,价格暴涨,导致高原居民对藏羚羊的大屠杀。电影就从民间巡山队员被盗猎人杀害,记者深入现场了解真相的动机点开展。

从中国导演陆川选定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场景做为他的新片题材时,《可可西里》就已经笃定会是一部引人关切的电影,至少,看过电影的人们很容易用「主题严正」、「拍摄困难」、「视野宽宏」这些简单至极的形容词来形容该片的成就,但我宁愿用王阳明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来形容我的感觉:「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电影,不必须要拍磅礴史诗,也不必须要拍媚俗小品。为商业服务,是人生要存活下去的必要思维;为良心服务,则是让自己中夜低回,也能坦然无愧的奉献牺牲。创作,必须要心有所感,力量才会强猛,境界才会高远。只是,多数人创作的路程与心态,往往还是迁就现实,很少会选取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去圆梦,除非你立志,要拍出不一样的电影。

《可可西里》的题材和地理特殊性让创作者别无选取,你非去可可西里实地拍摄不可,要拉着大队人立刻山,应对瞬息万变的自然天候,应对着肺积水和心脏病等高山病的威胁,执行难度之高,早就超越了一般只会在都市取景,只关心小情小爱的台湾电影。人们会去看电影,无非就是期盼着电影能开启我们的「视野」和「心胸」,《可可西里》在「视野」层面,带给大家的声声惊叹,可惜的是「心胸」层面着墨不深,未能蔚为更强而有力的戏剧震撼。但是,即使如此,《可可西里》依然是一部会让人低吟深思的电影,因为从导演到工作人员,大家都「立志」要拍一部不一样的电影,他们也真的做到了。

电影中有流沙,有风雪;有气喘吁吁,难以为继的高山运动学,有脱裤涉水,寒意抖擞的高原生存学;也有满天星斗的柔情,更有豪情壮志的藏族舞蹈……这些场景都见证了电影工作者的汗水,但是就一部剧情电影而言,除了捕捉「天地无情」和「天地有情」这两款矛盾互生的场景外,你更期盼的是一个言之成理,又能撼动人心的故事。

电影的主角是巡山队长「日泰」,饰演日泰的藏族演员多布杰有一张布满忧思的性格脸蛋,他不是靠着血缘、外型和出生环境就担纲的业余演员,他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的专业演员,导演陆川以前这样形容多布杰:「可说是电影界的新鲜血液,他的表演太震撼、太有力度了。」确实,当你从巡山队员天葬喂鹰的一个镜头看到多布杰时,确实会被他那张黝黑的脸庞上的风霜刻痕给震摄住,但是再突出的外型也需要有血有肉的戏份来衬显,陆川在人物深度的刻画上,显然是还要多加把劲的。

电影中的多布杰不是个多话的领袖,只因为记者朵玉明白他关心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成立,他就同意理解朵玉的采访,也让朵玉目击他们住家也有为数甚多的藏羚羊皮草,但是他为什么热爱可可西里?为什么会在县府不给人也不给钱的状况下,甚至多数队员都已经有一年多没有领到工资的状态下,依然愿意冒着生命的危险上山去追捕盗猎者?观众很难从人物对话或行为情境中体会出来,只是看着日泰在路上设关卡,拦阻非法入侵者,看着他罚款、烧车、私刑拷问,甚至在危急存亡之际,授意队员出售藏羚羊绒来救急,「权变」是乱世英雄旋干转坤的必要手腕,游走法律边缘的求生手段也无可厚非,但在导演急着要表现日泰生存困境的时刻,或许不需明白交代他的情绪转折,然而观众更需要看到与明白的是日泰的「焦虑」与「志向」,也才能从他的坚决与断然中更加感受到末路英雄的气质与悲壮。

有人说美丽的《可可西里》正在流血,从平坦大地上成千上百具被人剥去皮毛,只剩尸骨被秃鹰啄食的藏羚羊尸骸,确实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生灵即将灭种的凄凉,能够明白日泰决心把这片变色山河恢复成人间净土,不惜万里缉凶的决志。但是最后日泰被盗猎者缴了械,依然顽强地要「老板」伏法的对话与打人的行里,你能够说是他自知死期不远,悲壮地选取自己的尊严,所以做出最不合时宜的行为(中外杯具英雄都有自毁的倾向,在生命最悲壮的一刻,画下自己能够决定的行为);但也可能解释成他原本是那么深知通权达变哲理的领袖,最后却成了不合时宜的人格矛盾者。

据说,藏族人以前用一首歌来歌诵可可西里的美丽,歌词如下:

暖暖的夕阳

呼唤着洁白的羊群

美丽的姑娘

像草浪摇荡着我的心

缤纷的野花

盛开在你乌黑的发髻

袅袅的炊烟

但是你为我敞开了毡房

你长长的皮鞭哟

为何总也打不到我的身上

你多情的眼眸哟

为何总让我心中忧伤

我多愿变成一只雄鹰

守望你永远的蓝天和梦想

我夜夜唱不停的情歌

篇5:《可可西里》影评1

我们已经被奢靡的都市氛围浸泡得感觉迟钝。于是我们早也被城市异化得面目全非。需要扮演的角色太多,真正的自我却在支离破碎:我们常常不是为了心中的“我”而拼命劳碌,因此我们渐渐开始厌倦职业、厌倦吃喝、厌倦感情、厌倦娱乐,直到厌恶自己——这已经快成了越来越多城市人在玻璃写字楼和公寓笼罩之下的生活本质。于是躲进电影院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逃离。但从《十面埋伏》到《2046》,著名大腕导演们就像堆砌玻璃大厦一样,被自己的沽名钓誉拔干着想像力和判断力,却越来越理直气壮地远离观众的心灵。

相比之下,年轻的陆川就像一个恐惧的孩子,从一开始他就在拼命逃离,《寻枪》那名字就是一个绝妙暗喻:陆川想以电影作为企图阻拦理想迷失的一种精神自卫,同时他还想以电影作为大战风车的一柄决斗之矛。之后他惶惶然中将目光投向远离城市的最后一片高原净土《可可西里》——那个蒙古语中的“美丽的少女”。他想面对孤高而纯粹的海拔,完成一次对城市心魂的个人救赎与洗涤;他想借助藏域的风土人情跳出国产电影当下完全拧巴成疙瘩的平庸窠臼。

我自己已很久无法在国产故事片里得到过像《可可西里》这样干净清爽的深呼吸了。陆川的内心充满绝望与哀痛,所以他借片中男主角日泰一开口就定下了贯穿全片的绝望悲沉基调:“我们藏族人吃肉刀口是对着自己的!”这电影里所有纯朴藏民的吃、喝、拉、撒、睡,都跟我们司空见惯的小资、白领、大款、权势生活完全异样,甚至在他们的目光背后,还有一种对都市假面人生的不解甚至冷漠。一百万只藏羚羊被射杀到只剩下一万只,简直就是在暗喻着理想主义的大面积心肌梗死。

像这样一部完全另类于时髦形式的电影,弃绝搔首弄姿、口红媚眼、酸鼻煽情,它才能如此朴素到不但无华甚至近乎成一曲默哀的悲歌。一个队员在风雪绝境中扎寨3年则象征了一份坚守:为了我们自己的羊子!而藏羚羊猎杀者的同谋马占林的叹息却也不自觉地击中了我们的自然生态也包括整个人文处境:“草地变成了沙漠,牛羊都死光了!”因此面对生存无奈却也觉生命无辜的马占林一家数口,就只得为国际时尚去层层残忍刀剥藏羚羊的血肉与毛皮。片中最浑厚也最丰满的一个人物叫刘栋,他作为巡山队员被队长日泰呼来唤去左右驱使不但毫无怨言,同时他也有自我猛烈的生命本能情性追求,而最惊人的一笔,却是他毫不脸红地伸手向三陪女友要钱,然后再转身用最底层女性的血肉钱,赶去捍卫一群志愿者的崇高使命。也就是这寥寥几个镜头的事先铺垫,所以当刘栋转身疯狂返回荒漠腹地抢救战友,而被流沙一寸一寸埋没于灭顶之灾时,我们才会在可怕的静默中被人文温度深深震撼!

在《可可西里》的观看之中,我已深刻感觉到了刀劈斧砍式的生命质感,这一点陆川彻底想清楚了并且完全做到了。可仅仅就差那么一两丝人文探究的痕迹。但即使有这些说便宜话的挑剔,我也必须借此短文向陆川和他的电影同伙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因为恰恰是《可可西里》,才让我们在对2004中国大片的一次次失望之后,真正阅读到了一则生命体验的电影寓言。趁着年轻和生猛,但愿陆川还能沿着从《寻枪》通向《可可西里》的艰难路径,继续挥动电影长矛,去挑烂已经被种种导演手腕勒死的庸俗电影的大花哨风车。

偷猎情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藏羚羊就被认为是遭受破坏的物种而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但是直到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发现那种被称为“沙图什”的昂贵的绒毛就是藏羚羊毛并提出了警告之后,藏羚羊偷猎和沙图什贸易不断升级的原因才被世人所知晓。1985年以来,乔治.夏勒每年都要花几个月时间工作在中国藏羚羊的分布区。他看到了偷猎藏羚羊的大量事实。尽管人们捕猎藏羚羊的传统原因是为了吃它们的肉,但是1988年当夏勒参观一个名叫Gerze的小镇的时候,他第一次发现了藏羚数目飞

速下降的秘密。他“看到牧民们从羚羊皮上揪下羊绒卖给当地的零售商。在一个零售商的院子里,有几大袋羊绒正准备被走私到西部尼泊尔,并从那里再到克什米尔,在克什米尔这些羊绒将被织成披肩和围巾。”夏勒立刻明白了藏羚正在被大量捕杀以满足日益兴旺的沙图什羊绒的贸易。1991年,当夏勒参观一个位于羌塘的猎人帐篷时,他发现了关于藏羚命运的更多的证据。他看到22张藏羚羊皮“堆放在他们的帐篷里,帐篷外面是冰冻的尸体;他们把雄羊头也留下来了,因为它们的角是一种常用的传统药方,而且在北京和拉萨都有很好的市场”。1990年,一张藏羚羊皮被卖到25美元,1992年,价格翻了一番。藏羚羊角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传统医药里受到重视和利用。古老的西藏书本中列出了藏羚羊角的不同疗效:它可治疗腹泻、可用于催生、可治疗溃疡、可控制某些腺体的增生、还可治疗妇女的月经不调、以及肾脏和血液的疾病。尽管这些无疑促使了藏羚数量的下降,但是满足沙图什的需求是造成藏羚数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1992年到1997年的报告表明,在所有中国藏羚的分布区中——西藏、西部青海和南部新疆——藏羚羊的偷猎行为都十分猖厥。但是统计这么一大片区域中被杀戮的藏羚羊的实际数量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1992年,青海省的一位前任官员曾估计在这片地区每年至少有2000到3000只羚羊被杀死。在1996年12月罗马召开的CITES常务委员会上,中国声称每年有2000至4000只藏羚死于偷猎。一位印度官员1997年到过西藏,他对印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说藏羚羊的偷猎和贸易活动是在有组织的团伙下操纵而进行的。

偷猎大多是在藏羚羊绒最丰厚的冬季进行。夏勒描述了捉藏羚的传统方法:“把一个精巧的圆形的足夹放在一个凹坑上面隐蔽好,拴在一个小木桩上,足夹有许多尖细的小针指向圆心,当一只羚羊或瞪羚一脚踩进陷阱并往回抽腿的时候,那些小针就会刺入它的皮肉,迅速捉住它”。一旦陷入圈套,这只动物会被立刻射死。对沙图什需求的增长刺激了更加野蛮的方法的产生。在羌塘的北部地区曾经报道过大量藏羚的屠杀事件。据说猎人们从开动的汽车里向藏羚羊群射击,一次就射死了500只羚羊。一个牧民说,他曾在一个冬季看到从Gerze来的官员们坐在一辆汽车上用现代化武器向野耗牛和藏羚羊射击。他接着说:“如果官员们遵守法律,不再打猎,那么我们也就不再打猎了。”有的牧民们进入自然保护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猎杀藏羚羊。

篇6: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影评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意大利电影大师朱塞佩·托纳托雷“时空三部曲”的终章。说到意大利电影,也许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就是托纳托雷了。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成了衰落的意大利电影最后的几位影响力出众的大师了。托纳托雷的电影,总是情感饱满而真挚,感人至深,平易近人。这部电影,就让我们隔着“时空”这面厚重的毛玻璃,在一种淡淡的物是人非的感伤与惆怅里

一切从二战刚刚开始的意大利小镇里开始,美艳动人的少妇玛莲娜的丈夫被征兵服役上了前线,留下她一个人陪伴着老父亲独守空房。但是玛莲娜太美了,以至于每次她的出现,都会引起全镇男人的驻足观看和魂牵梦萦。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够勾走无数男人的心和魂。因此,她也成了全镇女人心中的恨。当然,年轻的主人公威力图也一样被玛莲娜所深深吸引,而且,他发现他对她的爱更深,不仅仅仅是肉体上的欲望,也的确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的最纯的爱。他开始悄悄跟踪玛莲娜,偷窥她,然后陷入情欲和荷尔蒙的幻想中。玛莲娜成熟而丰满的肉体,成了这个少年青春期性成熟的催化剂与启蒙物,威力图就这样一步步开始成长成熟。

而战争的形式开始急转直下,许多人都风传玛莲娜的丈夫已经战死在遥远的前线,而女人们开始用恶毒的流言来攻击她,指责她是一个荡妇,男人们则不断趁机以各种方式骚扰她。在这个小镇里,玛莲娜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生存下去。甚至连吃穿用度都没人愿意卖给她。战火连绵之中,流言又击倒了她的老父亲,最后死在炮火之下。而为了生存,玛莲娜不得不开始堕落,以自己的美色去换取生活的资源,甚至最后成了德国人的高级军妓。

战争结束之后,玛莲娜再次被疯狂的女人们从妓院里拉出来,当街殴打辱骂,剪去了头发,撕烂了衣服,驱赶出了这个小镇。其他男人都缄默不语,只有威力图默默心痛不已,处处想方设法帮忙自己的梦中情人。他以自己柔弱的身躯和力量,用自己无私的爱为玛莲娜和她的家庭做出了最后的奉献……

这部电影的剧本创作仅仅用了三十三天,但是却并未掩盖其出色的叙事潜力和对情感的渲染。

偷窥之下的成长:隐秘的欲望和纠葛的爱欲

电影对观众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就是带给了一种偷窥的可能,满足了每个人心中的偷窥的原始欲望。观众在荧幕面前看演员的表演,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而对这个的强化,则更能激发观众的心理共鸣,比如希区柯克的《后窗》。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同样利用了一样的手法,从性——一个更加敏感的角度上来,激发观众丰富的联想和共鸣。

威力图总是被认为是一个男孩,去理发店,不能坐在成人的地方;在家,不能穿长裤;葬礼上,不能得到玛莲娜的吻……男孩和女人,成了天然分隔开威力图和玛莲娜的鸿沟,他深爱着她,却是隐秘的,她完全不明白这份爱。所以,这种单向的爱只能透过偷窥来建立。玛莲娜,成了威力图成长的催化剂,性的启蒙物,以及最终也是玛莲娜的内衣,让威力图被父母认可,完成了成人礼。从某种好处上来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这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美人的憧憬和幻想,激发了男性的成熟——生理和心理上的。所不同的是,威力图虽然经历了很多,但是心底的爱,却永远的留给了十三岁时候遇到的玛莲娜,虽然她从来没有记住他,但是她却影响了他的一生,隔着漫长的时空,这份爱变得更加醇厚而唯美。

玛莲娜的命运无疑是悲惨而艰苦的。正如律师的喝问:“美丽是罪吗?”显然这个设问的回答是由之后一系列的行动回复的,玛莲娜因为她的美丽而受罚。

和之前的《天堂电影院》以及《海上钢琴师》不同,之前讲述的.都是美丽的怀念和感伤,而那里却是美丽的毁灭。

玛莲娜因为自己的美貌而受罚,似乎正应和了古老圣经里的原罪观念。正如中世纪的教会所相信的那样,美丽也是一种罪,它诱发了男人们的淫欲和女人们的嫉妒。但是,这却忽视了美丽女子本身的感受。玛莲娜因为美丽,而被迫堕落,又因为堕落,成了罪的口实,最终因此受尽折磨。直到这种美丽被彻底撕碎毁灭。与之相比,周围那些普通的女人,几乎让人难以记住,几乎都是一样的面孔,因为她们就代表了一种守旧的世俗力量的强大。玛莲娜的微不足道的迥异的美被这种世俗所合力绞杀。直到电影的结局,回到小镇的玛莲娜已经没有那种摄人心魄的气质了,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了。此时,她才得到周围女人们的认可,也正是此时,她才唤起了这些女人心底的赎罪感,而这份迟来的救赎,无疑只能成为遗憾。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那份美,终究成了世俗里的传说。

疯狂的妇人们在嫉妒的驱使之下,对玛莲娜的殴打之中,玛莲娜撕心裂肺的吼叫之后,也许是另一层无奈和讽刺,也许这个美丽的天使,其实心底更加羡慕周围这些平庸的妇人——她们能够有自己平静而平凡的人生,能够挽着丈夫的手,能够每一天吃到自己劳动换来的食物,能够有自己的家。最终,美丽选取了毁灭,选取了和肮脏的尘世化为一潭,最后玛莲娜的微笑背后,隐含了多少苦涩辛酸和无奈,我们难以知晓,只是她绝尘而去的背影,让人还记得以前的朦胧的美。

相比之下,整部电影的背景是二战,虽然电影没有多少直接描述战火的画面,但是对战争和人性的控诉却无处不在。玛莲娜堕落的过程,几乎也就是战争推进的过程相伴的。丈夫的“失去”,父亲的死亡,德国人的到来,屈辱的殴打,丈夫的回归,生活的安定——这就是整个外部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和反映。

电影没有直接描述战争的惨烈和残酷,却间接指出了战争的根源在于人性的丑陋。缺失了一条胳膊的丈夫能够心中保存着对妻子和家园的爱回到故乡。而后方安定的人们,却用尽所有丑陋肮脏的手腕毁灭了生活中的美丽。真正的战争毁灭的是物质,而这种人性上的疯狂,才是毁灭完美的根源。绞杀玛莲娜美丽的并不是妇女们丑陋的外表,而是她们扭曲的内心。相比之于物质的匮乏,战火的蔓延和轰炸,人心的阴暗自私才是最令人震惊而愤怒的。

篇7: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影评

很多人会问:“男孩与玛莲娜的感情到底属于什么?”我认为,不是感情,这能够从玛莲娜回到小镇后男孩在自行车上的一段自述看出,她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出此刻了男孩的生命中,并起到了对他而言相当于性启蒙之类的作用,这不是感情,但我认为是十分纯洁的情谊。

玛莲娜是一个复杂的主角,片中她受到了那么多人的误解与攻击,理应有很多台词呀?为自己辩解是人的天性,她就应为自己辩解呀?但我们发现全片她几乎没有几句台词,她总是那么默默地走过广场,一次一次,不去理睬世俗的评论,只在被打后,伤痕累累的她才发出了痛彻心扉的吼叫,那一声把所有人都震惊了,虽然女人们之后高喊“滚吧”,但我想她们心底是发虚的,而男人们肯定或多或少有同情之感。

上一篇:龟兔赛跑四年级童话寓言作文下一篇:PS滤镜制作超炫的彩色光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