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学案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敬畏自然学案范文

《敬畏自然》导学案

【学习目标】1.抓住文章的关键段和句,筛选相关信息,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

2.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含义,体会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增强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文体知识链接】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论证论点的材料: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

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4、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有论点,有论据 ,有论证。议论性的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自主学习】一..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咫尺鲲鹏蓬 蒿混淆

深邃美味佳肴狼藉斑斑相形见绌

二、依据意思填写词语:

1.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2.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3.乱七八糟,杂乱不堪。()4.比喻距离很近。() 5.不过这样罢了。()6.和同类事物相比,显出不足() 7.无法想象,难于理解议()8.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三. 反复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合作探究】一. 阅读课文,抓住每段的中心句,理清文章的写作的思路。

提示:学习一篇新文章要快速抓住文章内容,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抓住中心句其实就是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基本内容。

二.深入文本,探究问题:

1.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几句? 在第几段?

2.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作者阐述了哪些“敬畏自然”的理由?

3.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依据段意填写序号: 一.引论:(第段)否定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 二.本论:(段—段)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1层(— 2层(— 3层(— 三.结论:(段)人类应当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4.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5.怎样理解题目中的“敬畏”的含义?

三、品味语言:

(一)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并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二).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的陈述句,比较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质疑探究】教师: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难得。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你还有哪些疑问?

【课外阅读】

(一)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③段引用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何作用?

(3).缺乏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请举一例并说说其危害。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全文内容,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材料二: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用尽人类的全部智慧,恐怕也难以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那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二)科学家揭秘为什么会“活见鬼”

伦敦大学学院的一个研究组发现,当人们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打量四周的时候,其大脑就会受到蒙骗,看到一些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于该处的东西。

事实上一些所谓的鬼怪幽灵,绝大多数都是在昏暗朦胧的环境之中出现的,尽管之前还没有人系统研究过为什么人们会‚活见鬼‛,但神经系统科学家早就表示过,这只是人们‚心里作祟‛。

现在这项有关人为什么‚活见鬼‛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PLoS计算生物学》(PLoS 计算生物学)。研究组人员称,对于我们见到的物体来说,其周围环境可谓至关重要,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意识,有时背景甚至会欺骗我们的眼睛,抹杀事实,导致我们平空想象,见到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

可见物体背景会影响我们最终所见,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抽象艺术作品会有这么大的魔力,为什么我们可以透过印象派油画的含糊笔触看到栩栩如生的细节。

该研究组的一位专家,李召平教授说:‚油画可以在细节上显得含糊不清。正是因为这种含糊不清,观众才得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填补这些细节。‛

另一位来自伦敦城市大学的迈克-摩尔根教授则说:‚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产自我们大脑之中的虚拟现实系统的一种幻觉,我们可将这种感觉称为‘受克制的幻觉’。但是,如果输入我们大脑的是一些模棱两可,暧昧不清的东西,那么我们看到的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东西。

比如说,站在伦敦的厄斯顿 火车站的站台上,只要你去留意去找的话,就可以在地板纹理上找到成百上千的不同图案,这就是因为大脑对一些不确定因素的虚拟反映。‛

为了揭示背景对‚人眼‛所见物体的影响,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组做了一个实验。十八名被测试者被要求全神贯注的盯着电脑上的黑色屏幕。每当信号声响起,被测试者便按下两个按钮中的其中一个,以记录他们是否在屏幕中间看到一个细小的、暗淡的灰色目标矩形。

这个目标矩形并不是每次都出现,而一当它出现的时候,它只会在屏幕上显示八十毫秒(千分之八十秒)。李召平教授说‚如果目标矩形是在一列外观相似的灰色矩形之间出现的话,被测试者就会经常发现目标,甚至目标没出现,他们也会声称自己看见了。但如果目标矩形是出现在多个光亮的白色矩形之间,被测试者发现目标的次数就少了。

这是因为人们在视觉神经反应上更倾向于在模糊的背景之中看见模糊的物体,他们的大脑会觉得自己看到了某物,这就是其中的奥妙所在。魔术师早就知道这一个窍门。当你看到他们把一个球掷向空中,接着再掷出第二个球,然后第三个球,但第三个球却神奇的不见了。你就会想他们究竟如何做到的。

事实上,第三个球很可能根本不存在。我们的大脑被背景信息欺骗了,我们误以为自己真的看到了一共有三个球接二连三的被掷向空中。实验证明:模糊的背景比明亮清晰的背景更能令我们误入歧途,致使我们对事实视而不见,却用自己的想当然来填补那些不确定的空白。

科学家认为鬼怪幽灵多在暗中出现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在阴暗之中,许多物体难被看清,因此激发了人们去填补这些‚不确定的影像‛所带来的空白,令人们疑神疑鬼出现所谓的活见鬼之说。实际上是环境背景‚欺骗‛了大脑,‚欺骗‛了我们的眼睛。 1.阅读文章后,用简洁的语言谈谈出现“活见鬼”现象的原因。

2.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子虚乌有:

3.选文的类型属于顺序。 4.文中描述的被背景信息欺骗的现象除了“活见鬼”之外,还有哪些?

5.读过选文,除了明白“活见鬼”的原理后,你还有哪些收获?请简要谈谈。

第二篇:《敬畏自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 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3、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阅读提示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课前延伸

 预习文章,熟读课文,自学字词,并积累在下面。

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2、合作探究。

◆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3、精讲点拨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例: 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

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采矿物留下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 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 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

人类之外的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 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确实精

巧绝伦,苍蝇的复眼,蚊子的吸血功能实在奇妙;灰尘微小,内部结构却异常精巧。它们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展示了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人类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苍蝇、灰尘也是。)

4、巩固检测

通过本节课的阅读,你是否接受作者的观点了呢?这篇文章自1998年发表以后,很多专家学者纷纷写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来看几篇。

驳“人要敬畏大自然”何祚庥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

人与自然要对话季羡林

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是要求人与自然的合一,不要成为敌人,而是成为朋友。在东方,要求“天人合一”,理论上是这样,但没有做到。

若干年来,我有一个想法:人类自从成为“万物之灵”后,最重要的任务是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称之为“天人关系”;要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要同自然交朋友,我称之为“天人合一”;然后再伸手向大自然要衣,要食,要住,要行。 ※课后提升

一、自主练习——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很有特色,读一读,并将它们连词成句。 2.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读一读,并试着仿写一个句子。 3.你觉得文中哪些段落很有特色,读一读,并试着仿写一段话。

二、主题阅读

1、语文主题学习丛书③ P6周国平《敬畏自然》要求:写下感想,进行交流。

2、读郭牧华的《敬畏头顶的天空》或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要求:写下感想,进行交流。

三、延伸拓展作业(由学生从下列作业中任选其一)

1、学生欣赏环保的图片,拟环保公益广告语。并在自己所在社区内进行环保宣传。

2、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本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第三篇:11、《敬畏自然》学案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

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看完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鹏蓬嵩()咫()尺狼藉()相形见绌()美味佳肴()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咫尺:狼藉:呐喊:自不量力:相形见绌:

精巧:佳肴:

二、自主探究

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三、精读课文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例:

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采矿物留下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

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 4.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确实精巧绝伦,苍蝇的复眼,蚊子的吸血功能实在奇妙;灰尘微小,内部结构却异常精巧。它们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展示了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人类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苍蝇、灰尘也是。)5.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人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这就是说,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就分化成两个概念。一个是包括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的大概念,一个是单指低级形态的小概念。‚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其中‚同一智慧‛指‚宇宙智慧‛,‚宇宙的智慧‛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 6.我的智慧即是宇宙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那么‚人的智慧就是自然的智慧‛就容易理解了。基于这一认识,那就意味着人与宇宙休戚与共,人与宇宙同呼吸、共命运、同欢笑、同痛苦。)

四、拓展延伸

1.成语接龙:

自不量力-(力)-()-()-()2.请你以‚敬畏自然‛为主题拟两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1)(2)

五、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

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2.缩句。(找出句子主干)

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敬畏生命

①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②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洞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的卑劣和龌龊,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③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④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

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yuān老鹰)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⑤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⑥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⑦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他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1.给加点字注音

龛()鸢()鲸()殆() 2.题目中‚敬畏‛这个词是何含义?

3.第②段中画线的‚这种感觉‛具体指什么?

4.第④段中画线语句‚鸢飞鱼跃,道无不在‛中的‚道‛指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说‚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略

2.又尊重又敬佩

3.指‚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卑劣和龌龊‛ 4.大自然生命活动、生命形式的规律。

5.因为当地球上其他生命被杀害殆尽时,接着倒下的也便是人类自己了。这使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中一切生命是共生共存的,认识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

第四篇:敬畏自然导学案

11敬畏自然

【学习目标】

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反复阅读,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感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一、【课前自学】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观点较鲜明,通过讨论、质疑,挖掘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又通过品读、揣摩,理解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并学习运用,以期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请你认真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二、【合作探究】

1、你认为“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2、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三、【组间展示,精讲点拨】

1、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3、本文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本文的观点有质疑吗?

如: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⑶人类不可以改造自然?

列举你提出的问题。

第五篇:11.《敬畏自然》导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抓住文章的关键段和句,筛选相关信息,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

2.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含义,体会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增强学生关注自然,保护

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论证论点的材料: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议论性散文: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有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性的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2.作者:严春友:(1959---),生于山东省。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工作。爱好文学,写过诗

歌和散文。作品主要有:论著《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精神之谜》、《敬畏自然》等。

【内容导航】 本文谈论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要“征服自然”的观念,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现了作者具有一种忧患意识。

【自主学习】

1、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蓬蒿咫尺狼藉呐喊鲲鹏混淆深邃不自量力美味佳肴狼藉斑斑相形见绌精巧绝伦

2、依据意思填写词语:

蓬蒿:精巧:

咫尺:狼藉:

呐喊:佳肴:

不自量力:

相形见绌:

沾沾自喜:

不可思议:

精巧绝伦: 。

3、反复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谈论的是的关系。 表达一种意识和情感。

【合作探究】

一、探究内容。

1、阅读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简要概括每段的内容。全文一共有11个段落,可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段):

第三部分(第段):

第四部分 (第段):

第五部分(第段):

2、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中谈论作者否定了“”的口号,提出了“”

的观点。

3、怎样理解题目中的“敬畏自然”的含义?

4、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几句? 在第几段?标记在书上。

(文章段)

结论:

5、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结合文中语句回答。

6、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7、“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二、品味语言:

(一)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并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二).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的陈述句,比较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反问句: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陈述句:

作用:

2、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陈述句:

作用:

3、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陈述句:

作用:

4、反问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陈述句:

作用:

5、反问句: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陈述句:

作用:

归纳:

1.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

2.用否定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3.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课堂总结】文中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做

出“敬畏自然”的结论。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拓展延伸】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参考:

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地球是万物之母,无论什么降临在地球身上,也将同样降临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们应该知道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则不是竞争,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合作、节俭和艺术性;作为人类,我们伟大之处与其说是我们能够改变世界,还不如说我们仅能够改变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泪,不是我的眼泪,更希望不是地球母亲落下的最后一滴带着绝望的泪!

5.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当堂检测】

一..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咫尺鲲鹏蓬蒿混淆深邃美味佳肴狼藉斑斑相形见绌

二、依据意思填写词语:

1.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

2.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3.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4.比喻距离很近()

6.和同类事物相比,显出不足()

7.无法想象,难于理解()

8.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三.仿写句子: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谁能断言那排出的大量的废水不会是人类已经变质的血液呢?

谁能断言那不会是呢?

谁能断言那不会是呢?

上一篇:绩效控制程序范文下一篇:静态测量步骤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