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2023-04-26

第一篇: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如何设计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语言教育目标是幼儿语言教育的纲领,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是为年龄阶段目标、语言教育目标服务的,语言教育目标正是通过每一个具体活动落实到幼儿身上。因此,正确设计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是一次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能够体现幼儿语言发展的预期成果。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时存在着现实问题,设计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结合当前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我国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结构,分析了设计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方法。

一、当前语言教育活动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不对应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有时在活动中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或者通过活动根本就不能实现预先设置的目标。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不对应。

活动目标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向导,是选择相应的活动内容、方法和途径的依据。这里所谓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不对应”指的是具体语言教育的活动内容不能成为实现该活动目标的载体,即忽略了活动目标在选择活动内容中的重要作用。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活动目标设置为“发展幼儿完整、条理讲述的能力”,而活动内容却是学习一个文学作品,这显然与活动目标相背离。 (2)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不一致。

这是指教师设计的目标过大过泛,不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或者是活动目标与活动过程脱节,通过活动根本不能实现所设计的目标。也就是说,活动目标没有实现统领活动过程的作用,活动过程没有为实现活动目标服务。例如,活动目标是“体验长辈对自己的爱,并激发对长辈的尊敬之情”,要求在重阳节的背景下培养幼儿对长辈的尊敬之情,出发点确实很好,而且选择了一首儿歌《摇到外婆桥》,内容也与目标相呼应。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幼儿一遍遍倾听这首儿歌,然后让幼儿扮演爸爸妈妈,跟着儿歌哄小宝宝睡觉,重复了若干次„„这样的活动环节设置根本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2.活动目标描述不合理

(1)活动目标的层次结构难以体现。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说,活动目标一般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和态度领域、能力和技能领域三方面内容。但是在一些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中,不符合这一要求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一位教师在设计中班讲述活动“家乡的建筑就是美”时拟定了以下两条活动目标:“①感受家乡建筑的美,产生爱家乡的情感。②能用语言和其他方式表达家乡建筑的特色。”显然,这样的目标设置缺少认知领域的目标。我们要求活动目标的层次结构尽量包含三大领域的内容,如果确实某一领域的目标在活动中无法体现或者是幼儿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目标要求,那么可以在目标中不予体现。但是,在上述活动中完全可以提出认知方面的目标,如“知道家乡著名建筑的名称,并能描述其主要特征”。

(2)活动目标的指向较笼统,无法进行评价与检测。设计活动目标的原则之一是可检测性。目标的可检测性可以帮助教师在活动后即时进行活动效果的评价,并成为其继续组织语言活动的依据。如果目标不可检测和评价,如“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目标,太抽象,太笼统,无法操作也无法检测,那么活动结束后教师就无从了解自己的活动是否适合幼儿,也无法评价活动是否科学,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

(3)活动目标的叙述不科学。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叙述缺乏科学性,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也是屡见不鲜。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从教育的角度来描述目标,而不是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描述活动目标。所谓教育目标就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提出需要达到的教育要求,而发展目标则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提出需要达到的教育要求。如中班文学欣赏活动“路上有个小水坑”的活动目标是:“①通过学习故事,使幼儿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且学会描述。②萌发幼儿的责任感,懂得做事要替大家着想。③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幼儿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幼儿自身的努力,并不完全由教师决定。因此,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从语言表述上就要端正态度,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预设通过活动使幼儿的语言知识、情感以及能力能够达到什么程度。仍以文学欣赏活动“路上有个小水坑”为例,可以将目标设计为:“①通过活动,记住并学会描述主要情节。②萌发责任感,懂得做事要替大家着想。③逐渐形成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结构

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结构分为纵向的层次结构和横向的分类结构。从纵向的层次结构来看,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可分为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从横向的分类结构来看,幼儿语言教育目标是通过倾听、表述、阅读、欣赏四大块面来体现的,而每一块面又包括认知、情感、能力三个维度。

以倾听为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中明确要求“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结合我国幼儿语言教育的实际情况,又可以从认知、情感和态度、能力和技能三个维度对倾听总目标进行分解。即:认知目标——懂得别人和自己说话时要注意倾听;情感和态度目标——乐意听,有礼貌地、集中注意力地听;能力和技能目标——能听懂普通话,能分辨不同的语音语调,能理解并执行别人的指令。教师只有熟悉语言教育目标的结构,并对总目标与年龄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活动目标。

三、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设计的要点

在理解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1.关注社会的培养目标

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要求,为确立幼儿语言教育目标指明了方向。在我国现阶段,制订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应考虑以下问题:首先,语言教育目标要反映我国现阶段教育目标的取向,语言不仅是幼儿发展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传递文化的有效途径。其次,语言教育目标要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三,语言教育目标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前瞻性。这些原则都应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中加以体现。

2.符合幼儿语言教育的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

一般来说,幼儿教育的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是由专门的机构制订的,但需要教师烂熟于胸。因为教师设计具体的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必须以这两个目标为前提和基础,是对这两个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

3.考虑语言教育活动的不同类型

幼儿语言教育中五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各自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有所侧重的。譬如,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主要是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提高幼儿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通过接触文学语言,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高幼儿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讲述活动则偏重于培养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独立构思与清楚、完整表述的意识、情感和能力,掌握对语言交流情绪度的调节能力等。

第二篇:1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主讲:唐燕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关于“三学六法”的理解:

三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

六法:语言

计算

常识

美术

音乐

体育

3 ★关于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理解:

幼儿语言领域教育活动

幼儿科学领域教育活动

幼儿艺术领域教育活动

幼儿健康领域教育活动

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活动 4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的知识结构

第一部分:幼儿语言教育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各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明确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 5

第一部分 

幼儿语言教育的基本原理

6 ●幼儿语言教育概述

1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特征:

1、幼儿语言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

2、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特殊的语言教育过程: 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等特点

3、幼儿语言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主动地获得语言经验,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 7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1、如何看待幼儿的语言发展? 本民族语言的获得

发展潜能

个别差异性

先天和后天的相互作用

2、怎样看待幼儿语言教育? 关注每个幼儿的语言学习

重点在于促进幼儿语言素质的养成

树立完整语言的观念、整合教育的观念和活动教育的观念

8完整语言观

1、目标完整----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的发展,作为幼儿语言教育的完整目标。即培养幼儿听、说能力,良好的听、说行为习惯,以及早期阅读和书写的技能。

2、内容完整----学习口头语言,也要学习书面语言

3、过程完整---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日常语言教育活动中,随时随地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展现给幼儿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9 整合教育观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一个整合的教育过程。也就是说,幼儿的语言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幼儿每一个新词、一种句式的习得都是整个学习系

2

统调整、吸收与发展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的整合:

——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包括认识、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技能等三个方面的要求;

——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幼儿语言学习的内容是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以多种教育活动形式构建语言教育活动,允许多种与幼儿发展有关的符号系统(音乐、美术、动作、语言)参与,让幼儿在体验、玩耍、表演中学习; 10 活动教育观

幼儿的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是一个积极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活动教育观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活动的组织形式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具体表现在:

——提供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

——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注意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11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与途径 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及内容要求 

(一)<纲要>中的语言教育的总目标:  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 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 能清楚地说出自己说的事; 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 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12

(二)<纲要>中的内容与要求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5、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符号的兴趣。

6、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对书籍、阅读和收发室的兴趣,培养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7、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13

3

(三)<纲要>中的指导要点

1、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健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3、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 14

(四)《纲要》中语言领域的特点:

1、重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趋势: 

第一次提出重视幼儿语言运用的要求

强调发展语言的关键不是让幼儿强记大量的词汇,而是引导“乐意与人交流,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清楚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淡化语言形式学习,重视语言交际的功能。 

2、重视幼儿早期阅读的发展趋势: 

第一次对早期阅读的提倡和重视

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 

3、重视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

充分体现了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近年来的改革发展趋势 15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途径

(一)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

1、含义: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为幼儿提供与语言进行充分互动的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对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零碎语言经验进行提炼和深化,达到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有意识的运用。

具体表现为:通过有目标、有计划安排和组织幼儿系统学习语言的专门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

2、类型:

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文学欣赏 仿编创编)

谈话活动(交流 倾听)

讲述活动(倾听 讲述)

早期阅读活动(前阅读 前书写) 语言游戏活动(字 词 句) 16

3、专门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的方案结构 活动名称:

4

幼儿情况分析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延伸 活动评价

17 语言活动设计的一般步骤

活动名称:写清楚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类型,适合于何种年龄段,具体内容是什么

设计思路:简略概括本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教材特点以及本次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写清楚通过本次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要求

活动准备:写清楚本次活动需要为幼儿做好的准备,包括:知识准备、语言准备和物质准备三个方面

活动过程: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完整的过程在书写形式上应表明 1)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2)清晰的活动过程步骤,以及与这些步骤相关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3)需要重点提出的问题。

活动延伸:设计出本次活动在课堂教学之外扩展和延伸的具体方式和要求。

活动评价:设计好评价的标准和范围,增加语言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以便具体的教育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价 幻灯片18

(二)渗透的语言教育

1、含义:又称非正式的语言教育活动,是指在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各领域活动中发现和利用潜在的语言教育因素随时随地进行随机渗透学习的教育活动。

2、渗透教育的形式:是指在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将各种内容,各种不同的学习形式与方法加以有机地融合,将其作为一个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来对待。

具体表现为:教育活动内容的相互渗透和整合;教育活动形式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19 渗透形式:

(1)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

5

(2)自由游戏中的语言交往; (3)其他领域活动中的语言交往;

(4)随机渗透在日常生活环节中的语言学习;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组织实施的策略

 策略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语言运用环境

1、要为幼儿提供宽松互动的口头语言交流情境。

2、创设应答性互动的语言环境,给幼儿提供

集体、个人状态下,同成人、同伴交谈的

机会, 让幼儿体验交流的乐趣。

3、给幼儿提供发展幼儿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机会。 21 策略

二、注重日常生活中与幼儿的言语交流

1、教师应关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

2、教师自身语言要规范、亲切、文明、生动,富有童心、童趣。

3、语速和音量适合幼儿,引导幼儿学会控制讲话声音,培养文明表达的习惯。

22 策略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正规性的语言教育活动

设计的重点不要放在要求幼儿记住了哪些语言知识、认识了多少汉字、背会了几首儿歌和诗歌,而应注重幼儿语言思维能力、思想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23 策略

四、开展多种类型的语言活动 

1、发展幼儿倾听能力的活动。

 2、建构幼儿语言经验的活动。 24 策略

五、渗透在其它领域教育活动中的语言教育活动

《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 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25 策略

六、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

在活动区活动中,注重发展幼儿的语言。尤其是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最好的途径。 26 第二部分

6

 各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27

一、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教育活动应在新旧经验间建立联系的原则。 

2、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原则。

3、教育活动中以语言操作为主,各种活动有机参透的整合性原则。 

4、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相适应的原则。 28 案例

故事活动《城里来了大恐龙》(大班)

设计思路

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是大班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孩子们经常围绕恐龙这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如:恐龙的特征、恐龙和种类以及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等等,因此,教师选择了《城里来了大恐龙》这一有关大恐龙的教材。这篇童话童趣盎然、想像丰富,作品中的恐龙形象善良、可爱,能让孩子能做到 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生存的情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培养幼儿大胆想像、积极讲述以及敢于创造的能力。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萌发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2、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大胆想像。

3、能在集体面前积极说话,形成大胆讲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表现恐龙堵塞交通情景的故事挂图。

2、幼儿、教师共同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实物等。

3、彩笔、画纸若干。 29  活动过程

活动

(一)

故事教学 

1、出示画有“恐龙交通堵塞”的教学挂图,引导幼儿讨论: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鼓励幼儿能大胆想像、积极主动的说出自己的看法。

2、教师讲述故事至“城里人感到大恐龙给他们带来了危险”,再次引导幼儿讨论:城里来了大恐龙,交通堵塞了、铁路被压坏了、房顶也被掀翻了。请你们一起来想办法,帮帮这卒城里的人、帮帮这条大恐龙吧!

3、教师讲故事至结尾处,请幼儿讨论故事里孩子想出的办法好不好?故事里的大恐龙与你们印象中的大恐龙有什么不同?你喜欢故事中的恐龙吗?萌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4、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幼儿扮演龙,边听故事边进行表演。 

5、引导幼儿续编故事:“如果有一天,城市里建立了一座新的立交桥,不再需要恐龙立交桥了,你觉得大恐龙又会到哪里去?还能给城里做些什么呢?”要求幼儿一段完整的故事,而不是说一两句话。鼓励幼儿与周围的伙伴商量,互相讲述自己编的故事。 

活动

(二)

恐龙展览

7

1、老师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实物等,一起将活动室布置成一个“恐龙展览”。

2、幼儿自由结伴参观。引导幼儿大方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恐龙的知识。 

3、开展“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活动。

 请幼儿的家长都来参观恐龙展览,请幼儿担任解说员,向家长介绍恐龙的内容,鼓励幼儿大胆地解说,声音响亮。

活动

(三)

我和恐龙做朋友

1、老师通过谈话导入活动主题:恐龙为什么会从地球上消失?

2、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分组自由讨论:如果恐龙再次回到我们身边,你会想什么办法来帮助他们?教师巡回观察,倾听幼儿的的讲述,及时给予指导。

 各组幼儿推选代表进行讨论:请你们都说一说,你们都想出了哪些办法来帮助和保护恐龙?

3、幼儿集体作画:我和恐龙是朋友。

4、拓展故事中的含义,告诉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30 活动评析

恐龙是大班幼儿非常感兴趣的动物,恐龙的世界对幼儿来说是新鲜的、有趣的,因此,教师选择的这一故事能深深地吸引幼儿。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改变了以往故事教学中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故事情节发展的讨论中,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并能尊重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性想像。在其后的系列活动中,教师通过布置展览和谈话、讨论以及绘画等的形式,让幼儿充分的交流和体验,进一步感知恐龙的特点,使恐龙这一故事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也让幼儿明白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中的动物。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十分注重培养幼儿大胆表达的语言习惯和创造性语言表达能力。 31 附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

大恐龙来到城里,它觉得这个地方比它去过的任何地方都热闹。

大恐龙,啪哒啪哒地走在马路上,可是它的身体太大了,交通给堵塞了,汽车排起了长队,响起了喇叭。

大恐龙,啪哒啪哒地走在铁路上,大恐龙的身体太重了,铁路被踩得吱吱响,火车也被震得跳起了舞。

大恐龙,啪哒啪哒地走在胡同里的小路上,它闻到了别人家厨房飘出的阵阵的香味,它忍不住把头伸进窗户,可是大恐龙的脖子太长,把人家的屋顶都掀翻了,大恐龙的心里真难过。城里的人感到,大恐龙给他们带来了危险。这时,一个聪明的孩子说:“大恐龙走了许多路,一定是饿了。”他带着许多小朋友在马路上撒青草,大恐龙沿着这条路边吃边走,大恐龙吃饱了就在十字路口打起了瞌睡。汽车刹住了,从大恐龙的身上、身下开过,大恐龙变成了立交桥。它觉得身上痒痒的,睁开眼睛一看,想不到自己还有这么大的用处呢。大恐龙觉得自己应该为城里人多做点事,因为它是多么喜欢这个地方啊。一辆辆大卡车、面包车、小汽车从大恐龙的身上开过去,一辆辆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从大恐龙身上骑过去,一群群的大人、小孩从大恐龙的身上走过„„城市的马路变得畅通了,大家都说,大恐龙立交桥真好。 32

8

三、各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指导

(一)幼儿园文学作品活动的含义

是以幼儿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系列教育活动。

(二)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基本特征

1、幼儿文学作品活动是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整合相关学科的学习内容,开展一个主题的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

3、提供多种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

4、扩大儿童自主活动的范围; 33

(三)幼儿园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教育作用

1、萌发幼儿对文学的兴起;

2、培养幼儿文学理解力和想象力;

3、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

4、是幼儿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和丰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34

(四)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目标

1、文学作品的认知目标:

(1)丰富作品相关的社会知识;

(2)知道文学作品有各种体裁,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学会标准发音,扩展词汇,了解各种语言句式的表达;

2、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目标:

9

(1)对书面语言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文学作品,积极参加文学活动,乐意欣赏文学作品;

(2)体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真善美,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脉络和语言美,发展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5 3、文学作品的技能目标:

(1)学会倾听,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2)会说、说好普通话。

(3)感知文学作品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能创造地运用语言,扩展个人经验和想象,尝试艺术性结构语言的能力。 36

(五)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内容要求

活动材料内容的选择:学儿歌、听歌谣、对歌 谣、学古诗、听故事找图片、故事欣赏、成语故事、神话故事。

1、感知和理解丰富多彩的文学故事

2、学习和欣赏语言优美的幼儿诗歌和散文 37

(六)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

(一) 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要求:导入部分有什么要求?

(吸引注意,引起学习兴趣)

方法:可运用语言描述、设问、艺术渲染等情境来导入活动。 38

(二)理解文学作品,体验作品情感

1、理解和体验:

10

理解:可通过提问法和讨论法,结合图片、幻灯、录像等手段

三个层次提问:

描述性提问:有什么?是什么?

思考性提问:为什么?怎么样?你是怎么想的?

假设性提问:如果这样应该怎么办?假如……

体验:通过表演、游戏、谈话等方式帮助幼儿体验作品。

2、迁移作品经验,以多种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幼儿初步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后,开展与作品主题相关的绘画、音乐、舞蹈、手工等动手动脑的活动,引导幼儿去表现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从而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和情感的理解。

39

(三)创造性想像和语言表述

开展创编、续编、仿编、谈话等让幼儿尝试艺术性结构语言的活动。

40

(七)故事教学活动指导

1、幼儿故事活动的选材

题材广泛,主题明确

结构简单,情节有趣

形象鲜明,语言浅显易懂

适合各年龄班的特点

41

2、故事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要点

11

教师讲述故事的要求:语言规范、完整、生动形象;

理解故事时提问和讨论的运用; (1)采用灵活的提问方式 (2)适当的运用讨论法

激发幼儿用多种方式对作品的理解

给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的机会 42

(八)幼儿诗歌、散文活动

1、选材要求

(1)作品要适合幼儿已有的经验和水平; (2)题材广泛;

(3)构思巧妙,充满童趣;

43

2、指导要点

(1)导入:创设情景,引出作品; (2)教师示范朗读诗文;

(3)与各种活动结合,重在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文; ——通过图片等教具,帮助幼儿理解诗文; ——通过三层次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文; ——理解难懂的字、词、句; ——理解诗文的情绪情感; ——理解诗文的表现形式; (4)学习朗读诗文;

(5)围绕诗文主题开展相关的活动 ——表演游戏; ——配乐朗读; ——绘画;

——诗歌仿编活动; 44 案例分析:大班语言活动——散文诗欣赏:落叶

设计意图:

在“秋天的童话” 主题活动中,我带领幼儿外出散步,一路上幼儿对地上的落叶十分感兴趣,有的幼儿捡起树叶当扇子扇,有的幼儿说:“我要把树叶带回去送给姐姐,

12

让她夹在书里当书签。”有的幼儿干脆把树叶丢进河里,兴奋的说:“你们看,树叶小船。”„„原来,树叶会给幼儿带来如此丰富的想象力,而散文诗“落叶”文虽短小,却充满趣味,想象力丰富而美丽、动态感强。通过欣赏教学,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奥妙。诗中语句简短而有重复,也是仿编的好教材,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45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激发欣赏散文诗的兴趣,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2、能参照原作品进行联想、仿编。

3、大胆质疑,积极解难。

活动准备

1、图片四张(大班上册15号挂图);

2、配乐朗诵录音磁带,录音机;

3、已学过歌曲《秋叶儿》;

4、每人一张画有落叶的供添画用的纸,油画棒。 46 活动过程 :

(一)全体幼儿齐唱歌曲《秋叶儿》,引出课题。

(二)欣赏散文,理解散文内容。

(三)教师作仿编的示范,少数幼儿试编。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都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把你仿编的诗画出来然后再讲给大家听好吗?幼儿在落叶图上添画,边画边作仿编诗句的练习。教师巡回观察,可听听个别幼儿仿编的诗句。课后引导幼儿相互欣赏。 47 活动反思:

1、能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教育活动,使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幼儿在与同伴、老师的活动中获得了全新的体验。

2、提供了良好的质疑环境,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幼儿大胆提问,踊跃释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一句“你提的真好!”大大增强了幼儿提问的信心;一句“大家说的真好!”进一步提高了幼儿释疑的兴趣。

3、为幼儿提供了运用语言的机会。在幼儿进行仿编前,采用小组或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说话的机会,他们说话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4、综合艺术,照顾全体,使人人都能参与想象、讲述活动。用绘画的形式让幼儿把仿编的内容画出来,活动后便于幼儿再次交流。

附: 散文诗欣赏<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小伞。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了.”

13

48 ●幼儿园讲述活动的指导

(一)讲述活动的特点、类型和教育作用

概念:

讲述活动是发展幼儿独白语言的教育方式,要求幼儿依据一定的凭借物,使用比较规范的独白语言,进行语言交流。

特点:

1、 讲述活动有一定的凭借物。

2 、讲述活动有相对正式的语言环境。

3、 讲述活动有一种独白语言的呈现

49

(二)讲述活动的类型  看图讲述;  情境讲述;  生活经验讲述;  创造性讲述; 50

(三)讲述活动的教育作用

1、培养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

2、培养幼儿独立构思、完整清楚地表达意识情感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语言交流信息进行调节的能力;

14

51

(四)讲述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要点

1、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教具表演设问

2、感知理解讲述对象-----依据讲述类型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如图片生活经验情境讲述等方法和侧重点不同.

3、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讲述-----集体讲述,分小组结伴讲述,个别之间互相讲述等

4、引入新的讲述经验 -----指讲述的思路和讲述的方式。以示范师生共同讨论等方式开展

5、迁移新的讲述经验-----更换角色添加角色更换场景补充情节

52 □看图讲述

1、含义

看图讲述:指教师在启发幼儿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运用恰当的词句和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图片意思的一种教学活动。

2、指导方法

(1)以不同的方式,引出图片,激发观图兴趣 (2)启发提问: (3)以不同的方式组织幼儿进行讲述

(4)指导幼儿开展丰富的想像,完整讲述图片内容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讲述经验

15

游 泳 大 赛 幻灯片61 □情境讲述教学

1、含义

情境讲述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表演内容,并将所看到的一系列动作、情节及连续性事件等,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出来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讲述活动准备工作:选择教材,组织排练;准备道具,布置场景

2、情境讲述的指导方法

(1)介绍角色、场景,引起幼儿的兴趣,提出观看要求 (2)启发性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表演内容 (3)自由讲述

(4)教师指导讲述

(5)开展迁移想像讲述活动

幻灯片62 案例分析:情境讲述《谁来帮帮我》(大班)

表演教材:

有一棵小树不知为什么正好倒在路中央,它很疼,伤心地哭着:“谁来帮帮我?”一会儿。来了一只穿红裙子的小兔,看见倒在地上的小树说:“是谁把小树撞倒了?……”说完,小兔从小树身上跨过去,蹦蹦跳跳走远了。

又来了一只穿背带裤的小狗,小狗边走边看看书,不小心被小树绊倒了一下,小狗生气地说:“真讨厌!”狠狠地踩了小树一脚,走了,小树痛得直哭。

16

最后,戴红帽子的小熊做过来,轻轻地扶起小树,为它培土、浇水,小树高兴地笑了。(后来,小树长大了,满树的叶子绿绿地美极了,小动物们在树下高兴地唱着跳着)。

幻灯片63

活动目标:

1、 观察角色的动态表情,记住角色的对话,并能用恰当的词句完整而连贯地讲述表演内容。

2、在熟悉表演内容的基础上,领会表演的主题“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助人为乐”。

3、发展思维力和想象力,能根据主题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活动准备:

根据内容编排好情境表演,布置场地,磁带一盒。

幻灯片64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看布置好的场地“一棵小树倒在路中央”,引导幼儿展开联想:这棵小树为什么会倒在路中央?这样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启发幼儿自由讨论并讲述。

2、观看情境表演片段:

A、表演第一段表演:(有一棵小树不知为什么正好倒在路中央,它很疼,伤心地哭着:“谁来帮帮我?”一会儿。来了一只穿红裙子的小兔,看见倒在地上的小树说:“是谁把小树撞倒了?……”说完,小兔从小树身上跨过去,蹦蹦跳跳走远了。)

B、启发提问:

小树倒在马路中间,它哭着说什么?谁来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兔?它看到倒在路

17

中央的小树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C、观看第二段表演:(又来了一只穿背带裤的小狗,小狗边走边看看书,不小心被小树绊倒了一下,小狗生气地说:“真讨厌!”狠狠地踩了小树一脚,走了,小树痛得直哭。) 幻灯片65

D、提问:

谁又来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它边走边干什么?它看到小树后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它这种做法对吗?

E、观看第三段表演:(最后,戴红帽子的小熊做过来,轻轻地扶起小树,为它培土、浇水,小树高兴地笑了。(后来,小树长大了,满树的叶子绿绿地美极了,小动物们在树下高兴地唱着跳着)。)

F、提问:

谁又来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熊?它是怎么做的?小树后来怎样了?

3、组织幼儿完整讲述表演内容

先让幼儿自由结伴讲述,然后再请2——3个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表演全过程,最后教师加以补充完善。

4、讨论:你们觉得故事里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为什么?小树长大了对我们有什么用?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5、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出示图片“帮助残疾人”、“小椅子倒了”、“地上很多落叶”等等,让幼儿结合“谁来帮帮我”开展创造性讲述活动。

66 67 □生活经验讲述

18

1、什么是生活经验讲述 

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于一定的凭借物,围绕一个主题,用完整连贯、有条理的语言讲述自己生活中经历的或见过的、具有深刻印象或感兴趣的事情的一种教学活动。 

2、指导要点: 

(1)确定讲述主题 

(2)预约摸底

(3)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讲述

①开始部分,激发幼儿对讲述的兴趣和愿望。

②引出讲述的主题后,可出示一定的凭借物,通过提问启发幼儿从多个角度依据凭借物的特点感知和理解讲述对象。

③在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

④教师以平行讲述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示范。 

结束部分,可进行小结或组织评议活动。

68 □创造性讲述

1、含义

创造性讲述是指幼儿运用凭借物(图片、情景、实物或由操作材料构出讹传能构成的讲述对象),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独立构思,充分想像,编出完整的一段话或一个小故事。

2、类型:续编故事、构图讲述(绘图讲述、选图讲述、排图讲述)、听音响讲述等。 69

3、续编故事的指导方法:

(1)开始部分:教师提出活动内容,交代清楚学习要求,让幼儿知道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讲故事.

(2)教师讲述故事的已知部分.

(3)通过谈话,讨论等各种方法帮助幼儿感知、理解故事的已知部分.

(4)指导幼儿续编故事的其余部分.

(5)教师进行指导并组织评议.

(6)结束部分.

70 案例分析: 大班语言活动——续编故事:老虎来了

19

活动目标

1、认真倾听故事,较快地掌握故事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发现故事中的合理线索。

2、能根据故事提供的线索,创造性地、合理地续编出故事的结尾。

3、在合作创编故事中,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积极参与创编故事的兴趣,并自信地将自己续编的故事用较准确连贯的语言讲述出来。

活动准备 : 有老虎形象的录像;有大公鸡、小猴、小白兔和小牛在森林里玩耍的录像;汉字卡片《老虎来了》;拉线教具、沙插教具、磁吸教具各若干;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 71 活动过程

(一)提出本活动内容,引起幼儿的兴趣。

1.通过实物投影在电视荧屏上出现森林的背景,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这森林是谁的家?”

2.播放“老虎吼叫”的录音,问:“听,这是什么声音?是谁来了?你觉得老虎怎样?”并在荧屏上投出:“老虎来了”几个汉字,让幼儿认识。

3.师:“今天老师要讲《老虎来了》这个故事给你们听。”

(点评:开头环节设计有新意,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较生动地引出本活动的内容,把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72

(二)教师讲述故事前半部分,要求幼儿留心倾听,尽快记住故事内容。

1.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提示:“听清楚故事的前半部分讲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2.提问故事名称及上述问题后,教师继续作启发性提问:

(1)“小动物玩得正高兴,突然谁来了?”

(2)“这个故事老师只讲到‘老虎来了’, 你觉得这个故事完了吗?如果你是小兔、大

20

公鸡、或者是小猴、小猫,碰到老虎时你会怎样?”

3.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录像,加深对故事中所提供线索的理解。

(点评: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和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录像片,帮助幼儿尽快地理解故事的前半部分内容。教师还通过让幼儿代入故事角色的设问,去了解幼儿遇到突发事的心理状态,活跃了幼儿的想象思维。) 73

(三)让幼儿合作创编故事结尾,要求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创编故事,并能自信地将创编故事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出来。

1.教师:“老虎来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接下来请你商量一下,编出后面的故事情节。”

2.让幼儿互相议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帮助幼儿归纳出几种可能出现的故事结局。

3.提供插沙、拉线、磁吸等学具材料,按上述不同结局分成若干小组,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小组的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丰富故事的情节。 教师按不同结局的小组提出指导:

(1)小动物想出了什么办法来打跑老虎的?

(2)小动物怎样逃跑才能躲避凶猛的大老虎?

(3)为什么老虎跟小动物们做了好朋友?

(4)老虎是怎样捉到小动物的? 74

4.教师分别到各组指导,对个别自信心不足、胆怯的幼儿给予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录音机,引起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录下来。

21

5.鼓励各组幼儿将自己组所编出来的故事结局向其他组的幼儿讲述。

6.集中幼儿,然后每一组幼儿请一个代表出来将自己小组续编的故事讲述出来,教师作简单的评析。

(点评:提供多种学具材料,让幼儿自选、合作创编故事结局,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幼儿互相讲述和向客人老师讲述创编故事的环节,充分为幼儿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培养。此外,这里除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外,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事续编,幼儿的合作、商讨等社会性行为得到较好的锻炼。)

75

活动延伸 :

把各种动物的头饰和道具投放到活动区中,在活动区中让幼儿自由组合,引导幼儿通过扮演角色理解体验动物形象及它们的性格特征。

评析:该活动是“语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双目标的体现。设计目标明确、涵盖了认知、能力、态度三个层面,形式新颖,整个活动过程包括了引入、理解故事、自由讨论、合作创编等环节,做到层层深入。活动设计即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的关系,又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自信心得到培养。尤其是教师对个别自信心不足的幼儿给予关注,并提供录音机,引起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使目标得到更好的落实。 76 □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

幼儿自主阅读,决不是指幼儿识了一些字可以自己阅读的意思阅读是在运用语音经验,将之与文字符号对应起来,阅读时幼儿调动口语语法经验来完成认知,可通过听讲故事和阅读图画故事书,培养幼儿语法敏感性,使幼儿对文字符号产生兴趣和探究愿望。 77 □幼儿园阅读活动的指导 

(一)幼儿阅读的类型 

1、按阅读形式分:

 集体阅读  小组阅读

22

 自由阅读

2、图书画面数量分  单页单幅画面的图书阅读;  单页多幅画面的图书阅读

78

(二)图书的选择

以图为主,图文并茂

 内容丰富、健康,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时代感.  配合幼儿生活经验,以发扬友爱、孝顺父母、热心服务、爱护动物等经验为主  为不同幼儿选择不同图书.  字体大且不求多。由于幼儿识字能力有限,过多文字叙述会造成幼儿阅读上的负担。  插图宜活泼,促进幼儿阅读动力。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画面清晰,主要感知对象突出,背景不过于复杂

 有利于幼儿创造与相象。好的看图说故事不仅可以让幼儿天马行空般发挥自己的想像,同时也可以增强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对阅读产生兴趣。

79

(三)幼儿阅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幼儿阅读活动的目标

有关阅读情感和阅读态度的目标

(1)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23

(2)确立对书的积极态度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阅读技能的目标 (1)理解画面内容 (2)连贯讲述图书内容 (3)归纳阅读内容 80

(四)幼儿园阅读活动的组织指导

1、阅读环境的创设 (1)浓厚的读书气氛的营造

(2)安静、宽敞、明亮、舒适的阅读环境

2、 指导方法

(1)激发幼儿看书的愿望,让他们喜欢书并认识书

(2)教会幼儿按顺序阅读,掌握翻阅图书的方法及阅读的一般规则 (3)阅读活动中教幼儿读懂图书内容 (4)用口语讲出画面内容,能归纳主题 (5)知道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有对应关系

(6) 鼓励幼儿自己尝试进行与阅读活动有关的其他活动 81

3、 幼儿阅读活动的形式

(1)师幼共同阅读

(2)幼儿自由或分组阅读

(3)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阅读的实际水平开展阅读活动

24

82 □幼儿园语言游戏的指导

(一)什么是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是智力游戏的一种,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二)语言游戏的分类

1、语音游戏

2、词汇游戏

3、句子游戏

4、描述性讲述游戏 83

(三)语言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

1、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

2、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

3、教师引导幼儿游戏 

4、幼儿自主游戏

84 □谈话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概念:

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学习对话语言的教育活动,习的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规则,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2、特点:

(1)谈话活动有一个有趣的中心话题。

(2)谈话活动注重多方的信息交流。

(3)谈话活动拥有宽松自由的交谈气氛。

(4)谈话活动中教师起间接引导作用。 幻灯片85

3、谈话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谈话主题。

2、引导幼儿围绕我喜欢冬天自由交谈。

3、引导幼儿集体交流,分享同伴间的谈话。

4、阅读幼儿用书,掌握阅读的方 法。

25

5、引导幼儿拓展谈话范围,建构新的经验 86 ●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

日常交谈中的语言指导

1、日常交谈中的几种表现形式:

(1)师幼交谈

(2)幼幼交谈

2、日常交谈中的语言指导

(1)把握日常生活活动,挖掘随机性的谈话契机; (2)创造双相互动的情境,营造口语交际氛围; (3)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状况,加强个别指导; 幻灯片87 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专题活动:

1、周末评议(夸一夸、议一议等)

2、天气预报(预报天气、记录天气、提醒注意事项等)

3、新闻播报(播报一日三餐菜单、重大发现、新书推荐、个人见闻、家庭信息等)

4、学做广告(学说广告词、模仿广告表演、创编广告等) 

5、专题调查和访问(幼儿访问、专题调查)

6、讲笑话、讲幽默(笑话、滑稽表演、编顺口溜、学相声等)

88 ●幼儿语言教育的家长工作

1、帮助家长明确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26

2、帮助家长明确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

3、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

4、引导家长运用科学的语言教育方法。 89 案例分析:  【作品赏析】

一只粗心的小松鼠,一段美妙的经历.可爱的小松鼠因为粗心,把房子建在了乌龟背上,故事充满艺术的想象,既有诙谐有趣,又合乎情理,开始设置悬念,把读者带进回荡着风声、海浪声、马蹄声的大自然交响曲中,最后让人会心一笑!

作品既展示了博大美妙的大自然,也让幼儿充分体会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美,人与人互助的人情美,同时给幼儿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适合幼儿进行故事改编或续编. 90 幼儿园故事《会动的房子》

 小松鼠在树顶上住腻了,想在陆地上从新建造一做房子。突然他发现了一个又硬又光滑的大石头,小松鼠说我有办法了。他就在又硬又光滑的大石头上建造了一做新房子。天黑了,小松鼠也累了,在新房子里睡着了,“碌碌、碌碌”什么声音?呀!自己是在山脚下,小松鼠说:在山低下挺好,有动听的山歌做伴。“哗哗、哗哗”什么声音?呀!自己来到了大海边,是海浪发出的欢乐得声音。这下小松鼠可乐坏了,小松鼠说:“我的房子会动,我的房子会动。”小松鼠说:“今天我来到哪了呢?”小松鼠推开窗户一看,呀!自己来到了游乐场。朋友们玩着自己喜欢的项目,尽情的笑着,跳着,小松鼠禁不住再自己的房子里跳了起来。“小松鼠你快别跳,你快别跳”咦?大石头自己会说话“小松鼠你真粗心,竟把房子盖到我的背上。”小松鼠低头一看,自己盖的房子,这个硬邦邦的石头原来是乌龟的背。小松鼠脸红了,对着乌龟说:你一定累坏了吧。”乌龟笑着说,“这下咱俩可以做伴了." 91

【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新词“呼呼呼、哗哗哗、哒哒哒”,学会用语言正确描述出声响.

2、感受作品的诙谐美,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3、开动脑筋续编故事,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学幻灯片<会动的房子>四幅; 2、水彩笔、蜡笔、画纸人手一份;

3、录有风声、海浪声、马蹄声的磁带; 4、幼儿对乌龟尤其是龟背的认知准备; 92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从生活经验入手.

教师提问“房子会动吗?”引出故事.导入语:“小朋友,你们家的房子会动吗?你见过

27

会动的房子吗?今天,老师要说一个会动的房子的故事,小朋友想不想听听?”

二、基本部分:

1、播放录音磁带,教师生动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2、提问(教师提出描述性问题,帮助幼儿掌握故事大意) (1)故事叫什么名字?

(2)故事中有哪些不动物?把房子盖在哪里?小松鼠的房子先后到了哪些地方?等 3、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录音,第二讲述故事,要求幼儿体验并模仿故事中出现的声音. 4、提问(教师通过提出思考性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主题) (1)房子为什么会动?

(2)故事里的小松鼠是一只什么样的小松鼠?

5、围绕故事开展相关的语言活动--幼儿表演或讲述故事.

6、提问(教师提出假设性问题,引导幼儿迁移作品经验,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和创造) (1)小朋友们想一想,会动的房子还会到哪里去呀? (2)小朋友们造房子,你会把房子造在哪里呢? (3)你可以用什么办法使你的房子动起来呢?

7、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大胆地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三、小结:教师进行幼儿表现评议和知识总结. 93 活动延伸:

一、可安排区域活动:

1、科学区--观察乌龟

2、语言区--续编或创编故事<会动的房子>

3、手工区--创作“我会动的房子”

4、绘画区--“我心中原会动原房子”

二、幼儿户外散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94 附: 散文诗《吹泡泡》

清晨,小朋友迎者金色的阳光, 

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 

瞧,小朋友玩得多有趣—— 

一会儿吹出双泡泡, 

一会儿吹出连环泡; 

有的连成一串, 

有的叠成一堆; 

有的晃晃悠悠, 

有的飘飘扬扬„„

小朋友对着太阳吹啊吹,

哈,满天的泡泡圆溜溜,亮晶晶, 

五颜六色„„

美极了!

28

95 附:小班诗歌活动《吹泡泡》

一、活动目标:

1、感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验作品的语言美和乐趣。

2、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大胆游戏,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3、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二、活动准备:

 肥皂水、吹泡工具、录制配乐诗歌磁带 96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吹泡泡,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

2、幼儿自由吹泡,观察发现,互动交流。

 师:我们大家一起吹一吹、看一看,你吹出的泡泡是怎样的?你可以用各种各样好听的话来形容一下。

3、欣赏、感受、理解诗歌,体验诗歌的语言美和乐趣。  (1) 完整欣赏、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 师:“诗歌里说:小朋友吹出了怎样的泡泡?”

 (2) 分段欣赏,体验、理解诗歌的优美语言和游戏乐趣。

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情景再现、互动游戏等方式进行理解和体验。  (3) 完整欣赏,有表情地朗诵、表演。  师:“你们听了这首诗歌,感觉怎样?”  师生共同朗诵、表演。

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到操场上再次吹泡,拓展想象,创编诗歌。  师:“小朋友还能吹出更有趣、更美丽的泡泡吗?”  引导幼儿吹一吹、想一想、说一说,创编诗歌。 97 案例分析:构图讲述:<有趣的墨迹图>

一、 活动目标

1、 自制墨迹图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2、 利用辅助物在墨迹上进行拼砌,发展编讲能力。

二、 活动准备

1、 教师曾示范制作墨迹图,以引起幼儿操作和想像的兴趣。

2、 白纸、颜色水、辅助物、铺垫的桌布。

三、 活动过程

1、 自制墨迹图,引起幼儿兴趣。

(1) 、回忆墨迹图制作的方法。

(2) 、提出制作墨迹图应注意的事项。

(3) 、幼儿自制墨迹图,教师巡回指导。

29

2、 根据墨迹图上的墨迹进行想像。

(1)、启发幼儿看一看,说一说自己的墨迹图像什么,并说出想像依据。

(2)、转动墨迹图,变换角度看看它还像什么?鼓励幼儿尽量想得和别人不一样。 (3)、教师小结:从不同角度看墨迹图,它所表现的内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3、 利用辅助物丰富墨迹图后进行编讲。

(1)、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辅助物在墨迹图拼砌,使画面更完整、更丰富,并提出讲述要求,如什么时候?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或在什么地方?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等。

(2)、请幼儿根据丰富后的墨迹图进行编讲。

4、 向同伴或老师讲述自己图画中的小故事。

四、 活动延伸:(组合编故事)

将幼儿制作的墨迹图布置在语言区中,引导幼儿与同伴的墨迹图组合在一起,编出一个更好听的故事。

30

第三篇: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作业

1. 夏夜

露珠在荷叶上睡觉, 星星在天空中睡觉, 宝宝在小床上睡觉。 露珠的梦是绿的, 星星的梦是亮的, 宝宝的梦是甜的

2.《风在哪里》

风在哪里?树儿说:“当我的枝叶翩翩起舞,那是风在吹过。” 风在哪里?花儿说:“当我的花朵频频点头,那是风在吹过。” 风在哪里?草儿说:“当我的身体轻轻晃动,那是风在吹过。” 风在哪里?风就在我们身边

3.小螃蟹找工作

爱吐泡泡的小螃蟹长大了,他想去找一件工作干干。他来到理发馆,挥动大螯为顾客理发。小螃蟹剪发又快又好,可是电吹风的热气烤得他很难受,嘴里的泡泡都吐不出来了。

小螃蟹到图书馆去当图书管理员,他为小朋友送上书和画报。小螃蟹有许多手,一次可以拿许多书。可是,他的大螯一不小心就把书撕破了,嘴里的泡泡又弄湿了书。

小螃蟹到饭店去做服务员,他端着菜走得又快又稳。一对大螯就像钳子,开啤酒瓶盖可 方便了。啤酒瓶里冒出许多泡沫,小螃蟹的嘴里也冒着泡泡。小螃蟹想,来吃饭的小朋友看到自己一个劲儿冒泡泡,会不高兴的,还得另外找一个工作。

小螃蟹走到食品店门口,他想,我会冒泡泡,别人会以为我很馋,我还是去请医生治一治,不再吐泡泡了再来吧。医院的医生对小螃蟹说,螃蟹都会吐泡泡,这不是病。你耐心地去找,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小螃蟹走到服装店门口,看着漂亮的衣服,担心自己的大螯会撕破衣服,还担心吐出的泡泡会弄湿了衣服。

小螃蟹沿着街道走啊走,来到卖肥皂和肥皂粉的商店,他想,“这才是适合我干的工作。”他用肥皂水吹出一个个大泡泡。大泡泡像气球一样飘在商店门口,把大家都吸引来了。顾客真多啊,小螃蟹心里快活极了。

小螃蟹给妈妈写了一封信:“妈妈,我找到了工作,每天都很快活„„”

4. 故事《想看冬天的小熊》

5. 故事《小田鼠的快乐房子》

五个文学作品任选一个

第四篇: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

1.目标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目标的制订应适应学前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二是目标的制订应将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作为落脚点,落实到学前儿童对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上。应该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并能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2.活动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相一致。活动目标要为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服务,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目标落实在每个学前儿童身上。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提出目标,使学前儿童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应参照活动所属类别的总目标。比如,小班故事活动的目标表述就应参照小班文学活动的总目标。特别注意:指南目标是年龄段末期的典型表现。

3.目标的内容应包含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第一,应涉及到知识概念的学习,包括所获得知识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操作这些知识的技能和能力;第二;情感态度的培养,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第三,能力的训练,包括组词成句的能力和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4.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应该采用特定的术语。教育活动目标通常可以用儿童学习行为变化进行表述。一个恰当的目标应能成功地向别人表达教师的教育意图,应便于观察者在活动后通过学前儿童的行为变化加以评价。站在幼儿的角度而不是教师的角度来表述目标。如“能”而不是“引导,帮助,培养,鼓励”。

5.目标应该是活动中确实想要达到即可行性的要求,而不是大而空的套话。

第五篇: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语言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第

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第

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第

三、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第

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第

五、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通过对《纲要》的语言教育目标的理解,可以把幼儿园语言教育总目标划分为四个大方面,即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并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实施教育。

1.倾听方面: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是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

2.表述方面: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一定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方式表达和交流个人观点的行为,是幼儿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只有懂得表述的作用、愿意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见解,并且具备表述能力的人,才能真正与人进行语言交际。

3.文学作品欣赏方面: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要尽可能地给幼儿创造学习各种文学作品的机会。

4.早期阅读方面: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等感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法,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途径

【】内容: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两类结构。

(一)专门性语言教育:是指遵循语言教育规律来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组织和传递语言教育内容的实施环节,是落实语言教育任务的具体手段,是教幼儿学习语言知识,教幼儿学习语言形式,教幼儿学习语言运用技能的过程。

(二)专门性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

专门性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主要包括讲述活动(看图讲述、动画片讲述)、听说活动(语言游戏、谈话活动)、文学活动(故事、诗歌、散文)和早期阅读几种形式。

(三)渗透性语言教育:1.在日常交往中指导儿童学习语言。2.通过常规主题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 3.通过区角活动发展幼儿的交往语言。 【】途径:通过组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进行语言教育,通过日常生活各个环节进行语言教育,通过游戏进行语言教育,以及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进行随机的语言渗透教育等。下面针对专门性语言教育活动(语言课),谈谈如何设计与组织。

三、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

要组织好语言教育活动,重要的是要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方案。在设计方案时,教师要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要选择能实现目标的具体内容,要选择考虑与内容相适应的活动方式等。因此,可以说,教师设计语言教育活动,就是将一定的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转化成一个个具体方案的过程,也是对幼儿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具体体现。它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设计原则

(1)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

设计任何一组或一个语言教育活动,教师都必须注重幼儿的语言经验。只有以儿童语言经验为出发点,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活动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的需要,才能使设计的活动对儿童语言发展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1.考虑教育对象现有的发展水平,即他们已经获得的经验。如果不掌握本班幼儿已有的语言发展水平,设计的活动就可能成为无的放矢的活动。如组织小班幼儿进行情境谈话“做客”,教师就需要观察了解这个班幼儿已有的经验,是否已掌握了一般做客时所用的礼貌语言等。

2.考虑根据幼儿原有经验再为幼儿提供一些什么新的经验,这些新的语言学习经验内容应当建立在幼儿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如当幼儿参与情境谈话“做客”这个活动时,教师可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客”的交往方式和语言运用方式,原有经验和新的内容会引发幼儿较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新的语言学习经验内容对参与活动的幼儿来说,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果实,有一定的挑战意味。当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时,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将这部分的经验内容再次吸收转化为已经获得的经验。

(2)教师与幼儿互相作用的原则

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幼儿主动活动与教师参与活动的比例关系。实际上,这也是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具体化问题。当然,幼儿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和主导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会根据具体活动内容、活动要求而发生变化。当需要的时候,教师在活动中参与主导作用发挥得多一些;不需要时,教师参与主导作用就发挥得少一些。如何才能做到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发生适度的影响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每一个幼儿(包括个别幼儿的特点在内)的发展水平。由此,教师决定自己在活动中参与组织成份的多少。

2.找出语言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新的技能、新的语言要求。由此,教师策划自己参与指导的重点和难点。

(3)活动内容与方式相适应的原则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各种活动内容和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相同的活动方式;同一个活动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因此,教师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应注意活动内容和方式相适应的问题。

1.根据具体的内容决定采取适当的活动方式。如学习童话《金色的房子》,教师可以考虑采用表演游戏的方式来帮助4~5岁幼儿理解童话内容,体会作品角色的情感心理。若是一首短小的儿歌或学习某个讲述内容,就不能用表演方式进行了。

2.根据教育对象选择活动方式。如有的故事内容很适宜进行表演,但表演对参加活动的某个年龄班幼儿有较大难度,这时教师应考虑改用其他活动方式来进行。

(4)不同领域相互渗透的原则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吸收的主要是语言信息材料,但也包括那些与语言有关的其他信息材料。如活动中除了有语言,还可能有音乐、美术、动作等不同发展领域活动因素并存。

作为语言活动的设计,应坚持从语言角度来设计活动。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活动的要求、内容和形式应从语言角度进行思考,为幼儿提供适宜其语言发展需要的学习机会。

2.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其他领域活动因素的参与(如什么时候要辅之以音乐或美术的活动手段),要根据活动内容的要求而定,要从如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来定。

3.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从语言角度出发,经过其他方式、符号的共同参与,最后仍应回到语言上。既不要简单盲目地把活动搞成语言、音乐、美术等的大拼盘,也不要忘记落实到语言教育的根本点上,不能喧宾夺主。

(5)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在设计语言活动时,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要使设计的活动既面向全体儿童,又重视个别差异。

面向全体幼儿,是指教师要了解全体参加活动儿童的需求,教师要站在教育对象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把握活动设计的尺度,使活动设计能照顾到面。如组织谈话活动,教师应注意本班幼儿已有的谈话经验和他们可能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他们的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水平。如让本班幼儿谈论去商店买东西,将主题定在“买玩具”、“买食品”上,就比较适合孩子的普遍需要,也能较好地引发儿童的兴趣和运用他们自身的经验。 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个别幼儿的差异。教师对那些有可能超越一般活动要求或有可能在活动中出现困难的幼儿都要予以帮助,既要为能力强的幼儿准备发挥他的能力的机会,又要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或不具备这方面经验的幼儿提供补偿的机会。

(二)具体要求:

1、认真钻研教材

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近几年来,新编《福建省幼儿园教师用书》,为基层教师提供了选择性和操作性较强的领域和主题活动内容,对我们县级幼儿园开展课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使用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教材内容顺手拈来,对活动目标和活动建议全盘照搬,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如何根据实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创造性的分析、处理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把《教师用书》用好用活?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讨的问题。

要想组织好一堂语言课,首先要备好课,而备课首先就是备教材,所以钻研教材是教师进行上课前所必须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当我们拿到一个语言教材时,首先要想的是“应该教给幼儿什么”,也就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其次教材中对幼儿学习和理解起主要作用的部分在哪里(即教学重点);教材中幼儿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在哪里?(即教学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老师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写意图,挖掘内在价值,掌握教材特点,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备课过程中还应结合课程标准,备幼儿、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才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手中有方法。只有做到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应怎样钻研教材呢?

(1)深刻理解教材

深刻理解语言教材是指对幼儿语言教材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教育价值、语言美感等的理解。如在开展阅读活动前,教师必须自己先读懂画面和文字,把握图画书的真正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或思想脉络,并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帮助幼儿理解图画书所要传递的重要价值。如《鸟窝里的树》是一则充满爱意的童话故事。树的种子落在一个充满爱意的鸟窝里,鸟窝里不仅平安地孵出了小鸟,小树苗也在鸟窝旁茁壮成长。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每一生命都如此宝贵,都值得珍惜。教师在理解了作品内涵的基础上,抓住鸟窝里长出了小树苗,小动物有什么反映?有什么办法既保护鸟窝,又保护小树苗?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体现了作品所表达的内涵。那就是对生命的爱和尊重。从后来鸟窝发生的变化和小树苗发生的变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动物与植物间和谐相处的画面,更让我们体会到爱的一种回报。有了这一层理解,教师在教授时就会按照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来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理解语言教材需要教师紧紧抓住教材的特点和幼儿的需要来确定目标和重难点。幼儿园语言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讲述活动、文学活动、早期阅读等,即使是文学活动又有不同的体裁,有故事、诗歌、散文等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文体特点,教学的重点也不同。如看图讲述——重点是以图引领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图片,从图片提供的线索进行描述,注重描述中用词的准确和多样以及展开适当的创造性讲述。最后由每张图的内容讲述组成一个故事。

新授故事——重点是通过整体感知故事,倾听故事,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参与学习故事中的重点对话、或重点段落,了解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特点,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渗透。 有的教师由于不能透彻理解教材,对制定目标常常感到棘手,以至于教学法不能灵活运用;还有的教师不论什么教材都按照固定的模式处理。如:小班故事《粉红鸭》主要是要让孩子体会与人交往的快乐情感,克服自身的害羞心理。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却把重点定在故事的学习上(注重知识和技能培养),把目标定为让幼儿知道故事题目和角色,通过提问使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却不注重对幼儿情感的培养。因此,在语言活动中,特别是对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升对音、词、句、段、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更要以一颗童心去感受作品独具的美学特质,把提高幼儿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作为培养重点。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以自身对文学美的理解去感染幼儿的情绪,激发幼儿对作品的兴趣。

(2)分析、处理教材。

传统的幼儿语言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特别是对语言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词句的复述和理解。而《新纲要》倡导幼儿语言教育要重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愿意说的语言环境。根据这样的方向,幼儿语言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幼儿教师处理语言教材的能力,使幼儿在熏陶中学会如何去感悟作品。

使用教材时,应提倡教师对教材做符合学情的处理,要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如当我们面对一篇意境优美、词汇丰富、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时,需要我们当回裁缝,斟酌取舍,裁剪掉多余部分,选择最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最能发挥自身教育优势的内容来实施教学,因为只有舍弃(忽略)了次要的那一部分,才能使应该在本篇中着重学习、感受的这一部分凸现出来。如:省编教材大班上期的《秋天的雨》,是一篇意境优美、篇幅较长的散文,它赋予秋天的雨以生命,把它比喻成一把钥匙,以此来描述它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但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却让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束手无策。因为它既描述了秋天五彩的颜色,又提到了各种香味和声音,既要让幼儿用眼睛去发现秋天的美,又要让幼儿用鼻子去闻、用耳朵去听,还要理解什么叫比喻„短短一节课,教师往往是手忙脚乱,幼儿也常常是应接不暇,犹如云里雾里,虽然欣赏了好几遍,但脑海中似乎只留下了“秋天的雨”。面对如此尴尬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教师事先必须学会“裁”如同一位裁缝师用一块布料做成衣服,必须先裁剪掉多余的部分,使之适合特定的身材。或重点让幼儿欣赏秋雨带给自然界的五颜六色,或注重引导幼儿聆听秋雨带给小动物过冬的消息„而其余部分可在幼儿充分理解、感受之后,在延伸活动中逐渐渗透学习。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有的图画书页数较多,因此教师要有重点地对幼儿进行指导,处理好精读和泛读的关系。如《鸟窝里的树》这个内容,图画书共33页,在第一次活动时,如果教师要完整的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肯定要花很长的时间,重点肯定把握不好。因此,教师可在活动前先让幼儿自主浏览一遍图画书(泛读),使幼儿了解基本内容。然后,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时间,重点引导幼儿边看边讨论:鸟窝里长出了小树苗会发生什么事?小动物想出了什么办法?这些办法鸟先生、鸟太太同意吗?为什么?最后小动物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既保护了鸟窝又保护了小树苗?鸟窝和小树苗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有重点地帮助幼儿分析、把握图画书的内涵,提高了集体阅读活动的质量(精读)。

对教材的处理,还体现在对教材的适当修改和补充。如针对故事中人物多、对话多幼儿难以记忆的情况,教师可以对故事角色和对话进行修改,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如散文诗《找家》。

甜甜有盒五彩笔,爱画啥就画啥。宁宁问:“你能给小鱼找家吗?”甜甜拿起蓝色画笔,刷刷刷,蓝色的大海是小鱼的家。洋洋问:“你能给小鸟找家吗?”甜甜拿起绿色笔,嚓嚓嚓,绿色的森林是小鸟的家。奇奇问:“你能给石榴找家吗?”甜甜拿起黄色笔,哗哗哗,金色的秋天是石榴的家。“呜呜——”谁在哭?噢,布娃娃没有家。咦!我们的家呢?甜甜拿起五彩笔,刷刷刷,嚓嚓嚓,哗哗哗,哦!我们的家——是中国。

在教授这首诗歌前,教师通过反复的吟诵后,发现它有两点不足:一是人物角色较多,除了主人公甜甜外,还有宁宁、洋洋、奇奇;二是画笔的象声词变化频繁,有“唰唰唰、嚓嚓嚓、哗哗哗”。虽然角色多,象声词变化频繁,可以使散文诗更丰富,更富于变化,但同时也会造成幼儿记忆障碍,给熟练朗诵带来干扰。通过分析,教师发现这首诗的重点并不是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或是学习象声词,而是让幼儿理解大海和小鱼、森林和小鸟、秋天与石榴、玩具橱与布娃娃、中国与小朋友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教师对诗歌进行了微小的改动,一是将宁宁、洋洋、奇奇三个不同的角色转变成“奇奇”一人,这样散文中的一问一答就在奇奇和甜甜两人间展开。二是把散文中的象声词都变成“唰唰唰”,并配上动作辅助教学。幼儿朗诵起来就顺口多了。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在于课前认真地钻研教材,倾听文本,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总是得益于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知识点和能力要点的落实到位。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课堂问题设计精妙,课堂引领得法,教学环节安排科学,课堂教学密度合理,也都得益于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有效。

2、制定活动目标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制定,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订得恰当与否,将对整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包括影响活动设计的方向、范围和程度。

教育活动目标可分为终期目标、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三个层次。其中,活动目标(即具体的每次语言活动的目标)处于最具体的层次,也是最贴近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它是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教师要重视活动目标的制定,具体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目标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目标的制定要适应幼儿的需求、兴趣与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其二是目标的制定应将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作为落脚点,也就是要落实到幼儿对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上。

(2)活动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要与终期目标、阶段目标相一致。活动目标要为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服务,而终期目标和阶段目标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目标落实在每个幼儿身上。因此,在制定具体目标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注意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提出目标,使幼儿能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

(3)目标的内容应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概念的学习,包括所获知识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操作这些知识的技能和能力。如要幼儿掌握多少词汇、句式,以及懂得在什么样的语言情境上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式。

(2)情感态度的学习,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如形成幼儿耐心而有礼貌地倾听别人说话的态度,产生乐意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经历的事和图片内容的兴趣,懂得并遵守语言交往中的一般规则。

(3)能力的学习,包括组词成句的能力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如能根据不同的听者和不同的情境,恰当地运用有关的词汇、语法和语调;能用连贯的语句说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也能听懂别人所表达的意思。

虽然教师们都掌握了相关的理论,但在实际制订中特别是在表述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

4、活动目标制订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1)目标陈述混乱、针对性不强

案例:中班语言活动“我喜欢的书”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2、体验在阅读中发现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分析目标第一条中所提到的“与阅读有关的经验”过于宽泛,空洞无物。教师对幼儿在阅读方面的经验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本次活动中可以对哪些具体的阅读经验进行归纳、梳理和提升,同时又可以丰富哪些新经验,都应该在目标中予以较清晰的表述。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在设计活动过程时有针对性地围绕目标层层展开。

改进建议:

1、在看看、猜猜、讲讲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书的结构和特征,知道不同的人喜欢看不同的书;

2、提高阅读的兴趣,能积极地参与自主阅读并有初步的理解。

(2)目标关注知识技能,淡化能力

案例:小班儿歌《伞》

老:在感受、理解儿歌的基础上,初步学念儿歌,并能大胆表现。

新:运用已有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尝试用儿歌表现,体验帮助小动物的快乐。

分析:老目标指向儿歌的学习,重在知识的获得。新目标关注幼儿表现技能的提升。关注幼儿能否运用在主题中积累的已有经验。儿歌表现是一种载体,活动不特别强调学会具体的儿歌。应关注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关注幼儿的和谐发展。

(3)目标超难度,以长效目标代替具体活动目标。如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力等。需要长时间培养,不可能一次活动就能完成。

(4)目标不能突出本学科特点

案例:小班语言故事《不怕冷的大衣》

目标:

1、知道冬天多运动就不怕冷;

2、通过体育运动进一步体验“不怕冷的大衣”。显然,这些目标虽体现了整合的教育理念,但却忽视了“语言教学”这一重要目标。

改进建议: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符合本学科的特点,即使进行整合教学,也必须以本学科的内容为重点,整合进来的内容应是为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来服务的。

因此,建议将上述目标改为:

1、能认真地倾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响亮地说出故事中主要人物,读准动词:躲、跑、跳:

3、通过运动感受到“不怕冷的大衣”就是运动。

(5)以“写过程”代替“写目标”,目标缺乏价值定位

案例:大班活动“摘橘子”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照片和录像回忆、交流各自在摘橘子活动中的经历;

2、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橘子成熟的简单过程,萌发爱护植物的情感。

目标的表述只要明确活动的价值定位即可,而没必要把过程一一罗列在目标中。 因此,我们在目标的表述上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明确而详细地说明目标内容,是谈话目标还是讲述目标或是阅读目标;二是目标应从幼儿的角度发起。(要完成目标的是幼儿而不是教师);三是语言要简洁、明了。

目前,我们主要用的是省新编教材,教材为每个活动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但很多是大目标,不是一次能完成,教师们应根据幼儿实际水平和兴趣、需要进行分解和细化,不应全搬照抄。

(三)选择有效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包括听故事、唱歌、角色表演、做游戏、看图说话、调查访谈、填表、画图、做动作、听指令做手工等。形式是为实现目标而服务的,不是把什么方法都用上活动就会好。什么方法能快速解决问题,让幼儿迅速理解才是有效的形式。比如,有位教师在上诗歌教学时一会儿让幼儿看碟片,一会儿请幼儿听磁带,还让幼儿表演诗歌,形式丰富多彩,幼儿忙得不亦乐乎。这首诗歌很美,也不难,但一个教学活动下来,大多数孩子没能学会。什么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对诗歌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人浅出的分析,帮助幼儿理解。所以,尽管活动让人眼花缭乱,但教学并没有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是无效教学。

四、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

活动设计的结果是一份完整的静态计划。而活动的组织实施,则由于幼儿的参与,成了一系列动态发展的进程。整个活动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不少问题,如怎样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也就是如何将一个高层次目标准确地转化为多个低层次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一步递进。还有就是时间段的分配怎样做到科学、合理。一般来说,每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是一节课完成,可以是两节课完成,还可以是三节课完成,老师要根据课的内容的深浅、小朋友接受能力来看。在教学中,课的引入部分要较精彩,能吸引孩子们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所占时间很短。课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老师的提问要到点,才能启发和引导幼儿清晰明了了解课的重点、难点,语言太多,提问太杂、没有主次、条理不清,会把孩子们弄糊涂了,自己的思路也不清晰。这部分所占时间较多,课的结束部分自然、合理,所占时间较短。如果时间段分配地不科学、不合理,衔接的不自然,那你事先备出那么优秀的课也没有用,教学效果肯定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老师,备课备的很好,但上起课来总觉得哪里欠缺,孩子掌握的不好的原因。

(一)语言活动的指导

在语言教育活动的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发挥良好的中介作用。

1.直接指导

教师通过语言示范、启发提问、讲解、评价等手段,直接指导幼儿的活动。根据幼儿语言经验及语言水平的实际状况,一般对小班幼儿或语言发展较差的幼儿,或教育内容难度较大的语言教育活动,教师较多地运用直接指导方式。

2.间接引导

教师通过自身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的提示、眼神或手势的暗示等手段,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语言活动。这种间接引导方式,对年龄稍大的幼儿和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宜于多用。

3.环境条件的利用

从本质上讲,利用环境条件也是一种间接引导。教师利用语言活动设备、教具和学具,如幻灯、图片、木绵等的教具,电视、录像、VCD等,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帮助幼儿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能力。

根据幼儿的表现和活动过程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灵活运用以上各种指导手段,使幼儿始终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达到目标,圆满结束活动。

另外,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即语音是否准确,吐词是否清晰,用词是否得当,内容是否简洁有条理,语调是否生动、有感染力等等,都能对幼儿语言发展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下面谈谈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常用的师幼交流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教师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语言活动的兴趣,巧妙设问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可见,提问在语言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面向全体,引发思考。

一个班级中幼儿的发展水平会有差异,个性也不同。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以调动全班幼儿的兴趣与积极主动性为目标。如在故事《小猴卖0圆》的教学中,可在故事前提问“小猴要卖0,谁会来买呢?”这样的问题会让每个幼儿都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且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个问题“它们的o各是什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把它分解,如“小鸭买的o是什么?”“小猫买的o是什么?”在幼儿回答问题后,对能力强的幼儿要适时追问,引发进一步思考。如当幼儿回答出“小鸭要买的o是游泳圈”时,可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而对能力弱的幼儿要及时给予辅助提示,如当幼儿回答不出小老虎买的是足球时,可辅助提问:“什么球可以让很多人在草地上踢来踢去?”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又能体验到成功。又如《鸟窝里的树》第一个问题:封面上有什么?就是面向全体幼儿所提。

(2)简洁明了,目的明确。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来设计问题,尽量避免诸如“你是不是不能同意他不这样做?”之类的拐弯抹角、深奥难懂的问题.另外,还要避免太长的陈述,有的教师怕幼儿听不清楚问的是什么,先说一大堆的话再提问题,或提出问题后,又马上加了很多说明,让幼儿不能专注思考。好的问题应能为教学目标服务,能紧扣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帮助幼儿梳理经验,使其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如故事《小猫钓鱼》中问题设计就比较简练:小猫第一次钓到鱼了吗?为什么?后来钓到鱼了吗?为什么?猫妈妈是怎么说的?等等。又如:《鸟窝里的树》,小动物想了什么办法帮助鸟先生和鸟太太,它们同意吗?为什么?

(3)一问多答,激发创造。

故事中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但教师不能拿唯一的答案去束缚幼儿的想象、类比、推理等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能引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使问题的答案多元化,尽量避免单一的选择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以《小猴卖0》故事为例,教师不仅要让幼儿知道小猴卖给小伙伴的是什么东西,还要问一问“如果你是小猴,会卖给小伙伴什么东西?”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想象出相应的物体,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又如《鸟窝里的树》,书中虽然告诉了幼儿答案,但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引导幼儿讨论:你有什么好办法,即保护鸟窝又保护小树苗?

(4)以问带问,发展语言。

设计这种问题主要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展开讨论。如:“你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听懂?”“你喜欢故事里的谁?喜欢他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些问题可促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积极思考,使他们有问题可提,有话可说。

(5)适时提问,留有余地。

提问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能在开始问的不留到后面,需要在最后问的也不能提到前面来问,也可以边讲边问。但无论哪种问题都需要给幼儿预留充分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空间、时间,尽可能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6)积极评价,提升经验问题问了并不是完事了,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回答,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对幼儿的答案往往有一定的期待。对与自己期待一致的答案往往会充分肯定,对其他的答案则容易出现“请你再想想吧!”“噢”“恩”等模糊的评价,有的教师还喜欢重复幼儿的答案,还有的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一律用不同程度的肯定给予回应,全是诸如“很好”、“真不错” 、“你真棒”之类的回答,这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不恰当的反馈,这都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追问,应加强有指导性地评价,以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经验。

1、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应肯定正确的观点,进一步诱导追问,激发幼儿再思考。可以进一步询问幼儿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样想?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办等。

2、当幼儿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通过提示继续问“还有其他吗?”,“还有其他原因吗?”或给予一定线索给予有效的启发。老师在回馈反应时,应从实际出发。

3、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教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度、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给予线索”等方法。而不是采用干巴巴的语言让幼儿“继续”或你再想想、你再想想,一遍一遍地“逼”问,这样做不但不能有效的支持幼儿,反而可能让幼儿觉得老师在给自己施加压力。

4、当幼儿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正确思考的方向;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对幼儿的错误回答不予回应,让幼儿在随后的环节中自行纠正错误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培养幼儿的推理、分析能力。

5、鼓励幼儿自我判断或衡量同伴的回答,学会批判思维。让幼儿去评价班上其他幼儿的回答。如: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还有不同意见?让幼儿自我判定自己的回答是否准确,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有些问题教师可以马上给予反馈,有些问题可以在随后的教学中得到验证,因此没有必要马上给予回答。让幼儿相互作答,相互讨论,许多教师只抓住幼儿的第一个答案便迫不及待地做出反应,如进行评论出另外一个问题。实际上,如有可能,他们应首先提出问题,听取幼儿的两个或三个答案,然后再继续。

综上所述,一个有效的“好问题”,可以使幼儿的学习高效,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什么问题是“好问题”却没有固定答案和标准,教师要根据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整体上去把握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http://rj.5ykj.com/HTML/9053.htm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体育说课稿下一篇:幼儿语言教育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