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重要词语

2022-06-29

第一篇:方山子传重要词语

方山子传

方山子传(公开课教案)

冯丽娟

2010. 9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研读课文;

1、 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

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1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

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五、作业: 整理本文字词

第二篇:方山子传题

《方山子传》巩固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闾里:乡里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以往的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呼余宿其家 B.见其所著帽 C.往往阳狂垢污 D.此岂天得而然哉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庵(在小草屋,名词作状语)居蔬食 B.余既耸然异(感到惊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之 C.见方山子从(跟随)两骑 D.岁(每年,名词作状语)得帛千匹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 ..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C.①此岂无得而然哉 ②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D.①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②然志犹未已 ..5.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是(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然终不遇 终:自始至终 ..C.使骑逐而射之 骑:坐骑 D.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7.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8.方山子安贫若素,体现了这一性格的一项是( )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④ 9.下列对这段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真名陈慥,字季常,与本文作者素有交情。本文作者被贬官到黄州时,同方山子不期而遇,与二人初次见面至少已经有十九年光景了。

B.方山子出身富贵豪门,然而他却抛弃了荣华,放弃了拜官封爵,宁可过着贫寒的隐居生活,并能自得其乐。

C.本文作者用开门见山的手法介绍了传记主人公方山子的姓名家世。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倒叙的手法描写了十九年前主人公游西山射杀飞鹊的事情,体现了方山子的侠气。

D.从作者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山子之所以成为与世无争的隐士,与其说是对现实的逃避,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有些消极。

10.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第三篇:方山子传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第四篇:方山子传公开课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分析,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探究,体会方山子归隐的目的;

3.分析并理解作者对方山子生活的态度,体悟方山子、苏轼直面人生挫折的精神,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深层理解作者对方山子生活的态度,体悟方山子、苏轼直面人生挫折的精神,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一、激情导入

人生的选择

朋友处于人生低谷,借用人势 (有才华,没机遇,借用关系,自我本心,人言可畏)

如果是你,你会借用这种力量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过渡语:在实用主义愈加盛行的今天,不可否认大多数人都会使用可使用的优势去达成目标。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在宋代有这样一位能人异士方山子,拥有深厚的背景关系、面对个人的怀才不遇时,他却坚定地做出相反的选择,触动了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就来细细体会他的选择。

二、朗读引导

1、 情感引导(一起梳理感情脉络)

第一段, 平缓;第二段,惊讶;第三段,豪气;第四段,反问;第五段,感慨。

三、内容分析

用一句话概括内容:苏轼谪居黄州,偶遇故友方山子,有所见所感为其立传。

1、方山子是怎样一个人?(档案填写,提问个人)

方山子:少年——血气方刚——侠士 (折节改志)

壮年——发奋读书——学士

晚年——终不遇也——隐士

2、苏轼对方山子的印象如何?用原文中的一个字回答。(怪、异)

3、苏轼眼中,他异于常人之处在哪里?(放弃荣华富贵,安于平淡生活,追求本心世界。)提示:和导入的选择题应和。

4、方山子为什么选择隐居?(终不遇也)

两次折节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人活在世上总是受到许多束缚和阻碍,很多时候这些客观原因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四、合作探究

1、人生不得意,十之八九。苏轼为什么要为方山子立传,仅仅是为了记录朋友轶事么?

(提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身上有某些令他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方山子弃荣华甘贫贱的举动。)

明确:(1)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怀才不遇。苏轼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黄州。

(2)方山子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品质给苏轼很大的启发。

2、对于方山子的“隐”,苏轼有何感触?

(提示:将题目拆成两部分,方山子的“隐”、苏轼的感触。) 明确:(1)方山子的“隐”:从两个细节来看,他不是真正的隐士。“俯而不答,仰而笑”;“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是一位有才之士看透世事后做出的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即使失意,也隐约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一种“蛰伏”。(板书:在“隐士”后写“蛰伏”)

(2)而苏轼他在失意之时,也并不消沉。(生平:三起三落,黄州惠州儋州)为什么?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以儒家“出仕”为主,主张学而优则仕;用道家佛家思想的清风明月抚慰被贬失落的心情。(提示:《赤壁赋》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他汲取方山子身上的安贫乐道的品质,安之若素、静静等待发奋的最佳时机。(因此,从方山子身上,他至少学到了要如何面对“被贬黄州”?既来之——则安之。)

总结:每个人面对失意、挫折时,都会有不同的态度,有人躲避,有人直面,希望苏轼和方山子的精神和选择能给同学们一些启示。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诗“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板书:

方山子:少时——侠士

苏轼:三起三落

壮年——学士

儒道佛影响

晚年——隐士——蛰伏

五、穿越时空

假如你是苏轼,如何看待方山子的“隐”?

1.因为怀才不遇,乐而归隐,方山子品性高洁、安贫乐道、淡泊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是真的隐士。

2.他心有大志,却怀才不遇,被迫归隐山林。然而“隐”不是他真正的想法,

第五篇:方山子传 文言知识总结(附答案)

《方山子传》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往往阳狂垢污:通“____”,____________ .2.前十有九年:通“____”,____________ .3.犹见于眉间:通“____”,____________ .

二、古今异义

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2.环堵萧然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堵塞 .3.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妻子 ..4.使从事于其间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

三、一词多义

1.闻: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

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____________) 2.异:余既耸然异之(____________)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____________) 3.使: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____________)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____________) 4.而:

方耸而高(____________) 何为而在此(____________)

俯而不答,仰而笑(____________)

环堵萧然,而奴婢妻子皆有自得之意(____________) 使骑逐而得之(____________) 5.因:

因谓之方山子(____________)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指出活用现象,并解释) 1.余既耸然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庵居蔬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岁得帛千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见方山子从两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山子怒马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特殊句式

1.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____________) 2. 见方山子从两骑(____________)

3.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____________) 4. 何为而在此(____________) 5. 鹊起于前(____________) 6. 呼余宿其家(____________)

六、重点词语解释 1. 闾里之侠皆宗之_________ .2. 折节读书_________ ..3. 然终不遇_________ .4. 晚乃遁于光、黄间_________ .5. 过岐亭,适见焉_________ .6. 方山子亦矍然_________ ..

七、重点句子翻译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挟二矢_________ .8. 一发得之_________ .

9.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________ .10.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_________ .11. 方山子傥见之欤_________.答案:

一、通假字

1.往往阳狂垢污:通“佯”,假装 .2.前十有九年:通“又”,连接整数与零数 .3.犹见于眉间:通“现”,显现

二、古今异义

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古义:遗留的样式。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2.环堵萧然

古义:指墙。今义:堵塞 .3.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妻子 ..4.使从事于其间

古义:从事政事。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

三、一词多义

1.闻: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交往)

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出名) 2.异: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奇怪)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与众不同的) 3.使: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假使)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让) 4.而:

方耸而高(表并列) 何为而在此(表转折)

俯而不答,仰而笑(表修饰)

环堵萧然,而奴婢妻子皆有自得之意(表转折) 使骑逐而得之(表承接) 5.因:

因谓之方山子(于是)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借机)

四、词类活用 1.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2.庵居蔬食(名词作状语;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 ..3.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 .4.见方山子从两骑(使动用法,使„„跟从) .5.方山子怒马独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策马使奋起) .

五、特殊句式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见方山子从两骑(省略句,省略主语)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 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呼余宿其家(状语后置,省略句)

六、重点词语解释 12. 闾里之侠皆宗之:尊奉 .13. 折节读书:改变以往志向 ..14. 然终不遇:受到赏识 .15. 晚乃遁于光、黄间:隐居 .16. 过岐亭,适见焉:正好 .17. 方山子亦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

七、重点句子翻译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要以此来驰名当代,然而始终没有得到重用的机会。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3.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挟着两支箭,在西山游猎。 4.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至今才过了多少日子啊,那精明强干的神色仍隐隐出现在眉宇之间,这怎么会是一般的山中隐士呢!

5.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然而方山子家里世代功勋,应该得到官位,如果让他从事政事,到现在早有显赫的名声了。

18. 挟二矢:箭 .19. 一发得之:射箭 .

20.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应当 .21.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同 .22. 方山子傥见之欤:或许,可能.

上一篇:法式建筑风格特点下一篇:扶贫干部管理办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