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问题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放管服问题范文

放管服

权力与责任的共同下行推动“放管服”再升级

最适合本国的政治制度就是最佳的政治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是政府的自身改革。按照组织发展周期是指通过对组织生命周期的研究,将组织发展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精细化阶段。由于中国发展的跳跃性,政府部门的集体化、规范化和精细化阶段,往往处在一个混装的状态。尤其是对于处在信息爆照阶段的公安工作,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往往成为了最关键的部分。因此如何更好的处置好规范化,成为核心,而如何处置好精细化发展则成为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理论解释:

1从2013年3月14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发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到十九大的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管理理论水平的提升,以及政府管理从建设到精细化的进步。

我们要如何去做呢?只有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2

所以,对于“放管服”,我们可以看做是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管理扁平化的具现化,更是建设新型政府的必由之路。究竟什么是“放管服”?为什么要“放管服”?为什么“放管服”能减员增效?

(一)什么是“放管服”?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放管服”,在2015年5月12日,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首次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总的要求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即‘放、管、服’三管齐下”。3

(二)为什么需要“放管服”?

“放管服”代表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新型政府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的社会由20世纪的高速发展、粗放型发展,逐渐转变为中速发展、规范化发展以及精细化组织发展,这中间需要很多部门的协调,举几个例子:1在20世纪,我们可以鼓励生育,也可以计划生育,这其中的经历带来了许多部门的巨变,计生单位也成了组织必不可少的发展中产物,最后不可取代。2在90年代,初政府决定建立个人养老账户,有学者测算,需要30年才能建立,但最后中国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中办法”的创造性思路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但是却留下了空账的难题。3下岗制度,我国打破铁饭碗的创造性制度,这个制度在施行的最初,让许多双下岗家庭绝望,失去收入来源。这种政策的阵痛,确实导致很多悲剧的诞生。而类似的政策改革越来越多,政府的管理也越来越碎片化,行政难度直线上升,因此我们需要行政制度的升级。如果做个比喻,现在的政府对于同一件事情却可能存在不同的管理趋向性,某些事件九龙治水的管理浪费,同时竟然还会出现无人治水管理漏洞,而“放管服”正式补全了这部分发展的不均衡。所以,“放管服”也就是管理的必由之路。

12 引自《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引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3 引自《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三)为什么“放管服”能减员增效?

这个问题,其实和上一个问题应该是另一个表达方式,因为“放管服”代表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发展方向。这种方向是什么样的,就是计划型组织改良,这正是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的行政职能在近年来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诸如“证明”难题,“办证”难题,“鉴定”难题。这些难题都指向一个问题,我国的管理需要改革,这是一个需要从需求导向的整改。我们提供的服务往往对于群众就像是镜花水月一般,看的见却无法触及。举几个例子,1异地办理身份证,身份证必须到户籍地去办理。比如外来打工人员、旅游人员、随亲人员,对于这些人异地办理成本很高。2积分落户制度,代办的积分往往需要在城市居住20年并且加上一套房子。3房屋购买贷款资格审核。衣食住行用,这些问题和我们息息相关,但是却成为我们生活的牵绊。“放管服”恰好正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

二、目前成绩

2015年8月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不再开具亲属关系证明、健在证明、死亡证明等18个不该由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并且对为什么不出具作出解释。2016年8月,公安部等12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解决了证明“要不要开”“由谁开”“怎么开”等长期以来困扰人民群众和派出所民警的难题。这是公安机关对于证明的初步尝试,而公安具有行政和司法的二重性,因此对于公安角色的转变,公安和平分局也处于一个改变的过程中,针对中央提出的该简的简、该放的放、该脱钩的坚决脱钩,能异地办理的积极推进异地办理,能网上办理的想办法实现在线服务。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两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围绕证明材料多、办证程序繁琐、办事不便利、服务“碎片化”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让广大群众办事办证更加省心、暖心、舒心。

三、存在问题

存在的问题,其实依旧是我们政府改进“放管服”之前问题的实质,“放管服”既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也是治理问题的核心。为何会有这么矛盾的结论?因为现在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解决我们面临的行政难题。这种行政难题,在于业务流程改造的困难,以及权力与责任的双向流动。举例说明,就像权责利三角已经崩溃,用一句搞笑的话来讲,就像“掌柜丫头拿钥匙,当家不主事”基层承担了过多的责任,但是却没有权力的下方,因此行政审批往往集中于先上行之后下行,这样的层层上报,往往最终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是全盘崩溃。而现在的“放管服”之后,问题往往变成了,困难和解决路径的不匹配。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行政改革去支撑更高难度的“放管服”,转化解决路径去解决问题。举个例子:在公安工作总说“千根线一根针”,这就意味着派出所就像公安的“垃圾箱”一样,往往成为公安工作的终端,可是这个终端面临的问题就确实替各个职能部门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户籍问题、出行问题、生活问题,证明“我是我”,“我爹是我爹”,“我还活着”;“寻找失散的亲戚朋友信息”;“房屋漏水联系房主”等等。这些问题的集合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行政难题,业务流程与问题不匹配,或者说业务流程更新不及时。对于这些问题的核心,我们必须加大“放管服”的力度,与相关行政改革。让权责对等,让行政问题解决需要的层级,从上向下的移动。而这正是“放管服”的核心,也是现在存在的最大挑战。

四、解决办法

(一)矛盾认识的误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

(二)针对以上提及的问题,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我区提出了八项整改意见,一是推进“五证合

一、一照一码”登记改革。二是探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施“证照分离”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营商环境、释放社会创业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三是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构建更加便捷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降低企业退出成本。四是推进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制度。五是落实先照后证“双告知”制度。六是落实完善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七是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八是建立完善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制度4。针对这八项意见。这八项在现在证明确实对于行政管理的转型升级具备极大地促进作用。

4 引自《和平区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审批服务效率和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第二篇:放管服

一、简政放权,让纳税人更有获得感

严格按照相关文件,按要求取消和下放税务行政审批项目,明确税收执法权力项目,充分落实取消和下放税务行政审批项目,并对取消和下放情况开展自我督促检查,大力推进税费减免管理模式的改革,由纳税人自主对照适用、征前享受减免,事后由税务机关加强监管。既让企业自动享受到减免税、简化了手续,又增添企业政策福利、减少企业资金占用,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

简政放权,帮助企业“轻装上路”、快速发展。然而这绝不是只放不管,更需要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接得住放下的权。我局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运用大数据,落实“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实现取消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的无缝衔接。

二、放管结合,让纳税人更有安全感

针对简政放权后的管理薄弱环节,加强事中事后监控,建立各部门分级负责、分工合作的齐抓共管机制,防止管理真空;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纳税申报、登记备案、优惠减免等涉税业务进行监控预警,做到时时有监控,事事有管理;规范税收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流程,明确执法环节和步骤,保障程序公开、公正,实施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一体化管理,将纳税服务贯穿于“征、评、管、查”各环节,促进管理与服务深度融合。

三、优化服务,让纳税人更有满意感

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大网上办税和自助办税宣传力度,依托微信、短信平台等渠道发布最新税收政策、通知公告,提供查询、预约等个性化服务,着力转变纳税人传统办税习惯。优化办税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率,推进“一窗一人双系统”建设,推行免填单制度,缩短纳税人办税时间,力促由“群众跑腿”向由“数据跑路”转变,在切实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的同时,还权还责于纳税人。

第三篇:放管服

今年以来,公安部深化公安改革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近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做出批示,要求全国公安机关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抓好“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审批服务便民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为进一步深化公安交通管理“放管服”改革,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专题调研,在充分梳理企业和群众需求、吸收全国两会代表建议委员提案相关内容、总结各地成熟做法基础上,集中推出4方面20项交通管理“放管服”改革新措施。

在改革窗口服务方面推出4项,实现“一次办、马上办”。

◆ 申请材料四个减免。身份证明免予复印,申请表格免手填写,车辆识别代号免费拓印,相关部门证明凭证实现联网的逐步免予提交。

◆ 18类业务一证即办。对补换领驾驶证等车驾管业务凭本人身份证明一证即办。

◆ 普通业务一窗通办。整合车驾管业务窗口,推行缴费电子支付,实现“一次排队、一次受理、一次办结”。

◆ 个性服务自助快办。推广使用自助服务终端,提供补换领驾驶证、机动车选号、交通违法处理等多种自助服务,减少窗口排队等候。

在“互联网+交管服务”方面推出4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 ◆ 交管服务网上办理。按照“应上尽上、全程在线”的要求,实行驾驶人考试预约、机动车选号、补换领驾驶证、申领免检标志等交管业务网上办理。

◆ 政务信息网上互通。简化互联网平台面签程序,推进与可信身份认证平台对接,实现身份信息“一次采集、多点可用”,提升网上服务体验感和便捷度。

◆ 安全教育网上学习。试点驾驶人审验教育网上申请、网上认证、网上学习。

◆ 交通事故网上处理。推进与法院、保险机构的数据信息共享,推动实现车损事故网上定损、理赔。

在延伸下放业务方面推出8项,实现“就近办、便捷办”。

◆ 社会服务网点代办。由汽车销售商、二手车市场、保险等单位代办新车注册登记、二手车转移登记等车驾管业务,提供购车、选号、投保、缴税等“一站式”服务。

◆ 邮政服务网点代办。由遍布城乡的邮政网点代办补换领驾驶证/行驶证、申领免检标志、自助处理交通违法等业务。

◆ 延伸农村交管服务。利用乡镇政务服务网点等办事窗口,代办摩托车登记、补换领驾驶证等业务,打通农村服务“最后一公里”。

◆ 推进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建立“警保联动”机制,快速处置财产损失事故。

◆ 实行车辆全国“通检”。全面推行小型汽车、货车和中型客车跨省异地检验,更好方便群众出行,促进物流降本增效。 ◆ 推进车检程序优化。推行网上预约检验,网上申领免检标志。

◆ 便利车辆异地转籍。试点非营运小型车档案电子化网上转递,减少群众两地间往返。

◆ 便利驾驶证省内异地申领。省内居民持身份证全省范围内直接申领小型汽车驾驶证。

在加强监督管理方面推出4项,保证“依法办、规范办”。

坚持放管并重、放管结合,本着“业务延伸下放到哪里,监管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健全监督制度机制,加强智慧监管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确保放而不乱,保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7月底前,资料减免、一证即办、自助快办等8项便民服务类措施在直辖市、省会市、自治区首府市和计划单列市等36个大城市率先落实,9月1日起,20项措施全面启动推行。此外,此次改革措施有的还涉及到和其他部门职能、业务的衔接,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同,确保落实到位,让改革措施落地生效。

第四篇:放管服总结

XX街道办事处

关于落实“放管服”改革的工作总结

根据国务院和省市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放管服” 工作具体要求,现将我街道“放管服”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放管服”改革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部署,进一步强化街道服务功能,健全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手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

(一)强化窗口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

1.为完善服务标准,提高群众的满意度,街道健全规范岗位职责;健全规范岗位制度;公开工作流程;健全规范党员干部的服务承诺。

2.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率,街道制定了创新服务机制:在工作工程中,不断地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整合街道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的资源,设置政务服务中心即服务大厅,集中为群众提供办证,政策咨询、矛盾纠纷调解、维权、劳动社保等便民惠民服务。建立“窗口服务”队伍,将抽调民政、计生、劳保、法援等有关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综合素质高的工作人员进驻中心,实行“集中办理,一站式”服务的方式运作,并设立综合窗口。并将区政府明确的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按照办事公开的要求,对纳入我单位政务服务中心的项目名称、许可条件、设立依据、办理程序、收费标准和依据、承诺时限等“中心”进行公示,确保依法行政、依法服务,并接受社会监督。

(二)创新服务方式,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1.搭建服务平台,优化服务。打破“信息孤岛”,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府部门在协同联动、流程再造、系统整合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实体政务大厅服务能力。特别要加强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 建设在完善乡镇社会救助综合“一厅式”服务的基础上,依托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建立社会综合服务窗口。一是建立一个窗口。为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形成“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在便民服务大厅设置了“一门受理”服务窗口,为困难群众办理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9项救助服务。二是做好一个衔接。建立“一对一”社会救助与扶贫衔接机制,通过结对帮扶、发放救助金、帮助自主创业等方式,扶持辖区贫困人实现脱贫。实现“救助有门、门里有人、人人全能、能解急难”的工作目标。三是综合服务平台,成功打造了集便民服务、审批服务、公共资源、等综合性“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在建设好线下实体行政服务大厅的同时,以政务服务网为平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打造“线上线下虚实一体”行政服务平台。四是健全一个程序。不断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程序,完善“三公三审一评议”工作流程,确保救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及时。五是完善一个体系。推行“救急难”区、街道、社区三级救助体系。在街道办和社区分别设立社会救助服务受理窗口和社会救助服务站。实现机构、人员全覆盖,切实做到“主动发现、主动救助”,真正实现救助工作更便民、更及时、更有效。六是推行阳光行政,简化工作程序、降低行政成本。如目前我单位已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双微”公众号昵称为“魅力西关”关于申请开通政务公众号的报告和开设现状统计表见附件)。政务微博,是指依托主流网站微博客平台由党政机关专门开设的,用于收集意见、倾听民意、发布信息、服务大众的官方网络互动平台,被形象地称之为“开放式议政大厅”。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搭建一个社会化参政、议政、问政的网络交流模式与平台。政务微信,是指国家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对行政性事务的一种发布和对民众关心的事务的回应,它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图片,也可以发送语音和视频,有利于政民间全方位的沟通和互动。同时也开展了网上审批的项目:西宁市城西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任务表,进行相关申请的结案办理;开通网上老年证的办理与申请;失业证的办理、审批等网上办公项目,为下一步更大范围进行网上办公提供了范例。这些服务方式的转变正是政务公开,阳光行政的具体表现

2.建立“众创空间”,优化创业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了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的适应新形式下创业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孵化器,为创客提供综合交流服务平台更好的推动“区+街道+社区”立体式创业神态圈建设。街道办事处联合辖区青海利智达投资有限公司建立“奇点”众创空间。其主要借助政府主导,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政策解读等活动,积极整合辖区资源,为创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明晰创业思路、拓宽创业渠道。众创空间的建立形成“区+街道+社区+区域”的立体式创业生态圈以“选苗+筛苗+育苗”的模式为区创业孵化中心选送优秀企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各个板块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进行资源整合,对创客空间作好引导和培育,大力激发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活力,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整体合力和良好氛围。

3.“建立流动服务” 队伍,以每位班子成员为组长,抽调2-3名业务精干工作成员,与社区建立联点帮扶机制,定期为居民入户送服务,组织对低保户和孤寡老人进行入户慰问、帮扶。 4.在社区实行便民服务代办点制度,设立相应的计生、社保、低保等代办点并配备代办员。代办员由居民区“两委”(社区)中素质高、服务优、作风正的干部兼任,无偿为本居民区(社区)的群众,重点为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需要帮助的群众,代办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服务内容包括,区政务服务中心受理的有关事项、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受理的有关事项、以及居民区(社区)办理的事项等。便民服务代办点的设立,将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公共服务,居民区(社区)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相关事项的审批和办理,确保了“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到位,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提升群众满意度。是面对面倾听基层、深入基层、广泛收集群众意见的一条新的渠道,也是转变工作作风、放低审批门槛、由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的探索和创新。上述服务大厅的“坐办” 与“入户”的服务方式、社区“代办”服务方式的并存,体现了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良好开端。提高了服务满意度与服务质量。

5.为给予群众提供更方便、快捷、透明、高效的优质服务,并在以下方面做出了努力:精简文件会议,去年开展类似会议39次,今年开展会议次数为31,同比降低20%,有效的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办公的过程中我单位大力倡导文明办公,首先,设立文明岗位,做好服务对象的接待服务工作。根据一定的评选实施细则选拔出优秀的工作人员出任文明岗,为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服务对象。

(三)加强监督检查,提高群众满意度

1.定期进行工作总结。街道各中心工作人员,定半年期、一年期进行工作总结,对本职工作进行自我检查与自我评估。及时发现和更改了工作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各项政策更有效的落实到位。

2.暗访。街道纪工委指定人员,以平民大众身份对辖区内居民的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街道、社区服务质量进行了解,提高为民服务质量。

3.与服务对象接访面谈机制。

4.建立书面征求意见机制。每年年底对辖区居民下发征求服务意见调查表,街道指定专人通过回收资料分析,及时总结并制定、增减服务流程和内容。

5.针对普遍存在的服务不规范、服务态度差,甚至存在“冷、硬、横、推”等突出的问题,我单位制订了服务大厅承诺制度,服务大厅规章制度,便民服务大厅办理事项管理暂行制度等措施有效的预防了服务不规范、服务态度差等突出的问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我单位至今无发生群众投诉事

二、存在问题

街道在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能力,优化服务质量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街道工作人员变动频繁,工作衔接性差。以街道综合服务中心为例,自2015年至今,综合服务中心民政专干更换四人,就业专干更换五人,科技文卫专干更换三人,残联专干更换2人,近三年的时间,人员更换率最高达到每七个月更换一人,给工作带来诸多不变的同时,严重影响了为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工作人员数量少。街道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残联、卫生与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两基”、社区教育等工作,主要任务是为辖区居民做好服务。目前配有民政专干、残联专干、就业专干,计生专干、科技文卫专干等五名工作人员,服务辖区居民43440人,14087户(包括低保户359人,残疾人587人)。具体工作来说以民政为例,民政专干负责,辖区老年证的半办理与更换,高龄补贴的发放;重残人员生活、护理及交通补贴的发放;通过实际情况定时入户,对低保户(目前服务辖区359人低保户)及时进行动态管理,受理低保的申请与核实工作、每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召集辖区评审会委员召开低保评审会;对低收入家庭每年入户核实,发放取暖费和生活补贴;对特困人员供养(三无人员)进行鉴定,每月分等级发放护理补贴、生活补贴;受理辖区居民廉租房的申请、核实、做好分房工作,每月发放廉租房的低保补贴;受理辖区居民医疗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教育救助等临时救助工作的申请,核实与发放救助金等工作;受理辖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补助金的申请,入户核实,发放补助金等工作;受理辖区居民就业救助的申请,帮助失业人员介绍合适的工作或介绍合适的技能培训;负责对辖区义务兵优待金发放工作;负责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等工作;负责社区换届、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发放、人事、考勤、财务等管理工作。

第五篇:放管服”改革如何到位

“放管服”改革如何到位(大家谈·提高制度供给水平①)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08日 05 版)

制度供给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准。

总书记强调,“多从基层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上找突破口,多推有地方特点的改革”。各地只有加强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水平,才能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大家谈”,聚焦各地在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成效。本期关注的是,“放管服”改革红利,不能出现中梗阻,也不能被稀释。下一期,我们将探讨,服务大中小企业,不能厚此薄彼。

——编 者

做好加减利民生

古 迪

“放管服”这道改革试题答得不好,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按兵不动”,用老办法、走老路子,坚决“照章办事”,只要不出问题就“稳坐钓鱼台”;二是“明放实收”,玩花样、搞把戏,只做表面文章,不见群众得利;三是“推诿扯皮”,像踢皮球一样把事情推走,不顾实际,让办事群众不知所措。凡此种种,皆有懒政庸政怠政之嫌。不找准“放管服”的落脚点,不把脉基层问题的症结,我们就无法把“放管服”改革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要做好“放管服”,就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深创新管理的认识,加快优化服务的速度;就要减去消极怠工,减去得过且过,减去敷衍塞责。把群众和企业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受不受益作为最根本的检验标准。把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签一次作为每一项改革的具体目标。如此,才能解好这道改革试题。

“章外有章”当清理

林 雍

目前,全国许多地方在推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成立行政审批局,把几十枚公章合并成一枚公章,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大厅办成事”。此举旨在攻克“公章围城、审批旅行”的痼疾,不仅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还使得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获得不少点赞。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比如,职能部门之间互不相认、章外有章。有人将一车木材从江西运到浙江,随身携带的《木材运输证》,按规定只需盖起运地行政审批局的章即可。但由于担心外省不认,又跑去加盖了林业部门的公章,出现“一证两章”的奇怪现象。审批人员坦承,章外有章只是过渡时期的无奈之举、权宜之计。再如,一些单位“对审批迷恋、对监管迷茫”,部门区域之间协调困难,等等。要消除改革中的痛点难点,还要在更大范围内完善制度设计。只有做到统一规范管理,才能降低更多行政和社会成本,更好回应群众期盼。

阵痛过后是生机

李荣灿

“放管服”改革,让一些地方和部门感到阵痛,从而导致该放没放、放不对路、放不配套等现象。

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人认为,“放管服”就是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放权于市场和社会,让利于群众和企业。由于认识上未及时调整,也就对“放管服”的推进造成了阻碍。此外,“放管服”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还涉及权责关系的重塑、管理模式的再造、工作方式的转型,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见,思想意识落后,对探索反复的顾虑,是起步慢、落实难的重要原因。

没有蜕变,就没有新生。改革不能因为有阵痛而不前。只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变方法、变观念、变机制、变状态,做到该放的放,该管的管,该服务的服务到位,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那么“放管服”的阵痛过后,就是充满希望的生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放管服问题范文】相关文章:

放管服改革存在的问题11-14

放管服知识范文05-19

放管服解释范文05-19

放管服税收范文05-19

放管服经验范文05-19

放管服制度范文05-19

放管服汇报范文05-19

放管服材料范文05-19

放管服方案范文05-19

放管服工作范文05-19

上一篇:赴兰考学习范文下一篇:范仲淹简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