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年抗战历史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八年抗战历史

八年抗战与列强的侵华 历史

近代列强的侵华和人民的抗战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战争,中国近代有多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像抗日战争这样的规模、性质和胜利结局的战争,确实为前所未有。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国人民力量的空前壮大,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原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民族的胜利,人民的胜利。50年以后回顾那场伟大的战争,我们可以深刻地知道它是怎样转换祖国命运的,并增进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认识。

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叫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民族压迫,从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到“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这里不去细说。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日本提出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在中国实现“王道乐土”,也就是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它的附属国、殖民地。抗战八年中,大半个中国土地遭到日军占领践踏。中华民族真正到了存亡续绝的关头。抗日战争就是中国人民用民族战争来挣脱日本施加的民族压迫,收复中国领土主权,恢复自己的民族尊严。这是全中国人民的神圣事业。中国属于反抗侵略的正义的一方,日本属于施加侵略的非正义的一方。这个性质不仅仅是用种种文字、图像记录下来的,也是用中国人民流成河的血记录下来的。这个性质不仅仅记载在中日双方的文字、图像中,也记载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至今为全世界所普遍承认的《联合国宪章》中,记载在遵循联合国大会批准的国际法原则的东京国际法庭材料中。“侵略”这个词人们可以改成别的什么,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却永世也无法改变。

人们也许要问,国际和日本历史学者怎么看。抗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国际和日本第一流的被称为“主流派”的历史学者的大量著作都是这么写的。日本少数人宣传“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皇国史观”,学术界不认为那是严肃的科学性研究。

第二篇:新中国二十八年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年10月~1953年春)

根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3条、第27条、第34条及1950年6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在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和城市郊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并按各个阶段的革命和建设任务制订了下列几个方面的土地政策:(1)农村土地改革政策。1950年6月9日,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和1950年6月3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两个文件,明确规定和阐述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指导全国开展土地改革的基本文件。其主要内容有:①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土地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土地改革必须被限制在消灭封建、半封建剥削范围内,而不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采取保护政策,地主、富农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予没收。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 ③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农民协会为土地改革队伍的主要组织形式和执行机关。④土地改革运动中必须团结中农,保护中农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受侵犯。一要注意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要不损害中农利益。因为土改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应该注意保存一切可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引导农民不要在分配土地和浮财上纠缠不清,而要集中精力恢复生产。对地主也分给同样的一份土地,使其自食其力,在劳动中改造成新人。对已确定为汉奸、卖国贼、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及破坏土地的犯罪分子,其本人不得分给土地,以示惩罚。对富农所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凡富农所有的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加以保护,不得侵犯;其出租的少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对少数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者,对其出租的土地则应予征收其一部或全部。地主家庭中有人常年参加主要农业劳动,耕种一部分土地,而以其主要部分土地出租者,对其自耕部分土地,加以适当抽补后,应基本上予以保留,其余部分则没收。烈士家属,包括辛亥革命以来历次为革命阵亡和死难的烈士直系亲属,烈士本人计算在家庭人口之内分得一份土地,以示抚恤。城市回乡的失业工人及其家属从事农业生产者同样分给一份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乡村中的僧尼、道士、教士、阿訇、逃亡地主、有劳力愿从事农业生产者亦分给一份土地。⑤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有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 (2)城市土地改革政策。①城市郊区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一律归国家所有,由市人民政府管理,连同国家在郊区所有的其他的农业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使用。所有没收来的房屋,除大建筑及风景区的别墅等不适合于农民住的房屋应当作公用外,其余均应分配给农民所有。②城市郊区使用机器耕种或有其他进步设备的农田以及农事试验场、菜地、果园等,无论其为地主或农民所经营,或其土地所有权有无变更,均由原经营者继续使用。③凡使用城市郊区国有土地从事耕种者,除依法向国家缴纳农业税外,一律不再交地租。但经营人不得以国有土地出租、出卖或荒废。原经营人如不需用该项土地时,必须交还国家。④国家因建设需要收回农民耕种的国有土地或征用私人所有的农业土地时,应给耕种该土地的农民以适当安置,并对其在该项土地上的生产投资(如凿井、植树等)及其他损失,予以公平合理的补偿,或以相等之国有土地调换之。⑤城市郊区土改完成后,对分得国有土地的农民,由市人民政府发给国有土地使用证,保障农民对该项土地的使用权。对私有农业土地者发给土地所有证,保障其土地所有权,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 (3)华侨土地财产政策。对华侨土地财产的处理:①华侨及其家属在农村占有并出租的大量土地,如其本人出国前家庭原系地主者,除没收其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外,其他房屋和财产一律保留不动。②华侨及其家属在农村中出租小量土地者,如超过当地人均土地20%,超过部分土地,亦得酌情照顾,不予征收。③华侨及其家属在农村中占有大量土地,部分出租,部分自耕或雇人耕种,构成半地主或富农成份者,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土地少量者,征收其出租土地。如只占有小量土地,虽出租部分超过其自耕部分,不应认为是半地主或富农,其出租部分不予征收。

(4)出典土地政策。对出典土地的处理:①实行彻底平分土地的地方,平分前的土地典当关系一律无效;按中农不动原则分配土地的地方,土改前地主、富农、贫农、雇农之间的典出典入土地,在分配土地时已被抽出分配者,不再变动。如系中农典与地富,或中农与贫雇农土地在分配土地时已被抽出分配,致使该中农因而蒙受损失时,应给予该中农以适当补偿。土改前中农与中农的典当关系及贫农典与中农土地在分配土地时未加变动者,其典当契约继续有效。②如承典户在本村无房屋,典入房屋被赎回无屋可住,可签订新约,由承典户暂住。③地主土地已出典于中农、贫雇农者,没收后应归承典户所有;如承典户因而占地过多,可将此项典入地抽出分配,并给予不少于典入时所付地价的补偿;如中农、贫雇农出典与地主,则没收后归还出典户,因占地过多按前项规定处理。④农民间的典当关系,其契约继续有效,可继续承典,亦可依约自由赎回。应分得土地的农民各有典出典入土地者,分配土地时,在出典典入双方原有土地内各计一半。

(5)土地纠纷政策。对土地纠纷问题的处理:①“生不再分,死不抽回”,是指土改后地权确定不再变动,不是对农民家庭内部分家而言。②实行打乱平分的土改地区,土改前的典当关系均不再存在,原来出典土地,算在谁分得数内就归谁所有,不应再有赎回问题。③新土改地区,出典人的土地依法不在没收之列者,对其出典土地,原则上应承认原契约有效;如已被算进承典人应分得的土地数目内,亦不准出典人抽回,应说服出典人放弃依约赎回权,典价部分由双方协商解决。④农民外出托人代管土地如被分配,给予补偿或于保留的公地中补给一部分或全部。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现行的土地改革政策同1947年以前的土地改革政策相比,一个重大的变化就在于:把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适应新的形势而对富农采取的新政策,是十分正确的。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已由支援解放战争以取得革命的胜利转变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生产,富农经济是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同农村中的其他经济形式比较,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因此,当时保留富农经济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明国内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民主革命中谁胜谁负问题已经解决,全国人民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大团结,使富农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因素,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社会的稳定,争取富农在土地改革中采取中立的立场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同时,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可以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可以消除农民在发展生产中怕致富的某些顾虑,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到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都完成了土地改革。3年之中,约有3亿农业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几千年来未有的变化,整个农村(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废除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全国有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7亿亩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并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大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年4月~1956年9月)

土地革命完成后,以小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农民个体经营是当时中国农村土地经营的基本形式。这种个体的、分散的、落后的、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农产品的需求。农民为了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党和政府为了引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在农村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以实现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阶段的土地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员私有土地:合作化初期的土地政策。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发给各地党委执行(1953年2月经个别修改后正式通过)。1953年春起,各地开始普遍试办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并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强调,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正日益变成领导互助合作运动继续前进的重要环节。此后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进入发展时期。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步骤、方针、原则作了系统的论述。同年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把党内在合作化速度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当作右倾机会主义来批判,使合作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以至偏离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个期间对社员土地政策的内容为:①根据土地质量评定入社土地的产量。②规定固定的土地报酬数量,土地和劳动按一定比例分配报酬,土地报酬一般应低于劳动报酬。各地区人多地少或人少地多情况不一,种植条件也不相同,不强求划一。土地报酬数量应稳定一个时期,为照顾农民土地私有观念,不应过早地取消土地报酬。③社员应有少量的自留地,一般相当于全村每人平均土地的2%~5%.林业、鱼塘等属于个人分散经营有利的副业生产资料,不宜入社,更不宜归社公有。

(2)社员集体土地:合作化中期的土地政策。1956年3月17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3次常委会通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同年6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全体会议通过并颁布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章程规定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有关土地政策作了如下规定:①社员入社必须把私有的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社员的生活资料和零星树木、家禽、小农具、经营家庭副业所需要的工具,仍属社员私有,都不入社。②社员土地上附属的私有塘、井等水利建设,随着土地一起转为合作社所有。如属新修建设尚未取得收益,应偿还其所付工本费。私有的藕塘、鱼塘、苇塘等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时,亦应付给本主合理代价。③农业生产合作社应抽出一定数量土地分配给社员种植蔬菜,分配数量是按每户人口多少决定,每人使用这种土地,一般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的5%.④社员土地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取消土地报酬。对完全丧失劳力历来靠土地收入维持生活的社员,用公益金维持他们生活,或暂时给以适当土地报酬。从事城市职业而家住农村的,如果本主生活困难,历来依靠土地收入补助生活的,仍可付给一定的土地报酬。⑤社员原有的坟地、房屋地基不入社。社员新修房屋需用的地基和需用的坟地由合作社统筹解决。⑥幼林、苗圃、果、茶、桑、竹、桐、漆等经济林木作价归合作社所有,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并从林木收益中给本主一定比例的报酬。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年至1966年这10年是中国曲折发展的10年,这10年土地政策的发展也走过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历史路程。

(1)农民集体土地:合作化后期的土地政策(1956年9月~1958年底)。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确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根据这一精神,中央继续推行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全国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有资料显示,1956年9月,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高级合作化:1956年底,全国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达1.1亿多,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将那些放弃剥削参加农业劳动的富农分别接收入社,以和平方式消灭了农村中最后一个剥削阶级。1957年上半年,在反“右”斗争声中,开始了“大跃进”的步伐,而土地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向“一大二公”迈进。

1958年春,毛泽东认为,小社不利于大规模经营,不利于共同发展生产,于是提出小社并大社的建议。8月,毛泽东又认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并提出扩大公社规模,在并社过程中自留地、零星果树等都将逐步“自然地变为公有”。会议后,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全国农村除西藏自治区外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社员自留地等全部收归了公有。至此,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

(2)农村土地:人民公社前期的土地政策(1959年1月~1966年5月)。人民公社时期的特点就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这种超越历史的体制,使得“共产风”泛滥成灾。1959年2月27日到3月5日,中共中央在郑州举行了以解决人民公社所有制和纠正“共产风”问题为主题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起草了《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规定人民公社实行“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体制,从而确定了我国农村土地以生产队为基本所有单位的制度,并且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制度。1966年4月,第二届全国人大颁布了《农业四十条》,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土地政策。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要求各地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以及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和瞎指挥风,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贸易。1962年9月27日,党的八大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该草案对农村土地政策作了规定:①生产队范围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②生产队所有的土地不经过县以上人民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占用。要爱惜耕地,基本建设必须尽可能地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③集体所有的山林、水面和草原,凡是归生产队所有比较有利的,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可以把零星的树木交给社员专责经营,并且可订立收益分配合同,或划归社员所有。④土地、山林、水面、草原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经过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定下来后,长期不变。⑤在不破坏水土保持、不破坏山林、不破坏草原的条件下,生产队有权在本队范围内开垦荒地,经营荒山和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

196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转发《关于社员宅基地问题》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参考。主要内容:①社员宅基地(包括有建筑物和没有建筑物的空白宅基地)都归生产队集体所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但仍归各户长期使用,长期不变。生产队应保护社员的使用权,不能想收就收,想调剂就调剂。②宅基地上的附着物,如房屋、树木、厂棚、猪圈、厕所等永远归社员所有,社员有买卖或租赁房屋的权利。房屋出卖后,宅基地的使用权即随之转移给新房主,但宅基地的所有权仍归生产队所有。③社员需建新房又没有宅基地时,由本户申请,经社员大会讨论同意,由生产队统一规划,帮助解决。但尽可能利用闲散地,不占用耕地,必须占用耕地时,应报县人民委员会批准。社员新建住宅占地,无论是否耕地,一律不收地价。④社员不能借口修建房屋,以随便扩大墙院、扩大宅基地来侵占集体耕地,已经扩大侵占的必须退出。 1964年3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部队农副业生产政策纪律的若干规定》,该规定主要内容为:①贯彻以开荒为主的方针。解决部队生产用地,主要是利用国有荒地资源,垦荒和筑堤围海、围湖造田,建立生产基地;充分发挥现有土地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垦荒必须经地方政府批准和群众同意,办好手续,在地方政府统一规划下进行。已开垦的生荒地,如系国家所有,应请示地方政府批准,归部队长期使用;如系公社、生产队所有,可按合同规定使用。经群众同意和当地政府批准,也可使用公社、生产队的撂荒地。使用公社、生产队的熟地,应创造条件逐步退还。今后尽量做到不占用公社、生产队的熟地。如有的部队确实无法解决吃菜问题,需要使用公社少量熟地种菜时,应经群众同意,当地政府批准。使用国营农场的土地,原则上应予退还。如继续使用,必须经农场同意,不影响其发展生产,并由省报国务院批准。坚决禁止买地搞生产的错误做法。②严格执行党和政府有关垦荒的规定。切实做到不妨碍水土保持,不破坏林木、草场、苇田,不妨碍群众生产。对于垦区内的名胜古迹、水利、道路、桥梁等建筑物,妥加保护,不得毁坏垦区内的坟墓。在边防地区垦荒时,要切实遵守边防政策。③凡是征而未用、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的军事用地,应按照国务院批转内务部《关于各地方各部门检查征用土地使用情况的综合报告》的批示执行。过去压缩禁区已退还给群众的土地,不得借口军事需要收回搞生产。④牧业生产所需草山、草场,应报请地方政府批准,经群众同意,在政府指定的区域内放牧、割草。要注意保护草原,不得与群众争草。⑤在山林、湖泊、河流、海面采集野生植物、狩猎和进行水上生产时,要严格遵守政府有关规定,并事先经过地方政府批准和当地公社、生产队同意。切实做到不妨碍群众生产,不与民争利,不破坏水产和植物资源,不猎获政府规定保护的珍贵禽兽。

第三篇:东江纵队在八年抗战中的主要贡献

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东江纵队分会

1938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广州,东江下游和沿海广大地区相继沦陷。惠阳、东莞、宝安、增城等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纷纷组织人民抗日武装。12 月间,这些人民抗日武装组建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宝惠边抗日游击大队,号称曾生部队和王作尧部队。这两支部队就是东江纵队前身。

曾、王两支抗日武装,活动于敌占两大城市广州、香港之间,广九铁路两侧的一条狭长地带,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中浴血奋战,克服重重困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壮大。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宣告成立,部队向北东西方向发展,转战东江、北江两岸,挺进粤北山区和韩江地区,深入港九敌后和广州外围,英勇打击敌人,控制数百里海岸线和交通要道。

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夕,东江纵队发展到11000余人,成为威震南疆、蜚声海外的华南敌后抗日武装。

抗击与牵制日伪军大量兵力,战绩显著

侵华日军在华南共有四个半师团,东江纵队抗击与牵制的日军有广九铁路沿线的75师团,广州外围及粤汉铁路清韶线的104师团和后期入侵惠、海、陆地区的129师团的部分兵力以及大部分伪军。据不完全统计,与日伪军作战达1400余次,共毙伤日伪军6600余人,俘虏与投诚3500多人,其中毙俘日军佐级军官8人,内大佐2人,毙俘伪军团以上军官5人,内少将1人。缴获各种枪枝6500余件,火炮25门,击沉击伤敌船80余艘,俘获敌船40余艘,炸毁敌飞机4架。

在我军节节胜利的影响下,先后争取18起伪军起义投诚,其中:1943年11月伪军30师89团代团长兼第一营营长梁德明率一个营起义;1944年2月东莞常平伪自治军暂编第一团携械投诚;1944年3月张一雷率伪东路军一个营起义;1945年2月麦定棠率东莞伪警察大队起义;1945年7月汕尾龟龄岛伪军一个营起义等,此外,1945年4月驻大鹏桂岗乡日军士兵荡秋山携两挺轻机枪投诚。这些战绩,虽规模较小,但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优势,积小胜为大胜,起到了配合正面战场对敌作战的作用。

此外,还与国民党顽军作战600多次,粉碎了他们借日伪之力、夹击消灭我军的图谋。

收复大片沦陷国土,建立起6个抗日根据地

东江纵队成立之后,部队和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扩大,根据地范围超出东江地区向四面八方扩展,相继建立了以罗浮山为中心的路西(广九铁路以西的东宝地区)、路东(广九铁路以东的惠宝地区)、增龙博、惠东、海陆丰、北江东岸等6个抗日根据地和港九新界、北江西岸、东江上游三个抗日游击基地。总面积达6万余平方里,人口450万人。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纵队领导机关进驻罗浮山后,从此,这里成为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

在根据地范围内,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了 6个县级民主政权。根据中国共产党颁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基本精神,于1945年3月颁布了《建设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施政纲领》,各地区普遍建立和健全抗日自卫队、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儿童团、生产救济会等群众组织;动员和组织民兵和青年维护社会治安,支持前线;开展减租减息和退租退息,减轻农民负担;恢复集市,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开展互助,救济灾民活动,改善贫苦农民处境;恢复与办好全日制学校,办夜校、识字班,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密切军民关系,发动青年参军等。抗日施政纲领的颁布与实施,对于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团结各种力量共同抗日,支援部队作战起着重要作用。

营救被困在香港的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

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滞留在香港的数百名文化界名人和民主人士,面临随时遭日军抓捕杀害的危险。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廖承志,不惜任何代价帮助他们脱离险境。负责接送的艰巨任务就落在东江抗日游击队身上。经过廖承志、刘少文、张文彬、尹林平、连贯、梁广、曾生、王作尧、杨康华等领导同志的精心策划,严密组织部署,动员了各方面的力量,密切配合,进行大营救。港九和沿途的地方党组织和东江抗日游击队的武工队、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分散在香港各区的文化界精英和民主人士与家属以及一些进步青年共800多人。(其中有: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夏衍、胡绳、戈宝权、张友渔、胡风、千家驹、萨空了、廖沫沙、金仲华、范长江、袁水泊、蔡楚生、司徒慧敏、沙千里、华嘉、周钢鸣、叶浅予、金山、高士其、梁漱溟、邓文钊、陈汝棠、李伯球、胡蝶以及余汉谋夫人上官德贤、南京市长马超俊夫人等)从日军“虎口”中胜利营救出来,安全转送到大后方去,没有一人受损,出色地完成了营救护送任务。

这场秘密大营救,历时11个月,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行程之远,涉及面之广,被营救人员之多,都是前所罕见的,经过区域遍及10个省市,被誉为“伟大壮举”。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赞扬。进一步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同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的关系,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对后来新中国的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与盟军合作抗日

1941年英德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中共中央即发出《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的指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广东党组织和东江抗日游击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就开始与盟军合作。港英当局预感到只依靠港英本身的兵力,无法抵抗日军的入侵,曾派出高级军官到八路军办事处联系,要求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对付日军进攻,从此建立初步合作关系。

香港沦陷以后,1942年3月港九大队侦察到一批被俘英军囚禁在启德机场进行劳役,即派出短枪队前去营救,先后营救出港英警察司姆汤逊和波利斯特夫人、英军战地医院赖特上校、英海军军官摩利上尉、戴维斯中尉、夏斯特中尉、汤姆生中尉、比斯尔中尉、怀特中尉、香港义勇军波吉先生等。此后东江纵队与英军服务团合作,互通情报,营救盟军官兵。据不完全统计,共营救出原港府官员和国际友人103人,其中英国42人、印度54人、丹麦3人、挪威2人、俄罗斯1人、菲律宾1人。

1944年东江纵队先后营救了美军第14航空队8名遇险飞行人员, 其中有克尔中尉、勒吉哥中尉、拉忽累尔中尉、沙克上士、康利上士、艾利斯上士、伊根中尉、克利汉少尉。此举受到美英盟军的高度重视,美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将军写了感谢信,派欧戴义博士和联络官林露弼到东江纵队司令部,要求与我军合作,经报请中共中央批准,东江纵队与盟军合作,建立联络站和电台,收集日军情报和气象资料,互通情报。东江纵队为此专门建立一个联络处,由袁庚担任处长,负责与盟军联系,并相应建立起一整套情报网,遍布东江、珠江三角洲和粤北地区,后来又扩展到西江和潮汕地区,工作人员达200多人。

联络处成立以来,收集了大量日军情报资料,向盟军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其中有日军香港启德机场和宝安县南头机场的图例说明,广九铁路沿线日军军事图解,日军改造的洞穴工事结构图,日军虎门海区巡逻舰艇情况和舰队号码、日军波雷部队129师团南下全过程和兵力部署,日军K型(神风)攻击机设计图、日军在香港的机关、军火库、油库、船坞、舰艇方位详细资料等。东江纵队提供的情报,使美空军在袭击日军的军事设施时提高了命中率。尤其是提供精锐部队波雷129师团南下的情报,如获至宝。美方来电说:“你们关于波雷部队129师团的情报是我们所得的唯一的报告”。“华盛顿对发现129 师团及其消息,致以祝贺”。在华美军总部盛赞东江纵队联络处“是美军在东南中国最重要的情报站”,提供的情报“对美国战略部队在中国的组织的成功有着决定的贡献”。

东江纵队与盟军的合作,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赢得了国际声誉。延安《解放日报》著文赞扬东江纵队是“一支对同盟国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事业有卓著功勋的队伍”。

高举团结抗日旗帜,促进全民抗战

东江纵队坚决执行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部队从建立初期就设立民运工作队,专门做群众工作和统战工作。

广东是著名侨乡,华侨众多。广东党组织和东江纵队十分重视团结争取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支持抗日。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从1938年到1939年先后组织了总人数达500多人的12个回乡服务团,回东江地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后来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参加了东江游击队,成为东江纵队的骨干。许多港澳同胞和华侨动员自己的子女回国回乡参加抗日,据不完全统计,参加东江纵队的达1500人。他们还发起爱国募捐活动,支援部队。1940年以前部队的被服、军鞋、医药等物资,主要是华侨和港澳同胞捐献的。

随着东江纵队的发展壮大及其英勇抗日事迹的传播,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离开学校,加入东江纵队抗日行列。仅从粤北地区来的就有600多人,其中中山大学200多人。参加东江纵队的大多数是工农子弟,但也有不少比较富裕家庭的子弟,放弃优越生活,投奔到艰苦的游击队参加抗日。东江纵队素有港澳和华侨子弟多、知识分子多、妇女多、小战士多的特点。东江纵队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在共产党领导和教育下,团结一致,英勇作战,在斗争中成长,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

东江纵队也很重视做上层人士的工作,各地政府和部队都先后召开各界人士的国事座谈会,邀请当地的实力派人士、社会贤达、开明绅士共商抗日大计,参政议政,得到热烈响应。如路东地区原国民党退伍团长陈友芳出任大鹏人民抗日自卫总队总队长;老同盟会员张兆昌出任路东行政委员会副议长;东莞大岭山开明绅士关文穗出任抗日自卫队队长;宝安县华侨老同盟会员卓凤康出任民主乡乡长,积极为部队筹集物资,收集情报,支援抗战。国民党顽军来进犯时,将他三间房屋烧毁,他毫不后悔,继续坚持斗争,后被顽军逮捕,受尽酷刑,坚强不屈,英勇就义。在北江地区原老同盟会员,国民党第七战区挺进第二纵队司令莫雄,真诚同东江纵队友好合作,多次营救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的我方人员,并以人员、经费、武器支持我北江支队和西北支队。由于所属各部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广大游击区内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

东江纵队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是一支按照毛泽东的建军思想,以八路军、新四军为榜样建设起来的人民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他来自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鱼水关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东江纵队由于有了人民群众这个坚强后盾,所以能在长期艰难困苦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越战越勇,越战越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四篇:八年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他人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1、 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组织并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

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4、狠抓学风。我所教的八年组,学生比较喜爱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5、抓好课后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通过努力,本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良好。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2016年12月23日

第五篇:八年下历史复习测试(8---10课)

八年历史复习测试(8---13课)

一 选择题

1 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高考是在()A 1979年B 1978年C 976年D1977年 2 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开始于()

A中共“十三大后”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八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A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C拨乱反正D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5 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分别是()

A毛泽东、周恩来B毛泽东、邓小平C周恩来、江泽民D邓小平、江泽民 6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A工厂B城市C农村D沿海

7“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农民对什么政策衷心拥护的生动写照() A人民公社B土地改革C减轻农民负担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 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在哪两个省()

A广东、福建B福建、浙江C广东、广西D广东、海南 9 “拓荒牛”精神就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改革开放中,“拓荒牛”成为那座城市的象征() A珠海B上海C深圳D厦门

10 我国开放了广州、上海、大连等14个开放城市是在()A 1987年B1985年C1983年D1984年

11 改革开放后,发展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的是()A深圳特区B浦东开发区C海口市新面貌D北京奥运村 12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市改革的重点是()A国企改革B医疗改革C教育改革D体制改革

1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攻坚战打响,战场就是()A健全劳动就业保障制度B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C扩大沿海开放地区的范围D展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4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其根本目的是为了()A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B发展社会主义经济C吸收外资D扩大对外开放

15 下面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表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他在党的十三大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中共十二大上他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C改革开放后,他提出必须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他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16 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针对的是改革开放中()

A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B遇到敏感的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C出现了贫富差距的现象D人们思想保守僵化的状况,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 17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要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的会议是()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四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三大 18 确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会议是()

A中共十六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19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党的十四大B 党的十五大C党的十二大D党的十三大

20 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进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农村是()A河北沧州B浙江肥西C安徽凤阳D四川关岭 21 1980年,我国在福建设立的经济特区是()A厦门B珠海C深圳D汕头

22 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A厦门B珠海C深圳D汕头

23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于()A 1992年B 1978年C 1985年D 2000年

24 1992年党的那次会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A十四大B十三大C十二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25 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革的企业是()A国有大型企业B合资企业C小型企业D私营企业 26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格局为()

A内地—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C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开放区 27 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什么,于哪一年得到平反()

A刘少奇案,1980年B刘少奇案,1978年C彭德怀案,1978年D彭德怀案,1980年 28 1979年中国北方一个农民家庭正在召开一次重要的家庭会议,他们商量的内容可能贯彻了这一时期我党的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C对内改革D对外开放 29 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因为()

A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调整国家产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的需要C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的需要D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30 下列与邓小平理论无关的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以阶级斗争为纲C发展才是硬道理D改革开放 二 写出中国1980年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2分)

三 列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分)

四 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5分)。 思想上:

政治上:

组织上:

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六 根据右图回答问题(邓小平)

1 右图前排人物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什么伟大决策(1分)?

2 右图前排人物在会议闭幕时又作了什么重要讲话?(1分)

3 这次会议后,中国进入到了什么时期?(1分)

七 根据右图回答问题(浦东开发区)

1右图位于哪个城市?是哪一年开始开放的?(2分)

2 这座城市的地位是什么?(1分)

八 列举1986年颁布的法律性文献四个。(4分)九 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1 右图是纪念谁的南巡讲话?(1分)

2 南巡讲话发生在哪一年?(1分)

3 南巡讲话解决了改革开放时的什么困扰?(1分)

4 南巡讲话的意义是什么?(1分)

十 请回答:

1 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不断扩大,又设立了以哪两个城市为代表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后来,我国又增设了一个最大的经济特区是?(3分)

2 《改革开放二十年重要文献库》应该出书在哪一年?(1分)

3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1分)

4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是什么?(2分)

5 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1分)

6 “当家作主站起来”说的是哪位领导人?(1分)

7 “改革开放富起来”说的是哪位领导人?(1分)

8 “走进新时代”说的是哪位领导人?(1分)

9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中的“旗帜”说的是什么旗帜?(1分)

上一篇:整改方案工作要求下一篇:中国橱柜十大品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