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观后感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一带一路观后感范文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观后感

观《一带一路》有感

——沧海桑田,机遇与挑战的战歌

引言:斗转星移,丝绸之路历经沧桑巨变,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3年9月、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东盟国家时,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不失时机地推动实施这一战略构想,必将为实现中国梦开拓新局面、创造新机遇,必将给世界梦注入更多新动能、新活力。从目前的情况看,境内相关省市积极响应、热情高涨,主动参与;境外国家态度不一,有表示支持的,也有沉默观望的。2014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亚信峰会”期间,亚洲多国领导人表示了对这一倡议的支持,我国应借此势头,将“一带一路”建设从战略构想、宣传造势进入到具体的战略推动阶段。

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立项,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累计行程20万公里,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涉及沿线30多个国家及20多个国内省市自治区,采访50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以及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带你回望丝绸之路的昨天,讲述丝绸之路的今天,展望丝绸之路的明天。

《一带一路》纪录片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轨迹,呈现出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金融产业合作、人文交流、生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进展。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观影之后,备受震撼。在感叹祖国母亲不断强大的同时,也不禁的引发了我的思考。尽管作为一个理科生,但我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还是很关注的。所以我常常有属于自己的想法,毕竟这个中国、这个世界未来是属于我们的。那么作为主人翁,我们就该为自己国家的发展有属于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集中于对“一带一梦”建设的意义、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实施这个战略的一些思考、还有这个战略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之间的纽带关系。

首先,“一带一路”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彼此相互开放,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

通过“一带一路”进行战略调整和空间重新布局,打破原有的点状、块状的开放模式。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无论是早期的经济特区、还是去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都是做单一区域的规划,受行政区划约束的规划。“一带一路”把中国的大多数省?纳入进来,连成片,形成带,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样通过全方位的推进国内的各省区的互联互通沿途国家和地区这样一个相互的合作,那么通过产业的承接和转移,通过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中国利用巨额外汇储备走出去的步伐,沿线国家将从中国投资中受益。中国不可能持续保持贸易顺差,“十三五”时期甚至可能会出现逆差,需要用价格来出清国际收支差额。正如德意志银行全球策略师桑杰夫·桑亚尔判断的:在庞大并且长期的经常账户盈余驱动下,未来中国将由“世界工厂"转换成"世界投资人”。可见,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启动亚投行、丝路基金,把"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中国和推动世界未来20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这种转向最主要体现在改变现有的外汇投资结构,即将目前外储主要投资于金融衍生品或国债等金融虚拟资产的形式,转变为投资到实体经济上,当然,风险也很大,对下一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也是巨大的挑战。但是,设立丝绸之路基金,加强交通设施、油气管道、通信设施等多领域合作,加快国际通道建设,通路、通航和通商带动资本、技术、基建走出去,密切地区间的人员、信息和经贸往来,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便利化,可以实实在在地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提升相邻区域的发展水平,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一带一路”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交流与互鉴,让各国人民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推动全球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可见,在“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当担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圆世界梦。“一带一路”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相关国家人民筑梦的战略纽带。

承载丝路精神的文明载体。推进中国和平发展,既需要与各国经贸合作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促进。习近平同志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强调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交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建设“一带一路”,需要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这将有力推动形成“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当代文明交流盛况,为中国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复兴丝绸之路,一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宏大蓝图正在铺展开来。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一切都有可能。中国人民有梦想,世界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

第二篇: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 读后感

《中国梦世界梦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读后感 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本书是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国际问题专家王义桅教授对“一带一路”的权威解读,这也是国内首部从国际关系角度解读"一带一路"战略的著作。通过本书的解读,我们能够全面细致的了解总书记的一带一路战略思想。

一、“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把握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表明新一届党中央在处理新型国际关系中的统筹兼顾与创新发展理念。目前各界对其战略意义认识仍然不足,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全世界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和企业更多的了解,使“一带一路”建设能够稳步推进,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 提升中国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标志,开启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此作为我国推动与亚欧区域合作的“倡议”,既可以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合作诚信”的开放理念,也能够淡化谋求区域合作主导权的意图,降低“中国威胁论”的负面效应,依照古丝绸之路的方向,“名正言顺”拓展我国与中亚、南亚及中东欧的合作,逐步提升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一带一路”战略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2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

当前,我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突破,而欧美等国却加强了对中国崛起的限制,美国推动的TPP和TTIP谈判,以高端开放为契机,企图掌控和影响下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已对我国构成新的挑战和威胁。“一带一路”建设是突破这一压力的重大战略设计,通过拓展与亚欧市场的合作,推动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对欧美日市场的依赖,不仅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赋予了新的内容,也为沿海、内陆、沿边新一轮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和着力点。

3中国经济升级的战略引擎。 我国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由于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及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西部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中西 部地区与中亚、东欧、西亚的新商贸通道和经贸合作网络,带动内陆沿边扩大向西开放,既有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腹地,也可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推进中西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形成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二、“一带一路”的战略作用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比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也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复兴丝绸之路,一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宏大蓝图正在铺展开来。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一切都有可能。中国人民有梦想,世界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

第三篇:"一带一路",引领中国读后感

"一带一路",引领中国读后感

(一)

Z.H.当我在办公室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一位同事问我在看什么书,当她得知是关于"一带一路"的书之后她很惊讶地问我为什么看这种"党性这么强的书".我常常觉得我们的教育有很多缺失的地方,只是教会了我们很多数理化的技能,而不是养育了我们的心,或者更直白一点地说,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有一个理论叫"EducatedIlliterate" 就是"受过教育的文盲",也许这样的说法有点过火,但大部分人确实有这个倾向,那就是出了校门就不再进行学习,思维会随着每日的零碎的信息游走,最后失掉自我的主导思想,变得人云亦云。而突破这种惯性的一个方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强迫自己去学习和了解我们平日不会或者不愿意去了解的领域,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虽然这本书"党性"十足,但我读下来的感觉却没有之前对此类读物的刻板印象,反而觉得有几分真知灼见。全书实际上是一个文集,搜集了各个部委、学术机构、知名学者和商界人士的演讲稿或文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一带一路"这个战略进行解读,虽然确实有些"假大空"的文章,但其中也不乏具有战略高度的深层思考的文章。全书280页共36篇文章,其中约有一半的文章值得细细研读,另外一半深度较浅,略读即可。

之所以对"一带一路"这个事情一直有关注,是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领域的话题,还是一个涉及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经济和社会的话题,我们可能不会即刻感受到它的影响,但未来十到二十年中,这个战略所带来的影响一定会被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用我习惯的"三点论"来概括的话,阅读此书的感想可以分为:

国家战略层面:"一带一路"是习近平2013年访问印尼的时候提出来的,很多人把这个战略与二战结束后美国援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称之为"新马歇尔计划",意指中国想通过援建一带一路上的这些欠发达国家,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找出路,同时在全球建立更强的政治影响力。书中有几篇文章也从这个角度进行了辩论和解读。我个人认为其实本质上就是这么个目的,无可厚非,国家之间都是利己主义,只是今时今日已不同于二战后的情况,中国提出这个战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经济上为国内过剩的产能找出路,从而有精力升级国内的经济结构,在金融体系上为3.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新的投资方向,改变过去只能购买美国国债的情况,还有就是在政治上增加多样化的对冲筹码,而不是只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摇摆。与二战之后情况不同的是,中国面对的困难和局面要比当时的美国要复杂和艰难的多,当时的美国是战胜国,国土没有遭受战争的摧残(珍珠港除外),国力允许她颐指气使地建立对自己极为有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全球货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建立IMF和worldbank,使得全世界的经济围绕着她转,危机的时候为她埋单,到如今只有固定汇率体系没有了,IMF和worldbank还在,很多领域里的规则制定仍旧是美国说一不二。而此时的中国还远没有达到当时美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同时又要面临美国制定的既有规则体系的制约,所以虽然"一带一路"的本质是马歇尔计划的翻版,但实施方式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不过有利的地方就是,经管宗教的影响依然强大,而今的世界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受各种主义所左右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相对理性地追求现实利益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会忽然间倒戈加入AI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美国早先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战略没有人埋单的原因了。从这个层面看,其实我挺佩服现在的中国领导层的,适时地提出此类大的战略、凝聚人心,为中国下一个三十年的飞跃打下基础。中国是有很多问题,但在大方向上不得不说是风头正劲,处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状态,我辈生逢其时,当有所作为!

经济层面:书中有一篇采访记录,是凤凰卫视采访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高柏的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高柏教授的观点犀利、切中要害,值得深思。在他看来,中国的以高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项目输出,将有力地缓解国内的产能过剩、外汇储备过多问题,对重构世界政治格局,为中国未来重新构建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他认为与美国打交道最为重要的策略是"对冲",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的"合纵连横",不要和她生气或者硬拼,而是理解她策略背后的经济原因,巧妙地突破美国布下的困局。这个观点是我非常赞同的。美国是个信宗教但不信主义的国家,任何政治和军事上的动作都有其背后的经济原因,理解了这个思维方式,那么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让美国也看到利益所在的话,她就不会那么反对了。另外一方面是中国经济本身已经处于下滑态势,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牺牲部分增长速度,如果将过去经济治理不当中所造成的诸多问题如产能过剩、产业链低端集聚等问题通过开拓外部市场、转移到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那么中国的产品就有了出路,在国内才有机会升级产业,同时提高治理水平。

中国东临大海,西通大陆,完全有机会同时成为"海权大国"和"陆权大国",往西可以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加强经济贸易往来,深入穆斯林地区,最后连通欧洲,建立中国的经济纵深区,往东可以抗衡日本,联络印度以及南海诸国,保障中国的海权。与欧美目前固步自封的态度相反,中国只要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推进与各国的合作,那么终有一天,由内生的经济利益驱动的世界格局一定会改变。

文化层面:有不少文章都尝试着探寻丝绸之路的起源和相关的历史,我个人觉得这个是有点偏题了,因为所谓的"一带一路" 是一个战略框架,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加强与所涉及地区的国家的联系,建立中国产品的市场,以及寻求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更大的话语权,和历史当中真实的丝绸之路并没有一一对应的联系。不过,这个角度倒是有一个有意义的引申,那就是如何在使用经济手段的同时理解并施加文化影响。中国企业现在在全球的收并购很多,政府背书的对外项目也不少,如何评估投资风险就是"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要面对的首当其冲的问题。现代金融有很多手段来评估风险,有纷繁复杂的量化模型和理论,但对于"一带一路"所涉及的这些地区和国家来说,除了使用这些在成熟经济体中的方法之外,还需要对"软环境"有合理的评估,所以可以预见,在这个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会崛起一批智库,为各个企业和机构建言献策。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我本人就在中东国家工作过,在不去这些地方之前是很难想象人的思维对于群体的行为的影响是有多大的力量。只有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利益关注点,才能准确地判断投资风险以及投资回报。

总体来说,"一带一路"战略还处于一个筹备阶段,所以很多言论还处于相对模糊的讨论或辩论阶段,没有现实的成功或失败案例可以分析,从投资角度也没有可量化分析的项目,不过,了解和理解中国在大方向的所思所想对我们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很多借鉴意义,同时在这个战略推进的过程中相信会有很多案例可供分析,对于我们拓展自己的事业也会有切实的帮助。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上升期,借用马未都的一句话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我们要与中国的命运契合"!

"一带一路",引领中国读后感

(二)

读《一带一路引领中国》有感

——基于城市与人个体开放发展的视域

广州市政府办公厅 彭文

我向大家报告和交流阅读《"一带一路"引领中国》一书的体会,以及个人的肤浅思考。

谈到开放,我想广东尤其我们广州是最有发言权的。广州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得改革开放之先风,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排头尖兵。从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实施"三来一补",到退二进

三、腾笼换鸟,到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到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际性枢纽型网络城市,这一系列的阶段性举措,既是广州经济创新发展的大致路径图,也是开放发展的历程。关于开放发展这个理念,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新时期我们如何结合城市管理以及工作生活的实践,去理解与丰富这个理念的内涵?暂且抛出这个小问题。

首先,回到今天的重要任务,向大家介绍《"一带一路"引领中国》这本书及阅读感悟。

一、

对本书基本情况的介绍

拿到书时,我是比较欢喜的,因为在工作中、新闻中经常看到"一带一路"的字眼,但因各种原因,没有深入去作系统全面了解。收到书本后,可以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一带一路"的背景、政策和内容,用个词语来说,叫作解渴。

《"一带一路"引领中国》

金立群、林毅夫等著

1从文体、作者、章节介绍全书概貌

文体上,有机关公文,有学术评论性文章,有采访问答式文章等,学术性文章居多。从作者情况看,有机关部委及其领导、有驻外大使,有中央党校、北大、清华、复旦等大学教授,有经济学家、有银行家、有期刊编辑主任,还有国外政要,如法国前总理。

章节上,全书共六章,包括"一带一路"战略新格局、"一带一路"与"亚投行"、"一带一路"金融崛起、"一带一路"与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下产业大趋势、"一带一路"是机遇更是挑战。坦诚讲,时间所限还是没有深入读完全书,同时受阅读量和学识所限,对书本的内涵把握也非常有限。

但是,上一次参加了对此书的精读活动后,尤其聆听了专家学者和书友们的分享,感觉受益匪浅。例如,李永宁教授和吴重庆教授以深厚的理论功底、知行合一的治学经历和全球化视域,从大国崛起,谈到开放的全部历程与全球化,谈到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以及参与全球产业链条的分工情况。

尤其李教授还谈到了开放对我国市场机制形成和强化的内在机理。还有一些书友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和思考,谈到国内企业在投资海外基建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到金融资本在海外的利用与预期,谈到对"一带一路"过程中与沿线国家文化、利益冲突等等,甚至还有书友提出对书名的意见,认为应将书名改为"中国引领一带一路"等等,不一而足。上一次的沙龙内容微信群都有推送,大家可以去细读了解。

2从哲学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

"哲学是个好东西",我想从哲学的维度,和大家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和纷纭复杂的关系与现象。

一是发展的观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GDP总量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的迅猛上升,同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产能过剩,需要深化供给侧改革,使人均GDP更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幸福,国家必须谋求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选择。

二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上的强大,必然促使政治上扩大诉求,同时,政治上为经济发展开展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

三是国家利益至上是外交工作中最高原则,在"一带一路"政策制订和协调中,各成员国家的原则都是国家利益至上,这个是永恒不变的。

四是矛盾两分法、两点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然有弊有利,必然机遇和挑战并存。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立斗争的结果,也是不同矛盾体之间相互平衡的结果。回到发展的观点,新鲜事物的成长壮大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必定会实现螺旋式向上发展,也会在否定之自我否定,不断加强自我总结、不断调整中向前进,最终取得战略实施的各种"小目标",实现开放发展的大格局。

我想,把握现象背后的本质、政策战略背后的规律,对我们更好理解"一带一路"、更好理解开放发展非常重要。

二、

对广州开放发展的再认识

首先感谢市直机关工委,这一年来组织的十来次读书活动,给我很多收获。最大收获之一就是,对读书有了一些总结和思考。我认为读书可分成两种读法:一是漫无目的地读,"枕上诗书闲好处,风景门前雨来佳",纯粹为了享受这个过程,享受阅读给心灵带来的闲适、快慰;二是带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去读,正所谓经世致用。方式上,一个是有计划地整本地读,二是为写文章而有目的地查阅式、搜集式读。还有一个就是朗读,提神提气、鼓劲,豪放派的诗词,给人以精气神的振奋。

1"开放发展"与"国际化"

阅读本书,联系本次活动主题,由"开放发展"这个词,我们可很自然地联想到"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中的一个关键词,个人认为这个词也是对于一个城市开放发展最重要的路径选择——"国际化".几个月前,我翻阅了市社科联主办的《城市观察》的一篇学术文章《广州城市国家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由中大周春山、吴晓松教授等主笔。说起比较,现在流行一句话"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但另一方面"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这篇文章从影响力、支撑力两个维度,构建了包括经济国际化发展水平、政治国际影响力、人文国际影响力、生态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对外联通能力六个要素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测度广州国际化发展水平,()分析了我市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总结了我市国际化的特征及存在不足

对此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重点加强广州经济国际化水平,提升经济国际化影响力;二是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提升政治国际影响力;三是塑造人文发展动力,增强人文国际吸引力;四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五是加强对外联通设施建设,提升要素流动效率。这些建议很有建设性。

2联系党代会精神看广州的开放发展

联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来看广州未来的国际化和开放发展。

元月3日《广州日报》A2版刊载了省委常委、市委任学锋书记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文中就开放发展浓墨重彩,应该是很好地回答了"如何提高广州国际化水平"这个问题。

报告对过去五年实践中体验中有"必须在继承中创新,从更高层次更大格局谋划广州发展"的表述,指出要主动从全球城市体系中找标杆,从全球发展要素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中找机遇,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资源。在指导思想中,有"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表述,指出"要系统整合全市域的枢纽和节点、网络与连接,提升城市能级,促进互联互通,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中,专门一大段阐述"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通过这些目标和举措,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鸿篇巨制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坚信,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这座城市将来必定更加开放、国际化水平更高,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中,也必将能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提高市民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

对开放发展理念的"微"理解

也就是站在作为个体的本我,站在今天咱们在座每位同事和书友个体生命的角度,立足认知,怎么来理解和践行"开放发展"这个词。从理论上讲:第一,科学发展观讲到人的发展是第一要义;第二,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只有实现了个体的良好发展,才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梦;第三,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个体开放发展应当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时间关系,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谈三点认识:

1开放,意味着纳新吐故

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资讯发达,信息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新月异:特朗普的非主流形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快速地在我们眼前粉墨登场,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享受网上便捷购物的愉悦等等。

在这样的时代,尤其机关干部,我们是选择开放,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理念,为我所用,还是固守自己的经验模式和已有知识,默走前路?答案不言自明。开放是态度,包容是胸怀,在开放包容中学习进取是精神,而在学习中真正找到方位方向、汲取营养力量,并创造性地为我所用,方为卓越。

当然,开放是有取舍的,还是哲学中那些原理和方法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原则面前,我们的开放态度必须有所保留,绝不能暧昧,应当坚守的必须坚守。

2要时常跳出工作看工作

这是我入职时领导教导我的,至今印象深刻。思维决定行动,视野决定高度。开放的定义,我理解也应该包涵这一层意思。就是说不能整天将思维禁闭在手头的工作上,要站高一层、高瞻远瞩来重新审视和理解工作内容,并适应新的情况和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式方法。

3生活中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正如我们有位书友昨天在读书微信群分享王晓波《沉默的大多数》中的观点,"能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报以宽容,能对自己不赞同的观点报以理解,能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报以尊重。"

在生活中,我们亦应尽力去打开自己固化的心灵藩篱,开启生活新常态下的心智模式,与时俱进、海纳百川,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所面对的,才不致于为小事纠结、为琐事烦恼,少一些"蓝瘦""香菇",多一些中和淡定,平心静气地处理事务,进而去担当更大的责任、完成更重大的任务。

以上是我要给大家汇报和交流的,水平所限,大而不当、粗浅之处,请大家多批评!谢谢!

第四篇:“一带一路”心得体会:一带一路 人才

之约

“一带一路”心得体会:一带一路人才之约

“一带一路”是重大国家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渠道,是经济转型、消化产能的重要栽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储备丰富,但制造业落后,多数处于工业化早期、中期,这与中国形成强烈的互补,xq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面向中亚,在经济互惠合作的条件下,如何发挥地缘优势,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输送网络,构建人才教育基地,可以成为亟待配套思考的战略之一。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从党中央到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都把xq人才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布局、强力推进。要加强xq人才工作,鼓励人才以各种方式为xq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用好用活人才是xq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能否用好用活人才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的活力在于改革创新。“对那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和贡献体现在工作和事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特殊褒奖”“把用好现在人才作为关键”“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综合素质高能干事的人吃亏、不让长期在一线埋头苦干的人吃亏”“树立开放的人才观”“善待、善用、善管人才”。在xq大地开展“一学一做”的活动浪潮中,伴随着思想解放,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步伐加快,束缚人才发展的障碍将被不断打破。我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落实科学人才观,不断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向纵深推进,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涌现,共同支撑xq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早日实现。

第五篇:“一带一路”心得体会:“一带一路”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带一路”心得体会:“一带一路”对

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目前,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任务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面对这一战略重点任务,需要组织各种资源,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突破。

一是重视“一带一路”跨文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不尽相同。对此,就需要我们发挥学校人文历史语言的优势,重点研究“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加快培养熟悉“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历史的人才,要特别注重培养一些小语种的语言人才。当然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宗旨,还是要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通,知己知彼,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价值。

二是要重视“一带一路”的政治法律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是一项普惠中国与世界的重大福祉,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尽相同,法律法规也有很大的差异,而要做好“一带一路”的前提就需要政治互信。因此,我们大学急需进一步围绕“一带一路”可能出现的政治法律风险,深入加以研究,开设专门的“一带一路”的政治法律课程,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三是要重视“一带一路”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研究及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所提出的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都需要大学在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创新方面有新进展。如何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如何结合“一带一路”的新实践,深入研究金融创新、自贸区建立、通关便利化等,都需要我们的大学进一步组织好队伍,凝炼好方向,在这方面培养出更多有扎实功底、实战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是要重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特别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正是面对了亚洲和世界最为紧缺的问题,这是对振兴世界经济的准确把脉。如何将这笔庞大的资金化为相通世界的经得起历史和各国人民检验的质量工程、民心工程,还需要我们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因为基础建设工程涉及交通、能源、新材料、生态、财会、法律等方方面面,且又不是各项任务的简单相加,这就需要大学组织跨学科的联合攻关,设置相应课题,尽快开设相关的专题课,并形成科研、教学、实践的体系,统筹协调,联动创新,高水平地完成相关任务。

当下的“一带一路”已经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和中国发展格局,围绕着这一发展格局,进行整体的学科学术、人才培养和内部管理的整合和改革,是目前高校进行综合改革所必须要回应的重大问题。

上一篇:幼儿故事丑小鸭范文下一篇:易读错四字成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