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及其特点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散文及其特点范文

白描例句及其特点

不仅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文、诗词的创作中。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在作品中,作者有时用白描勾勒人物肖像, 如峻青的《黎明的河边》

对年轻战士小陈的肖像作了如下的描写:“他长得很矮,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八岁。圆的脸,大眼睛,下巴上有一道细长的疤痕,显然是子弹掠过时留下的纪念。”作者将战士小陈的体态特征与战斗中留下的伤痕联结起来描写,以突出表现他的勇敢精神。这灰白描的人物肖像,在鲁迅小说中比比皆是,如对阿Q、祥林嫂、闰土等的描述。不仅如此,有时还有白描叙述人物的身世, 例句

《孔乙己》中

对孔乙己身世的介绍:“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作者抓住他“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所造成的悲惨遭遇。有时,还可用白描手法描述人物对话与行动细节,以表现人物性格。 《三国演义》

“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回中,写曹操担心日后刘备可能成为与他争夺天下的劲敌故意在饮酒之际对刘进行试探,问他谁是当世英雄?刘备此时正寄居曹操处,深怕曹操识破他夺取天下的雄心,对曹所问,故施韬晦之计,先是推托不知,继而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但当曹操指明:“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他闻言吃了一惊,将手中匙箸,掉落于地。“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借雷声惊心将闻言失箸的缘故 白描作品

,轻轻掩饰过去,表现了刘备善于应变的性格。 《湖心亭看雪》

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上下一白”一句写出了造化的神奇,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用得尤其巧妙,一下子把夜晚里天空、云雾、湖水之间浑然莫辨的壮阔、朦胧而又凝静之美景全景式的展现了出来。“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一句更是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雪夜之中到处是白茫茫一片,除了雪所见到的湖上的影子只有像一抹印痕的湖堤,湖中的亭子也被映衬的只有墨点一般大了,而作者所乘的小舟以及舟中人更是小得如草芥和米粒一样。这种缩小式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既逼真地写出了凝静中似乎又有些灵动的湖上奇观,同时这种微雕般的小景又与前一句的阔大之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觉得在这样一个浩渺无穷的冰雪世界,人是何其渺小——真可谓“沧海一粟”啊!对于身处太平盛世的我们在读到此处尚且有如此感叹,那么对于身处明亡清兴朝代更替之时的作者来说不是更有一种人生渺茫的感叹吗?就这样短短两句不但让我们眼前有了一个空旷浩渺、凝静清绝犹如童话一般的冰雪世界。还让人深深地感触到作者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内心无处言说而只好寄情山水的无限情愫。这字里行间留给读者思索的巨大空间如同简练文字所呈现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空旷世界,读者可以任意想象和猜度。这就是白描,它不加修饰、不须陪村和烘托,看似俭省朴素实则造成了一片“艺术空白”让读者再去进行二度创造、深层联想,从而品味出画外之音,言外之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3白描特点编辑 不写背景 只突出主体

中国优秀的古典小说和古典戏曲,就具有这种特点:不注重写背景,而着力于描写人物。通过抓住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突现出来。如《三国演义》中,对赵子龙肖像的勾勒:“忽马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仅用“身长八尺……”寥寥十二个字,就将赵子龙这位“威风凛凛”英俊勇武的少年将军的神态突现了出来。 不求细致 只求传神

由于白描勾勒没有其它修饰性描写的烦扰,故作者能将精力集中于 白描作品

描写人物的特征,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朱自清的散文极善于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如他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歌妓船上伙计形象的勾画:“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我真窘了!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几个字,便赶紧递还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他便塞给平伯。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不要,‘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处。我窘着再拒绝了他。他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作者通过对这位伙计硬来兜揽生意的少许动作、神情和语言的描写,将他的职业及性格特点突出表现出来,虽着墨不多,但颇为传神。 不尚华丽 务求朴实

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真实感情;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宋朝的李清照是位以白描著称的词人。在其词作中,她直抒胸臆,感情真率细腻,用语朴素流畅,无造作之态,有自然之美。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开端即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叠字是最体现人工的地方,而作者却用得恰到好处,十四字所设置的愁惨而凄厉的氛围,与其处于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遭遇中的孤寂愁苦心境极为吻合,因此受到历代词论家所赞赏。往下写风送雁声,反增添了她思乡的惆怅,还透露她惜花将谢的情怀,最后写她独坐无聊、内心极为苦闷之状。作者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种难挨时刻的心情刻画,更是全用白描手法。秉笔直书,情真意切,如见肺腑。

第二篇:播音发声及其特点

讲座《播音发声》----播音发声及其特点 2008年02月09日 星期六 16:33 我要讲的内容是播音发声,大体上准备分成这么几个部分:播音发声概说以及播音发声的特点,播音发声当中的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头部及共鸣的控制,还有声音的弹性和情声气的结合。最后还要简单的讲一讲练声和嗓音保护。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是以有声语言为表达手段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有声语言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依据稿件、提纲或者是腹稿,传情达意进行再创作并且确立自身形象的唯一手段,或者是主要手段。所以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应该客观的认识评价自己的声音,注意锻炼自己的声音,并且还要学会驾驭自己的声音,使之成为得心应口的创作手段。发声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一项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而错误的用声方法甚至会影响播音寿命,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勤于磨练,扎实的掌握用声技巧。播音发声和生活当中的口语以及其它艺术语言发声相比,由于声音的传递手段不同、语言交流方式不同、播讲者的身份不同,同时呢,受众的审美要求也不同,所以具有自己的特点。播音是新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要求播音员用声一般应该在自然音域内,中声区偏低的部分运用的比较多,同时音色要大方、明朗、干净,艺术夸张装饰的成份比较少,很少使用假声。

播音是通过传输设备利用电波进行传递的,所以要求播音发声,声音集中、均匀、对比适度,纯净度要求很高。音高音强的变化,这个幅度不要过大,但是在其它声音背景当中应该具有比较强的穿透力。播音语言信息覆盖密度大,受众的层次不同、收听收视的环境也各不相同,这样就要求播音发声吐字清晰准确,同时还要求圆润流畅。由于播音员主持人的特殊身份,在节目中出现,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受众对他们的发声也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要求亲切自如,优美动听,感染力强,并且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播音发声是源于生活中口语的发声,但是绝不能等同于生活中口语的发声,它们是生活当中口语发声的规范、提炼和升华。那么我们对播音发声的要求,我想可以归纳成这样几句话: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由于发声条件不同,每个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我们只能在自己发声条件的基础上发挥所长克服所短,逐步扩展自己的发声能力,找到自己最好的声音,用好自己的声音,由于每个人的发声器官都各不相同,那么在音高上就体现出每个人的音域范围的不同。一般人的音域范围大约在一个半到两个八度之间,这叫自然音域。生活中口语的音高变化它的幅度仅仅有自然音域底部的不到一个八度的范围,在我们的自然音域当中除去最高和最低的几个发的不自如的音之外,中间的一段我们叫它自如声区。播音发声一般要求自如声区能够达到一个半八度以上为好,在自如声区范围内偏低的部分运用的最多,更要练扎实,如果自己的音域比较窄,最好也是在自己的自如声区偏低部分练扎实的基础上逐渐进行扩展,每个人的自然音域是由自己的发声器官的构造,特别是声带的形状、长短、薄厚所决定了的,所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进行训练和使用,不要人为的拔高或者是压低,使喉部处于不自然状态,因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将有损发声器官的健康。

另一个因人而异的是音色,由于发音器官的构造不同而形成每个人的不同音色,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声音。而每一个人在发声的时候,由于声门状态的不同和对共鸣器官的不同调节又能够形成表达不同感情分量的千差万别的声音色彩。

播音发声对音量的要求是强度不高,幅度不大,但是层次要多,播音发声是面对话筒运用电声设备,话筒和嘴的距离只有30厘米左右,同时录音、增音与发射设备都有音量调节定位器,所以我们不要着意的扩大自己的音量,这也是播音发声的一大优点和特点。播音发声当中对音量大小的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对于每一个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来说,由于节目的不同、稿件体裁的不同,甚至播音员精神状态身体状况的不同,音量大小总是有变化的,要根据每一个人的声音条件和用声习惯来确定,但是,使用比生活当中口语发声音量稍微大一些的音量,这样有利于控制、有利于调整、有利于驾驭自己的声音,音量过大需要增大用气量,加大发声器官的紧张度,音量过小呢对比度就差,吸气声和背景杂音就容易混进去。同时播音发声音量变化的幅度一定要掌握好,变化幅度过大了会影响声音的清晰度。但是有些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语言太平淡表现力差,这也是应该考虑是不是音量变化的幅度太小了所导致。总之播音发声中对音量的控制应该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来,作为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色彩的一种手段,要配合音长以及音高的变化来体现出语言的节奏变化,增加有声语言的表现力。

语音是在大脑统一支配下,各发声器官协调运动发出的,人体的发声器官包括动力器官、振动器官和共鸣器官。动力器官——肺,由肺呼出的气息是发声的动力;振动器官——喉头内的声带,它是声源;共鸣器官——喉腔、咽腔、口腔、鼻腔以及胸腔、头腔等等。共鸣腔是声带发出的微弱的声音得到扩大和美化。咬字器官——舌、唇、齿及齿龈、硬腭、软腭等等。咬字器官的运动对喉部发出的声素和肺呼出的气流加以节制,从而形成音素和音节。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发音吐字的综合感觉应该是这样的:声音像一条弹性的带子,下端从小腹拉出垂直向上,到口咽腔沿上腭中缝线前行受口腔的节制形成字音,字音好像被吸住而挂在硬腭的前部由上门齿处弹出流动向前。

那么怎么样取得这种总体发声的感觉呢,这正是播音发声所要讲述的问题,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下面的几句话:气息下沉,喉部放松;不僵不挤,声音贯通。字音轻弹,如珠如流;气随情动,声随情走。前四句讲的是发音,五六句讲的是吐字,最后讲声音弹性及情声气的关系。下面我们分成几个部分来讲述。

第三篇:实践及其特点教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以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主要指生产工具),它们都是客观的。

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具有客观性。

承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2、实践具有能动性。

时间使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在:第一,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物质生活资料;第二,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总之,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注意 任何实践都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的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意识为指导,导致失败。

实践的这个特点体现了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坚持实践的这一特点,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注意 不能认为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这种看法好像是既看到了实践的客观性,又看到了实践的主观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因而是错误的。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都是客观的,因而由实践诸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实践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能动性。实践是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相统一的活动,我们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否定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否认个人活动的存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改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心,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注意 不能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起来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终都来源于实践。可见,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不同的。

2、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真理标准问题回答的是以什么手段来检验、判断某一认识是否与它反映的客观实际相符合。判断某一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因而必须且只能用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实践来判断认识是否与它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即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把握“唯一”二字。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当然,客观事物也不能“主动”去完成这件事。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3.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际,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注意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获得的根源是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服务于实践。

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的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其中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反作用受决定作用的制约。坚持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也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认识世界的目的。又与客观实际是千差万别的,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理解真理的概念,需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真理是一种认识。也就是说真理是属于思想意识领域的东西。第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是正确认识。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

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并不是某位天才人物的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注意 把真理规定为一切有用的、有效果的、能给人带来有利益的东西,提出“有用即真理”,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观真理论,是唯心主义哲学中颇具代表性的真理观。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真理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真理与谬误相互统一,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例:17世纪,牛顿完成了创立经典力学的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解释,这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用量子力学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有获得了新的认识。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如,如果我们再用过去那种急风暴雨、你死我活的方式对待目前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就会犯“左”的错误。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和改正错误。

拓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是确定不移的,这可以看出真理具有绝对性;但真理又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不断向前发展和逐步深化,真理又具有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还会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要经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第一,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第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第三,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的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四篇:《水浒传》人物特点及其表现特点事例

鲁智深【花和尚】

性格特点: 热忱率直,粗犷刚烈,兼有粗野。

事例:

在路上听了金家父女的哭诉后,二话不说就要去“打死了那厮”,又送银相助等。这些都反映出鲁提辖对朋友热忱,办事直爽,性情刚烈粗犷,兼有粗野的性格特点。

武松【行者】

性格特点:一身虎胆

事例: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不信别人的话,认为山上没有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武松成了声震八方的打虎英雄。

李逵【天煞星】

性格特点: 知恩图报

事例:宋江因题反诗入狱的那一次,李逵怕贪酒误了宋江饭食便“真个不吃酒,早晚只在牢里伏侍,寸步不离”宋江。

吴用【智多星】

性格特点: 知恩图报

事例:特差杨志负责带领押送十万生辰纲前去祝寿。吴用等人知道之后,吴用设计成功在黄泥岗上面迷倒杨志一行人,劫走生辰纲中的十万贯金银珠宝。

宋江【及时雨】

性格特点: 重情重义

事例:黄泥岗节奏生辰纲事件之后,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诉晁盖。他明知道晁盖翻了弥天大罪,还是因为晁盖是他的好兄弟,虽法上不可扰人,但是他还是放了晁盖。

林冲【豹子头】

性格特点: 保守沉默

事例:林教头受到了高衙内的迫害却一忍再忍,直至后来听见陆谦三人的阴谋。一向安分守己的他在也才忍无可忍,放火烧了草料场,怒杀陆谦,投奔梁山。

第五篇:演讲稿及其特点

演讲稿又称演讲辞,它是演讲者在演讲前事先写出来的,供演讲时使用的主要依据。简而言之,就是供口头发表演讲的文稿。

演讲稿的含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演讲稿,是演讲者为准备在听众面前发表意见、抒发情感而写成的文稿。它的外延很宽,许多讲话稿也属于演讲稿之列,如学术专题演讲、会议报告演讲、法庭论辩演讲、各种礼仪演讲等供口头发表演讲的文稿。狭义上的演讲稿,专指各种主题演讲稿,即参加各种演讲赛、演讲会使用的文稿。

演讲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演讲的成功与失败,演讲者千万不可等闲视之。从以演讲的形式发表来看,演讲稿属于演讲学研究的对象,从内容和形式的构成来看,演讲稿又属于写作学研究的对象。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一方面,由于演讲是一种辅之以姿态、动作的讲话,演讲的内容与形式的要求构成了演讲稿自己的特点。从另一方面说,演讲的内容与形式也只有符合发表的要求,才能使演讲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演讲稿的写作是不同于其他文章的写作的。要研究演讲稿的写作,就需要从演讲学和写作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演讲稿具有一般文章的共性,要符合写作一般文章的共同要求。但是,演讲稿又是适应演讲特殊需要而写作的一种实用文体。因为,演讲稿的传播对象与一般文章有所不同。写出来的演讲稿要用嘴说出去,它的传播对象是听众。听演讲的人,一般是要一听到底的,不能有所选择,除非实在听不下去了而悄悄退场。一般文章的传播对象是读者,读者对写出的文章可以自由地选择,愿意读便读,不愿读则不读。写演讲稿如果不考虑这个不同之处,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

演讲稿的特点是通过演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运用有声语言面对听众直接发表的实践活动中显示出来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社会性

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不是个人的自言自语,而是面对广大听众的讲话,并且希望产生作用。演讲由于既有演讲者,又有听众。于是就产生了社会性。即有社会性,就要注意社会效果。这种效果主要通过演讲稿体现出来。演讲的对象是听众,听众是演讲的评论家和验收员。演讲稿要使演讲者在听众中产生热烈的反应,怎样与听众产生交流是执笔人首先应该考虑到的。不仅要考虑到演讲的本身,还要考虑到听众。执笔人必须要使自己撰写的演讲内容适应听众。

演讲的内容,要能反映千百万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要反映群众熟悉的事物和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也不能迁就某些听众不健康的或肤浅的爱好和兴趣。但是,演讲者不是指责听众,而是用演讲的内容去打动听众,争取听众。特别是随着教育的普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演讲会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所运用,从而表现出它的日益明显的社会性。

(二)有声性

演讲稿要将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讲稿写完之后,其目的是要讲给别人听。因此,它无法摆脱有声性这个特点。这是写演讲稿时应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为了发挥演讲稿的有声性的特点,就要把演讲稿写得“上口”、“入耳”。“上口”是说的方面,“入耳”是听的方面。所谓“上口”,就是讲起来与平常说话没有什么差别。所谓“入耳”,就是叫人听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如同听平时说话一样顺当。演讲稿写得“上口”、“入耳”,经得起说和听的考验,就能充分发挥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

演讲稿要写得“上口”、“入耳”,就要在语言的材料——词汇和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上下功夫,做到与现代的口头语言一致。为此,演讲稿写成后,不要把它当作看的文章,而要把它当成话来说,看看是否做到了既“上口”又“入耳”。

演讲稿要写得“上口”、“入耳”,不单单是技巧问题,而且和思想内容密切相关。说得顺口,意思也必然清楚;听得不顺耳,也就是思想表达得不清楚。要做到话说在口里,出在心里,意思传到听众的耳里,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因此,演讲稿的语言,特别要求通俗、简洁、易懂,讲究有声性。

(三)整体性

演讲稿有自己的体系,有自身的完整性。一篇演讲稿是演讲者的思想深度和知识广度的综合表现。在写演讲稿的准备过程中,要考虑演讲的话题和它的目的性,要了解演讲时的时间、空间环境和听众的情况;同时,演讲者自身的表情与动作,还要考虑演讲语言的运用等。这些相关的要素,构成和规定了演讲稿的结构和内容的整体性。任何脱离整体性而以单体结构形式显示出来的演讲,都不能构成完美有效的演讲。例如,如果我们只注意演讲稿的有声性,把精力放在语言和声音运用的技巧上,而不考虑构成演讲稿的其它因素,那么便不能体现演讲稿的整体性的功能。

因此,写演讲稿时,必须从它的整体出发。首先,要明确目的,立定格局。没有明确的目的,演讲就会变成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的随意谈话。没有一个格局,演讲就不会有清晰的程序和层次,也就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讲出的话不仅语无伦次,也会缺乏逻辑的说服性。其次,语言要朴素,感情要真挚。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庄重典雅的语言,加上演讲者的感情运用,会使有声语言增加引人的色彩和感人的力量。再就是声音的变化、热情自如的姿态。用文字写出的演讲稿是无声的,演讲要把无声变为有声,就要注意声音的变化,使它动听、悦耳。如果没有变化,听众就会感到厌烦。而热情自如的姿态,也会给演讲增色。总之,演讲稿和各个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互为依托的,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四)临场性

演讲稿一般都是事先准备好供演讲时使用的,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演讲者在演讲时要面对听众,听众会对演讲者或演讲的内容都会及时做出反应:或表示赞同,或表示疑问,或表示反对,或感到兴趣,或表示冷淡。演讲者对听众的各种反应,不能置之不顾,而应根据听众的反应和现场的效果,随时调整自己的演讲。即使有预定的讲稿或腹稿,也要灵活运用,及时、主动地改变演讲的某一部分结构,以适应听众的需要。例如:如果把一个问题讲得巨细无遗,就会让听众感到厌倦。当听众对某个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时,可以出现必要的重复。当听众有反对意见时,演讲者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豁达的态度,善于转变话题,而不是责备听众。当听众感到疲倦时,可以适当地插进幽默与笑话。

因此,写演讲稿时,要充分考虑它的临场性,在保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注意内容的伸缩性。既要有简单的提纲,又要有详细的内容。在说明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时,要储备几个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以便必要时使用。运用幽默和笑话时,不要过于随便,要事先计划好插在什么地方适当。

(五)真实性

演讲稿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创造,文学作品可以拔高、可以虚构。演讲必须主题正确、观点鲜明、材料真实,必须讲真话。也就是说,演讲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演讲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扬什么、贬斥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不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演讲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人、说服人、教育人,为此,演讲者就首先要有老实的科学的态度。在演讲中,使用的材料必须实事求是,不能马虎大意,更不能随意拼凑、凭空想象,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不管是旁征还是引用,都要做到准确可靠、真实可信。所谓真实,即选用的材料要确凿无误,绝对可靠可信。事实的大小、多少、程度、范围,以至一个细节、一个数字,都要言之有据。

上一篇:实习护士总结范文下一篇:山西旅游路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