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2022-09-11

在政治社会里, 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在特定的政治体系中, 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塑造, 学习政治知识, 参与政治实践, 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 大学阶段是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形成和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所以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问题已成为大学教育探讨的热门话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与社会的政治互动中, 逐渐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 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的过程。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国家的未来, 其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如何, 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文化的代际传承, 国家政局的稳定, 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应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深入。

1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1.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 仍然还存在各种政治斗争。我国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 未来将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去,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实现政治社会化也是势在必行的。如果大学生没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政治素质不高, 政治立场不坚定, 国家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和政治发展的持续性就无从谈起, 而有序性和持续性是政治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 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增强学生拒腐抗变能力, 保障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1.2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利于社会政治文化形成、传承和发展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作用就是传播、维持和改造政治文化。大学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机构, 担负着向学生系统灌输、传播统治阶级政治文化的任务。教育所传播的政治思想, 正是这个社会占主流的政治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 正是政治权力所要求的规格。我国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将一定社会制度所倡导的政治观念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 帮助其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健康的政治情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与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 履行政治权利和义务。注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承继者, 是任何国家大学教育都力求达到的目标之一。

1.3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的提高

从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看, 对于大学生来说, 政治社会化是其政治成长和发展的持续过程, 它包括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两个方面。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通过学校、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等获得特定的政治知识, 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也就形成了特定的政治人格。而大学生对于政治生活规则的认识和掌握, 以及对于政治生活技能、素质的掌握和拥有则是他们政治能力形成与提高的过程。所有这些都是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来推动、展开和实行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以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主要内容,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分析及障碍因素

目前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流是好的, 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

2.1 政治参与行为积极、健康, 但存在政治鉴别不强, 政治参与盲目现象

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和生活在有别于社会的校园环境, 其政治参与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的关心和加入政治团体两个方面。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从总体上讲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热点问题, 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积极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希望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这是主流。但不少大学生对国内外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或政治问题和某些社会现象缺乏理性思维, 有时不能做出较深刻的理性分析, 政治鉴别力较弱。即使对于一些政治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参与意识, 但有时目的性也不够明确, 往往容易随大流, 过于盲目或盲从。如新生入学后在目的性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 一窝轰地递交入党申请书, 报名参加“双学”小组活动等现象, 都或多或少带有这种盲目性。

2.2 民主意识增强, 但存在民主素质较差现象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 大学生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 他们热爱民主、崇尚法制, 逐步学会了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实行缴费上学后, 他们认为上大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经济行为, 他们希望拥有专业、课程、教材甚至是教师的选择权, 享受与缴费相当的教学质量, 得到较好的教学服务, 他们迫切要求行使学校主体的权力。这是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积极的表现。同时, 大学生对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理解肤浅, 个别学生只要绝对民主不要相对集中。对于学校制定的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和正常的管理条例, 顺其意则民主, 否则就不民主;而一旦给予行使民主权利时, 却未必能珍惜和正确行使, 如在推选学生干部、选举学生代表及评优评先等问题上, 往往凭哥们义气、感情用事或搞恶作剧, 有时甚至感到麻烦或厌倦。

2.3 政治认同意识提升, 但存在政治理想动摇现象

政治认同意识是指政治主体认识到自己与某种政治的同一性。当前我国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基本认同, 对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开放的伟大成就充分肯定, 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其政治意识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但由于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腐败等现象的存在, 与长期以来学校理想信念灌输教育的反差, 使一些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产生了困惑, 原有就不很牢固的理想信念则发生了动摇, 政治追求上表现出随意性或感到无所适从。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还是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 但即使这样, 这里面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纯粹的政治投机, 他们入党动机并不纯, 其中抱着“把入党当作今后就业的敲门砖、个人升迁的政治资本或政治砝码”、“入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等态度的不乏其人。

3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优化对策

3.1 营造全社会重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思想品质的培育、道德情操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美好心灵的塑造, 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支持, 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 特别是要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大意义,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强大合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 让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际体验。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 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 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3.2 明确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政治社会化的根本目的是造就公民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 使他们主动积极和自觉的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建设中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我国现阶段政治社会化的直接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由于每个社会成员相对于政治体系的距离是不等的, 其在社会运行和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 任何政治体系总是将社会精英的遴选与培养, 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点。因为这些人的政治文化状况, 将直接影响政治体系的效能乃至稳定, 同时, 又直接影响社会普通成员的政治文化发展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政治社会化效果。普通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评价取向, 以及对政治社会化的认同, 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治体系的精英在他们印象中的形象。所以, 在大学阶段注重对政治精英的培养是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之一, 这也将有利于我国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3.3 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要求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其认识社会, 解决社会矛盾, 稳固政治态度。为此, 必须优化思想理论教育, 将教育的重点从灌输政治观点和结论转移到提高青年学生思考、辨别、选择的能力上来。首先, 要使学生认清我国社会转型的性质即结构性转型, 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改革的手段, 实现具体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自我超越与更新。其次, 要使学生增强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验, 认识诸多社会矛盾存在的长期性, 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三要对西方各种政治文化思潮进行辨析, 增强学生辨别政治理论是非的能力, 使之能够自觉抵御西方政治文化暗流的渗透与侵袭。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 使他们真正理解、领会和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认识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改革开放观, 从而为青年学生树立对党、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4 发挥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既是客体, 又是主体。作为客体是社会政治对个人的“教化”, 作为主体是个人自我“施化”和对社会政治的“改化”。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因, 要克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矛盾、障碍, 提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效果, 必须有赖于大学生自身的觉悟。要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的社会角色, 采取各种措施加快角色转换, 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自觉有计划地学习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 使自身的政治认识和政治信念建立在严肃的理性选择基础上, 使自己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建立在对社会政治事物的科学认识上;帮助他们积极调适个体政治心理, 只有将个体的政治心理调整到与社会群体心理相一致的程度, 才能产生正确的政治认识、高尚的政治情感、积极的政治态度和持续稳定的政治意志;培养他们以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方式去参与政治活动, 规范自身政治行为的意识。

3.5 重视媒体环境建设

媒体环境是由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所构成的外部传播条件。大众传媒具有传播迅速, 超越时空, 覆盖面广等特点, 它能广泛迅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 推动个体政治社会化。这些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间接执行者, 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广泛性。这些传媒要坚持弘扬主旋律, 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校园网络中要精心设计校园的BBS等栏目, 对关于政治方向、事关稳定、心理健康等问题给与正确的政治引导。在网络环境下青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潜伏着威胁正常政治生活的不利因素, 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我国本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必须对网上消极、不健康和负面的政治信息实时监控, 消除不良信息的传播和影响。因此根据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特点, 加强校园红色网站建设, 进一步丰富、美化、优化网站内容, 构筑网上思想教育阵地。建立能对大学生构成长久的巨大吸引力的网络政治信息资源, 使网上政治文化的主流积极向上, 把青年的网上政治行为引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和轨道。

总之,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 高校要担负起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环境的责任, 不断加强行之有效的政治教育工作, 努力改变校园政治“小气候”和改善社会政治“大环境”, 积极促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结构中一个迅速壮大的群体, 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政治力量。其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更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兴衰、存亡。因此,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何重要性, 面临什么困境, 如何优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 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障碍因素,优化对策

参考文献

[1] 孙爱军.政治社会化: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点[J].中国政治学院学报, 2000 (11) .

[2] 刘小川.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 2000 (8) .

[3] 姚宏建, 刘莉.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上一篇:消费者心理对商场导向系统色彩设计的影响下一篇: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措施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