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纪检监察监督细则

2023-04-06

第一篇:学校纪检监察监督细则

铜陵市纪检监察信访监督预警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纪检监察信访监督工作,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规范从政行为,根据《铜陵市纪检监察信访监督预警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在市纪委常委会领导下,成立市纪委、监察局信访监督预警工作办公室,设在信访室。

第三条职责分工

(一)委局机关各室组负责:及时向信访室提供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纠风、效能、执法监察等工作中发现的县级领导班子及市管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廉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信访室负责:视情及时提出预警建议,报经委局领导批准后具体实施预警;负责对信访监督预警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通报;牵头组织召开信访监督预警工作会议,研究工作。

第四条预警线索的收集和处理

(一)线索收集

信访监督预警线索来源的渠道主要有:群众信访举报发现的问题;各室组在工作中发现和掌握的问题;上级交办或下级纪检监察机关(机构)报送的问题;在案件查办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领导干部任中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

的问题;新闻媒体披露的问题等。

(二)线索处理

委、局机关相关室组将发现和掌握的线索统一归口转信访室处理。信访室对机关各室组和由外部获得的各类信访监督预警线索进行梳理,提出预警建议。

线索处理时要把握好预警线索和案件线索的区分,属于案件线索的不能实施预警。

(三)确定信访监督预警对象及预警状态

信访室提出预警建议,提出具体的预警对象及预警状态。建议确定为预防状态的,呈分管常委或分管副书记审批后组织实施;建议确定为警示状态的,呈市纪委书记或市纪委常委会审批后组织实施。对需要开展预警工作的,一般由批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组织实施。

第五条组织实施

预警信息主要分预防状态和警示状态两种。

(一)属于预防状态的,市纪委、监察局将根据情况采取信访函询、信访谈话等方式进行预警,要求其作出解释或说明,对存在的轻微问题限期改正。

(二)属于警示状态的,市纪委、监察局将根据情况采取诫勉谈话、下发纠错通知书等形式进行预警,指出存在的问题,责令限期纠正错误。

有关预警文书均使用统一规范的格式,履行相关手

续。信访谈话、诫勉谈话等均要严格执行有关组织程序,做好谈话记录,经信访监督预警对象本人核实签字后,统一归档。为确保谈话的严肃性和有效性,谈话必须有两人以上参加。主谈人,一般为委、局领导,其中信访监督预警对象为县、区和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由市纪委书记谈话,其他领导干部由市纪委分管副书记或分管常委谈话;必要时,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请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主谈。

对信访监督预警对象实施预警谈话后,问题没有说明清楚的,或者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或转组织处理,以切实达到效果。

第六条监督整改

(一)信访监督预警对象在接到信访函询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将需要向组织说明的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市纪委信访室。

(二)信访监督预警对象在接到纠错通知书后,应在1个月内整改到位,并将整改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市纪委信访室。特殊情况需延期的,须书面请示报信访室,经委、局领导批准后,由信访室制发延期整改通知书,延长整改期限不得超过1个月。

(三)信访室对信访监督预警对象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及时了解整改情况。

(四)对达到整改要求的,报经委、局领导批准后解除预警。

第七条结果运用

(一)对信访监督预警对象实施预警的情况,可以根据需要向所在单位党委(党组)通报。

(二)对信访监督预警对象采取预警措施后,如群众仍对同样问题有反映,经调查问题属实的,可转责令纠错或组织处理。整改期满,错误没有得到纠正的,按有关规定,转组织处理或立案查处。

(三)对在期限内未整改到位的信访监督预警对象,由市纪委、监察局向市委、市政府报告预警情况,并向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提出有关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等方面的建议。对进入警示状态的信访监督预警对象,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予以重点考核。信访监督预警过程形成的材料立卷归入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个人的廉政档案。

(四)在实施信访监督预警过程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要及时转纪检监察室查处。

第八条资料归档

预警工作结束后,按照一人一卷的要求,将相关资料整理后统一归档备查。

第九条本实施细则由市纪委、监察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市交通运输局落实纪检监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实施细则

呼市交通运输局落实纪检监察部门 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加强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加快推进纪检监察部门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全面落实纪检监察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根据市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交通运输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定。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责任与党委主体责任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才能保障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地位的权威性,确保纪委监督责任的有效发挥;只有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责任,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才能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保证党委主体责任的有效履行。

第三条 落实纪检监察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必须坚持聚焦主业、履行主责的原则。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推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中心任务,推进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切实为交通运输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纪律保障。

第二章 执纪监督问责

第四条 监督责任

1.对全系统各级党委(总支、支部)履行主体责任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党委(总支、支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2.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重大决策部署开展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

3.对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28条、市委30条配套规定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抓住重要节点,开展明察暗访,持之以恒纠正“四风”问题,促进干部作风持续转变。

4.认真履行党内监督职能,经常性对党的政治、组织、工作、财经、生活等纪律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5.强化“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切实加强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关键环节、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

6.对局属各单位纪检监察部门履行监督责任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工作协调指导,督促监督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第五条 执纪责任

1.加大执纪执法力度。把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作为重要任务,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加大对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执纪惩处的震慑作用。

2. 组织开展好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工作,强化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乱罚款、吃拿卡要等以权谋私问题,重点查处行业管理不规范、管理责任不落实,行政执法、安全生产、公路建设、征地拆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第六条 问责责任

按照“职责法定,权责对等”的原则,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实施问责。

1.对局属各单位党委(总支、支部)、纪检监察部门落实“两个责任”不力的行为实施问责,促进党委(总支、支部)和纪检监察部门主动落实“两个责任”。

2.对领导干部违反政治、组织、财经、工作、生活纪律的行为实施问责,维护纪律的严肃性。

3.对因决策、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给党和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行为实施问责。

第七条 队伍建设责任

1.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心任务,突出执纪监督问责主业主责,敢于担当,主动履职,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

2.改进监督检查方式,拓宽案源渠道,加大办案力度,完善监督制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 3.自觉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意识,强化纪检监察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带头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觉抵制“四风”,树立纪检监察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第三章 保障机制

第八条 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1.健全述责述廉制度。不断完善局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向局纪委述廉制度,将落实主体责任情况作为述责的主要内容,将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治区、市配套规定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作为述廉主要内容,切实履行纪委的监督职能。

2.建立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报告制度。局属各单位党委(总支、支部)及纪检监察部门每半年对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责任情况向局党委、纪委进行专题报告。局纪委针对主体责任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局属各单位党委(总支、支部)主要领导实施约谈,督促解决突出问题。

3.健全约谈制度。按照抓早、抓小、抓苗头的要求,局纪委对局属各单位党委(总支、支部)负责人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约谈,约谈内容记录备案。

4.建立作风建设常抓机制。积极利用“廉政讲堂”等形式广泛开展作风纪律宣传教育,积极营造知纪遵纪守纪的浓厚氛围;持续加大明查暗访工作力度,抓住重要节点,突出重点领域,加大检查密度和力度,对违纪问题坚决严肃查处如实上报,对典型案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5.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政风行风评议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单位职工、行风监督员及服务对象等有关人员,采取民主测评、走访了解和发放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局属各单位党委(总支、支部)主体责任和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公开测评,将测评情况作为单位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结果研判的重要依据。 第九条 健全查办案件工作机制

1.严格执行案件查办“双报告”制度。认真落实“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要求。

2.建立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情况制度。加强群众信访举报受理工作,按照初核、立案、谈话函询、暂存、了结五类标准处理反映干部问题线索。

3.整合办案资源,加强办案协作,形成查办案件强大合力,增强办案力量,使纪检监察部门工作重点向主业聚焦。 4.完善查办案件年度考评制度。健全、完善纪检监察部门查办案件考核机制,科学合理地分配案件查办任务,量化考核内容,以考核引领查办案件工作方向。

5.积极推进案件线索资源共享,对执纪执法过程中发现的案件线索,按照职能和权限及时移送,不断拓宽案件线索来源。

6.建立重大典型案件剖析制度。坚持立足治本、着眼防范原则,对重大典型案件进行评析,总结教训,举一反三,充分发挥反面教材的警示教育和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第十条 健全责任追究工作机制

1.建立签字背书制度。各级党委(总支、支部)和班子成员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一律实行“签字背书”,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主体责任的,追究党委(总支、支部)和班子成员的责任。导致单位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对党委(总支、支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实施责任追究。对压案不查、隐瞒不报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追究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同时追究纪检监察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监督责任。

2.建立反腐倡廉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将反腐倡廉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纪检监察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反腐倡廉制度落实情况责任追究的具体办法,对因反腐倡廉制度落实不力而发生腐败案件的单位,要倒查主要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人责任。

3.建立“一案双查”制度。坚持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对发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严格实行“一案双查”,除依纪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一并调查发案单位党委(总支、支部)、纪检部门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是否落实到位。 第十一条 建立自身建设长效机制

1.加强纪委监督责任考核。健全和完善纪检监察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细化纪检监察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的考核任务,明确考核内容、考核程序、结果运用,保障纪委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2.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管理。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纪律检查体制机制创新的部署和要求,加强对局属各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建立局属各单位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向局纪委提交书面述职述廉报告、定期汇报工作情况制度,强化对局属各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促使下级纪检监察部门扎实有效履职。严格执行纪检监察干部外出报备、重大事项报告、请销假等制度,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局纪检书记一律不分管与纪检监察业务无关的业务工作要求,确保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

3.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纪检监察系统内部监督办法,规范工作流程和标准,保障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权。严把干部入口关,对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规问题,要从严从快查处并点名通报,对不适合从事纪检监察干部的坚决调离,始终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加大对纪检监察干部的培养、教育力度,不断提高纪检监察队伍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党性强、纪律强、能力强、作风强、业绩强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为纪检监察机关更好地发挥监督责任提供保障。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媒体解读】就《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

【媒体解读】就《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

管理实施细则》答记者问

日前,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中央编办、工商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登记细则》),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商总局联合印发了《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监管细则》)。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问:制定两个细则的背景是什么?

答:为深入贯彻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制定了《登记细则》和《监管细则》,经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后由部门联合印发。作为操作层面的文件,两个细则遵循《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法精神,具体细化了《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初步构建了上位法律、国务院文件、部门配套政策相衔接的,相对完整的分类管理改革制度和实施体系,推动中央重大改革战略部署平稳有序落地。

2.问:两个细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登记细则》共6章18条,着力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分类登记机制,重点解决两类学校“到哪里登记”、“如何登记”的问题,规定了民办学校设立审批、分类登记、变更注销登记、现有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等方面的内容。

《监管细则》共9章50条,着力建立完善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机制,重点解决营利性民办学校“能办什么学”、“如何办学”、“如何办好学”的问题,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设立、组织机构、教育教学、财务资产、信息公开、变更与终止、监督与处罚等内容做出制度安排。

3.问:实行分类管理后民办学校如何设立审批?

答:民办学校的设立,应当依据新修订的《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登记细则》具体做出如下规定:一是在程序上,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审批,经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由审批机关发给办学许可证。二是在设置标准上,应当参照国家同级同类学校设置标准。三是在申请材料上,应当提交法律法规、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材料和学校党组织建设有关材料。

4.问:实行分类管理后新设民办学校如何进行登记?

答:经审批机关批准正式设立并获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学校,《登记细则》规定如下: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有两种登记情况:一是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有关规定的,到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二是符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有关规定的,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登记为事业单位。其中,实施本科以上层次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由省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办理登记;实施专科以下层次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办理登记。

营利性民办学校,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管辖权限,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5.问:实行分类管理后现有民办学校如何进行登记?

答:现有民办学校是指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公布前设立的民办学校。实施分类管理后,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学校的,修改学校章程,履行新的登记手续,继续办学;选择登记为营利性学校的,在依法依规进行财务清算、财产权属确认、缴纳相关税费等程序后,办理新的办学许可证,重新登记,继续办学。

民办学校变更登记类型的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地方实际制定。

6.问:如何保证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答:无论是非营利性还是营利性民办学校,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监管细则》从四个方面提出要求:一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三要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在事关学校办学方向、师生重大利益的重要决策中发挥指导、保障和监督作用,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监事会中应当有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四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问:申请设立营利性民办学校有哪些具体规定?

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监管细则》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申请设立做出如下具体规定:一是在设置标准上,参照国家同级同类学校设置标准。二是在设立程序上,一般分筹设、正式设立两个阶段,筹设期内不得招生。筹设、正式设立营利性民办学校,应当提交相应的材料。三是在审批原则上,应当坚持高水平、有特色的导向。设立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应当纳入地方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学校注册资本数额要与学校类别、层次、办学规模相适应。四是在举办者资质上,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具备与举办学校的层次、类型、规模相适应的经济实力。社会组织在法人资格、信用状况、法定代表人等方面,个人在国籍、住所、信用状况、犯罪记录、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等方面,应当符合规定条件。五是在登记程序上,经审批机关批准正式设立并颁发办学许可证的营利性民办学校,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8.问:对营利性民办学校设立的组织机构有哪些规定?

答:营利性民办学校组织机构的设立,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监管细则》从三个方面做出了规定:一是明确了学校的主要组织机构。营利性学校应当建立董事会、监事(会)、行政机构、党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等机构,学校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或者校长担任。二是提出了学校组织机构的人员要求。监事会中教职工代表不得少于1/3,有犯罪记录、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者不得在董事会、监事会、行政机构任职,一个自然人不得同时在同一所学校的董事会、监事会任职等。三是对学校党组织参与决策做出专门规定。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监事会中应当有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以确保党组织在重要决策中发挥指导、保障和监督作用。

9.问:如何保障营利性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答:为切实保障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细则》做出了六个方面的规定: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始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二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设置专业、开设课程、选用教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五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招生工作,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其中,本科高等学校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报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聘任教师,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依法保障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

10.问:如何规范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财务及资产管理?

答:《监管细则》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财务及资产管理主要规定如下:一要依法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独立设置财务管理机构,统一学校财务核算。二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按实际发生数列支。三要营利性民办学校按学期或者学年收费,收费项目及标准应当公示。四要实行财务专户管理制度,学校收入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和建设发展需要。党建、思想政治和群团组织等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五要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办学结余的分配应当在年度财务结算后进行。六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警处理机制。

11.问:如何完善营利性民办学校信息公开规定?

答:要求营利性民办学校信息公开是加强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监管细则》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机制,保证各方面安全稳定。二是信息公开内容和方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三是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企业信息管理要求,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年度报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

12.问:营利性民办学校发生变更或终止该如何办理?

答: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分立、合并、终止及其他重大事项变更,应当在依法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员工切身权益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办理。一是应当由学校董事会通过后报审批机关审批、核准。其中,营利性民办本科学校的分立、合并、终止、名称变更事项,须由教育部审批;其他变更事项,由省级人民政府核准。二是在审批机关审批、核准后,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变更、注销登记手续。三是学校党组织应当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上级党组织应及时对学校党组织的变更或者撤销作出决定。四是学校应当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工作预案,并按隶属关系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五是学校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财产清偿、撤销建制、注销登记、缴回证照和印章等一系列程序。

13.问:如何监督和规范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

答:《监管细则》规定,各级教育行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年度检查、年度报告公示、信息公开、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等工作机制。二是加大对教学质量、招生和学籍、证书发放等环节的监管力度。三是通过实施审计、建立监管平台等措施,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监督。四是针对营利性民办学校可能出现的七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规定了处罚主体和处罚措施。五是明确民办学校举办者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负面清单。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获更多扶持

2017年01月19日07:52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孙竞)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民办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在教育部今天举行的《意见》以及配套文件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民办学校将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并通过建立差别化扶持制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如何区分?“禁止分配原则” 《意见》提出,民办学校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如何区分两类学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郭春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简单地讲,就是六个字——“禁止分配原则”。郭春鸣说,非营利性学校举办者不取得办学收益,办学结余要全部用于办学。营利性学校举办者可取得办学收益,办学结余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分配。更通俗一点,就是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是否能够拿收益,以及学校终止的时候,剩余的财产是否能够分配。

同时,在准入领域方面,两类学校也有所不同。发布上介绍,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举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和幼儿园。但是,民办营利性学校不允许进入义务教育阶段。

差别化扶持制度如何体现?“同”而又“不同” 《意见》提出,对于民办教育,要完善国家扶持制度。郭春鸣表示,非营利性学校和营利性学校在享受扶持方面——“同“而又“不同”。例如,在政府购买服务、税收等方面,都享受国家财政对民办教育的优惠政策。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也执行与公办学校相同的价格政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的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方面,两类学校享受同等的资助政策。

而“不同”之处,就体现在了差别化扶持。例如,在享受国家相关税费优惠时,只有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再例如,在用地方面,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政策,按划拨等方式供应土地,而营利性民办学校按国家相应的政策供给土地。

郭春鸣认为,在财政、税费、土地、收费等方面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给予更大的扶持,体现了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导向。

现有学校如何平稳过渡? “不设置统一过渡期限” 去年11月7日《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颁布后,对现有民办学校的范围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在此次修订之前设立的民办学校,被界定为“现有学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谢焕忠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为保证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有序推进,使现有学校平稳过渡,保证举办者的权益,共做了四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给举办者自由选择的权利。现有民办学校在法律生效以后,可以自主自愿选择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办学性质。其次,在制度安排上,保证举办者的出资权益。确认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终止时,民办学校的财产在依法清偿后有剩余的,国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出资者相应的补偿和奖励。第三,明确了选择的流程,对分类登记需要履行的程序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第四,给予地方更多的统筹权。谢焕忠特别强调,没有设置统一的过渡期限,希望推动地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出台相应的措施来积极稳妥地推进。

分类化管理后如何登记?“到哪里去很明了” 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中央编办、工商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中,明确回答了两类学校“到哪里登记”、“怎么登记”的问题。

首先,明确登记机关。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有关规定的,到民政部门办理登记;符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事业单位管理有关规定的,到事业单位管理机关办理登记。营利性民办学校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本科以上层次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由省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办理登记;实施专科以下层次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办理登记。

其次,现有学校分类登记。现有民办学校,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学校的,依法修改学校章程,继续办学,履行新的登记手续;选择登记为营利性民办学校的,须在依法依规进行财务清算、财产权属确认、缴纳相关税费等程序后,办理新的办学许可证,重新登记,继续办学。

营利性民办学校如何规范?“五大措施来把关” 《意见》规定,要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无论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还是营利性民办学校都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商总局近日联合印发的《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中明确指出,根据法律法规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

谢焕忠介绍,规范营利性民办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年度检查、年度报告公示、信息公开、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等工作机制。二是加大对教学质量、招生和学籍、证书发放等环节的监管力度。三是通过实施审计、建立监管平台等措施,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监督。四是针对营利性民办学校可能出现的七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规定了处罚主体和处罚措施。五是明确民办学校举办者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负面清单。

(责编:孙竞、熊旭)

关于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六种误解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新法”)今年9月1日起施行,届时,所有民办园要进行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自主选择。在此政策空窗期,各类关于民办园分类管理的研讨会、分享会、交流会多如牛毛。在众声喧哗中,一些误解、谣传不胫而走,既可能混淆视听,影响办园者自主选择,也可能歪曲修法初衷,使政府的分类改革政策难以落地。其中,公众舆论中常见的关于非营利性民办园的六种误解,应该引起警惕,避免非营利性民办园被妖魔化。

第一种误区:不是资产充公,而是从“出资”到“捐资”和“投资”

在民间对非营利性民办园的各种误解中,最大的误读莫过于资产充公。根据新法第19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不得取得办学收益,学校的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第36条: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第37条: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第59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清偿上述债务后的剩余财产继续用于其他非营利性学校办学。从这四条可见,非营利性学校的财产权属于民办学校,而不属于举办者或投资者个人,即所谓的“法人财产权”。民间将其解读为“生不分红,死不分财”。

同时,国发8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第20条规定:民办学校举办者应依法履行出资义务,将出资用于办学的土地、校舍和其他资产足额过户到学校名下。这意味着,选择成为非营利性民办园的第一步,是举办者首先要将个人的土地、校舍和其他资产变成民办学校的资产。但个人财产变成学校财产的过程并不意味着“资产充公”,更不意味着坊间谣传的“政府跟老板抢钱”。我国迄今为止的任何一部法律或政策文本都只提“出资”,从来不说“投资”。“出资”意味着我承认钱是你出的,但投资不同,投资意味着是要有回报的。

新法主张民办教育实行分类改革,所以“出资”这个概念就分化成了两种可能:捐资和投资。要么捐资变成非营利性民办园,要么投资变成营利性民办园。这中间没有模糊地带与灰色区域,更没有第三条道路。 所有的举办者或捐资人在选择成为非营利性民办园时,就要秉持一种信念,即选择非营利性民办园就选择了捐资办学,选择了自己带着资金与政府合作并通过劳动获得有尊严报酬的生活方式。

第二种误区:不是不可高收费,而是办学积累不得用于分红

新法“1+3”文件中关于收费的规定主要有两个说法,一是法律文本的第38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二是国发81号文件第16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通过市场化改革试点,逐步实行市场调节价,具体政策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办学成本以及本地公办教育保障程度、民办学校发展情况等因素确定。

通俗地说,第38条强调非营利性民办园的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第16条强调非营利性民办园逐步实行市场调节价。但无论是政府指导价还是市场调节价,民办学校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都要根据办学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向社会公示,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所以,不是不可高收费,而是收费后的办学积累不得用于分红。

第三种误区:不是只有各种限制,而是拥有组合式的扶持

在围绕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的办园选择中,不少办园者过度地放大了政府在法人资格、资产转让、收费标准、终止清算、财务管理方面的限制,看不到政府在诸多方面提供的扶持与奖励措施。有的办园者甚至将非营利性民办园的未来发展与现存的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政策相比较,认为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园的扶持现状预言了政府对非营利性民办园的扶持可能。这种预言在某些层面可能是有道理的,但在大多数层面是不切实际的。

政府与普惠性民办园的关系跟政府与非营利性民办园的关系,其差异性要多于相似性。两者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普惠性民办园是民办园,资产属于个人;而非营利性民办园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办性质幼儿园,其资产属于民办学校。

更何况,在新法中,有专章论述扶持与奖励。新法第45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第46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和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还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扶持措施。第47条规定: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第51条规定:新建、扩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与公办学校同等原则,以划拨等方式给予用地优惠。

在国发81号文件中,对新法中的扶持与奖励措施进行了细化。譬如,第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完善制度政策,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方面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给予扶持;第14条规定: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待遇,按照税法规定进行免税资格认定后,免征非营利性收入的企业所得税。

第四种误区:不是想怎么管就怎么管,而是实行法人治理结构

在传统的民办园管理过程中,举办者或出资人对幼儿园内部外部事务的自我决策比较多,法律限制比较少。但新法在法人治理上有了许多新要求。

新法第20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依据学校章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参与学校的办学和管理。同时,新法第21条规定: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由举办者或者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应当具有五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这意味着,举办者不能仅仅是出资者,还要实际参与幼儿园的专业管理,以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相应的薪酬。

第五种误区:终止办学时不是没收资产,而是按约定进行财务清算 在非营利性民办园终止后的财务清算上,不少举办者存在着误区,认为政府会在其终止办园后没收其一切资产。这里举办者要改变传统认识,形成正确判断。

第一,按照新法,非营利性民办园的财产权属于民办学校,不属于个人。

第二,老园老办法。即,针对2016年11月7日前举办的非营利性民办园,终止办园时,遵循国发81号文件第10条,即,民办学校的财产依法清偿后有剩余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出资者相应的补偿或者奖励,其余财产继续用于其他非营利性学校办学。“补偿或者奖励”中的“补偿”更多针对原始资本,“奖励”更多针对办学积累。

第三,新园新办法。如果非营利性民办园是2017年9月1日后选择注册的,则按照新法第59条规定进行财务清算。即,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应退受教育者学费、杂费和其他费用,应发教职工的工资及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后仍有剩余的,剩余财产继续用于其他非营利性学校办学。

第六种误区:财务制度不是幼儿园说了算,而是有更多的法律约束

在传统的民办园中,会计几乎是由举办者或其亲戚直接担任,举办者可以根据自由意志控制幼儿园的资金流向、资金运转。然而,非营利性民办园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再是自由意志的结果,而是有更多的法律约束。 新法第39条规定:民办学校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国发81号文件第20条也规定: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会计核算,建立健全第三方审计制度。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按照登记的法人属性,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相应的会计制度。民办学校应将举办者出资、政府补助、受赠、收费、办学积累等各类资产分类登记入账,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并将清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各地要探索制定符合民办学校特点的财务管理办法。

显然,新法的核心价值是积极倡导和大力扶持非营利性民办园,倡导举办者捐资助学、政府民间成本共担的办园新风尚。举办者或出资人在进行幼儿园分类登记时,要理性选择、综合决策,不盲从、不误解,更不要想当然。

第四篇:采购监督实施细则

采购监督实施细则(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全市系统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提升采购效率,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成立由计划财务科、审计科、法规科、整顿办等部门组成的采购监督管理工作小组(组长待定)。

第三条 采购监督管理工作小组依法依规采取现场监督、在线监督、核查资料等方式进行监督,确保采购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全市系统采购工作。

第二章 职能分工

第五条 整顿办职能:在采购工作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牵头、协调、综合、指导职能,加大督办力度,促进采购工作顺利、高效、规范开展。

第六条 计划财务科职能:负责采购的资金管理工作,包括预算审核、资金支付审核等。

第七条 审计科职能:负责对采购活动实施全过程审计,牵头价格审核小组对采购价格合理性进行审核。

第八条 法规科职能:负责采购合同、采购行为的合法性审核及采购活动中有关法律法规问题的咨询和指导。

第三章 采购计划价格监督

第九条 各单位(部门)在提交采购需求时应明确所需采购对象的数量、价格、质量标准,并向价格审核小组提交采购需求的价格依据(实施阶段一般不再进行价格核),价格审核小组按照以下方式对相关价格进行审核:

(一)对于市场价格透明的采购对象,选择3家以上供应商进行询价,得出平均价格,采购计划的采购价格不能高出平均价格的10%;

(二)对于价格在市场中难以确定、供应商单一的采购对象,可参照近两年的采购价格,现行采购定价原则上不高于以往价格。

(三)工程类项目造价应该根据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估报告来定价。

第四章 采购计划决策监督

第十条 汇总后的采购计划应由归口管理部门、采购办、监督小组先进行会审,通过后方可提交管委会。

第十一条 对于重大事项,如有必要,采购办应组织前期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将论证评估结论及专家咨询意见形成论证评估报告一并报管委会审议。

第十二条 管理委员会决策时实行一人一票实名票决制,现场填写表决单、统计和宣布表决结果。管委会办公室妥善保管决策资料,确保每个采购计划的决策有据可查、有据可依,提高决策层的责任意识,加强决策过程的严肃性、规范性,确保决策公正合理。

第五章 招标代理机构选择监督

第十三条 采购办在监督部门的现场监督下,从省局或本单位建立的《招标代理机构名录》中随机抽选符合项目资质要求的招标代理机构,委托其开展公开招标。参加现场监督的监督部门要对中选招标代理机构信息进行核实,确保其资质符合项目要求并属于省、市两级《招标代理机构名录》。

第六章 公开招标过程监督

第十四条 招标准备阶段,监督小组的监督重点是:

(一)检查招标文件及其评分细则是否存在刻意设定的倾向性行为或者含有排斥潜在投标人的不合理内容;是否经过相关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标书审批表》签字是否齐全。

(二)检查是否按规定时限和方式公开发布招标采购信息,发布的信息是否真实、内容是否齐全。

(三)检查委托代理招标是否与确定的招标代理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明确代理事项,约定权利义务。

(四)对公开招标项目编制的工程概算、设立的拦标价,是否组织或聘请有资质且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进行论证、评估。

第十五条 开标阶段,监督小组的监督重点是:

(一)开标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开标的项目、数量、规格等是否与招标文件中所载一致。

(二)是否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时间、地点开标,是否邀请所有投标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参加。

(三)是否按规定的投标截止时间终止投标文件的接收;是否按照法定程序由投标人或者其推选的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

(四)是否按照程序进行公开唱标,并确保每个投标人提交的投标文件及标底全部当场拆封、宣读。

(五)是否允许投标人当场提出异议,是否及时对提出的异议给予答复,是否对提出的正确意见和建议予以采纳。

第十七条 评标阶段,监督小组的监督重点是:

(一)核查评标专家的抽取范围、抽取原则是否符合规定要求;评标委员会是否为五人以上的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是否不少于成员总数的2/3;总体规划方案、工程设计的招标,招标人代表是否不得高于总数的1/5 。

(二)评标委员会成员的产生是否从拥有一定数量规模相关专家的代理机构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所需比例的专家。

(三)确定的评标委员会成员是否符合回避的有关规定,是否是投标人或者投标人主要负责人的近亲属,是否是项目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督部门的人员,是否是与投标人有经济利益关系的人员,是否是曾在招投标以及其他与招投标有关活动中因从事违纪违法行为而受到处罚的人员;项目实施单位(部门)负责人是否避嫌。

(四)评标活动是否严格按照招标文件所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操作,是否严格遵守合法的评标程序,有无开标后重新修改评标标准及评标方法等违规操作;评标专家及工作人员是否严格遵守评标纪律,不以暗示、授意、引导等方式干预评标。

(五)评标结束后,评标委员会是否出具书面评标报告和明确推荐合格的中标候选人。

第十八条 中标阶段,监督小组的监督重点是:

(一)项目实施单位(部门)是否按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书面评标报告和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

(二)确定中标人后,招标人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进行中标公示;是否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

(三)在确定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后,项目实施单位(部门)是否在规定时限内按照招标文件与中标人订立书面合同。

(四)合同内容是否与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内容一致,项目实施单位(部门)是否与中标人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第七章 其他方式采购活动廉政监督内容及程序

第十九条 其他方式采购活动,是指单位或部门采取询价、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非公开招标方式。

第二十条 监督小组在询价、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准备阶段的监督重点是:

(一)研究确定的采购方式是否经过管委会审核批准并符合《汉中市局采购管理实施办法》。

(二)实际采用的采购方式是否与集体研究、批准确定的方式相符。

(三)是否按程序成立谈判(询价)小组,其组成人员是否存在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

第二十一条 监督小组对采用竞争性谈判或者询价方式采购活动实施阶段的监督重点是:

(一)项目是否符合竞争性谈判或者询价方式采购的条件,是否经过审核批准。

(二)谈判小组或询价小组是否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名单中确定且相互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供应商参加谈判或询价,采购实施单位(部门)相关人员是否回避询价(谈判)小组。

(三)谈判小组或询价小组是否所有成员集中与供应商逐一进行谈判,谈判文件有实质性变动时,谈判小组是否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参加谈判或询价的供应商。

(四)是否根据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应商,采购结果与采购合同、采购文件、技术方案及服务承诺等内容是否一致;采购结果是否通知所有参加谈判或询价的未成交供应商。

(五)是否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货物或服务的验收并遵循验收人员与项目承办人员相互独立的原则;验收报告、货物发票与采购文件、采购合同金额等手续是否齐全、真实、相符等。

第二十二条 监督小组对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活动实施阶段的监督重点是:

(一)项目是否符合单一来源采购的条件,是否经过审核批准。

(二)采购活动是否在保证采购项目质量和双方商定合理价格的基础上进行。

(三)与采购同一项目的其他供应商相比,采购价格是否合理。

(四)验收单位(部门)是否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货物或服务的验收;验收报告、货物发票与采购文件、采购合同金额等手续是否齐全、真实、相符等。

第二十三条 对于有不符合规定的,监督小组要予以制止、提出纠正意见并及时向分管该项目负责人报告,督促其及时进行整改。

第八章 验收监督

第二十四条 监督小组要对各项目的验收情况进行监督,主要核查验收确认单或验收报告是否齐全,内容是否详细,项目数量、质量、型号或者服务是否与合同一致,验收责任人是否签字确认等。

第九章 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监督

第二十五条 对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的监督指的是监督小组对采购计划网上运行的审批和监督,涉及采购计划网上审批的全过程和采购项目网上实施的全过程。

第二十六条 采购计划网上审批阶段的监督重点:

(一)核查采购计划是否通过采购管委会审批和预算管委会审批。

(二)管委会办公室核查网上录入的采购计划是否与实际审批的采购计划一致,包括计划金额、数量等内容。

(三)预算管委会办公室要核查采购计划是否有对应的预算,计划金额是否在预算控制范围之内。 第二十七条 采购项目网上实施阶段的监督重点:

(一)各监督部门负责监督采购项目的每个环节应在信息系统运行完成后方可具体实施,上一个环节没有完成不得进入下个环节。

(二)整顿办负责核查各监督、审批部门是否按照要求在线运行审批流程(除《招标代理机构选择申请表》和《供应商确认单》需要纸质签字外,其他表格一律采取网上审批)。

(三)法规科、计划财务科、审计科负责在线审批《标书审批表》和标书,审查标书中的拦标价是否合理、采取的评标办法是否公平公正,招标的内容是否清晰,对投标人的资质要求是否明确等。

(四)法规科、计划财务科、审计科按照《合同管理办法》所规定的相应职责在线审批《合同审批表》和合同文本,通过后提交至单位法人代表审批。

(六)监督小组成员对系统记录的询价(谈判)过程、验收单等痕迹化资料进行查阅监督,上传的验收单或验收报告要与合同所规定的金额、数量、规格核对一致。

第十章 专项检查

第二十八条 监督小组认为有必要时,可提请纪检监察部门对招标、采购活动进行专项检查。

第二十九条 实施专项检查的具体程序是:

(一)对有必要进行专项检查的招标采购项目予以立项;

(二)向项目实施单位(部门)送达廉政监督专项检查通知书;

(三)派出检查组实施廉政监督专项检查;

(四)提出廉政监督专项检查情况报告;

(五)作出廉政监督专项检查结论和建议。

第三十条 项目实施单位(部门)收到廉政监督专项检查通知书后,应当按要求做好准备,提供相关材料,自觉接受监督检查。专项检查工作结束后,廉政监督专项检查结论和建议应当以书面形式送达项目实施单位(部门),项目实施单位(部门)应当自收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落实情况书面报送纪检监察部门。

第三十一条 项目实施单位(部门)应当适时将招标或采购项目、中标单位或成交供应商名称、招标或采购确定的价格和数量等信息以行业内网、召开会议、公告栏、简报等形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一章 其他监督

第三十二条 监督小组应加强招标、采购活动的后续监督,重点是:法规科要核查合同的履行过程是否经过必要的程序,合同在履行过程中有无变更(包括价款、数量、履约方式等),变更是否经过了必要的审批程序;甲乙双方是否建立了履约保证金,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是否设立了共管账户,是否按照合同进度付款,主要条款的变更是否有相关领导签字确认。整顿办要核查项目实施单位(部门)对中选供应商是否存在违反合同规定转包、分包等情况。法规科要核查后续资金的交付是否符合合同的条款规定。审计科负责对项目的审计工作。

第五篇:日常监督检查考核细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明确关于员工劳动纪律、工作质量、安全等相关考核细则。 本标准适用于制造一部全体员工。 2 职责

2.1 制造一部所有管理人员负责履行监督考核职责,及时对各类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及处理。

2.2 各对口管理人员负责对员工进行管理,对所管辖区域的事项综合监督管理。 3 内容

3.1 综合监督考核细则

3.1.1 员工应严格遵守工作时间,上班不得无故迟到、早退和旷工。凡未经请假或请假未经审批同意的迟到、早退、旷工者,按3.1.2~3.1.4条进行考核。

3.1.2 迟到、早退5分钟及以上者按3.1.3条处理,5分钟以下者负激励10元。

3.1.3 员工迟到、早退5分钟(含)以上的,按以下标准考核:

a) 迟到、早退5分钟(含)~30分钟(不含)的,负激励50元/次。 b) 迟到、早退30分钟(含)~2小时(不含)的,负激励100元/次。 c) 迟到、早退2小时(含)~4小时(含)的,按旷工半天处理。 d) 迟到、早退超过4小时,按旷工一天处理。

3.1.4 员工单次旷工一天,按照当月三天平均工资进行负激励;员工无故连续旷工3天或当月累计旷工4天,除按规定负激励外退行政管理部处理。 3.1.5对于员工上下班未按规定进行打卡的,负激励10元/次。因特殊原因导致未打卡的,应填写《未打卡说明单》,由部门负责人签字,报办公室备

案。

3.1.6所有员工进入车间必须穿着公司发放的厂服,且不得将衣服敞开;所有员工进入厂区后必须戴厂牌,厂牌正面朝外佩戴在胸前;所有员工不得留怪异发型,男员工不得染发、留长发(头发长度不超过耳根、衣领)、不戴耳环。对不符合要求者,对责任人负激励20元/次。

3.1.7上班时间串岗、睡觉、打游戏、耍手机、吃零食、长时间逗留洗手间或会议室等非本人工作场所等,对责任人负激励50元/次。 3.1.8上班时间脱岗外出者,对责任人予以书面警告,一个月内累计脱岗三次退行政管理部处理,同时按以下标准考核:

a) 脱岗外出5分钟(含)~30分钟(不含)的,负激励50元/次。 b) 脱岗外出30分钟(含)~2小时(不含)的,负激励100元/次。

c) 脱岗外出2小时(含)~4小时(含)的,按旷工半天处理。 d) 脱岗外出超过4小时,按旷工一天处理。

3.1.9在工作时间玩忽职守、弄虚作假,擅自篡改、伪造各种报表、凭证、文件或伪冒他人签字,退行政管理部处理。

3.1.10 在工作时间不服从工作安排者,无理拒绝服从正常工作分配、调动、加班安排,制造事端、消极怠工、造谣生事者,退行政管理部处理。 3.1.11在公司所有场合出现不文明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乱扔烟蒂、动作过分亲昵)者,对责任人负激励20元/次。 3.1.12故意干扰他人正常工作、休息且不听劝阻者,对责任人负激励30元/次。

3.1.13不注意资源节约、铺张浪费(包括但不限于人走不断电、不关水),使公司财产遭受损失者,对责任人负激励50元/次。 3.2 安全监督考核细则 (生产安全、人员安全、物资安全)

3.2.1所有员工不得穿短裤进入工作场所;现场一线员工不得穿七/八分裤、

- 1

3.2.12 在公司内通过语言或动作挑衅他人,可能引发吵架或打架等恶性事件者,对责任人负激励100元/次;第二次退行政管理部处理。在公司内打架(含互相殴打或单方面殴打他人)、闹事者,对当事人一律退行政管理部处理;打架发生人身伤害者,同时赔偿伤者全部医疗费、误工费、交通费、营养费、护理费,触犯法律法规的,送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理;找人来打架或帮人打架的,一律将找人者、帮人者退行政管理部处理。 3.2.13 故意破坏公司财物,无论价值多少,除按损失价值赔偿外,退行政管理部处理;同时根据破坏造成的损失程度,送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3.2.14 偷盗公司或个人财物者,除按盗窃原价值赔偿外,不论财物价值多少,对责任人负激励500元,并退行政管理部处理;同时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偷盗价值达到立案标准的,送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3.2.15 对检举人、监督检查人员、质量检验人员、调查人员、执法人员进行报复打击、敲诈勒索、人身伤害等,一经查明,退行政管理部处理,触犯法律的送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3.2.16 员工在职期间被公安、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被行政处罚的,退行政管理部处理。 3.3 有关工作质量的监督考核细则

3.3.1 因工作需要,对应板块、上级领导所布置的工作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以及虽按时完成,但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或要求,根据任务的实质情况,对责任人负激励30~200元/次。

3.3.2 工作没有按相应的管理制度、标准、流程执行,对责任人负激励30元/次;造成相关工作影响、不良后果或损失的,视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大小,对责任人负激励50~200元/次。

3.3.3 因工作疏忽或失误,造成时间浪费、工作被耽误、成本增加,或给相关单位、下游环节工作造成影响,对责任人负激励100元/次。 3.3.4 由于工作疏忽或失误,给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根据损失金额大小,对责任人负激励50~1000元/次,对应管理者负激励50~500元/次。

- 3

监督考核过程中,如监督考核人员不能找到相应考核条款的,可以按照会议要求进行考核,或按其性质和类似条款,以及情节轻重对其进行相应考核。

- 5 -

上一篇:小学教师教育工作反思下一篇:信息技术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