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管理研究

2022-09-10

1 引言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 对我国事业单位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为与教育、卫生及文化等行业息息相关的社会组织,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能否与当前的会计制度相适应,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可见, 提高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十分必要。

2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复式记账、凭证审核、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等: (1) 复式记账:事业单位传统记账方法以单式记账为主, 账户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缺陷明显。复式记账要求将同一业务分别计入不同的账户, 有利于核算人员比对业务, 能够有效解决单式记账存在的问题[1]。 (2) 凭证审核:凭证审核属于会计监督的一部分, 目的在于评估会计账簿是否存在数据方面的问题, 可为事业单位的管理提供真实的数据材料, 对事业单位的发展, 以及上级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具有重要价值。 (3) 成本计算:事业单位整理统计各项费用及成本, 并将其记录到会计账簿中, 分析单位成本支出情况的过程, 即成本计算。 (4) 财产清查:通过盘点实物以及核对账目的方法, 判断事业单位会计账簿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如存在实物与账目不符的现象, 需立即找出原因, 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2]。 (5) 会计报表编制:以月、季度以及年等为关键阶段, 将事业单位财产的使用情况以及资金流动情况等, 记录到会计账簿中的过程, 即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会计报表的功能在于统计事业单位过去阶段发生变更的资金数目, 使之清晰全面地体现在报表中, 为单位负责人提供参考, 以达到提高下阶段发展策略制定的科学性的目的。

3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核算制度不健全、预算执行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完善等方面, 具体如下:

3.1 核算制度不健全

核算制度不健全, 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该问题存在的原因, 与事业单位本身的性质有关: (1) 与传统企业不同, 事业单位经营目的并非在于盈利。单位经营所需的资金均来源于财政拨款。受事业单位经营目的独特性的影响, 会计核算人员的依赖性一般较强, 工作积极性低, 效率不高, 会计核算水平低。提高会计核算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2)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 事业单位积极落实了会计核算改革。但改革制度仅落实在纸上, 并未真正实施。制度的约束力较低, 会计核算水平难以提升。以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为标准, 以新会计准则为原则, 在改革会计核算制度的基础上, 将其真正落实, 能够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

3.2 预算执行不规范

预算执行不规范,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同样显著存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预算编制部门编制预算时, 应以零基础作为对照标准, 制定现年度的预算。如编制部门过于注重短期利益, 对上一年度预算基数与本年度预算之间的差异关注度过大。长此以往, 预算结果的准确度很容易受到影响。 (2) 事业单位的预算与支出应保持平衡, 这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预算执行不规范, 主要体现在“支出资金过多, 与预算相比严重超标”这一方面, 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阻碍。 (3) 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 是事业单位会计账目中的两大支出项目。两种存在明显的界限。部分事业单位对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区别的认识程度不足。当基本支出不足时, 往往通过调取项目资金的方法弥补漏洞, 违背了专款专用的原则。可见, 单位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有待提高。除此之外, 事业单位使用专项资金时, 管理制度不严格, 资金使用漏洞多, 预算执行规范性差。提高预算执行的规范性, 是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

3.3 内控制度不完善

内控制度, 即事业单位针对会计核算而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 主要包括监督制度、人力资源分配制度、移交制度等。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1)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薄弱, 核算人员责任制未落实。发生核算差错时, 工作人员推卸责任的问题显著存在。上述现象不仅会对单位本身的成长造成影响, 同时也会对国家财产的分配以及社会各领域建设水平的提高造成阻碍。 (2) 监督制度:事业单位的财产以财政款项为主, 合理使用款项, 是事业单位的主要责任。目前, 对财产使用情况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 在部分事业单位中显著存在。由此导致的财产分配不合理等现象, 对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以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发放环节为例:当前城市及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发放标准, 以对居民及家庭年收入的核算为主。但部分事业单位在评估保障资格、发放资金的过程中, 并未以上述标准作为主要参考指标, 监督力度不足, 保障款项难以真正达到贫困人群的手中。可见, 提高款项利用的监督水平很有必要。 (3) 事业单位财产的移交过程, 需明确执行相应流程。部分事业单位财产的移交过程过于简单, 大量环节均被省略, 内控制度的完善性有待提高。 (4) 事业单位虽引进了信息化管理技术, 但会计管理中, 各项核算信息之间的流通性较差, 信息孤岛问题仍然存在。受其影响, 会计核算人员很难获取到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 大量的资金支出环节均会被遗漏, 会计核算的水平难以提升。提高会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是提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 对此, 事业单位必须加以重视。

4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管理策略

4.1 建立健全的核算制度

应建立健全的核算人员管理制度、依法落实会计核算工作, 达到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健全性的目的:

第一, 建立健全核算人员管理制度。核算人员工作积极性低、认真性差, 是导致核算制度无法全面落实的主要原因。因此, 核算制度的建立, 必须以提高对核算人员的管理水平为基础来实现: (1) 事业单位通过召开会议的方法, 传达国家财政部门针对会计核算所提出的政策及精神。单位负责人反复向核算人员强调提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性, 纠正核算人员的错误认知。 (2) 组织核算人员参与学习, 提高核算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了解水平, 提高核算的标准性。学习内容除新会计准则外, 还应包括事业单位具体会计核算方法, 包括基础支出与项目支出等各个会计核算项目之间的区分等。

第二, 会计核算依法落实. (1) 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事业会计制度》落实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时, 应避免发生随意编制的现象。以“缴纳税金”为例, 该项目属于“应交税金”中的内容, 而非“事业支出”的内容。会计核算时, 应以相应制度及准则为标准, 深入了解每一项目所属的科目, 提高核算的规范性。 (2)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单位的各项支出, 应集中统一的由核算人员加以处理, 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性。

4.2 提高预算执行的规范性

应规范预算编制、严格控制资金支出、明确区分各项基本支出, 提高预算执行的规范性:

第一, 规范预算编制。 (1) 预算人员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会计工作, 预算编制过程中, 应避免将上一年度指标作为本年度预算的参照标准, 提高会计编制的规范性。 (2) 将预算编制作为预算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提高预算人员对预算编制的了解水平, 避免发生预算编制不规范的问题。

第二, 控制资金支出。 (1) 严格控制各项资金, 当发现存在资金超标使用的迹象时, 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资金的使用量。应避免发生超预算的问题, 确保资金的支出能够维持在预算范围内, 提高资金支出控制水平。 (2) 可从预算的角度规范资金的支出。事业单位应根据当前社会各领域的发展状况, 计算其下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量, 以此为基础, 对单位发展所需的资金进行计算, 避免发生实际资金量超出预算的问题。

4.3 明确区分各项支出

事业单位应明确区分各项支出, 避免发生支出项目混淆记录或混淆使用的问题。基础支出与专项支出, 属于两项不同的支出项目。基础支出一般用于单位本身的发展及经营。项目支出则通常用作社会服务项目, 如教育项目以及文化项目等。当单位的基础支出不足时, 不可将专项资金转移到基础支出中来, 避免影响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水平。除此之外, 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 达到转款专用的目的, 确保单位的会计核算能够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3]。

4.4 完善内控制度

应完善监督制度、增强会计基础、解决移交问题, 以达到完善内控制度的目的:

第一, 增强会计基础。事业单位应单独设立会计监督部门, 落实责任制, 与监督部门工作人员中选出管理人员, 对整个会计监督工作负责。当会计核算过程发生问题时, 管理人员应承担主要责任。责任制的落实能够有效提高监督部门的对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 对于监督效果的改善, 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 完善监督制度。内部监督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内容, 事业单位应从以下角度入手, 提高内部监督水平: (1) 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以及工作性质等, 建立起一整套与单位的特点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找出单位本身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漏洞, 落实制度改革, 提高内部监督水平[4]。 (2) 从组织与制度两方面, 对事业单位的内部制度加以调整。将财务会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规范会计核算的流程。根据事业单位所能分配的资金量, 设计支出方案, 确保支持方案合理可行。 (3) 以支出方案以及会计核算流程为基础, 对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加以监督。当发现核算流程与设计方案不符合时, 应立即采取措施调整当前的核算方法。 (4) 各单位规范财务工作程序, 包括账务处理程序以及内部牵制制度等。以内部牵制制度为例:事业单位单独设置监督部门, 能够起到监督单位会计核算情况的目的, 但如不存在其他部门牵制其权力, 监督人员权力膨胀的问题则很容易发生。长此以往, 单位会计核算水平的提升过程很容易受到阻碍。事业单位应设置内部牵制部门, 负责对监督部门的监督情况进行考核, 避免监督部门权力过于集中, 提高内部监督的合理性。

第三, 解决移交问题事业单位应规范财产的移交过程。整个移交过程, 均需在监督部门的监督下完成。当发生财产移交流程不规范的问题时, 单位有关负责人, 可以直接追究监督部门以及财产移交有关人员的责任。提高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水平事业单位应将信息化系统应用到会计监督过程中, 着手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应将资金的支出信息记录下来, 并录入信息系统当中。信息最终需要传输到监督部门。监督部门工作人员负责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考察。应将实物与支出情况做对比, 如发现两者不符合, 必须及时整改。

5 结语

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问题的研究发现,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仍有待提高。事业单位应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完善核算制度、提高核算执行力度、加强内部控制, 提高会计核算水平。这对于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部门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会计核算是事业单位的重点工作环节, 提高核算的规范化水平, 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经之路。基于此, 本文对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不同的问题, 提出了详细的解决建议。目的在于提高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性, 为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

参考文献

[1] 林志伟.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规范问题的研究[J].财会学习, 2016 (1) .

[2] 游燕.在内部控制要求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J].商业经济, 2014 (23) .

[3] 武永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与监督体系的规范[J].西部财会, 2013 (2) .

[4] 吴子云.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关规范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2) .

上一篇: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现场试验检测技术研究下一篇:对当前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