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2022-09-06

教案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求,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活动主题。同时,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状态,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幼儿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增强幼儿的自学能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第25课《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文导读: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

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

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

个道理。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

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

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四、积累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

一碧万顷

(一)

长烟一空(全)

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研讨课文:

、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5、提问: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写作特色:

、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教学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弓!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一、

二、四题。

2、预习《醉翁亭记》。

教学反思:

附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

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

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并)嘱咐我写一篇来记述这件事。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

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

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

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

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

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

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

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

黑,(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

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

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

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

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主革和小洲上的兰花,

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壁,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

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

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

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

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

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

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

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

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扣谁同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第二篇:窃读记公开课教案

1 窃读记公开课

1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作者怎样想办法窃读以及窃读的万千滋味;

2、学习文中的心理描写,感知一些典型语言现象,体会作者复杂的心理和表达手法。

3、激发想象,练习描述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4、读中感悟,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读书的种子。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年龄在十一二岁之间,经过几年的学习,大都养成了一定的学习 习惯和自学能力。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 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初步掌握了搜集 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这为我们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奠定 了基础。但还应看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扶放有度,使 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窃读记》教学设计

一、感同身受忆窃读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小诗:(配乐朗读) 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摆书摊的人看见这样/很快地向小孩招呼“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他就不会看这老东西的书了/穷人有好多苦痛/富人永远没有尝过。

2、从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3、有一位叫林海音的作者,她曾把这首诗抄录下来,贴在床头,伤心地一遍遍读着,因为她觉得,这首小诗描写的小孩仿佛就是她自己。长大以后,她把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散文,题目叫《窃读记》。

4、板书,窃读记,指导写“窃”,读题。

5、“窃”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偷、偷偷地、谦指自己),在题中是“偷偷地”意思,为什么不把题目写成“偷读记”?(“窃”是书面语,显得更文雅,读起来富有音韵美)

过渡: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是文字功底很深、读过不少书的人。不过,她小时候不像我们现在的孩子这么幸福,有着优越的读书条件,可以在家读,还可以去书店尽情地读。她生活在旧中国,那时的书店大多是私人老板开的,只希望别人把书买回家读,不欢迎有人只读不买。可她,因为家境贫困,只能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那么,她又是怎样想办法窃读,又是怎样窃读的呢?

(设计意图:林海音小时候的窃读生活,与现在的孩子距离很远。本课教学以诗入题,容易扣住学生心灵,引起共鸣,便于学生体会林海音窃读的不易。从“窃读记”这个题目的理解,以及对文字的感知,促使学生一次次感知语言,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

二、想方设法窃读书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我”是怎样想办法窃读的?

2、 交流:怎样想办法窃读的? 预设:到顾客多的书店读,到好几家书店读,下雨天多读一会儿

3、 示句,读句,从这些句子里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引导学生抓住动作、神态、 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特点。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4、引读一:读着读着,一个聪明伶俐、懂得察言观色、热爱读书的小女孩就浮现在我们面前。瞧,她来了!她跨进店门„„(转换成第三人称读)

引读二:多年以后,她回想这段窃读的经历,情不自禁地写道:我跨进店门„„(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特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想办法窃读。通过练习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描述,感知转述与直述的不同表达方式。)

三、万千滋味绕心头

1、窃读,对于那时小小的她来说,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交流,示句,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从文中找句,交流“我”窃读的快乐。

3、分析典型语言现象(对比理解、朗读):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如饥似渴、急不可待地读书)

急忙打开书,看了一页又一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语言节奏慢,没有充分体现出读书的急切)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主语提前,不能突出表出我读书的急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对比典型语言现象,使学生感知语言表达的侧重点不同,方式也不同。)

4、是啊,因为读书让我如此快乐,所以我是多么急切地渴望这种读书的快乐。在文中,还 有很多句子描写出“我”要读书的急切,请找出来读一读,指导学生理解,“我”去书店,急切;找书,急切;看书,急切的句子。 板书:急不可待 如饥如渴

5、这一路的急切中,“我”的心头缠绕着什么样的滋味呢?默读1—4段,划出描写心理活 动的词、句。(安心、担忧、暗喜、急切„„) 板书:念念不忘

6、有一句古诗写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瞧,“我”终于找 到了要读的书,那是一种怎样的惊喜,请你读: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指名读、齐读) 板书:喜出望外

7、等终于找到了要看的书,我会——“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齐读第4段)

8、我害怕什么呢?学生读文中相关句子。她有过这么一段被人发现、驱逐的屈辱经历(出 示《窃读记》原文选段帮助学生理解):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10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整本书:“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教师朗读这段话,问:这段话描写了“我”哪些复杂的心理?找出词读一读,你感受到她哪些窃读的滋味?

9、窃读,让“我”惧怕,甚至感到屈辱,但是我又实在无法抵挡读书的快乐!所以,当我 拿到一本书,会“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0、学习第8段,所以,“当饭店飘来了阵阵菜香时„„”学生齐读。 (1)当“我”饥肠辘辘、腿脚酸麻时,仍在坚持读书。 板书:百般坚持

(2)课件示句,理解“白日梦”。她不免做起了白日梦,她的这个梦,对于我们现在的很多孩子来说,是理所当然的,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那时候的她来说,却是不可能实现的,像这样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就用“白日梦”来比喻。

(3)引读:虽然这个白日梦不可能实现,但是,我还是那么喜欢读书,就算饥肠辘辘,只要——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就算腿脚酸麻,不得不交替着支撑着,或是靠在书柜旁,我还是——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1、学习第9段,引读: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

她从放学后一直读到亮灯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是两个多钟头,此时,她的心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板书:意犹未尽、依依不舍) (设计意图:引导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林海音窃读的万千滋味。《窃读记》原文的引入,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林海音窃读时的惧怕,也使学生感受到当时奔腾在她心头的万般滋味。本环节的设计还注重了学生对课内、课外词语的理解和积累,如根据内容概括词语,划、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四、妙笔生花话读书

1、有一句诗说得好:“为伊销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文中的“我”尽管又饿又累,又快乐又惧怕,但还是坚持去书店窃读,为什么?(渴望读书)因为爱读书,所以她不怕饿,不怕累,不怕屈辱,这种境界用诗来形容就是“为伊销得„„”

2、齐读第10段,理解句子“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3、正因为“我”时时记着老师的这句话,所以我读起书来,总是“急不可待、如饥似渴„„”(看板书齐读)。

4、介绍作者。因为热爱读书、坚持读书,文中这个小小的“我”后来成长为一位大作家,被称为台湾“祖母级的人物”„„(示林海音简介)

5、小时候窃读的经历,深深地刻在了林海音的脑海里,所以,当她读到这首小诗时,会情不自禁地伤心(示诗句),仿佛从诗句中看到了自己(学生齐读诗句)。那么,从她写下的《窃读记》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林海音?或是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自己呢?请你写下自己的想象或感受。

6、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如回顾全文、出示林海音简介、再读小诗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在他们心里播下热爱读书的种子。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练习描述人物的动作和心理,也写下自己对课文,或对自己读书生活的感悟。)

7、结语: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了林海音、看到了你们那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睛,让我们记住: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让我们读一读古今中外往哲先贤关于读书的教诲,并把它们铭刻在心: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用珠宝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粮食补养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 窃读记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窃读记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窃读记》教学设计

一、感同身受忆窃读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小诗:(配乐朗读) 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摆书摊的人看见这样/很快地向小孩招呼“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他就不会看这老东西的书了/穷人有好多苦痛/富人永远没有尝过。

2、从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3、有一位叫林海音的作者,她曾把这首诗抄录下来,贴在床头,伤心地一遍遍读着,因为她觉得,这首小诗描写的小孩仿佛就是她自己。长大以后,她把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散文,题目叫《窃读记》。

4、板书,窃读记,指导写“窃”,读题。

5、“窃”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偷、偷偷地、谦指自己),在题中是“偷偷地”意思,为什么不把题目写成“偷读记”?(“窃”是书面语,显得更文雅,读起来富有音韵美)

过渡: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是文字功底很深、读过不少书的人。不过,她小时候不像我们现在的孩子这么幸福,有着优越的读书条件,可以在家读,还可以去书店尽情地读。她生活在旧中国,那时的书店大多是私人老板开的,只希望别人把书买回家读,不欢迎有人只读不买。可她,因为家境贫困,只能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那么,她又是怎样想办法窃读,又是怎样窃读的呢?

(设计意图:林海音小时候的窃读生活,与现在的孩子距离很远。本课教学以诗入题,容易扣住学生心灵,引起共鸣,便于学生体会林海音窃读的不易。从“窃读记”这个题目的理解,以及对文字的感知,促使学生一次次感知语言,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

二、想方设法窃读书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我”是怎样想办法窃读的?

2、 交流:怎样想办法窃读的? 预设:到顾客多的书店读,到好几家书店读,下雨天多读一会儿

3、 示句,读句,从这些句子里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引导学生抓住动作、神态、 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特点。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4、引读一:读着读着,一个聪明伶俐、懂得察言观色、热爱读书的小女孩就浮现在我们面前。瞧,她来了!她跨进店门„„(转换成第三人称读)

引读二:多年以后,她回想这段窃读的经历,情不自禁地写道:我跨进店门„„(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特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想办法窃读。通过练习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描述,感知转述与直述的不同表达方式。)

三、万千滋味绕心头

1、窃读,对于那时小小的她来说,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交流,示句,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从文中找句,交流“我”窃读的快乐。

3、分析典型语言现象(对比理解、朗读):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如饥似渴、急不可待地读书)

急忙打开书,看了一页又一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语言节奏慢,没有充分体现出读书的急切)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主语提前,不能突出表出我读书的急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对比典型语言现象,使学生感知语言表达的侧重点不同,方式也不同。)

4、是啊,因为读书让我如此快乐,所以我是多么急切地渴望这种读书的快乐。在文中,还 有很多句子描写出“我”要读书的急切,请找出来读一读,指导学生理解,“我”去书店,急切;找书,急切;看书,急切的句子。 板书:急不可待 如饥如渴

5、这一路的急切中,“我”的心头缠绕着什么样的滋味呢?默读1—4段,划出描写心理活 动的词、句。(安心、担忧、暗喜、急切„„) 板书:念念不忘

6、有一句古诗写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瞧,“我”终于找 到了要读的书,那是一种怎样的惊喜,请你读: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指名读、齐读) 板书:喜出望外

7、等终于找到了要看的书,我会——“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齐读第4段)

8、我害怕什么呢?学生读文中相关句子。她有过这么一段被人发现、驱逐的屈辱经历(出 示《窃读记》原文选段帮助学生理解):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10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整本书:“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教师朗读这段话,问:这段话描写了“我”哪些复杂的心理?找出词读一读,你感受到她哪些窃读的滋味?

9、窃读,让“我”惧怕,甚至感到屈辱,但是我又实在无法抵挡读书的快乐!所以,当我 拿到一本书,会“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0、学习第8段,所以,“当饭店飘来了阵阵菜香时„„”学生齐读。 (1)当“我”饥肠辘辘、腿脚酸麻时,仍在坚持读书。 板书:百般坚持

(2)课件示句,理解“白日梦”。她不免做起了白日梦,她的这个梦,对于我们现在的很多孩子来说,是理所当然的,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那时候的她来说,却是不可能实现的,像这样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就用“白日梦”来比喻。 (3)引读:虽然这个白日梦不可能实现,但是,我还是那么喜欢读书,就算饥肠辘辘,只要——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就算腿脚酸麻,不得不交替着支撑着,或是靠在书柜旁,我还是——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1、学习第9段,引读: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

她从放学后一直读到亮灯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是两个多钟头,此时,她的心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板书:意犹未尽、依依不舍) (设计意图:引导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林海音窃读的万千滋味。《窃读记》原文的引入,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林海音窃读时的惧怕,也使学生感受到当时奔腾在她心头的万般滋味。本环节的设计还注重了学生对课内、课外词语的理解和积累,如根据内容概括词语,划、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四、妙笔生花话读书

1、有一句诗说得好:“为伊销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文中的“我”尽管又饿又累,又快乐又惧怕,但还是坚持去书店窃读,为什么?(渴望读书)因为爱读书,所以她不怕饿,不怕累,不怕屈辱,这种境界用诗来形容就是“为伊销得„„”

2、齐读第10段,理解句子“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3、正因为“我”时时记着老师的这句话,所以我读起书来,总是“急不可待、如饥似渴„„”(看板书齐读)。

4、介绍作者。因为热爱读书、坚持读书,文中这个小小的“我”后来成长为一位大作家,被称为台湾“祖母级的人物”„„(示林海音简介)

5、小时候窃读的经历,深深地刻在了林海音的脑海里,所以,当她读到这首小诗时,会情不自禁地伤心(示诗句),仿佛从诗句中看到了自己(学生齐读诗句)。那么,从她写下的《窃读记》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林海音?或是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自己呢?请你写下自己的想象或感受。

6、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如回顾全文、出示林海音简介、再读小诗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在他们心里播下热爱读书的种子。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练习描述人物的动作和心理,也写下自己对课文,或对自己读书生活的感悟。)

7、结语: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了林海音、看到了你们那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睛,让我们记住: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让我们读一读古今中外往哲先贤关于读书的教诲,并把它们铭刻在心: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用珠宝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粮食补养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窃读记》 第一课时

师:我国著名的作家冰心曾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苏联的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新学期又开始了,一本本新书又在等着我们去读了。我们每个人至少都有四年的读书经历了,在几年的读书生活中你们有哪些读书感受啊?

生:我觉得读书能带给我快乐,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

生:我觉得读书让我更加聪明了,比如我读过《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那里面有各方面的知识。

生:我喜欢读内容新奇、有趣的书,像《哈利伯特》啊、《淘气包马小跳》啊,有的时候读着读着就会情不自禁地乐出声来。

生:对,有的时候,我为了读完一个故事,都忘记了吃饭、写作业。

师:看来,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就让我们走进一篇描写读书滋味的课文——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板书课题)仔细观察这个字“窃”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的“穴”字头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跟洞穴或者是什么隐蔽的地方有关系,下面是一切的“切”,表示读音。

解题、整体感知、读准读通。

1、解题、整体感知

师:查查字典,“窃”有几种解释?你觉得在课题里应该取哪一种?

生:(查字典后汇报)“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偷,第二个意思是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第三个意思是谦辞,古时候的人用来谦虚地指自己的建议,如窃以为。

生:我感觉课题里的“窃”应该选择第二个解释,因为选第一个解释“偷”后面应该是跟着一个表示什么东西的词语,比如窃书就是偷书。而课题中“窃”的后面是“读”,是指做读书这件事,所以选“偷”的意思就不合适了,应该选“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暗中、偷偷地读书。

师:好,你们都非常善于思考。那么,在“窃读”这个词语中,“窃”到底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合适呢?我们先不要急着确定答案,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课文后,你会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请在课题旁边写上批注,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回到课文,刚刚的问题有答案了吗?

生:课文记叙了小作者因为买不起书而偷偷地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所以我觉得“窃读”的“窃”选第二种解释“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是对的。

师:你们通过自己读书做出了准确判断,好!我们再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窃读记》

2、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师:刚才读课文时,你发现了哪些生字、词语或者是句段不容易读好,提醒大家一起读。

生:第三个自然段有几个生字请大家注意。(读第三自然段)请大家注意“腋下”是指这里,胳膊下面;哟,是个语气词。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这里边来了。”

生:第四自然段有两个生字请大家注意(读第四自然段)。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匹饿狼”“匹”要读第三声,饿狼的饿是饥饿的饿。还有“贪婪”是个新词,请大家跟我读“贪婪”。

师:提醒的好。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生齐读)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是火眼金睛,老师把这些词语都写出来,谁会读?

再把他们送回课文中呢?谁能一段段流利地读出来。

师:同学们,读书有千百种滋味,通过刚才读课文,你是不是感受到了林海音躲在书店里窃读是一种什么滋味?

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第四自然段的这句话让我感受到林海音窃读的感受是既快乐又恐惧。

师: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去体会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生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汇报自己的体会。)

生:我画了第三自然段的语句,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寻找自己想要读的那本书时的动作和心情,从表示动作的词语中我体会到了作者窃读时的快乐。第三自然段说“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作者都不在意,还说“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挤进来后,“急切地寻找”,从这些动作里面,我体会到作者窃读时是多么快乐!

生:补充!当作者找到书之后。有一句话也让我感受作者窃读得快乐“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再昨天的地方了。”

师:那你能来朗读这段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快乐吗?

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快乐。)

师:感受到作者的快乐了吗?

生:我感受到了,从这一句“哟,……”

师:你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啊!

生:还有这一句“啊……”他读出了找到了特别想的那本读书时的高兴滋味,都有些兴奋了。

师:是啊,默读有利于思考,朗读确有利于表达。尤其是当你能通过朗读,让听众感受到你体会到的作者的情感时,那又是一番读书的乐趣啊!下面谁能把自己体会到的作者窃读时的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想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师:听出快乐的感受了吗?

生:听出来了,我也来读。(再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段。(有感情读“我合上书……”)

生:老师,我从您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窃读后心满意足的快乐。我也想读一读。(我合上书……)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获得了知识后的快乐,它在书店里读了两个小时的书,已经是“饥肠辘辘了”,可是,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他的肚子虽然是饥饿的,可是心情却好像享受了一顿美味佳肴那样快乐。

师:是啊,读书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会让人无比的快乐啊!

生:我来读这句“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

生:我听出来了,作者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师:是啊,怪不得作者在一开篇就写道“转过街角,”(师引读,生接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刚才朗读的语句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窃读时的快乐,那么,窃读时只有快乐吗?还有什么滋味?你们感受到了吗?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窃读时惧怕的滋味。“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作者只读书,不买书,怕让书店的老板看出来,就得想办法隐藏,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生:还有“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注意不到她的时候窃读,所以当书店里的人少了,她就得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一本书要转好几个书店才能看完,这种滋味也不好受。

生:我对作者下雨天窃读的感受最深。“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作者心里明明喜欢下雨天,它可以假装躲雨而窃读。可是,表面上却还要作出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这种感觉很复杂啊!

师:“假装”这个词说的好!一起看看“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每人一句,读读这一段。

生:(逐句接读相关句子)

师:哦,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可不一样啊!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就是──

生:心口不

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师:哦,这么说来,这是一个心口不

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坏学生了?

生:不对,他不是这样的学生!

师:为什么呢?明明就是做一套想一套呀?

生:可是,他这样做也只是为了能读到书呀!为了能多读一会书呀!

师:哦,只是为了──

生:能读书。

师:只是为了──

生:多读书!

师: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还要忍受哪些不好受的滋味啊?

生:不好受的滋味还有“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生:还有这种滋味也不好受。“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师:你们通过细细品读,感受到了作者窃读时复杂的滋味。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文章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书读到此时,作者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呢?

生:这是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学生。

生:这是一个在读书中享受到精神快乐,忘记了饥肠辘辘、腿酸脚麻的学生。

生:这是一个嗜书如命,在读书中长大的孩子。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共同感受一下这个“嗜书如命”的孩子吧。

第二课时

听写字词,加强积累

师听写:(本课较难写的生字和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生听写后,同桌互相对照、监察、订正。

赏析词句,感悟写法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是怎样“窃读”的和“窃读”的滋味,请同学们把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再读一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生:“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它写出了作者在下雨天“窃读”时的动作和心理,而动作和心理又是截然相反,正是这样截然相反的对比,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想尽一切办法读书的孩子,仿佛这个孩子的形象就在我面前。

师:是啊,细致的心理描写突出了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再加上具体的动作描写就把嗜书如命的学生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还有那些语句也给你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

生:是第二自然段“我边走边想:‘昨天……’”读了这一段,我仿佛看到了作者慢慢地向书店走去,边走还边回忆着昨天“窃读”的情景。看到书店里人多,很高兴,因为它可以继续“窃读”;同时又有些担心,担心买书的人多会不会把自己没看完的书买走了。

生:我也有和他相同的感受,所以,我觉得这段话应该读得慢一些。

师:好,那你来试试吧。

生:(慢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看,仔细体会细致的心理和动作描写,还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作者当时的一举一动呢。像这样一边想象,一边朗读,更能感受到作者写的生动、形象。我们一起来这样读一读。

(生朗读,读出慢慢行走、如有所思的感觉。)

体会语句含义,升华情感

师:(过渡)“我”一放学就急匆匆地赶到书店,“我”一读书就是二个多小时,我腰酸腿疼肚子饿,我为了多读一会书,在下雨天变的“表里不一”……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啊?请同学们浏览全文,看看是什么力量在鼓励着作者?

(生浏览课文)

生:我觉得是国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我们都来看看这句话,请大家讨论一下:(课件出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就像我们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多吃饭、增加营养一样,我们现在正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就需要多读书。

生:身体成长需要营养,我们就要通过吃饭来获得营养;我们心灵和思想的成熟,则需要通过读书,从书中获得知识、获得精神上的营养,所以国文老师鼓励作者多读书说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理解得很好。大家课前搜集了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能结合这些读书名言说说自己的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我读过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要后通过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够学到很多知识、懂得很多道理,才会进步。

生:我国古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说过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说读书多了自然就会写出好文章来。我觉得读书多了不仅能写出好文章来,还能懂很多道理、获得好多知识,才能健康成长。

(联系名人读书故事谈体会)

师:古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今有论:“现代人要终身学习。”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呀,就象是鱼儿离开了水,生命离开了阳光。让我们再次来读一读这句至理名言吧。(指名读、齐读。)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人,他为了读书可以不吃美味佳肴,他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他为了读书可以象一匹“饿狼”,他为了读书更可以“口是心非”!而这个“口是心非”一定是打了引号的,因为他和我们一样!我们都一样明白了“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喜欢这篇文章吗?

(出示作业)

①自选感兴趣的、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②根据本课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生抄写后展示)

第三篇:《岳阳楼记》评课案例

听课地点:xx中学初三(4)班 听课时间:11月7日上午第一节 授课老师:滕老师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一直以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滕老师的这堂课摒弃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弊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正确的评价。”

我认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如下几点特色:

第一,主体参与,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滕老师设置情境,让学生以导游身份利用多媒体有关资源介绍岳阳楼。同学的解说,优美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然后教师利用名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引出课题。这种让学生参与,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二,选读美读,领会感情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滕老师先让学生说说对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最后让学生美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选第

三、

四、五段探究朗读。让那些选择相同段落的同学组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美读探究,文本中的情景自然地跃出纸面,学生把自己带入了“淫雨霏霏”、“春和景明”的情境中去,并随着“迁客骚人”或喜或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各组代表汇报朗读(要求不看课文,情自心出),师生点评。 第三,拓展探究,丰富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我将学生分为四组,要求每一组都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网络,分别探究:(1)、我国四大文化名楼特征;(2)、与四大名楼相关的诗文;(3)、二至三位名人的人生观;(4)、与岳阳楼洞庭湖名胜比较,谈谈如何开发与利用我市登月湖的旅游资源。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对登月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树立从建设好家乡到建设好祖国的崇高理想。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第四篇:《小稻秧脱险记》公开课教案

小稻秧脱险记教案(第一课时)

1、 谈话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要问问你们,当你碰到了坏人,你会怎么做呢?(请3~4个学生来回答就可以了)恩,你们真聪明!在遇到坏人的时候都懂得怎样摆脱危险。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在黑板上画“小稻秧”图或出示图片都可以)(生看后答)

板书:小稻秧

2、 揭示课题

教师: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稻秧在碰到坏人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吗?(生答)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

板书:小稻秧脱险记

3、 随机教学生字

A、教师说: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这个字老师不会,(教师指着“险”字说)谁能帮帮老师呀?(生答)教师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说:原来是这样读啊,你这个小老师真不错!那么其他的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个字吗?(生答:知道)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字给读一读,一二读。

B、教师说:哪位小朋友知道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的呀?(生:左右结构)现在请小朋友们把手伸出来和老师一起把这个字写一写。(书空写“险”字)

那么“险”字还可以组什么词呢?(生答:危险……)谁能用“危险”这个词来说一句话。(生说完后,师对其进行评价)

4、 请全体学生齐读课题两遍,读完后提问:看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呀?(生:A、小稻秧遇到什么危险?B、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5、 读后回答:A、是谁让小稻秧遇到可危险?(板书:杂草)

B、又是谁让小稻秧脱离了危险?(出示喷雾器的图片,板书:除草剂)

6、

A、教师指着“杂草”这个词说: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把这个词读一读,谁来?(生读)

教师说: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啊?(请1个学生来评)好,那你也来读读,我相信你也会读得很好的!(生读)

B、教师说:这个字你们除了在我们的这篇课文里面出现过,那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呀?(生答)恩,看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们都是很细心观察的,记忆力真不错。老师想呀,你们也一定能把这个“杂”给记下来,对吗?(生答)谁来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这个字的?(生答)请小朋友们伸出你们的小手来写一写这个“杂”字。(生写)

7、教师说:看来我们的小朋友在学习方面是非常认真的,下面,老师也想请小朋友们认认真真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老师想看看哪位小朋友读得最认真,声音最响亮了,好现在自己开始读。(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发现自读变成了全班一起读的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停下来说: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真团结,连朗读课文都那 1 么整齐,但是老师想你们自己读自己的,不要一起读,明白了吗?[生答:明白了]好,开始!)

8、用卡片或者小黑板来出示下面这些词语: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

9、教师说:请小朋友们把这些词语读一读。(生读)那么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呢?现在老师就让你们发挥团体精神,全班一起把第

一、二自然段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这些词语,边读边想它们是什么意思,明白了吗?(生读)

10、表演理解(读完后请理解了的同学上台进行表演)

A、请学生上台表演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教师读,生演,当教师读到“团团围住”这个词的时候,可以进行提问:团团围住的意思就是什么呀?(生说:包围住),接着读完“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呀?(生答:非常凶)谁来说说他们演得怎么样啊?(生说)是呀,他们表演得真不错,老师授予你们最佳演员的称号。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第一自然段来读读。(读后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纠正,老师感觉你们这些杂草不够凶,可不可以再凶一些啊)

B、教师说:现在我们来开拍第二自然段,哪位小朋友也想获得最佳演员的称号啊?(请生表演)演完后教师说:你们看看这些杂草野蛮吗?(野蛮)他们这样讲不讲道理啊?(不讲)所以这就是(板书:蛮不讲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杂草让小稻秧说话了吗?(没有)这就是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板书:不由分说、一拥而上)请小朋友们把这两个词语读一读。

C、教师指着“拥”字说:谁来把这个字读一读?(生读)那么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生答)真聪明!好,老师想看看哪位小朋友最喜欢思考了,老师想让小朋友们用“一拥而上”这个词语来说一句话,想好的同学可以举手。(生说)

D、教师指着“拼命”这个词说:谁来读这个词?好,你来!(生读)那么你是怎么记这个“拼”字的呢?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的?(生说完后,教师说:你真棒!)

E、教师说:小稻秧遇到这些蛮不讲理的杂草,怎么样了?(生说,师板书:当场病倒)

教师说:它们得了什么病啊?(生说,师板书:营养不良症)什么是“营养不良症”啊?(生说)对了,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一定不能挑吃,要样样都吃,身体才会棒棒的,不会像小稻秧那样营养不良了。

11、请全体同学把第二自然段读一遍。

12、把第

一、二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如果觉得读得不是很理想的话,还可以再读一遍。

13、读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第

一、二自然段里出现的生字进行描红,然后用本字把这些生字,每个字写一行,在写之前,教师一定要提要求,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巡视和指导。

14、下课,总结。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一、检查预习并导入课文

二、赏读观景

三、细读品情

四、研读悟理

滕子京嘱托范仲淹写文的用意 是什么?

同为谪人的范仲淹此时思考的是什么?

五、齐读课文,课堂总结。

(课前检查《岳阳楼记》小练习、反馈)

师: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生齐读课件出示关于范仲淹介绍的文字)

(师帮助正音:谪)

师:大家知道老师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

生:范仲淹。

师:之所以范仲淹被称为文正,就因为他的思想蕴含在了他的文章中,大家知道文章那句话写出了他的思想吗?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齐读吧。

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

师:读得不错,如果等下能读的更响点就更好了。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

师:这是不是范仲淹灵光一现想到的?老师讲刚才大家读到的资料整合,你是否能有所发现呢?从哪里看出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有没有?

生:他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小的时候就有了。

师:你发现的很快,还有吗?

生:因为他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做事,是他毕生的追求。

师:嗯,毕生的追求。

师:其实我们文章第五段中也有提到,你能发现么?

生: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

师:为什么是这个“尝”字?

生:曾经。

师:你的发现很好,你应该更自信点。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抒胸臆呢?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

生:滕子京。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滕子京这个人物。你从中有什么发现呢?(出示滕子京的相关内容)

师:谁能说说看呢?既然这种思想早已有之,为什么不开篇就写呀?你来说说看好吗?

生:文章写道滕子京是一个豪迈自负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先用这种思想教育他的话就感触不深。

师:感触不深吗?你说说看。

生:一开始就写就有点接受不了。

师:嗯,直说接受不了,那范仲淹该在母亲劝说呢?我们昨天已经分组了,接下来就分组讨论范仲淹是如何劝勉的。不过小组讨论前老师有三个要求: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开始吧。

生小组讨论。

师:说说看,每个人都发言哦。

师:可以转过去,我们三个人一起讨论。你们呢?

(教师巡视指导)

师: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也许交流后就会有新的发现,你先说。

生:我觉得文章先岁滕子京作了赞扬,后面写了景色,文章先忧后乐。

师:你们组是这样的看法,别的组呢?

生:文章先是赞扬滕子京,然后摆出事实,说出了现实的情况,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非常好,你的发现很好。

生:我们是这样认为的,滕子京就花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岳阳楼,说出了政治的安稳,后面委婉劝勉滕子京。

师:三组同学都先肯定了滕子京的功绩,然后委婉劝勉。他是如何劝勉的呢?

生: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用景色比喻危机,用春和景明来比喻好的国情,有危险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师:刚很多同学提到了国情,文章提到的是谁在登楼啊?先看看前面,迁客骚人是什么样的人啊?

生:就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

师:是他们登上了岳阳楼,当他们登上了岳阳楼,产生了怎么样的情感?

生:悲愤。

师:嗯,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满目萧然”句

师:又一次登楼时,看到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宠辱偕忘”句。

师:范仲淹为什么要写时而喜时而悲的情绪呢?

生:我认为是为了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写好的方面,再写不好的方面。

师:再想想看。

生:我就是觉得当时的国情太起伏动荡。有时国泰民安,有时有反政府之类的。

师:这位同学很能联想,但我们这里说的是迁客骚人。

生:我觉得滕子京也是这种人,这种悲啊喜啊也能用来劝说滕子京。

师:嗯啊,你很会发现。然后呢?

生:像迁客骚人这样悲啊喜啊的人,告诉滕子京大家都会有这样的忧和乐。

师:大家想想看,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情绪,看到纯净就会有喜气洋洋的感觉,那范仲淹喜欢这样的情绪吗?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悲或喜。

师:非常好,这是范仲淹想要告诉滕子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他笔下的迁客骚人的时而喜时而悲却恰恰相反,以物喜,以己悲。通过探究我们发现范仲淹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绪,这样让滕子京自己去感悟,还让他自己去体会,正所谓一箭三雕。我们读一下

3、4段。

生齐读第

3、4段。

师:刚才范仲淹通过对比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和我们刚刚说到的先忧后乐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一样。

师:我也认为不一样。

师:我们请个代表来说说看。你认为一样吗?

生: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因为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而“”是先忧天下,后优自己,先喜天下,后喜自己。

师:我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短暂性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长远的。

生:我觉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同步性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师:还有同学说说看吗?

生:我认为是各人情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关注国家的。

师:嗯,你发现到的是个人和国家的区别。

师:我们发现先忧后乐的境界高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情感意境根植于思想之中。昨晚老师浏览网页,有了一个发现。(出示嘉兴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境界的事例)这样的事例多吗?

生:“吾谁与归?”和范仲淹同样的人很少。

师:我发现你多提到了一个字。

生:“噫”非常强调。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你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什么呢?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生:孤单。

师: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还有没有读出别的味道来?

生:我也读出了一份伤感。他也很希望他的培养滕子京也能够像他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读。

师:将这声叹息读的更长一些。

生读。

师:还能读出什么来?这篇文章是在劝勉滕子京的,你还能读出什么来?你来说说看好吗?昨天听说你的朗读是很出色的,你给我们读一读,看能读出什么来?

生读:不甘心。

师:我没听出来,能再读一读吗?

生读。生齐读。

师:你能不能读出他对滕子京的劝勉呢?我们把后面的声调往上扬好吗?试试看。

生读。

师:他劝勉的仅仅是滕子京吗?

生:全天下的人。

师:是啊,不仅是在劝勉滕子京,也在劝勉全天下人。

师:这一声叹息,一句疑问,读出了范仲淹的的思想。虽身处 我们再依赖来读一读吧。

生读最后段落。

师:很好,你们已经渐渐走进了范仲淹的内心。走近了范仲淹内心的三只境界,一步一步走上这样的境界。我们能不能把这三段一起读一读,读出三只境界。

生齐读三个自然段。

师:这种情感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但是不是范仲淹欣赏的,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你们想不想做这样崇高境界的人呢?范仲淹发出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长叹,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生:我。

师:下课。

上一篇:英语师范生实习心得下一篇:夜雨寄北原文及译文